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请涉及一种具有散热结构的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的厨房烹饪器具,例如已广泛采用电磁线圈盘组件作为热源,线圈盘组件具有发热快,功率高的特征,能够适应人们对于快速烹饪的需求。但是,线圈盘组件在使用时产生的热量也容易对烹饪器具内的一些电子元器件造成热损坏。现有的烹饪器具通常安装有风扇,底座设通风口,风扇吸入外部的冷空气对烹饪器具内的零器件进行降温,尤其针对电源板及线圈盘组件进行散热。然而现有风扇及导风通道的设计只能对线圈盘组件靠近风扇的一侧有效散热,远离风扇的一侧很难接触到冷空气,导致烹饪器具局部温度过大,影响产品使用寿命。
因此,需要对现有烹饪器具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提供一种能够提升散热效率的烹饪器具。
具体地,本申请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烹饪器具,其包括煲体及盖体,所述盖体枢接并盖合在所述煲体上,所述煲体内设有内锅及位于所述内锅底侧的线圈盘组件,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风扇及固定所述风扇的风扇支架,所述风扇支架包括风扇固定架及罩体,所述罩体由底侧至少部分覆盖所述线圈盘组件并与所述线圈盘组件的底面之间形成间隙a;所述风扇固定架设有出风口,所述烹饪器具还设有导风板,所述导风板连接所述风扇固定架与所述罩体并导引自所述出风口吹出的冷气流。本申请烹饪器具的导风板可导引风扇吹出来的冷空气集中进入线圈盘组件底侧的间隙内,对线圈盘组件进行有效散热。
依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风扇固定架与所述罩体一体注塑成型。一体成型的连接方式方便简单,无需组装。
依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风扇固定架设有开口及位于所述开口靠近所述罩体一侧的第一出风板,所述导风板与所述第一出风板连接共同形成第一导风通道。第一导风通道导引第一出风板流出的冷空气集中进入间隙内,对线圈盘组件进行有效散热。
依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罩体包括底壁和自所述底壁周边向上延伸的侧壁,所述罩体的轮廓与所述线圈盘组件的轮廓相同,可以使间隙a大致均匀分布,提升散热效率。
依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侧壁形成缺口,所述罩体设有两所述导风板,分别自所述缺口的相对两侧边向下延伸;所述第一出风板设有与所述开口相对的第一侧边,以及位于所述开口及所述第一侧边之间并彼此相对的第二侧边及第三侧边,所述第一侧边与所述底壁连接,所述第二侧边与其中一所述导风板分别连接,所述第三侧边与另一所述导风板分别连接。罩体及风扇固定架之间形成大致u形的第一导风通道,结构简单。
依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煲体还包括电源板及安装所述电源板的电源板安装架,所述电源板安装架竖向设置,所述风扇支架横向设置在所述电源板安装架的底部,所述电源板安装架的底部还设有第二出风板,所述第二出风板朝向所述第一导风通道或者延伸入所述第一导风通道内。第二出风板可以引入另一部分冷气流,可提升散热效率。
依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出风板为倾斜设置,及/或所述第二出风板倾斜设置。倾斜设置的第一出风板及第二出风板能够对准线圈盘组件,并尽量得使冷气流由线圈盘组件一侧向相对另一侧集中吹送。
依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电源板安装架设有位于所述第二出风板两侧的两挡风板,所述挡风板与所述导风板面对面设置并过盈干涉。第二出风板与挡风板形成位于第一导风通道内的第二导风通道,并且与第二导风通道侧面紧密连接。可确保冷气流集中吹入第一导风通道内,可提升散热效率。
依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电源板安装架设有位于所述第二出风板一侧的固定部,所述固定部通过螺钉固定至所述第一出风板。第一导风通道与第二导风通道底面紧密连接,确保冷气流集中吹入第一导风通道内,可提升散热效率。
依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烹饪器具设有与所述内锅接触的感温杯,所述感温杯夹持固定在所述线圈盘组件与所述罩体之间,所述罩体设有供感温杯的引线引出的通孔;所述罩体还设有螺丝孔,螺丝穿过所述螺丝孔对所述感温杯进行限位。
