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调整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与流程

专利2022-06-29  61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显示调整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屏下摄像头应运而生。将摄像头设置在显示屏下面,达到隐藏摄像头的效果,并且不影响摄像头的正常使用。以手机的屏下摄像头为例,由于摄像头正常使用的需要,一般通过降低覆盖在摄像头上方的屏幕区域的像素密度,以达到更高的透光率,所以在一块手机屏幕上会出现两种像素密度的区域,由于这两种像素密度一般差距比较大,二者的过渡渡区域会出现明显的界限,导致屏幕的显示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调整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用以实现针对显示载体上具有不同像素密度的显示区域,基于其像素密度的差别,于高像素密度的显示区域中进行显示调整,以改变不同显示区域在边界上的区别度。

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调整方法,包括:获取显示载体的第一显示区域的第一像素密度,和第二显示区域的第二像素密度,其中,所述第一像素密度小于所述第二像素密度;根据所述第一像素密度和所述第二像素密度,调整所述显示载体中相应于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显示状态。

于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显示区域与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相邻;以及所述根据所述第一像素密度和所述第二像素密度,调整所述显示载体中相应于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显示状态,包括:基于所述第一像素密度和所述第二像素密度,计算过渡区域的点亮像素参数,所述过渡区域位于所述第二显示区域中,并且在所述第一显示区域边界的预设区域内;依据所计算的所述过渡区域的点亮像素参数,控制所述显示载体中的所述第二显示区域进行显示。

于一实施例中,所述基于所述第一像素密度和所述第二像素密度,计算过渡区域的点亮像素参数,所述过渡区域位于所述第二显示区域中,并且在所述第一显示区域边界的预设区域内,包括:分别获取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第一点亮像素比例,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第二点亮像素比例;将所述第一点亮像素比例按照预设比例,渐增至相同于所述第二点亮像素比例,将每次渐增后得到的至少一个第三点亮像素比例作为所述点亮像素参数。

于一实施例中,所述依据所计算的所述过渡区域的点亮像素参数,控制所述显示载体中的所述第二显示区域进行显示,包括:于所述第二显示区域中,按照所述第三点亮像素比例,控制所述显示载体中的所述过渡区域进行显示。

于一实施例中,所述基于所述第一像素密度和所述第二像素密度,计算过渡区域的点亮像素参数,所述过渡区域位于所述第二显示区域中,并且在所述第一显示区域边界的预设区域内,包括:检测所述过渡区域中的每个像素点到所述第一显示区域边界的第一距离,并分别检测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第一亮度,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第二亮度;分别计算每个所述第一距离与所述过渡区域的宽度之间的比值;根据所述比值、所述第一亮度和所述第二亮度,计算得到的对应于每个所述像素点的第三亮度作为所述点亮像素参数。

于一实施例中,所述依据所计算的所述过渡区域的点亮像素参数,控制所述显示载体中的所述第二显示区域进行显示,包括:于所述第二显示区域中,按照所述第三亮度和每个所述像素点的对应关系,控制所述显示载体中的所述过渡区域进行显示。

于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三亮度介于所述第一亮度与所述第二亮度之间。

于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显示区域与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相邻;以及所述根据所述第一像素密度和所述第二像素密度,调整所述显示载体中相应于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显示状态,包括:基于所述所述第一像素密度和所述第二像素密度,分别检测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第一亮度,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第二亮度;基于所述第一亮度与所述第二亮度,获取预设的过渡区域的过渡灰阶值,所述过渡区域位于所述第二显示区域中,并且在所述第一显示区域边界的预设区域内;按照所述过渡灰阶值控制所述显示载体上的所述过渡区域进行显示,使得所述过渡区域内的第四亮度介于所述第一亮度和所述第二亮度之间。

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调整装置,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显示载体的第一显示区域的第一像素密度,和第二显示区域的第二像素密度,其中,所述第一像素密度小于所述第二像素密度;调整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像素密度和所述第二像素密度,调整所述显示载体中相应于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显示状态。

于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显示区域与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相邻;以及调整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第一像素密度和所述第二像素密度,计算过渡区域的点亮像素参数,所述过渡区域位于所述第二显示区域中,并且在所述第一显示区域边界的预设区域内;依据所计算的所述过渡区域的点亮像素参数,控制所述显示载体中的所述第二显示区域进行显示。

