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汽车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扶手箱及具有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扶手箱位于车辆的前排两个座椅中间,扶手箱既可以供主、副驾驶员的手肘部位的支撑休息,又可以具有收纳的作用。目前车辆的扶手箱的扶手盖板打开方式主要是通过铰链结构纵开开启,扶手箱左、右两侧的乘员打开扶手盖板时较为不便,少数扶手箱的扶手盖板有双侧开启的功能,但这会使扶手箱后侧乘员打开扶手盖板时较为不便,因此现有的扶手箱不能完全满足全车乘员取放杂物的便利性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用于车辆的扶手箱,该扶手箱可以从左侧、右侧以及后侧单独打开。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根据本发明的用于车辆的扶手箱包括扶手箱体以及扶手盖板组件,所述扶手箱体内形成有储物槽,所述扶手盖板组件设置在所述扶手箱体上,所述扶手盖板组件的前端与所述扶手箱体的前端枢转连接,以打开所述储物槽或封盖所述储物槽,所述扶手盖板组件包括:扶手盖板和后开基板,所述扶手盖板设置在所述后开基板上,且所述扶手盖板的左侧或右侧可打开,当所述扶手盖板打开时,所述储物槽暴露。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扶手盖板组件还包括:第一铰链和第二铰链,所述第一铰链和所述第二铰链设置在所述后开基板的前后两端,当所述扶手盖板的左侧打开时,所述第一铰链与所述扶手盖板同步打开,当所述扶手盖板的右侧打开时,所述第二铰链与所述扶手盖板同步打开。
进一步地,所述扶手盖板包括:盖板本体、第一容纳槽以及第二容纳槽,所述第一容纳槽设置在所述盖板本体的前侧,且所述第一容纳槽用于容纳所述第一铰链,所述第二容纳槽设置在所述盖板本体的后侧,且所述第二容纳槽用于容纳所述第二铰链。
进一步地,所述盖板本体的内部具有中空腔体,所述中空腔体内设置有:
左侧限位杆、右侧限位杆以及推杆,所述左侧限位杆和所述右侧限位杆可沿所述盖板本体的纵向移动,且所述盖板本体的板壁上开设有供所述左侧限位杆伸出的左侧伸出槽以及供所述右侧限位杆伸出的右侧伸出槽,所述第一铰链和所述第二铰链上设置有供所述左侧限位杆伸入的左侧伸入槽以及供所述右侧限位杆伸入的右侧伸入槽,所述推杆可沿所述盖板本体的横向移动,所述盖板本体的板壁上具有供所述推杆伸出的推杆伸出槽,当所述推杆向右移动时,所述推杆推动所述左侧限位杆沿所述盖板本体的纵向移动,所述左侧限位杆缩回所述盖板本体内,所述右侧限位杆仍伸入所述右侧伸入槽内,所述扶手盖板的左侧可打开;当所述推杆向左移动时,所述推杆推动所述右侧限位杆沿所述顶板的纵向移动,所述右侧限位杆缩回所述盖板本体内,所述左侧限位杆仍伸入所述左侧伸入槽内,所述扶手盖板的右侧可打开。
进一步地,所述推杆包括:左推杆、右推杆以及压缩弹簧,所述左推杆和所述右推杆可沿所述盖板本体的横向移动,所述扶手盖板的板壁上具有供所述左推杆伸出的左推杆伸出槽和供所述右推杆伸出的右推杆伸出槽,所述压缩弹簧设置在所述左推杆和所述右推杆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左侧限位杆包括:左前限位杆和左后限位杆,所述左前限位杆与所述左后限位杆之间设置有左侧齿轮,所述左前限位杆与所述左后限位杆均与所述左侧齿轮啮合;
所述右侧限位杆包括:右前限位杆和右后限位杆,所述右前限位杆和所述右后限位杆之间设置有右侧齿轮,所述右前限位杆和所述右后限位杆均与所述右侧齿轮啮合。
进一步地,所述左推杆上设置有左侧导向槽,所述左侧导向槽的前端位于所述左侧导向槽的后端的右侧,所述左前限位杆上设置有左前限位凸起,所述左前限位凸起位于所述左侧导向槽内;
所述右推杆上设置有右侧导向槽,所述右侧导向槽的前端位于所述右侧导向槽的后端的左侧,所述右前限位杆上设置有右前限位凸起,所述右前限位凸起位于所述右侧导向槽内。
进一步地,在车辆从前向后的方向上,所述左侧导向槽和所述右侧导向槽呈“八”字型布置。
具体地,所述第一铰链上设置有供所述左前限位杆伸入的左前限位杆槽以及供所述右前限位杆伸入的右前限位杆槽,所述第二铰链上设置有供所述左后限位杆伸入的左后限位杆槽以及供所述右后限位杆伸入的右后限位杆槽;
当向右推动所述左推杆时,所述左前限位杆向后移动,从而带动所述左侧齿轮转动,进而带动所述左后限位杆向前移动,所述左前限位杆与所述左前限位杆槽分离,所述左后限位杆与所述左后限位杆槽分离;
当向左推动所述右推杆时,所述右前限位杆向后移动,从而带动所述右侧齿轮转动,进而带动所述右后限位杆向前移动,所述右前限位杆与所述右前限位杆槽分离,所述右后限位杆与所述右后限位杆槽分离。
具体地,所述第一铰链的右端设置有右侧助力弹簧,当所述左侧限位杆与对应的限位杆槽分离时,在所述右侧助力弹簧的弹力作用下,所述第一铰链绕所述后开基板的右侧转动打开,所述第一铰链的左端弹起,实现所述扶手盖板的左侧打开;
所述第二铰链的左端设置有左侧助力弹簧,当所述右侧限位杆与对应的限位杆槽分离时,在所述左侧助力弹簧的弹力作用下,所述第二铰链绕所述后开基板的左侧转动打开,所述第二铰链的右端弹起,实现所述扶手盖板的右侧打开。