依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煲体包括中板及安装在所述中板底侧的底座,所述煲体还包括电源板及安装所述电源板的电源板安装架,所述电源板安装架通过螺丝固定在所述中板的底部,位于所述内锅的一侧;所述线圈盘组件固定至中板底部,并包括线圈盘及固定在所述线圈盘底面的线圈及若干导磁条,所述罩体由底侧完全覆盖所述线圈盘组件。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立体组合图。
图2为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立体分解图。
图3为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电源板安装架和风扇支架的立体分解图。
图4为图3所示电源板安装架和风扇支架的立体组合图。
图5与图4相似,其中风扇支架尚未组装至电源板安装架。
图6为图1所示烹饪器具的剖面图。
图7为图6中圆圈处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煲体1、中板10、底座11、保温罩12、内锅13、线圈盘组件14、线圈盘141、导磁条142、扣持夹143、安装部144、风扇2、风扇固定架3、开口30、第一出风板31、第一侧边311、第二侧边312、第三侧边313、第一出风口32、固定孔33、罩体4、导风板41、底壁42、侧壁43、缺口44、通孔46、螺丝孔47、电源板5、电源板安装架6、第二出风板61、第二出风口62、挡风板63、固定部64、感温杯7、间隙a。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装置、系统、设备和方法的例子。
参考图1至图3所示,结合图6及图7所示,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烹饪器具,其包括煲体1及盖体(未标号),盖体枢接并盖合在煲体1上。煲体1具有中板10及安装在中板10底侧的底座11,煲体内还设有保温罩12、内锅13及线圈盘组件14,其中保温罩12为环形,设置在中板10的内圈下方,线圈盘组件14通过螺丝固定至中板10,并位于保温罩12的下方,所述中板10、保温罩12及保温罩12共同形成容纳内锅13的腔体。内锅13与盖体之间形成烹饪腔,用于烹饪食物,线圈盘组件14位于内锅13底侧,用于给内锅13加热。
烹饪器具还包括风扇2、风扇支架、电源板5及电源板安装架6,其中风扇支架横向放置,电源板安装架6大致竖向放置,电源板5安装在电源板安装架6的外侧,电源板安装架6的内侧为线圈盘组件14及保温罩12。电源板5上安装有若干电子元器件及散热片。风扇支架固定在电源板安装架6的底部,底座11上设有通风口(未标号),在风扇2的作用下,外部的冷空气自通风口进入煲体1内,为电源板5及线圈盘组件14散热。
风扇支架包括风扇固定架3及与风扇固定架3连接的罩体4,风扇固定架3大致呈矩形框状,风扇2安装在风扇固定架3的框内。罩体4由底侧部分或全部覆盖线圈盘组件14并与线圈盘组件14的底面之间形成间隙a(图7)。此间隙a供冷气流进入与线圈盘组件14接触,并带走热量进行散热处理。所述风扇固定架3设有出风口,所述烹饪器具还设有导风板41,所述导风板41连接所述风扇固定架3与所述罩体4并导引自所述出风口吹出的冷气流。该导风板41可导引风扇2吹出来的冷空气集中进入线圈盘组件14底侧的间隙a内,对线圈盘组件14进行有效散热。
所述导风板41可以由风扇固定架3或罩体4提供,也可以单独设置再组装至风扇固定架3及罩体4,也可以由电源板安装架6提供均可,不作具体限制。
风扇固定架3及罩体4可以分体设置后连接在一起,也可以简单地采用一体注塑成型的方式设置,也不作具体限制。
请参考图3至图5所示,风扇固定架3的顶壁设有开口30及第一出风板31,第一出风板31位于开口30靠近罩体4的一侧,开口30及第一出风板31均位于风扇2的正上方,故均有冷气流吹出。本申请罩体4设有连接第一出风板31的导风板41,第一出风板31设有若干第一出风口32。前述风扇固定架3的出风口包括该开口30及若干第一出风口32。导风板41与第一出风板31共同形成第一导风通道(未标号),导引第一出风板31流出的冷空气集中进入罩体4内,即进入前述罩体4与线圈盘组件14的底面之间的间隙a(图7),对线圈盘组件14进行有效散热,避免现有技术中风扇2用于为线圈盘组件14散热的冷气流分散的问题。
作为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罩体4包括底壁42和自底壁42周边倾斜向上并向外延伸的侧壁43,大致呈碗状,所述罩体4的轮廓与所述线圈盘组件14的轮廓相同,可以使间隙a大致均匀分布,冷气流均匀接触线圈盘组件的底面,提升散热效率。侧壁43大致呈环形但没有连续设置,在与风扇固定架3连接的一侧形成一缺口44,缺口44贯穿侧壁43的外缘。烹饪器具包括两块前述导风板41,两导风板41分别自缺口44的相对两侧边向下延伸。第一出风板31位于缺口44的正下方。第一出风板31设有与开口30相对的第一侧边311,以及位于所述开口30及所述第一侧边之间并彼此相对的第二侧边312及第三侧边313,第一侧边311与底壁42的边缘连接,第二侧边及第三侧边与两导风板41的底部连接,第一出风板31及两导风板41共同形成一类似u形的第一导风通道(未标号)。第一导风通道位于线圈盘组件14的下侧并靠近线圈盘组件14的底面,风扇支架借助第一导风通道集中引导冷气流进入前述间隙a(图7)内,提高线圈盘组件14散热效率。