于一实施例中,所述基于所述第一像素密度和所述第二像素密度,计算过渡区域的点亮像素参数,所述过渡区域位于所述第二显示区域中,并且在所述第一显示区域边界的预设区域内,包括:分别获取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第一点亮像素比例,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第二点亮像素比例;将所述第一点亮像素比例按照预设比例,渐增至相同于所述第二点亮像素比例,将每次扩大后得到的至少一个第三点亮像素比例作为所述点亮像素参数。

于一实施例中,依据所计算的所述过渡区域的点亮像素参数,控制所述显示载体中的所述第二显示区域进行显示,包括:于所述第二显示区域中,按照所述第三点亮像素比例,控制所述显示载体中的所述过渡区域进行显示。

于一实施例中,所述基于所述第一像素密度和所述第二像素密度,计算过渡区域的点亮像素参数,所述过渡区域位于所述第二显示区域中,并且在所述第一显示区域边界的预设区域内,包括:检测所述过渡区域中的每个像素点到所述第一显示区域边界的第一距离,并分别检测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第一亮度,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第二亮度;分别计算每个所述第一距离与所述过渡区域的宽度之间的比值;根据所述比值、所述第一亮度和所述第二亮度,计算得到的对应于每个所述像素点的第三亮度作为所述点亮像素参数。

于一实施例中,依据所计算的所述过渡区域的点亮像素参数,控制所述显示载体中的所述第二显示区域进行显示,包括:于所述第二显示区域中,按照所述第三亮度和每个所述像素点的对应关系,控制所述显示载体上的所述过渡区域进行显示。

于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三亮度介于所述第一亮度与所述第二亮度之间。

于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显示区域与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相邻;以及所述调整模块用于:基于所述所述第一像素密度和所述第二像素密度,分别检测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第一亮度,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第二亮度;基于所述第一亮度与所述第二亮度,获取预设的过渡区域的过渡灰阶值,所述过渡区域位于所述第二显示区域中,并且在所述第一显示区域边界的预设区域内;按照所述过渡灰阶值控制所述显示载体上的所述过渡区域进行显示,使得所述过渡区域内的第四亮度介于所述第一亮度和所述第二亮度之间。

本申请实施例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显示载体,所述显示载体的显示面板包括:led面板、小间距显示屏、miniled面板或microled面板中的一种;存储器,用以存储计算机程序;处理器,用以执行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及其任一实施例的方法,以对所述显示载体进行显示调整。

本申请实施例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非暂态电子设备可读存储介质,包括:程序,当其藉由电子设备运行时,使得所述电子设备执行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及其任一实施例的方法。

本申请提供的显示调整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通过分别获取显示载体上不同显示区域的像素密度,基于二者的像素密度,在高像素密度的显示区域,调整显示载体显示效果,以改变不同显示区域在边界上的区别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显示载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显示调整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a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显示调整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b至图4d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第一显示区域与第二显示区域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a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显示调整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b至图5d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第一显示区域与第二显示区域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a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显示调整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6b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第一显示区域与第二显示区域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显示调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电子设备,11-处理器,12-存储器,13-显示载体,l-第一显示区域,h-第二显示区域,p-白色点,q-黑色点,w-过渡区域,701-获取模块,702-调整模块,700-显示调整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不用于表示叙号,并且亦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1,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11、存储器12和显示载体13,所述显示载体13的显示面板包括:led面板、小间距显示屏、miniled面板或microled面板中的一种。图1中以一个处理器为例。处理器11、存储器12和显示载体13通过总线10连接,存储器12存储有可被处理器11执行的指令,指令被处理器11执行,以使电子设备1可执行下述的实施例中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流程。

于一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可以是手机、笔记本电脑等设备,显示载体13可以是电子设备1的显示屏,显示屏可以由驱动芯片进行控制。

于一实施例中,请参看图2,显示载体13上至少包括两个像素密度不同显示区域,即第一显示区域l和第二显示区域h。电子设备1用于分别获取显示载体13上不同显示区域的像素密度,基于二者的像素密度,在高像素密度的显示区域,调整显示载体13显示效果,以改变不同显示区域在边界上的区别度。

于一实施例中,第一显示区域l的像素密度可以小于第二显示区域h像素密度。比如,在手机上屏幕上,前置摄像头设置在显示屏的第一显示区域l的下方,第一显示区域l的像素密度低于第二显示区域h的像素密度,进而使得前置摄像头有更高的透光率。此时,在第一显示区域l和第二显示区域h的分界线上,由于像素密度的落差较大,会造成视觉上的边界,因此需要对此边界进行处理。

