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厨具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烹饪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智能厨具的滚筒(锅体)需要转动,以对滚筒(锅体)内的食物进行翻炒。然而,由于滚筒(锅体)与外壳之间存在转动空间,在滚筒(锅体)转动工作时,水或杂质容易经由该转动空间进入到外壳内,甚至与电器盒部件接触,存在电气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烹饪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水或杂质易进入烹饪设备的内部,影响内部器件正常使用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烹饪设备,包括:机座;锅体组件,包括锅体与机座可枢转地连接;遮挡组件,设置在机座和/或锅体上,遮挡组件对机座与锅体之间的空隙进行遮挡,以阻挡液体或杂质通过空隙进入机座内。
进一步地,锅体组件还包括枢转部,锅体包括内锅和外壳,外壳罩设在内锅外,外壳通过枢转部与机座可枢转地连接,遮挡组件包括:第一遮挡结构,位于空隙内且设置在机座上,第一遮挡结构朝向锅体延伸且与外壳之间具有第一预设距离。
进一步地,遮挡组件还包括:第二遮挡结构,位于空隙内且设置在外壳上,第二遮挡结构朝向机座延伸且与机座之间具有第二预设距离;其中,第二遮挡结构的宽度大于第一预设距离,第一遮挡结构的宽度大于第二预设距离。
进一步地,第一遮挡结构为第一环状结构,第二遮挡结构位于第一环状结构的内侧。
进一步地,第二遮挡结构包括:第二遮挡本体,第二遮挡本体为第二环状结构,第二环状结构的一端与外壳连接;延伸板体,设置在第二环状结构的另一端上且位于第二环状结构的外侧,延伸板体与第二环状结构的轴线方向呈夹角设置。
进一步地,第二遮挡结构为第二环状结构,沿外壳至机座的方向上,第二环状结构的外径逐渐增大。
进一步地,第一遮挡结构的自由端具有翻边结构,翻边结构位于第一遮挡结构的外侧。
进一步地,第二遮挡结构为第一环状结构,第一遮挡结构位于第一环状结构的内侧。
进一步地,第一遮挡结构包括:第一遮挡本体,第一遮挡本体为第二环状结构,第二环状结构的一端与机座连接;延伸板体,设置在第二环状结构的另一端上且位于第二环状结构的外侧,延伸板体与第二环状结构的轴线方向呈夹角设置。
进一步地,第一遮挡结构为第二环状结构,沿机座至外壳的方向上,第二环状结构的外径逐渐增大。
进一步地,第二遮挡结构的自由端具有翻边结构,翻边结构位于第二遮挡结构的外侧。
进一步地,延伸板体与第二环状结构的轴线方向呈90°夹角设置。
进一步地,枢转部包括转轴,转轴伸入机座内且与机座可枢转地连接,转轴与第一环状结构和/或第二环状结构同轴设置。
进一步地,第一遮挡结构与第二遮挡结构之间具有转动间隙,机座的底部具有多个排液孔,进入转动间隙内的液体经由部分或全部排液孔排出至烹饪设备外。
进一步地,烹饪设备还包括:电器盒,位于机座内;第三遮挡结构,位于电器盒的上方,电器盒在第三遮挡结构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三遮挡结构内。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遮挡组件设置在机座和/或锅体上。这样,在烹饪设备运行过程中,锅体组件的锅体相对于机座转动,遮挡组件对机座与锅体之间的空隙进行遮挡,以阻挡液体或杂质通过空隙进入机座内,避免液体或杂质对机座内部的结构造成损坏,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水或杂质易进入烹饪设备的内部,影响内部器件正常使用的问题,延长了烹饪设备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设备的实施例一的剖视图;
图2示出了图1中的烹饪设备的a处放大示意图;以及
图3示出了图1中的烹饪设备的仰视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机座;11、排液孔;20、锅体组件;21、锅体;22、外壳;23、枢转部;30、遮挡组件;31、第一遮挡结构;32、第二遮挡结构;321、第二遮挡本体;322、延伸板体;40、硅胶件;50、轮体;60、加热装置;70、电器盒;80、第三遮挡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请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左、右”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左、右;“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水或杂质易进入烹饪设备的内部,影响内部器件正常使用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烹饪设备。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烹饪设备包括机座10、锅体组件20及遮挡组件30。其中,锅体组件20包括锅体21与机座10可枢转地连接。遮挡组件30设置在机座10和/或锅体21上,遮挡组件30对机座10与锅体21之间的空隙进行遮挡,以阻挡液体或杂质通过空隙进入机座10内。
