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数码溯源防伪标签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51


本实用新型涉及防伪标签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数码溯源防伪标签。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商品频繁出现串货,假冒等现象,这严重干扰了正常的市场秩序,损害企业的利益,甚至危及企业长久的发展与生存,同时也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及身心健康。这使得赋予一个标签同时具有溯源防伪、商品促销、物流管理等功能极为重要;另外具有制作工艺简单、环保美观、防转移等优点也比较有难度,而当前应用的此类标签并不能对其进行完美结合,这个问题亟待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数码溯源防伪标签,使防伪标签在达到有效防伪的同时,且制作工艺也变得更为简化,并且有效防转移。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数码溯源防伪标签:数码溯源防伪标签从上至下依次包括印刷层及全脱型不干胶材料层,印刷层从上至下依次包括:含有防伪信息的数据层、图文层、可变数据层;全脱型不干胶材料层从上至下依次包括:面材层、转移层、胶粘层及底材层;印刷层印刷于面材层上。

进一步地,数据层为含有防伪信息的二维码或条形码;可变数据层由可变数据二维码、条形码、物流码、图案、加密文字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组成。

进一步地,图文层由图案、文字或图形其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组成

进一步地,可变数据层采用数字喷墨印刷方式印刷。

进一步地,数据层和图文层可采用凸版、凹版、平板、柔板及数字喷墨印刷的印刷方式。

进一步地,面材层为透明的薄膜材料。

进一步地,薄膜材料为pet薄膜、pvc薄膜、pp薄膜、pe薄膜、opp薄膜、bopp薄膜或镭射塑料薄膜中任意一种。

进一步地,转移层为透明膜、微孔半透明膜、镀铝膜或印字的透明膜、微孔半透明膜、镀铝膜。

进一步地,胶粘层为压敏类胶粘剂,胶粘层涂覆于转移层背面,并且胶粘于底材层上。

进一步地,底材层为离型纸或离型膜。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防伪标签贴在被贴物上之后,揭开面材层,使印刷层及面材层从转移层上分离,面材层的背面即可看到二维码或条形码,通过扫描二维码、条形码或即可查询真伪;另外,转移层为被留在被粘贴物上,不能被完整转移,根据转移层的特性可鉴别标签真伪,达到标签防伪防转移目的,且本申请防伪标签在达到有效防伪的目的,同时制作工艺也变得更为简化,并且有效防转移。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数码溯源防伪标签的结构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数码溯源防伪标签的结构层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数码溯源防伪标签的揭标后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数码溯源防伪标签的转移层的效果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数码溯源防伪标签的转移层的另一效果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为:1-印刷层、101-数据层、102-图文层、103-可变数据层、2-全脱型不干胶材料层、201-面材层、202-转移层、203-胶粘层、204-底材层、3-标签外观、4-揭标后面材层背面、5-被贴物上残留void字样5。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数码溯源防伪标签,包括:数码溯源防伪标签从上至下依次包括印刷层1及全脱型不干胶材料层2,印刷层1从上至下依次包括数据层101、图文层102、可变数据层103;全脱型不干胶材料层2从上至下依次包括面材层201、转移层202、胶粘层203及底材层204;印刷层1的印刷于面材层201上;数据层101为含有防伪信息的二维码或条形码。

实施例中,防伪标签从底材层204取下后贴在被贴物上,再将防伪标签从被贴物上撕下,即面材层201从转移层202上分离,可以通过面材层201背面看到可变数据层103的数据,通过扫描或输入该数据通过数据识别后即可判别真伪或参与厂商的抽奖、领取红包、积分等活动。

实施例中,图文层102由图案、文字或图形其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组成;可变数据层103的数据由可变数据二维码、条形码或物流码、图案及加密文字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组成。

实施例中,面材层201为pet薄膜、pvc薄膜、pp薄膜、pe薄膜、opp薄膜、bopp薄膜或镭射塑料的透明的薄膜材料。

实施例中,转移层202为透明膜、微孔半透明膜、镀铝膜或印字的透明膜、微孔半透明膜、镀铝膜。

实施例中,防伪标签从被贴物上撕下后,其转移层202被残留在被贴物上,不能被完整转移,以达到防伪标签防转移目的,对该转移层202的物理特性再鉴别,进一步确定标签的真伪。

实施例中,标签胶粘层203为压敏类胶粘剂,并直接涂覆于转移层202背面,并且胶粘于底材层204上。

实施例中,底材层204为离型纸或离型膜。

实施例中,在全脱型的不干胶材料的面材层201上按顺序依次印刷可变数据层103、图文层102、数据层101;此印刷可使用5种颜色或以上的数字喷墨印刷方式一次性完成,即先用白色印刷标签的可变数据层103,再用蓝色、红色、黄色或黑色颜色印刷标签的图文层102、和数据层101。在另一实施例中,还可选择用数字喷墨印刷方式印刷防伪标签的可变数据层103,然后再采用其他印刷方式如:凸版、凹版、平版、丝网、热转印等印刷图文层102及数据层101。

下面以具体实施例对该标签的制作方法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如图2至图4所示,一种数码溯源防伪标签由数据层101、图文层102、可变数据层103、面材层201、转移层202、胶粘层203和底材层204自上而下复合而成的层状结构。