请参看图3,其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显示调整方法,该方法可由图1所示的电子设备1来执行,并可应用于图2所示的场景中,以实现针对显示载体13上具有不同像素密度的显示区域,基于其像素密度的差别,于高像素密度的显示区域中进行显示调整,以改变不同显示区域在边界上的区别度。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301:获取显示载体13的第一显示区域l的第一像素密度和第二显示区域h的第二像素密度,其中,第一像素密度小于第二像素密度。

在本步骤中,显示载体13以手机的显示屏为例,显示屏上的第一显示区域l设置有屏下摄像头。当手机开机时,显示屏通电,分别检测第一显示区域l的第一像素密度和第二显示区域h的第二像素密度,其中,第一像素密度小于第二像素密度。

步骤302:根据第一像素密度和第二像素密度,调整所述显示载体13中相应于所述第二显示区域h的显示状态。

在本步骤中,第二显示区域h相对于第一显示区域l,属于高像素密度区域,视觉上,会由于第二显示区域h的分辨率和第一显示区域l的分辨率差異過大,而造成视觉效果不佳,因此,可藉由调整显示载体13中,对应于高像素密度的第二显示区域h的显示状态来改善。

于一实施例中,第一显示区域l与第二显示区域h相邻。步骤302可以包括:基于第一像素密度和第二像素密度,计算过渡区域w的点亮像素参数,过渡区域w位于第二显示区域h中,并且在离第一显示区域l边界的预设区域内。依据所计算的过渡区域w的点亮像素参数,驱动显示载体13的第二显示区域h进行显示。

在上述步骤中,在屏下摄像头的场景中,高像素密度的第二显示区域h与低像素密度的第一显示区域l相邻,二者的交界处因像素密度的落差造成视觉上的分界线。通过在高像素密度的第二显示区域h中,设置过渡区域w,过渡区域w的大小可以根据实际场景进行设定。基于边界处的像素密度落差,计算过渡区域w的点亮像素参数,然后,控制显示载体13依据所计算的过渡区域w的点亮像素参数进行显示,进而降低第一显示区域l与第二显示区域h在边界上的区别度。

上述显示调整方法,通过分别获取显示载体13上,不同显示区域的像素密度,基于二者的像素密度,在高像素密度的显示区域,调整显示载体13显示效果,以降低不同显示区域在边界上的区别度。

请参看图4a,其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显示调整方法,该方法可由图1所示的电子设备1来执行,并可应用于图2所示的场景中,以实现针对显示载体13上具有不同像素密度的显示区域,基于其像素密度的差别,于高像素密度的显示区域中进行显示调整,以改变不同显示区域在边界上的区别度。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401:获取显示载体13的第一显示区域l的第一像素密度,和第二显示区域h的第二像素密度,其中,第一像素密度小于第二像素密度。详细参见上述实施例中对步骤301的描述。

步骤402:分别获取第一显示区域l的第一点亮像素比例,和第二显示区域h的第二点亮像素比例。

在本步骤中,显示屏通电后,会根据显示内容,藉由控制芯片控制,点亮对应的像素点。如图4b所示,其为图2中所示的第一显示区域l与第二显示区域h在交界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其中,白色点p表示点亮像素点,黑色点q表示点黑像素点。在未调整之前,从行方向来看,在第一显示区域l,点亮一个像素点,点黑三个像素点。而在第二显示区域h中是点亮全部像素点,导致交界处像素密度变化过大,视觉上会造成一条黑边。

在一个显示区域中,点亮像素点与点黑像素点的比例,称作点亮像素比例。基于此,首先分别检测第一显示区域l的第一点亮像素比例,和第二显示区域h的第二点亮像素比例。如图4b所示,在第一显示区域l内,从行方向看,点亮一个像素点,接着点黑三个像素点,点亮像素比例是1/4,第二显示区域h内像素全部点亮,则第二点亮像素比例为1。

