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齿轮间隙调整装置。
背景技术:
本部分提供的仅仅是与本公开相关的背景信息,其并不必然是现有技术。
在减速器装配中需要对轴承转动扭矩,主被动齿轮副齿侧间隙等进行控制。而传统工艺对轴承转动扭矩及齿侧间隙的调整与测量均采用手工进行,易造成质量不稳定,是增加减速器传动噪音及降低其使用寿命的关键因素。
现有技术中,减速器齿轮间隙的调整通过工人手动调整实现,具体地,工人使用“一”字型螺丝刀和手锤配合,将“一”字型螺丝刀插入到齿轮调节螺母的调节孔中,利用手锤敲击,从而实现齿轮调节螺母的转动,进而实现齿轮间隙的调整。
但是,整个调节过程均为手动操作,由于手动调节具有随机性,对需要调整的间隙无法精确控制,需要通过反复调整齿轮调整螺母,并进行反复的测量,最终才能实现齿轮间隙达到技术要求,该种调节方式的工作强度大、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至少解决齿轮间隙调整过程中工作强度大、效率低的问题。该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齿轮间隙调整装置,包括:
第一调整销;
第二调整销;
调节盘,所述调节盘分别通过所述第一调整销和所述第二调整销与齿轮调节螺母连接,所述调节盘上设置有调整结构,工具能够与所述调整结构配合,以驱动所述调节盘和所述齿轮调节螺母转动,从而调节齿轮间隙。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齿轮间隙调整装置,在对齿轮间隙进行调整时,先分别将第一调整销和第二调整销与齿轮调节螺母固定配合,再将调节盘分别与第一调整销和第二调整销配合,从而使得调节盘与齿轮调节螺母连接,调节盘与齿轮调节螺母连接后,两者同轴设置,也就是说,当驱动调节盘转动时,调节盘能够带动齿轮调节螺母转动,将工具与调节盘上的调节结构配合,通过工具驱动调节盘转动,从而实现齿轮间隙的调节。
通过工具与调节盘上的调节机构配合实现对齿轮间隙的调节的方式在结构上较为简单,同时,工人在进行操作时,工作强度低,从而有效提高了齿轮间隙调节的效率。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齿轮间隙调整装置,还可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调节盘包括具有开口的筒状部,所述开口的径向外侧延展形成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上间隔开设有第一长孔和第二长孔,所述第一长孔和所述第二长孔对称设置在所述筒状部的两侧,并且所述第一长孔和所述第二长孔均位于所述连接部的同一直径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上设置有第一调节刻度,所述第一调节刻度靠近所述第一长孔设置,并且所述第一调节刻度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一长孔的长度方向一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述连接部上设置有第二调节刻度,所述第二调节刻度靠近所述第二长孔设置,并且所述第二调节刻度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二长孔的长度方向一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调节刻度和所述第二调节刻度均为长度数值。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调整结构位于所述筒状部远离所述连接部的端面的中心位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调整结构为工具孔,所述工具孔的形状与所述工具相适配。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调整结构位于所述筒状部远离所述连接部的端面上设置有第三调节刻度,所述第三调节刻度绕所述工具孔的周向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调节刻度为角度数值。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调整销包括第一销接部和第一螺纹部,所述第一销接部与所述齿轮调节螺母销接配合,所述第一螺纹部穿过所述第一长孔后与第一螺母螺纹连接;
所述第二调整销包括第二销接部和第二螺纹部,所述第二销接部与所述齿轮调节螺母销接配合,所述第二螺纹部穿过所述第二长孔后与第二螺母螺纹连接。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齿轮间隙调整装置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齿轮间隙调整装置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所示的齿轮间隙调整装置中a-a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的齿轮间隙调整装置中第一调整销及第一螺母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的齿轮间隙调整装置中第二调整销及第二螺母的结构示意图。
100为齿轮间隙调整装置;
1为第一调整销,11为第一螺纹部,12为第一销接部;
2为第二调整销,21为第二螺纹部,22为第二销接部;
3为调节盘,31为筒状部,311为第三调节刻度,312为工具孔,32为连接部,321为第一长孔,322为第二长孔,323为第一调节刻度,324为第二调节刻度;
4为第一螺母;
5为第二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应理解的是,文中使用的术语仅出于描述特定示例实施方式的目的,而无意于进行限制。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地指出,否则如文中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以及“所述”也可以表示包括复数形式。术语“包括”、“包含”、“含有”以及“具有”是包含性的,并且因此指明所陈述的特征、步骤、操作、元件和/或部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存在或者添加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步骤、操作、元件、部件、和/或它们的组合。文中描述的方法步骤、过程、以及操作不解释为必须要求它们以所描述或说明的特定顺序执行,除非明确指出执行顺序。还应当理解,可以使用另外或者替代的步骤。
