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气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8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通气装置(breatherdevice),其应用于车辆的变速器或差速器等各种机器,将构成这些机器的外壳的壳体的内外可通气地连通,并且能够以水密的状态将所述壳体密闭。



背景技术:

先前,作为此种通气装置,例如已知有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通气装置。此通气装置应用于汽车的自动变速器,设置在构成自动变速器的外壳的壳体。具体而言,包括:壳体凸部,以从壳体的顶板朝上方突出的方式设置,在内部具有在上下方向上贯穿的通道(以下,在本栏中称为“壳体通道”);环状的浮阀(floatvalve),在所述壳体凸部已被从下方插通的状态下,载置在壳体的顶板上;以及通气盖,具有与壳体通道连通的排气通道,且在覆盖所述壳体凸部及浮阀的上方的状态下,固定在壳体凸部的上端部。壳体凸部形成为在上下方向上延长的圆柱状。另外,设置在通气盖的排气通道在浮阀的上方,具有朝下方开口的开口部。

浮阀包含金属或树脂,内部为空心状,以比重小于水的比重的方式构成。另外,在浮阀的上端部,设置包含橡胶状弹性材料的垫片,另一方面,在浮阀的下部,设置有朝内部突出,与壳体凸部的外周面滑动接触的引导部。

在如所述那样构成的通气装置中,通常排气通道的开口部敞开,因此若壳体的内压变高,则其内部的空气经由壳体通道及排气通道而被排出至外部,由此,壳体内得到减压。另一方面,在因所述汽车在淹水的道路上行驶等,而导致应用了所述通气装置的自动变速器淹没在水中的情况等下,由通气装置的周围的水所产生的浮力作用于浮阀,所述浮阀沿着壳体凸部朝上方移动。而且,浮阀的上部的垫片密接在排气通道的开口部,将开口部堵塞。如此,在所述通气装置中,外部的水或泥水不会经由排气通道及壳体通道而浸入自动变速器的内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1-74927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

如上所述,在先前的通气装置中,环状的浮阀经由朝内部突出的引导部,与圆柱状的壳体凸部的外周面滑动接触,所述壳体凸部的外周面的外径横跨上下方向构成为固定外径。因此,浮阀必须以在壳体凸部的外周面与浮阀的引导部的内表面之间几乎不存在间隙的状态,沿着壳体凸部在上下方向上移动,为了实现此目的,在通气装置的制造中,对各零件要求高的尺寸精度,制造成本变高。

另外,当在壳体凸部的外周面与浮阀的引导部的内表面之间存在间隙时,若沿着壳体凸部进行上下移动的浮阀变成相对于壳体凸部的长度方向倾斜的姿势,则变成相对于壳体凸部已被卡住的状态,其结果,有时无法进行升降。例如,若浮阀在上升时被卡住,则无法堵塞排气通道的开口部,由此,存在水浸入壳体内的担忧。在此情况下,有时因已浸入的水,而导致自动变速器内的润滑油变质、或内部的构成零件生锈。

另一方面,若浮阀在下降时被卡住,则无法使排气通道的开口部充分地敞开,由此,存在无法充分地确保壳体的内外的通气的担忧。此外,当浮阀已堵塞通气通道的开口部时,有时浮阀的垫片强力地密接在开口部,在此情况下,即便在通气装置的周围的水已退去后,有时浮阀也无法通过自重而下降,而导致排气通道的开口部一直被堵塞。其结果,无法确保作为通气装置的原本的功能的壳体的内外的通气。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如以上那样的问题而成者,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比较简易,可确保壳体的内外的通气,并且可防止水浸入壳体内的通气装置。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为了达成所述目的,技术方案1的实用新型是设置在构成机器的外壳的壳体2,将壳体的内外可通气地连通,并且能够以水密的状态将壳体密闭的通气装置1,其包括:轴状部7,具有与形成在壳体的顶板3的通气孔3a连接并朝上方延长的第一通道(实施方式中的(以下,在本项中相同)纵通道11),轴状部7以在上下方向上延长的方式设置在顶板上;伞状部8,具有与第一通道的上端部连接并在径向上延长且朝下方开口的第二通道(横通道23),伞状部8以覆盖轴状部的上部的方式设置在轴状部的上端部;以及环状的通气道开闭构件(浮环(floatring)5),游动插入轴状部,并且沿着轴状部的长度方向在上下方向上移动自如地构成,当通气道开闭构件已载置在壳体的顶板上时,使第二通道的朝下方开口的开口部(环形通道24)敞开,当通气道开闭构件已通过浮力而朝上方移动时,可堵塞开口部;且轴状部形成为外径朝向上方逐渐地变大的锥状。

