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设备
技术领域:
,特别是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无边框显示设备是指屏幕边框极窄的显示器设备,采用将显示器屏幕和边框融合在一起的设计。无边框显示设备设计较为的美观,在一定程度上给用户带来的更加宽广的可视面积,但是成本较高。而带边框显示设备,由于液晶屏成本较低,在成本上相对于无边框显示设备略占优势。目前显示装置的结构复杂,装配时零件较多,存在装配速度慢、效率低的问题。技术实现要素:基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旨在解决传统技术目前显示装置的结构复杂,装配时零件较多,存在装配速度慢、效率低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中框结构,所述中框结构支撑所述显示面板;背板结构,包括背板主体及背板连接板,所述背板连接板的一端与所述背板主体连接、另一端弯折延伸形成一支撑面,所述支撑面与所述中框结构抵接。可选地,所述中框结构包括中框主体、以及设于所述中框主体外端侧的中框侧板,所述中框主体与所述支撑面抵接,所述中框侧板与所述背板连接板的侧面对应。可选地,所述显示装置包括设于背板结构和中框结构间的光学模组,所述中框主体朝向所述背板主体方向延伸有中框凸起,所述中框凸起抵接于所述光学模组。可选地,所述中框侧板的两端分别突出于所述中框主体的两侧、并分别形成面板限位侧板和模组限位侧板,所述面板限位侧板挡设于所述显示面板的边缘外侧,所述模组限位侧板挡设于所述光学模组的边缘外侧。可选地,所述光学模组包括相互连接的光学膜片和扩散板,所述光学膜片与所述中框凸起抵接,所述扩散板与所述背板连接板连接。可选地,所述中框结构设为具有缺口的框状结构;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连接设于所述中框结构的缺口位置处的胶框,所述胶框一侧与所述显示面板连接、另一侧与所述光学模组连接。可选地,所述中框主体上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支撑面上对应设有第二连接孔,所述中框主体与所述背板连接板通过穿过所述第一连接孔和所述第二连接孔的螺接件连接。可选地,所述显示装置包括围设于所述中框结构和所述显示面板周侧的外框结构,所述外框结构与所述背板主体连接。可选地,所述外框结构包括环形的外框主体,所述外框主体内侧形成有外框凹槽,所述中框侧板、所述显示面板、所述背板连接板的边缘均伸入到所述外框凹槽中;所述背板连接板设有工艺孔,所述工艺孔沿所述背板连接板的边缘设置;所述背板连接板上开设有邻近所述工艺孔的第三连接孔,所述外框主体对应设有与所述第三连接孔配合的第四连接孔,所述外框主体与所述背板连接板通过穿过所述第三连接孔和所述第四连接孔的第二螺接件连接。可选地,所述背板连接板为u形弯折板,所述光学模组的边缘伸入所述u形弯折板围设形成的凹槽中。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技术方案中的显示装置,通过在背板结构设置背板主体及背板连接板,背板连接板的一端与背板主体连接、另一端弯折延伸形成一支撑面,支撑面与中框结构抵接,以简化显示装置的结构,有效提高装配效率。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显示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显示装置的背板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3的局部a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的局部b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显示装置(中框结构与背板结构连接位置处)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显示装置(背板结构与外框结构连接位置处)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0背板结构110背板主体120背板连接板200光学模组210扩散板220光学膜片300中框结构310中框主体320中框侧板330中框凸起340胶框400显示面板500外框结构600封屏胶(橡胶条)700第一螺接件800第二螺接件102膜片挂接件122工艺孔124第三连接孔126支撑面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显示装置,包括背板结构100,中框结构300,以及显示面板400。其中,显示面板400固定于中框结构300顶面,即中框结构300可对显示面板400进行支撑固定。而背板结构100可与中框结构300连接固定。具体地,背板结构100可包括背板主体110以及背板连接板120,而且背板连接板120的一端与背板主体110连接、另一端沿弯折延伸形成一支撑面126,该支撑面126与中框结构300抵接。这样,可通过背板结构100上设置的背板连接板120上的支撑面126,对中框结构300进行支撑,即可将背板结构100和中框结构300固定在一起。上述的背板主体110可与背板连接板120设为一体,即使得背板连接板120为背板主体110的一部分,此时背板主体110与背板连接板120一体成型,装配时背板连接板120与所述中框结构300抵接,减少了不必要的装配组件,提高了装配效率;也可将二者分开设置,即可通过可拆卸地方式将二者连接在一起。