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海绵城市展示模块领域,特指一种用于海绵城市透水沥青路面功能演示的模型。
背景技术:
海绵城市因自然净化、自然渗透、自然循环的理念受到广泛关注。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渗水、净水、蓄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近年来,我国的海绵城市建设日益完善,许多地方的海绵项目开始设立文字、图片、视频等表达方式对海绵城市内各个节点进行展示宣传,但缺乏直观明了的展示工具。
现有的海绵城市展示模型通常分为局部式展示模型和整体式展示模型。局部展示模型因为其部分局限性通常无法将整个海绵城市透水沥青路面的功能运作展示完全。而整体式展示模型,由于其部分结构的封闭性而导致无法将其整个海绵城市透水沥青路面功能运作的机制完整清楚的展现出来。现有设计不利于施工工人在实际施工时直观地理解施工结构,给施工造成一定难度且容易产生差错。因此,亟待需要一种具有实际海绵城市节点功能的展示模型,能够将海绵城市功能运作机制简单清楚地完整展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用于海绵城市透水沥青路面功能演示的模型,以解决现有设计模型中无法将整个海绵城市透水沥青路面功能运作机制完整清楚展现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海绵城市透水沥青路面功能演示的模型,包括:
底板;
立设于所述底板上的围护结构,所述围护结构内部围合形成有一模拟空间,且所述围护结构呈透明状;
置于所述模拟空间内的储水结构,所述储水结构内部形成有一储水池,所述储水结构与所述围护结构之间形成有一功能展示空间,所述功能展示空间内设有透水沥青路面,且所述透水沥青路面内铺设有连通所述储水池的若干个穿孔排水管;以及
对应所述功能展示空间设置的模拟降雨装置,通过所述模拟降雨装置模拟自然降雨以对所述功能展示空间内的透水沥青路面进行喷水。
本实用新型用于海绵城市透水沥青路面功能演示的模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透水沥青路面包括铺设于所述底板上的素土夯实层,所述素土夯实层上盖设有一固定板;所述储水结构固设于所述固定板上。
本实用新型用于海绵城市透水沥青路面功能演示的模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透水沥青路面还包括在所述固定板上从下至上依次铺设的并围设于所述储水结构四周的灰土垫层、第一c30素砼垫层、乳化沥青透层、粗粒式沥青混凝土层、es-2稀浆封层以及透水沥青混凝土层。
本实用新型用于海绵城市透水沥青路面功能演示的模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灰土垫层上表面向下凹陷形成若干个横向连通所述储水池的管道槽,所述管道槽的周壁与底面均铺设有第一防水层,所述第一防水层上铺设有盖满所述管道槽的第二c30素砼垫层,所述穿孔排水管横向埋设于所述第二c30素砼垫层的底部。
本实用新型用于海绵城市透水沥青路面功能演示的模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在所述灰土垫层与所述第一c30素砼垫层之间、在所述第一c30素砼垫层与所述乳化沥青透层之间、所述乳化沥青透层与所述粗粒式沥青混凝土层之间、所述粗粒式沥青混凝土层与所述es-2稀浆封层之间、所述es-2稀浆封层与所述透水沥青混凝土层之间依次分别铺设有第一穿孔固定板、第二穿孔固定板、第三穿孔固定板、第四穿孔固定板以及第五穿孔固定板,所述的第一穿孔固定板、第二穿孔固定板、第三穿孔固定板、第四穿孔固定板以及第五穿孔固定板顶撑于所述围护结构与所述储水结构之间。
本实用新型用于海绵城市透水沥青路面功能演示的模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穿孔排水管一端穿过所述围护结构且被一防水封盖密封。
本实用新型用于海绵城市透水沥青路面功能演示的模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一穿孔固定板下表面对应所述穿孔排水管的位置处铺设有透水层,所述第一穿孔固定板下表面其余位置处铺设有第二防水层,所述第二防水层的靠近所述围护结构的一端向上翻折。
本实用新型用于海绵城市透水沥青路面功能演示的模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五穿孔固定板的尺寸与所述底板的尺寸相一致,且部分封盖于所述储水结构之上。
本实用新型用于海绵城市透水沥青路面功能演示的模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透水沥青混凝土层满铺于所述第五穿孔固定板上。
