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小家电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在相关技术中,电压力锅包括能够测量内锅温度的测温装置。通常测温装置与内锅的中部接触,放置内锅时可能产生内锅不稳的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烹饪器具,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烹饪器具的内锅不稳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锅体,包括具有烹饪腔的内锅;测温组件以及支撑件,均与内锅的非中心部位接触并支撑内锅,测温组件能够测量内锅的温度。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烹饪器具包括测温组件和支撑件,测温组件以及支撑件均与内锅的非中心部位接触并支撑内锅,上述结构能够增加内锅的支撑点,且支撑点相对于相关技术中来说靠外设置,因此内锅更加不容易晃动,增加了内锅的支撑稳定性。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支撑件为辅助支撑,支撑件使得内锅与测温组件接触良好,不偏移,偏离。
可选地,支撑件为多个,测温组件以及多个支撑件绕内锅的轴线布置。上述结构增加内锅的稳定性。
可选地,支撑件为多个,测温组件以及多个支撑件沿内锅的周向布置。上述结构能够进一步增加内锅的稳定性。
可选地,支撑件为多个,测温组件以及多个支撑件沿内锅的周向均匀布置。上述结构能够进一步增加内锅的稳定性。
可选地,锅体还包括位于内锅外的外锅,烹饪器具还包括:相互配合的第一磁性机构和第二磁性机构,第一磁性机构设置于外锅上,并与内锅的中心部位相对,第二磁性机构设置于内锅内的中心部位,第一磁性机构能够带动第二磁性机构运动,支撑件为多个,测温组件以及多个支撑件布置于第一磁性机构的周向外侧。上述结构能够增加磁吸面积,保证满足磁吸力要求。
可选地,测温组件和支撑件可浮动地设置。上述结构降低了支撑件的加工要求。
可选地,锅体包括外锅,外锅包括外壳以及位于外壳内的保温罩,内锅位于保温罩内,测温组件和支撑件可浮动地设置于保温罩。上述结构简单,易于装配。
可选地,烹饪器具还包括:第一支撑架,设置于保温罩上,测温组件与第一支撑架之间设置有第一弹性复位结构,和/或,第二支撑架,设置于保温罩上,支撑件与第二支撑架之间设置有第二弹性复位结构。上述结构简单,易于实现。
可选地,烹饪器具包括第一支撑架,测温组件包括向下延伸的安装柱,安装柱的底部设置有第一螺钉孔,第一支撑架上设置有第一避让孔,安装柱由上至下从第一避让孔穿出,并通过第一螺钉固定,第一弹性复位结构为套设于安装柱上的第一弹簧,在未装配内锅的情况下,至少部分第一螺钉与第一支撑架的底部抵顶以防止安装柱由第一避让孔内脱出。上述结构简单,易于实现。
可选地,烹饪器具包括第二支撑架,支撑件包括向下延伸的导向柱,导向柱的底部设置有第二螺钉孔,第二支撑架上设置有第二避让孔,导向柱由上至下从第二避让孔穿出,并通过第二螺钉固定,第二弹性复位结构为套设于导向柱上的第一弹簧,在未装配内锅的情况下,至少部分第二螺钉与第二支撑架的底部抵顶以防止导向柱由第二避让孔内脱出。上述结构简单,易于实现。
可选地,锅体还包括位于内锅外的外锅,烹饪器具还包括:加热装置,设置于内锅与外锅之间,至少部分测温组件以及至少部分支撑件向上突出于加热装置以支撑内锅。上述结构在能够对内锅进行加热的基础上,同时能够测量内锅的温度和支撑内锅。
可选地,支撑件为多个,测温组件以及多个支撑件绕内锅的轴线布置并沿内锅的周向均匀布置,锅体还包括位于内锅外的外锅,烹饪器具还包括:相互配合的第一磁性机构和第二磁性机构,第一磁性机构设置于外锅上,并与内锅的中心部位相对,第二磁性机构设置于内锅内的中心部位,第一磁性机构能够带动第二磁性机构运动,支撑件为多个,测温组件以及多个支撑件布置于第一磁性机构的周向外侧,测温组件和支撑件可浮动地设置,锅体包括外锅,外锅包括外壳以及位于外壳内的保温罩,内锅位于保温罩内,测温组件和支撑件可浮动地设置于保温罩,烹饪器具还包括: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第一支撑架设置于保温罩上,测温组件与第一支撑架之间设置有第一弹性复位结构,第二支撑架设置于保温罩上,支撑件与第二支撑架之间设置有第二弹性复位结构,测温组件包括向下延伸的安装柱,安装柱的底部设置有第一螺钉孔,第一支撑架上设置有第一避让孔,安装柱由上至下从第一避让孔穿出,并通过第一螺钉固定,第一弹性复位结构为套设于安装柱上的第一弹簧,在未装配内锅的情况下,至少部分第一螺钉与第一支撑架的底部抵顶以防止安装柱由第一避让孔内脱出,支撑件包括向下延伸的导向柱,导向柱的底部设置有第二螺钉孔,第二支撑架上设置有第二避让孔,导向柱由上至下从第二避让孔穿出,并通过第二螺钉固定,第二弹性复位结构为套设于导向柱上的第一弹簧,在未装配内锅的情况下,至少部分第二螺钉与第二支撑架的底部抵顶以防止导向柱由第二避让孔内脱出,锅体还包括位于内锅外的外锅,烹饪器具还包括:加热装置,设置于内锅与外锅之间,至少部分测温组件以及至少部分支撑件向上突出于加热装置以支撑内锅。