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在烹饪设备运行过程中,锅体组件20的锅体21相对于机座10转动,遮挡组件30对机座10与锅体21之间的空隙进行遮挡,以阻挡液体或杂质通过空隙进入机座内,避免液体或杂质对机座10内部的结构造成损坏,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水或杂质易进入烹饪设备的内部,影响内部器件正常使用的问题,延长了烹饪设备的使用寿命。
如图1和图2所示,锅体组件20还包括枢转部23,锅体21包括内锅和外壳22,外壳22罩设在内锅外,外壳22通过枢转部23与机座10可枢转地连接,遮挡组件30包括第一遮挡结构31。第一遮挡结构31位于空隙内且设置在机座10上,第一遮挡结构31朝向锅体21延伸且与外壳22之间具有第一预设距离。这样,内锅可相对于外壳22进行转动,外壳22通过枢转部23与机座10连接,则外壳22能够带动内锅相对于机座10转动,以实现内锅的出菜动作。同时,上述结构的结构简单,容易加工、实现,降低了烹饪设备的加工成本。
具体地,第一遮挡结构31与外壳22之间具有第一预设距离,以保证锅体组件20与机座10之间具有转动间隙,进而保证锅体组件20能够相对于机座10正常转动,进而提升了烹饪设备的运行可靠性。
如图2所示,遮挡组件30还包括第二遮挡结构32。其中,第二遮挡结构32位于空隙内且设置在外壳22上,第二遮挡结构32朝向机座10延伸且与机座10之间具有第二预设距离。其中,第二遮挡结构32的宽度大于第一预设距离,第一遮挡结构31的宽度大于第二预设距离。这样,第二遮挡结构32与机座10之间具有第二预设距离,以保证锅体组件20与机座10之间具有转动间隙,进而保证锅体组件20能够相对于机座10正常转动。
具体地,第一遮挡结构31和第二遮挡结构32共同对进入空隙的液体或杂质进行遮挡,以避免液体或杂质通过该空隙进入机座10内,进一步提升了遮挡组件30的遮挡可靠性及有效性。
如图2所示,第一遮挡结构31为第一环状结构,第二遮挡结构32位于第一环状结构的内侧。这样,第一遮挡结构31套设在第二遮挡结构32外,先对部分液体或杂质进行遮挡,其余的液体或杂质掉落在第二遮挡结构32上,第二遮挡结构32对该部分液体或杂质进行遮挡,以防止该部分液体或杂质进入机座10内。同时,上述结构的结构简单,容易加工、实现,降低了遮挡组件30的加工成本。
具体地,当有液体或杂质进入空隙内时,第一遮挡结构31先对液体或杂质进行初次遮挡,第二遮挡结构32对液体或杂质进行二次遮挡,二者共同对液体或杂质进行遮挡,以避免液体或杂质进入机座10内而影响机座10内的装置的正常运行。
如图2所示,第二遮挡结构32包括第二遮挡本体321和延伸板体322。其中,第二遮挡本体321为第二环状结构,第二环状结构的一端与外壳22连接。延伸板体322设置在第二环状结构的另一端上且位于第二环状结构的外侧,延伸板体322与第二环状结构的轴线方向呈夹角设置。这样,延伸板体322能够对掉落在第二遮挡本体321上的液体或杂质进行限位止挡,以避免液体或杂质通过第二遮挡本体321进入机座10内。同时,上述结构的结构简单,容易加工、实现,降低了遮挡组件30的加工成本。
如图2所示,延伸板体322与第二环状结构的轴线方向呈90°夹角设置。具体地,延伸板体322由第二遮挡本体321进行翻边加工形成,进而使得延伸板体322的加工更加容易、简便,降低了加工难度。
需要说明的是,延伸板体322与第二环状结构的轴线方向之间的夹角不限于此。可选地,延伸板体322与第二环状结构的轴线方向呈45°夹角、或60°夹角、或120°夹角、或135°夹角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枢转部23包括转轴,转轴伸入机座10内且与机座10可枢转地连接,转轴与第一环状结构和第二环状结构同轴设置。这样,在转轴带动锅体21转动过程中,上述设置避免第一环状结构和第二环状结构之间发生结构干涉而影响锅体组件20的正常运转,提升了烹饪设备的运行可靠性。
如图3所示,第一遮挡结构31与第二遮挡结构32之间具有转动间隙,机座10的底部具有多个排液孔11,进入转动间隙内的液体经由部分或全部排液孔11排出至烹饪设备外。这样,即使有液体或杂质经由转动间隙进入机座10内部,也能够通过部分或全部排液孔11排出至烹饪设备外,防止液体或杂质影响机座10内部的装置的正常运行。
如图1所示,烹饪设备还包括设置在机座10上的轮体50。这样,上述设置使得机座10的挪动或转移更加省力、容易。
在本实施例中,当第一遮挡结构31与第二遮挡结构32之间的距离足够小时,液体能够在二者之间形成水膜,进而避免液体或杂质进入机座10内。