本实用新型用于海绵城市透水沥青路面功能演示的模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模拟降雨装置包括设于所述储水池内的水泵、与所述水泵连接且竖立于所述储水池中的输水管以及设于所述输水管上且与所述功能展示空间对应设置的若干个喷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模拟降雨装置降雨至功能展示区域,设置透明状的围护结构能够清楚的将海绵城市透水沥青路面的土层分布状况,以及雨水在各层下渗至穿孔排水管,再流入储水池的整个过程的功能运作机制完整清楚的展现出来,便于施工工人在实际施工时直观地理解施工结构,提高施工效率,减少施工差错。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用于海绵城市透水沥青路面功能演示的模型的模拟降雨装置剖面示意图。
图2(a)为本实用新型用于海绵城市透水沥青路面功能演示的模型的功能展示空间平面示意图。
图2(b)为图2(a)的a-a剖面示意图。
图2(c)为图2(b)中d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图3(a)为本实用新型用于海绵城市透水沥青路面功能演示的模型的储水池平面示意图。
图3(b)为图3(a)的b-b剖面示意图。
图3(c)为图3(a)的c-c剖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用于海绵城市透水沥青路面功能演示的模型的穿孔排水管位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海绵城市透水沥青路面功能演示的模型,用于完整清楚地展现出整个海绵城市透水沥青路面功能运作机制。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用于海绵城市透水沥青路面功能演示的模型进行说明。
参阅图1,显示了本实用新型用于海绵城市透水沥青路面功能演示的模型的模拟降雨装置剖面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一种用于海绵城市透水沥青路面功能演示的模型包括:底板、围护结构1、储水结构2、功能展示空间3以及模拟降雨装置4。围护结构1立设于所述底板上,该围护结构1内部围合形成有一模拟空间,且围护结构1呈透明状。进一步的,围护结构采用钢化玻璃制成,围护结构由四块钢化玻璃围合形成的一方形结构。此围护结构主要为了便于观察透水沥青路面的土层分布状况与施工工艺,也对透水沥青路面起到支撑和保护的作用。
储水结构2置于模拟空间内,该储水结构2的内部形成一储水池21。该储水结构2与围护结构1之间形成有一功能展示空间3。功能展示空间3内设有透水沥青路面,且透水沥青路面内铺设有连通所述储水池21的若干个穿孔排水管31。模拟降雨装置4对应功能展示空间设置,通过模拟降雨装置4模拟自然降雨以对功能展示空间3内的透水沥青路面进行喷水。较佳地,储水结构2置于模拟空间的中部,使得该储水结构2的四周与围护结构1之间形成功能展示空间3,也即形成的功能展示空间3位于储水结构2的四周。又佳地,储水结构2的底部与底板之间留有一定的间距,从而储水结构2的底部和底板之间的空间也为功能展示空间3的一部分。
以下结合图1、图2(a)、图2(b)以及图2(c)对透水沥青路面进行具体说明。在功能展示空间3内设置的透水沥青路面包括从下至上依次铺设的素土夯实层38、灰土垫层37、第一c30素砼垫层36、乳化沥青透层35、粗粒式沥青混凝土34、es-2稀浆封层33、透水沥青混凝土层32。
其中的素土夯实层38满铺设于底板之上,且在素土夯实层38上盖设有一固定板381,此固定板381可采用钢板或者穿孔钢板制成,其厚度为3mm。若是采用穿孔钢板,则需要在固定板381下表面铺设不透水土工布。此处设计起到支撑限位的作用,保证土层间的空间独立性,以及防止雨水下渗破坏透水沥青路面的土层结构。
其中的灰土垫层37、第一c30素砼垫层36、乳化沥青透层35、粗粒式沥青混凝土34以及es-2稀浆封层33围设于所述储水结构2的四周。
进一步地,在灰土垫层37与第一c30素砼垫层36之间铺设有第一穿孔固定板371。在第一c30素砼垫层36与乳化沥青透层35之间铺设有第二穿孔固定板361、乳化沥青透层35与粗粒式沥青混凝土34之间铺设有第三穿孔固定板351、粗粒式沥青混凝土层34与es-2稀浆封层33之间铺设有第四穿孔固定板341、es-2稀浆封层33与透水沥青混凝土层32之间铺设有第五穿孔固定板331。第一穿孔固定板371、第二穿孔固定板361、第三穿孔固定板351、第四穿孔固定板341以及第五穿孔固定板331顶撑于围护结构1与储水结构2之间,且采用穿孔钢板制成,其厚度为3mm。此处的穿孔设计是为了便于雨水下渗。第一穿孔固定板371、第二穿孔固定板361、第三穿孔固定板351、第四穿孔固定板341以及第五穿孔固定板331分别对透水沥青路面的各层起到支撑限位的作用,避免雨水下渗破坏了透水沥青路面各层的空间独立性,使得观察者能够更加直观清楚的观察雨水在各层下渗的情况。