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的实施例的纵剖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的烹饪器具的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1的烹饪器具的保温罩与加热装置的一个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3的保温罩与加热装置的另一个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1的烹饪器具的保温罩、加热装置、测温组件以及支撑件的一个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图5的保温罩、加热装置、测温组件以及支撑件的另一个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图1的烹饪器具的保温罩、加热装置、测温组件、支撑件、第一支撑架、第二支撑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图1的烹饪器具的保温罩、加热装置、测温组件、支撑件、第一支撑架、第二支撑架装配后的一个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图8的保温罩、加热装置、测温组件、支撑件、第一支撑架、第二支撑架装配后的另一个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图8的保温罩、加热装置、测温组件、支撑件、第一支撑架、第二支撑架装配后的立体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1示出了图10的保温罩、加热装置、测温组件、支撑件、第一支撑架、第二支撑架装配后的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2示出了图1的烹饪器具的加热装置与挡板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3示出了图1的烹饪器具的第二支撑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4示出了图1的烹饪器具的第一支撑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5示出了图1的烹饪器具的第一磁性机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6示出了图1的烹饪器具的测温组件的一个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7示出了图16的测温组件的立体剖视示意图;
图18示出了图16的测温组件的紧固件、感温片以及隔热主体和支撑座配合形成的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9示出了图16的测温组件的一个角度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0示出了图16的测温组件的另一个角度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1示出了图16的测温组件的仰视示意图;以及
图22示出了图16的测温组件的另一个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烹饪腔;10、锅体;11、外锅;111、外壳;112、保温罩;12、内锅;20、第一磁性机构;21、驱动电机;22、驱动磁体;30、第二磁性机构;31、搅拌组件;32、配合磁体;40、测温组件;41、隔热主体;411、第一限位结构;412、避让槽;413、过线槽;42、感温片;421、沉台;422、感温片本体;423、折弯边;424、地线连接片;425、接触面;43、感温装置;435、ntc感温元件;436、温度熔断器;44、支撑座;441、支撑板;442、安装柱;443、定位槽;50、加热装置;51、第三避让孔;52、第四避让孔;53、加热装置本体;55、第五避让孔;60、紧固件;70、第一支撑架;71、第一避让孔;80、第一弹性复位结构;90、第二支撑架;91、第二避让孔;100、挡板;101、折边;110、支撑件;113、导向柱;120、第二弹性复位结构;130、第一螺钉;140、第二螺钉;150、锅盖。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1至图8所示,本实施例的烹饪器具包括:锅体10、测温组件40以及支撑件110。其中,锅体10包括具有烹饪腔1的内锅12。测温组件40以及支撑件110均与内锅12的非中心部位接触并支撑内锅12,测温组件40能够测量内锅12的温度。
