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请涉及一种烹饪器具,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外壳的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现有的烹饪器具已多使用金属材料作为外壳,由于金属的质感较好可整体提升的美观度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电饭锅及电压锅的煲体一般包括塑胶中板、塑胶底座及金属外壳,中板为煲体提供整体的框架及起到支撑作用,底座固定在中板的下方,外壳为环形,固定在中板与底座之间,形成煲体外观面一部分。外壳由金属片材弯折形成,在接头处采用铆接条或两端部折边互相咬合的方式,以围设成周圈封闭的环状。然而,在使用中发现,采用现有方式固定的外壳,在产品跌落和冲击测试时,其接头处易出现错位,外壳容易中板上脱出。
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烹饪器具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提供一种烹饪器具,其具有固定可靠不易脱落的外壳。
具体地,本申请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外壳及连接片,所述外壳由金属片弯折呈环形,所述外壳的两端部通过所述连接片连接固定形成接头,所述外壳的接头处冲压形成第一凸包,所述连接片对应设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限制所述第一凸包相对所述连接片的移动。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限位部为第二凸包,所述第一凸包及所述第二凸包同时向内冲压形成,所述第二凸包紧密包覆所述第一凸包。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限位部为凹槽或通孔,所述第一凸包突伸入所述凹槽或通孔内。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烹饪器具还设有铭牌,所述铭牌贴覆在所述接头处并遮挡所述第一凸包。
所述接头处还设有地线铆接孔,所述铭牌遮挡所述地线铆接孔。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凸包为半球形、长条形或异形;和/或所述第一凸包向内突出于所述连接片的内侧面。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烹饪器具包括中板及底座,所述外壳被夹持固定在所述中板与所述底座之间,所述外壳的顶边缘或底边缘设有竖向边及连接竖向边及外壳侧壁的横向边,所述烹饪器具还设有压块,所述压块与所述中板或所述底座共同夹持固定所述横向边。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外壳的顶边缘向内并向上弯折形成所述竖向边及所述横向边,所述外壳的底边缘向内卷形成卷边,所述卷边与所述底座配合,所述压块通过螺钉固定在所述中板底部,所述压块设有第一抵顶部及第二抵顶部,所述第一抵顶部将所述横向边向上抵压在所述中板的底端面上,所述第二抵顶部向上抵顶所述中板,第一抵顶部及第二抵顶部分别位于螺钉的相对两端。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中板设有第一限位筋,所述底座设有第二限位筋,所述第一限位筋及所述第二限位筋分别卡在所述外壳的接头处的外侧。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烹饪器具包括煲体,所述煲体包括中板、底座及保温罩,所述底座通过第一螺钉固定在所述中板的下方,所述外壳被夹持固定在所述中板与所述底座之间,所述保温罩位于所述中板、所述外壳与所述底座形成的安装腔内,所述保温罩的内部底部还设有线圈盘组件,所述煲体的前侧还固定有控制板组件,所述外壳设有避让所述控制板组件的避让部,所述外壳的接头位于所述煲体的后侧,并由一铭牌覆盖,所述外壳的两端部分别设有向内反向弯折的折边,所述折边与所述连接片铆接固定,所述两端部之间形成缝隙;所述第一凸包设置在所述两端部毗邻处,所述缝隙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凸包上。
