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门窗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铝合金门窗的新型组角结构及其安装方法。
背景技术:
在进行切角型材的连接时,例如在进行门窗边框的安装时,通常采用铝合金门窗的新型组角结构来连接门窗框。
相关技术中,铝合金门窗的新型组角结构通常是内嵌于切角型材内,在安装时需要专业人员使用专业工具才能进行安装,这样就导致了大多数人购买门窗时均为已经安装完成的整体结构,由于整体结构占用面积过大,在楼道等狭窄地方运输十分不便。同时相关技术中的铝合金门窗的新型组角结构内部设置有弹簧,当门窗使用过久后弹簧容易出现老化现象导致松动,进而使得安装于门窗边框内的门窗有出现掉落的风险,存在安全隐患。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铝合金门窗的新型组角结构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安装便捷且安全性能优良的铝合金门窗的新型组角结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铝合金门窗的新型组角结构,所述铝合金门窗的新型组角结构用于连接两个相邻切角型材,两个相邻切角型材分别为第一型材和第二型材,所述铝合金门窗的新型组角结构设于所述第一型材和所述第二型材的外侧,其包括安装于所述第一型材和所述第二型材转角处的安装组件、固定于所述第一型材上且与所述安装组件间隔设置的固定件及连接所述安装组件与所述固定件的连接件,所述连接件能够调节所述安装组件与所述固定件之间的间隔距离。
优选的,所述固定件包括与所述第一型材连接的本体部及自所述本体部靠近所述安装组件一端向远离所述第一型材方向弯折延伸形成的连接部,所述安装组件包括分别与所述第一型材和所述第二型材连接的主体部及与所述连接部相对间隔设置的延伸部,所述延伸部与所述连接部间隔正对设置并通过所述连接件连接。
优选的,所述主体部的形状与所述第一型材和所述第二型材组配结构形状相匹配,所述主体部和所述第一型材对应的部分与所述第一型材通过螺钉连接,所述主体部和所述第二型材对应的部分与所述第二型材通过螺钉连接。
优选的,所述连接件为螺栓,所述延伸部与所述连接部分别设有与所述螺栓匹配的螺纹孔,所述螺栓插入所述延伸部和所述连接部的螺纹孔中用以调节所述延伸部与所述连接部之间的间隔距离。
优选的,所述主体部包括与所述第一型材连接的第一主体部、自所述第一主体部弯折延伸且与所述第二型材连接的第二主体部及自所述第二主体部的末端向远离所述第二型材方向弯折延伸的第一卡接部,所述安装组件还包括固定于所述第二型材上的第一安装件,所述第一安装件与所述第一卡接部扣合。
优选的,所述第一卡接部包括与所述第二型材平行间隔设置的第一臂、自所述第一臂两端分别弯折延伸形成的第二臂和第三臂、以及自所述第三臂末端向靠近所述第二臂方向弯折延伸形成的第四臂,所述第一臂与所述第二型材通过螺钉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臂与所述第二主体部连接,所述第四臂与所述第一安装件扣合。
优选的,所述第一安装件包括与所述第二型材固定连接的第一固定部及自所述第一固定部靠近所述第二主体部一端向远离所述第二型材方向弯折延伸的第一钩部,所述第一钩部与所述第四臂扣合。
优选的,所述主体部还包括自所述第一主体部远离所述第二主体部的一端向远离所述第一型材方向弯折延伸的第二卡接部,所述安装组件还包括固定于所述第一型材上的第二安装件,所述第二安装件一端与所述第二卡接部扣合且另一端与所述延伸部连接,所述第二安装件与所述延伸部一体成型。
优选的,所述第二卡接部的形状与所述第一卡接部的形状相同,所述第二安装件的形状与所述第一安装件的形状相同。
同时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上述铝合金门窗的新型组角结构的安装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将所述固定件、所述第二安装件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一型材上;
将所述第一安装件固定于所述第二型材上;
将所述第一型材和所述第二型材切角处拼接;
将所述主体部上的所述第一卡接部与所述第一安装件对应扣合,并将所述主体部上的所述第二卡接部与所述第二安装件对应扣合;
在所述第一卡接部上攻入螺钉,使所述主体部与所述第二型材固定连接;
调节所述连接件带动所述主体部移动,将所述第一型材和所述第二型材紧固。
