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电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上盖组件与煲体组件的扣合是通过扣钩与扣位扣合,而扣钩与扣位在合盖到位的情况下,有脱扣的风险,从而导致扣钩失去作用,只能依靠保温罩与锅盖牙去扣合,导致内衬与煲体外围产生很大缝隙,从而影响产品烹饪。目前为了保证烹饪器具不脱扣,需要严格把控各个零部件的尺寸,一旦内衬或煲体尺寸出现偏差,就会导致消费者在合盖的情况下提把手时产生脱扣的现象。
也就是说,现有技术中烹饪器具存在扣钩易脱扣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烹饪器具,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烹饪器具存在扣钩易脱扣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上盖组件和煲体组件,上盖组件可开闭地设置在煲体组件上,上盖组件包括:扣钩,扣钩可移动地设置,扣钩具有与煲体组件的扣位扣合的锁定位置以及与扣位脱离的解锁位置;把手转动组件,把手转动组件具有驱动端,驱动端驱动扣钩在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内切换;限位结构,限位结构随把手转动组件同步转动,且在扣钩处于锁定位置时止挡扣钩的运动。
通过在上盖组件上设置限位结构,以使扣钩处于锁定位置时可以止挡扣钩的运动,进而可以避免,扣钩处于锁定位置时与扣位脱离,避免了扣钩易脱扣,增加了烹饪器具工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限位结构随把手转动组件同步转动,使得限位结构只在扣钩处于锁定位置时才会止挡扣钩的运动,而在扣钩处于解锁位置时并不会影响扣钩的运动,进而可以保证烹饪器具可以稳定地进行开盖操作和关盖操作。同时也可以弥补扣钩等零部件尺寸的偏差带来的扣合量不足的问题。
进一步地,上盖组件还包括:内衬,扣钩可移动地设置在内衬上;锅盖,把手转动组件与锅盖连接并同步相对于内衬转动,限位结构设置在锅盖上。限位结构跟随把手转动组件同步转动,以使扣钩处于锁定位置时限位结构会止挡在扣钩上,以限制扣钩的运动。
进一步地,限位结构由把手转动组件的一侧伸出,且限位结构在把手转动组件的转动方向上与驱动端间隔设置。这样,可以保证限位结构与把手转动组件同步运动,限位结构与驱动端间隔设置,以使驱动端与扣钩相互接触作用时,限位结构不与扣钩作用。
进一步地,限位结构为挡臂结构,挡臂结构的一端在扣钩处于锁定位置时朝向扣钩伸出,以顶住扣钩。挡臂结构顶住扣钩,以避免扣钩自发的向解锁位置运动。
进一步地,挡臂结构由顺次折弯的多个板段构成,且位于两端的两个板段分别作为抵顶端和连接端。这样可以稳定地将挡臂结构安装在一些结构件上,以使得挡臂结构跟随结构件运动。
进一步地,多个板段包括抵顶板段、立板段和连接板段,上盖组件还包括锅盖和内衬,把手转动组件与锅盖连接并同步相对于内衬转动,连接板段连接在锅盖的上表面处。顶板段可以将扣钩顶在锁定位置处,以避免扣钩易脱扣,而引起事故。
进一步地,锅盖具有环状安装面,环状安装面上设置有多个凹槽,多个凹槽绕环状安装面的周向间隔设置,限位结构位于凹槽内。多个凹槽可以减轻锅盖的重量,同时还能增加锅盖的结构强度。
进一步地,抵顶板段沿上盖组件的径向延伸。这样当扣钩结构自发的向解锁位置运动时,会被挡臂结构止挡,以限制扣钩自发的向解锁位置运动,避免扣钩出现脱扣的情况,可以有效地保护用户。
进一步地,上盖组件还包括复位件,复位件支撑在上盖组件的内衬与扣钩之间,驱动端带动扣钩与扣位脱离,复位件使扣钩与扣位保持扣合。这样,可以实现扣钩的自动复位。
进一步地,限位结构为挡臂结构,挡臂结构的一端在扣钩处于锁定位置时朝向扣钩伸出,以顶住扣钩,挡臂结构由顺次折弯的多个板段构成,且位于两端的两个板段分别作为抵顶端和连接端,多个板段包括抵顶板段、立板段和连接板段,上盖组件还包括锅盖和内衬,把手转动组件与锅盖连接并同步相对于内衬转动,连接板段连接在锅盖的上表面处,锅盖具有环状安装面,环状安装面上设置有多个凹槽,多个凹槽绕环状安装面的周向间隔设置,限位结构位于凹槽内,抵顶板段沿上盖组件的径向延伸,上盖组件还包括复位件,复位件支撑在内衬与扣钩之间,驱动端带动扣钩与扣位脱离,复位件使扣钩与扣位保持扣合,扣钩可移动地设置在内衬上,把手转动组件与锅盖连接并同步相对于内衬转动,限位结构设置在锅盖上;限位结构由把手转动组件的一侧伸出,且限位结构在把手转动组件的转动方向上与驱动端间隔设置。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2示出了图1中p处的放大图;