本申请烹饪器具在产品跌落或冲击测试时,外壳的第一凸包与连接片的限位部形成互锁咬合,加强了外壳接头与连接片的固定牢靠度,使外壳接头处不易移位,不易松开,可避免外壳脱落。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立体组合图。
图2为图1所示烹饪器具的锅体立体组合图。
图3为图2所示锅体的剖面图。
图4为图2所示锅体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5为图2所示锅体的外壳及连接片的立体分解图。
图6为外壳及连接片的立体组合图。
图7为外壳的主视图。
图8为沿图7中的a-a线剖视的剖面图。
图9为图8的a处的放大图。
图10为沿图7中的b-b线剖视的剖面图。
图11为图10中b处的放大图。
图12为外壳的局部剖面图。
图13为外壳、中板及压板的立体组合图。
图14为图13中c处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中板1、螺钉柱11、第一限位筋12、凸肋13、侧壁14、外壳2、避让部20、端部21、接头22、第一凸包23、折边24、缝隙25、地线铆接孔26、卷边27、竖向边28、横向边29、底座3、安装柱31、第二限位筋32、凸筋33、保温罩4、线圈盘组件5、控制板组件6、连接片7、限位部71、内侧面72、第二凸包73、内层74、外层75、狭槽76、通道77、铭牌8、压块9、第一抵顶部91、第二抵顶部92、螺钉10。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装置、系统、设备和方法的例子。
在本申请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参考图1至图4所示,本申请的烹饪器具包括锅盖及锅体,所述锅体又包括煲体及位于煲体内的内锅,内锅与锅盖之间形成烹饪腔。煲体又包括中板1、外壳2、底座3及保温罩4,中板1大体为环形塑胶材质,底座3固定连接在中板1的下方,外壳2设置在中板1与底座3之间,并形成煲体的部分外观面。在本实施方式中,煲体的外侧面的上部分由所述中板1形成,外侧面的下部分由所述外壳2形成。作为替换,也可以将外壳2包覆在中板1的外周面上,基本由外壳2形成煲体的外观面。保温罩4位于中板1、外壳2与底座3形成的安装腔内,在保温罩4的内部底部还设有线圈盘组件5,内锅位于保温罩4内,线圈盘组件5位于内锅底部以为内锅加热。
锅体与锅体相互枢接的一侧为后侧,相对的一侧为前侧,煲体的前侧还固定有控制板组件6,便于用户操作烹饪程序。外壳2设有避让控制板组件6的避让部20,以使操作界面尽可能的大,方便用户操作。底座3上设有向上突伸的安装柱31,中板1的四个角度各设有向下突伸的螺钉柱11,通过第一螺钉(未图示)插入安装柱31内并中板1的螺钉柱11螺纹连接,以将所述底座3固定在中板1的下方。另外,底座3还通过第二螺钉(未图示)连接至保温罩4上,使煲体结构稳定。
继续参考图4所示,底座3固定至中板1的组装过程中,外壳2被夹持固定在中板1及底座3之间,外壳2由金属片弯折呈环形,外壳2的两端部21通过一连接片7连接固定形成接头22,该接头22位于所述煲体的后侧,与连接片7铆接后的外壳2形成闭合环状结构。但是外壳2接头22处在产品跌落和冲击测试时仍然会出现松脱,导致外壳2脱离煲体,为此,本申请的外壳2在接头22处进行了改良,接头22处冲压形成向内突出的第一凸包23,连接片7对应设有限位部71,限位部71与第一凸包23配合限制第一凸包23相对所述连接片7的移动,当产品跌落和冲击测试时,第一凸包23与限位部71形成互锁咬合,加强了接头22处外壳2与连接片7的固定牢靠度,使外壳2接头22处不易松开,避免外壳2脱离煲体。
作为一个本实施方式,第一凸包23在连接片7固定至外壳2之后冲压形成。参考图5及图6所示,图5为外壳2与连接片7固定前的立体图,此时外壳2上尚无第一凸包23,在连接片7与外壳2铆压固定使外壳2形成环形密闭结构后,冲压接头22处形成第一凸包23。
