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小家电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内锅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电压力锅产品因其烹饪压力高、速度快,已经被消费者广泛使用。其中电压力锅的加热方式是产品中的重要部分。目前市场上,主要分ih加热和电热盘加热,通过ih加热的电压力锅对其内锅有导磁要求,通过电热盘加热的电压力锅对锅与电热盘配合的配合面要求高。为了能够同时减少对内锅的导磁要求和对内锅的配合面的要求,市场上出现了一种通过电热膜加热内锅的加热方式,首先上述加热方式对内锅的材质没有特别的要求;其次,由于不再设置电热盘,因此内锅不再具有与电热盘配合的配合面,自然也就不再有对内锅的配合面的要求;最后,上述加热方式的热效率高,烹饪效率高。
采用电热膜加热的电压力锅包括煲体以及内锅,内锅的外表面上覆有电热膜,电热膜上设置有沿内锅的径向方向延伸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其中,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相对设置。上述电极的设置方式使得电热膜的加热功率不均匀,导致内锅部分区域的温度高于其他区域的温度,影响烹饪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锅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内锅的电热膜加热功率不均匀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内锅,包括:内锅本体;电热膜,设置于内锅本体上,电热膜包括覆盖于内锅本体的侧壁上的第一电热膜段;电极带,设置于第一电热膜段上并沿内锅本体的周向布置,电极带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电极带和第二电极带,第一电极带和第二电极带布置于内锅本体的相对的两侧。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电热膜包括覆盖于内锅本体的侧壁上的第一电热膜段,电极带设置于第一电热膜段上并沿内锅本体的周向布置,电极带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电极带和第二电极带,第一电极带和第二电极带布置于内锅本体的相对的两侧。上述结构使得两电极带上某一对应点之间的距离与两电极带上其他对应点之间的距离的差值较小,从而使得电流分布更均匀,进而使得发热功率更加均匀,改善食物的烹饪效果。
进一步地,第一电极带的靠近第二电极带的第一端在水平面上与第二电极带的靠近第一电极带的第一端之间的距离d1和第一电极带的中心点在水平面上与第二电极带的中心点之间的距离d2的差值小于70mm。上述结构能够进一步减小两电极带上某一对应点之间的距离与两电极带上其他对应点之间的距离的差值,从而进一步使得电流分布更均匀,进而进一步使得发热功率更加均匀,改善食物的烹饪效果。
进一步地,第一电极带和第二电极带均沿内锅本体的周向方向水平延伸。上述结构使得最大的距离与最小的距离之间的差值较小,因此能够进一步使得电流分布均匀,进而使得发热功率更加均匀,改善食物的烹饪效果。
进一步地,第一电极带设置于内锅本体的第一高度处,第二电极带设置于内锅本体的第二高度处,第一高度与第二高度为同一高度。上述结构使得内锅加热更加均匀,从而保证烹饪效果。
进一步地,第一电极带的弧度在7π/18至11π/18之间,第二电极带的弧度在7π/18至11π/18之间。上述结构既能够减小两电极带上某一对应点之间的距离与两电极带上其他对应点之间的距离的差值,使得电流分布更均匀,又能够保证电极带通电工作范围,使得电热膜加热面积更大。
进一步地,第一电极带的第一端在内锅本体的周向方向上与第二电极带的第一端之间的距离和第一电极带的第二端在内锅本体的周向方向上与第二电极带的第二端之间的距离相等。上述结构能够进一步减小两电极带之间的最大的距离与最小的距离之间的差值较小,因此能够进一步使得电流分布均匀,进而使得发热功率更加均匀,改善食物的烹饪效果。
进一步地,内锅本体包括底壁以及位于底壁周向外侧并向上延伸的侧壁,侧壁为弧形侧壁。上述结构影响内锅本体的放置,使得内锅放置更加平稳,改善用户的使用体验。
进一步地,电极带的宽度d3在8mm-15mm之间。上述结构能够保证载电量。
进一步地,电热膜设置于内锅本体的下部,电极带位于电热膜的上边沿处。上述结构使得电热膜的利用率增加,进而增加内锅加热面积,改善烹饪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煲体,煲体内设置有控制装置;内锅,内锅为上述的内锅,内锅的电极带与控制装置电连接。由于上述内锅具有发热功率更加均匀,食物的烹饪效果更好的优点,因此具有其的烹饪器具也具有上述优点。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的内锅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内锅的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2的内锅的俯视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2的内锅的内锅本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的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图5的烹饪器具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第三电极带;2、第四电极带;10、内锅本体;11、底壁;12、侧壁;20、电热膜;30、电极带;31、第一电极带;311、第一端;312、第二端;32、第二电极带;321、第一端;322、第二端;40、煲体;50、内锅。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内锅包括:内锅本体10、电热膜20以及电极带30。其中,电热膜20设置于内锅本体10上,所述电热膜20包括覆盖于所述内锅本体10的侧壁12上的第一电热膜段。电极带30设置于第一电热膜段上并沿内锅本体10的周向布置,电极带30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电极带31和第二电极带32,第一电极带31和第二电极带32布置于内锅本体10的相对的两侧。
