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工件运输领域,特别是涉及支撑装置及定位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动力电池行业的高速发展,市场对电池的需求量持续增大,对电池的品质及外观也有越来越高的要求。但是在实际的运输过程中,运输机构难免地会对电池壳体等结构造成损伤(如擦伤),使得电池壳体的承压能力下降,造成电池容易发生胀裂之类的破坏,降低生产的良品率。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如何减少工件(如电池)在输运过程中发生擦伤的问题,提供一种支撑装置及定位设备。
一种支撑装置,包括:
垫块,所述垫块的顶部用于支撑工件;
第一滑动件,固定设置于所述垫块的底部;
基座,所述第一滑动件滑动设置于所述基座上,所述第一滑动件能够使所述垫块相对所述基座沿第一方向滑动;以及
复位弹性件,连接所述垫块和所述基座,所述复位弹性件能够使滑动后的所述垫块复位至所述初始位置。
工件(如电池)放置于上述支撑装置的所述垫块上,在推动工件进行运输(如定位)时,所述垫块能够随工件移动,从而有效避免工件的底部与所述垫块之间发生相对位移,进而减少工件由于相对位移而产生的擦伤,提高良品率。在完成对工件的运输并使工件与所述垫块分离后,在所述复位弹性件的作用下,所述垫块将复位至初始位置,从而进行对下一个工件的运输操作。相对于采用气缸式的复位结构,所述复位弹性件的使用能够简化所述支撑装置的复位结构,避免所述支撑装置过于臃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二滑动件,所述第二滑动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滑动件与所述基座之间,所述第二滑动件与所述基座滑动连接,所述第一滑动件与所述第二滑动件滑动连接,所述第二滑动件能够带动所述垫块和所述第一滑动件沿所述基座的第二方向滑动,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所述一滑动件能够在所述第二滑动件上沿所述第一方向滑动。
通过设置所述第二滑动件,所述垫块能够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动,因此,当对工件于所述第二方向上进行输运时,所述垫块依然能够随工件移动,从而减少工件在定位过程中所产生的擦伤。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滑动件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设置的第一滑槽,所述第二滑动件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设置的第一滑轨,所述第一滑轨卡接于所述第一滑槽中,所述第一滑动件能够沿所述第一滑轨滑动;
所述第二滑动件还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设置的第二滑槽,所述基座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设置的第二滑轨,所述第二滑轨卡接于所述第二滑槽中,所述第二滑动件能够沿所述第二滑轨滑动。
采用上述第一滑动件和第二滑动件的滑动结构后,所述垫块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上能够更加精确地滑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滑动件、所述第二滑动件以及所述第二滑轨的数量均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滑轨相互平行且间隔设置,两个所述第二滑动件分别设置于两个所述第二滑轨上,两个所述第一滑动件分别设置于两个所述第二滑动件上。
上述滑动结构能够起到优良的支撑作用,避免工件及所述垫块的重力集中于一个滑动结构上(相互配合的一个第一滑动件、第二滑动件及第二滑轨),从而减少所述第一滑动件及所述第二滑动件在滑动过程中所受到的摩擦阻力,使所述第一滑动件和所述第二滑动件的滑动更加顺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复位弹性件包括多个伸缩弹簧,多个所述伸缩弹簧的一端连接所述基座,另一端连接所述垫块。多个所述伸缩弹簧能够向所述垫块提供足够的弹性力以使所述垫块更快地复位至初始位置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多个所述伸缩弹簧的轴向与所述基座呈倾斜关系。倾斜设置的结构能够方便所述伸缩弹簧安装于所述垫块与所述基座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伸缩弹簧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伸缩弹簧于所述基座上的正投影分别为第一正投影和第二正投影,所述第一正投影和所述第二正投影相互平行。通过设置两个所述伸缩弹簧,所述支撑装置能够极大地简化复位结构,且当所述伸缩弹簧的正投影相互平行时,所述垫块与所述基座之间的复位结构能够得到简化。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垫块包括设置于底部的弹簧支柱,两个所述伸缩弹簧的一端连接所述弹簧支柱;及/或
所述第一正投影与所述第二正投影处于同一直线上。在所述垫块的底部设置所述弹簧支柱以连接两个所述伸缩弹簧,从而简化所述垫块的结构,提高所述垫块的移动灵活性,同时降低维护成本。当所述第一正投影与所述第二正投影处于同一直线上时,所述支撑装置具有相对简单的复位结构。