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烹饪器具包括测温组件40和支撑件110,测温组件40以及支撑件110均与内锅的非中心部位接触并支撑内锅12,上述结构能够增加内锅12的支撑点,且支撑点相对于相关技术中来说靠外设置,因此内锅12更加不容易晃动,增加了内锅的支撑稳定性。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支撑件110为辅助支撑,支撑件110使得内锅12与测温组件40接触良好,不偏移,偏离。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支撑件110仅起到辅助支撑作用,无测温结构,上述结构简单,成本低。
如图1至图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支撑件110为多个,测温组件40以及多个支撑件110绕内锅12的轴线布置。上述结构能够进一步增加对内锅12的支撑点。需要说明的是,支撑件110也并非是越多越好,如果支撑件110过多,对加工精度要求较高,一旦不满足加工精度,可能导致某一支撑件110并未起到支撑作用。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支撑件110为两个,两个支撑件110加上一个测温组件40,三点支撑内锅12,使得内锅12不但稳定性高,还易于加工。
如图1至图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测温组件40以及多个支撑件110沿所述内锅12的周向布置。即,上述测温组件40以及多个支撑件110在同一个圆周上,内锅12的轴线穿过该圆周的圆心。上述结构能够增加内锅12的稳定性。
如图1至图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测温组件40以及多个支撑件110沿内锅12的周向均匀布置。即,相邻的两个支撑件110之间的距离与测温组件40以及与其相邻的支撑件110之间的距离相等。上述结构能够进一步增加内锅12的稳定性,使得内锅12更加不易晃动。
优选地,如图11和图1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内锅12为底壁为弧形的球釜,为了使得测温组件40以及支撑件110均与内锅12的接触面积增加,在本实施例中,测温组件40与内锅12的接触面425以及支撑件110与内锅12的接触面均为与球釜的外壁适配的弧形面。上述结构使得接触面与内锅12的接触面积更大,从而一方面使得测温组件40测得的温度更贴近内锅12的真实温度,从而提高测温组件40测温的准确性;另一方面提高内锅12的稳定性。
如图1、图2、图9和图10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锅体10还包括位于内锅12外的外锅11,烹饪器具还包括:相互配合的第一磁性机构20和第二磁性机构30,第一磁性机构20设置于外锅11上,并与内锅12的中心部位相对,第二磁性机构30设置于内锅12内的中心部位,第一磁性机构20能够带动第二磁性机构30运动,支撑件110为多个,测温组件40以及多个支撑件110布置于第一磁性机构20的周向外侧。具体地,在相关技术中,对于带有第一磁性机构和第二磁性机构的烹饪器具,一般第一磁性机构与测温组件套装并与内锅12的中心部位相对,上述结构具有以下两个缺点:第一、套装结构复杂,装配步骤繁杂,使得烹饪器具的装配时间长;第二、由于第一磁性机构与测温组件套装,这样第一磁性机构的驱动磁体22上需要设置有用以穿设引线或其他零件穿过的内孔,该内孔的孔径较大(20mm),因此驱动磁体22的磁力面积相应会减少,从而磁力大小会减少,需要增加相应厚度或体积才能达到足够的吸力要求。而采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第一磁性机构20与测温组件40分体设置,测温组件40以及多个支撑件110布置于第一磁性机构20的周向外侧。上述结构使得第一磁性机构20不必再与测温组件40套装配合,因此不但能够简化装配步骤,提高装配效率,还能够缩小内孔的孔径(驱动磁体22的内孔的孔径为15mm),在不必增加第一磁性机构的驱动磁体22的体积(驱动磁体22的外径为40mm,厚度为5mm)还增加了磁吸面积,因此利于小型化设计。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10和图15所示,第一磁性机构20包括驱动磁体22以及驱动电机21。第二磁性机构30包括搅拌组件31和配合磁体32,驱动磁体22能够与配合磁体32配合以驱动搅拌组件31绕内锅12的轴线转动。上述结构使得烹饪器具在加热过程中能够同时实现搅拌功能,使得食物受热均匀,改善食物的口感。
如图7、图10和图1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测温组件40和支撑件110可浮动地设置。上述结构降低了支撑件110的加工要求,使得测温组件40和支撑件110均能够与内锅12抵顶。
如图1至图1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锅体10包括外锅11,外锅11包括外壳111以及位于外壳111内的保温罩112,内锅12位于保温罩112内,测温组件40和支撑件110可浮动地设置于保温罩112。上述结构简单,易于装配。
