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容器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76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烹饪食物并且包括管状手柄的烹饪容器,尤其是长柄平锅(poêle)、有柄平底锅(casserole)或煎炒用平底锅(sauteuse)。这种烹饪容器用于放置在加热源尤其是燃气灶上。



背景技术:

从文献ep0240225已知一种用于固定在烹饪容器的侧壁上的手柄。该手柄包括固定部分,该固定部分通过管状握持部分延长,该管状握持部分沿纵向方向径向于壁延伸,并且该管状握持部分具有配备有孔的自由端部。

管状握持部分包括固定端部,并且该固定端部包括配备有第一贯通开口的下壁和配备有第二贯通开口的上壁。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布置成与侧壁相邻。当在加热源尤其是燃气灶上烹饪时,在手柄被固定的部位沿侧壁行进的上升热流穿过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这些热流的一部分能够在从管状握持部分内的第一开口中通过之后偏转,以通过自由端部的孔离开。

因此,握持区域会在烹饪期间被加热并且达到过高的温度,使得使用者会在没有保护装置(例如手套)的情况下抓握该握持区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缺点并提供一种配备有管状手柄的烹饪容器,该管状手柄具有优化的构造,以允许使用者尤其是在管状手柄的握持部分的温度方面绝对安全地操作该烹饪容器。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配备有管状手柄的烹饪容器,该管状手柄设计简单且实施经济。

这些目的是使用一种用于放置在加热源上的烹饪容器来实现的,所述烹饪容器包括侧壁和手柄,所述手柄通过固定构件固定在所述侧壁上,所述手柄包括管状握持部分,所述管状握持部分沿纵向方向径向于所述侧壁延伸,所述管状握持部分具有固定端部和配备有孔的自由端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端部由与所述侧壁分开至少2毫米的端部壁关闭,以在所述侧壁和所述端部壁之间形成通道,并且所述固定端部包括关闭的下壁和配备有至少一个贯通开口的上壁,所述贯通开口布置成与所述端部壁相邻,使得在烹饪时沿所述侧壁行进的上升热流,在所述手柄被固定的部位,在所述至少一个开口处产生吸力,以从所述孔到所述管状握持部分内部产生空气流,并因此使所述管状握持部分冷却。

因此,手柄的握持部分的温度通过在管状手柄中循环的新鲜空气流而保持在足够低的水平,使得使用者能够在烹饪期间的任何时候在没有保护装置的情况下抓握握持部分。

端部壁与侧壁分开至少2毫米允许在烹饪期间使固定端部远离非常热的侧壁并允许形成用于使沿侧壁行进的最热的上升流的一部分通过的通道。因此,抑制了握持部分的温度升高。

优选地,固定构件包括两个侧凸耳,所述两个侧凸耳在所述固定端部与所述侧壁之间竖直地且沿纵向方向延伸。

因此,在烹饪时在手柄被固定的部位沿侧壁行进的上升热流不会受沿其行进方向竖直延伸的两个侧凸耳妨碍。

有利地,由侧凸耳侧向界定的通道具有上升热流的入口截面和出口截面,所述入口截面大于所述出口截面。

因此,上升热流的行进速度在通道中加快,并且在贯通开口处的负压得到改善。

有利地,至少一个开口沿纵向方向延伸至少5毫米,优选地至少10毫米。

因此,至少一个开口包括两个侧部,所述两个侧部沿纵向方向延伸,每个侧部形成上升热流的分离区域,所述上升热流在烹饪时沿侧壁并围绕管状握持部分的固定端部行进,以在贯通开口上方产生负压。

优选地,至少一个贯通开口具有大于100mm2、优选地大于200mm2的面积。

这样的面积允许上升气流在至少一个开口处产生吸力,以在管状握持部分内产生足够的空气流,以将管状握持部分冷却到对于空手握持可接受的温度程度。

有利地,端部壁包括上边缘,所述上边缘部分地界定至少一个贯通开口。

因此,上边缘形成上升热流的分离区域,所述上升热流在烹饪时沿侧壁并围绕管状握持部分的固定端部行进,以在贯通开口上方产生负压。

有利地,手柄包括竖直对称平面,所述竖直对称平面沿纵向方向延伸。因此,在上壁仅配备有单个贯通开口的情况下,该贯通开口在对称平面的两侧延伸。

有利地,至少一个贯通开口具有梯形形状,所述梯形形状的底部由上边缘形成,所述上边缘与侧壁分开至少10毫米,优选地至少20毫米。

有利地,梯形形状包括大底部和小底部,所述大底部由上边缘形成。

优选地,梯形形状包括两个侧部,所述两个侧部沿纵向方向延伸,上边缘以及每个侧部形成上升热流的分离区域,所述上升热流在烹饪时沿侧壁并围绕管状握持部分的固定端部行进,以在贯通开口上方产生负压。