根据所述结构,在以在上下方向上延长的方式设置在壳体的顶板上的轴状部内,设置有与顶板的通气孔连接并朝上方延长的第一通道。另外,在设置在轴状部的上端部的伞状部,设置有与第一通道的上端部连接并在径向上延长且朝下方开口的第二通道。环状的通气道开闭构件游动插入轴状部,并沿着轴状部的长度方向在上下方向上移动自如地构成。

通气道开闭构件通常载置在壳体的顶板上,在此情况下,第二通道的开口部敞开。由此,壳体的内外经由通气孔、第一通道及第二通道而连通,可进行通气。即,通过将壳体内的空气排出、或将外部空气导入壳体内,可对壳体内进行换气。

另一方面,例如若因包括应用了所述通气装置的机器的车辆在淹水的道路上行驶、或所述车辆淹没在水中等,而导致机器的壳体周围的水的水位变得比所述壳体的顶板高,则浮力作用于已载置在顶板上的通气道开闭构件,所述通气道开闭构件沿着轴状部的长度方向上升。在此情况下,由于轴状部形成为外径朝向上方逐渐地变大的锥状,因此游动插入轴状部的通气道开闭构件一边以其中心自动地与轴状部的中心一致的方式进行自动调心,一边上升,并从下方堵塞第二通道的开口部。由此,以水密的状态将壳体密闭,因此可防止水或泥水等从外部浸入壳体内。

技术方案2的实用新型为:在技术方案1中记载的通气装置中,通气道开闭构件以其比重小于水的比重的方式构成。

根据所述结构,通气道开闭构件的比重小于水的比重,因此若壳体周围的水的水位变得比顶板高,则由所述水所产生的浮力作用于通气道开闭构件,可伴随水位的上升,使通气道开闭构件沿着轴状部的长度方向上升。

技术方案3的实用新型为:在技术方案1或技术方案2中记载的通气装置中,通气道开闭构件的纵断面形成为圆形。

根据所述结构,通气道开闭构件的纵断面形成为圆形,因此当通气道开闭构件堵塞第二通道的开口部时,可使与开口部的接触面积变得比较小。由此,可抑制通气道开闭构件附着在第二通道的开口部、或陷入第二通道的开口部,其结果,当壳体周围的水已退去时,通气道开闭构件通过自重而下降,由此可使第二通道的开口部敞开,再次使壳体的内外变成可通气。

技术方案4的实用新型为:在技术方案3中所记载的通气装置中,开口部具有内侧抵接面(内侧密封面14)及外侧抵接面(外侧密封面25),所述内侧抵接面(内侧密封面14)及外侧抵接面(外侧密封面25)以相互的间隔朝向下方逐渐地变大的方式构成,在由通气道开闭构件堵塞开口部时,通气道开闭构件与所述内侧抵接面及外侧抵接面抵接。

根据所述结构,第二通道的开口部具有以相互的间隔朝向下方逐渐地变大的方式构成的内侧抵接面及外侧抵接面,因此纵断面形成为圆形的通气道开闭构件的圆弧状的上部可稳定地抵接在所述开口部的两抵接面,而牢固地堵塞所述开口部。

技术方案5的实用新型为:在技术方案1或技术方案2中记载的通气装置中,还包括圆筒状的安装管(通气管4),所述安装管在插入通气孔并已朝上方突出规定长度的状态下,安装在顶板,所述安装管具有比通气道开闭构件的内径小的外径,轴状部及伞状部包含一体地构成的成形品(通气盖6),并且以轴状部嵌合在安装管的上部的状态来安装。

根据所述结构,圆筒状的安装管在插入通气孔并已突出规定长度的状态下,安装在顶板。另外,轴状部及伞状部作为成形品而一体地构成,所述成形品的轴状部以嵌合在安装管的上部的状态来安装。如此,能够以比较简单的结构实现包含安装管、通气道开闭构件及成形品的通气装置,并可将所述通气装置容易地安装在壳体的顶板。