如图3、图5至图7、图10、图11、图13和图1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烹饪器具还包括:第一支撑架70和第二支撑架90。其中,第一支撑架70设置于保温罩112上,测温组件40与第一支撑架70之间设置有第一弹性复位结构80。第二支撑架90设置于保温罩112上,支撑件110与第二支撑架90之间设置有第二弹性复位结构120。上述结构简单,易于实现。当然,在图中未示出的其他实施例中,可以仅设置有第一支撑架70或第二支撑架90。
如图3至图7、图14、图16至图2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测温组件40包括向下延伸的安装柱442,安装柱442的底部设置有第一螺钉孔,第一支撑架70上设置有第一避让孔71,安装柱442由上至下从第一避让孔71穿出,并通过第一螺钉130固定,第一弹性复位结构80为套设于安装柱442上的第一弹簧,在未装配内锅12的情况下,至少部分第一螺钉130与第一支撑架70的底部抵顶以防止安装柱442由第一避让孔71内脱出。上述结构简单,易于实现。
如图7、图10和图1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支撑件110包括向下延伸的导向柱113,导向柱113的底部设置有第二螺钉孔,第二支撑架90上设置有第二避让孔91,导向柱113由上至下从第二避让孔91穿出,并通过第二螺钉140固定,第二弹性复位结构120为套设于导向柱113上的第一弹簧,在未装配内锅12的情况下,至少部分第二螺钉140与第二支撑架90的底部抵顶以防止导向柱113由第二避让孔91内脱出。上述结构简单,易于实现。
如图3至图8、图10和图1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锅体10还包括位于内锅12外的外锅11,烹饪器具还包括:加热装置50,加热装置50设置于内锅12与外锅11之间,至少部分测温组件40以及至少部分支撑件110向上突出于加热装置50以支撑内锅12。上述结构在能够对内锅12进行加热的基础上,同时能够测量内锅的温度和支撑内锅。
如图2至图10和图1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加热装置50包括中部设置有第三避让孔51的加热装置本体53以及盖设于第三避让孔51上部的挡板100,挡板100的厚度小于加热装置本体53的厚度。具体地,第一磁性机构20的上部的一部分伸入至第三避让孔51内,上述结构使得第一磁性机构20能够更加靠近第二磁性机构30以更好的驱动第二磁性机构30转动。但是当内锅12取下后,用户会看到第三避让孔51以及其内的第一磁性机构20,为了使得烹饪器具的结构更加简洁,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三避让孔51上部盖设有挡板100,上述结构不但能够对第一磁性机构20进行遮挡,还能够防止落入保温罩内的水滴由第三避让孔51进入,并与第一磁性机构20接触,从而提高了烹饪器具的使用寿命。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挡板100的边沿处设置有折边101,加热装置本体53上设置有与折边101对应的插槽,当折边101插入插槽后,弯折折边101即可将挡板100固定于加热装置50。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加热装置本体53上设置有第四避让孔52和第五避让孔55,部分测温组件40由第四避让孔52伸出以与内锅12接触,部分支撑件110由第五避让孔55伸出以与内锅12接触。上述结构简单,易于实现。
如图16至图2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测温组件40包括隔热主体41、设置在隔热主体41上的感温片42以及能够测量感温片42的温度的感温装置43,感温片42的上表面形成接触面425。上述结构能够降低感温片42受到加热装置50干扰的影响,从而使得感温装置43测得的温度更贴近于内锅12的真实温度。
如图16至图2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测温组件40还包括支撑座44,支撑座44与感温片42固定,以将感温装置43夹设在支撑座44与感温片42之间,并紧贴于感温片42,以精准感知感温片42的温度。
如图16至图20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隔热主体41上设置有分别与感温片42和支撑座44配合的第一限位结构411和第二限位结构,在支撑座44与感温片42通过紧固件60固定的情况下,第一限位结构411与感温片42抵接配合,第二限位结构与支撑座44抵接配合。上述第一限位结构411和第二限位结构能够限制感温片42和支撑座44相对于隔热主体41的位置。
如图17至图20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感温片42包括感温片本体422以及设置于感温片42两侧的折弯边423,隔热主体41上设置有限位插槽,折弯边423的底边能够被限位插槽的槽底(即第一限位结构411)支撑,以使在感温片42的安装方向上,感温片本体422的上表面突出于隔热主体41。上述结构能够保证内锅12能够与感温片42的上表面(即接触面425)接触,而不会被隔热主体41顶起。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限位结构为限位面,支撑座44上设置有凸耳(图中未示出),当安装到位后,凸耳的上表面位于限位面下方并与限位面抵顶配合。上述结构简单,易于加工。