本实施例中,全脱型的不干胶材料的面材层201上按顺序依次印刷可变数据层103、图文层102、数据层101;此印刷可使用5种颜色或以上的数字喷墨印刷方式一次性完成;其中,可变数据层103为白色的镜像反版二维码,图文层102为客户要求所设计的图案,数据层101为包含可变数据的物流信息或含网址信息的二维码或条形码。

本实施例中,可变数据层103与数据层101是一对相关联的数据。

本实施例中,面材层201选用pet透明薄膜;转移层202选用高分子微孔半透明膜,且微孔塑料膜下部印刷加密文字。

本实施例中,防伪标签的外观显示如标签外观3,防伪标签从被贴物上撕下后,即面材层201从转移层202上分离,可以通过面材层201背面看到可变数据层103的数据,如揭标后面材层背面4,通过扫描或输入该数据通过数据识别后即可判别真伪或参与厂商的抽奖、领取红包、积分等活动。而转移层202被残留在被粘贴物上,如被贴物上残留转移层2021,不能被完整转移,达到防伪标签防转移目的,再用水涂抹该转移层202时,隐藏在高分子微孔半透明膜下部的加密文字或图案就会显现出来,如滴水涂抹显示出加密文字或图案2022,待水干以后又会复原到原始状态,如水干复原2023,以达到鉴别真伪的效果。

本实施例中,胶粘层203选用压敏类胶粘剂涂布;底材层204选用离型纸。

实施例2:

如图2、图3和图5所示,一种数码溯源防伪标签由数据层101、图文层102、可变数据层103、面材层201、转移层202、胶粘层203和底材层204自上而下复合而成的层状结构。

本实施例中,采用数字喷墨印刷方式印刷防伪标签的可变数据层103,再采用其他印刷方式如:凸版、凹版、平版、丝网、热转印等印刷图文层102及数据层101;其中,可变数据层103为白色的镜像反版二维码,图文层102为客户要求所设计的印刷图案;数据层101为包含可变数据的物流信息或含网址信息的黑色二维码。

本实施例中,面材层201选用pet透明薄膜,转移层202选用镀铝膜,镀铝膜上印刷加密文字,如被贴物上残留void字样5。

本实施例中,标签从被贴物上撕下后,即面材层201从转移层202上分离,可以通过面材层201背面看到可变数据层103的数据,通过扫描或输入该数据通过数据识别后即可判别真伪或参与厂商的抽奖、领取红包、积分等活动。而转移层202被残留在被粘贴物上,不能被完整转移,达到防伪标签防转移目的,转移层202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加密文字或图案,如被贴物上残留void字样5,以此种方式达到鉴别的效果。

本实施例中,胶粘剂层203选用压敏类胶粘剂;底材层204选用离型纸。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数码溯源防伪标签,其特征在于:所述数码溯源防伪标签从上至下依次包括印刷层(1)及全脱型不干胶材料层(2),所述印刷层(1)从上至下依次包括:含有防伪信息的数据层(101)、图文层(102)、可变数据层(103);所述全脱型不干胶材料层(2)从上至下依次包括:面材层(201)、转移层(202)、胶粘层(203)及底材层(204);所述印刷层(1)印刷于所述面材层(201)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码溯源防伪标签,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层(101)为含有防伪信息的二维码或条形码;所述可变数据层(103)由可变数据二维码、条形码、物流码、图案、加密文字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码溯源防伪标签,其特征在于:所述图文层(102)由图案、文字中的一种或两种组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码溯源防伪标签,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变数据层(103)采用数字喷墨印刷方式印刷。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码溯源防伪标签,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层(101)和图文层(102)可采用凸版、凹版、平板、柔板及数字喷墨印刷的印刷方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码溯源防伪标签,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材层(201)为透明的薄膜材料。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数码溯源防伪标签,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薄膜材料为pet薄膜、pvc薄膜、pp薄膜、pe薄膜、opp薄膜、bopp薄膜或镭射塑料薄膜中任意一种。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码溯源防伪标签,其特征在于:所述转移层(202)为透明膜、微孔半透明膜、镀铝膜或印字的透明膜、微孔半透明膜、镀铝膜。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码溯源防伪标签,其特征在于:所述胶粘层(203)为压敏类胶粘剂,所述胶粘层(203)涂覆于转移层(202)背面,并且胶粘于底材层(204)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码溯源防伪标签,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材层(204)为离型纸或离型膜。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防伪标签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数码溯源防伪标签,数码溯源防伪标签从上至下依次包括印刷层及全脱型不干胶材料层,印刷层从上至下依次包括数据层、图文层、可变数据层;全脱型不干胶材料层从上至下依次包括面材层、转移层、胶粘层及底材层;印刷层的印刷于面材层上。本申请通过扫描二维码、条形码或即可查询真伪;另外,转移层为被留在被粘贴物上,不能被完整转移,以达到标签防伪防转移目的,这使得防伪标签在达到有效防伪的同时且制作工艺也变得更为简化,并且有效防转移。

技术研发人员:王敬研;李晖;孙冀英;胡良;张晓亮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市宏源清实业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8.15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2962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