具体地,推杆还包括:右侧定位锁和左侧定位锁,所述右侧定位锁与所述扶手盖板的板壁枢转连接,且所述右侧定位锁用于锁止或解锁所述右侧限位杆,所述右侧定位锁具有右定位锁激励点、右定位锁扭簧和右定位锁卡点,所述右定位锁激励点外露在所述盖板本体的板壁外,所述右侧限位杆具有右侧卡点,当所述右侧限位杆与对应的限位杆槽分离时,所述第二铰链的右侧弹开,所述右定位锁激励点与所述第一铰链分离,在所述右定位锁扭簧的弹力作用下,所述右定位锁卡点卡在所述右侧卡点处,使所述右推杆保持在按压状态,所述右侧限位杆保持在缩回状态,关闭所述扶手盖板时,随着持续下压所述扶手盖板,所述右定位锁激励点与所述第一铰链重新接触,拨动所述右定位锁激励点,迫使所述右侧定位锁旋转,所述右定位锁卡点与所述右侧卡点分离,所述右推杆在所述压缩弹簧的弹力作用下从所述右推杆伸出槽弹出,所述右侧限位杆从所述右侧伸出槽伸出,所述左侧定位锁与所述扶手盖板的板壁枢转连接,且所述左侧定位锁用于锁止或解锁所述左侧限位杆,所述左侧定位锁具有左定位锁激励点、左定位锁扭簧和左定位锁卡点,所述左定位锁激励点外露在所述盖板本体的板壁外,所述左侧限位杆具有左侧卡点,当所述左侧限位杆与对应的限位杆槽分离时,所述第一铰链的左侧弹开,所述左定位锁激励点与所述第二铰链分离,在所述左定位锁扭簧的弹力作用下,所述左定位锁卡点卡在所述左侧卡点处,使所述左推杆保持在按压状态,所述左侧限位杆保持在缩回状态,关闭所述扶手盖板时,随着持续下压所述扶手盖板,所述左定位锁激励点与所述第二铰链重新接触,拨动所述左定位锁激励点,迫使所述左侧定位锁旋转,所述左定位锁卡点与所述左侧卡点分离,所述左推杆在所述压缩弹簧的弹力作用下从所述左推杆伸出槽弹出,所述左侧限位杆从所述左侧伸出槽伸出。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扶手盖板组件的后端与所述扶手箱体的后端之间设置有开关组件,所述开关组件包括:卡勾和卡板,所述卡勾设置在所述扶手盖板组件的后端,所述卡板设置在所述扶手箱体的后端,当所述卡勾和所述卡板卡接时,所述后开基板与所述扶手箱体贴合。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扶手箱具有以下优势:
扶手箱既具有供主驾驶员与副驾驶员休息功能,又具有供全车乘员使用的收纳功能,并且,通过设置扶手盖板组件,保证扶手盖板组件既可以从扶手箱的后侧打开,以供后排的乘员使用扶手箱,又可以从左侧打开,或从右侧打开,且扶手盖板从左侧或右侧打开时,左、右两侧的驾驶员单独使用扶手箱的收纳功能,从而保证主驾驶员或副驾驶员可以在靠近各自的方向打开扶手盖板,单独使用扶手箱的收纳功能,进而保证可以同时满足扶手箱左侧、右侧以及后侧的乘员使用扶手箱的需求。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用于车辆的扶手箱,所述扶手箱位于所述车辆的主驾驶座椅和副驾驶座椅之间。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所述的车辆具有以下优势:
本发明所述的车辆,扶手箱即可以从后侧打开,还可以从扶手箱的左右两侧单独打开,从而可以方便后排乘员与主驾驶员以及副驾驶员单独使用扶手箱的收纳功能,且从扶手箱左、右两侧打开的翻转结构均位于扶手盖板的空腔中,不仅保证扶手箱的结构简单、安装方便,而且当扶手箱处于打开位置时,扶手盖板可以自锁,不仅减少扶手箱的成本,而且保证了扶手箱的工作可靠性高。
附图说明
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扶手箱处于关闭位置时的示意图;
图2是用于车辆的扶手箱从后侧开启时的示意图;
图3是后开基板的示意图;
图4是后侧基板与第一铰链以及第二铰链装配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a-a处的截面示意图;
图6是无底板的扶手盖板的示意图;
图7是第一铰链、第二铰链、推杆、左侧限位杆以及右侧限位杆的配合示意图;
图8是右前限位杆的示意图;
图9是右侧定位锁的示意图;
图10是扶手箱的扶手盖板从右侧打开时的示意图;
图11是扶手箱的扶手盖板从左侧打开时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扶手箱100、扶手箱体10、储物槽11、支撑架101、扶手盖板组件300、固定架310、固定架槽311、转轴320、扶手盖板20、盖板本体21、顶板211、板壁212、底板213、第一容纳槽26、第二容纳槽22、左侧伸出槽23、后开基板24、避让槽241、左侧穿入槽12、左前穿入槽121、左后穿入槽122、右前穿入槽131、左推杆伸出槽251、右推杆伸出槽252、第一铰链30、左前限位杆槽31、右前限位杆槽32、右侧助力弹簧33、第二铰链40、左后限位杆槽41、右后限位杆槽42、左侧助力弹簧43、左侧销钉44、左侧限位杆50、左前限位杆51、左前限位凸起、左后限位杆52、左侧齿轮53、右侧限位杆60、右前限位杆61、右侧卡点611、右前限位凸起612、右后限位杆62、右侧齿轮63、推杆70、左推杆71、左侧导向槽711、右推杆72、右侧导向槽721、压缩弹簧73、右侧定位锁80、右定位锁激励点81、右定位锁扭簧82、右定位锁卡点83、左侧定位锁90、开关组件400、卡勾410、卡板420、齿条200。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将参考图1-图11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参照图1-图2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扶手箱100包括扶手箱体10以及扶手盖板组件300,扶手箱体10内形成有储物槽11,可以供车内乘员收纳物品,扶手箱体10的储物槽11上方有开口,主驾驶员与副驾驶员或后排乘员可以从开口处从扶手箱体10取放物品。
扶手箱100具有左侧打开或右侧打开或后侧打开的功能,以方便全车乘员使用扶手箱100的收纳功能,也就是说,当扶手箱100设置在主驾驶座椅与副驾驶座椅之间时,方便主驾驶员、副驾驶员和后排乘员使用,当扶手箱100设置在后排座椅之间时,方便后排乘员使用,为了描述方便,下面以扶手箱100设置在主驾驶座椅与副驾驶座椅之间为例来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扶手盖板组件300设置在扶手箱体10上,扶手盖板组件300位于扶手箱100的上方,扶手盖板组件300适于遮挡扶手箱体10的储物槽11开口处,扶手盖板组件300的前端与扶手箱体10的前端枢转连接,以打开储物槽11或封盖储物槽11。