如图1所示,烹饪设备还包括电器盒70和第三遮挡结构80。其中,电器盒70位于机座10内。第三遮挡结构80位于电器盒70的上方,电器盒70在第三遮挡结构80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三遮挡结构80内。这样,当液体或杂质经由转动间隙进入机座10内部时,第三遮挡结构80能够对液体或杂质进行遮挡,以避免液体或杂质进入电器盒70内而影响电器盒70的正常运行。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遮挡结构80具有两个朝向电器盒70折弯的翻边结构,翻边结构与机座10的内壁之间具有过液间隙,以供液体或杂质穿过。之后,液体或杂质经过部分或全部排液孔11排出至烹饪设备外。这样,液体滴落在第三遮挡结构80上后,能够顺着两个翻边结构掉落在机座10的底部,之后经由部分或全部排液孔11排出至烹饪设备外。
如图2所示,烹饪设备还包括硅胶件40。其中,硅胶件40套设在机座10内的突沿或尖端上,以防止该突沿或尖端划伤电线。
实施例二
实施例二中的烹饪设备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第二遮挡结构32的结构不同。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遮挡结构为第二环状结构,沿外壳至机座的方向上,第二环状结构的外径逐渐增大。这样,当部分液体或杂质掉落在第二环状结构上时,液体或杂质能够顺着第二环状结构的外表面滑动至外壳上,不会进入至机座内,进而避免液体或杂质进入机座内而影响机座内装置的正常运行。
实施例三
实施例三中的烹饪设备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第一遮挡结构31的结构不同。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遮挡结构的自由端具有翻边结构,翻边结构位于第一遮挡结构的外侧。这样,翻边结构能够遮挡位于第一遮挡结构上的液体或杂质,以减少滴落或掉落在第二遮挡结构上的液体或杂质。
实施例四
实施例四中的烹饪设备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遮挡组件30的结构不同。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遮挡结构为第一环状结构,第一遮挡结构位于第一环状结构的内侧。这样,第二遮挡结构套设在第一遮挡结构外,先对部分液体或杂质进行遮挡,其余的液体或杂质掉落在第一遮挡结构上,第一遮挡结构对该部分液体或杂质进行遮挡,以防止该部分液体或杂质进入机座内。同时,上述结构的结构简单,容易加工、实现,降低了遮挡组件的加工成本。
具体地,当有液体或杂质进入空隙内时,第二遮挡结构先对液体或杂质进行初次遮挡,第一遮挡结构对液体或杂质进行二次遮挡,二者共同对液体或杂质进行遮挡,以避免液体或杂质进入机座内而影响机座内的装置的正常运行。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遮挡结构包括第一遮挡本体和延伸板体。其中,第一遮挡本体为第二环状结构,第二环状结构的一端与机座连接。延伸板体设置在第二环状结构的另一端上且位于第二环状结构的外侧,延伸板体与第二环状结构的轴线方向呈夹角设置。这样,延伸板体能够对掉落在第一遮挡本体上的液体或杂质进行限位止挡,以避免液体或杂质通过第一遮挡本体进入机座内。同时,上述结构的结构简单,容易加工、实现,降低了遮挡组件的加工成本。
可选地,延伸板体与第二环状结构的轴线方向呈90°夹角设置。具体地,延伸板体由第一遮挡本体进行翻边加工形成,进而使得延伸板体的加工更加容易、简便,降低了加工难度。
需要说明的是,延伸板体与第二环状结构的轴线方向之间的夹角不限于此。可选地,延伸板体与第二环状结构的轴线方向呈45°夹角、或60°夹角、或120°夹角、或135°夹角设置。
实施例五
实施例五中的烹饪设备与实施例四的区别在于:第一遮挡结构31的结构不同。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遮挡结构为第二环状结构,沿机座至外壳的方向上,第二环状结构的外径逐渐增大。这样,当部分液体或杂质掉落在第二环状结构上时,液体或杂质能够顺着第二环状结构的外表面滑动至外壳上,不会进入至机座内,进而避免液体或杂质进入机座内而影响机座内装置的正常运行。
实施例六
实施例六中的烹饪设备与实施例四的区别在于:第二遮挡结构32的结构不同。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遮挡结构的自由端具有翻边结构,翻边结构位于第二遮挡结构的外侧。这样,翻边结构能够遮挡位于第二遮挡结构上的液体或杂质,以减少滴落或掉落在第一遮挡结构上的液体或杂质。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在烹饪设备运行过程中,锅体组件的锅体相对于机座转动,遮挡组件对机座与锅体之间的空隙进行遮挡,以阻挡液体或杂质通过空隙进入机座内,避免液体或杂质对机座内部的结构造成损坏,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水或杂质易进入烹饪设备的内部,影响内部器件正常使用的问题,延长了烹饪设备的使用寿命。