一种定位设备,包括第一固定压板、第一活动压板、第二固定压板、第二活动压板以及上述任意一个实施例所述的支撑装置,所述第一活动压板和所述第一固定压板分别设置于工件在垂直所述第一方向的两侧,所述第二活动压板和所述第二固定压板分别设置于工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两侧,所述第一活动压板能够将工件推向所述第一固定压板,所述第一活动压板和所述第一固定压板还能够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所述第二活动压板能够将工件沿所述第一方向推向所述第二固定压板。上述定位设备在对工件定位的过程中,所述垫块能够随工件移动,从而能够有效避免工件与所述垫块之间发生相对移动,减少工件在定位过程中所受到的擦伤。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定位设备还包括压缩弹簧和升降杆,所述压缩弹簧的一端连接所述基座,所述压缩弹簧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升降杆,所述升降杆能够驱动所述基座升降。所述升降杆能够提供所述垫块升降的动力以带动工件升降,从而方便工件放置于所述垫块上。当需要下压工件时,所述压缩弹簧也能够提供所述垫块下压空间,以使工件能够被下压至预设位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支撑装置的正视图;
图2为图1中k-k方向的剖面视图;
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支撑装置的轴测图;
图4为图2中c部分的放大图;
图5为图3中d部分的放大图;
图6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支撑装置的轴测图;
图7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支撑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定位设备的俯视图;
图9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定位设备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首选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原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原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相反,当元件被称作“直接在”另一原件“上”时,不存在中间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在输运过程中,工件(如电池)的壳体容易与推动、定位等输运设备发生摩擦而导致工件壳体发生擦伤,影响工件的品质。为尽可能避免运输过程中工件发生擦伤现象,本申请提供一种支撑装置。
参考图1,支撑装置10包括垫块200、第一滑动件300、基座400及复位弹性件500。其中,垫块200用于支撑工件100(如电池)。在输运(如进行定位)过程中,可将工件100放置于垫块200的顶部,随后推动工件100以实现输运操作。第一滑动件300的一侧可通过紧固件连接、焊接等方式固定设置于垫块200的底部;第一滑动件300的另一侧滑动设置于基座400上,第一滑动件300能够相对基座400沿第一方向a来回滑动,因此,在推动工件100移动的过程中,垫块200在第一滑动件300的作用下能够随工件100沿第一方向a滑动,避免出现工件100移动而垫块200固定的情况,即避免工件100与垫块200之间发生相对移动而导致工件100与垫块200接触的接触部位发生擦伤,影响工件100的品质。
需要注意的是,第一滑动件300可直接或间接地滑动设置于基座400上,只要能够使垫块200相对基座400沿第一方向a来回滑动即可。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一滑动件300直接滑动设置于基座400上时,第一滑动件300上可沿第一方向a设置滑槽,基座400上可沿第一方向a设置滑轨,基座400上的滑轨卡接于第一滑动件300的滑槽中,使得第一滑动件300只能相对基座400沿第一方向a滑动。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在第一滑动件300沿第一方向a设置滑轨,而在基座400上沿第一方向a设置滑槽,第一滑动件300的滑轨卡接于基座400的滑槽中。
支撑装置10还包括复位弹性件500,复位弹性件500连接垫块200和基座400,复位弹性件500能够向垫块200提供弹性力以使滑动后的垫块200复位至初始位置。在一些实施例中,当复位弹性件500处于自由状态(不向垫块200提供弹性力)或平衡状态(此时复位弹性件500包括至少两个弹性元件,垫块200所受弹性元件的弹性力合力为零)时,垫块200相对于基座400的位置为初始位置。当工件100移动且带动垫块200移动时(即垫块200偏离初始位置),复位弹性件500将不再处于自由状态或平衡状态,此时,复位弹性件500将向垫块200施加与移动方向相反的弹性力。随后,当将工件100取离垫块200的顶部时,垫块200将在复位弹性件500所提供的弹性力(即上述反向力)作用下复位至初始位置上,从而能够对下一个工件100进行运输操作。相较于其他装置所采用的气缸式复位结构,复位弹性件500的使用能够简化支撑装置10的复位结构,同时通过提供弹性力以使垫块200复位,避免支撑装置10的结构过于臃肿。
