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均匀下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75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均匀下料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使用的下料装置为单一的桶体,塑料颗粒从桶体的上方直接加料,然后在重力的作用下自行输送至下一个工序,现有的下料装置通常在正常环境中进行操作,在进行下料时,下料装置内空气不足,会导致物料堵塞,无法正常流通,下料装置不能自动给管道加气,影响整体工作效率,同时物料输送时的速度无法掌控,一种均匀下料装置,无法调控物料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上述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自动调控的均匀下料装置。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下料箱体,还包括第一滤芯和自动阀门,下料箱体外部具有下料吸管且相通,下料吸管为中空结构,下料吸管具有第一通管且相通,自动阀门包括控制部和通气座,控制部包括罗茨风机和控制臂,通气座是中空结构,通气座侧端面具有孔位,控制臂的一端与罗茨风机侧方连接且固定,控制臂的另一端穿过孔位且与通气座内壁连接,罗茨风机的叶片与位于通气座内部的控制臂相连接,第一滤芯下端面具有第一进气柱,通气座具有上、下开口,第一进气柱与通气座上开口连通,通气座下开口与第一通管连通。

本实用新型一种均匀下料装置的有益效果是,物料从下料箱体上方入口进入,配合真空吸料装置启动吸料,将下料箱体的物料吸出,下料箱体外部具有下料吸管且相通,自动阀门包括控制部和通气座,下料吸管的第一通管与通气座连接,控制部包括罗茨风机和控制臂,罗茨风机的叶片与位于通气座内部的控制臂相连接,第一进气柱与通气座连接,空气从第一滤芯进入,经过通气座,罗茨风机控制叶片相对运动,进而控制空气进入下料吸管,物料进入下料吸管开始运作时,罗茨风机控制叶片张开,此时空气能过通气座进入下料吸管,给足空气,使物料顺利通过下料吸管,当物料输送完成,罗茨风机控制叶片闭合,下料吸管暂停通气,通过自动阀门能实现对物料进行调控,使物料均匀通过下料吸管,同时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是,一种均匀下料装置,还包括手动气阀和第二滤芯,手动气阀包括阀门本体和阀门手柄,阀门手柄与阀门本体外部连接,阀门本体设置有滑动杆且旋转,阀门手柄通过滑动杆带动阀门本体内的隔离板旋转,部分滑动杆嵌入隔离板,剩余部分滑动杆与阀门手柄连接且固定,下料吸管具有第二通管且相通,第二滤芯下端面具有第二进气柱,第二进气柱与阀门本体上端面连通,阀门本体下端面和第二通管连通,当自动阀门给气不足时,人工手动调整手动气阀,阀门手柄带动滑动杆转动进而带动阀门本体内的隔离片与阀门本体垂直,空气从第二滤芯进入下料吸管,增加空气使物料流动更加顺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是,一种均匀下料装置,自动阀门和第一滤芯之间连接有法兰盘,第一通管端口侧壁设置有托盘,法兰盘和托盘通过锁紧件连接且固定,第一滤芯与法兰盘固定,通过锁紧件使自动阀门固定在法兰盘和托盘之间,使自动阀门工作时处于稳定状态。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是,一种均匀下料装置,通气座外侧设置有护网结构,护网结构有多个,护网结构具有第二通孔,锁紧件包括六角螺丝钉和螺母,法兰盘具有第一通孔,法兰盘设置有六角螺丝钉,托盘上具有第三通孔,六角螺丝钉从上至下依次穿过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并通过螺母连接且固定,通过六角螺丝钉和螺母搭配使用使法兰盘、通气座和下料吸管稳定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是,一种均匀下料装置,下料箱体为下宽上窄结构,物料均匀进入下料箱体。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是,一种均匀下料装置,第一滤芯、第二滤芯都为布质材质,空气可以进入滤芯的同时过滤掉空气中的大粒杂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是,一种均匀下料装置,通气座内壁设置有密封层,罗茨风机的叶片闭合时,密封层有效的避免了空气进入下料吸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结构图;

图2为本实施的下料箱体;

图3为本实施的侧视图。

图中:

1-下料箱体;2-第一滤芯;3-自动阀门;31-通气座;4-第一通管;5-罗茨风机;6-控制臂;7-手动气阀;71-阀门本体;72-阀门手柄;8-第二滤芯;9-第二通管;10-法兰盘;11-下料吸管;12-护网结构;13-第一进气柱;14-第二进气柱;15-六角螺丝钉。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参见附图1-3所示,本实施例一种均匀下料装置,包括下料箱体1,还包括第一滤芯2和自动阀门3,下料箱体1外部具有下料吸管11且相通,下料吸管11为中空结构,下料吸管11具有第一通管4且相通,自动阀门3包括控制部和通气座31,控制部31包括罗茨风机5和控制臂6,通气座31是中空结构,通气座31侧端面具有孔位,控制臂6的一端与罗茨风机5侧方连接且固定,控制臂6的另一端穿过孔位且与通气座31内壁连接,罗茨风机的叶片与位于通气座31内部的控制臂6相连接,第一滤芯2下端面具有第一进气柱13,通气座31具有上、下开口,第一进气柱13与通气座31上开口连通,通气座31下开口与第一通管4连通。

