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管与导管装配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80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动推杆自动化装配装置,具体涉及一种顶管与导管装配装置。



背景技术:

电动推杆包括顶管和导管,需要将导管套设在顶管外,以进行电动推杆零部件的装配。现有顶管与导管的相互套设均由人工完成,效率较低,且耗费人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装配效率高,且能减少人力成本的顶管与导管装配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顶管与导管装配装置,包括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上设有沿前后方向设置的推送机构及若干第一定位块,所述第一定位块具有前后贯穿以用于定位顶管的第一定位槽,所述固定板前侧设有固定座,所述固定板前侧设有流水线,所述流水线上设有若干流转板,所述流转板上设有若干第二定位块,第二定位块设有用于定位导管的第二定位槽,所述固定座上下方分别设有压紧机构和第一升降机构,压紧机构包括压块,固定座固定于第一升降机构上端,流转板沿流水线移动以将导管移动至固定座上方并使顶管与导管同轴,第一升降机构和压紧机构驱动以将导管后端限制在固定座与压块之间。

进行本实用新型装置使用时,通过流水线进行导管的送料,当流转板移动至固定板前侧且固定座上方时,停止流水线的继续移动,并驱动压紧机构和第一升降机构,第一升降机构带动固定座上升以使导管后端被夹紧在固定座与压块之间,然后推送机构推动顶管向前移动以推入导管内,完成顶管与导管的套设后,第一升降机构和压紧机构复位,流水线继续运作以将装配好的导管组件送走并将待装配导管送至固定座上方。本实用新型能实现导管与顶管的装配和流转,不需要人工进行导管和顶管相互套设的操作,能提高生产效率,并降低人工成本。其中,流水线、第一升降机构、压紧机构、推送机构可通过现有控制器设置甚至人工交互实现启停控制;其中,可以通过各种传感器、时间继电器等进行气体控制。其中,第一升降机构可采用升降气缸,压紧机构可采用压紧气缸,推送机构可采用电缸、气缸、推杆。

作为优选,所述固定座形成有向后贯穿并向上开口的第三定位槽,所述第一定位槽、第二定位槽、第三定位槽均为v形槽或u形槽。上述设置用于对导管的定位,以保证导管与顶管同轴,以便于导管与顶管的套设装配。

作为优选,所述固定座形成有向上延伸的限位部,所述限位部形成有前后贯穿的限位孔,所述限位孔呈圆孔并与支撑在第一定位块上的顶管同轴。上述设置以保证顶管与导管同轴,可以将第一定位块做的更短、数量更少。

作为优选,所述固定板上侧设有顶管上料机构,所述顶管上料机构包括第一横向移动机构和若干第一竖向移动机构组,每个第一竖向移动机构组包括前后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第一竖向移动机构,所述第一竖向移动机构均固定于第一横向移动机构输出端,所述第一竖向移动机构的输出端上均固定有第一夹爪机构。上述设置用于顶管的抓取上料,以便于实现本装置的自动化。每根顶管通过至少两个第一夹爪机构进行夹持,稳定性更好。根据需要选择若干第一竖向移动机构组,以实现多个顶管的同时上料。

作为优选,所述推送机构包括沿前后方向设置的导轨及设置在导轨上的推动块,所述固定板上设有左右间隔设置的若干第一定位块组,每个第一定位块组包括若干前后间隔设置的第一定位块,所述导轨位于左右相邻的第一定位块之间,所述推动块左右端分别延伸至第一定位块上侧。通过推动块进行至少两根顶管的推动,以使顶管在第一定位块上滑动,以提高生产效率。

作为优选,所述固定板上设有两个第一定位块组,所述第一横向移动机构配合有第二横向移动机构,一个第一竖向移动机构组配合在第一横向移动机构输出端,另一个第一竖向移动机构配合在第二横向移动机构输出端。第二横向移动机构用于夹爪上两根顶管间位置的调节,以使顶管可放置的更为密集,以减少物料放置空间。

作为优选,所述固定板侧设有第二升降机构,所述第二升降机构输出端上设有升降板,所述升降板上放置有中转框,所述中转框包括底座,底座上可拆卸固定有若干支撑板组,若干支撑板组上下层叠设置,每个支撑板组包括若干平行间隔设置的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均形成有若干向上开口的上v形槽及若干向下开口的下v形槽,支撑板的每个上v形槽位于每个下v形槽的正上方,上下相邻两个支撑板之间设有若干顶管。上述设置以实现顶管物料的堆放,便于夹爪将顶管取走。