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铝合金门窗的新型组角结构通过采用所述安装组件、所述固定件及所述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一型材和所述第二型材,固定结构简单不需要借助专业工具即可实现安装,从而减少了门窗边框的安装难度;同时所述连接件能够调节所述安装组件与所述固定件之间的间隔距离,从而可达到微调对所述第一型材和所述第二型材之间的紧固效果的目的,使得对所述第一型材和所述第二型材的紧固效果更佳;并且所述铝合金门窗的新型组角结构中未采用弹簧,从而避免了出现弹簧老化而导致固定效果降低的风险。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铝合金门窗的新型组角结构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a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铝合金门窗的新型组角结构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b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发明提供的铝合金门窗的新型组角结构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c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主要为解决由于现有的铝合金门窗的组角结构需要内嵌于切角型材内,导致了门窗边框在安装过程中需要专业人员使用专业工具才能进行安装,并且现有的铝合金门窗的组角结构内设置有弹簧,在长久使用过程中弹簧容易出现老化,从而导致使得切角型材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受到影响,进而使得安装于门窗边框内的门窗有掉落的风险。本发明将组角结构设置于切角型材外侧方便了安装,使得不需要专业工具即可实现门框的安装,从而在一些狭窄地方如楼道等处可将整体门窗拆卸过后分开运输,之后再重新组装,这样既方便了门窗的运输,同时也不会对门窗边框之间的连接稳定性产生影响。并且本发明的铝合金门窗的组角结构中未采用弹簧结构,使得不会出现弹簧老化的风险。
实施例一
请结合参阅图1和图2。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铝合金门窗的新型组角结构20,所述铝合金门窗的新型组角结构20用于连接两个相邻切角型材10,两所述相邻切角型材10分别为第一型材11和第二型材12,其中所述第一型材11为横向设置,所述第二型材12为纵向设置(此处纵向和横向为参考图1所示方向)。即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型材11为横材而所述第二型材12为竖材。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将所述第一型材11设置为竖材而所述第二型材12设置为横材,本发明对此并不做任何限定。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型材11与所述第二型材12之间的夹角为90度。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型材11与所述第二型材12之间的夹角可为任意角度,即本发明对所述第一型材11的设置方向与所述第二型材12的设置方向之间的夹角并不作任何限定。可以理解的是,当所述第一型材11与所述第二型材12之间的夹角为90度时,本发明提供的铝合金门窗的新型组角结构20的实施效果更佳。
所述第一型材11和所述第二型材12共同围合形成收容门窗的收容空间,门窗固定于所述第一型材11和所述第二型材12并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内,所述第一型材11和所述第二型材12均包括靠近所述收容空间一侧的内侧及远离所述收容空间一侧的外侧。所述铝合金门窗的新型组角结构20设于所述第一型材11和所述第二型材12的外侧,即所述铝合金门窗的新型组角结构20设于所述第一型材11和所述第二型材12外部而并非嵌设于所述第一型材11和所述第二型材12内,使得安装更加快速便捷。
所述铝合金门窗的新型组角结构20用于将所述第一型材11和所述第二型材12连接固定,使得所述第一型材11和所述第二型材12的相对位置固定,从而使得所述第一型材11和所述第二型材12更好的固定夹设于所述第一型材11和所述第二型材12上的门窗。
所述铝合金门窗的新型组角结构20包括安装于所述第一型材11和所述第二型材12转角处的安装组件21、固定于所述第一型材11上且与所述安装组件21间隔设置的固定件22及连接所述安装组件21与所述固定件22的连接件23。所述连接件23能够调节所述安装组件21与所述固定件22之间的间隔距离。
所述安装组件21包括分别与所述第一型材11和所述第二型材12连接的主体部211及与所述连接部23间隔设置的延伸部212。所述延伸部212与所述固定件22间隔正对设置且通过所述连接件23连接。
所述主体部211的形状与所述第一型材11和所述第二型材12组配结构形状相匹配。具体的,所述主体部211包括与所述第一型材11连接的第一主体部2111、自所述第一主体部2111弯折延伸且与所述第二型材12连接的第二主体部2112。
