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锅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59


本实用新型涉及小家电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内锅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电压力锅产品因其烹饪压力高、速度快,已经被消费者广泛使用。其中电压力锅的加热方式是产品中的重要部分。目前市场上,主要分ih加热和电热盘加热,通过ih加热的电压力锅对其内锅有导磁要求,通过电热盘加热的电压力锅对锅与电热盘配合的配合面要求高。为了能够同时减少对内锅的导磁要求和对内锅的配合面的要求,市场上出现了一种通过电热膜加热内锅的加热方式,首先上述加热方式对内锅的材质没有特别的要求;其次,由于不再设置电热盘,因此内锅不再具有与电热盘配合的配合面,自然也就不再有对内锅的配合面的要求;最后,上述加热方式的热效率高,烹饪效率高。

采用电热膜加热的电压力锅包括煲体以及内锅,内锅的外表面上覆有电热膜,电热膜上设置有沿内锅的径向方向延伸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其中,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相对设置。采用上述结构对内锅内的食物进行加热时,锅内食物的流动性差,使得食物受热不均匀,从而导致烹饪后的食物口感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锅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内锅内的食物不能被充分加热所导致的食物口感差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内锅,包括:内锅本体;电热膜,设置于内锅本体的外表面上,电热膜包括相连接的第一电热膜段和第二电热膜段,第一电热膜段和第二电热膜段沿内锅本体的圆周方向布置,第一电热膜段的厚度大于第二电热膜段的厚度;电极结构,设置于电热膜上,电极结构包括互不连接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电热膜包括相连接的第一电热膜段和第二电热膜段,第一电热膜段和第二电热膜段沿内锅本体的圆周方向布置,第一电热膜段的厚度大于第二电热膜段的厚度。电热膜的厚度越大,单位面积上的功率密度越大,发热量也就越高。因此第一电热膜段的温度大于第二电热膜段的温度。在上述结构中,由于第一电热膜段的温度高,第二电热膜段的温度低,从而出现温差。食物将从温度高的第一电热膜段向温度低的第二电热膜段翻转,从而使得所有食物能够被充分加热,实现更好的加热效果。

进一步地,第一电热膜段为多个,第二电热膜段为与第一电热膜段对应设置的多个,第一电热膜段与第二电热膜段在内锅本体的周向方向上交替设置。上述结构使得内锅内的食物更容易翻滚,且加热更加均匀,从而进一步改善食物的口感。

进一步地,第一电热膜段为偶数个,多个第一电热膜段中的任一个第一电热膜段与其他第一电热膜段中的至少一个第一电热膜段相对设置。在上述结构中,具有温差的区域的个数变多,每一第一电热膜段处的食物都能够向与该第一电热膜段两侧的相邻的两个第二电热膜段翻滚。上述结构使得内锅内的食物更容易翻滚,且加热更加均匀,从而进一步改善食物的口感。

进一步地,第一电热膜段为大于等于个的奇数个,多个第一电热膜段中的任一个第一电热膜段与多个第二电热膜段中的至少一个第二电热膜段相对设置。上述结构使得每一第一电热膜段处的食物除了能够向与该第一电热膜段两侧的相邻的两个第二电热膜段翻滚之外,还能够向对侧的第二电热膜段翻滚。上述结构进一步增加具有温差的区域,从而使得内锅内的食物更容易翻滚,且加热更加均匀,进而进一步改善食物的口感。

进一步地,第一电热膜段的厚度大于0.04mm且小于等于0.06mm,第二电热膜段的厚度大于等于0.02mm且小于等于0.04mm。

进一步地,内锅本体包括平底以及设置于平底周向外侧的侧壁,第一电热膜段和第二电热膜段设置于侧壁上。上述结构使得高度不一的第一电热膜段和第二电热膜段不会附着于平底上,从而不影响平底的平整,保证内锅能够平稳的放置。

进一步地,电热膜还包括与第一电热膜段和第二电热膜段连接并设置于平底上的第三电热膜段。上述结构既能保证内锅平稳放置,又使得内锅底部的食物能够被充分地加热,提高加热效率,改善烹饪效果。