这样,通过中框结构300可对显示面板400进行支撑固定,并可使得中框结构300与背板结构100的背板连接板120。以简化的装配结构,提高了装配效率。此外,上述显示装置还可包括设于背板结构100上的光学模组200,且中框结构300抵设于光学模组200顶部。此外,上述显示装置还可包括外框结构500,该外框结构500可拆卸地连接于背板结构100上,并围设于中框结构300和显示面板400的周侧。这样,可将光学模组200安设在背板结构100和中框结构300上,显示面板400抵靠于中框结构300,中框结构300支撑显示面板400以实现显示面板400定位支撑。通过中框结构300和背板结构100即可对显示面板400和光学模组200进行固定,而外框结构500可从外侧对光学模组200和显示面板400进行保护,并根据需要,可以加装或者取消外框结构500。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可设为液晶面板。进一步地,如图5至图6所示,上述中框结构300可包括设于光学模组200周侧边缘的中框主体310,所述中框主体310可为板状,以及突出于中框主体310外端的中框侧板320,中框主体310顶面与显示面板400连接、中框主体310与光学模组200抵接,所述中框侧板320与所述背板连接板120的侧面对应。利用背板主体110周侧的背板连接板120和中框结构300的中框主体310,可以将光学模组200夹持住。而且,如图1至图4所示,上述光学模组200可包括叠设连接的扩散板210和光学膜片220,其中扩散板210可设于背板结构100的背板主体110上,而光学膜片220抵接于中框结构300的中框凸起330上。此外,上述背板结构100还包括可拆卸地设于背板连接板120上的膜片挂接件102,膜片挂接件102可与光学膜片220挂接。即通过膜片挂接件102将光学膜片220挂接在背板连接板120上,以进一步地对光学膜片220及光学模组200进行固定。此外,如图5至图6所示,中框主体310和背板主体110之间形成外侧封闭的容置槽,便于将光学模组200的周侧边缘放置在该容置槽中以进行定位和限位。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背板连接板120可弯折为l形弯折板,l形弯折板的端部可与中框侧板320抵接。可使得背板主体110周侧边缘向靠近中框主体110的方向弯折延伸,以形成与背板主体110的边缘具有夹角的l形弯折板。这样,将中框侧板320与l形弯折板的弯折边(即上述支撑面126)通过第一螺接件700进行螺栓,并在背板连接板及中框主体310间围设形成容置光学模组200周侧边缘的容置槽。此外,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上述背板连接板120为u形弯折板,光学模组200的边缘伸入u形弯折板围设形成的凹槽中,u形弯折板的端部与中框侧板320或中框主体310可拆卸连接。即可使得弯折连接板先由背板主体110周侧边缘向远离背板主体110的方向延伸形成第一水平连接板段,再向靠近中框主体310的方向弯折延伸形成与水平连接板段形成夹角的竖直连接板段,再向靠近背板主体110的方向弯折延伸形成与竖直连接板段形成夹角的第二水平连接板段(即支撑面126)。这样,可将第二水平连接板段与中框主体310可拆卸连接,并在第一水平连接板段、竖直连接板段及第二水平连接板段间围设形成容置光学模组200周侧边缘的容置槽(即凹槽)。而且,上述的第二水平连接板段可在竖直连接板段上非连续分布设置,这样可在竖直连接板段上形成多条第二水平连接板段。而且,如图3所示,可在相邻的两条第二水平连接板段之间形成连接间隙(即沉槽),上述膜片挂接件102可包括可拆卸地设于连接间隙处的膜片挂钩,并在光学膜片220的边缘突出设于膜片挂耳,可可将膜片挂钩挂设于膜片挂耳上以将光学膜片220固定住。在本实施例中,中框主体310上设有第一连接孔,背板连接板120端部的支撑面126上对应设有第二连接孔,中框主体310与背板连接板120通过穿过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的第一螺接件700连接,即可将中框结构300和背板结构100可拆卸连接在一起。此外,上述外框结构500可包括设为环形框状的外框主体。而且,如图5至图6所示,在背板主体上、或者背板连接板120的第一水平连接板段上开设第三连接孔124,而在外框结构上对应设有与第三连接孔124对应配合的第四连接孔,外框主体和背板主体110(或背板连接板)通过穿设第三连接孔124和第四连接孔的第二螺接件800连接。此外,在竖直连接板段局部开设与外界连通的工艺孔122,该工艺孔122可沿所述背板连接板120的边缘设置,以使得第三连接孔及第二螺接件800可尽量靠外侧设置,以满足内部光学模组200的膨胀间隙要求,而使得第二螺接件800不与光学模组200干涉。工艺孔122可在模具上进行换款取消,即通过模具的选择可生产具有工艺孔122的背板结构100,或生产不具有工艺孔122的背板结构100,结构上的改进以增加了模具的通用性。此外,上述外框结构500可包括设为环形框状的外框主体,外框主体内侧开设有外框凹槽,中框侧板320、背板连接板120的边缘、显示面板400的边缘均可伸入到外框凹槽中。环状的外框主体可从周侧对中框侧板320、背板连接板120及显示面板400进行限位,以对背板结构100、中框结构300及显示面板400进行限位固定。上述中框结构300可设为具有缺口的框状结构,而上述显示装置还可包括连接设于中框结构300的缺口位置处的胶框340。即可将中框结构300设为缺口环状,便于将其安设于光学模组200及显示面板400的周侧。而且利用设于中框结构300的缺口位置处的胶框340,可对显示面板400和光学模组200进行限位和支撑承托。即外框主体和背板连接板120均可设为缺口环状,以与缺口环状的中框结构300对应配合,而胶框340设置在这些结构的缺口位置处以进行封闭连接。