第一出风板31相对于水平线略微倾斜设置,使第一出风口32能够向上同时向内吹入冷气流。结合图6及图7所示,由于第一出风板31基本位于线圈盘组件14的下侧,应以提供向上冷气流为主。第一出风口32大致为向内延伸的狭长形通槽。
下面请继续参考图3至图5所示,作为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电源板安装架6的底部设有第二出风板61,第二出风板61位于风扇固定架3的开口30的正上方,自开口30吹出的冷气流被分隔为内外两侧,外侧的冷气流向上为电源板5上的各个电子器件散热,内侧的冷气流则自第二出风板61吹出继续为线圈盘组件14散热。第二出风板61朝向第一导风通道设置,或者延伸入两所述导风板41之间,即伸入第一导风通道内,同样可使自第二出风板61吹出的冷气流集中进入前述罩体4与线圈盘组件14的底面之间的间隙a,对线圈盘组件14进行有效散热。
第二出风板61同样设有若干第二出风口62,并且第二出风板61相对于竖直线略微倾斜设置,使第二出风口62能够向内同时向上吹入冷气流。结合图6及图7所示,由于第二出风板61基本位于线圈盘组件14的外侧,所以应以提供向内冷气流为主。第二出风口62大致为向内延伸的狭长形通槽。前述罩体4的表面几乎没有设置与前述间隙a相通的通孔类结构,可避免第一出风口32及第二出风口62吹入的冷气流过早地向外发散,只有达到罩体4的外边缘处才能离开间隙a,最后自设置在底座11的另外一侧的散热口(未标号)流出该烹饪器具,带走热量。前述风扇固定架3的出风口包括第二出风口62,风扇2自外部空气吸进来的冷气流经过开口30、前述第一出风口32及前述第二出风口62向烹饪器具内部吹送。
请继续参考图3至图5所示,作为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为了进一步提高散热效率,电源板安装架6还设有了两挡风板63,两挡风板63位于第二出风板61两侧,与第二出风板61共同形成第二导风通道(未标号),第二导风通道罩在开口30的正上方,并抵触风扇固定架3的顶面,可使自开口30流向电源板安装架6内侧的气流自第二出风板61吹出。组装时,两挡风板63与两导风板41分别面对面设置并过盈干涉,相当于将第二导风通道尽可能的紧密连接至第一导风通道内,确保自第二出风板61吹出冷气流直接进入第一导风通道内并进一步进入罩体4内,避免向外散出。
为了确保第二导风通道与第一导风通道的紧密连接,作为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第二出风板61的内侧还设有突出的固定部64,固定部64通过螺钉固定至第一出风板31的固定孔33,避免在第一出风板31或导风板41与第一出风板31底面之间出现间隙,而影响冷气流无法集中由第一出风口32及第二出风口62吹出,影响散热效率。
组装时,先将电源板5固定至电源板安装架6,再将风扇2固定至风扇支架,最后将风扇支架与电源板安装架6固定在一起后组装至中板10的底侧。
请参考图2、图6至图7所示,线圈盘组件14包括线圈盘141及固定在线圈盘141底面的线圈(未图示)及若干导磁条142。线圈盘141上设有若干扣持夹143,用于固定线圈(未图示)。线圈盘组件14的具体结构为常规结构,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熟悉,不再赘述。
另外,烹饪器具还设有感温杯7,感温杯7夹持固定在线圈盘组件14与风扇支架的罩体4之间,感温杯7顶部的接触部穿过线圈盘组件14与内锅13接触,进行温度检测,配合控制程序进行烹饪。线圈盘组件14的中心处设有安装部144,安装部144向下抵靠,罩体4对应安装部144设有通孔46,供感温杯7底部的引线(未图示)引出;罩体4还对应安装部144设有螺丝孔47,螺丝穿过螺丝孔47与感温杯7配合。通孔46及螺丝孔47均位于安装部144在罩体4的投影范围内,与前述间隙a并未连通,故不会影响前述冷气流的散热路径。
本申请烹饪器具将风扇固定架3及罩体4连接在一起,使冷气流经过第一导风通道及第二导风通道集中进入罩体4与线圈盘组件14的间隙a内,可明显提升散热下效果。
在本申请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本文使用的例如“上”、“下”、“左”、“右”、“前”、“后”、“厚度”、“径向”、“轴向”等表示空间相对位置的术语是出于便于说明的目的来描述如附图中所示的一个特征相对于另一个特征的关系,而并非限于一个位置或者一种空间定向。可以理解,根据产品摆放位置的不同,空间相对位置的术语可以旨在包括除了图中所示方位以外的不同方位,并不应当理解为对权利要求的限制。另外,本文使用的描述词“水平”并非完全等同于沿着垂直于重力方向,允许有一定角度的倾斜。