优选地,上边缘具有倒圆的v形尖端的形状。

因此,上边缘更长并且贯通开口上方的负压更大。

有利地,管状握持部分由奥氏体不锈钢制成。

奥氏体不锈钢具有低的导热率,该低的导热率允许通过传导到握持部分来减缓热流。

优选地,管状握持部分具有小于3毫米、优选地小于2毫米的厚度。

该布置允许获得在出于热原因而尽可能薄的厚度以及为得到良好的机械强度而足够的厚度之间的良好折衷。

优选地,管状握持部分在端部壁与孔之间仅包括一个贯通开口。

因此,由沿侧壁行进的上升热流在单个开口处产生的负压只会引起新鲜空气在管状握持部分中从孔开始的循环。

有利地,烹饪容器是长柄平锅、有柄平底锅或煎炒用平底锅。

附图说明

通过参照附图,根据下面以非限制性示例的方式给出的本发明的特定实施方式的描述,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目的、方面和优点,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特定实施方式的配备有管状手柄的烹饪容器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管状手柄的立体图;

图3是配备有图1所示的管状手柄的烹饪容器的沿剖面iii的剖视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特定实施方式的配备有管状手柄的烹饪容器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注意,在本文中,用于描述配备有手柄的烹饪容器的术语“水平”、“竖直”、“下”、“上”、“纵向”、“横向”、“高”、“低”是指烹饪容器当其放置在水平面上时的使用情况。

如图1至图3所示,烹饪容器1包括罩2,该罩2包括底部3和侧壁4。罩2由不锈钢(例如通过盘形件的冲压)制成。底部3包括不锈钢制的杯形件5,该杯形件5内装有用于散发热量的铝制的部分6(图3)。烹饪容器1设计成确保在外部加热源的作用下烹饪不同食物。烹饪容器1包括手柄10,该手柄10布置在侧壁4上。因此,烹饪容器1具有便携式的特征,也就是说它能够被手动移动。

手柄10包括管状握持部分11,该管状握持部分11沿纵向方向x径向于侧壁4延伸。管状握持部分11具有固定端部12和配备有孔14的自由端部13。管状握持部分11具有横向于纵向方向x的、基本恒定的截面。孔14具有与横截面相等的面积s1。

固定端部12包括端部壁19、关闭的下壁17和配备有贯通开口20的上壁18,该贯通开口20布置成与端部壁19相邻。端部壁19与侧壁4分开至少2毫米,以形成用于使上升热流的一部分通过的通道7,该上升热流在烹饪时沿侧壁行进。

下壁17和上壁18各自形成管状握持部分11的固定端部12的一半。手柄10,尤其是固定端部12,包括竖直对称平面,该竖直对称平面穿过纵向方向x。如图2所示,贯通开口20具有两个侧部21、22,该两个侧部21、22沿纵向方向x延伸10毫米。贯通开口20包括前部23和后部24,该前部23由端部壁19的上边缘25关闭。

管状握持部分11仅具有单个贯通开口20,该单个贯通开口20沿纵向方向x布置在端部壁19与孔14之间。贯通开口20在穿过纵向方向x的竖直对称平面的两侧以等于25毫米的平均距离z延伸。贯通开口20具有等于250mm2的面积s2,s2=xxz。

有利地,孔14的面积s1与贯通开口20的面积s2之比小于1。在该实施方式中,比率s2/s1等于0.5。

固定端部12包括两个侧凸耳15、16,该两个侧凸耳15、16形成侧壁4上的固定构件。两个侧凸耳15、16沿上升热流的行进方向竖直延伸,该上升热流在烹饪时在手柄10被固定的部位沿侧壁4行进。两个侧凸耳15、16在固定端部12与侧壁4之间沿纵向方向x延伸。因此,通道7由两个侧凸耳15、16,侧壁4和端部壁19形成。每个侧凸耳15、16包括固定凸耳15a、16a,该固定凸耳15a、16a横向于纵向方向x延伸,并且该固定凸耳15a、16a通过铆接固定在侧壁4上。

手柄10,尤其是管状握持部分11,由不锈钢板(优选地由奥氏体不锈钢板)制成。因此,手柄10,尤其是管状握持部分11,具有等于1.2mm的、基本恒定的厚度。

在烹饪时,尤其是在燃气灶上烹饪时,尤其是由燃烧气体形成的上升热空气流沿侧壁4行进,特别是在管状握持部分11的固定端部12处。热空气流的流动在下壁17上以及在端部壁19上产生过压,并在贯通开口20位置所在的上壁18上产生负压。因此,空气流从孔14到贯通开口20,通过管状握持部分11的内部产生。在孔14处捕获的空气较冷,管状握持部分11被冷却。

存在一种标准测试,其规定在燃气灶上使用的烹饪容器的手柄上不得超过温度极限。

对于金属手柄,根据标准en12983-1(附录f)中的详细协议,该极限被规定为55℃。超过该55℃的温度,制造商应向使用者指示必须使用手套或防护手套类型的热保护装置来抓握手柄。