步骤403:将第一点亮像素比例按照预设比例,渐增至相同于第二点亮像素比例,将每次渐增后得到的至少一个第三点亮像素比例作为点亮像素参数。

在本步骤中,预设比例可以根据实际场景进行设定。例如,第一显示区域l的ppi(pixelsperinch,也叫像素密度)是第二显示区域h的ppi的四分之一,通过模拟第一显示区域l内的像素点排列方式,将ppi由朝向第二显示区域h的方向渐增至与第二显示区域h相同的ppi。即假设预设比例为2倍,将第一点亮像素比例1/4扩大2倍后,变成1/2,第三点亮像素比例为1/2,就是过渡区域w的点亮像素参数。

于一实施例中,本申请中的“相同”一词,允许工程上5%范围内的误差。

步骤404:于第二显示区域h中,按照第三点亮像素比例控制显示载体13中的过渡区域w进行显示。

在本步骤中,如图4c所示,在第二显示区域h内,模拟出的过渡区域w。如果处理的边缘是纵向的(列方向),需要在行方向做过渡。在第一显示区域l内,从行方向看,第一点亮像素比例是1/4。在过渡区域w内,控制芯片按照第三点亮像素比例1/2,点亮一个像素点,接着黑一个像素点。从第一显示区域l的边界开始,按比例逐步渐增至到第二显示区域h的第二点亮像素比例。在过渡区域w由于分辨率变化,屏幕显示亮度会出现波动,可以对过渡区域w做亮度调整,或者同时做亮度渐近过渡。

于一实施例中,类比于图4c,如图4d所示,边界位置由纵向变为横向。过渡区域w从纵向看,由第一显示区域l的点黑像素点连续两个,到过渡区域w的点黑像素点变成一个,然后到第二显示区域h的像素点全亮。

请参看图5a,其为一实施例的显示调整方法,该方法可由图1所示的电子设备1来执行,并可应用于图2所示的场景中,以实现针对显示载体13上具有不同像素密度的显示区域,基于其像素密度的差别,于高像素密度的显示区域中进行显示调整,以改变不同显示区域在边界上的区别度。

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501:获取显示载体13的第一显示区域l的第一像素密度,和第二显示区域h的第二像素密度,其中,第一像素密度小于第二像素密度。详细参见上述实施例中对步骤301的描述。

步骤502:检测过渡区域w中的每个像素点到第一显示区域l边界的第一距离,并分别检测第一显示区域l的第一亮度,和第二显示区域h的第二亮度。

在本步骤中,第一显示区域l与第二显示区域h的交界处可以是如图4c所示的直线段状,也可以是圆弧状。过渡区域w中每个像素点到第一显示区域l边界都存在一个第一距离,分别获取对应的多个第一距离。并分别检测两个显示区域的第一亮度和第二亮度。

步骤503:分别计算每个第一距离与过渡区域w的宽度之间的比值。

在本步骤中,第一距离可以是过渡区域w中的每个像素点到第一显示区域l边界的距离。如果是直线段状,可以将图4c中的第一显示区域l、第二显示区域h以及过渡区域w之间的位置关系简化为线条,简化后如图5b所示,其中,点n为过渡区域w内的第n个像素点,n为正整数,点n到第一显示区域l边界的第一距离为xn,过渡区域w宽度为xw,则点n对应的比值为rn可以采用如下公式计算:

于一实施例中,第一距离也可以是过渡区域w中的每个像素点到第二显示区域h边界的距离。如果是如图5c所示的圆弧状,可以将图5c中的第一显示区域l、第二显示区域h以及过渡区域w之间的位置关系简化为线条,简化后如图5d所示,其中,内圆弧为第一显示区域l与过渡区域w的交界线,外圆弧是过渡区域w在第二显示区域h中的边界,内圆弧和外圆弧同圆心。设点m(xm,ym)为过渡区域w内的像素点,过圆心和点m作射线,分别交内圆弧于点i(xi,yi),交外圆弧于点o(xo,yo)。则点m对应的第一距离就是点m到外圆弧的的距离,可以采用如下公式计算点m对应的比值与:

步骤504:根据比值、第一亮度和第二亮度,计算得到的对应于每个像素点的第三亮度作为点亮像素参数。

在本步骤中,可以采用如下公式计算第三亮度:

lj=ll (lh-ll)*rj

其中,lj为过渡区域w中第j个像素点对应的第三亮度,ll为第一亮度,lh为第二亮度,rj为过渡区域w中第j个像素点对应的比值。

于一实施例中,第三亮度介于第一亮度与第二亮度之间。

步骤505:于第二显示区域h中,按照第三亮度和每个像素点的对应关系,控制显示载体13上的过渡区域w进行显示。

在本步骤中,控制芯片按照步骤504中计算得到的第三亮度和每个像素点的对应关系,控制显示载体13上的过渡区域w进行显示。以使显示亮度从第一显示区域l的第一亮度渐增过渡到第二显示区域h的第二亮度。