所述第一主体部2111通过自攻螺钉与所述第一型材1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主体部2112通过自攻螺钉与所述第二型材12固定连接。具体的,所述第一主体部2111和所述第二主体部2112上攻入的自攻螺钉数量及设置位置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主体部2111与所述第二主体部2112之间夹角为90度。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主体部2111和所述第二主体部2112之间的夹角可为任意角度只需与所述第一型材11和所述第二型材12之间夹角匹配即可。
所述延伸部212上设有贯穿所述延伸部212设置的第一通孔。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延伸部212自所述第一主体部2111靠近所述固定件22的一端向远离所述第一型材11方向弯折延伸形成,且所述延伸部212与所述第一主体部2111一体成型。
所述固定件22包括与所述第一型材11连接的本体部221及自所述本体部221靠近所述第一主体部2111一端向远离所述第一型材11方向弯折延伸形成的连接部222。所述连接部222与所述延伸部212间隔正对设置并通过所述连接件23连接。
所述本体部221通过自攻螺钉与所述第一型材11固定连接,具体的,自攻螺钉数量及分布位置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所述连接部222上开设有自远离所述延伸部212向靠近所述延伸部212方向贯穿所述连接部222设置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自远离所述连接部222向靠近所述连接部222方向贯穿所述延伸部212形成,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正对设置,所述连接件23插入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将所述连接部212与所述连接部222连接,且所述连接件23与所述第一型材11平行设置。
所述连接件23可为螺栓或螺栓和螺母。当所述连接件23为螺栓时,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内壁均开设有螺纹,所述螺栓插入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分别与所述延伸部212和所述连接部222螺纹连接,通过调节所述螺栓使得可以控制所述连接部222和所述延伸部212之间的间隔距离,从而将所述主体部211往靠近所述固定件22一侧调节移动,提升所述铝合金门窗的新型组角结构20对所述第一型材11和所述第二型材12的紧固效果。当所述连接件23为螺栓和螺母时,所述螺栓的头部位于所述连接部222一侧且所述螺栓的螺杆插入所述第二通孔和所述第一通孔并延伸出所述第一通孔,所述螺母与所述螺杆延伸出所述第一通孔部分螺纹连接,通过调节所述螺栓与所述螺母使得可以控制所述连接部222和所述延伸部212之间的间隔距离,从而将所述主体部211往靠近所述固定件22一侧调节移动,提升所述铝合金门窗的新型组角结构20对所述第一型材11和所述第二型材12的紧固效果。当然当所述连接件23为螺栓和螺母时,所述螺栓的头部也可位于所述延伸部212一侧,其实施效果与上述一致。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所述连接件23并不限制于为螺栓或螺栓与螺母,所述连接件23可为能微调所述连接部222和所述延伸部212之间间隔距离从而实现对所述第一型材11和所述第二型材12的紧固的任意现有技术中的结构。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一主体部2111与所述第一型材11通过自攻螺钉连接,在自攻螺钉所处位置所述第一主体部2111上对应设置有避让自攻螺钉的通孔,由于所述延伸部212与所述连接部222之间通过所述连接件23可实现活动连接,为了避免固定所述第一主体部2111的自攻螺钉影响到所述延伸部212与所述连接部222之间的活动,所述第一主体部2111上的通孔可为矩形,且所述通孔长度大于所述自攻螺钉头部的直径而所述通孔宽度小于所述自攻螺钉头部的直径,使得所述第一主体部2111可在所述连接件23的驱动下进行横向移动,而所述第一主体部2111可移动的范围为通孔长度与自攻螺钉杆部直径的差值。也就是说在所述第一主体部2111攻入的自攻螺钉只是为了将所述第一主体部2111与所述第一型材11在纵向位置上的固定,避免所述第一主体部2111在纵向上移动影响到对所述第一型材11和所述第二型材12的紧固效果,而在横向上所述第一主体部2111具有一定距离的活动位置可供调节,从而实现对所述延伸部212与所述连接部222之间间隔距离的调节。当然,所述第一主体部2111上的通孔可为任意形状,只需能使所述第一主体部2111进行横向微移即可(此处纵向和横向均为参考图1所示方向)。