图7为外壳2的主视图,图8为沿图7中的a-a线剖视的剖面图,图9为图8的a处的剖面图,以显示第一凸包23处的细节。第一凸包23的具体形状不作限制,可以是半球形、长条形或异形等任意形状。第一凸包23向内突出于连接片7的内侧面72,使互锁咬合更可靠,避免第一凸包23由于凸出的尺寸过小而易脱离限位部71。
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片7的限位部71为第二凸包73,第一凸包23及第二凸包73可以同时一次性冲压形成,形状相同,第二凸包73紧密包覆第一凸包23,对第一凸包23形成限位,两者形成互锁咬合,可避免产品跌落和冲击测试时,外壳2接头22处脱离连接片7产生松动。
作为另一个简单的变化实施方式,连接片7的限位部71也可以为凹槽或通孔,凹槽或通孔在连接片7上预设,第一凸包23在连接片7固定至外壳2之后冲压形成。并突伸入凹槽或通孔内,受凹槽或通孔的限制,其中凹槽或通孔的作用与前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二凸包73相同,与第一凸包23形成互锁咬合,加强外壳2与连接片7的结合强度,避免产品跌落和冲击测试时,外壳2接头22处松动。
结合图2及图4所示,作为一个实施方式,烹饪器具还设有铭牌8,铭牌8上标明了该烹饪器具的一些信息,包括制造商、额定功率、额定电压及产品名称等。铭牌8贴覆在外壳2的接头22处以遮挡第一凸包23,避免第一凸包23的设置破坏产品外观的美感。作为一个实施方式,外壳2接头22处还设有地线铆接孔26,用于与地线铆接固定,铭牌8同样遮挡了地线铆接孔26,避免地线铆接孔26的设置破坏产品外观的美感。
结合图5、图10及图11所示,下面将简要说明连接片7与外壳2的组装固定过程。外壳2的两端部21分别设有向内反向弯折的折边24,连接片7的两末端分别向外反折形成,使连接片7形成内层74和外层75,外层75和内层74之间形成狭槽76,外层75的中间处形成通道77。连接片7沿上下方向插入组装至外壳2,两折边24通过通道77进入狭槽76内,狭槽76及通道77的初始尺寸均较大,确保折边24可顺利插入。插入后,对两端部21及连接片7处进行铆压,使折边24及连接片7的外层75被可靠夹压在两端部21及连接片7的内层74之间,连接片7与外壳2形成铆合结构。即通过连接片7将外壳2的两端部21固定在一起,形成可靠的接头22。
两端部21之间形成有缝隙25,第一凸包23设置在两端部21毗邻处,缝隙25至少部分位于第一凸包23上。即第一凸包23的位置与缝隙25重合,两端部21分别有部分第一凸包23,均可与连接片7上的限位部71形成锁合结构,避免脱离连接片7。
作为简单的替换,也可以在两端部21分别设置第一凸包23,即第一凸包23的位置与缝隙25的位置不重合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凸包23有两个,上下设置。
为了进一步良好的定位外壳2,参考图2及图4所示,本申请烹饪器具的中板1设有第一限位筋12,底座3设有第二限位筋32,第一限位筋12自中板1后侧外侧面向下延伸,第二限位筋32自底座3后侧外侧面向上延伸,组装时底座3与中板1时,将外壳2放置在中板1与底座3之间,底座3顶部设有若干凸筋33,中板1底部设有若干个凸肋13,外壳2罩在这些凸筋33和凸肋13的外侧进行定位,同时第一限位筋12及第二限位筋32分别卡在外壳2的接头22处的外侧,对接头22处限位,可进一步避免外壳2接头22处松散。
参考图12至图14所示,外壳2的底边缘向内卷形成卷边27,外壳2的顶边缘向内再向上折,形成l形配合边,包括竖向边28及连接竖向边28及外壳2侧壁的横向边29。组装时,外壳2被夹持固定在中板1及底座3之间,顶部的竖向边28插入中板1的侧壁14的内侧,横向边29抵顶中板1的侧壁14的底端面;底部的卷边27抵靠底座3的凸筋33。由于中板1的底端面压在横向边29上,采用面与面抵触的配合方式,因此中板1与外壳2顶部的间隙非常细小,不影响整体外观的美观。
本申请烹饪器具还包括压块9,该压块9为金属材质,设有供螺钉10穿过的安装孔(未图示),通过螺钉10固定在中板1上。压块9设有第一抵顶部91,在压块9固定至中板的同时,第一抵顶部91向上抵压横向边29,即使横向边29被第一抵顶部91和侧壁14共同夹持固定,可避免外壳2的顶边缘脱离中板1。压块9还设有第二抵顶部92,第二抵顶部92向上抵顶中板1,第一抵顶部91及第二抵顶部92分别位于螺钉10的相对两端,以使结构更加平稳。