参考图1、图2及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装置10还包括第二滑动件600,第二滑动件600设置于第一滑动件300与基座400之间,第二滑动件600的一侧直接与基座400滑动连接,第二滑动件600的另一侧与第一滑动件300滑动连接。第二滑动件600能够相对于基座400沿第二方向b来回滑动,第一滑动件400能够在第二滑动件600上沿第一方向a来回滑动,其中,第一方向a和第二方向b相互垂直。因此,在第一滑动件300和第二滑动件600的作用下,垫块200能够沿第一方向a和第二方向b来回滑动,从而,当沿第一方向a和第二方向b推动放置于垫块200上的工件100时,垫块200能够随工件100沿两个方向移动,防止两者出现相对移动,从而减少工件100发生擦伤的可能。上述移动方式可以先沿第一方向a移动,随后再沿第二方向b移动;或者先沿第二方向b移动,随后再沿第一方向a移动;又或者同时沿第一方向a和第二方向b移动。
参考图4,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滑动件300靠近第二滑动件600的一侧沿第一方向设置有第一滑槽310,第二滑动件600靠近第一滑动件300的一侧沿第一方向设置有第一滑轨610,第一滑轨610卡入第一滑槽310中,从而第一滑动件300能沿第一滑轨610(第一方向)滑动。优选地,为使第一滑动件300在第一滑轨610上滑动时不易脱落,第一滑槽310相对的两侧设置有第一凸起311,第一滑轨610相对的两侧设置有第一导向槽611,第一凸起311能够卡入第一导向槽611中,从而使第一滑动件300能够稳固地在第一滑轨610上滑动。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在第一滑轨610相对的两侧设置凸起,而第一滑槽310相对的两侧设置导向槽,第一滑轨610上的凸起卡入第一滑槽310中的导向槽内。通过采用上述结构,第一滑动件300能够更精确地于第二滑动件600上滑动。
需要注意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滑动件600上的第一滑轨610也可替换为沿同一方向(第一方向)设置的滑槽,而第一滑动件300替换为能够卡入第二滑动件600的该滑槽中的滑轨。
参考图5、图6及图7(图7只示出支撑装置10的部分结构)所示,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基座400沿第二方向设置有第二滑轨410,第二滑动件600靠近基座400的一侧沿第二方向设置有第二滑槽620,第二滑轨410卡入第二滑槽620中,以使得第二滑动件600只能沿着第二滑轨410滑动,即第二滑动件600能沿第二滑轨410(第二方向)滑动。优选地,为使第二滑动件600在第二滑轨410上滑动时不易发生脱落,第二滑轨410相对的两侧设置有第二导向槽411,第二滑槽620相对的两侧设置有第二凸起621,第二凸起621能够卡入第二导向槽411中,从而使第二滑动件600能够稳固地在第二滑轨410上滑动。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在第二滑轨410相对的两侧设置凸起,而第二滑槽620相对的两侧设置导向槽,第二滑轨410上的凸起卡入第二滑槽620中的导向槽内。通过采用上述结构,第二滑动件600能够更精确地于基座400上滑动。
需要注意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基座400上的第二滑轨410也可替换为沿同一方向(第二方向)设置的导向槽,而第二滑动件600能够卡入基座400的导向槽中,从而使得第二滑动件600能够沿基座400的导向槽运动。
在各个实施例的滑槽结构及滑轨结构中,滑槽也可以具有槽顶宽度小于槽底宽度的结构,而滑轨的形状与滑槽的形状相匹配,从而滑轨能够稳固地滑动卡接于滑槽中,不易脱离。
再次参考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为减少第一滑动件300及/或第二滑动件600所受到的摩擦力,使垫块的滑动更为顺畅,支撑装置10中可设置多个第一滑动件300或设置多个第一滑动件300和多个第二滑动件600。优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滑动件300和第二滑动件600的数量均为两个,两个第二滑动件600相互间隔设置,两个第一滑动件300分别设置在两个第二滑动件600上。其中,当基座400上设置有两个第二导轨410时,两个第二导轨410相互平行且间隔设置,两个第二滑动件600分别设置在两个第二滑轨410上。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为使支撑装置10的结构更为简洁,支撑装置10中也可只设置一个伸缩弹簧作为复位弹性件500,此时,当伸缩弹簧对垫块200的作用力的合力为零时,垫块200处于初始位置;当垫块200随工件100移动后,伸缩弹簧将发生拉伸,从而提供垫块200与移动方向反向的拉力(弹性力),从而驱使垫块200复位至初始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复位弹性件500包括多个伸缩弹簧,多个伸缩弹簧的一端连接基座400,另一端连接垫块200,设置多个伸缩弹簧可充分地向垫块200提供足够的弹性力以使垫块200能够更快地复位至初始位置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参考图1,多个伸缩弹簧的轴向(长轴方向)与基座400呈倾斜关系,倾斜结构能够方便伸缩弹簧安装于垫块200与基座400之间。