技术方案6的实用新型为:在技术方案1或技术方案2中记载的通气装置中,伞状部的外周部(下垂部22及延伸设置部22a)以在覆盖通气道开闭构件的侧方的状态下,下垂至顶板的上表面附近为止的方式构成。

根据所述结构,伞状部的外周部在覆盖通气道开闭构件的侧方的状态下,下垂至顶板的上表面附近为止,因此例如当所述车辆在淹水的道路上行驶、或利用高压水来进行洗车时,即便水落在通气装置,也可以有效地抑制所述水浸入伞状部的内侧。另外,在伞状部的外周部的下端与顶板的上表面之间存在间隙,因此可经由所述间隙、以及所述第一通道及第二通道而确保壳体内外的通气。

技术方案7的实用新型为:在技术方案3中记载的通气装置中,还包括圆筒状的安装管,所述安装管在插入所述通气孔并已朝上方突出规定长度的状态下,安装在所述顶板,所述安装管具有比所述通气道开闭构件的内径小的外径,所述轴状部及所述伞状部包含一体地构成的成形品(通气盖6),并且以所述轴状部嵌合在所述安装管的上部的状态来安装。

技术方案8的实用新型为:在技术方案4中记载的通气装置中,还包括圆筒状的安装管,所述安装管在插入所述通气孔并已朝上方突出规定长度的状态下,安装在所述顶板,所述安装管具有比所述通气道开闭构件的内径小的外径,所述轴状部及所述伞状部包含一体地构成的成形品(通气盖6),并且以所述轴状部嵌合在所述安装管的上部的状态来安装。

技术方案9的实用新型为:在技术方案3中记载的通气装置中,所述伞状部的外周部以在覆盖所述通气道开闭构件的侧方的状态下,下垂至所述顶板的上表面附近为止的方式构成。

技术方案10的实用新型为:在技术方案4中记载的通气装置中,所述伞状部的外周部以在覆盖所述通气道开闭构件的侧方的状态下,下垂至所述顶板的上表面附近为止的方式构成。

附图说明

图1(a)及图1(b)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通气装置的图,图1(a)为平面图,图1(b)为沿着a-a线的剖面图。

图2(a)及图2(b)是用于说明利用通气装置的壳体内外的通气的流动的图。

图3(a)至图3(d)是用于依次说明通气装置中的浮环的动作的图。

图4(a)至图4(d)是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用于说明游动插入构成为外径朝向上方逐渐地变大的锥状的轴状部的浮环的动作的图。

图5(a)至图5(c)是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比较例,用于说明游动插入外径横跨上下方向的整体构成为固定外径的轴状部的浮环的动作的图。

图6是将浮环堵塞环形通道的状态放大表示的图。

图7(a)及图7(b)是表示通气装置的变形例的图,图7(a)为对应于图1(b)的图,图7(b)为对应于图2(b),用于说明通气装置中的通气的流动的图。

符号的说明

1:通气装置

2:壳体

3:顶板

3a:通气孔

4:通气管(安装管)

5:浮环(通气道开闭构件)

6:通气盖

7:轴状部

8:伞状部

11:纵通道(第一通道)

13:锥形引导面

14:内侧密封面

21:平坦部

22:下垂部

22a:延伸设置部

23:横通道(第二通道)

24:环形通道(第二通道、开口部)

25:外侧密封面

w: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图1(a)及图1(b)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通气装置,图1(a)为平面图,图1(b)为沿着a-a线的剖面图。所述通气装置1是如下的装置:应用于例如四轮车辆的变速器或差速器等,设置在构成这些机器的外壳的壳体2,用于将所述壳体2的内外可通气地连通,并且以水密的状态将壳体2密闭,由此防止水或泥水等浸入壳体2内。

如图1(b)所示,通气装置1设置在顶板3,所述顶板3包含壳体2的最高位置,配置在比较高的位置。顶板3大致水平地配置,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贯穿,并具有规定的直径的通气孔3a。

通气装置1包括:通气管4(安装管),以贯穿通气孔3a的状态安装在顶板3;浮环5(通气道开闭构件),具有比所述通气管4的外径大的内径,形成为环状;以及通气盖6,以覆盖所述通气管4及浮环5的状态安装在通气管4的上部。