本申请人已经在直径为7.5cm的气体燃烧器上的直径为24cm的长柄平锅的管状握持部分11上的不同测量点处进行了温度测量。长柄平锅填充有1.5升的水,并且气体流量被确定为185l/h。在这些条件下,对于对应于ep0240225中所述构造的标准手柄以及对于具有上述构造的改进的手柄,将对应于从侧壁开始手柄长度的1/3的点处的温度进行比较。改进的手柄具有与标准手柄相比小20℃的温度。

在图4所示的实施变型例中,固定端部12包括端部壁19a,该端部壁19a呈沿纵向方向x延伸的船艏柱的形状。端部壁19a与侧壁4分开至少2毫米,以在侧壁4、端部壁19a和两个侧凸耳15、16之间形成通道7。固定端部12包括关闭的下壁17和配备有贯通开口20a的上壁18,该贯通开口20a布置成与端部壁19a相邻。端部壁19a包括上边缘25a,该上边缘25a具有倒圆的尖端v形。贯通开口20a由上边缘25a形成并具有对应于v形尖端的前部23和沿纵向方向x延伸20毫米的两个侧部21a、22a。贯通开口20a包括关闭v形的后部24a。

当然,本发明并不限于仅以示例方式给出的所描述和所示出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的情况下,尤其是从各种元件的构造或通过替换技术等同物的观点来看,能够进行修改。

在一个实施变型例中,端部壁包括上边缘,该上边缘具有半圆形。贯通开口具有半圆的形状。


技术特征:

1.一种烹饪容器(1),其用于放置在加热源上,所述烹饪容器(1)包括侧壁(4)和手柄(10),所述手柄(10)通过固定构件固定在所述侧壁(4)上,所述手柄(10)包括管状握持部分(11),所述管状握持部分(11)沿纵向方向x径向于所述侧壁(4)延伸,所述管状握持部分(11)具有固定端部(12)和配备有孔(14)的自由端部(13),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端部(12)由与所述侧壁分开至少2毫米的端部壁(19,19a)关闭,以在所述侧壁(4)和所述端部壁(19,19a)之间形成通道(7),并且所述固定端部(12)包括关闭的下壁(17)和配备有至少一个贯通开口的上壁(18),所述贯通开口布置成与所述端部壁(19,19a)相邻,使得在烹饪时在所述手柄(10)被固定的部位沿所述侧壁(4)行进的上升热流在至少一个所述贯通开口处产生吸力,以产生从所述孔(14)到所述管状握持部分(11)内部的空气流,并因此使所述管状握持部分(11)冷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容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构件包括两个侧凸耳(15,16),所述两个侧凸耳(15,16)在所述固定端部(12)与所述侧壁(4)之间竖直地且沿所述纵向方向x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至2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容器(1),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贯通开口沿所述纵向方向x延伸至少5毫米。

4.根据权利要求1至2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容器(1),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贯通开口沿所述纵向方向x延伸至少10毫米。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容器(1),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贯通开口具有大于100mm2的面积。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容器(1),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贯通开口具有大于200mm2的面积。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容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端部壁(19,19a)包括上边缘,所述上边缘部分地界定至少一个所述贯通开口。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烹饪容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贯通开口具有梯形形状,所述梯形形状的底部由所述上边缘形成,所述上边缘与所述侧壁分开至少10毫米。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烹饪容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贯通开口具有梯形形状,所述梯形形状的底部由所述上边缘形成,所述上边缘与所述侧壁分开至少20毫米。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烹饪容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梯形形状包括两个侧部(21,22),所述两个侧部(21,22)沿所述纵向方向x延伸,所述上边缘以及每个侧部(21,22)形成所述上升热流的分离区域,所述上升热流在烹饪时沿所述侧壁(4)并围绕所述管状握持部分(11)的所述固定端部(12)行进,以在所述贯通开口上方产生负压。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烹饪容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边缘具有倒圆的v形尖端的形状。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容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状握持部分(11)由奥氏体不锈钢制成。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烹饪容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状握持部分(11)具有小于3毫米的厚度。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烹饪容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状握持部分(11)具有小于2毫米的厚度。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容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状握持部分(11)在所述端部壁(19,19a)与所述孔(14)之间仅包括一个贯通开口。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容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容器是长柄平锅、有柄平底锅或煎炒用平底锅。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烹饪容器,其用于放置在加热源上,烹饪容器包括侧壁和手柄,手柄通过固定构件固定在侧壁上,手柄包括管状握持部分,管状握持部分沿纵向方向X径向于侧壁延伸,管状握持部分具有固定端部和配备有孔的自由端部。根据本发明,固定端部由与侧壁分开至少2毫米的端部壁关闭,以在侧壁和端部壁之间形成通道,并且固定端部包括关闭的下壁和配备有至少一个贯通开口的上壁,贯通开口布置成与端部壁相邻,使得在烹饪时在手柄被固定的部位沿侧壁行进的上升热流在至少一个开口处产生吸力,以产生从孔到管状握持部分内部的空气流,并因此使管状握持部分冷却。

技术研发人员:洛朗·盖冈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SEB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11.22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3014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