本实施例包括手动气阀7和第二滤芯8,手动气阀7包括阀门本体71和阀门手柄72,阀门手柄72与阀门本体71外部连接,阀门本体71设置有滑动杆且旋转,阀门手柄72通过滑动杆带动阀门本体71内的隔离板旋转,部分滑动杆嵌入隔离板,剩余部分滑动杆与阀门手柄72连接且固定,下料吸管11具有第二通管9且相通,第二通管9与第一通管4有空隙,第二滤芯8下端面具有第二进气柱14,第二进气柱14与阀门本体71上端面连通,阀门本体71下端面和第二通管9连通。

本实施自动阀门3和第一滤芯2之间连接有法兰盘10,第一通管4端口侧壁设置有托盘,法兰盘10和托盘通过锁紧件连接且固定。

其中,通气座31外侧设置有护网结构12,护网结构12有多个,护网结构12具有第二通孔,锁紧件包括六角螺丝钉15和螺母,法兰盘10具有第一通孔,法兰盘10设置有六角螺丝钉15,托盘上具有第三通孔,六角螺丝钉15从上至下依次穿过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并通过螺母连接且固定。

其中,下料箱体1为墨瓶结构。

其中,第一滤芯2、第二滤芯8都为布质材质。

其中,通气座31内壁设置有密封层。

以上实施方式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均匀下料装置,包括下料箱体(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滤芯(2)和自动阀门(3),所述下料箱体(1)外部具有下料吸管(11)且相通,所述下料吸管(11)为中空结构,所述下料吸管(11)具有第一通管(4)且相通,所述自动阀门(3)包括控制部和通气座(31),所述控制部包括罗茨风机(5)和控制臂(6),所述通气座(31)是中空结构,所述通气座(31)侧端面具有孔位,所述控制臂(6)的一端与罗茨风机(5)侧方连接且固定,所述控制臂(6)的另一端穿过孔位且与通气座(31)内壁连接,所述罗茨风机的叶片与位于通气座(31)内部的控制臂(6)相连接,所述第一滤芯(2)下端面具有第一进气柱(13),所述通气座(31)具有上、下开口,所述第一进气柱(13)与通气座(31)上开口连通,所述通气座(31)下开口与第一通管(4)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均匀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手动气阀(7)和第二滤芯(8),所述手动气阀(7)包括阀门本体(71)和阀门手柄(72),所述阀门手柄(72)与阀门本体(71)外部连接,所述阀门本体(71)设置有滑动杆且旋转,所述阀门手柄(72)通过滑动杆带动阀门本体(71)内的隔离板旋转,部分所述滑动杆嵌入隔离板,剩余部分所述滑动杆与阀门手柄(72)连接且固定,所述下料吸管(11)具有第二通管(9)且相通,所述第二滤芯(8)下端面具有第二进气柱(14),所述第二进气柱(14)与阀门本体(71)上端面连通,所述阀门本体(71)下端面和第二通管(9)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均匀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阀门(3)和第一滤芯(2)之间连接有法兰盘(10),所述第一通管(4)端口侧壁设置有托盘,所述法兰盘(10)和托盘通过锁紧件连接且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均匀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座(31)外侧设置有护网结构(12),所述护网结构(12)有多个,所述护网结构(12)具有第二通孔,所述锁紧件包括六角螺丝钉(15)和螺母,所述法兰盘(10)具有第一通孔,所述法兰盘(10)设置有六角螺丝钉(15),所述托盘上具有第三通孔,所述六角螺丝钉(15)从上至下依次穿过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并通过螺母连接且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均匀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下料箱体(1)为下宽上窄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均匀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滤芯(2)、第二滤芯(8)都为布质材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均匀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座(31)内壁设置有密封层。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均匀下料装置,包括下料箱体,还包括第一滤芯和自动阀门,下料箱体外部具有下料吸管且相通,下料吸管为中空结构,下料吸管具有第一通管且相通,自动阀门包括控制部和通气座,控制部包括罗茨风机和控制臂,通气座是中空结构,通气座侧端面具有孔位,控制臂的一端与罗茨风机侧方连接且固定,控制臂的另一端穿过孔位且与通气座内壁连接,罗茨风机的叶片与位于通气座内部的控制臂相连接,第一滤芯下端面具有第一进气柱,通气座具有上、下开口,第一进气柱与通气座上开口连通,通气座下开口与第一通管连通,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自动调控的均匀下料装置。

技术研发人员:聂海梅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张家港森美瑞机械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9.06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2908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