具体地,参照图1-图3所示,扶手箱100可以包括支撑架101、固定架310以及转轴320,支撑架101位于扶手箱体10的前端,支撑架101设置有支撑架槽(图中未示出),固定架310位于扶手盖板组件300的前端,固定架310设置有固定架槽311,支撑架101适于与固定架310配合,且支撑架槽适于与固定架槽311配合,转轴320适于穿设在支撑架槽与固定架槽311中,从而将扶手盖板组件300与扶手箱体10枢转连接,在具体实施例中,当扶手箱100后面的乘员需要从扶手箱100内取放物品时,可以从扶手箱100的后端打开,此时,扶手盖板组件300可以以转轴320为中心从后侧打开,从而供后排乘员使用扶手箱100的收纳功能,当不需要使用扶手箱100的收纳功能时,将扶手盖板组件300封盖住储物槽11,此时扶手盖板组件300处于关闭位置,主驾驶员与副驾驶员可以将手臂放在扶手盖板组件300上,方便主驾驶员与副驾驶员的胳膊休息,从而保证扶手箱100既具有供主驾驶员与副驾驶员休息功能,又具有供全车乘员使用的收纳功能。
进一步地,参考图2所示,扶手盖板组件300包括:扶手盖板20和后开基板24,扶手盖板20设置在后开基板24上,后开基板24上设置有适于露出储物槽11的避让槽241,例如图3所示,后开基板24为中间掏空的矩形板,以便在仅打开扶手盖板20时,将储物槽11暴露在外。
扶手盖板20的左侧或右侧可打开,当扶手盖板20打开时,储物槽11暴露,也就是说,扶手盖板20既可以从左侧打开,又可以从右侧打开,且当扶手盖板20打开时,储物槽11会暴露,可以方便主驾驶员或副驾驶员单独使用扶手箱100的收纳功能,并且当扶手箱100位于副仪表板位置时,扶手箱体10可以与副仪表板集成为一体,由此有利于充分利用车内空间,扶手盖板20向左侧或右侧打开时,不占用副仪表板的前后空间,可以保证扶手箱100的外观美观。
本发明的用于车辆的扶手箱100,通过设置扶手盖板组件300,保证扶手箱100既具有供主驾驶员与副驾驶员休息功能,又具有收纳功能,并且,扶手盖板组件300可以从扶手箱100的后侧打开,以供后排的乘员使用扶手箱100,通过设置扶手盖板20,扶手盖板20既可以从左侧打开,又可以从右侧打开,且扶手盖板20打开时,左、右两侧的驾驶员单独使用扶手箱100的收纳功能,从而保证主驾驶员或副驾驶员可以在靠近各自的方向打开扶手盖板20,单独使用扶手箱100的收纳功能,进而保证可以同时满足扶手箱100左侧、右侧以及后侧的乘员使用扶手箱100的需求,而且扶手盖板20向一侧打开时,不占用副仪表板的前后空间,可以保证扶手箱100的外观美观。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扶手盖板组件300还包括:第一铰链30和第二铰链40,第一铰链30和第二铰链40设置在后开基板24的前后两端,当扶手盖板20的左侧打开时,第一铰链30与扶手盖板20同步打开,当扶手盖板20的右侧打开时,第二铰链40与扶手盖板20同步打开。
进一步地,如图4、图7、图10-图11所示,第一铰链30的右端始终与扶手盖板20铰接相连,当扶手盖板20的左侧打开时,第一铰链30以第一铰链30的右端与扶手盖板20的铰接点为中心进行转动,扶手盖板20随之从左侧打开,第二铰链40的左端始终与扶手盖板20铰接相连,当扶手盖板20的右侧打开时,第二铰链40以第二铰链40的左端与扶手盖板20的铰接点为中心进行转动,扶手盖板20随之从右侧打开。
在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铰链30设置在扶手盖板20的前端,第二铰链40设置在扶手盖板20的后端。此外,扶手盖板20只能是单侧打开,例如当左侧打开时,右侧便无法打开,由此可保证扶手箱100的使用可靠性高。
具体地,扶手盖板20可以包括:盖板本体21、第一容纳槽26(图中未示出)以及第二容纳槽22(图中未示出),第一容纳槽26设置在盖板本体21的前侧,且第一容纳槽26用于容纳第一铰链30,第二容纳槽22设置在盖板本体21的后侧,且第二容纳槽22用于容纳第二铰链40,通过设置第一容纳槽26以及第二容纳槽22,为第一铰链30以及第二铰链40提供了放置空间,可以保证第一铰链30以及第二铰链40不占用扶手箱体10的内部空间,实现隐形式放置。
具体地,参照图2、图6、图10-图11所示,扶手盖板20可以包括:顶板211和底板213,底板213和顶板211之间形成中空腔体,即顶板211为无盖的盒体,底板213适于对顶板211的一部分开口处进行遮挡,从而保证底板213与顶板211之间可以形成用于安装其他零部件的中空腔体,通过设置顶板211和底板213,不仅可以为设置其他零部件提供空间,而且顶板211与底板213可分离,从而为设置其他部件时提供了操作空间。底板213的前后两端设置有板壁212,且板壁212连接顶板211和底板213,顶板211、底板213可相互平行,板壁212可与底板213垂直,从而在顶板211、底板213、板壁212之间形成相对封闭的中空腔体,且扶手盖板20造型美观。
具体地,盖板本体21的内部具有中空腔体,中空腔体内设置有:左侧限位杆50、右侧限位杆60以及推杆(即下面提到的左推杆71和右推杆72),左侧限位杆50和右侧限位杆60可沿盖板本体21的纵向移动,也就是说,左侧限位杆50以及右侧限位杆60设置在盖板本体21的空腔中,且左侧限位杆50和右侧限位杆60可前后移动。
具体地,如图6所示,左侧限位杆50位于盖板本体21的左端,右侧限位杆60位于盖板本体21的右端,且盖板本体21的板壁212上开设有供左侧限位杆50伸出的左侧伸出槽23以及供右侧限位杆60伸出的右侧伸出槽(图中未示出),第一铰链30和第二铰链40上设置有供左侧限位杆50伸入的左侧伸入槽(图中未示出,即下面提到的左前限位杆槽31和左后限位杆槽41)以及供右侧限位杆60伸入的右侧伸入槽(图中未示出,即下面提到的右前限位杆槽32和右后限位杆槽42),且左侧伸入槽适配与左侧伸出槽23配合,右侧伸入槽适配与右侧伸出槽配合,从而通过设置左侧伸出槽23以及左侧伸入槽,保证左侧限位杆50可以穿过盖板本体21、第一铰链30以及第二铰链40,通过设置右侧伸出槽以及右侧伸入槽,保证右侧限位杆60可以穿过盖板本体21、第一铰链30以及第二铰链40,为扶手盖板20可固定在后开基板24上提供了可能。
当左侧限位杆50同时穿设左侧伸出槽23以及左侧伸入槽时,扶手盖板20的左侧无法打开,当右侧限位杆60同时穿设右侧伸出槽以及右侧伸入槽时,扶手盖板20的右侧无法打开。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后开基板24可以还包括左侧穿入槽12以及右侧穿入槽,以便于将第一铰链30以及第二铰链40安装在扶手盖板组件300上,左侧穿入槽12适配与左侧伸入槽以及左侧伸出槽23对齐,右侧穿入槽适配与右侧伸入槽以及右侧伸出槽对齐。