图3示出了图1的爆炸图;
图4示出了图1中扣钩处于锁定状态时限位结构、把手转动组件与扣钩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1中扣钩处于解锁位置时把手转动组件与扣钩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6示出了图3中扣钩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图3中锅盖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上盖组件;11、内衬;12、锅盖;121、环状安装面;122、凹槽;20、煲体组件;21、扣位;30、扣钩;31、扣合端;32、导向端;40、把手转动组件;41、驱动端;50、限位结构;51、顶板段;52、立板段;53、连接板段;60、复位件。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请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部件本身在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烹饪器具存在扣钩易脱扣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
如图1至图7所示,烹饪器具包括上盖组件10和煲体组件20,上盖组件10可开闭地设置在煲体组件20上,上盖组件10包括扣钩30、把手转动组件40和限位结构50,扣钩30可移动地设置,扣钩30具有与煲体组件20的扣位21扣合的锁定位置以及与扣位21脱离的解锁位置,把手转动组件40具有驱动端41,驱动端41驱动扣钩30在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内切换,限位结构50随把手转动组件40同步转动,且在扣钩30处于锁定位置时止挡扣钩30的运动。
通过在上盖组件10上设置限位结构50,以使扣钩30处于锁定位置时可以止挡扣钩30的运动,进而可以避免,扣钩30处于锁定位置时与扣位21脱离,避免了扣钩30脱扣,增加了烹饪器具工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限位结构50随把手转动组件40同步转动,使得限位结构50只在扣钩30处于锁定位置时才会止挡扣钩30的运动,而在扣钩30处于解锁位置时并不会影响扣钩30的运动,进而可以保证烹饪器具可以稳定地进行开盖操作和关盖操作。同时也可以弥补扣钩30等零部件尺寸的偏差带来的扣合量不足的问题。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3所示,上盖组件10还包括内衬11和锅盖12,扣钩30可移动地设置在内衬11上,把手转动组件40与锅盖12连接并同步相对于内衬11转动,限位结构50设置在锅盖12上。由于把手转动组件40的驱动端41可驱动扣钩30运动,而把手转动组件40在运动时会带动锅盖12转动,进而使设置在锅盖12上的限位结构50会跟随把手转动组件40同步转动,以使扣钩30处于锁定位置时限位结构50会止挡在扣钩30上,以限制扣钩30的运动。扣钩30上与扣位21扣合的为扣合端31,与驱动端41配合的为导向端32。把手转动组件40在转动时驱动端41会沿导向端32朝向扣合端31一侧的表面运动,且会带动扣钩30平移运动。
需要说明的是,扣钩30位于锁定位置时,限位结构50顶接在导向端32远离扣合端31一侧的表面上。
如图7所示,限位结构50为挡臂结构,挡臂结构的一端在扣钩30处于锁定位置时朝向扣钩30伸出,以顶住扣钩30。挡臂结构顶住扣钩30,以避免扣钩30自发的向解锁位置运动。
需要说明的是,扣钩30自发的向解锁位置运动是指,扣钩30不是在人操作时由锁定位置向解锁位置运动,而是扣钩30出现了脱扣的情况而自动向解锁位置运动。这种情况一般是由于扣钩30的尺寸有偏差造成的。