同时本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所述铝合金门窗的新型组角结构20的安装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提供所述第一型材11、所述第二型材12、所述安装组件21、所述固定件22、所述连接件23及自攻螺钉;
s2、通过自攻螺钉将所述固定件22固定于所述第一型材11上;
具体的,通过自攻螺钉将所述本体部221与所述第一型材11固定连接。
s3、通过自攻螺钉将所述安装组件21固定于所述第二型材12上;
具体的,通过自攻螺钉将所述第二主体部2112与所述第二型材12固定连接。
s4、将所述第一型材11和所述第二型材12切角处拼接;
s5、将所述连接件23装入所述固定件22上并与所述延伸部212连接,通过所述连接件23调节所述主体部211与所述固定件22之间的间隔距离,将所述第一型材11和所述第二型材12紧固。
具体的,所述连接件23为螺栓,将所述连接件23转入所述第一通孔并将所述连接件23转入所述第二通孔带动所述主体部211往靠近所述固定件22一侧移动,使所述主体部211对所述第一型材11和所述第二型材12的紧固力更大。
实施例二
请结合参阅图3和图4。本实施例提供的铝合金门窗的新型组角结构30与实施例一中基本相同,不同点在于: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安装组件31还包括固定于所述第二型材12上的第一安装件313;同时在本实施例中主体部311还包括自第二主体部3112末端向远离所述第二型材12方向弯折延伸形成的第一卡接部3113。所述第一卡接部3113与所述第一安装件313扣合。并且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主体部2112上将不再攻入自攻螺钉与所述第二型材12固定,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所述第一卡接部3113上攻入自攻螺钉使得所述主体部311与所述第二型材12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卡接部3113包括与所述第二型材12平行间隔设置的第一臂3114、自所述第一臂3114两端分别弯折延伸形成的第二臂3115和第三臂3116及自所述第三臂3116末端向靠近所述第二臂3115方向弯折延伸的第四臂3117。所述第一臂3114与所述第二型材12通过自攻螺钉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臂3115与所述第二主体部3112连接,所述第四臂3117与所述第一安装件314扣合。
所述第一安装件313包括与所述第二型材12固定连接的第一固定部3131及自所述第一固定部3131靠近所述第二主体部3113一端向远离所述第二型材12方向弯折延伸形成的第一钩部3132。所述第一钩部3132与所述第一卡接部3113对应扣合。
所述第一固定部3131通过自攻螺钉与所述第二型材12固定连接。具体的,自攻螺钉数量及分布位置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所述第一钩部3132包括自所述第二固定部3131向远离所述第二型材12方向弯折延伸形成的第一延伸臂3133及自所述第一延伸臂3133向远离所述第二主体部3112方向延伸形成的第一卡台3134。所述第一卡台3134、所述第一延伸臂3133及所述第一固定部3131共同围合形成一收纳空间,所述第四臂3117对应收容于所述收纳空间内与所述第一钩部3132扣合。
同时本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所述铝合金门窗的新型组角结构30的安装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提供所述第一型材11、所述第二型材12、所述安装组件31、固定件、连接件及自攻螺钉;
s2、通过自攻螺钉将所述固定件固定于所述第一型材11上;
s3、通过自攻螺钉将所述第一安装件313固定于所述第二型材12上;
具体的,通过自攻螺钉将所述第一固定部3131与所述第二型材12固定连接。
s4、将所述第一型材11和所述第二型材12切角处拼接;
s5、将所述主体部311与所述第一安装件313扣合,并在所述主体部311上的所述第一卡接部3113上攻入自攻螺钉与所述第二型材12固定;
具体的,将所述第一卡接部3113与所述第一钩部3132对应扣合,并在所述第一卡接部3113上攻入自攻螺钉与所述第二型材12固定连接。