在具体实施例中,当左侧限位杆50同时穿过左侧伸出槽23以及左侧伸入槽、左侧穿入槽12,右侧限位杆60同时穿过右侧伸出槽以及右侧伸入槽、右侧穿入槽时,左侧限位杆50以及右侧限位杆60可以将扶手盖板20与后开基板24扣合,扶手盖板组件300为一个整体,从而方便将扶手盖板组件300整体的后端与扶手箱体10的后端进行打开或关闭,方便了后排乘员使用扶手箱100。
扶手盖板组件300整体与扶手箱体10扣合时,扶手盖板组件300位于扶手箱体10的开口上方,从而将扶手箱体10的储物槽11进行遮挡,此时,在扶手箱100的左右两侧的乘员可以将手肘部放在扶手盖板组件300上进行休息。
进一步地,推杆可沿盖板本体21的横向移动,也就是说,推杆设置在盖板本体21的空腔中,且推杆可进行左右移动。
具体地,如图1、图2所示,扶手盖板20的板壁上具有供推杆伸出的推杆伸出槽(图中未示出),当推杆向右移动时,推杆推动左侧限位杆50沿盖板本体21的纵向移动,左侧限位杆50缩回盖板本体21内,右侧限位杆60仍伸入右侧伸入槽内,扶手盖板20的左侧可打开,也就是说,当需要扶手盖板20从左侧打开时,从推杆伸出槽向右推动推杆,此时,推杆推动左侧限位杆50向盖板本体21的内部移动,即左侧限位杆50从左侧伸入槽以及左侧伸出槽23抽出,此时,扶手盖板20的左侧无支撑,因此,扶手盖板20可从左侧打开,即扶手盖板20从左侧与后开基板24分离。
当推杆向左移动时,推杆推动右侧限位杆60沿顶板211的纵向移动,右侧限位杆60缩回盖板本体21内,左侧限位杆50仍伸入左侧伸入槽内,扶手盖板20的右侧可打开,也就是说,当需要扶手盖板20从右侧打开时,从推杆伸出槽向左推动推杆,此时,推杆推动右侧限位杆60向盖板本体21的内部移动,即右侧限位杆60从右侧伸入槽以及右侧伸出槽抽出,此时,扶手盖板20的右侧无支撑,因此,扶手盖板20可从右侧打开,即扶手盖板20从右侧与后开基板24分离。从而实现扶手盖板20可以从左、右两侧打开。
进一步地,参考图6-图7所示,推杆可以包括:左推杆71、右推杆72以及压缩弹簧73,左推杆71和右推杆72可沿盖板本体21的横向移动,顶板211的左侧板壁上具有供左推杆71伸出的左推杆伸出槽251,顶板211的右侧板壁上具有供右推杆72伸出的右推杆伸出槽252,压缩弹簧73设置在左推杆71和右推杆72之间。在具体实施例中,左推杆71位于扶手盖板20的左侧,且可以通过左推杆伸出槽251向右推动左推杆71,右推杆72位于扶手盖板20的右侧,且可以通过右推杆伸出槽252向左推动右推杆72,压缩弹簧73位于左推杆71以及右推杆72之间,且压缩弹簧73始终处于被压缩状态,因此,压缩弹簧73有对左推杆71向左的推力,压缩弹簧73有对右推杆72向右的推力,因此,通过设置压缩弹簧73,可以实现左推杆71以及右推杆72可自动回位的功能。
具体地,左推杆71的左端为左侧操作开关,右推杆72的右端为右侧操作开关,通过推动左侧操作开关,可以使左推杆71向右移动,实现扶手盖板20从左侧打开,通过推动右侧操作开关,可以使右推杆72向左移动,实现扶手盖板20从右侧打开。
在具体实施例中,左推杆71和右推杆72设置在扶手盖板20的前半部分,从而方便前排座椅乘员开启扶手盖板20。当然,在一些未示出的实施例中,左推杆71和右推杆72也可以设置在扶手盖板20的后半部分,便于后排乘员开启。
进一步地,参考图6-图7所示,左侧限位杆50可以包括:左前限位杆51和左后限位杆52,左前限位杆51与左后限位杆52之间设置有左侧齿轮53,左前限位杆51与左后限位杆52均与左侧齿轮53啮合。
如图6-图7所示,右侧限位杆60可以包括:右前限位杆61和右后限位杆62,右前限位杆61和右后限位杆62之间设置有右侧齿轮63,右前限位杆61和右后限位杆62均与右侧齿轮63啮合。
具体地,左前限位杆51、左后限位杆52、右前限位杆61和右后限位杆62上均有齿条200,齿条200分别位于左前限位杆51、左后限位杆52、右前限位杆61和右后限位杆62的朝向盖板本体21内部的端部,即齿条200位于左前限位杆51、右前限位杆61的后端,齿条200位于左后限位杆52、右后限位杆62的前端,从而保证左前限位杆51、左后限位杆52可以与左侧齿轮53啮合,右前限位杆61、右后限位杆62可以与右侧齿轮63啮合,也可避免左侧限位杆50、右侧限位杆60的长度过长。
进一步地,参考图6-图7所示,左前限位杆51的齿条200位于左侧齿轮53的右侧,左后限位杆52的齿条200位于左侧齿轮53的左侧,且左前限位杆51的齿条200与左后限位杆52的齿条200均与左侧齿轮53啮合,具体地,当左推杆71向右推动时,左前限位杆51向后移动,从而带动左侧齿轮53顺时针转动,左侧齿轮53进而带动左后限位杆52向前移动,由此,左前限位杆51与左后限位杆52均向盖板本体21内部方向运动,因此左侧限位杆50可以实现从左侧伸入槽以及左侧伸出槽23抽出,从而可以实现扶手盖板20从左侧打开,对应地,当左推杆71在压缩弹簧73的作用下逐渐向左回位时,左前限位杆51向前移动,左侧齿轮53逆时针转动,左侧齿轮53进而带动左后限位杆52向后移动,可以实现左前限位杆51、左后限位杆52向远离盖板本体21内部的方向移动,因此,左侧限位杆50可以依次插进左侧伸入槽以及左侧伸入槽,从而实现左侧限位杆50对扶手盖板20的支撑,保证扶手盖板20不能从左侧打开。
具体地,如图6-图7所示,右前限位杆61的齿条200位于右侧齿轮63的左侧,右后限位杆62的齿条200位于右侧齿轮63的右侧,且右前限位杆61的齿条200与右后限位杆62的齿条200均与右侧齿轮63啮合,具体地,当右推杆72向左推动时,右前限位杆61向后移动,从而带动右侧齿轮63逆时针转动,右侧齿轮63进而带动右后限位杆62向前移动,由此,右前限位杆61与右后限位杆62均向盖板本体21内部方向运动,因此,右侧限位杆60可以实现从右侧伸入槽以及右侧伸出槽抽出,从而可以实现扶手盖板20从右侧打开,对应地,当右推杆72在压缩弹簧73的作用下逐渐向右回位时,右前限位杆61向前移动,从而带动右侧齿轮63顺时针转动,右侧齿轮63进而带动右后限位杆62向后移动,可以实现右前限位杆61、右后限位杆62向远离盖板本体21内部的方向移动,因此,右侧限位杆60可以依次插进右侧伸入槽以及右侧伸入槽,从而实现右侧限位杆60对扶手盖板20的支撑,保证扶手盖板20不能从右侧打开。
