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装配式建筑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设置暗梁连接的叠合墙。
背景技术:
叠合剪力墙由两面预制混凝土叶板、桁架钢筋和后浇混凝土叠合层组成。叠合剪力墙结构的建造过程主要包括:预制叠合剪力墙墙板在工厂生产、养护;预制叠合剪力墙墙板达到设计强度后运至项目现场,连接安装就位;浇筑后浇自密实混凝土叠合层,并使结构形成整体。工程应用表明,该类剪力墙体系具有优良的整体性能,节省现场模板和支撑,便于工业化生产,综合经济效益较好。叠合剪力墙结构融合了预制和现浇的双重优点,整体性能好,可以在我国居住建筑中大规模推广应用。现有技术中叠合墙通常采用桁架钢筋连接两面预制叶板,桁架钢筋对两侧钢筋网片的约束作用不如箍筋可靠且采用桁架钢筋连接比采用箍筋连接两面叶板所需要的钢筋含量高。另外现有技术中上下两层叠合墙通常采用插筋连接,存在剪力墙平面外h0削弱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设置暗梁连接的叠合墙,旨在克服现有技术中的叠合墙采用桁架钢筋连接两面预制叶板及上下层叠合墙通过插筋连接的不足。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设置暗梁连接的叠合墙,其包括两面平行间隔设置的混凝土预制叶板,每块所述预制叶板内均设置有由水平分布筋和竖向分布筋均匀间隔排布构成的钢筋网片,两面所述预制叶板的所述钢筋网片通过多根在水平及竖向上分别均匀间隔设置的箍筋连接,两面所述预制叶板内的所述竖向分布筋上下两端均出筋且在上下两端分别形成均匀间隔的多个u形环筋以便上下两面叠合墙通过所述u形环筋扣合形成暗梁。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水平及竖向上相邻两根所述箍筋间隔距离均为40-60cm。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水平及竖向上的箍筋均间隔40-60cm,优选为40cm,可保证箍筋在使两面预制叶板有足够连接刚度的基础上,不至于过于密集而影响两面预制叶板内混凝土的浇筑。
进一步,两面所述预制叶板下端的所述u形环筋比上端的所述u形环筋在竖直方向上的长度短。
进一步,两面所述预制叶板下端的所述u形环筋在竖直方向上的长度为15-20cm,两面所述预制叶板上端的所述u形环筋在竖直方向上的长度为30-35cm。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便于楼板的设置,楼板厚约13cm左右,故上端的u形环筋较长以便其上部高出楼板的上端面,从而与上方叠合墙的下端u形环筋错位扣合连接。
进一步,相邻两面预制叶板之间间隔距离为10-20cm,每面所述预制叶板的厚度为5-6cm。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保证叠合墙厚度在20cmˉ30cm左右,符合设计要求。
进一步,所述箍筋为矩形箍筋且其所处平面为水平面,每根所述矩形箍筋的四角内侧分别与一根所述竖向分布筋焊接或者绑扎固定。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保证箍筋能够较好的与竖向分布筋固定位置,以加强两预制叶板之间的连接,优选的矩形箍筋位于竖向分布筋与水平分布筋的交错的位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两面预制叶板内的钢筋网片通过水平及竖向分别均匀间隔设置的箍筋连接,且叠合墙上下端设有用于上下层叠合墙环筋扣合连接的u形环筋,不需设置插筋,总体上更加方便空腔混凝土的浇筑且减少钢筋使用量,剪力墙平面外h0未减小,工后的受力模式与计算模型基本一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设置暗梁连接的叠合墙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叠合墙沿中部水平剖开后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叠合墙为外墙时沿a-a方向的剖视图(图中显示了上下两层叠合墙);
图4为图2中叠合墙为内墙时沿a-a方向的剖视图(图中显示了上下两层叠合墙);
图5为图2中叠合墙沿b-b方向的剖视图(图中显示了上下两层叠合墙)。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预制叶板;2.水平分布筋;3.竖向分布筋;4.箍筋;5.u形环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若用到“上”、“下”、“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方位的术语,其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至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设置暗梁连接的叠合墙,其包括两面平行间隔设置的混凝土预制叶板1,每面所述预制叶板1内均设置有由水平分布筋2和竖向分布筋3均匀间隔排布构成的钢筋网片,两面所述预制叶板1的所述钢筋网片通过多根在水平及竖向上分别均匀间隔设置的箍筋4连接,两面所述预制叶板1内的所述竖向分布筋3上下两端均出筋且在上下两端分别形成均匀间隔的多个u形环筋5以便上下两层叠合墙通过所述u形环筋5扣合形成暗梁。
需要说明的是,生产时首先预制生产两端出直筋且两预制叶板间通过箍筋连接的预制叠合墙,然后再在上下两端所出的直筋上对应焊接固定u形环筋。
进一步,水平及竖向上相邻两根所述箍筋4间隔距离均为40-60cm。
进一步,两面所述预制叶板1下端的所述u形环筋5比上端的所述u形环筋5在竖直方向上的长度短。
进一步,两面所述预制叶板1下端的所述u形环筋5在竖直方向上的长度为15-20cm,两块所述预制叶板1上端的所述u形环筋5在竖直方向上的长度为30-35cm。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3至5所示,上下两面叠合墙通过相应的u形环筋错位扣合,且扣合时在上下两层叠合墙连接处形成沿水平方向的矩形暗梁的钢筋笼结构,钢筋笼内绑接有四根位于矩形暗梁四角内侧的纵向钢筋,四根纵向钢筋外均匀间隔设有箍筋,后续会在墙体空腔内浇筑混凝土,形成连接上下两层叠合墙的暗梁。
进一步,相邻两面预制叶板1之间间隔距离为10-20cm,每面所述预制叶板1的厚度为5-6cm。
进一步,所述箍筋4为矩形箍筋且其所处平面为水平面,每根所述矩形箍筋的四角内侧分别与一根所述竖向分布筋3焊接或者绑扎固定。
需要说明的是,每根矩形箍筋的长约为20cm,宽约为16cm。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1.设置暗梁连接的叠合墙,其特征在于,包括两面间隔设置的混凝土预制叶板(1),每块所述预制叶板(1)内均设置有由水平分布筋(2)和竖向分布筋(3)均匀间隔排布构成的钢筋网片,两块所述预制叶板(1)的所述钢筋网片通过多根在水平及竖向上分别均匀间隔设置的箍筋(4)连接,两块所述预制叶板(1)内的所述竖向分布筋(3)上下两端均出筋且在上下两端分别形成均匀间隔的多个u形环筋(5)以便上下两面叠合墙通过所述u形环筋(5)扣合形成暗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置暗梁连接的叠合墙,其特征在于,水平及竖向上相邻两个所述箍筋(4)间隔距离均为40-60c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置暗梁连接的叠合墙,其特征在于,两块所述预制叶板(1)下端的所述u形环筋(5)比上端的所述u形环筋(5)在竖直方向上的长度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设置暗梁连接的叠合墙,其特征在于,两面所述预制叶板(1)下端的所述u形环筋(5)在竖直方向上的长度为15-20cm,两块所述预制叶板(1)上端的所述u形环筋(5)在竖直方向上的长度为30-35c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置暗梁连接的叠合墙,其特征在于,相邻两块预制叶板(1)之间间隔距离为10-20cm,每块所述预制叶板(1)的厚度为5-6cm。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设置暗梁连接的叠合墙,其特征在于,所述箍筋(4)为矩形箍筋且其所处平面为水平面,每根所述矩形箍筋的四角内侧分别与一根所述竖向分布筋(3)焊接或者绑扎固定。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