s6、将所述连接件装入所述固定件并与延伸部连接,通过所述连接件调节所述主体部311与所述固定件的间隔距离,将所述第一型材11和所述第二型材12紧固。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所述第一安装件313可以使得所述主体部311在安装时能更好的定位,让装配时更加快速便捷,同时通过所述第一安装件313也可以对所述主体部311产生良好的固定效果。并且所述铝合金门窗的新型组角结构30在拆卸时,可仅仅拆卸所述主体部311,而所述固定件与所述第一安装件313可不必拆卸,在下一次装配中仅仅需要将所述主体部311装配上即可完成对所述第一型材11和所述第二型材12的紧固,这样使得在门窗运输过程中通过一些狭窄区域可将门窗拆卸分步运输,运输完成后再重新组装,由于组装难度较小使得不需要通过专业工具即可完成,为门窗的运输提供了便利和实用性,同时也不会对门窗的紧固效果造成影响。
实施例三
请结合参阅图5和图6。本实施例提供的铝合金门窗的新型组角结构40与实施例二中基本相同,不同点在于:
在本实施例中安装组件41还包括固定于所述第一型材11上的第二安装件414;同时在本实施例中主体部411还包括自第一主体部4111远离第二主体部4112一端向远离所述第一型材11方向弯折延伸形成的第二卡接部4114;所述第二安装件414一端与所述第二卡接部4114扣合且另一端与延伸部412连接,并且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延伸部412与所述第二安装件414一体成型。即在实施例一中所述延伸部212与所述第一主体部2111一体成型,而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延伸部412与所述第二安装件414一体成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延伸部412为自所述第二安装件414一端向远离所述第一型材11方向弯折延伸形成。并且值得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主体部4111与所述第一型材11之间未通过自攻螺钉固定。
所述第二卡接部4114与实施例二中的所述第一卡接部3113结构相同,所述第二卡接部4114的第一臂与所述第一型材11平行间隔设置。
所述第二安装件414与实施例二中的所述第一安装件313形状结构相同。具体的所述第二安装件414包括与所述第一型材11连接的第二固定部4141及自所述第二固定部4141一端向远离所述第一型材11方向弯折延伸的第二钩部4142,所述第二钩部4142与所述第二卡接部4114对应扣合。
所述第二固定部4141通过自攻螺钉与所述第一型材11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钩部4142包括自所述第二固定部4141向远离所述第一型材11方向弯折延伸的第二延伸臂4143及自所述第二延伸臂4143向远离所述第一主体部4111方向延伸形成的第二卡台4144。所述第二卡台4144、所述第二延伸臂4143及所述第二固定部4141共同围合形成一容纳空间,所述第二卡接部4114的第四臂对应收容于所述容纳空间内与所述第二钩部4142扣合。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调节连接件43可控制所述第二安装件414与所述固定件42的间隔距离,将所述第二安装件414往靠近所述固定件42一侧调节移动,从而由所述第二安装件414带动所述第一主体部4111移动,提升所述铝合金门窗的新型组角结构40对所述第一型材11和所述第二型材12的紧固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二固定部4141通过自攻螺钉与所述第一型材11固定连接,在自攻螺钉所处位置所述第二固定部4141上对应设置有避让自攻螺钉的通孔,由于所述连接部422与所述延伸部412之间通过所述连接件43可实现活动连接,为了避免自攻螺钉影响到延伸部412与所述连接部422之间的活动,所述第二固定部4141上的通孔可为矩形,且所述通孔长度大于所述自攻螺钉头部的直径而所述通孔宽度小于所述自攻螺钉头部的直径,使得所述第二固定部4141可在所述连接件43的驱动下进行横向移动,而所述第二固定部4141可移动的范围为通孔长度与自攻螺钉杆部直径的差值。也就是说在所述第二固定部4141上装入的自攻螺钉只是为了将所述第二固定部4141与所述第一型材11在纵向位置上固定,避免所述第二固定部4141在纵向上移动影响到对所述第一型材11和所述第二型材12的紧固效果,而在横向上所述第二固定部4141具有一定距离的活动位置可供调节,从而实现对所述延伸部412与所述连接部422之间间隔距离的调节。当然,所述第二固定部4141上的通孔可为任意形状,只需能使所述第二固定部4142进行横向微移即可(此处纵向和横向均为参考图5所示方向)。
值得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主体部4111将不再攻入自攻螺钉与所述第一型材11固定,所述第一主体部4111通过与所述第二安装件414扣合即可完成固定。
同时本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所述铝合金门窗的新型组角结构40的安装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提供所述第一型材11、所述第二型材12、所述安装组件41、所述固定件42、所述连接件43及自攻螺钉;