通过设置左侧齿轮53以及右侧齿轮63,可以实现控制左侧限位杆50以及右侧限位杆60的移动,从而保证了扶手盖板20既可以从左侧打开,又可以从右侧打开,也就是说,扶手盖板20既可以与后开基板24的左侧分离,又可以与后开基板24的右侧分离。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扶手盖板20从左侧打开,指的是,扶手盖板20与后开基板24的左侧分离,如图11所示;扶手盖板20从右侧打开指的是,扶手盖板20与后开基板24的右侧分离,如图10所示;扶手箱100从后侧打开,指的是扶手盖板组件300整体绕扶手箱体10的前端翻转,如图2所示。
进一步地,参考图6-图7所示,左推杆71上设置有左侧导向槽711,左侧导向槽711的前端位于左侧导向槽711的后端的右侧,左前限位杆51上设置有左前限位凸起,左前限位凸起位于左侧导向槽711内,左侧导向槽711为长条形槽,左前限位凸起适于放置在左侧导向槽711中,具体地,左侧导向槽711的宽度与左前限位凸起的宽度相同,或者左侧导向槽711的宽度稍大于左前限位凸起的宽度,且左侧导向槽711的长度较大于左前限位凸起的长度,保证左前限位凸起可以在左侧导向槽711进行移动。
如图6-图8所示,右推杆72上设置有右侧导向槽721,右侧导向槽721的前端位于右侧导向槽721的后端的左侧,右前限位杆61上设置有右前限位凸起612,右前限位凸起612位于右侧导向槽721内,右侧导向槽721为长条形槽,右前限位凸起612适于放置在右侧导向槽721中,具体地,右侧导向槽721的宽度与右前限位凸起612的宽度相同,或者右侧导向槽721的宽度稍大于右前限位凸起612的宽度,且右侧导向槽721的长度较大于右前限位凸起612的长度,保证右前限位凸起612可以在右侧导向槽721进行移动。
进一步地,在车辆从前向后的方向上,左侧导向槽711和右侧导向槽721呈“八”字型布置,也就是说,左侧导向槽711和右侧导向槽721均为长斜槽,且左侧导向槽711的前端与右侧导向槽721的前端朝向彼此靠近方向延伸,左侧导向槽711的后端与右侧导向槽721的后端朝向彼此远离方向延伸。
具体地,左前限位杆51与右前限位杆61均为三段杆,三段杆依次固定连接,前段杆与后段杆均与推杆垂直,左前限位杆51的中段杆与右前限位杆61的中段杆呈倒“八”字型,具体地,左前限位杆51的中段杆前端向左侧方向倾斜,其中,左侧限位凸起位于左前限位杆51的中段杆上,右前限位杆61的中段杆前端向右侧方向倾斜,其中,右侧限位凸起位于右前限位杆61的中段杆上。
优选地,左前限位杆51的中段杆与左右水平线之间的夹角等于左侧导向槽711与左右水平线之间的夹角,右前限位杆61的中段杆与左右水平线之间的夹角等于右侧导向槽721与左右水平线之间的夹角。
在具体实施例中,左推杆71与左侧限位杆50配合完毕后,当推动左侧操作开关时,左推杆71向右移动,此时,由于左前限位凸起位于左侧导向槽711中,因此,当左推杆71移动时,会带动左侧限位杆50移动,具体地,由于左侧导向槽711向左后方倾斜,左前限位杆51的中段杆向左前方倾斜,且左前限位杆51的中段杆与左右水平线之间的夹角等于左侧导向槽711与左右水平线之间的夹角,因此,当左推杆71向右平移时,左前限位杆51水平向后移动,因此左前限位杆51的齿条200向下带动左侧齿轮53顺时针转动,因此左侧齿轮53再带动左后限位杆52向上方移动,从而可以使左侧限位杆50向盖板本体21的内部方向移动,进而可以从左侧打开扶手盖板20。
在具体实施例中,右推杆72与右侧限位杆60配合完毕后,当推动右侧操作开关时,右推杆72向左移动,此时,由于右前限位凸起612位于右侧导向槽721中,因此,当右推杆72移动时,会带动右侧限位杆60移动,具体地,由于右侧导向槽721向右后方倾斜,右前限位杆61的中段杆向右前方倾斜,且右前限位杆61的中段杆与左右水平线之间的夹角等于右侧导向槽721与左右水平线之间的夹角,因此,当右推杆72向左平移时,右前限位杆61水平向后移动,因此右前限位杆61的齿条200向下带动右侧齿轮63逆时针转动,因此右侧齿轮63再带动右后限位杆62向上方移动,从而可以使右侧限位杆60向盖板本体21的内部方向移动,进而可以从右侧打开扶手盖板20。
因此,通过设置左侧导向槽711与左前限位凸起配合,右侧导向槽721与右前限位凸起612配合,实现了通过操作左侧操作开关、右侧操作开关便可从左、右两侧自动打开扶手盖板20,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具体地,第一铰链30上设置有供左前限位杆51伸入的左前限位杆槽31以及供右前限位杆61伸入的右前限位杆槽32,第二铰链40上设置有供左后限位杆52伸入的左后限位杆槽41以及供右后限位杆62伸入的右后限位杆槽42,也就是说,左侧伸入槽包括左前限位杆槽31以及左后限位杆槽41,右侧伸入槽包括右前限位杆槽32以及右后限位杆槽42。
进一步地,当向右推动左推杆71时,左前限位杆51向后移动,从而带动左侧齿轮53转动,进而带动左后限位杆52向前移动,左前限位杆51与左前限位杆槽31分离,左后限位杆52与左后限位杆槽41分离。当向左推动右推杆72时,右前限位杆61向后移动,从而带动右侧齿轮63转动,进而带动右后限位杆62向前移动,右前限位杆61与右前限位杆槽32分离,右后限位杆62与右后限位杆槽42分离。
具体地,如图7所示,第一铰链30的右端设置有右侧助力弹簧33,当左侧限位杆50与对应的限位杆槽分离时,在右侧助力弹簧33的弹力作用下,第一铰链30绕后开基板24的右侧转动打开,第一铰链30的左端弹起,实现扶手盖板20的左侧打开,也就是说,右侧助力弹簧33位于盖板本体21与第一铰链30的右端,且当左前限位杆51插入在左前限位杆槽31中时,即扶手盖板20处于关闭位置时,右侧助力弹簧33处于被压缩状态,因此,右侧助力弹簧33对第一铰链30有相对于后开基板24的右侧转动的趋势,因此,当左侧限位杆50与对应的限位杆槽分离时,第一铰链30绕后开基板24的右侧转动打开,从而第一铰链30可以实现带动扶手盖板20从左侧打开。