在本实施例中,上述显示装置可设为方形,对应地中框结构300、背板结构100、光学模组200、显示面板400等结构也均可设为方形。而且,上述的中框结构300、外框主体、背板连接板120均可设为u形结构,上述胶框340连接设于该u形结构的缺口位置处。此外,上述中框结构300可包括依次拼接的多段中框杆体,便于根据需求拆装、搬运,即可将缺口环状的中框结构300设为分体式结构,可以将多段中框杆体分别安设到背板结构100上。此外,上述光学模组200的扩散板210的三边边缘可分别插装到u形结构的背板连接板120中,并搭接在背板主体110上或背板连接板120上。光学膜片220的顶侧设置膜片挂耳,并挂装在背板连接板120的膜片挂勾上,光学膜片220的左右两侧(可不设置膜片挂耳)也插装到u形结构的背板连接板120中。此外,中框凸起330、中框侧板320可卡在u形结构的背板连接板120两侧,可限制中框结构300左右移动。此外,还可在背板结构100的u形结构的背板连接板120上设计定位凸台,并在中框结构300的中框主体310上设置与定位凸台对应的定位孔以进行定位。此外,在设置有边框显示模组时,还可在中框主体310表面设计沉槽,在中框主体310锁附螺丝后,将橡胶条600贴在中框主体310表面,再将显示面板400组装在橡胶条600上,最后再将u型外框结构500侧推组装到显示模组上。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
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 2 3 
技术特征: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示面板;
中框结构,所述中框结构支撑所述显示面板;
背板结构,包括背板主体及背板连接板,所述背板连接板的一端与所述背板主体连接、另一端弯折延伸形成一支撑面,所述支撑面与所述中框结构抵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框结构包括中框主体、以及设于所述中框主体外端侧的中框侧板,所述中框主体与所述支撑面抵接,所述中框侧板与所述背板连接板的侧面对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包括设于背板结构和中框结构间的光学模组,所述中框主体朝向所述背板主体方向延伸有中框凸起,所述中框凸起抵接于所述光学模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框侧板的两端分别突出于所述中框主体的两侧、并分别形成面板限位侧板和模组限位侧板,所述面板限位侧板挡设于所述显示面板的边缘外侧,所述模组限位侧板挡设于所述光学模组的边缘外侧。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模组包括相互连接的光学膜片和扩散板,所述光学膜片与所述中框凸起抵接,所述扩散板与所述背板主体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框结构设为具有缺口的框状结构;
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连接设于所述中框结构的缺口位置处的胶框,所述胶框一侧与所述显示面板连接、另一侧与所述光学模组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框主体上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支撑面上对应设有第二连接孔,所述中框主体与所述背板连接板通过穿过所述第一连接孔和所述第二连接孔的第一螺接件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包括围设于所述中框结构和所述显示面板周侧的外框结构,所述外框结构与所述背板主体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框结构包括环形的外框主体,所述外框主体内侧形成有外框凹槽,所述中框侧板、所述显示面板、所述背板连接板的边缘均伸入到所述外框凹槽中;
所述背板连接板设有工艺孔,所述工艺孔沿所述背板连接板的边缘设置;所述背板连接板上开设有邻近所述工艺孔的第三连接孔,所述外框主体对应设有与所述第三连接孔配合的第四连接孔,所述外框主体与所述背板连接板通过穿过所述第三连接孔和所述第四连接孔的第二螺接件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连接板为u形弯折板,所述光学模组的边缘伸入所述u形弯折板围设形成的凹槽中。
技术总结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中框结构,背板结构;所述中框结构支撑所述显示面板;背板结构包括背板主体及背板连接板;所述背板连接板的一端与所述背板主体连接、另一端弯折延伸形成一支撑面,所述支撑面与所述中框结构抵接。本申请通过在背板结构设置背板主体及背板连接板,背板连接板的一端与背板主体连接、另一端弯折延伸形成一支撑面,支撑面与中框结构抵接,以简化显示装置的结构,有效提高装配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黄晓程;刘建国;曾震华;蔡少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惠州视维新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12.31
技术公布日:2020.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