作为简单的替换,也可以将上述l形配合边设置在外壳2的底边缘,通过压块固定至底座3;或者外壳2顶边缘及底边缘均设有l形配合边,再分别通过上述压块9固定至中板1及底座3。
本申请烹饪器具的外壳2通过其第一凸包23与连接片7的限位部71的配合,可进一步增加外壳2与连接片7两者的结合强度,避免烹饪器具在进行跌落或冲撞试验中,外壳2因其接头22处与连接片7发生移位而脱离煲体而造成损坏。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保护的范围之内。
1.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外壳(2)及连接片(7),所述外壳由金属片弯折呈环形,所述外壳的两端部(21)通过所述连接片连接固定形成接头(22),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的接头处冲压形成第一凸包(23),所述连接片对应设有限位部(71),所述限位部限制所述第一凸包相对所述连接片的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71)为第二凸包(73),所述第一凸包(23)及所述第二凸包同时向内冲压形成,所述第二凸包紧密包覆所述第一凸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71)为凹槽或通孔,所述第一凸包(23)突伸入所述凹槽或通孔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器具还设有铭牌(8),所述铭牌贴覆在所述接头(22)处并遮挡所述第一凸包(23)。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头(22)处还设有地线铆接孔(26),所述铭牌(8)遮挡所述地线铆接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包(23)为半球形、长条形或异形;和/或所述第一凸包(23)向内突出于所述连接片(7)的内侧面(72)。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器具包括中板(1)及底座(3),所述外壳(2)被夹持固定在所述中板与所述底座之间,所述外壳的顶边缘或底边缘设有竖向边(28)及连接竖向边及外壳侧壁的横向边(29),所述烹饪器具还设有压块(9),所述压块与所述中板或所述底座共同夹持固定所述横向边。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的顶边缘向内并向上弯折形成所述竖向边(28)及所述横向边(29),所述外壳的底边缘向内卷形成卷边,所述卷边与所述底座配合,所述压块通过螺钉(10)固定在所述中板底部,所述压块设有第一抵顶部(91)及第二抵顶部(92),所述第一抵顶部将所述横向边向上抵压在所述中板的底端面上,所述第二抵顶部向上抵顶所述中板,所述第一抵顶部及所述第二抵顶部分别位于所述螺钉的相对两端。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板设有第一限位筋(12),所述底座设有第二限位筋(32),所述第一限位筋及所述第二限位筋分别卡在所述外壳的接头(22)处的外侧。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器具包括煲体,所述煲体包括中板(1)、底座(3)及保温罩(4),所述底座通过第一螺钉固定在所述中板的下方,所述外壳被夹持固定在所述中板与所述底座之间,所述保温罩位于所述中板、所述外壳与所述底座形成的安装腔内,所述保温罩的内部底部还设有线圈盘组件,所述煲体的前侧还固定有控制板组件(6),所述外壳设有避让所述控制板组件的避让部(20),所述外壳的接头(22)位于所述煲体的后侧,并由一铭牌(8)覆盖;所述外壳的两端部(21)分别设有向内反向弯折的折边(24),所述折边与所述连接片(7)铆接固定,所述两端部之间形成缝隙(25);所述第一凸包(23)设置在所述两端部(21)毗邻处,所述缝隙(25)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凸包(23)上。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