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采集基站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8  91


本实用新型涉及数据采集系统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采集基站。



背景技术:

智能采集基站,用于通信、数据采集和管理,一般用于户外监测,例如红绿灯控制系统等。

现有的智能采集基站,一般将电源、电源管理系统及各种功能板卡集成设置于箱体内,导致线路结构复杂,不便于安装和拆卸,后期维修也容易出错。

针对以上问题,将各功能组件模块化分别组装是一种好的解决思路。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智能采集基站,便于安装和拆卸,方便后期维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智能采集基站,其包括壳体(1)、电源(2)、若干板卡(3)、电源管理模块(4)和若干个插槽(5),所述,壳体(1)背部开口,内部设置有容纳所述电源(2)、板卡(3)和电源管理模块(4)的空腔,壳体(1)面板内侧固定插槽(5),还包括背板(6)和滑动连接组件(7),所述电源(2)、板卡(3)和电源管理模块(4)分别固定在背板(6)上,背板(6)通过滑动连接组件(7)与壳体(1)在壳体(1)开口方向上滑动连接,电源(2)、板卡(3)和电源管理模块(4)分别选择性插入插槽(5)内。

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背板(6)分别设置有三块,分别为第一背板(61)、第二背板(62)和第三背板(63),电源(2)固定在第一背板(61)上,若干板卡(3)竖向并排固定在第二背板(62)上,电源管理模块(4)固定在第三背板(63)上,第一背板(61)、第二背板(62)和第三背板(63)分别与壳体(1)滑动连接。

进一步优选的,第一背板(61)通过滑动连接组件(7)与壳体(1)在壳体(1)开口方向上滑动连接,第二背板(62)和第三背板(63)相互固定且通过滑动连接组件(7)与壳体(1)在壳体(1)开口方向上滑动连接。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一背板(61)、第二背板(62)和第三背板(63)共同盖住壳体(1)背部开口。

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滑动连接组件(7)包括插板(71)和至少两滑槽(72),所述两滑槽(72)相对固定在壳体(1)内部两侧面板上,插板(71)水平设置并与背板(6)固定,插板(71)与两滑槽(72)滑动连接。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滑动连接组件(7)还包括插孔排(73)和螺栓(74),所述插孔排(73)表面并排设置有若干插孔,插孔排(73)两端分别固定在壳体(1)内部两侧面板上,若干螺栓(74)穿过背板(6)并选择性插入插孔排(73)表面的插孔内。

更进一步优选的,螺栓(74)与插孔排(73)螺纹连接。

更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滑动连接组件(7)还包括若干导向槽(75),所述导向槽(75)并排固定在插孔排(73)底部或表面,板卡(3)与导向槽(75)滑动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智能采集基站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设置背板和滑动连接组件,可将电源、板卡和电源管理模块随背板一起插入壳体内并实现电连接,安装方便,且需要检查电路故障时,可将背板抽出进行故障排查,非常方便;

(2)设置插板和插槽,便于实现整体插接;设置插孔排和螺栓,便于定位;设置导向槽,便于板卡插入。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智能采集基站的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智能采集基站的壳体部分的正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智能采集基站的背板部分的立体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智能采集基站的滑动连接组件部分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结合图2和图3,本实用新型的智能采集基站,其包括壳体1、电源2、若干板卡3、电源管理模块4、若干个插槽5、背板6和滑动连接组件7。

其中,壳体1背部开口,内部设置有容纳所述电源2、板卡3和电源管理模块4的空腔,壳体1面板内侧固定插槽5,用于与电源2、板卡3和电源管理模块4实现插接固定并实现电连接。

电源2,一般为电池或外接电源,可采用现有技术。

板卡3,设置有若干个,实现对应的数据通信、采集和管理功能,根据不同的功能型号选配。

电源管理模块4,用于管理电源2,实现充放电功能,以及在储备电源和外接电源之间进行切换管理。

还包括背板6,固定所述电源2、板卡3和电源管理模块4,背板6通过滑动连接组件7与壳体1在壳体1开口方向上滑动连接,电源2、板卡3和电源管理模块4分别选择性插入插槽5内。如此,当背板6相对壳体1移动时,电源2、板卡3和电源管理模块4缓缓进入壳体1内并最后分别插入对应的插槽5内。