优选地,右前穿入槽131可以为通槽,左前穿入槽121可以为盲槽,可以保证扶手箱100外观美观。
具体地,参考图5、图7所示,第一铰链30还包括右侧销钉(图中未示出),右侧销钉从右前穿入槽131的外端穿入,且右侧销钉可以将第一铰链30、右侧助力弹簧33与后开基板24串联在一起,因此,保证右侧助力弹簧33可以给第一铰链30施加使第一铰链30绕后开基板24右侧打开的力,使第一铰链30可绕后开基板24转动,实现扶手盖板20可以从左侧打开。
如图4、图7所示,第二铰链40的左端设置有左侧助力弹簧43,当右侧限位杆60与对应的限位杆槽分离时,在左侧助力弹簧43的弹力作用下,第二铰链40绕后开基板24的左侧转动打开,第二铰链40的右端弹起,实现扶手盖板20的右侧打开,也就是说,左侧助力弹簧43位于盖板本体21与第二铰链40的左端,且当右后限位杆62插入在右后限位杆槽42中时,即扶手盖板20处于关闭位置时,左侧助力弹簧43处于被压缩状态,因此,左侧助力弹簧43对第二铰链40有相对于后开基板24的左侧转动的趋势,因此,当右侧限位杆60与对应的限位杆槽分离时,第二铰链40绕后开基板24的左侧转动打开,从而第二铰链40可以实现带动扶手盖板20从右侧打开。
优选地,左后穿入槽122可以为通槽,右后穿入槽可以为盲槽,可以保证扶手箱100外观美观。
优选地,左侧助力弹簧43、右侧助力弹簧33隐藏在扶手盖板20的前后两端板壁内部,可以保证扶手盖板20的外观美观。
具体地,参考图5所示,第二铰链40还包括左侧销钉44,左侧销钉44从左后穿入槽122的外端穿入,且左侧销钉44将第二铰链40、左侧助力弹簧43与后开基板24串联在一起,左侧助力弹簧43给第二铰链40施加使第二铰链40绕后开基板24左侧打开的力,使第二铰链40可绕后开基板24转动,实现扶手盖板20可以从右侧打开。
具体地,如图6-图7所示,根据本发明的用于车辆的扶手箱100还包括:右侧定位锁80和左侧定位锁90,右侧定位锁80与扶手盖板20的板壁枢转连接,且右侧定位锁80用于锁止或解锁右侧限位杆60,如图9所示,右侧定位锁80具有右定位锁激励点81、右定位锁扭簧82和右定位锁卡点83,右定位锁激励点81外露在盖板本体21的板壁212外,右侧限位杆60具有右侧卡点611,当右侧限位杆60与对应的限位杆槽分离时,第二铰链40的右侧弹开,右定位锁激励点81与第一铰链30分离,在右定位锁扭簧82的弹力作用下,右定位锁卡点83卡在右侧卡点611处,使右推杆72保持在按压状态,右侧限位杆60保持在缩回状态,关闭扶手盖板20时,随着持续下压所述扶手盖板20,所述右定位锁激励点81与所述第一铰链30重新接触,拨动右定位锁激励点81,迫使右侧定位锁80旋转,右定位锁卡点83与右侧卡点611分离,右推杆72在压缩弹簧73的弹力作用下从右推杆伸出槽252弹出,右侧限位杆60从右侧伸出槽伸出;
左侧定位锁90与扶手盖板20的板壁枢转连接,且左侧定位锁90用于锁止或解锁左侧限位杆50,左侧定位锁90具有左定位锁激励点(图中未示出)、左定位锁扭簧(图中未示出)和左定位锁卡点(图中未示出),左侧定位锁90与右侧定位锁80结构相同,左定位锁激励点外露在盖板本体21的板壁212外,左侧限位杆50具有左侧卡点,当左侧限位杆50与对应的限位杆槽分离时,第一铰链30的左侧弹开,左定位锁激励点与第二铰链40分离,在左定位锁扭簧的弹力作用下,左定位锁卡点卡在左侧卡点处,使左推杆71保持在按压状态,左侧限位杆50保持在缩回状态,关闭扶手盖板20时,随着持续下压所述扶手盖板20,左定位锁激励点与第二铰链40重新接触,拨动左定位锁激励点,迫使左侧定位锁90旋转,左定位锁卡点与左侧卡点分离,左推杆71在压缩弹簧73的弹力作用下从左推杆伸出槽251弹出,左侧限位杆50从左侧伸出槽23伸出。
参照图6-图7所示,右侧定位锁80设置在右前限位杆61与第一铰链30之间,右定位锁激励点81可位于第一容纳槽26内,如图8所示,右侧卡点611为设置在右前限位杆61上的右前卡点。左侧定位锁90设置在左后限位杆52与第二铰链40之间,左定位锁激励点可位于第二容纳槽22内,左侧卡点为设置在左后限位杆52上的左后卡点。
当从左侧关闭扶手盖板20时,随着持续下压扶手盖板20,第二铰链40的左端与位于第二容纳槽22内的左定位锁激励点接触,起到拨动左定位锁激励点的作用;当从右侧关闭扶手盖板20时,随着持续下压扶手盖板20,第一铰链30的右端与位于第一容纳槽26内的左定位锁激励点接触,起到拨动左定位锁激励点的作用。
进一步地,参考图2、图10-图11所示,扶手盖板组件300的后端与扶手箱体10的后端之间设置有开关组件400,开关组件400包括:卡勾410和卡板420,卡勾410设置在扶手盖板组件300的后端,卡板420设置在扶手箱体10的后端,当卡勾410和卡板420卡接时,后开基板24与扶手箱体10贴合,此时,不能将扶手盖板组件300从后方打开,但不妨碍扶手盖板20向左侧打开或向右侧打开,即可以通过推动推杆将扶手盖板20从扶手箱100的左、右两侧打开,方便主驾驶员和副驾驶员打开扶手箱100。后排乘员通过将卡勾410和卡板420分离,可以从后侧打开扶手箱100,方便后排乘员使用扶手箱100。
根据本发明另一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扶手箱100,扶手箱100位于车辆的主驾驶座椅和副驾驶座椅之间。
下面简要说明扶手箱100的扶手盖板20打开与关闭时的过程,这里以扶手箱100的后侧被打开与关闭以及左侧被打开与关闭为例来说明扶手箱100打开与关闭时的过程。
当扶手箱100后侧的乘员想要使用扶手箱100时,扣动扶手盖板组件300的卡勾410,使卡勾410与卡板420脱离,此时,后侧的乘员只需向上掀起扶手盖板组件300便可将扶手盖板组件300打开,储物箱11外露,从而方便使用扶手箱100。
当需要将扶手盖板组件300关闭时,只需向下按压扶手盖板组件300,当卡勾410和卡板420接触后,进一步地按压扶手盖板组件300,即可将卡勾410卡接在卡板420上,从而完成扶手盖板组件300的关闭。
