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圆柱锂电池生产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锂电池的套扣圈装置。
背景技术:
在圆柱锂电池生产领域,需要将带有集流片的电芯装入钢筒中,然后套上绝缘垫片(扣圈)。目前,套扣圈套工序均由人工完成,其不仅工人劳动强度较大,而且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锂电池的套扣圈装置,使其能够代替部分人工进行套扣圈套工序。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用于锂电池的套扣圈装置,其包括两第二立柱、多个第三立柱及水平设置的第二上固定板和第二下固定板,第二下固定板通过两第二立柱固定在台面上,第二上固定板通过多个第三立柱固定在第二下固定板上方;
第二下固定板上固定有竖直设置且上下两端开口的两个第二导料筒;第二上固定板和第二下固定板之间设有竖直设置的两个第二压料筒,第二压料筒可升降地设置第二上固定板上;台面和第二下固定板之间设有竖直设置的两个第二顶料筒,第二顶料筒可升降地设置在台面上;两个第二压料筒一一对应地设置在两个第二导料筒的正上方,两个第二顶料筒一一对应地设置在两个第二导料筒的正下方;第二导料筒固定在第二下固定板的上表面凹陷形成的凹部内,且第二导料筒与第二下固定板的上表面平齐;
套扣圈装置还包括水平设置的拨料板和引料板,引料板固定盖设在第二下固定板上,引料板下端中部朝上凹陷并与第二下固定板及第二导料筒合围形成拨料板活动腔,拨料板可前后移动地设置在拨料板活动腔内,引料板的右端开设有与拨料板活动腔左右连通的两个扣圈进料口,拨料板的右端对应形成两个弧形的拨料槽口;两个扣圈进料口的间距、两个拨料槽口及两个第二导料筒的间距相等。
优选地,套扣圈装置还包括一第二压料气缸,第二压料气缸的缸体固定在第二上固定板上,第二压料气缸的活塞杆固定在一第二压料筒固定板上,两个第二压料筒均固定在第二压料筒固定板上;第二压料筒固定板上固定有竖直的两个第二上导杆,两个第二上导杆各可升降地套设在一个第二上导套上,第二上导套固定在第二上固定板上;第二顶料筒固定板上固定有竖直的两个第二下导杆,两个第二下导杆各可升降地套设在一个第二下导套上,第二下导套固定在台面上。
优选地,套扣圈装置还包括用于驱动拨料板在拨料板活动腔内前后移动的拨料板驱动气缸,拨料板驱动气缸沿前后方向设置,拨料板驱动气缸的缸体固定在第二下固定板上,拨料板驱动气缸的活塞杆通过一连接件固定在拨料板上,引料板上端开设有供连接件穿设的连接件过孔。
优选地,套扣圈装置还包括两个振动上料盘,两个振动上料盘的出料口通过各一倾斜导料槽朝左连接至一个拨料槽口。
本实用新型通过振动上料盘将扣圈朝左从引料板的扣圈进料口向送料至拨料板活动腔,并使之到达拨料槽口,然后通过驱动拨料板将前后拨至第二导料筒内,落入钢筒内的电芯上,最后由第二压料筒及第二顶料筒的上下压合作用下,使之在钢筒内居中。其能够任其代替部分人工进行套扣圈套工序,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的用于锂电池的电芯入壳套扣圈装置的立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的圆盘的立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的上料装置的左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的上料装置的立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的上料装置的部分结构的立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的电芯入壳装置的立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的套扣圈装置的部分结构的立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的用于锂电池的电芯入壳套扣圈装置的部分结构的立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的用于锂电池的套扣圈装置的部分结构的立视图;
图10是图1所示局部a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正对地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请参阅图1、图2。本实用新型的用于锂电池的电芯入壳套扣圈装置,其包括支撑框架9、台面210、圆盘6、上料装置1、电芯入壳装置4、套扣圈装置2及卸料装置7。