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电热膜20包括覆盖于内锅本体10的侧壁12上的第一电热膜段,电极带30设置于第一电热膜段上并沿内锅本体10的周向布置,电极带30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电极带31和第二电极带32,第一电极带31和第二电极带32布置于内锅本体10的相对的两侧。上述结构使得两电极带上某一对应点之间的距离与两电极带上其他对应点之间的距离的差值较小,从而使得电流分布更均匀,进而使得发热功率更加均匀,改善食物的烹饪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电极带31与第二电极带32之间具有无限多的电流路径,每一条路径上都有电流流过,各路径的电流大小不一样,路径短的电阻小,电流大。为了使得发热功率更加均匀,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尽量减小两电极带上某一对应点之间的距离与两电极带上其他对应点之间的距离的差值,来实现各路径间的距离差的减小,这样使得流经各路径的电流大小均匀,从而最终达到发热功率更加均匀的目的。
还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对应点”实际指的是两个点,即第一电极带31上的某一点和与其相对的第二电极带32上的一点,这两个点的总称叫“对应点”。例如,第一电极带31的第一端311和第二电极带32的第一端321即为一对“对应点”,第一电极带31的中心点和第二电极带32的中心点也为一对“对应点”,对应点为无穷多对,在此不再赘述。
进一步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所示,在现有技术中,电热膜上设置有沿内锅的径向方向延伸的第三电极带1和第四电极带2,其中,第三电极带1与第四电极带2相对设置。第三电极带1包括靠近于第四电极带2的第一端以及远离第四电极带2的第二端,第四电极带2包括靠近于第三电极带1的第一端以及远离第三电极带1的第二端,经过第三电极带1的第一端与第四电极带2的第一端的电流路径为路径a,经过第三电极带1的第二端与第四电极带2的第二端的电流路径为路径b,由附图可以看出,路径a与路径b的距离相差较大。
而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电极带31的第一端311与和第一端311相对应的第二电极带32的第一端321在水平面上的投影距离为d1,第一电极带31的中心点与第二电极带32的中心点在水平面上的投影距离为d2,d1与d2的距离差值较小。因此,相对于背景技术中将两电极沿内锅的径向方向布置来说,本实施例中,将两电极沿内锅的周向方向布置能够减小两电极带上某一对应点之间的距离与两电极带上其他对应点之间的距离的差值。
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带31的第一端311与和第一端311相对应的第二电极带32的第一端321在水平面上的投影距离为d1,第一电极带31的中心点与第二电极带32的中心点在水平面上的投影距离为d2,d2-d1<70mm。上述结构使得两电极带上某一对应点之间的距离与两电极带上其他对应点之间的距离的差值较小,从而使得电流分布更均匀,进而使得发热功率更加均匀,改善食物的烹饪效果。
进一步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以内锅本体10的中心为圆心画圆,该圆需要经过第一电极带31和第二电极带32的中心点。以上述方法所形成的圆称为基准圆,基准圆与第一电极带31的第一交点与基准圆与第二电极带32的第二交点在水平面上的投影距离为d1。
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带31和第二电极带32均沿内锅本体10的周向方向水平延伸。上述结构使得距离d2为各对应点之间的距离中最大的距离,距离d1为各对应点之间的距离中最小的距离。上述结构使得最大的距离与最小的距离之间的差值较小,因此能够进一步使得电流分布均匀,进而使得发热功率更加均匀,改善食物的烹饪效果。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水平延伸”指的是在水平面内延伸,例如有一坐标系o,坐标系o包括水平面内的x方向和y方向以及垂直于水平面的z方向,第一电极带31和第二电极带32可以沿x方向和/或y方向延伸。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带31设置于内锅本体10的第一高度处,第二电极带32设置于内锅本体10的第二高度处,第一高度与第二高度为同一高度。上述结构使得内锅加热更加均匀,从而保证烹饪效果。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带31的弧度在7π/18至11π/18之间,第二电极带32的弧度在7π/18至11π/18之间。上述结构既能够减小两电极带上某一对应点之间的距离与两电极带上其他对应点之间的距离的差值,使得电流分布更均匀,又能够保证电极带通电工作范围,使得电热膜加热面积更大。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带31和第二电极带32的弧度均为π/2。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带31的第一端311在内锅本体10的周向方向上与第二电极带32的第一端321之间的距离和第一电极带31的第二端312在内锅本体10的周向方向上与第二电极带32的第二端322之间的距离相等。上述结构能够进一步减小两电极带之间的最大的距离与最小的距离之间的差值较小,因此能够进一步使得电流分布均匀,进而使得发热功率更加均匀,改善食物的烹饪效果。