通气管4包含金属或合成树脂等,形成为具有规定的外径及内径的圆筒状。另外,通气管4从顶板3朝上方突出规定长度,并与顶板3的通气孔3a螺合或嵌入顶板3的通气孔3a,由此固定在顶板3。

浮环5包含比重小于水的比重的合成树脂等,形成为具有规定的内径及外径的环状,并且纵断面形成为具有规定的直径的实心圆形或空心圆形。

通气盖6包含含有橡胶或合成树脂等的规定形状的成形品,其包括:轴状部7,在上下方向上延长规定长度;以及伞状部8,以覆盖所述轴状部7及浮环5的上方的状态,一体地设置在轴状部7的上端部。

轴状部7在其中心部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延长规定长度,并朝下方开口的纵通道11(第一通道)。另外,在轴状部7,在纵通道11的径向外侧形成有朝下方开口的嵌合凹部12,通气管4的上部从下方嵌合在所述嵌合凹部12。进而,轴状部7的外周面具有:锥形引导面13,从轴状部7的外周面的下端朝上方延长规定长度,形成为外径朝向上方逐渐地变大的锥状;以及内侧密封面14,与所述锥形引导面13的上端连接,外径的扩大程度比所述锥形引导面13大。

另外,轴状部7的锥形引导面13的外径横跨上下方向的整体形成得比浮环5的内径小,轴状部7的内侧密封面14的下端附近的外径形成为与浮环5的内径大致相同。

另一方面,伞状部8的平面形状形成为比轴状部7的外径大的圆形,伞状部8具有:平坦部21,上表面平坦地形成;以及下垂部22,从所述平坦部21的外周部朝下方下垂规定长度。另外,伞状部8具有: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横通道23,与轴状部7的纵通道11的上端部连接,在径向上延长;以及环形通道24(开口部),与各横通道23连通,呈环状地形成在下垂部22的内侧,朝下方开口。另外,通过这些横通道23及环形通道24来构成本实用新型的第二通道。

在下垂部22的下端部,以与轴状部7的所述内侧密封面14对应的方式形成有外侧密封面25。所述外侧密封面25以直径朝向下方逐渐地变大的倾斜面来构成。

在如以上那样构成的通气装置1中,通常如图1(a)及图1(b)所示,浮环5游动插入通气盖6的轴状部7,并且载置在壳体2的顶板3上。

图2(a)及图2(b)表示利用所述通气装置1的壳体2的内外的通气的流动。如图2(a)及图2(b)所示,浮环5载置在壳体2的顶板3上,在通气盖6的环形通道24敞开的状态下,壳体2的内外可通气地连通。具体而言,壳体2的内外经由通气管4、纵通道11、多个横通道23及环形通道24而连通。在此状态下,如由图2(a)及图2(b)的实线箭头所示,壳体2内的空气可依次穿过通气管4、纵通道11、横通道23及环形通道24而朝外部流出。另一方面,如由图2(a)及图2(b)的虚线箭头所示,外部空气可依次穿过环形通道24、横通道23、纵通道11及通气管4而流入壳体2内。

继而,参照图3(a)~图6,对浮环5通过浮力而上升,并堵塞通气盖6的环形通道24的情况进行说明。另外,浮环5上升的原因在于:例如在包括应用了通气装置1的变速器等的车辆在淹水的道路上行驶、或因利用高压水的洗车而导致大量的水落在通气装置1、或进而车辆淹没在水中的情况等下,由通气装置1的周围的水所产生的浮力作用于浮环5。

图3(a)~图3(d)依次表示载置在壳体2的顶板3上的浮环5堵塞通气盖6的环形通道24为止的动作。在如图3(a)所示,浮环5载置在壳体2的顶板3上的状态下,若如图3(b)所示,水w的水位比壳体2的顶板3上升,则由所述水w所产生的浮力作用于浮环5,伴随水w的水位的上升,浮环5沿着通气盖6的轴状部7朝上方移动。

