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机传动设备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减速机辅传装置。
背景技术:
减速辅传装置一般用于带料故障停机设备上,例如斗提机、皮带机等,出现带料停机后,由于此类设备多数主电机功率较大,使用的是软启装置,无法带料启动,所以在带料启动前会用辅传电机通过辅传装置将物料排空后再启动主电机,平时也用于检修设备慢转观察排故。
现有技术中,辅传电机连接的辅传装置采用超越离合器对传动轴进行接合及脱开,超越离合器即单向离合器,超越离合器的速度大于连接轴速度,通过异性楔块使两个部件啮合,反之使两个部件脱开,当用主传电机启动时超越离合器脱开,这样使离合器的异性楔块处于持续的磨损状态,其使用寿命一般情况下不会超过一年。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减速机辅传装置,其具有启动后脱离运行设备的优点,提高其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减速机辅传装置,包括传动轴和滑动设置在传动轴上的轴套,所述传动轴包括第一传动轴和第二传动轴,所述第一传动轴和第二传动轴同轴设置,并通过轴套轴向滑动连接和分离。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传动轴连接在辅传电动机的输出轴上,辅传电动机转动,带动第一传动轴转动,第一传动轴通过轴套带动第二传动轴转动,从而使连接第二传动轴的大型减速机运行。设备检修时,主电机停转,轴向滑动轴套,即可将第一传动轴与第二传动轴啮合,从而能够使辅传电机带动立磨缓慢转动进行观察排故。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传动轴朝向轴套的一端设置有第一键槽,所述第二传动轴朝向轴套的一端设置有第二键槽,所述轴套的内侧面设置有键块,所述键块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键槽和第二键槽键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传动轴上设置的键槽与轴套上的键块卡合,连接辅传电动机的第一转轴转动,通过其端部的侧边开设的键槽与轴套上的键块卡合,从而从而能够将动力传递给第二传动轴。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键块的长度与第一键槽的长度相等,所述第一键槽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键槽的长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轴套滑动至第一传动轴一端时,轴套内设置的键块朝向第一传动轴的端部抵接在第一键槽的端部,键块的另一端脱离第二键槽,从而使第一转动轴与第二传动轴分离;轴套滑动至第二传动轴一端,键块朝向第二传动轴的端部抵接在第二键槽的端部,键块的另一端并未完全脱离第一键槽,从而达到使第一传动轴通过轴套带动第二传动轴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轴套的外部设置有控制轴套轴向移动的操作机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操作机构的设置,可帮助施工人员对轴套的位置进行操作,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操作机构包括固定座和设置在固定座上的操作杆,所述操作杆与所述轴套转动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操作杆的下端部转动连接在l形固定座上,固定杆的上端连接在一块作为操作手柄,两个固定座通过地脚螺栓分别固定在轴套两侧边的地面上,从而对操作杆提供转动的支点,轴套的两侧边设置有固定杆,并转动连接在操作杆侧边开设的固定孔内,固定孔与操作杆的长度方向呈长孔,防止操作杆在操作时固定杆卡在固定孔内。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操作机构的外部设置有防护罩。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护罩呈无底面的矩形结构设置在轴套的外侧,其侧面的下侧边固定在固定座上,从而能够对轴套和传动轴形成防护,也能够对工作人员形成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防护罩的上方开设有条形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条形孔的设置,可使操作杆的手柄穿过条形孔,从而避免防护罩的设置影响操作杆的操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操作机构上设置有锁杆,所述锁杆的端部设置有锁钩,所述锁钩卡设在所述防护罩的侧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操作杆的操作手柄下端转动连接有锁杆,锁杆的外侧边设置有锁钩,当轴套滑动至轴向的任意一端时,操作杆上的定位锁能够卡接在防护罩上的侧边,从而将操作杆固定,防止由于震动使轴套缓慢移动断开连接形成误操作。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轴套轴向套设在两个同轴设置的传动杆上,能够通过设置轴套的轴向位置来啮合连接或分离两个传动轴,从而能够在设备启动完成后脱离轴套,避免在设备运行期间空转,提高其使用寿命;
2.操作杆连接在轴套上,可通过操作杆接合或脱开轴套与转动轴,提高本实用新型的可操作性和易用性;
3.操作装置上锁杆的设置,能够在启动过程中或者在设备运行过程中,将操作杆固定住,可避免由于震动而使轴套误分误合,提高运行期间的安全性及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基于图1的三维爆炸结构示意图。