进一步地,内锅本体的侧壁为弧形侧壁,第一电热膜段和第二电热膜段均为扇形。上述结构使得内锅本体内的食物能够被充分加热,改善食物的口感。

进一步地,内锅还包括:电极结构,设置于电热膜上,电极结构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当对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通电时,电热膜能够发热,以加热内锅本体内的食物。

进一步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分别为沿内锅本体的周向方向布置的第一电极带和第二电极带,第一电极带和第二电极带布置于内锅本体的相对的两侧,上述结构使得两电极带上某一对应点之间的距离与两电极带上其他对应点之间的距离的差值较小,从而使得电流分布更均匀,进而使得发热功率更加均匀,改善食物的烹饪效果。或者,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分别为沿内锅本体的径向方向上间隔布置的第三电极带和第四电极带,第三电极带和第四电极带布置于内锅本体的相对的两侧。上述结构简单,易于实现。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煲体,煲体包括外锅以及设置于外锅内的内锅,内锅为上述的内锅;控制装置,设置于外锅内,内锅的电极结构与控制装置电连接。由于上述内锅具有使食物加热更充分,加热效果更好的优点,因此具有其的烹饪器具也具有上述优点。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内锅的实施例一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的内锅的仰视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1的内锅的内锅本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内锅的实施例二的仰视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内锅的实施例三的仰视示意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的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7示出了图6的烹饪器具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内锅本体;11、平底;12、侧壁;20、电热膜;21a、第一电热膜段;21b、第一电热膜段;21c、第一电热膜段;22a、第二电热膜段;22b、第二电热膜段;22c、第二电热膜段;23、第三电热膜段;30、电极结构;31、第一电极;32、第二电极;40、煲体;41、外锅;42、内锅。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1至图3所示,实施例一的内锅包括:内锅本体10以及电热膜20。其中,电热膜20设置于内锅本体10的外表面上,电热膜20包括相连接的第一电热膜段21和第二电热膜段22,第一电热膜段21和第二电热膜段22沿内锅本体10的圆周方向布置,第一电热膜段21的厚度大于第二电热膜段22的厚度。

应用实施例一的技术方案,电热膜20包括相连接的第一电热膜段21和第二电热膜段22,第一电热膜段21和第二电热膜段22沿内锅本体10的圆周方向布置,第一电热膜段21的厚度大于第二电热膜段22的厚度。电热膜的厚度越大,单位面积上的功率密度越大,发热量也就越高。因此第一电热膜段21的温度大于第二电热膜段22的温度。在上述结构中,由于第一电热膜段21的温度高,第二电热膜段22的温度低,从而出现温差。食物将从温度高的第一电热膜段21向温度低的第二电热膜段22翻转,从而使得所有食物能够被充分加热,实现更好的加热效果。

如图1和图2所示,在实施例一中,第一电热膜段21与第二电热膜段22均为一个。第一电热膜段21与第二电热膜段22相对布置。第一电热膜段21与第二电热膜段22通电时,食物由第一电热膜段21向对向的第二电热膜段22翻转,从而使得锅内的食物能够沸腾,改善加热效果。

在实施例一中,第一电热膜段21的厚度大于0.04mm且小于等于0.06mm,第二电热膜段22的厚度大于等于0.02mm且小于等于0.04mm。需要说明的是,在实施例一中,电热膜的厚度在0.02mm至0.065mm之间,上述结构能够在满足大功率要求的条件下,又保证能够附着于内锅本体10上的附着力。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热膜段21的厚度为0.05mm,第二电热膜段22的厚度为0.03mm。这样在一同加热过程中,第一电热膜段21产生的热量高于第二电热膜段22,食物就从第一电热膜段21往第二电热膜段22翻转。

如图1至图3所示,在实施例一中,内锅本体10包括平底11以及设置于平底11周向外侧的侧壁12。由于第一电热膜段21和第二电热膜段22的厚度不一,因此如果内锅放置在桌面上时可能导致放置不平稳。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第一电热膜段21和第二电热膜段22设置于侧壁12上。上述结构使得高度不一的第一电热膜段21和第二电热膜段22不会附着于平底11上,从而不影响平底11的平整,保证内锅能够平稳的放置。