在此情况下,如图3(b)及图3(c)所示,浮环5一边以其中心自动地与轴状部7的中心一致的方式进行自动调心,一边上升,如图3(d)所示,从下方堵塞环形通道24。

此处,参照示意性地表示浮环5及轴状部7的图4(a)至图4(d),对浮环5相对于轴状部7进行自动调心时的动作进行简单说明。从图4(a)所示的状态起,伴随水w的水位的上升,浮环5上升,例如如图4(b)所示,若浮环5的右部5r的内周面抵接在轴状部7的外周面,则所述右部5r的上升由轴状部7阻止。在此情况下,以轴状部7为中间,浮环5的与右部5r相反侧的左部5l和轴状部7的外周面之间存在间隙,由此上升被容许。而且,如图4(c)所示,若浮环5的左部5l上升,其内周面抵接在轴状部7的外周面,则与所述情况同样地,浮环5的左部5l的上升由轴状部7阻止,但浮环5的右部5r与轴状部7的外周面之间存在间隙,由此上升被容许。如以上那样,浮环5在锥状的轴状部7的外周一边上下摇动一边上升,相对于所述轴状部7进行自动调心。

相对于此,图5(a)至图5(c)表示游动插入轴状部7'的浮环5的动作,所述轴状部7'与所述先前的通气装置的壳体凸部同样地,外径横跨上下方向的整体构成为固定外径。在此情况下,从图5(a)所示的状态起,伴随水w的水位的上升,浮环5上升,例如如图5(b)所示,当浮环5已倾斜成与所述图4(b)相同的程度时,有时浮环5的右部5r及左部5l的内周面均抵接在轴状部7'的外周面。在此情况下,浮环5相对于轴状部7'被卡住,变成在上下方向上不动的状态。其结果,如图5(c)所示,即便水w的水位进一步上升,浮环5也不上升,由此存在无法封闭环形通道24的担忧。

通过如以上那样,将通气盖6的轴状部7的外径形成为朝向上方逐渐地变大的锥状,与外径固定的所述轴状部7'不同,可确保利用水w的浮力的浮环5的稳定的上升、及环形通道24的堵塞。

图6将浮环5堵塞环形通道24的状态放大表示。在此情况下,浮环5在其上部的规定部位p及规定部位q分别与通气盖6的伞状部8的下垂部22的外侧密封面25、及轴状部7的内侧密封面14进行了接触(线接触)的状态下,堵塞环形通道24。即,浮环5可通过相对于通气盖6非常少的接触面积来堵塞环形通道24。

另外,当通气装置1的周围的水w已退去时,浮环5通过自重而落下,如图3(a)所示,使环形通道24敞开,并且再次载置在壳体2的顶板3上。由此,壳体2的内外再次可进行通气。

如以上所详述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通气装置1,游动插入通气盖6的轴状部7的浮环5通常载置在壳体2的顶板3上,环形通道24敞开。由此,壳体2的内外经由通气孔3a、纵通道11、多个横通道23及环形通道24而连通,可进行通气。即,通过将壳体2内的空气排出、或将外部空气导入壳体2内,可对壳体2内进行换气。

另一方面,若因所述车辆在淹水的道路上行驶、或所述车辆淹没在水中等,而导致壳体2的周围的水w的水位变得比顶板3高,则浮环5沿着轴状部7上升。在此情况下,游动插入轴状部7的浮环5一边进行自动调心,一边上升,并从下方堵塞环形通道24。由此,以水密的状态将壳体2密闭,因此可防止水或泥水等从外部浸入壳体2内。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比较简单的结构的通气管4、浮环5及通气盖6,可容易地获得可确保壳体2的内外的通气,并且可防止水浸入壳体2内的通气装置1。

图7(a)及图7(b)表示所述通气装置1的变形例。如图7(a)所示,此通气装置1a相对于所述通气装置1,仅通气盖6的伞状部8的下垂部22不同。具体而言,下垂部22相对于所述通气装置1的下垂部22,包括延伸设置部22a,所述延伸设置部22a与壳体2的顶板3的上表面之间存在可通气的最小限度的间隙,并朝下方延长。

如图7(b)所示,在通气装置1a中,与所述通气装置1同样地,如由实线箭头及虚线箭头所示,可确保壳体2的内外的通气。另外,例如在利用高压水的洗车等时,即便水落在通气装置1a,也可以有效地抑制所述水浸入伞状部8的内侧。

另外,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已说明的所述实施方式,能够以各种形态来实施。例如,在实施方式中,对应用于四轮车辆的变速器或差速器的通气装置1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通气装置并不限定于此,可应用于一边确保壳体的内外的通气,一边防止水浸入壳体内的各种机器。