请参看图6a,其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显示调整方法,该方法可由图1所示的电子设备1来执行,并可应用于图2所示的场景中,以实现针对显示载体13上具有不同像素密度的显示区域,基于其像素密度的差别,于高像素密度的显示区域中进行显示调整,以改变不同显示区域在边界上的区别度。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601:获取显示载体13的第一显示区域l的第一像素密度,和第二显示区域h的第二像素密度,其中,第一像素密度小于第二像素密度。详细参见上述实施例中对步骤301的描述。

步骤602:基于第一像素密度和第二像素密度,分别检测第一显示区域l的第一亮度,和第二显示区域h的第二亮度。

步骤603:基于第一亮度与第二亮度,获取预设的过渡区域w的过渡灰阶值,过渡区域w位于第二显示区域h中,并且在第一显示区域l边界的预设区域内。

在本步骤中,过渡区域w的定义详细请参见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相关说明。可以将第一亮度与第二亮度,与过渡灰阶值的对应关系,设置关系表,在检测到当前显示屏上的第一亮度与第二亮度后,查找关系表,找到相应的过渡灰阶值。过渡灰阶值的取值范围可以为0至255。

步骤604:按照过渡灰阶值控制显示载体13上的过渡区域w进行显示,使得过渡区域w内的第四亮度介于第一亮度和第二亮度之间。

在本步骤中,在过渡区域w随机将部分像素点按照过渡灰阶值显示,实现在过渡区域w随机的插入黑像素点。如图6b所示,在过渡区域w从行方向看黑像素点由第一显示区域l的连续三个,减少到一个。使得过渡区域w内的第四亮度介于第一亮度和第二亮度之间。

于一实施例中,在显示屏显示图像的过程中,每一帧的亮度信息各不相同,可以对每一帧信息均采用上述方法步骤进行处理,黑像素点的位置随着每一帧图像的变化而随机的变化。相应的过渡灰阶值也随着每一帧图像的变化而变化。

请参看图7,其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显示调整装置700,该装置可应用于图1所示的电子设备1,并可应用于图2所示的场景中,以实现针对显示载体13上具有不同像素密度的显示区域,基于其像素密度的差别,于高像素密度的显示区域中进行显示调整,以改变不同显示区域在边界上的区别度。该装置包括:获取模块701和调整模块702,各个模块的原理关系如下:

获取模块701,用于获取显示载体13的第一显示区域l的第一像素密度,和第二显示区域h的第二像素密度,其中,第一像素密度小于第二像素密度。详细参见上述实施例中对步骤301的描述。

调整模块702,用于根据第一像素密度和第二像素密度,于第二显示区域h中调整显示载体13的显示状态。详细参见上述实施例中对步骤302的描述。

于一实施例中,第一显示区域l与第二显示区域h相邻。以及调整模块702用于:基于第一像素密度和第二像素密度,计算过渡区域w的点亮像素参数,过渡区域w位于第二显示区域h中,并且在第一显示区域l边界的预设区域内。于第二显示区域h中,藉由点亮像素参数控制显示载体13进行显示。详细参见上述实施例中相关方法步骤的描述。

于一实施例中,基于第一像素密度和第二像素密度,计算过渡区域w的点亮像素参数,过渡区域w位于第二显示区域h中,并且在第一显示区域l边界的预设区域内,包括:分别获取第一显示区域l的第一点亮像素比例,和第二显示区域h的第二点亮像素比例。将第一点亮像素比例按照预设比例,依次扩大至第二点亮像素比例,将每次扩大后得到的至少一个第三点亮像素比例作为点亮像素参数。详细参见上述实施例中对步骤402至步骤403的描述。

于一实施例中,于第二显示区域h中,藉由点亮像素参数控制显示载体13进行显示,包括:于第二显示区域h中,按照第三点亮像素比例控制显示载体13上的过渡区域w进行显示。详细参见上述实施例中对步骤404的描述。