如图16至图20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感温片42包括感温片本体422以及地线连接片424,至少部分地线连接片424插入至隔热主体41内,隔热主体41的对应于地线连接片424的接地连接处的位置处设置有避让槽412。上述结构简单,方便进行接地操作,保证烹饪器具的安全性。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地线连接片424可以与地线地环进行铆接或螺栓与螺母锁固,用以接地安全保护处理。
如图17至图2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感温装置43包括间隔设置的ntc感温元件435以及温度熔断器436。上述结构简单,成本低。在本实施例中,ntc感温元件435以及温度熔断器436均包括引脚,引脚均与引线连接,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在隔热主体41上设置有多个过线槽413。
如图19和图20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支撑座44包括支撑板441以及安装柱442,支撑板441上设置有用以定位感温装置43的定位槽443。
如图16至图20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感温片42上设置有向隔热主体41下沉的沉台421,紧固件60穿过沉台421后与支撑座44连接,紧固件60的头部沉入沉台421内。上述结构能够保证内锅12能够与感温片42的上表面(即接触面425)接触,不会被紧固件60的头部顶起。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隔热主体41材料为电木或尼龙加玻纤等耐高温隔热材料,其与加热装置50部位进行隔离隔热,使感温片42只接触内锅12,感触内锅12温度为主。
如图1、图3至图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烹饪器具为电压力锅,锅体10包括外锅11,外锅11包括外壳111以及位于外壳111内的保温罩112,内锅12位于保温罩112内,保温罩112上设置有锅牙,烹饪器具还包括锅盖150,锅盖150上设置有与锅牙配合的盖牙。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1.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锅体(10),包括具有烹饪腔(1)的内锅(12);
测温组件(40)以及支撑件(110),均与所述内锅(12)的非中心部位接触并支撑所述内锅(12),所述测温组件(40)能够测量所述内锅(12)的温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110)为多个,所述测温组件(40)以及多个所述支撑件(110)绕所述内锅(12)的轴线布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110)为多个,所述测温组件(40)以及多个所述支撑件(110)沿所述内锅(12)的周向布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110)为多个,所述测温组件(40)以及多个所述支撑件(110)沿所述内锅(12)的周向均匀布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锅体(10)还包括位于所述内锅(12)外的外锅(11),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
相互配合的第一磁性机构(20)和第二磁性机构(30),所述第一磁性机构(20)设置于所述外锅(11)上,并与所述内锅(12)的中心部位相对,所述第二磁性机构(30)设置于所述内锅(12)内的中心部位,所述第一磁性机构(20)能够带动所述第二磁性机构(30)运动,所述支撑件(110)为多个,所述测温组件(40)以及多个所述支撑件(110)布置于所述第一磁性机构(20)的周向外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测温组件(40)和所述支撑件(110)可浮动地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锅体(10)包括外锅(11),所述外锅(11)包括外壳(111)以及位于所述外壳(111)内的保温罩(112),所述内锅(12)位于所述保温罩(112)内,所述测温组件(40)和所述支撑件(110)可浮动地设置于所述保温罩(112)。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