附图说明:1、传动轴,11、第一传动轴,111、第一键槽,12、第二传动轴,121、第二键槽,2、轴套,21、键块,3、操作机构,31、固定座,32、操作杆,33、锁杆,34、锁钩,4、防护罩,41、条形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减速机辅传装置,包括传动轴1和滑动设置在传动轴1上的轴套2,传动轴1包括第一传动轴11和第二传动轴12,第一传动轴11和第二传动轴12同轴设置,并通过轴套2轴向滑动连接。
第一传动轴11连接在辅传电动机的输出轴上,辅传电动机转动,带动第一传动轴11转动,第一传动轴11通过轴套2带动第二传动轴12转动,从而使连接第二传动轴12的大型减速机运行。设备检修时,主电机停转,轴向滑动轴套2,即可将第一传动轴11与第二传动轴12啮合,从而能够使辅传电机带动立磨缓慢转动进行观察排故。
第一传动轴11朝向轴套2的一端设置有第一键槽111,第二传动轴12朝向轴套2的一端设置有第二键槽121,轴套2的内侧面设置有与键槽配套的键块21,轴套2与传动轴1啮合连接。传动轴1上设置的键槽与轴套2上的键块21啮合,连接辅传电动机的第一转轴转动,通过其端部的侧边开设的键槽与轴套2上的键块21啮合,从而从而能够将动力传递给第二传动轴12。
第一键槽111的长度与键块21的长度相同且大于第二键槽121的长度,轴套2滑动至第一传动轴11一端时,轴套2内设置的键块21朝向第一传动轴11的端部抵接在第一键槽111的端部,键块21的另一端脱离第二键槽121,从而使第一转动轴与第二传动轴12分离;轴套2滑动至第二传动轴12一端,键块21朝向第二传动轴12的端部抵接在第二键槽121的端部,键块21的另一端并未完全脱离第一键槽111,从而达到使第一传动轴11通过轴套2带动第二传动轴12的目的。
参照图2,轴套2的外部设置有操作机构3,此设计可帮助施工人员对轴套2的位置进行操作,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性。操作机构3包括固定座31和设置在固定座31上的操作杆32,操作杆32与轴套2转动连接。固定座31呈l形结构的钢板,两个固定座31通过地脚螺栓分别固定在轴套2两侧边的地面上,操作杆32的下端部转动连接在固定座31上,固定杆的上端连接在一块作为操作手柄,轴套2的两侧边设置有固定杆,并转动连接在操作杆32侧边开设的固定孔内,固定孔与操作杆32的长度方向呈长孔,防止操作杆32在操作时固定杆卡在固定孔内。向前推动操作杆32的手柄,操作杆32与固定座31连接部分作为转动的支点,操作杆32侧边的固定孔带动固定杆使轴套2轴向移动,从而能够起到方便移动轴套2的作用。
操作机构3的外部设置有防护罩4,防护罩4呈u形结构并倒扣设置在轴套2的外侧,其侧面的下侧边固定在固定座31上,防护罩4朝向上方的一面中间设置有方便操作杆32移动的条形孔41,从而在不影响操机构操作移动的情况下,能够对轴套2和传动轴1形成防护。
操作杆32的操作手柄下端转动连接有锁杆33,锁杆33的外侧边设置有锁钩34,当轴套2滑动至轴向的任意一端时,操作杆32上的定位锁能够卡接在防护罩4上的侧边,从而将操作杆32固定,防止由于震动使轴套2缓慢移动断开连接形成误操作。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1.一种减速机辅传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传动轴(1)和滑动设置在传动轴(1)上的轴套(2),所述传动轴(1)包括第一传动轴(11)和第二传动轴(12),所述第一传动轴(11)和第二传动轴(12)同轴设置,并通过轴套(2)轴向滑动连接和分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速机辅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轴(11)朝向轴套(2)的一端设置有第一键槽(111),所述第二传动轴(12)朝向轴套(2)的一端设置有第二键槽(121),所述轴套(2)的内侧面设置有键块(21),所述键块(21)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键槽(111)和第二键槽(121)键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减速机辅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键块(21)的长度与第一键槽(111)的长度相等,所述第一键槽(111)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键槽(121)的长度。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减速机辅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轴套(2)的外部设置有控制轴套(2)轴向移动的操作机构(3)。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减速机辅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机构(3)包括固定座(31)和设置在固定座(31)上的操作杆(32),所述操作杆(32)与所述轴套(2)的外壳(22)转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减速机辅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轴套(2)的外部设置有防护罩(4)。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减速机辅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罩(4)的上方开设有条形孔(41)。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减速机辅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机构(3)上设置有锁杆(33),所述锁杆(33)的端部设置有锁钩(34),所述锁钩(34)卡设在防护罩(4)的侧边。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