于一实施例中,基于第一像素密度和第二像素密度,计算过渡区域w的点亮像素参数,过渡区域w位于第二显示区域h中,并且在第一显示区域l边界的预设区域内,包括:检测过渡区域w中的每个像素点到第一显示区域l边界的第一距离,并分别检测第一显示区域l的第一亮度,和第二显示区域h的第二亮度。分别计算每个第一距离与过渡区域w的宽度之间的比值。根据比值、第一亮度和第二亮度,计算得到的对应于每个像素点的第三亮度作为点亮像素参数。详细参见上述实施例中对步骤502至步骤504的描述。

于一实施例中,于第二显示区域h中,藉由点亮像素参数控制显示载体13进行显示,包括:于第二显示区域h中,按照第三亮度和每个像素点的对应关系,控制显示载体13上的过渡区域w进行显示。详细参见上述实施例中对步骤505的描述。

于一实施例中,第三亮度介于第一亮度与第二亮度之间。详细参见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

于一实施例中,第一显示区域l与第二显示区域h相邻。以及调整模块702用于:基于第一像素密度和第二像素密度,分别检测第一显示区域l的第一亮度,和第二显示区域h的第二亮度。基于第一亮度与第二亮度,获取预设的过渡区域w的过渡灰阶值,过渡区域w位于第二显示区域h中,并且在距离第一显示区域l边界的预设区域内。按照过渡灰阶值控制显示载体13上的过渡区域w进行显示,使得过渡区域w内的第四亮度介于第一亮度和第二亮度之间。详细参见上述实施例中对步骤602至步骤603的描述。

上述显示调整装置700的详细描述,请参见上述实施例中相关方法步骤的描述。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非暂态电子设备可读存储介质,包括:程序,当其在电子设备上运行时,使得电子设备可执行上述实施例中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流程。其中,存储介质可为磁盘、光盘、只读存储记忆体(read-onlymemory,rom)、随机存储记忆体(randomaccessmemory,ram)、快闪存储器(flashmemory)、硬盘(harddiskdrive,缩写:hdd)或固态硬盘(solid-statedrive,ssd)等。存储介质还可以包括上述种类的存储器的组合。

虽然结合附图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作出各种修改和变型,这样的修改和变型均落入由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显示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显示载体的第一显示区域的第一像素密度,和第二显示区域的第二像素密度,其中,所述第一像素密度小于所述第二像素密度;

根据所述第一像素密度和所述第二像素密度,调整所述显示载体中相应于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显示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显示区域与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相邻;以及所述根据所述第一像素密度和所述第二像素密度,调整所述显示载体中相应于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显示状态,包括:

基于所述第一像素密度和所述第二像素密度,计算过渡区域的点亮像素参数,所述过渡区域位于所述第二显示区域中,并且在所述第一显示区域边界的预设区域内;

依据所计算的所述过渡区域的点亮像素参数,控制所述显示载体中的所述第二显示区域进行显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第一像素密度和所述第二像素密度,计算过渡区域的点亮像素参数,所述过渡区域位于所述第二显示区域中,并且在所述第一显示区域边界的预设区域内,包括:

分别获取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第一点亮像素比例,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第二点亮像素比例;

将所述第一点亮像素比例按照预设比例,渐增至相同于所述第二点亮像素比例,将每次渐增后得到的至少一个第三点亮像素比例作为所述点亮像素参数。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依据所计算的所述过渡区域的点亮像素参数,控制所述显示载体中的所述第二显示区域进行显示,包括:

于所述第二显示区域中,按照所述第三点亮像素比例,控制所述显示载体中的所述过渡区域进行显示。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第一像素密度和所述第二像素密度,计算过渡区域的点亮像素参数,所述过渡区域位于所述第二显示区域中,并且在所述第一显示区域边界的预设区域内,包括:

检测所述过渡区域中的每个像素点到所述第一显示区域边界的第一距离,并分别检测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第一亮度,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第二亮度;

分别计算每个所述第一距离与所述过渡区域的宽度之间的比值;

根据所述比值、所述第一亮度和所述第二亮度,计算得到的对应于每个所述像素点的第三亮度作为所述点亮像素参数。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依据所计算的所述过渡区域的点亮像素参数,控制所述显示载体中的所述第二显示区域进行显示,包括:

于所述第二显示区域中,按照所述第三亮度和每个所述像素点的对应关系,控制所述显示载体中的所述过渡区域进行显示。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亮度介于所述第一亮度与所述第二亮度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显示区域与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相邻;以及所述根据所述第一像素密度和所述第二像素密度,调整所述显示载体中相应于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显示状态,包括:

基于所述所述第一像素密度和所述第二像素密度,分别检测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第一亮度,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第二亮度;

基于所述第一亮度与所述第二亮度,获取预设的过渡区域的过渡灰阶值,所述过渡区域位于所述第二显示区域中,并且在所述第一显示区域边界的预设区域内;

按照所述过渡灰阶值控制所述显示载体上的所述过渡区域进行显示,使得所述过渡区域内的第四亮度介于所述第一亮度和所述第二亮度之间。

9.一种显示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显示载体的第一显示区域的第一像素密度,和第二显示区域的第二像素密度,其中,所述第一像素密度小于所述第二像素密度;

调整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像素密度和所述第二像素密度,调整所述显示载体中相应于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显示状态。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显示区域与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相邻;以及调整模块用于:

基于所述第一像素密度和所述第二像素密度,计算过渡区域的点亮像素参数,所述过渡区域位于所述第二显示区域中,并且在所述第一显示区域边界的预设区域内;

依据所计算的所述过渡区域的点亮像素参数,控制所述显示载体中的所述第二显示区域进行显示。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第一像素密度和所述第二像素密度,计算过渡区域的点亮像素参数,所述过渡区域位于所述第二显示区域中,并且在所述第一显示区域边界的预设区域内,包括:

分别获取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第一点亮像素比例,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第二点亮像素比例;

将所述第一点亮像素比例按照预设比例,渐增至相同于所述第二点亮像素比例所述第二点亮像素比例,将每次扩大后得到的至少一个第三点亮像素比例作为所述点亮像素参数。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依据所计算的所述过渡区域的点亮像素参数,控制所述显示载体中的所述第二显示区域进行显示,包括:

于所述第二显示区域中,按照所述第三点亮像素比例,控制所述显示载体中的所述过渡区域进行显示。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第一像素密度和所述第二像素密度,计算过渡区域的点亮像素参数,所述过渡区域位于所述第二显示区域中,并且在所述第一显示区域边界的预设区域内,包括:

检测所述过渡区域中的每个像素点到所述第一显示区域边界的第一距离,并分别检测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第一亮度,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第二亮度;

分别计算每个所述第一距离与所述过渡区域的宽度之间的比值;

根据所述比值、所述第一亮度和所述第二亮度,计算得到的对应于每个所述像素点的第三亮度作为所述点亮像素参数。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依据所计算的所述过渡区域的点亮像素参数,控制所述显示载体中的所述第二显示区域进行显示,包括:

于所述第二显示区域中,按照所述第三亮度和每个所述像素点的对应关系,控制所述显示载体上的所述过渡区域进行显示。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亮度介于所述第一亮度与所述第二亮度之间。

16.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显示区域与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相邻;以及所述调整模块用于:

基于所述所述第一像素密度和所述第二像素密度,分别检测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第一亮度,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第二亮度;

基于所述第一亮度与所述第二亮度,获取预设的过渡区域的过渡灰阶值,所述过渡区域位于所述第二显示区域中,并且在所述第一显示区域边界的预设区域内;

按照所述过渡灰阶值控制所述显示载体上的所述过渡区域进行显示,使得所述过渡区域内的第四亮度介于所述第一亮度和所述第二亮度之间。

17.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示载体,所述显示载体的显示面板包括:led面板、小间距显示屏、miniled面板或microled面板中的一种;

存储器,用以存储计算机程序;

处理器,用以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以对所述显示载体进行显示调整。

18.一种非暂态电子设备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包括:程序,当其藉由电子设备运行时,使得所述电子设备执行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技术总结
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调整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方法包括:获取显示载体的第一显示区域的第一像素密度,和第二显示区域的第二像素密度,其中,所述第一像素密度小于所述第二像素密度;根据所述第一像素密度和所述第二像素密度,调整所述显示载体中相应于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显示状态。本申请实现了针对显示载体上具有不同像素密度的显示区域,基于其像素密度的差别,于高像素密度的显示区域中进行显示调整,以改变不同显示区域在边界上的区别度。

技术研发人员:李鑫辉;杨学炎;郑青佩;王祎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北京欧铼德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1.14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3000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