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油机皮带保护罩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63


本实用新型涉及抽油机皮带保护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抽油机皮带保护罩。



背景技术:

在有杆泵采油地面配套抽油机采油工艺中,游梁式抽油机已被广泛应用。其中,游梁式抽油机的动力是由电机提供的,而皮带作为软性连接件起到连接电机和游梁式抽油机的作用。为了防止雨雪天气时,雨雪进入到皮带槽内,造成皮带打滑,严重时造成皮带烧毁,抽油机停止运转,一般需要利用皮带保护罩对抽油机皮带进行保护。

目前,抽油机皮带保护罩的结构通常由骨架、后挡板、前挡板、大活门和小活门连接而成,其中,前挡板和后挡板固定在骨架上,在前挡板的前面有大活门,在前挡板的后面有小活门。

现有的抽油机皮带保护罩由铁皮材料制成,其中的大活门和小活门均采用侧翻方式打开,由于大活门和小活门体积大、质量重且曲柄易遮挡大活门和小活门的打开,一名操作人员无法进行皮带更换操作,需要至少两个人配合操作,操作费时费力,影响油井生产时率;同时,现有的抽油机皮带保护罩为了实现支撑,在保护罩的中间位置穿插了一条支撑杆,两端设置有螺纹,用螺帽拧紧,当更换皮带时,需要将螺帽拧下,取下支撑杆,将皮带套装好后,再将支撑杆安装好,操作也费时费力,影响操作速度。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操作简单便利的抽油机皮带保护罩,可以有效缩短操作时间,提高油井的生产时率。

具体而言,包括以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抽油机皮带保护罩,所述保护罩包括:本体、第一滑板、第二滑板和至少一个支撑架,其中,

所述本体的内部中空、下端设置有开口且上端封闭,包括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和连接板,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相对设置在所述连接板的两侧,减速箱轮、电机轮及抽油机皮带位于所述本体内;

所述第一滑板和所述第二滑板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侧板靠近所述减速箱轮的一侧,所述第一滑板和/或所述第二滑板上开设有供减速箱轴穿过的通孔;

每个所述支撑架设置在所述本体的下端,且与所述本体相连。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连接板包括第一弧形板、第二弧形板和直板;

所述第一弧形板、所述直板和所述第二弧形板依次相连;

所述第一弧形板所在弧形对应的圆的直径大于所述减速箱轮的直径;

所述第二弧形板所在弧形对应的圆的直径大于所述电机轮的直径。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二侧板的一侧开设有供所述减速箱轴穿过的第一弧形槽;

所述第二侧板的另一侧开设有供电机轴穿过的第二弧形槽。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滑板和所述第二滑板均为弧形滑板;

所述第一滑板和所述第二滑板所在弧形对应的圆的直径与所述减速箱轮的直径相同。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滑板上开设有第一半圆形槽体,所述第二滑板上开设有第二半圆形槽体;

所述第一半圆形槽体和所述第二半圆形槽体构成所述通孔。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滑板上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连接板上设置有第一锁紧件,所述第一锁紧件适于卡扣在所述第一凹槽中;

所述第二滑板上开设有第二凹槽,所述连接板上设置有第二锁紧件,所述第二锁紧件适于卡扣在所述第二凹槽中。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每个所述支撑架包括第一部、第二部和第三部;

所述第一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部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二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部的一端相连;

所述第一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三部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第二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部的延伸方向垂直;

所述第一部与所述第一侧板相连,所述第三部与所述第二侧板相连。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部和所述第一侧板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一紧固螺栓;

所述第三部和所述第二侧板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二紧固螺栓。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保护罩还包括:电机轮挡箱;

所述电机轮挡箱设置在所述第一侧板靠近所述电机轮的一侧。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电机轮挡箱包括第一挡板、第二挡板、第三挡板和第四挡板;