在图7所示的具体实施例中,挡臂结构由顺次折弯的多个板段构成,且位于两端的两个板段分别作为抵顶端和连接端。这样可以稳定地将挡臂结构安装在一些结构件上,以使得挡臂结构跟随结构件运动,在扣钩30处于锁定位置时才顶住扣钩30,而在扣钩30处于解锁位置时不与扣钩30接触作用。这样可以有效地保证烹饪器具进行开盖操作和关盖操作。
如图7所示,多个板段包括抵顶板段51、立板段52和连接板段53,上盖组件10还包括锅盖12,把手转动组件40与锅盖12连接并同步相对于内衬11转动,连接板段53连接在锅盖12的上表面处。顶板段51可以将扣钩30顶在锁定位置处,以避免扣钩30脱扣,而引起事故。立板段52的设置是为了使顶板段51与扣钩30处于同一高度处。连接板段53用于与锅盖12连接。
可选地,挡臂结构与锅盖12可以一体注塑成型,这样可以避免挡臂结构脱落,增加了挡臂结构与锅盖12连接的紧密性,减小了挡臂结构失效的风险。
当然,挡臂结构也可以通过紧固件连接在锅盖12上,这样当挡臂结构损坏时,可以对挡臂结构进行更换,便于对烹饪器具的修理。
如图7所示,锅盖12具有环状安装面121,环状安装面121上设置有多个凹槽122,多个凹槽122绕环状安装面121的周向间隔设置,限位结构50位于凹槽122内。多个凹槽122可以减轻锅盖12的重量,同时还能增加锅盖12的结构强度。将限位结构50安装在凹槽122内可以减少限位结构50所占据的空间高度,可以减小上盖组件10的厚度,使上盖组件10更加的轻薄化。
具体的,抵顶板段51沿上盖组件10的径向延伸。在本实施例中,挡臂结构顶住扣钩30时,挡臂结构的伸出方向与扣钩30从解锁位置运动到锁定位置时的运动方向相同,这样当扣钩30结构自发的向解锁位置运动时,会被挡臂结构止挡,以限制扣钩30自发的向解锁位置运动,避免扣钩30出现脱扣的情况,可以有效地保护用户,增加了烹饪器具使用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需要说明的是,挡臂结构的伸出方向就是抵顶板段51的延伸方向。
当然,挡臂结构的伸出方向也不一定与扣钩30的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扣钩30的运动方向呈角度,只要能保证在扣钩30处于锁定位置时,挡臂结构能顶住扣钩30即可。例如,抵顶板段51沿上盖组件10的周向延伸。
如图2至图5所示,上盖组件10还包括复位件60,复位件60支撑在内衬11与扣钩30之间,驱动端41带动扣钩30与扣位21脱离,复位件60使扣钩30与扣位21保持扣合。当扣钩30由锁定位置向解锁位置切换时,把手转动组件40驱动扣钩30运动,以使扣钩30克服复位件60的作用力,以向解锁位置运动。此时,限位结构50也会跟随把手转动组件40转动,以远离扣钩30,不再与扣钩30相互作用。当扣钩30由解锁位置向锁定位置切换时,把手转动组件40转动,扣钩30在复位件60的作用下,向锁定位置运动。此时,限位结构50会跟随把手转动组件40转动,以靠近扣钩30,以顶住扣钩30。
具体的,复位件60是复位弹簧。
可选地,上述的烹饪器具是电压力锅。当然,烹饪器具还可以是其他用于烹饪食材的电器产品,比如电饭煲等。
实施例二
与实施例一的区别是,限位结构50安装在把手转动组件40上,而不是锅盖12上。
具体的,限位结构50由把手转动组件40的一侧伸出(图中未示出),且限位结构50在把手转动组件40的转动方向上与驱动端41间隔设置。这样,可以保证限位结构50与把手转动组件40同步运动。限位结构50与驱动端41间隔设置,以使驱动端41与扣钩30相互接触作用时,限位结构50不与扣钩30作用。当扣钩30由锁定位置向解锁位置切换时,驱动端41与扣钩30接触,以使驱动端41带动扣钩30向解锁位置运动,此时限位结构50将不再与扣钩30接触。当扣钩30由解锁位置向锁定位置切换时,把手转动组件40转动,以使驱动端41不再与扣钩30接触,限位结构50与扣钩接触。
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1.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上盖组件(10)和煲体组件(20),所述上盖组件(10)可开闭地设置在所述煲体组件(20)上,所述上盖组件(10)包括:
扣钩(30),所述扣钩(30)可移动地设置,所述扣钩(30)具有与所述煲体组件(20)的扣位(21)扣合的锁定位置以及与所述扣位(21)脱离的解锁位置;
把手转动组件(40),所述把手转动组件(40)具有驱动端(41),所述驱动端(41)驱动所述扣钩(30)在所述锁定位置和所述解锁位置内切换;