如图1至图3所示,在实施例一中,电热膜20还包括与第一电热膜段21和第二电热膜段22连接并设置于平底11上的第三电热膜段23。上述结构既能保证内锅平稳放置,又使得内锅底部的食物能够被充分地加热,提高加热效率,改善烹饪效果。

如图1至图3所示,在实施例一中,内锅本体10的侧壁12为弧形侧壁,第一电热膜段21和第二电热膜段22均为扇形。上述结构使得内锅本体10内的食物能够被充分加热,改善食物的口感。

如图1和图2所示,在实施例一中,内锅还包括设置于电热膜20上的电极结构30,电极结构30包括互不连接的第一电极31和第二电极32。当对第一电极31和第二电极32通电时,电热膜20能够发热,以加热内锅本体10内的食物。优选地,在实施例一中,第一电极31和第二电极32相对布置,上述结构能够使得电流分布更均匀,进而使得发热功率更加均匀,改善食物的烹饪效果。

如图1和图2所示,在实施例一中,第一电极31和第二电极32分别为沿内锅本体10的周向方向布置的第一电极带和第二电极带,第一电极带和第二电极带布置于内锅本体10的相对的两侧。上述结构使得两电极带上某一对应点之间的距离与两电极带上其他对应点之间的距离的差值较小,从而使得电流分布更均匀,进而使得发热功率更加均匀,改善食物的烹饪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电极带与第二电极带之间具有无限多的电流路径,每一条路径上都有电流流过,各路径的电流大小不一样,路径短的电阻小,电流大。为了使得发热功率更加均匀,在本实施例中,尽量减小各路径间的距离差,这样使得流经各路径的电流大小均匀,从而最终达到发热功率更加均匀的目的。

还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对应点”实际指的是两个点,即第一电极带上的某一点和与其相对的第二电极带上的一点,这两个点的总称叫“对应点”。例如,第一电极带的第一端和第二电极带的靠近第一电极带的第一端即为一对“对应点”,第一电极带的中点和第二电极带的中点也为一对“对应点”,对应点为无穷多对,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二的内锅与实施例一的内锅的区别在于第一电极31和第二电极32的布置方式,具体地,在实施例二中,第一电极31和第二电极32分别为沿内锅本体10的径向方向间隔布置的第三电极带和第四电极带(图中未示出),第三电极带和第四电极带布置于内锅本体10的相对的两侧。上述结构简单,易于实现。

实施例三的内锅与实施例一的内锅的区别在与第一电热膜段21和第二电热膜段22的个数。具体地,如图4所示,在实施例三中,第一电热膜段21为多个,第二电热膜段22为与第一电热膜段21对应设置的多个,第一电热膜段21与第二电热膜段22在内锅本体10的周向方向上交替设置。在上述结构中,具有温差的区域的个数变多,每一第一电热膜段21处的食物都能够向与该第一电热膜段21两侧的相邻的两个第二电热膜段22翻滚。上述结构使得内锅内的食物更容易翻滚,且加热更加均匀,从而进一步改善食物的口感。

如图4所示,在实施例三中,第一电热膜段21与第二电热膜段22均为2个,位于图中左侧的第一电热膜段21处的食物能够向其两侧的两个第二电热膜段22翻腾,从而达到使食物加热均匀的目的。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电热膜段21也可以为大于2个的偶数个,上述结构能够进一步增加具有温差的区域的个数,使得内锅内的食物更容易翻滚,且加热更加均匀,从而进一步改善食物的口感。

实施例四的内锅与实施例三的内锅的区别在与第一电热膜段21和第二电热膜段22的个数。具体地,如图5所示,在实施例四中,第一电热膜段21为大于等于3个的奇数个,在上述情况下,多个第一电热膜段21中的任一个第一电热膜段21与多个第二电热膜段22中的至少一个第二电热膜段22相对设置。上述结构使得每一第一电热膜段21处的食物除了能够向与该第一电热膜段21两侧的相邻的两个第二电热膜段22翻滚之外,还能够向对侧的第二电热膜段22翻滚。上述结构进一步增加具有温差的区域,从而使得内锅内的食物更容易翻滚,且加热更加均匀,进而进一步改善食物的口感。