其中,台面210及圆盘6均水平设置。台面210固定在支撑框架9上端。圆盘6通过一凸轮分割器61可间歇转动地设置在台面210上。圆盘6的外周缘上均匀间隔地开设有多个u型槽口61,u型槽口61上嵌固有一个c形卡块8。c形卡块8的开口沿圆盘6的径向朝外设置。c形卡块8的开口底部为弧形。c形卡块8的开口底部内固定嵌入有一上一下共两个磁柱81。磁柱81的轴向沿圆盘6的径向设置。
圆盘6的周向上沿转动方向依次形成90度间隔分布的第一工位、第二工位、第三工位及第四工位。第一工位、第二工位、第三工位及第四工位依次正对地设置在圆盘6的周向外端的左侧、后侧、右侧、前侧。
请结合参阅图3至图5,其中,上料装置1用于在第一工位上沿圆盘6的径向往u型槽口61内送入钢筒91。上料装置1包括上端开设有装料口的箱体(未标记)。箱体内固定有一倾斜的导料板14。导料板14的前端相对于后端朝下倾斜,导料板14的前端设有下料口。箱体内可转动地设置有一导料辊17a。导料辊17a的外周缘上形成有均匀间隔分布的多个钢筒91外径相适配的弧形凹槽。导料辊17a设置在下料口处且其上缘的转动方向由后向前设置。
导料辊17a的下方设有一导料块19。导料块19内开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一中心轴为中心的螺旋槽191。螺旋槽191的前端191a水平设置。螺旋槽191的后端191b相对于螺旋槽191的前端191a扭转90度后沿竖直方向设置。螺旋槽191的前端191a通过导料块19上开设有一钢筒过孔朝上与下料口连通。
箱体的前端固定有一前后设置的推料直线电机。推料直线电机(未示出)的电机轴的自由端朝后设置且与一推板(未示出)垂直固定。箱体的前端侧壁上开设有与推板前后正对的推板过孔12a。导料块19的后端固定有一l形的过渡块18。过渡块18内朝上开设有四分之一圆弧的过渡槽18b。过渡槽18b的一端朝前正对于螺旋槽191的后端191b设置且其底部与螺旋槽191的后端191b平齐。过渡槽18b的另一端朝右正对于圆盘6的一u型槽口61。导料辊(17a)与箱体的前侧内壁之间的间隔仅可容一个钢筒通过。
本实用新型的上料装置,其在使用时先将钢筒平躺在箱体内,并使其开口端朝右设置通过导料辊朝下向导料块的前端送钢筒,然后通过推板朝后推挤钢筒,使得钢筒沿螺旋槽逆时针转动90度后站直,然后经过滤槽后由过滤槽的右端上料,其结构简单、效率较高。
具体地,箱体由底板13、前侧板12、后侧板11、左侧板未示出及右侧板拼合固定而成。导料板14固定在右侧板上。过渡块18的另一端朝右穿设右侧板。底板13的前后两端各朝右凸伸形成连接部13a。连接部13a通过紧固件固定在台面210上。推料直线电机外罩设有电机保护罩19b。电机保护罩19b的左端固定在前侧板12上。
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优选地,右侧板包括固定连接的上右侧板单元15和下右侧板单元16。上右侧板单元15、左侧板、前侧板12和后侧板11合围形成钢筒储箱。过渡块18的另一端朝右穿设下右侧板单元16上开设的过渡块过孔16a。导料辊17a与一导料辊驱动电机16b的电机轴同轴固定。导料辊驱动电机16b固定在上右侧板单元15上。
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优选地,前侧板12上固定有一个竖直设置的挡板17。挡板17设置在下料口左侧。挡板17、下右侧板单元16、导料辊17a及前侧板12合围形成钢筒下料通道。过渡块18通过多个导料槽支撑柱18a固定在底板13上,其中,上右侧板单元15的上端相对于其下端朝右倾斜,这样可以便于由人工批量朝箱体内装入钢筒时比较顺畅,不容易卡住。
上料装置1还包括一送料装置5。送料装置5包括一水平设置的送料皮带51。送料皮带51的两侧各设有一竖直的导料挡板52。两导料挡板52通过导料挡板固定座53固定在台面210上。两导料挡板52及送料皮带51合围形成一左右延伸的送料通道。送料通道的一端朝左正对于过渡槽18b的另一端。送料通道的另一端朝右正对于圆盘6的一u型槽口61。
这样,过滤槽的右端出来的钢筒能够经送料皮带51送至圆盘6的左端的u型槽口61内。
请结合参阅图6。本实用新型的电芯入壳装置4用于在第二工位上朝钢筒91内塞入电芯92。电芯入壳装置4包括两第一立柱431及水平设置的第一上固定板450和第一下固定板480。第一上固定板450和第一下固定板480均通过两第一立柱431固定在台面210上。
第一下固定板480上固定有竖直设置且上下两端开口的两个第一导料筒481。两个第一导料筒481一一对应地设置在周向上相邻的两个u型槽口61之正上方。第一上固定板450和第一下固定板480之间设有竖直设置的两个第一压料筒453。第一压料筒453可升降地设置第一上固定板450上。台面210和第一下固定板480之间设有竖直设置的两个第一顶料筒463。第一顶料筒463可升降地设置在台面210上。两个第一压料筒453一一对应地设置在两个第一导料筒481的正上方。两个第一顶料筒463一一对应地设置在两个第一导料筒481的正下方。