尽管可以在文中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多个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但是,这些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不应被这些术语所限制。这些术语可以仅用来将一个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与另一区域、层或部段区分开。除非上下文明确地指出,否则诸如“第一”、“第二”之类的术语以及其它数字术语在文中使用时并不暗示顺序或者次序。因此,以下讨论的第一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在不脱离示例实施方式的教导的情况下可以被称作第二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
为了便于描述,可以在文中使用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来描述如图中示出的一个元件或者特征相对于另一元件或者特征的关系,这些相对关系术语例如为“内部”、“外部”、“内侧”、“外侧”、“下面”、“下方”、“上面”、“上方”等。这种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意于包括除图中描绘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者操作中装置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在图中的装置翻转,那么描述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方”的元件将随后定向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方”。因此,示例术语“在……下方”可以包括在上和在下的方位。装置可以另外定向(旋转90度或者在其它方向)并且文中使用的空间相对关系描述符相应地进行解释。
如图1至图5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提出了一种齿轮间隙调整装置100,包括:第一调整销1、第二调整销2和调节盘3,调节盘3分别通过第一调整销1和第二调整销2与齿轮调节螺母(未示出)连接,调节盘3上设置有调整结构,工具能够与调整结构配合,以驱动调节盘3和齿轮调节螺母转动,从而调节齿轮间隙。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齿轮间隙调整装置100,在对齿轮间隙进行调整时,先分别将第一调整销1和第二调整销2与齿轮调节螺母固定配合,再将调节盘3分别与第一调整销1和第二调整销2配合,从而使得调节盘3与齿轮调节螺母连接,调节盘3与齿轮调节螺母连接后,两者同轴设置,也就是说,当驱动调节盘3转动时,调节盘3能够带动齿轮调节螺母转动,将工具与调节盘3上的调节结构配合,通过工具驱动调节盘3转动,从而实现齿轮间隙的调节。
通过工具(未示出)与调节盘3上的调节机构配合实现对齿轮间隙的调节的方式在结构上较为简单,同时,工人在进行操作时,工作强度低,从而有效提高了齿轮间隙调节的效率。
需要理解的是,第一调整销1与齿轮调节螺母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为多种,如卡接、销接或者螺纹连接等,第二调整销2与齿轮调节螺母之间的连接方式也可以为多种,如卡接、销接或者螺纹连接等。
进一步理解的是,调节盘3包括具有开口的筒状部31,开口的径向外侧延展形成连接部32,连接部32上间隔开设有第一长孔321和第二长孔322,第一长孔321和第二长孔322对称设置在筒状部31的两侧,并且第一长孔321和第二长孔322均位于连接部32的同一直径上。具体地,调节盘3包括同轴设置的筒状部31和连接部32,连接部32的直径大于筒状部31的直径,从而形成“草帽状”结构,并且筒状部31的开口朝向齿轮调节螺母。位于连接部32上的第一长孔321和第二长孔322处于同一直线上,该直线与连接部32的某一条直径重合。
当调节盘3使用时,先将第一调整销1和第二调整销2分别与齿轮调节螺母配合固定,再将调节盘3靠近第一调整销1和第二调整销2,使得第一调整销1穿过第一长孔321,第二调整销2穿过第二长孔322,并且将第一调整销1与第一固定件配合,第二调整销2与第二固定件配合,从而实现调节盘3的固定。当需要对调节盘3的位置进行调节时,通过调整第一调整销1与第二调整销2之间的距离实现,从而实现对调节盘3位置的调整,进而能够保证齿轮间隙调整的精度。
需要理解的是,由于齿轮具有齿轮轴等结构,为了保证调整的顺利进行,筒状部31的开口朝向齿轮调节螺母,能够使得调节盘3与齿轮调节螺母连接后,齿轮轴等结构能够进入筒状部31,从而使得齿轮间隙调节有效进行。
进一步地,连接部32上设置有第一调节刻度323,第一调节刻度323靠近第一长孔321设置,并且第一调节刻度的长度方向与第一长孔321的长度方向一致。具体地,沿第一长孔321的长度方向设置第一调节刻度323,在对调节盘3的位置进行调整时,通过观察第一调整销1相对第一调节刻度323的位置,从而实现第一调整销1的快速调整,进而提高了调整的效率。
需要指出的是,第一调节刻度323为连续数值,通过设置第一调节刻度323,能够使得调节盘3的位置调整进行量化,从而缩短了调节的时间,进而提高了调节盘3位置调整调节的效率。
进一步地,述连接部32上设置有第二调节刻度324,第二调节刻度324靠近第二长孔322设置,并且第二调节刻度的长度方向与第二长孔322的长度方向一致。具体地,沿第二长孔322的长度方向设置第二调节刻度324,在对调节盘3的位置进行调整时,通过观察第二调整销2相对第二调节刻度324的位置,从而实现第二调整销2的快速调整,进而提高了调节盘3位置调整的效率。
需要指出的是,第二调节刻度324为连续数值,通过设置第二调节刻度324,能够使得调节盘3的位置调整进行量化,从而缩短了调节的时间,进而提高了调节的效率。
进一步地,第一调节刻度323和第二调节刻度324均为长度数值。在调整过程中通过观察第一调整销1相对第一调节刻度323的位置,第二调整销2相对第二调节刻度324的位置能够有效控制第一调整销1与第二调整销2之间距离的精度,从而提高调节盘3的安装精度,进而提高齿轮间隙调整的精度。