作为优选,上下相邻的两个支撑板之间设有相互配合的定位销和定位孔;所述支撑板形状大小结构均相同。

作为优选,所述支撑板通过所述定位销可拆卸固定于底座上,底座上设有与所述定位销相配合的固定孔。

作为优选,所述中转框上侧设有支撑板拆卸机构,所述支撑板拆卸机构包括第三横向移动机构和若干第二竖向移动机构,第二竖向移动机构固定于第三横向移动机构输出端,所述第二竖向移动机构输出端设有第二夹爪机构。上述设置用于将支撑板取走,以便于实现本实用新型的自动化。

本实用新型具有装配效率高,且能减少人力成本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顶管与导管装配时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顶管与导管装配时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固定座处的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中转框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中转框的上下相邻支撑板间的一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由图1、图2、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顶管与导管装配装置,包括固定板1,固定板1上设有沿前后方向设置的推送机构2及若干第一定位块11,第一定位块11具有前后贯穿以用于定位顶管3的第一定位槽,固定板1前侧设有固定座4,固定座4形成有向后贯穿并向上开口的第三定位槽,固定板1前侧设有流水线5,流水线5上设有若干流转板51,流转板51上设有若干第二定位块52,第二定位块52设有用于定位导管6的第二定位槽,固定座4上下方分别设有压紧机构41和第一升降机构42,压紧机构41包括压块43,固定座4固定于第一升降机构42上端,流转板51沿流水线5移动以将导管6移动至固定座4上方并使顶管3与导管6同轴,第一升降机构42和压紧机构41驱动以将导管6后端限制在固定座4与压块43之间。其中,第一定位槽、第二定位槽、第三定位槽均为v形槽。其中,固定座4后端形成有向上延伸的限位部44,限位部44形成有前后贯穿的限位孔45,限位孔45呈圆孔并与支撑在第一定位块11上的顶管同轴。

固定板1上侧设有顶管上料机构,顶管上料机构包括第一横向移动机构7和两个第一竖向移动机构组,每个第一竖向移动机构组包括前后间隔设置的两个第一竖向移动机构71,第一竖向移动机构71均固定于第一横向移动机构7输出端,第一竖向移动机构71的输出端上均固定有第一夹爪机构72。

推送机构2包括沿前后方向设置的导轨21及设置在导轨21上的推动块22,固定板1上设有左右间隔设置的两个第一定位块组,每个第一定位块组包括若干前后间隔设置的第一定位块11,导轨21位于左右相邻的第一定位块之间,推动块22左右端分别延伸至第一定位块上侧。第一横向移动机构7配合有第二横向移动机构73,第二横向移动机构73和一个第一竖向移动机构组配合在第一横向移动机构7输出端,另一个第一竖向移动机构配合在第二横向移动机构73输出端。

由图1、图2、图4、图5所示,固定板1侧设有第二升降机构12,第二升降机构12输出端上设有升降板13,升降板13上放置有中转框14,中转框14包括底座141,底座141上可拆卸固定有若干支撑板组,若干支撑板组上下层叠设置,每个支撑板组包括若干平行间隔设置的支撑板142,支撑板142均形成有若干向上开口的上v形槽143及若干向下开口的下v形槽144,支撑板142的每个上v形槽143位于每个下v形槽144的正上方,上下相邻两个支撑板之间设有若干顶管。其中,上下相邻的两个支撑板142之间设有相互配合的定位销145和定位孔146,支撑板142形状大小结构均相同。其中,支撑板142通过所述定位销145可拆卸固定于底座141上,底座141上设有与所述定位销145相配合的固定孔。其中,支撑板142呈条形,每个支撑板组的两个支撑板142前后间隔并平行设置,顶管沿前后方向设置。

中转框14上侧设有两个支撑板拆卸机构,支撑板拆卸机构包括一个第三横向移动机构16和一个第二竖向移动机构15,第二竖向移动机构15固定于第三横向移动机构17输出端,第二竖向移动机构16输出端设有第二夹爪机构17。