本实用新型的电芯入壳装置,其在使用时,可通过人工上料,或通过与上述结构相同的上料装置朝第一导料筒中进行送料,然后通过第一压料筒与第一顶料筒上下压合,进而将电芯塞入钢筒内。
其中,当采用上述结构相同的上料装置朝第一导料筒中进行送料时,上料装置的送料皮带的出料一端正对于第一导料筒,且与第一导料筒的上表面平齐。第一导料筒的远离送料皮带的一端最好设有用于挡止电芯的定位挡片。
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优选地,电芯入壳装置4还包括一第一压料气缸451。第一压料气缸451的缸体固定在第一上固定板450上。第一压料气缸451的活塞杆固定在一第一压料筒固定板452上。两个第一压料筒453均固定在第一压料筒固定板452上。第一压料筒固定板452上固定有竖直的两个第一上导杆452a。两个第一上导杆452a各可升降地套设在一个第一上导套450a上。第一上导套450a固定在第一上固定板450上。第一顶料筒固定板452上固定有竖直的两个第一下导杆462a。两个第一下导杆462a各可升降地套设在一个第一下导套410a上。第一下导套410a固定在台面210上。
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优选地,电芯入壳装置4还包括一送料装置5。送料装置5包括一水平设置的送料皮带51。送料皮带51的两侧各设有一竖直的导料挡板52。两导料挡板52通过导料挡板固定座53固定在台面210上。两导料挡板52及送料皮带51合围形成一前后延伸的送料通道。送料通道的一端朝前正对于其中的第一导料筒481。送料通道的下端与第一导料筒481的上端面平齐。
请结合参阅图7至图9。本实用新型的套扣圈装置2的用于在第三工位上朝钢筒91内套入扣圈93。套扣圈装置2包括两第二立柱231、多个第三立柱250b及水平设置的第二上固定板250和第二下固定板280。第二下固定板280通过两第二立柱231固定在台面210上。第二上固定板250通过多个第三立柱250b固定在第二下固定板280上方。
第二下固定板280上固定有竖直设置且上下两端开口的两个第二导料筒281。两个第二导料筒281一一对应地设置在周向上相邻的两个u型槽口61之正上方。第二上固定板250和第二下固定板280之间设有竖直设置的两个第二压料筒253。第二压料筒253可升降地设置第二上固定板250上。
台面210和第二下固定板280之间设有竖直设置的两个第二顶料筒263。第二顶料筒263可升降地设置在台面210上。两个第二压料筒253一一对应地设置在两个第二导料筒281的正上方。两个第二顶料筒263一一对应地设置在两个第二导料筒281的正下方。第二导料筒281固定在第二下固定板280的上表面凹陷形成的凹部280a内,且第二导料筒281与第二下固定板280的上表面平齐。
请参阅图10。套扣圈装置2还包括水平设置的拨料板290和引料板240。引料板240固定盖设在第二下固定板280上。引料板240下端中部朝上凹陷并与第二下固定板280及第二导料筒281合围形成拨料板活动腔。拨料板290可前后移动地设置在拨料板活动腔内。引料板240的右端开设有与拨料板活动腔左右连通的两个扣圈进料口240a。拨料板290的右端对应形成两个弧形的拨料槽口290a。两个扣圈进料口240a的间距、两个拨料槽口290a及两个第二导料筒281的间距相等。引料板240前后正对于扣圈进料口240a处开对应设有观察孔240c。
本实用新型通过振动上料盘将扣圈朝左从引料板的扣圈进料口向送料至拨料板活动腔,并使之到达拨料槽口,然后通过驱动拨料板将前后拨至第二导料筒内,落入钢筒内的电芯上,最后由第二压料筒及第二顶料筒的上下压合作用下,使之在钢筒内居中。
其中,套扣圈装置2还包括一第二压料气缸251。第二压料气缸251的缸体通过固定在第二上固定板250上。第二压料气缸251的活塞杆固定在一第二压料筒固定板252上。两个第二压料筒253均固定在第二压料筒固定板252上。第二压料筒固定板252上固定有竖直的两个第二上导杆252a。两个第二上导杆252a各可升降地套设在一个第二上导套250a上。第二上导套250a固定在第二上固定板250上。第二顶料筒固定板252上固定有竖直的两个第二下导杆262a。两个第二下导杆262a各可升降地套设在一个第二下导套210a上。第二下导套210a固定在台面210上。
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优选地,套扣圈装置2还包括用于驱动拨料板290在拨料板活动腔内前后移动的拨料板驱动气缸270。拨料板驱动气缸270沿前后方向设置。拨料板驱动气缸270的缸体一角铁271固定在第二下固定板280上。拨料板驱动气缸270的活塞杆通过一连接件272固定在拨料板290上。引料板240上端开设有供连接件272穿设的连接件过孔240b。
其中,套扣圈装置2还包括两个振动上料盘3。两个振动上料盘3的出料口通过各一倾斜导料槽31朝左连接至一个拨料槽口290a。