另外,在实施方式中,关于本实用新型的作为通气道开闭构件的浮环5,作为材质,例示了合成树脂,作为纵断面的形状,例示了实心圆形及空心圆形的形状,但本实用新型的通气道开闭构件并不限定于这些材质及形状,只要比重构成得比水小,则也可以采用橡胶或木材、金属,或者也可以采用纵断面为圆形以外的成形品。进而,实施方式中所示的通气盖6的轴状部7或伞状部8的形状、纵通道11及横通道23的形状或数量等通气装置1的细微部分的结构只是例示,可在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适宜变更。


技术特征:

1.一种通气装置,其是设置在构成机器的外壳的壳体,将所述壳体的内外能够通气地连通,并且能够以水密的状态将所述壳体密闭的通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轴状部,具有与形成在所述壳体的顶板的通气孔连接并朝上方延长的第一通道,所述轴状部以在上下方向上延长的方式设置在所述顶板上;

伞状部,具有与所述第一通道的上端部连接并在径向上延长且朝下方开口的第二通道,所述伞状部以覆盖所述轴状部的上部的方式设置在所述轴状部的上端部;以及

环状的通气道开闭构件,游动插入所述轴状部,并且沿着所述轴状部的长度方向在上下方向上移动自如地构成,当所述通气道开闭构件已载置在所述壳体的顶板上时,使所述第二通道的朝下方开口的开口部敞开,当所述通气道开闭构件已通过浮力而朝上方移动时,能够堵塞所述开口部;且

所述轴状部形成为外径朝向上方逐渐地变大的锥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气道开闭构件以其比重小于水的比重的方式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通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气道开闭构件的纵断面形成为圆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通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口部具有内侧抵接面及外侧抵接面,所述内侧抵接面及外侧抵接面以相互的间隔朝向下方逐渐地变大的方式构成,在由所述通气道开闭构件堵塞所述开口部时,所述通气道开闭构件与所述内侧抵接面及外侧抵接面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通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圆筒状的安装管,所述安装管在插入所述通气孔并已朝上方突出规定长度的状态下,安装在所述顶板,所述安装管具有比所述通气道开闭构件的内径小的外径,

所述轴状部及所述伞状部包含一体地构成的成形品,并且以所述轴状部嵌合在所述安装管的上部的状态来安装。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通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伞状部的外周部以在覆盖所述通气道开闭构件的侧方的状态下,下垂至所述顶板的上表面附近为止的方式构成。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通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圆筒状的安装管,所述安装管在插入所述通气孔并已朝上方突出规定长度的状态下,安装在所述顶板,所述安装管具有比所述通气道开闭构件的内径小的外径,

所述轴状部及所述伞状部包含一体地构成的成形品,并且以所述轴状部嵌合在所述安装管的上部的状态来安装。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通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圆筒状的安装管,所述安装管在插入所述通气孔并已朝上方突出规定长度的状态下,安装在所述顶板,所述安装管具有比所述通气道开闭构件的内径小的外径,

所述轴状部及所述伞状部包含一体地构成的成形品,并且以所述轴状部嵌合在所述安装管的上部的状态来安装。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通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伞状部的外周部以在覆盖所述通气道开闭构件的侧方的状态下,下垂至所述顶板的上表面附近为止的方式构成。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通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伞状部的外周部以在覆盖所述通气道开闭构件的侧方的状态下,下垂至所述顶板的上表面附近为止的方式构成。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通气装置,结构比较简易,可确保壳体的内外的通气,并且可防止水浸入壳体内。所述通气装置包括:轴状部,具有与壳体的顶板的通气孔连接并朝上方延长的纵通道,轴状部以在上下方向上延长的方式设置在顶板上;伞状部,具有与纵通道的上端部连接并在径向上延长且朝下方开口的横通道,伞状部以覆盖轴状部的上部的方式设置在轴状部的上端部;以及环状的浮环,游动插入轴状部,并且沿着轴状部的长度方向在上下方向上移动自如地构成,当环状的浮环已载置在壳体的顶板上时,使横通道的朝下方开口的开口部敞开,当环状的浮环已通过浮力而朝上方移动时,可堵塞开口部;且轴状部形成为外径朝向上方逐渐地变大的锥状。

技术研发人员:服部隆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技术研发日:2019.09.24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2970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