具体的,所述背板6可设置为一块,也可设置三块,分别为第一背板61、第二背板62和第三背板63,电源2固定在第一背板61上,若干板卡3竖向并排固定在第二背板62上,电源管理模块4固定在第三背板63上,第一背板61、第二背板62和第三背板63分别与壳体1滑动连接。

具体的,所述第一背板61、第二背板62和第三背板63共同盖住壳体1背部开口。如此,无需额外加设壳体盖,实现壳体1背部开口的封口。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背板61通过滑动连接组件7与壳体1在壳体1开口方向上滑动连接,第二背板62和第三背板63相互固定且通过滑动连接组件7与壳体1在壳体1开口方向上滑动连接。

滑动连接组件7,实现背板6与壳体1的滑动连接。

如图4所示,所述滑动连接组件7包括插板71和至少两滑槽72,所述两滑槽72相对固定在壳体1内部两侧面板上,插板71水平设置并与背板6固定,插板71与两滑槽72滑动连接。如此,当推动背板6时,插板71沿滑槽72滑动。

考虑到滑槽72实际设计中,往往间隙较大,因此,需要对行程长度进行限位,还包括插孔排73和螺栓74,所述插孔排73表面并排设置有若干插孔,插孔排73两端分别固定在壳体1内部两侧面板上,若干螺栓74穿过背板6并选择性插入插孔排73表面的插孔内。

具体的,螺栓74与插孔排73螺纹连接。如此,可实现壳体1和背板6的固定。当然,也可另外设置螺丝将二者连接固定。

考虑到板卡容易出现晃动,所述滑动连接组件7还包括若干导向槽75,所述导向槽75并排固定在插孔排73底部或表面,板卡3与导向槽75滑动连接。如此,可对板卡3起到导向作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智能采集基站,其包括壳体(1)、电源(2)、若干板卡(3)、电源管理模块(4)和若干个插槽(5),所述,壳体(1)背部开口,内部设置有容纳所述电源(2)、板卡(3)和电源管理模块(4)的空腔,壳体(1)面板内侧固定插槽(5),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背板(6)和滑动连接组件(7),所述电源(2)、板卡(3)和电源管理模块(4)分别固定在背板(6)上,背板(6)通过滑动连接组件(7)与壳体(1)在壳体(1)开口方向上滑动连接,电源(2)、板卡(3)和电源管理模块(4)分别选择性插入插槽(5)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采集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6)分别设置有三块,分别为第一背板(61)、第二背板(62)和第三背板(63),电源(2)固定在第一背板(61)上,若干板卡(3)竖向并排固定在第二背板(62)上,电源管理模块(4)固定在第三背板(63)上,第一背板(61)、第二背板(62)和第三背板(63)分别与壳体(1)滑动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采集基站,其特征在于:第一背板(61)通过滑动连接组件(7)与壳体(1)在壳体(1)开口方向上滑动连接,第二背板(62)和第三背板(63)相互固定且通过滑动连接组件(7)与壳体(1)在壳体(1)开口方向上滑动连接。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采集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背板(61)、第二背板(62)和第三背板(63)共同盖住壳体(1)背部开口。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采集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连接组件(7)包括插板(71)和至少两滑槽(72),所述两滑槽(72)相对固定在壳体(1)内部两侧面板上,插板(71)水平设置并与背板(6)固定,插板(71)与两滑槽(72)滑动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智能采集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连接组件(7)还包括插孔排(73)和螺栓(74),所述插孔排(73)表面并排设置有若干插孔,插孔排(73)两端分别固定在壳体(1)内部两侧面板上,若干螺栓(74)穿过背板(6)并选择性插入插孔排(73)表面的插孔内。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智能采集基站,其特征在于:螺栓(74)与插孔排(73)螺纹连接。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智能采集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连接组件(7)还包括若干导向槽(75),所述导向槽(75)并排固定在插孔排(73)底部或表面,板卡(3)与导向槽(75)滑动连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智能采集基站,通过设置背板和滑动连接组件,可将电源、板卡和电源管理模块随背板一起插入壳体内并实现电连接,安装方便,且需要检查电路故障时,可将背板抽出进行故障排查,非常方便;设置插板和插槽,便于实现整体插接;设置插孔排和螺栓,便于定位;设置导向槽,便于板卡插入。

技术研发人员:陈保;杨克学;陈田;白博宇;李习涛;曲松鹤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武汉华和机电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10.12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290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