其中,本实用新型的导管可以用上述的中转框进行周转送料,可以通过具有夹爪的机械手臂或进行上料。

进行本实用新型装置的使用时,进行顶管和导管的上料,随着流水线的运行,放置有导管的流转板会移动至推送机构前侧,导管后端会移动至固定座上方,随后启动第一升降机构和压紧机构,以将导管夹紧固定,随后推动机构的推动块向前移动以将两根顶管推入固定座的限位孔内,随后顶管被推入导管内。完成顶管与导管的装配后,第一升降机构和压紧机构复位,流转板在流水线的引导下向下游移动,并使上游的流转板移动至推动机构前侧。在进行流水线移动时,进行顶管和导管的上料,在进行导管与顶管的装配时,进行中转框上支撑板的去除。

本实用新型具有装配效率高,能减少人力成本,便于实现自动化的优点。


技术特征:

1.一种顶管与导管装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上设有沿前后方向设置的推送机构及若干第一定位块,所述第一定位块具有前后贯穿以用于定位顶管的第一定位槽,所述固定板前侧设有固定座,所述固定板前侧设有流水线,所述流水线上设有若干流转板,所述流转板上设有若干第二定位块,第二定位块设有用于定位导管的第二定位槽,所述固定座上下方分别设有压紧机构和第一升降机构,压紧机构包括压块,固定座固定于第一升降机构上端,流转板沿流水线移动以将导管移动至固定座上方并使顶管与导管同轴,第一升降机构和压紧机构驱动以将导管后端限制在固定座与压块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管与导管装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形成有向后贯穿并向上开口的第三定位槽,所述第一定位槽、第二定位槽、第三定位槽均为v形槽或u形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管与导管装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形成有向上延伸的限位部,所述限位部形成有前后贯穿的限位孔,所述限位孔呈圆孔并与支撑在第一定位块上的顶管同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管与导管装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上侧设有顶管上料机构,所述顶管上料机构包括第一横向移动机构和若干第一竖向移动机构组,每个第一竖向移动机构组包括前后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第一竖向移动机构,所述第一竖向移动机构均固定于第一横向移动机构输出端,所述第一竖向移动机构的输出端上均固定有第一夹爪机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顶管与导管装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推送机构包括沿前后方向设置的导轨及设置在导轨上的推动块,所述固定板上设有左右间隔设置的若干第一定位块组,每个第一定位块组包括若干前后间隔设置的第一定位块,所述导轨位于左右相邻的第一定位块之间,所述推动块左右端分别延伸至第一定位块上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顶管与导管装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上设有两个第一定位块组,所述第一横向移动机构配合有第二横向移动机构,一个第一竖向移动机构组配合在第一横向移动机构输出端,另一个第一竖向移动机构配合在第二横向移动机构输出端。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顶管与导管装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侧设有第二升降机构,所述第二升降机构输出端上设有升降板,所述升降板上放置有中转框,所述中转框包括底座,底座上可拆卸固定有若干支撑板组,若干支撑板组上下层叠设置,每个支撑板组包括若干平行间隔设置的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均形成有若干向上开口的上v形槽及若干向下开口的下v形槽,支撑板的每个上v形槽位于每个下v形槽的正上方,上下相邻两个支撑板之间设有若干顶管。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顶管与导管装配装置,其特征在于上下相邻的两个支撑板之间设有相互配合的定位销和定位孔;所述支撑板形状大小结构均相同。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顶管与导管装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通过所述定位销可拆卸固定于底座上,底座上设有与所述定位销相配合的固定孔。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顶管与导管装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转框上侧设有支撑板拆卸机构,所述支撑板拆卸机构包括第三横向移动机构和若干第二竖向移动机构,第二竖向移动机构固定于第三横向移动机构输出端,所述第二竖向移动机构输出端设有第二夹爪机构。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装配效率高,且能减少人力成本的顶管与导管装配装置。一种顶管与导管装配装置,包括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上设有沿前后方向设置的推送机构及若干第一定位块,所述第一定位块具有前后贯穿以用于定位顶管的第一定位槽,所述固定板前侧设有固定座,所述固定板前侧设有流水线,所述流水线上设有若干流转板,所述流转板上设有若干第二定位块,第二定位块设有用于定位导管的第二定位槽,所述固定座上下方分别设有压紧机构和第一升降机构,压紧机构包括压块,固定座固定于第一升降机构上端,流转板沿流水线移动以将导管移动至固定座上方并使顶管与导管同轴,第一升降机构和压紧机构驱动以将导管后端限制在固定座与压块之间。

技术研发人员:任亮亮;孙祝兵;陶广旭;饶勤勤;许华斌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横店集团英洛华电气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8.08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2952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