第一支撑架(70),设置于所述保温罩(112)上,所述测温组件(40)与所述第一支撑架(70)之间设置有第一弹性复位结构(80),和/或,
第二支撑架(90),设置于所述保温罩(112)上,所述支撑件(110)与所述第二支撑架(90)之间设置有第二弹性复位结构(120)。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器具包括所述第一支撑架(70),所述测温组件(40)包括向下延伸的安装柱(442),所述安装柱(442)的底部设置有第一螺钉孔,所述第一支撑架(70)上设置有第一避让孔(71),所述安装柱(442)由上至下从所述第一避让孔(71)穿出,并通过第一螺钉(130)固定,所述第一弹性复位结构(80)为套设于所述安装柱(442)上的第一弹簧,在未装配所述内锅(12)的情况下,至少部分所述第一螺钉(130)与所述第一支撑架(70)的底部抵顶以防止所述安装柱(442)由所述第一避让孔(71)内脱出。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器具包括所述第二支撑架(90),所述支撑件(110)包括向下延伸的导向柱(113),所述导向柱(113)的底部设置有第二螺钉孔,所述第二支撑架(90)上设置有第二避让孔(91),所述导向柱(113)由上至下从所述第二避让孔(91)穿出,并通过第二螺钉(140)固定,所述第二弹性复位结构(120)为套设于所述导向柱(113)上的第一弹簧,在未装配所述内锅(12)的情况下,至少部分所述第二螺钉(140)与所述第二支撑架(90)的底部抵顶以防止所述导向柱(113)由所述第二避让孔(91)内脱出。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锅体(10)还包括位于所述内锅(12)外的外锅(11),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
加热装置(50),设置于所述内锅(12)与所述外锅(11)之间,至少部分所述测温组件(40)以及至少部分所述支撑件(110)向上突出于所述加热装置(50)以支撑所述内锅(12)。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110)为多个,所述测温组件(40)以及多个所述支撑件(110)绕所述内锅(12)的轴线布置并沿所述内锅(12)的周向均匀布置,所述锅体(10)还包括位于所述内锅(12)外的外锅(11),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相互配合的第一磁性机构(20)和第二磁性机构(30),所述第一磁性机构(20)设置于所述外锅(11)上,并与所述内锅(12)的中心部位相对,所述第二磁性机构(30)设置于所述内锅(12)内的中心部位,所述第一磁性机构(20)能够带动所述第二磁性机构(30)运动,所述测温组件(40)以及多个所述支撑件(110)布置于所述第一磁性机构(20)的周向外侧,所述测温组件(40)和所述支撑件(110)可浮动地设置,所述外锅(11)包括外壳(111)以及位于所述外壳(111)内的保温罩(112),所述内锅(12)位于所述保温罩(112)内,所述测温组件(40)和所述支撑件(110)可浮动地设置于所述保温罩(112),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第一支撑架(70)和第二支撑架(90),第一支撑架(70)设置于所述保温罩(112)上,所述测温组件(40)与所述第一支撑架(70)之间设置有第一弹性复位结构(80),第二支撑架(90)设置于所述保温罩(112)上,所述支撑件(110)与所述第二支撑架(90)之间设置有第二弹性复位结构(120),所述测温组件(40)包括向下延伸的安装柱(442),所述安装柱(442)的底部设置有第一螺钉孔,所述第一支撑架(70)上设置有第一避让孔(71),所述安装柱(442)由上至下从所述第一避让孔(71)穿出,并通过第一螺钉(130)固定,所述第一弹性复位结构(80)为套设于所述安装柱(442)上的第一弹簧,在未装配所述内锅(12)的情况下,至少部分所述第一螺钉(130)与所述第一支撑架(70)的底部抵顶以防止所述安装柱(442)由所述第一避让孔(71)内脱出,所述支撑件(110)包括向下延伸的导向柱(113),所述导向柱(113)的底部设置有第二螺钉孔,所述第二支撑架(90)上设置有第二避让孔(91),所述导向柱(113)由上至下从所述第二避让孔(91)穿出,并通过第二螺钉(140)固定,所述第二弹性复位结构(120)为套设于所述导向柱(113)上的第一弹簧,在未装配所述内锅(12)的情况下,至少部分所述第二螺钉(140)与所述第二支撑架(90)的底部抵顶以防止所述导向柱(113)由所述第二避让孔(91)内脱出,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加热装置(50),设置于所述内锅(12)与所述外锅(11)之间,至少部分所述测温组件(40)以及至少部分所述支撑件(110)向上突出于所述加热装置(50)以支撑所述内锅(12)。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