本实用新型的卸料装置7用于在第四工位上将装有电芯92和扣圈93的钢筒91从u型槽口61处的卸料装置,其具体包括一水平设置的卸料底板71及竖直设置的左卸料挡板73和右卸料挡板72。左卸料挡板73和右卸料挡板72左右正对且沿前后方向延伸。左卸料挡板73的下端和右卸料挡板72下端均固定在卸料底板71上。左卸料挡板73的后端突出于右卸料挡板72的后端并朝右形成90度圆弧状的弧形过渡板73a。弧形过渡板73a的右端与右卸料挡板72的后端形成卸料口。卸料口在径向上与圆盘6的u型槽口61相正对。
本实用新型的卸料装置其结构简单,具有很高的实用性。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本实用新型中其他未详述部分均属于现有技术,故在此不再赘述。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1.一种用于锂电池的套扣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两第二立柱(231)、多个第三立柱(250b)及水平设置的第二上固定板(250)和第二下固定板(280),第二下固定板(280)通过所述两第二立柱(231)固定在一台面(210)上,第二上固定板(250)通过所述多个第三立柱(250b)固定在第二下固定板(280)上方;
第二下固定板(280)上固定有竖直设置且上下两端开口的两个第二导料筒(281);所述第二上固定板(250)和第二下固定板(280)之间设有竖直设置的两个第二压料筒(253),第二压料筒(253)可升降地设置第二上固定板(250)上;所述台面(210)和第二下固定板(280)之间设有竖直设置的两个第二顶料筒(263),第二顶料筒(263)可升降地设置在台面(210)上;所述两个第二压料筒(253)一一对应地设置在两个第二导料筒(281)的正上方,所述两个第二顶料筒(263)一一对应地设置在两个第二导料筒(281)的正下方;第二导料筒(281)固定在第二下固定板(280)的上表面凹陷形成的凹部(280a)内,且第二导料筒(281)与第二下固定板(280)的上表面平齐;
所述套扣圈装置(2)还包括水平设置的拨料板(290)和引料板(240),引料板(240)固定盖设在第二下固定板(280)上,引料板(240)下端中部朝上凹陷并与第二下固定板(280)及第二导料筒(281)合围形成拨料板活动腔,拨料板(290)可前后移动地设置在所述拨料板活动腔内,引料板(240)的右端开设有与拨料板活动腔左右连通的两个扣圈进料口(240a),拨料板(290)的右端对应形成两个弧形的拨料槽口(290a);所述两个扣圈进料口(240a)的间距、所述两个拨料槽口(290a)及所述两个第二导料筒(281)的间距相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锂电池的套扣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套扣圈装置(2)还包括一第二压料气缸(251),第二压料气缸(251)的缸体固定在第二上固定板(250)上,第二压料气缸(251)的活塞杆固定在一第二压料筒固定板(252)上,所述两个第二压料筒(253)均固定在第二压料筒固定板(252)上;第二压料筒固定板(252)上固定有竖直的两个第二上导杆(252a),两个第二上导杆(252a)各可升降地套设在一个第二上导套(250a)上,第二上导套(250a)固定在第二上固定板(250)上;第二顶料筒固定板(252)上固定有竖直的两个第二下导杆(262a),两个第二下导杆(262a)各可升降地套设在一个第二下导套(210a)上,第二下导套(210a)固定在台面(210)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锂电池的套扣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套扣圈装置(2)还包括用于驱动拨料板(290)在拨料板活动腔内前后移动的拨料板驱动气缸(270),拨料板驱动气缸(270)沿前后方向设置,拨料板驱动气缸(270)的缸体固定在第二下固定板(280)上,拨料板驱动气缸(270)的活塞杆通过一连接件(272)固定在拨料板(290)上,引料板(240)上端开设有供连接件(272)穿设的连接件过孔(240b)。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锂电池的套扣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套扣圈装置(2)还包括两个振动上料盘(3),两个振动上料盘(3)的出料口通过各一倾斜导料槽(31)朝左连接至一个所述拨料槽口(290a)。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