具体地,可参考图1和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的伸缩弹簧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为能够沿自身长轴方向弹性伸缩的第一伸缩弹簧510和第二伸缩弹簧520。第一伸缩弹簧510的一端连接垫块200,另一端连接基座400;第二伸缩弹簧520的一端连接垫块200,另一端连接基座400。第一伸缩弹簧510和第二伸缩弹簧520均能够对垫块200施加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的弹性力,从而提供垫块复位所需的弹性力。通过设置两个伸缩弹簧,支撑装置10中的复位结构能够得到极大的简化。
参考图7,第一伸缩弹簧510于基座400上的正投影为第一正投影,第二伸缩弹簧520于基座400上的正投影为第二正投影。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正投影和第二正投影相互平行。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正投影与第二正投影处于同一直线上。上述关系能够简化第一伸缩弹簧510及第二伸缩弹簧520的位置关系,简化复位结构,降低维护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垫块200处于初始位置上时,第一伸缩弹簧510和第二伸缩弹簧520均处于拉伸状态,且第一伸缩弹簧510和第二伸缩弹簧520对垫块200所施加的弹性力得到平衡,即垫块200在第一方向a和第二方向b上所受到的伸缩弹簧的弹性力合力为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当垫块200处于初始位置上时,第一伸缩弹簧510和第二伸缩弹簧520均处于自由状态,此时的第一伸缩弹簧510和第二伸缩弹簧520均不对垫块200施加弹性力。
参考图1,在一些实施例中,为方便配合及装配第一伸缩弹簧510和第二伸缩弹簧520,垫块200底部还设置有弹簧支柱210。优选地,弹簧支柱210设置于垫块200底部的中心位置。第一伸缩弹簧510和第二伸缩弹簧520的一端连接于垫块200底部的弹簧支柱210上。通过设置弹簧支柱210,并使伸缩弹簧连接于弹簧支柱210上,从而能够避免支撑装置10的结构过于臃肿,提高垫块200的移动灵活性,同时降低维护成本。
参考图6所示,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伸缩弹簧510和第二伸缩弹簧(图中未示出)的一端也可连接至垫块200的侧壁上。
参考图8和图9,支撑装置10可应用于定位设备20中,以对工件(如电池)进行定位。定位设备20还包括相对设置(设置于工件100在第一方向a两侧)的第一活动压板811和第一固定压板812,以及相对设置(设置于工件100在第二方向b两侧)的第二活动压板821和第二固定压板82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活动压板811能够沿第一方向a移动,第一活动压板811能够将工件100沿第一方向a推向第一固定压板812;第二活动压板821能够沿第一方向a及第二方向b移动,第二固定压板822能够沿第一方向a移动,第二活动压板821能够将工件100沿第二方向b推向第二固定压板82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活动压板821先将工件100沿第二方向b推向第二固定压板822,随后第一活动压板811将工件100、第二活动压板821、第二固定压板822一同沿第一方向a推向第一固定压板812,从而在第一方向a和第二方向b上将工件100夹紧并定位。工件100在被推动过程中,垫块200能够随工件100一同移动。夹紧工件100后,第一活动压板811、第一固定压板812、第二活动压板821和第二固定压板822能够将工件100夹紧在预设位置上,从而对工件100进行加工,加工完成后将工件100取离垫块200,随后垫块200在复位弹性件(如第一伸缩弹簧510和第二伸缩弹簧520)的作用下复位至初始位置。定位设备20在对工件100定位的过程中能够有效避免工件100与垫块200之间发生相对移动,从而减少工件100在定位过程中所受到的擦伤。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设置第一固定压板812以使第一固定压板812能够沿第二方向b移动。此时,第一活动压板811先将工件100沿第一方向a推向第一固定压板812上,随后第二活动压板821将电池、第一活动压板811及第一固定压板812一同沿第二方向b推向第二固定压板822。
再次参考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定位设备还包括底座700、导向轴承710、升降杆720及压缩弹簧730。底座700设置于基座400相对垫块200的另一侧,导向轴承710设置于底座700上,升降杆720穿过导向轴承710并与压缩弹簧730的一端连接,压缩弹簧730的另一端与基座400连接。其中,升降杆720能够驱动基座400升降,从而带动垫块200及工件100升降,使工件100具备在第三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a和第二方向b)上的移动能力;导向轴承710能够对升降杆720的升降方向进行导向,使升降杆720的运作更为精确。当需要对工件100在第三方向进一步定位时,可设置上定位机构以在第三方向上下压(下压方向由垫块200朝向底座700)工件100、垫块200或基座400中的任一部件。此时,借助压缩弹簧730能够被压缩的特性,在升降杆720不再升降的情况下,工件100依然能够被上定位机构在第三方向上下压,从而实现定位,简化升降流程。另外,在工件100被放置于垫块200上时,压缩弹簧730也能够起到缓冲作用,防止工件100直接冲击垫块200,从而起到保护工件100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为简化定位设备的结构,也可省略底座700及导向轴承710。