“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词语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并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在…”另外一个元件上,它可以是直接在另外一个元件的表面,也可以是与另外一个元件的表面相隔一段距离。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应当理解,本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多个”或“多层”等表示两个及两个以上的数量。
本申请烹饪器具以上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保护的范围之内。
1.一种烹饪器具,其包括煲体及盖体,所述盖体枢接并盖合在所述煲体上,所述煲体内设有内锅(13)及位于所述内锅(13)底侧的线圈盘组件(14),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风扇(2)及固定所述风扇(2)的风扇支架,所述风扇支架包括风扇固定架(3)及罩体(4),所述罩体(4)由底侧至少部分覆盖所述线圈盘组件(14)并与所述线圈盘组件(14)的底面之间形成间隙a;所述风扇固定架(3)设有出风口,所述烹饪器具还设有导风板(41),所述导风板(41)连接所述风扇固定架(3)与所述罩体(4)并导引自所述出风口吹出的冷气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固定架(3)与所述罩体(4)一体注塑成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固定架(3)设有开口(30)及位于所述开口(30)靠近所述罩体一侧的第一出风板(31),所述导风板(41)与所述第一出风板(31)连接共同形成第一导风通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罩体(4)包括底壁(42)和自所述底壁(42)周边向上延伸的侧壁(43),所述罩体的轮廓与所述线圈盘组件(14)的轮廓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43)形成缺口(44),所述罩体(4)设有两所述导风板(41),分别自所述缺口(44)的相对两侧边向下延伸;所述第一出风板(31)设有与所述开口(30)相对的第一侧边,以及位于所述开口及所述第一侧边之间并彼此相对的第二侧边及第三侧边,所述第一侧边与所述底壁(42)连接,所述第二侧边与其中一所述导风板(41)分别连接,所述第三侧边与另一所述导风板(41)分别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煲体还包括电源板(5)及安装所述电源板(5)的电源板安装架(6),所述电源板安装架(6)竖向设置,所述风扇支架横向设置在所述电源板安装架(6)的底部,所述电源板安装架(6)的底部还设有第二出风板(61),所述第二出风板(61)朝向所述第一导风通道或者延伸入所述第一导风通道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风板(31)为倾斜设置,及/或所述第二出风板(61)倾斜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电源板安装架(6)设有位于所述第二出风板(61)两侧的两挡风板(63),所述挡风板(63)与所述导风板(41)面对面设置并过盈干涉。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板安装架(6)设有位于所述第二出风板(61)一侧的固定部(64),所述固定部(64)通过螺钉固定至所述第一出风板(31)。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器具设有与所述内锅(13)接触的感温杯(7),所述感温杯(7)夹持固定在所述线圈盘组件(14)与所述罩体(4)之间,所述罩体(4)设有供感温杯(7)的引线引出的通孔(46);所述罩体(4)还设有螺丝孔(47),螺丝穿过所述螺丝孔对所述感温杯(7)进行限位。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煲体包括中板(10)及安装在所述中板(10)底侧的底座(11),所述煲体还包括电源板(5)及安装所述电源板(5)的电源板安装架(6),所述电源板安装架(6)通过螺丝固定在所述中板(10)的底部,位于所述内锅(13)的一侧;所述线圈盘组件(14)固定至中板(10)的底部,并包括线圈盘(141)及固定在所述线圈盘(141)底面的线圈及若干导磁条(142),所述罩体(4)由底侧完全覆盖所述线圈盘组件(14)。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