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炊具领域及机械制造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复底铝锅。
背景技术:
为了使铝锅能够应用于电磁加热设备,如电磁炉,必须采用复底工艺在铝锅底部覆有导磁片,一般为不锈钢片。如在公告号为cn104840086a、cn201308382y等中国专利申请/专利中公开的,现有技术中的导磁片与铝锅锅底主要通过焊接技术连接,同时为了保证焊接牢固度,采用了在焊接面表面设置花纹、增大粗糙度等增大焊接面表面积的方法,但是,由于铝锅锅底与不锈钢片的材质不同,热膨胀系数不同,无论如何加强焊接,都可能出现因受热膨胀导致锅底与不锈钢片之间因变形而分离甚至使不锈钢片脱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要提供一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因受热膨胀导致的锅底与复底片分离或脱落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复底铝锅,包括锅体,所述锅体的外底部具有保持结构,所述保持结构用于将复底片固定和保持在所述锅体的外底部。
进一步地,所述保持结构为沿所述锅体的外底部的周边设置的凹槽,所述凹槽用于容纳所述复底片的边缘,并将所述复底片的边缘保持在所述凹槽内部。
进一步地,所述凹槽具有向心设置的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用于容纳所述复底片的边缘;所述凹槽还具有下侧边,所述下侧边沿径向向心延伸,用于将所述复底片的边缘保持在所述凹槽内部。
进一步地,所述复底片与所述凹槽的槽底之间具有间隙。
进一步地,所述复底片与所述凹槽的槽底之间在径向上具有间隙。
进一步地,所述下侧边的端部构成向下的所述凹槽的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的直径小于所述复底片的直径。
进一步地,所述下侧边是连续的。
进一步地,所述下侧边是不连续的。
进一步地,所述凹槽与所述锅体一体成型。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无需焊接即能将复底片牢牢固定并保持在锅体底部,复底片不会因受热变形或者轻微移动而脱落,节省制造步骤,提高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复底铝锅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复底铝锅的复底前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复底铝锅包括锅体100,沿锅体100的外底部的周边设有凹槽200,凹槽200的第一开口201朝向锅体100竖直方向的中心轴,即,凹槽200具有向心设置的第一开口201,第一开口201用于容纳复底片300的边缘,并将复底片300保持在凹槽200内部,凹槽200可以是位于锅体100外底部的周边均匀或者不均匀的、连续的或者间断的环形或者类似环形的凹槽。凹槽200最好是与锅体一体成型,但不排除分体制造凹槽200再复合到锅体100底部的制造方式。
凹槽200沿锅底所在平面的水平方向上具有内直径d和外直径d,内直径d是凹槽200槽底211的直径,外直径d是凹槽200的第二开口202的直径(凹槽200的第二开口202是指由凹槽200的下侧边212的端部构成的一个圆形的或者类似圆形的开口)。复底片300的直径为d0,其中d<d0<d。外直径d必须小于复底片300的直径d0,以防止复底片300在凹槽200内部发生变形或者轻微移动时脱离凹槽200;内直径d大于复底片300直径d0,一方面是为了方便在加工时容易将复底片300放入凹槽200内,一方面在加工完成后,仍然要保证复底片300的边缘与槽底211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距离),以适应在烹饪过程中锅底受热发生的一定程度的形变。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用于制造上述复底铝锅的方法,如图1-4所示,其步骤包括:
步骤s1:锅底锻压成型,该成型的锅底具有沿锅底的轴向向下凸出的一圈凸边,凸边将锅底分为内外两部分,凸边以外的锅底部分形成环形的第一平面,凸边以内的锅底部分上陷形成圆形的第二平面(此处的“上陷”是指以锅底的第一平面为基准,沿锅底的轴向向上凹陷,即,与凸边的延伸方向相反)且第二平面与第一平面之间平行;并且,凸边具有内侧壁和外侧壁,凸边的内侧壁与第二平面连接,凸边的外侧壁与第一平面连接。如果加工条件允许,第一平面也可以尽量缩小甚至消失,则凸边的外侧壁直接与锅体的外壁连接。
凹陷内用于容纳复底片,第二平面与第一平面之间存在一定的垂直距离;当凸边向外扩张直到第一平面消失时,锅体的外壁与底壁相交处所在的平面取代第一平面,此时,第二平面与该平面之间存在一定的垂直距离以容纳复底片。第二平面的直径即内直径d,该内直径d大于将要复合的复底片的直径d0。
凸边具有一定厚度,该厚度可以是沿锅底的轴向均匀的、相等的,即,内侧壁与外侧壁是平行的;也可以是沿锅底的轴向随着逐渐远离锅底而逐渐变小的,即,内侧壁与外侧壁相交。该凸边可以是连续的一圈,也可以是均匀或者不均匀地间断式的,例如,类似棘爪或者齿状的、能够在下述步骤中完全地或者部分地包裹或者夹紧复底片边缘、并将复底片固定和保持在锅底部的结构。