所述第一挡板、所述第二挡板和所述第三挡板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侧板的延伸方向垂直,所述第一挡板与所述第一侧板相连,所述第二挡板和所述第三挡板与所述连接板相连;

所述第一挡板在远离所述第一侧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三挡板在远离所述连接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滑槽,所述第四挡板相对的两侧设置有第一凸条和第二凸条,所述第一凸条适于与所述第一滑槽配合,所述第二凸条适于与所述第二滑槽配合。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1、通过将本体设置为内部中空、下端设置有开口且上端封闭的结构,使得减速箱轮、电机轮及抽油机皮带位于本体内,起到了保护减速箱轮、电机轮及抽油机皮带的作用;

2、在本体的基础上,将第一滑板和第二滑板可转动地设置在第一侧板靠近减速箱轮的一侧,通过在第一滑板和/或第二滑板上开设有供减速箱轴穿过的通孔,由于第一滑板和第二滑板的体积远小于现有技术中大活门和小活门的体积,且采用滑板移开方式代替现有的侧翻方式,使得皮带的更换仅需一人操作即可,操作简便,且可减少因曲柄位置不当造成的遮挡导致大活门和小活门不能打开的问题;

3、通过将每个支撑架设置在本体的下端,且与本体相连,利用至少一个支撑架取代了现有技术中的支撑杆,使得更换皮带时不需要再进行螺帽和支撑杆的拆卸和安装工作,而是将皮带从下到上直接穿入到每个支撑架的上部即可,操作简便,有效缩短了操作时间,提高了油井的生产时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抽油机皮带保护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抽油机皮带保护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的附图标记分别表示:

1-本体,11-第一侧板,12-第二侧板,121-第一弧形槽,13-连接板,131-第一弧形板,132-第二弧形板,133-直板,

2-第一滑板,21-第一半圆形槽体,

3-第二滑板,31-第二半圆形槽体,

4-支撑架,41-第一部,42-第二部,43-第三部,

5-第一紧固螺栓,

6-电机轮挡箱,61-第一挡板,62-第二挡板,63-第三挡板,64-第四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在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之前,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方位名词,如“上端”、“下端”,均以图1和图2中所示方位为基准,仅仅用来清楚地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抽油机皮带保护罩,并不具有限定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意义。

除非另有定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用的所有技术术语均具有与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的含义。为使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抽油机皮带保护罩,其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保护罩包括:本体1、第一滑板2、第二滑板3和至少一个支撑架4。

其中,本体1的内部中空、下端设置有开口且上端封闭,包括第一侧板11、第二侧板12和连接板13,第一侧板11和第二侧板12相对设置在连接板13的两侧,减速箱轮(在图中未显示)、电机轮(在图中未显示)及抽油机皮带(在图中未显示)位于本体1内,起到了保护减速箱轮、电机轮及抽油机皮带的作用。

第一滑板2和第二滑板3可转动地设置在第一侧板11靠近减速箱轮的一侧,第一滑板2和/或第二滑板3上开设有供减速箱轴穿过的通孔,由于第一滑板2和第二滑板3的体积远小于现有技术中大活门和小活门的体积,且采用滑板移开方式代替现有的侧翻方式,使得皮带的更换仅需一人操作即可,操作简便,且可减少因曲柄位置不当造成的遮挡导致大活门和小活门不能打开的问题。

可以理解的是,在实际使用中,可以根据第一滑板2和第二滑板3的尺寸,在第一滑板2上开设供减速箱轴穿过的通孔或者在第二滑板3上开设供减速箱轴穿过的通孔或者在第一滑板2和第二滑板3上均开设有供减速箱轴穿过的结构,以形成供减速箱轴穿过的通孔。

每个支撑架4设置在本体1的下端,且与本体1相连,利用至少一个支撑架4取代了现有技术中的支撑杆,使得更换皮带时不需要再进行螺帽和支撑杆的拆卸和安装工作,而是将皮带从下到上直接穿入到每个支撑架4的上部即可,操作简便,有效缩短了操作时间,提高了油井的生产时率。