限位结构(50),所述限位结构(50)随所述把手转动组件(40)同步转动,且在所述扣钩(30)处于所述锁定位置时止挡所述扣钩(30)的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组件(10)还包括:
内衬(11),所述扣钩(30)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内衬(11)上;
锅盖(12),所述把手转动组件(40)与所述锅盖(12)连接并同步相对于所述内衬(11)转动,所述限位结构(50)设置在所述锅盖(12)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结构(50)由所述把手转动组件(40)的一侧伸出,且所述限位结构(50)在所述把手转动组件(40)的转动方向上与所述驱动端(41)间隔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结构(50)为挡臂结构,所述挡臂结构的一端在所述扣钩(30)处于所述锁定位置时朝向所述扣钩(30)伸出,以顶住所述扣钩(3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挡臂结构由顺次折弯的多个板段构成,且位于两端的两个所述板段分别作为抵顶端和连接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板段包括抵顶板段(51)、立板段(52)和连接板段(53),所述上盖组件(10)还包括锅盖(12)和内衬(11),所述把手转动组件(40)与所述锅盖(12)连接并同步相对于所述内衬(11)转动,所述连接板段(53)连接在所述锅盖(12)的上表面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锅盖(12)具有环状安装面(121),所述环状安装面(121)上设置有多个凹槽(122),多个所述凹槽(122)绕所述环状安装面(121)的周向间隔设置,所述限位结构(50)位于所述凹槽(122)内。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抵顶板段(51)沿所述上盖组件(10)的径向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组件(10)还包括复位件(60),所述复位件(60)支撑在所述上盖组件(10)的内衬(11)与所述扣钩(30)之间,所述驱动端(41)带动所述扣钩(30)与所述扣位(21)脱离,所述复位件(60)使所述扣钩(30)与所述扣位(21)保持扣合。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结构(50)为挡臂结构,所述挡臂结构的一端在所述扣钩(30)处于所述锁定位置时朝向所述扣钩(30)伸出,以顶住所述扣钩(30),所述挡臂结构由顺次折弯的多个板段构成,且位于两端的两个所述板段分别作为抵顶端和连接端,所述多个板段包括抵顶板段(51)、立板段(52)和连接板段(53),所述上盖组件(10)还包括锅盖(12)和内衬(11),所述把手转动组件(40)与所述锅盖(12)连接并同步相对于所述内衬(11)转动,所述连接板段(53)连接在所述锅盖(12)的上表面处,所述锅盖(12)具有环状安装面(121),所述环状安装面(121)上设置有多个凹槽(122),多个所述凹槽(122)绕所述环状安装面(121)的周向间隔设置,所述限位结构(50)位于所述凹槽(122)内,所述抵顶板段(51)沿所述上盖组件(10)的径向延伸,所述上盖组件(10)还包括复位件(60),所述复位件(60)支撑在所述内衬(11)与所述扣钩(30)之间,所述驱动端(41)带动所述扣钩(30)与所述扣位(21)脱离,所述复位件(60)使所述扣钩(30)与所述扣位(21)保持扣合,
所述扣钩(30)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内衬(11)上,所述限位结构(50)设置在所述锅盖(12)上;
所述限位结构(50)由所述把手转动组件(40)的一侧伸出,且所述限位结构(50)在所述把手转动组件(40)的转动方向上与所述驱动端(41)间隔设置。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