在一些实施例中,定位设备可按以下操作对电池进行定位:
驱动升降杆以使垫块上升,随后将电池防止于垫块上;
随后,第二活动压板将电池沿第二方向推向第二固定压板,并与第二固定压板一同夹紧电池;
第一活动压板将沿第一方向将电池、第二活动压板以及第二固定压板一同推向第一固定压板,从而实现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对电池的夹紧及定位,其中在推动电池的过程中,垫块随电池一同移动;
通过上定位机构将电池下压至预设位置以实现在第三方向上的定位;
对电池进行加工,加工完成后,将电池与垫块分离;
电池与垫块分离后,垫块在复位弹性件的复位弹性力作用下复位至初始位置。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1.一种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垫块,所述垫块的顶部用于支撑工件;
第一滑动件,固定设置于所述垫块的底部;
基座,所述第一滑动件滑动设置于所述基座上,所述第一滑动件能够使所述垫块相对所述基座沿第一方向滑动;以及
复位弹性件,连接所述垫块和所述基座,所述复位弹性件能够使滑动后的所述垫块复位至初始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滑动件,所述第二滑动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滑动件与所述基座之间,所述第二滑动件与所述基座滑动连接,所述第一滑动件与所述第二滑动件滑动连接,所述第二滑动件能够带动所述垫块和所述第一滑动件沿所述基座的第二方向滑动,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所述一滑动件能够在所述第二滑动件上沿所述第一方向滑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动件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设置的第一滑槽,所述第二滑动件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设置的第一滑轨,所述第一滑轨卡接于所述第一滑槽中,所述第一滑动件能够沿所述第一滑轨滑动;
所述第二滑动件还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设置的第二滑槽,所述基座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设置的第二滑轨,所述第二滑轨卡接于所述第二滑槽中,所述第二滑动件能够沿所述第二滑轨滑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动件、所述第二滑动件以及所述第二滑轨的数量均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滑轨相互平行且间隔设置,两个所述第二滑动件分别设置于两个所述第二滑轨上,两个所述第一滑动件分别设置于两个所述第二滑动件上。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弹性件包括多个伸缩弹簧,多个所述伸缩弹簧的一端连接所述基座,另一端连接所述垫块。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伸缩弹簧的轴向与所述基座呈倾斜关系。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弹簧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伸缩弹簧于所述基座上的正投影分别为第一正投影和第二正投影,所述第一正投影和所述第二正投影相互平行。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垫块包括设置于底部的弹簧支柱,两个所述伸缩弹簧的一端连接所述弹簧支柱;及/或
所述第一正投影与所述第二正投影处于同一直线上。
9.一种定位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固定压板、第一活动压板、第二固定压板、第二活动压板以及权利要求1至8任意一项所述的支撑装置,所述第一活动压板和所述第一固定压板分别设置于工件在所述第一方向的两侧,所述第二活动压板和所述第二固定压板分别设置于工件在垂直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两侧,所述第一活动压板能够将工件推向所述第一固定压板,所述第一活动压板和所述第一固定压板还能够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所述第二活动压板能够将工件沿所述第一方向推向所述第二固定压板。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定位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压缩弹簧和升降杆,所述压缩弹簧的一端连接所述基座,所述压缩弹簧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升降杆,所述升降杆能够驱动所述基座升降。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