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1.一种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座(10);
锅体组件(20),包括锅体(21),所述锅体(21)与所述机座(10)可枢转地连接;
遮挡组件(30),设置在所述机座(10)和/或所述锅体(21)上,所述遮挡组件(30)对所述机座(10)与所述锅体(21)之间的空隙进行遮挡,以阻挡液体或杂质通过所述空隙进入所述机座(10)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锅体组件(20)还包括枢转部(23),所述锅体(21)包括内锅和外壳(22),所述外壳(22)罩设在所述内锅外,所述外壳(22)通过所述枢转部(23)与所述机座(10)可枢转地连接,所述遮挡组件(30)包括:
第一遮挡结构(31),位于所述空隙内且设置在所述机座(10)上,所述第一遮挡结构(31)朝向所述锅体(21)延伸且与所述外壳(22)之间具有第一预设距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遮挡组件(30)还包括:
第二遮挡结构(32),位于所述空隙内且设置在所述外壳(22)上,所述第二遮挡结构(32)朝向所述机座(10)延伸且与所述机座(10)之间具有第二预设距离;其中,所述第二遮挡结构(32)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预设距离,所述第一遮挡结构(31)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预设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遮挡结构(31)为第一环状结构,所述第二遮挡结构(32)位于所述第一环状结构的内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遮挡结构(32)包括:
第二遮挡本体(321),所述第二遮挡本体(321)为第二环状结构,所述第二环状结构的一端与所述外壳(22)连接;
延伸板体(322),设置在所述第二环状结构的另一端上且位于所述第二环状结构的外侧,所述延伸板体(322)与所述第二环状结构的轴线方向呈夹角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遮挡结构(32)为第二环状结构,沿所述外壳(22)至所述机座(10)的方向上,所述第二环状结构的外径逐渐增大。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遮挡结构(31)的自由端具有翻边结构,所述翻边结构位于所述第一遮挡结构(31)的外侧。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遮挡结构(32)为第一环状结构,所述第一遮挡结构(31)位于所述第一环状结构的内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遮挡结构(31)包括:
第一遮挡本体,所述第一遮挡本体为第二环状结构,所述第二环状结构的一端与所述机座(10)连接;
延伸板体(322),设置在所述第二环状结构的另一端上且位于所述第二环状结构的外侧,所述延伸板体(322)与所述第二环状结构的轴线方向呈夹角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遮挡结构(31)为第二环状结构,沿所述机座(10)至所述外壳(22)的方向上,所述第二环状结构的外径逐渐增大。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遮挡结构(32)的自由端具有翻边结构,所述翻边结构位于所述第二遮挡结构(32)的外侧。
12.根据权利要求5或9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板体(322)与所述第二环状结构的轴线方向呈90°夹角设置。
13.根据权利要求5或9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枢转部(23)包括转轴,所述转轴伸入所述机座(10)内且与所述机座(10)可枢转地连接,所述转轴与所述第一环状结构和/或所述第二环状结构同轴设置。
1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遮挡结构(31)与所述第二遮挡结构(32)之间具有转动间隙,所述机座(10)的底部具有多个排液孔(11),进入所述转动间隙内的液体经由部分或全部所述排液孔(11)排出至烹饪设备外。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设备还包括:
电器盒(70),位于所述机座(10)内;
第三遮挡结构(80),位于所述电器盒(70)的上方,所述电器盒(70)在所述第三遮挡结构(80)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三遮挡结构(80)内。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