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抽油机皮带保护罩利用本体1、第一滑板2、第二滑板3和至少一个支撑架4,实现了对抽油机皮带的保护,不仅操作简单便利,而且可以缩短操作时间,提高油井的生产时率。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抽油机皮带保护罩的结构进行进一步地描述说明:

通过将本体1的内部设置为中空、下端设置有开口且上端封闭,可以将本体1盖设在减速箱轮、电机轮及抽油机皮带的上方,使得减速箱轮、电机轮及抽油机皮带位于本体1内,以起到保护减速箱轮、电机轮及抽油机皮带的作用。

其中,本体1包括第一侧板11、第二侧板12和连接板13,第一侧板11和第二侧板12相对设置在连接板13的两侧,如图1或图2所示。

可选的,连接板13包括第一弧形板131、第二弧形板132和直板133,如图2所示。

其中,第一弧形板131、直板133和第二弧形板132依次相连,以构成连接板13。

第一弧形板131所在弧形对应的圆的直径大于减速箱轮的直径,以确保减速箱轮可以安装在第一弧形板131的下部。

第二弧形板132所在弧形对应的圆的直径大于电机轮的直径,以确保电机轮可以安装在第二弧形板132的下部。

由于减速箱轮、电机轮及抽油机皮带位于本体1内,为了便于减速箱轮两侧的减速箱轴和电机轮两侧的电机轴穿过第一侧板11和第二侧板12,可以将第一侧板11设置为如图1或图2所示的结构,其中,第一滑板2和第二滑板3可转动地设置在第一侧板11靠近减速箱轮的一侧,利用第一滑板2和/或第二滑板3上开设有供减速箱轴穿过的通孔,使得减速箱轴穿过,在第一侧板11靠近电机轮的一侧设置开口,供电机轴穿过;第二侧板12的一侧开设有供减速箱轴穿过的第一弧形槽121,如图2所示,第二侧板12的另一侧开设有供电机轴穿过的第二弧形槽在图中未显示。

为了与第一弧形板131配合,在结构设置上,第一滑板2和第二滑板3可以均为弧形滑板,如图1或图2所示。

其中,第一滑板2和第二滑板3所在弧形对应的圆的直径与减速箱轮的直径相同。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滑板2上开设有第一半圆形槽体21,第二滑板3上开设有第二半圆形槽体31;

第一半圆形槽体21和第二半圆形槽体31共同构成通孔,以供减速箱轴穿过。

为了实现利用第一滑板2和第二滑板3对减速箱的保护,第一滑板2和第二滑板3需要与连接板13之间实现可拆卸相连。也就是说,当对减速箱进行保护(不需要更换皮带)时,第一滑板2和第二滑板3与连接板13相连,用以遮挡雨雪进入到皮带中,防止皮带打滑或烧毁;当需要更换皮带时,将第一滑板2和第二滑板3与连接板13之间的连接断开,实现滑板移开方式更换皮带。

举例来说,第一滑板2和第二滑板3与连接板13之间可以通过卡扣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滑板2上开设有第一凹槽(在图中未显示),连接板13上设置有第一锁紧件(在图中未显示),第一锁紧件适于卡扣在第一凹槽中,使得第一滑板2与连接板13之间实现卡扣连接。

第二滑板3上开设有第二凹槽(在图中未显示),连接板13上设置有第二锁紧件(在图中未显示),第二锁紧件适于卡扣在第二凹槽中,使得第二滑板3与连接板13之间实现卡扣连接。

而为了实现对现有支撑杆的替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抽油机皮带保护罩设置有至少一个支撑架4。