如图2至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内锅本体10包括底壁11以及位于底壁11周向外侧并向上延伸的侧壁12。由于电极带30设置于内锅本体10上后会突出于内锅本体10的外表面,因此将电极带30设置于侧壁12上将不影响内锅本体10的放置,使得内锅放置更加平稳,改善用户的使用体验。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侧壁12为弧形侧壁。上述结构使得两电极带上某一对应点之间的距离与两电极带上其他对应点之间的距离的差值进一步缩小,从而使得电流分布更均匀,进而使得发热功率更加均匀,改善食物的烹饪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电热膜20还包括覆盖于底壁11上的第二电热膜段。上述结构使得内锅的底壁能够被加热,从而改善食物的烹饪效果。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电极带30的宽度d3在8mm-15mm之间。上述结构能够保证载电量,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电极带30的宽度d3优选为12mm。
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电热膜20设置于内锅本体10的下部,电极带30位于电热膜20的上边沿处。上述结构使得电热膜20的利用率增加,进而增加内锅加热面积,改善烹饪效果。
如图2至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带31和第二电极带32均沿内锅本体10的周向方向水平延伸,第一电极带31设置于内锅本体10的第一高度处,第二电极带32设置于内锅本体10的第二高度处,第一高度与第二高度为同一高度,第一电极带31的弧度在7π/18至11π/18之间,第二电极带32的弧度在7π/18至11π/18之间,第一电极带31的第一端在内锅本体10的周向方向上与第二电极带32的第一端之间的距离和第一电极带31的第二端在内锅本体10的周向方向上与第二电极带32的第二端之间的距离相等,内锅本体10的锅底包括底壁11以及位于底壁11周向外侧并向上延伸的侧壁12,电极带30布置于侧壁12上,电极带30的宽度在8mm-15mm之间,电热膜20设置于内锅本体10的下部,电极带30位于电热膜20的上边沿处。
如图5和图6所示,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根据本申请的烹饪器具的实施例包括:煲体40以及内锅50。其中,煲体40内设置有控制装置。内锅50为上述的内锅,内锅的电极带30与控制装置电连接。当控制装置控制电极带30通电时,第一电极带31与第二电极带32之间的电热膜20将会发热,从而实现对内锅50内的食物进行加热。由于上述内锅50具有发热功率更加均匀,食物的烹饪效果更好的优点,因此具有其的烹饪器具也具有上述优点。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1.一种内锅,其特征在于,包括:
内锅本体(10);
电热膜(20),设置于所述内锅本体(10)上,所述电热膜(20)包括覆盖于所述内锅本体(10)的侧壁(12)上的第一电热膜段;
电极带(30),设置于所述第一电热膜段上并沿所述内锅本体(10)的周向布置,所述电极带(30)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电极带(31)和第二电极带(32),所述第一电极带(31)和所述第二电极带(32)布置于所述内锅本体(10)的相对的两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带(31)的第一端(311)与和所述第一端(311)相对应的所述第二电极带(32)的第一端(321)在水平面上的投影距离为d1,所述第一电极带(31)的中心点与所述第二电极带(32)的中心点在水平面上的投影距离为d2,d2-d1<70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带(31)和所述第二电极带(32)均沿所述内锅本体(10)的周向方向水平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带(31)设置于所述内锅本体(10)的第一高度处,所述第二电极带(32)设置于所述内锅本体(10)的第二高度处,所述第一高度与所述第二高度为同一高度。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带(31)的弧度在7π/18至11π/18之间,所述第二电极带(32)的弧度在7π/18至11π/18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带(31)的第一端(311)在所述内锅本体(10)的周向方向上与所述第二电极带(32)的第一端(321)之间的距离和所述第一电极带(31)的第二端(312)在所述内锅本体(10)的周向方向上与所述第二电极带(32)的第二端(322)之间的距离相等。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锅本体(10)包括底壁(11)以及位于所述底壁(11)周向外侧并向上延伸的所述侧壁(12),所述侧壁(12)为弧形侧壁。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带(30)的宽度d3在8mm-15mm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热膜(20)设置于所述内锅本体(10)的下部,所述电极带(30)位于所述电热膜(20)的上边沿处。
10.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煲体(40),所述煲体(40)内设置有控制装置;
内锅(50),所述内锅(50)为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内锅,所述内锅(50)的所述电极带(30)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