作为保持结构的凸边可以具有多种形状,凸边在远离锅底的一端的可以是尖的、平直的或者圆滑的端面,甚至在不影响后续步骤中放入复底片的前提下,还可以是向内弯折的或者具有倒钩的端面,或者其他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的其他形状的保持结构。
步骤s2:将复底片放入由锅底的凸边和第二平面共同形成的凹陷内,此时复底片的边缘与锅底的凸边的内侧壁存在间隙。
步骤s3:将凸边向锅底所在平面的中心方向弯折并包住复底片的边缘,固定并保持复底片在锅体底部。此时复底片的边缘位于弯折后的凸边与锅体底部共同构成的凹槽内,且复底片的边缘与凹槽的槽底之间仍然存在间隙。
然后对复底完毕的铝锅进行常规处理,制成铝锅成品。
如图3、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复底铝锅及其制造过程的实施例如下:
通过锻压或者其他类似的加工方式形成锅体100,沿锅体100的外底部的轴向向下凸出一圈凸边110,凸边110将锅体100的外底部分为内外两部分,一部分位于凸边110的外侧,形成第一平面121,另一部分位于凸边110的内侧,形成第二平面122。
凸边110具有内侧壁111和外侧壁112,内侧壁111和外侧壁112之间的平均距离即凸边110的平均厚度约为0.5mm。第二平面122的内直径d为125mm,凸边110的外侧壁112与第一平面121形成略大于90度的钝角,并且,外侧壁112与第一平面121之间、内侧壁111与第二平面122之间均以半径为0.5mm的倒角的弧面过渡连接,同时,内侧壁111与外侧壁112在凸边110的端部也以半径为0.2mm的倒角的弧面过渡连接。
第二平面122的直径即内直径d为125mm,第二平面122与第一平面121之间的垂直距离大约为1mm,在锅体100的开口竖直向上的前提下,第二平面122高于第一平面121。
将厚度为0.5mm、直径d0为122mm的复底片300放入凸边110内部并贴紧第二平面122,此时,复底片300的边缘与内侧壁111之间存在间隙,在本实施例中,间隙距离为1mm,即复底片300的直径比第二平面122的直径小。该间隙的存在有两层意义,第一,可以将复底片300无障碍放入凸边110内部,便于操作;第二,可以在复底完毕后,使复底片300在锅底的凹槽200内具有一定的变形缓冲空间,防止因复底片变形损坏锅底。
放入复底片300后,将凸边110向心弯折,直至凸边110与第二平面122基本平行,此时凸边110与第二平面122共同构成凹槽200,凸边110成为凹槽200的下侧边212,复底片300的边缘被保持在凹槽200内,此时内侧壁111与第二平面122相连接的一部分形成凹槽200的槽底211,外侧壁112与内侧壁111的另一部分共同构成凹槽200的下侧边212,下侧边212的端部构成凹槽200的第二开口202,凹槽200的第二开口202的直径即外直径d为120mm,小于复底片300的直径d0,如此,复底片被固定在锅体底部,其因受热而膨胀时有缓冲空间以防止其变形损坏锅底,其冷却后收缩有凹槽的下侧边固定及阻挡而不会脱落。
1.一种复底铝锅,包括锅体(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锅体(100)的外底部具有保持结构,所述保持结构用于将复底片(300)固定和保持在所述锅体(100)的外底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底铝锅,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结构为沿所述锅体(100)的外底部的周边设置的环形凹槽(200),所述凹槽(200)用于容纳所述复底片(300)的边缘,并将所述复底片(300)的边缘保持在所述凹槽(200)内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底铝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200)具有向心设置的第一开口(201),所述第一开口(201)用于容纳所述复底片(300)的边缘;所述凹槽(200)还具有下侧边(210),所述下侧边(210)沿径向向心延伸,用于将所述复底片(300)的边缘保持在所述凹槽(200)内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底铝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底片(300)与所述凹槽(200)的槽底(211)之间具有间隙。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复底铝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底片(300)与所述凹槽(200)的槽底(211)之间在径向上具有间隙。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底铝锅,其特征在于,所述下侧边(210)的端部构成向下的所述凹槽(200)的第二开口(202),所述第二开口(202)的直径小于所述复底片(300)的直径。
7.根据权利要求3-6任一项所述的复底铝锅,其特征在于,所述下侧边(210)是连续的。
8.根据权利要求3-6任一项所述的复底铝锅,其特征在于,所述下侧边(210)是不连续的。
9.根据权利要求2-6任一项所述的复底铝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200)与所述锅体(100)一体成型。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