具体地理解的是,调整结构位于筒状部31远离连接部32的端面的中心位置。当工具与调整结构配合时,能够通过转动工具即可实现调节盘3的转动,从而实现齿轮调节螺母的转动,进而实现齿轮间隙的调节。将调节结构设置在筒状部31的的中心位置,能够降低工具转动的驱动力,从而降低齿轮间隙调节的强度。
具体地,调整结构为工具孔312,工具孔312的形状与工具相适配。工具孔312的结构简单,制造成本,同时与工具配合便捷,能够有效提高调整的效率。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工具孔312的形状可以为矩形、三角形、菱形或多边形等结构,在此本申请不再进行赘述,另外,用于调节的工具本申请中为棘轮扳手。
具体地,调整结构位于筒状部31远离连接部32的端面上设置有第三调节刻度311,第三调节刻度311绕工具孔312的周向设置。在调整过程中,通过参考第三调节刻度311能够使得调节的过程进行量化,从而提高调节的精度以及缩短调节的时间,使得齿轮间隙调整的强度降低。
具体地,第三调节刻度311为角度数值。通过螺距和需调整的间隙计算出调整角度,通过控制工具的旋转角度,可快速便捷调整好齿轮间隙,从而提高了调整的效率,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具体地,第一调整销1包括第一销接部12和第一螺纹部11,第一销接部12与齿轮调节螺母销接配合,第一螺纹部11穿过第一长孔321后与第一螺母4螺纹连接;第二调整销2包括第二销接部22和第二螺纹部21,第二销接部22与齿轮调节螺母销接配合,第二螺纹部21穿过第二长孔322后与第二螺母5螺纹连接。第一销接部12的直径大于第一螺纹部11的直径并大于第一长孔321的,其连接处形成第一台肩,第二销接部22的直径大于第二螺纹部21的直径,其连接处形成第二台肩,第一销接部12与齿轮调节螺母上的调节孔进行销接固定,同时第二销接部22也与齿轮调节螺母上的另一个调节孔进行销接固定,由于第一销接部12的直径大于并大于第一长孔321的宽度,第二销接部22的直径大于并大于第一长孔321的宽度,将第一螺纹部11和第二螺纹部21分别穿过第一长孔321和第二长孔322后,连接部32能够分别抵靠在第一台肩和第二台肩上,再分别将第一螺母4与第一螺纹部11配合,第二螺母5与第二螺纹部21配合,从而实现调节盘3与齿轮调节螺母的连接。该种连接方式的连接强度高、稳定性佳,能够有效保证齿轮调节的精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1.一种齿轮间隙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调整销;
第二调整销;
调节盘,所述调节盘分别通过所述第一调整销和所述第二调整销与齿轮调节螺母连接,所述调节盘上设置有调整结构,工具能够与所述调整结构配合,以驱动所述调节盘和所述齿轮调节螺母转动,从而调节齿轮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齿轮间隙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盘包括具有开口的筒状部,所述开口的径向外侧延展形成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上间隔开设有第一长孔和第二长孔,所述第一长孔和所述第二长孔对称设置在所述筒状部的两侧,并且所述第一长孔和所述第二长孔均位于所述连接部的同一直径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齿轮间隙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上设置有第一调节刻度,所述第一调节刻度靠近所述第一长孔设置,并且所述第一调节刻度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一长孔的长度方向一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齿轮间隙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述连接部上设置有第二调节刻度,所述第二调节刻度靠近所述第二长孔设置,并且所述第二调节刻度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二长孔的长度方向一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齿轮间隙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节刻度和所述第二调节刻度均为长度数值。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齿轮间隙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结构位于所述筒状部远离所述连接部的端面的中心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齿轮间隙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结构为工具孔,所述工具孔的形状与所述工具相适配。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齿轮间隙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结构位于所述筒状部远离所述连接部的端面上设置有第三调节刻度,所述第三调节刻度绕所述工具孔的周向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齿轮间隙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调节刻度为角度数值。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齿轮间隙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整销包括第一销接部和第一螺纹部,所述第一销接部与所述齿轮调节螺母销接配合,所述第一螺纹部穿过所述第一长孔后与第一螺母螺纹连接;
所述第二调整销包括第二销接部和第二螺纹部,所述第二销接部与所述齿轮调节螺母销接配合,所述第二螺纹部穿过所述第二长孔后与第二螺母螺纹连接。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