以下结合图3(a)及图4对穿孔排水管进行具体说明。灰土垫层37的上表面设有向下凹陷的且横向设置的若干个管道槽372,该管道槽372的侧切面呈倒梯型,在管道槽372的周壁与底面均铺设有第一防水层374。第一防水层374采用不透水土工布,其作用是为了防止雨水下渗,破坏透水沥青路面的土层结构,以及使雨水流入穿孔排水管31中。该管道槽372的两端分别抵接于对应的围护结构1和储水结构2。
第一防水层374上铺设有盖满管道槽372的第二c30素砼垫层373。穿孔排水管31横向埋设于第二c30素砼垫层373的底部。第一穿孔固定板371下表面对应穿孔排水管31的位置处铺设有透水层375,第一穿孔固定板371下表面其余位置处铺设有第二防水层376。其中,第二防水层376采用不透水土工布,透水层375采用透水土工布。此处设计是为了雨水经过第一穿孔固定板371后在灰土垫层37上的不透水土工布聚集,使得雨水只能通过透水土工布下渗到第二c30素砼垫层373中汇集,且在水压作用下,雨水流入穿孔排水管31,再流出至储水池21。所述穿孔排水管的外周均匀布设有透水孔。
进一步的,第二防水层的靠近围护结构1的一端贴沿围护结构1内壁向上翻折30mm,其作用是防止雨水从围护结构1内壁侧下渗溢出。
更进一步的,穿孔排水管31一端穿过围护结构1且被一防水封盖密封。防水密封盖采用防水套管,可根据需要取下或封盖。当储水池21中的雨水将要满溢时,取下防水套将储水池中的水放出。当储水池21正常储水时,用封盖将穿孔排水管31一端密封。
具体的,穿孔排水管31采用pvc材质制成,其管径为dn100。
以下结合图1、图3(a)、图3(b)以及3(c)对储水结构2进行具体说明。储水结构2包括四个斜板211,该四个斜板211顺次对接连接,形成上口大下口小的方框结构,该方框结构的截面呈倒梯形。该方框结构置于固定板381上,从而四个斜板211的内侧面与固定板381的部分顶面围合形成储水池。其中的斜板采用钢板或者穿孔钢板制成,其厚度为3mm。若是采用穿孔钢板,则需要在斜板211下表面铺设有不透水土工布。此处斜板设计起到支撑的作用,防止雨水下渗破坏透水沥青路面的土层结构。较佳地,第五穿孔固定板331的尺寸与底板的尺寸相一致,且封盖于储水结构2之上,利用第五穿孔固定板331封盖储水池。进一步地,透水沥青混凝土层32满铺于第五穿孔固定板331上。
在另一较佳实施方式中,固定板381的顶面上形成储水池的部分向下凹陷形成一凹坑22,该凹坑22设于储水池的底部。
以下结合图1、图2(a)、图2(b)以及图2(c)对模拟降雨装置4进行具体说明。模拟降雨装置4包括设于储水池内的水泵41、与水泵41连接且竖立于储水池21中的输水管42以及设于输水管42上且与功能展示空间3对应设置的若干个喷头43。在本实施例中,水泵41采用自吸式潜水泵,扬程为10m,水量控制在1~5m3/h。输水管42采用dn32的镀锌钢管,喷头为dn25的消防喷头。从而模拟降雨装置4可通过水泵41抽取储水池内的水进行模拟降雨,这样本实用新型的功能演示模型可实现水的循环利用。较佳地,喷头43设于透水沥青混凝土层32的上方,并对透水沥青混凝土层32进行喷水。
较佳地,将水泵41设于储水池底部的凹坑22内。
具体的,底板下表面设置有若干个可锁定的万向轮,可以根据需要对本装置的功能演示的模型移动和固定。
工作时,通过模拟降雨装置4模拟自然降雨以对功能展示空间3的透水沥青路面进行喷水,雨水自透水沥青路面下渗至穿孔排水管31再流进储水池21。具体的,水泵41把积蓄在储水池21内的雨水吸入输水管42中,由喷头43将雨水喷洒至功能展示空间3和储水池21表面的透水沥青混凝土层32上以实现模拟人工降雨。随后雨水下渗以演示海绵城市透水沥青路面的下渗过程。雨水依次通过透水沥青混凝土层32、第五穿孔固定板331、es-2稀浆封层33、第四穿孔固定板341、粗粒式沥青混凝土34、第三穿孔固定板351、乳化沥青透层35、第二穿孔固定板361、第一c30素砼垫层36、第一穿孔固定板371。雨水经过第一穿孔固定板371后会在灰土垫层37上的第二防水层聚集,使得雨水只能通过透水层下渗到第二c30素砼垫层373中汇集,且在水压作用下,雨水流入穿孔排水管31,最后再回流入储水池21以实现雨水的回用。
观察者可以清楚观察到雨水经透水沥青路面时的传输下渗机理,围护结构1能够形象直观地展示透水沥青路面的土层分布状况与施工工艺,从而更好地将整个储水与传输功能以模型的形式进行直观简洁的演示。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模拟降雨装置降雨至功能展示区域,设置透明状的围护结构能够清楚的将海绵城市透水沥青路面的土层分布状况,以及雨水在各层下渗至穿孔排水管,再流入储水池的整个过程的功能运作机制完整清楚的展现出来,便于施工工人在实际施工时直观地理解施工结构,提高施工效率,减少施工差错。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以上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可根据上述说明对本实用新型做出种种变化例。因而,实施例中的某些细节不应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本实用新型将以所附权利要求书界定的范围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1.一种用于海绵城市透水沥青路面功能演示的模型,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板;