具体地,如图5所示,在实施例四中,第一电热膜段21为3个,分别为第一电热膜段21a、第一电热膜段21b和第一电热膜段21c,第二电热膜段22为3个,分别为第二电热膜段22a、第二电热膜段22b和第二电热膜段22c。由于第一电热膜段21的温度大于第二电热膜段的温度,因此第一电热膜段21a处的食物不仅将会向与其相邻的第二电热膜段22a和第二电热膜段22c翻腾,还能够向与第一电热膜段21a相对的第二电热膜段22b翻腾。上述结构使得内锅各部位处的食物更容易翻滚,从而进一步改善食物的口感。

如图6和图7所示,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根据本申请的烹饪器具的实施例包括煲体40以及控制装置。其中,煲体40包括外锅41以及设置于外锅41内的内锅42,内锅42为上述的内锅;控制装置设置于外锅41内,内锅42的电极结构30与控制装置电连接。由于上述内锅具有使食物加热更充分,加热效果更好的优点,因此具有其的烹饪器具也具有上述优点。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内锅,其特征在于,包括:

内锅本体(10);

电热膜(20),设置于所述内锅本体(10)的外表面上,所述电热膜(20)包括相连接的第一电热膜段(21)和第二电热膜段(22),所述第一电热膜段(21)和所述第二电热膜段(22)沿所述内锅本体(10)的圆周方向布置,所述第一电热膜段(21)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二电热膜段(22)的厚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热膜段(21)为多个,所述第二电热膜段(22)为与所述第一电热膜段(21)对应设置的多个,所述第一电热膜段(21)与所述第二电热膜段(22)在所述内锅本体(10)的周向方向上交替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热膜段(21)为偶数个,多个所述第一电热膜段(21)中的任一个所述第一电热膜段(21)与其他所述第一电热膜段(21)中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一电热膜段(21)相对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热膜段(21)为大于等于3个的奇数个,多个所述第一电热膜段(21)中的任一个所述第一电热膜段(21)与多个所述第二电热膜段(22)中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二电热膜段(22)相对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热膜段(21)的厚度大于0.04mm且小于等于0.06mm,所述第二电热膜段(22)的厚度大于等于0.02mm且小于等于0.04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锅本体(10)包括平底(11)以及设置于所述平底(11)周向外侧的侧壁(12),所述第一电热膜段(21)和所述第二电热膜段(22)设置于所述侧壁(12)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热膜(20)还包括与所述第一电热膜段(21)和所述第二电热膜段(22)连接并设置于所述平底(11)上的第三电热膜段(23)。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锅本体(10)的侧壁(12)为弧形侧壁,所述第一电热膜段(21)和所述第二电热膜段(22)均为扇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锅还包括:

电极结构(30),设置于所述电热膜(20)上,所述电极结构(30)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电极(31)和第二电极(32)。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31)和所述第二电极(32)分别为沿所述内锅本体(10)的周向方向布置的第一电极带和第二电极带,所述第一电极带和所述第二电极带布置于所述内锅本体(10)的相对的两侧,或者,所述第一电极(31)和所述第二电极(32)分别为沿所述内锅本体(10)的径向方向上间隔布置的第三电极带和第四电极带,所述第三电极带和所述第四电极带布置于所述内锅本体(10)的相对的两侧。

11.一种烹饪器具,包括:

煲体(40),所述煲体(40)包括外锅(41)以及设置于所述外锅(41)内的内锅(42),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锅(42)为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内锅;

控制装置,设置于所述外锅(41)内,所述内锅(42)的电极结构(30)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内锅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其中,内锅,包括:内锅本体;电热膜,设置于内锅本体的外表面上,电热膜包括相连接的第一电热膜段和第二电热膜段,第一电热膜段和第二电热膜段沿内锅本体的圆周方向布置,第一电热膜段的厚度大于第二电热膜段的厚度;电极结构,设置于电热膜上,电极结构包括互不连接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能够有效地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内锅内的食物不能被充分加热所导致的食物口感差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丁金炬;何国营;曾晓聪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绍兴苏泊尔生活电器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5.31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3023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