当需要从扶手箱100的左侧打开时,卡勾410与卡板420处于卡接状态,首先,主驾驶员按动左侧操作开关,向右推动左推杆71,左推杆71向右侧移动,此时,由于左前限位凸起位于左侧导向槽711中,因此,当左推杆71移动时,会带动左前限位杆51水平向后移动,因此左前限位杆51的齿条200向后带动左侧齿轮53顺时针转动,因此左侧齿轮53再带动左后限位杆52向前方移动,从而可以使左侧限位杆50向盖板本体21的内部方向移动,随着左推杆71的移动,左侧限位杆50逐渐从左侧伸入槽以及左侧伸出槽23中抽出,第一铰链30失去左侧的限制,因此,第一铰链30相对于与盖板本体21的右端进行转动,进而第一铰链30带动扶手盖板20从左侧打开,与此同时,在左定位锁扭簧的弹力作用下,左侧定位锁90的左定位锁卡点卡在左后限位杆52上的左后卡点处,使左推杆71保持在按压状态,左侧限位杆50保持在缩回状态,扶手盖板20保持左侧打开状态。由于后开基板24上设置有避让槽241,使得储物槽11外露,乘员可通过避让槽241从储物槽11取放物品。
当需要关闭扶手盖板20时,向下按压已经翻起的扶手盖板20,扶手盖板20带动第一铰链30向下转动,随着持续下压扶手盖板20,第二铰链40的左端与左定位锁激励点接触,起到拨动左定位锁激励点的作用,迫使左侧定位锁90旋转,使得左后卡点与左定位锁卡点分离,左推杆71在压缩弹簧73的弹力作用下从左推杆伸出槽251弹出,左侧限位杆50从左侧伸入槽伸出,并伸入在左侧伸出槽23中,从而完成扶手盖板20的关闭,关闭结束。
扶手箱100可以从左侧或右侧或后侧打开,扶手箱100的左右两侧和后方均设置有用于打开储物槽11的开关,可保证主、副驾驶员与后排乘员都可以很方便地打开扶手箱100,提高全车乘员的操作便利性。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1.一种用于车辆的扶手箱(100),其特征在于,包括:
扶手箱体(10),所述扶手箱体(10)内形成有储物槽(11);
扶手盖板组件(300),所述扶手盖板组件(300)设置在所述扶手箱体(10)上,所述扶手盖板组件(300)的前端与所述扶手箱体(10)的前端枢转连接,以打开所述储物槽(11)或封盖所述储物槽(11),所述扶手盖板组件(300)包括:扶手盖板(20)和后开基板(24),所述扶手盖板(20)设置在所述后开基板(24)上,且所述扶手盖板(20)的左侧或右侧可打开,当所述扶手盖板(20)打开时,所述储物槽(11)暴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扶手箱(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扶手盖板组件(300)还包括:第一铰链(30)和第二铰链(40),所述第一铰链(30)和所述第二铰链(40)设置在所述后开基板(24)的前后两端,当所述扶手盖板(20)的左侧打开时,所述第一铰链(30)与所述扶手盖板(20)同步打开,当所述扶手盖板(20)的右侧打开时,所述第二铰链(40)与所述扶手盖板(20)同步打开。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扶手箱(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扶手盖板(20)包括:
盖板本体(21);
第一容纳槽(26),所述第一容纳槽(26)设置在所述盖板本体(21)的前侧,且所述第一容纳槽(26)用于容纳所述第一铰链(30);
第二容纳槽(22),所述第二容纳槽(22)设置在所述盖板本体(21)的后侧,且所述第二容纳槽(22)用于容纳所述第二铰链(4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扶手箱(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本体(21)的内部具有中空腔体,所述中空腔体内设置有:
左侧限位杆(50)和右侧限位杆(60),所述左侧限位杆(50)和所述右侧限位杆(60)可沿所述盖板本体(21)的纵向移动,且所述盖板本体(21)的板壁(212)上开设有供所述左侧限位杆(50)伸出的左侧伸出槽(23)以及供所述右侧限位杆(60)伸出的右侧伸出槽,所述第一铰链(30)和所述第二铰链(40)上设置有供所述左侧限位杆(50)伸入的左侧伸入槽以及供所述右侧限位杆(60)伸入的右侧伸入槽;
推杆,所述推杆可沿所述盖板本体(21)的横向移动,所述盖板本体(21)的板壁(212)上具有供所述推杆伸出的推杆伸出槽,当所述推杆向右移动时,所述推杆推动所述左侧限位杆(50)沿所述盖板本体(21)的纵向移动,所述左侧限位杆(50)缩回所述盖板本体(21)内,所述右侧限位杆(60)仍伸入所述右侧伸入槽内,所述扶手盖板(20)的左侧可打开;当所述推杆向左移动时,所述推杆推动所述右侧限位杆(60)沿所述顶板(211)的纵向移动,所述右侧限位杆(60)缩回所述盖板本体(21)内,所述左侧限位杆(50)仍伸入所述左侧伸入槽内,所述扶手盖板(20)的右侧可打开。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扶手箱(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杆包括:
左推杆(71)和右推杆,所述左推杆(71)和所述右推杆可沿所述盖板本体(21)的横向移动,所述扶手盖板(20)的板壁上具有供所述左推杆(71伸出的左推杆伸出槽(251)和供所述右推杆伸出的右推杆伸出槽(252);
压缩弹簧(73),所述压缩弹簧(73)设置在所述左推杆(71)和所述右推杆(72)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扶手箱(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侧限位杆(50)包括:左前限位杆(51)和左后限位杆(52),所述左前限位杆(51)与所述左后限位杆(52)之间设置有左侧齿轮(53),所述左前限位杆(51)与所述左后限位杆(52)均与所述左侧齿轮(53)啮合;