立设于所述底板上的围护结构,所述围护结构内部围合形成有一模拟空间,且所述围护结构呈透明状;
置于所述模拟空间内的储水结构,所述储水结构内部形成有一储水池,所述储水结构与所述围护结构之间形成有一功能展示空间,所述功能展示空间内设有透水沥青路面,且所述透水沥青路面内铺设有连通所述储水池的若干个穿孔排水管;以及
对应所述功能展示空间设置的模拟降雨装置,通过所述模拟降雨装置模拟自然降雨以对所述功能展示空间内的透水沥青路面进行喷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海绵城市透水沥青路面功能演示的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水沥青路面包括铺设于所述底板上的素土夯实层,所述素土夯实层上盖设有一固定板;所述储水结构固设于所述固定板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海绵城市透水沥青路面功能演示的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水沥青路面还包括在所述固定板上从下至上依次铺设的并围设于所述储水结构四周的灰土垫层、第一c30素砼垫层、乳化沥青透层、粗粒式沥青混凝土层、es-2稀浆封层以及透水沥青混凝土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海绵城市透水沥青路面功能演示的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灰土垫层的上表面设有向下凹陷的且横向设置的若干个管道槽,所述管道槽的周壁与底面均铺设有第一防水层,所述穿孔排水管置于所述管道槽内并通过满填于所述管道槽内的第二c30素砼垫层埋固。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海绵城市透水沥青路面功能演示的模型,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灰土垫层与所述第一c30素砼垫层之间、在所述第一c30素砼垫层与所述乳化沥青透层之间、所述乳化沥青透层与所述粗粒式沥青混凝土之间、所述粗粒式沥青混凝土层与所述es-2稀浆封层之间、所述es-2稀浆封层与所述透水沥青混凝土层之间依次分别铺设有第一穿孔固定板、第二穿孔固定板、第三穿孔固定板、第四穿孔固定板以及第五穿孔固定板,所述的第一穿孔固定板、第二穿孔固定板、第三穿孔固定板、第四穿孔固定板以及第五穿孔固定板顶撑于所述围护结构与所述储水结构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海绵城市透水沥青路面功能演示的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穿孔排水管一端穿过所述围护结构且被一防水封盖密封。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海绵城市透水沥青路面功能演示的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穿孔固定板下表面对应所述穿孔排水管的位置处铺设有透水层,所述第一穿孔固定板下表面其余位置处铺设有第二防水层,所述第二防水层的靠近所述围护结构的一端向上翻折。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海绵城市透水沥青路面功能演示的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穿孔固定板的尺寸与所述底板的尺寸相一致,且封盖于所述储水结构之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海绵城市透水沥青路面功能演示的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水沥青混凝土层满铺于所述第五穿孔固定板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海绵城市透水沥青路面功能演示的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拟降雨装置包括设于所述储水池内的水泵、与所述水泵连接且竖立于所述储水池中的输水管以及设于所述输水管上且与所述功能展示空间对应设置的若干个喷头。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