在结构设置上,可选的,每个支撑架4包括第一部41、第二部42和第三部43。

其中,第一部41的一端与第二部42的一端相连,第二部42的另一端与第三部43的一端相连;第一部41的延伸方向与第三部43的延伸方向相同,第二部42的延伸方向与第一部41的延伸方向垂直,也就是说,第一部41、第二部42和第三部43构成了u字型结构。

第一部41与第一侧板11相连,第三部43与第二侧板12相连,如图1或图2所示。

可选的,每个支撑架4可以由三角铁制成。

进一步地,为了实现第一部41与第一侧板11、第三部43与第二侧板12之间的固定连接,第一部41和第一侧板11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一紧固螺栓5,如图2所示。

第三部43和第二侧板12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二紧固螺栓(在图中未显示)。

通过设置第一紧固螺栓5和第二紧固螺栓,可以确保第一部41和第一侧板11之间、第三部43和第二侧板12之间的牢固固定。

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由于电机轮部位的开孔不能满足所有直径的电机轮,在更换皮带后,如果电机轮直径过大,会与第一侧板11或第二侧板12发生摩擦,需要对第一侧板11或第二侧板12利用电焊车进行扩孔,操作繁琐,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为了防止大直径电机轮摩擦第一侧板11或第二侧板1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抽油机皮带保护罩还包括:电机轮挡箱6,如图2所示。

其中,电机轮挡箱6设置在第一侧板11靠近电机轮的一侧。

可选的,电机轮挡箱6包括第一挡板61、第二挡板62、第三挡板63和第四挡板64,如图2所示。

其中,第一挡板61、第二挡板62和第三挡板63的延伸方向与第一侧板11的延伸方向垂直,第一挡板61与第一侧板11相连,第二挡板62和第三挡板63与连接板13相连,电机轮可以进入到由第一挡板61、第二挡板62和第三挡板63所围设的结构中,而不摩擦第一侧板11或第二侧板12。

第一挡板61在远离第一侧板11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滑槽,第三挡板63在远离连接板13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滑槽,第四挡板64相对的两侧设置有第一凸条和第二凸条,第一凸条适于与第一滑槽配合,第二凸条适于与第二滑槽配合,使得第四挡板64可滑动地与第一挡板61和第三挡板63连接,便于第四挡板64的安装与拆卸。

在一种可能的示例中,在更换皮带时,一名操作者可以按照以下几步进行操作:

首先,站在抽油机减速箱上,将第一滑板2和第二滑板3与连接板13之间的连接断开,使第一滑板2和第二滑板3分别向上和向下旋转,以露出减速箱轮;

其次,取下待更换的皮带,将新皮带套在减速箱轮上;

继而,回转第一滑板2,将第一滑板2与连接板13重新相连,再换位站在抽油机底座上,向上转动第二滑板3,使得第二滑板3与连接板13重新相连;

接着,将新皮带穿过每个支撑架4与连接板13之间的空隙;

最后,取下第四挡板64,将新皮带套装在电机轮上,紧固电机螺栓,再回装好第四挡板64,以完成操作。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抽油机皮带保护罩不仅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因设置支撑杆拆装延长操作时间的问题,而且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侧翻板一人操作困难的问题,同时解决了大直径电机轮膜材皮带保护罩的问题,使得操作者一人即可完成更换皮带的操作,降低了员工的劳动强度,提高了操作速度,提高了油井时率,消减了安全隐患。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

以上所述仅是为了便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抽油机皮带保护罩,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罩包括:本体(1)、第一滑板(2)、第二滑板(3)和至少一个支撑架(4),其中,

所述本体(1)的内部中空、下端设置有开口且上端封闭,包括第一侧板(11)、第二侧板(12)和连接板(13),所述第一侧板(11)和所述第二侧板(12)相对设置在所述连接板(13)的两侧,减速箱轮、电机轮及抽油机皮带位于所述本体(1)内;

所述第一滑板(2)和所述第二滑板(3)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侧板(11)靠近所述减速箱轮的一侧,所述第一滑板(2)和/或所述第二滑板(3)上开设有供减速箱轴穿过的通孔;