所述右侧限位杆(60)包括:右前限位杆(61)和右后限位杆(62),所述右前限位杆(61)和所述右后限位杆(62)之间设置有右侧齿轮(63),所述右前限位杆(61)和所述右后限位杆(62)均与所述右侧齿轮(63)啮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扶手箱(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推杆(71)上设置有左侧导向槽(711),所述左侧导向槽(711)的前端位于所述左侧导向槽(711)的后端的右侧,所述左前限位杆(51)上设置有左前限位凸起,所述左前限位凸起位于所述左侧导向槽(711)内;
所述右推杆(72)上设置有右侧导向槽(721),所述右侧导向槽(721)的前端位于所述右侧导向槽(721)的后端的左侧,所述右前限位杆(61)上设置有右前限位凸起(612),所述右前限位凸起(612)位于所述右侧导向槽(721)内。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扶手箱(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铰链(30)上设置有供所述左前限位杆(51)伸入的左前限位杆槽(31)以及供所述右前限位杆(61)伸入的右前限位杆槽(32),所述第二铰链(40)上设置有供所述左后限位杆(52)伸入的左后限位杆槽(41)以及供所述右后限位杆(62)伸入的右后限位杆槽(42);
当向右推动所述左推杆(71)时,所述左前限位杆(51)向后移动,从而带动所述左侧齿轮(53)转动,进而带动所述左后限位杆(52)向前移动,所述左前限位杆(51)与所述左前限位杆槽(31)分离,所述左后限位杆(52)与所述左后限位杆槽(41)分离;
当向左推动所述右推杆(72)时,所述右前限位杆(61)向后移动,从而带动所述右侧齿轮(63)转动,进而带动所述右后限位杆(62)向前移动,所述右前限位杆(61)与所述右前限位杆槽(32)分离,所述右后限位杆(62)与所述右后限位杆槽(42)分离。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扶手箱(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铰链(30)的右端设置有右侧助力弹簧(33),当所述左侧限位杆(50)与对应的限位杆槽分离时,在所述右侧助力弹簧(33)的弹力作用下,所述第一铰链(30)绕所述后开基板(24)的右侧转动打开,所述第一铰链(30)的左端弹起,实现所述扶手盖板(20)的左侧打开;
所述第二铰链(40)的左端设置有左侧助力弹簧(43),当所述右侧限位杆(60)与对应的限位杆槽分离时,在所述左侧助力弹簧(43)的弹力作用下,所述第二铰链(40)绕所述后开基板(24)的左侧转动打开,所述第二铰链(40)的右端弹起,实现所述扶手盖板(20)的右侧打开。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扶手箱(10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右侧定位锁(80),所述右侧定位锁(80)与所述扶手盖板(20)的板壁枢转连接,且所述右侧定位锁(80)用于锁止或解锁所述右侧限位杆(60),所述右侧定位锁(80)具有右定位锁激励点(81)、右定位锁扭簧(82)和右定位锁卡点(83),所述右定位锁激励点(81)外露在所述盖板本体(21)的板壁(212)外,所述右侧限位杆(60)具有右侧卡点(611),当所述右侧限位杆(60)与对应的限位杆槽分离时,所述第二铰链(40)的右侧弹开,所述右定位锁激励点(81)与所述第一铰链(30)分离,在所述右定位锁扭簧(82)的弹力作用下,所述右定位锁卡点(83)卡在所述右侧卡点(611)处,使所述右推杆(72)保持在按压状态,所述右侧限位杆(60)保持在缩回状态,关闭所述扶手盖板(20)时,随着持续下压所述扶手盖板(20),所述右定位锁激励点(81)与所述第一铰链(30)重新接触,拨动所述右定位锁激励点(81),迫使所述右侧定位锁(80)旋转,所述右定位锁卡点(83)与所述右侧卡点(611)分离,所述右推杆(72)在所述压缩弹簧(73)的弹力作用下从所述右推杆(72)伸出槽(252)弹出,所述右侧限位杆(60)从所述右侧伸出槽伸出;
左侧定位锁(90),所述左侧定位锁(90)与所述扶手盖板(20)的板壁枢转连接,且所述左侧定位锁(90)用于锁止或解锁所述左侧限位杆(50),所述左侧定位锁(90)具有左定位锁激励点、左定位锁扭簧和左定位锁卡点,所述左定位锁激励点外露在所述盖板本体(21)的板壁(212)外,所述左侧限位杆(50)具有左侧卡点,当所述左侧限位杆(50)与对应的限位杆槽分离时,所述第一铰链(30)的左侧弹开,所述左定位锁激励点与所述第二铰链(40)分离,在所述左定位锁扭簧的弹力作用下,所述左定位锁卡点卡在所述左侧卡点处,使所述左推杆(71)保持在按压状态,所述左侧限位杆(50)保持在缩回状态,关闭所述扶手盖板(20)时,随着持续下压所述扶手盖板(20),所述左定位锁激励点与所述第二铰链(40)重新接触,拨动所述左定位锁激励点,迫使所述左侧定位锁(90)旋转,所述左定位锁卡点与所述左侧卡点分离,所述左推杆(71)在所述压缩弹簧(73)的弹力作用下从所述左推杆(71)伸出槽(251)弹出,所述左侧限位杆(50)从所述左侧伸出槽(23)伸出。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扶手箱(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扶手盖板组件(300)的后端与所述扶手箱体(10)的后端之间设置有开关组件(400),所述开关组件包括:卡勾(410)和卡板(420),所述卡勾(410)设置在所述扶手盖板组件(300)的后端,所述卡板(420)设置在所述扶手箱体(10)的后端,当所述卡勾(410)和所述卡板(420)卡接时,所述后开基板(24)与所述扶手箱体(10)贴合。
12.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扶手箱(100),所述扶手箱(100)位于所述车辆的主驾驶座椅和副驾驶座椅之间。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