每个所述支撑架(4)设置在所述本体(1)的下端,且与所述本体(1)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抽油机皮带保护罩,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13)包括第一弧形板(131)、第二弧形板(132)和直板(133);

所述第一弧形板(131)、所述直板(133)和所述第二弧形板(132)依次相连;

所述第一弧形板(131)所在弧形对应的圆的直径大于所述减速箱轮的直径;

所述第二弧形板(132)所在弧形对应的圆的直径大于所述电机轮的直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抽油机皮带保护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板(12)的一侧开设有供所述减速箱轴穿过的第一弧形槽(121);

所述第二侧板(12)的另一侧开设有供电机轴穿过的第二弧形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抽油机皮带保护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板(2)和所述第二滑板(3)均为弧形滑板;

所述第一滑板(2)和所述第二滑板(3)所在弧形对应的圆的直径与所述减速箱轮的直径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抽油机皮带保护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板(2)上开设有第一半圆形槽体(21),所述第二滑板(3)上开设有第二半圆形槽体(31);

所述第一半圆形槽体(21)和所述第二半圆形槽体(31)构成所述通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抽油机皮带保护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板(2)上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连接板(13)上设置有第一锁紧件,所述第一锁紧件适于卡扣在所述第一凹槽中;

所述第二滑板(3)上开设有第二凹槽,所述连接板(13)上设置有第二锁紧件,所述第二锁紧件适于卡扣在所述第二凹槽中。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抽油机皮带保护罩,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支撑架(4)包括第一部(41)、第二部(42)和第三部(43);

所述第一部(41)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部(42)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二部(4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部(43)的一端相连;

所述第一部(41)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三部(43)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第二部(42)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部(41)的延伸方向垂直;

所述第一部(41)与所述第一侧板(11)相连,所述第三部(43)与所述第二侧板(12)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抽油机皮带保护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41)和所述第一侧板(11)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一紧固螺栓(5);

所述第三部(43)和所述第二侧板(12)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二紧固螺栓。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抽油机皮带保护罩,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罩还包括:电机轮挡箱(6);

所述电机轮挡箱(6)设置在所述第一侧板(11)靠近所述电机轮的一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抽油机皮带保护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轮挡箱包括第一挡板(61)、第二挡板(62)、第三挡板(63)和第四挡板(64);

所述第一挡板(61)、所述第二挡板(62)和所述第三挡板(63)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侧板(11)的延伸方向垂直,所述第一挡板(61)与所述第一侧板(11)相连,所述第二挡板(62)和所述第三挡板(63)与所述连接板(13)相连;

所述第一挡板(61)在远离所述第一侧板(11)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三挡板(63)在远离所述连接板(13)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滑槽,所述第四挡板(64)相对的两侧设置有第一凸条和第二凸条,所述第一凸条适于与所述第一滑槽配合,所述第二凸条适于与所述第二滑槽配合。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抽油机皮带保护罩,包括:本体(1)、第一滑板(2)、第二滑板(3)和至少一个支撑架(4),本体(1)的内部中空、下端设置有开口且上端封闭,包括第一侧板(11)、第二侧板(12)和连接板(13),第一侧板(11)和第二侧板(12)相对设置在连接板(13)的两侧,减速箱轮、电机轮及抽油机皮带位于本体(1)内;第一滑板(2)和第二滑板(3)可转动地设置在第一侧板(11)靠近减速箱轮的一侧,第一滑板(2)和/或第二滑板(3)上开设有供减速箱轴穿过的通孔;每个支撑架(4)设置在本体(1)的下端,且与本体(1)相连。该保护罩不仅操作简单便利,而且有效缩短操作时间,提高油井的生产时率。

技术研发人员:冯峰;齐玉梅;王真;王世谦;赵常明;邓博辉;文津英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7.19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3001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