s2、通过自攻螺钉将所述固定件42与所述第二安装件414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一型材11上;
具体的,通过自攻螺钉分别将所述固定件42的本体部和所述第二安装件414的所述第二固定部4141与所述第一型材11固定连接。
s3、将所述连接件43装入所述固定件42,并通过所述连接件43将所述固定件42与所述第二安装件414连接;
具体的,在所述固定件42的所述连接部422装入所述连接件43,通过所述连接件43将所述连接部422与所述延伸部412连接。
s4、将所述第一安装件固定于所述第二型材12上;
具体的,通过自攻螺钉将所述第一安装件的第一固定部与所述第二型材固定连接。
s5、将所述第一型材11和所述第二型材12切角处拼接;
s6、将所述主体部411分别与所述第一安装件和所述第二安装件414扣合;
具体的,将所述主体部411的第一卡接部与所述第一安装件的所述第一钩部对应扣合,并将所述主体部411的所述第二卡接部4114与所述第二安装件414的所述第二钩部4142对应扣合。
s7、在所述主体部411上的所述第一卡接部攻入自攻螺钉,使所述主体部411与所述第二型材12固定连接;
s8、调节所述连接件43带动所述主体部411移动,将所述第一型材11和所述第二型材12紧固。
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铝合金门窗的新型组角结构通过采用所述安装组件、所述固定件及所述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一型材和所述第二型材,固定结构简单不需要借助专业工具即可实现安装,从而减少了门窗边框的安装难度;同时所述连接件能够调节所述安装组件与所述固定件之间的间隔距离,从而可达到微调对所述第一型材和所述第二型材之间的紧固效果的目的,使得对所述第一型材和所述第二型材的紧固效果更佳;并且所述铝合金门窗的新型组角结构中未采用弹簧,从而避免了出现弹簧老化而导致固定效果降低的风险。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此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改进,但这些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1.一种铝合金门窗的新型组角结构,所述铝合金门窗的新型组角结构用于连接两个相邻切角型材,两个相邻切角型材分别为第一型材和第二型材,其特征在于,所述铝合金门窗的新型组角结构设于所述第一型材和所述第二型材的外侧,其包括安装于所述第一型材和所述第二型材转角处的安装组件、固定于所述第一型材上且与所述安装组件间隔设置的固定件及连接所述安装组件与所述固定件的连接件,所述连接件能够调节所述安装组件与所述固定件之间的间隔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铝合金门窗的新型组角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包括与所述第一型材连接的本体部及自所述本体部靠近所述安装组件一端向远离所述第一型材方向弯折延伸形成的连接部,所述安装组件包括分别与所述第一型材和所述第二型材连接的主体部及与所述连接部相对间隔设置的延伸部,所述延伸部与所述连接部间隔正对设置并通过所述连接件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铝合金门窗的新型组角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的形状与所述第一型材和所述第二型材组配结构形状相匹配,所述主体部和所述第一型材对应的部分与所述第一型材通过螺钉连接,所述主体部和所述第二型材对应的部分与所述第二型材通过螺钉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铝合金门窗的新型组角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为螺栓,所述延伸部与所述连接部分别设有与所述螺栓匹配的螺纹孔,所述螺栓插入所述延伸部和所述连接部的螺纹孔中用以调节所述延伸部与所述连接部之间的间隔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铝合金门窗的新型组角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包括与所述第一型材连接的第一主体部、自所述第一主体部弯折延伸且与所述第二型材连接的第二主体部及自所述第二主体部的末端向远离所述第二型材方向弯折延伸的第一卡接部,所述安装组件还包括固定于所述第二型材上的第一安装件,所述第一安装件与所述第一卡接部扣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铝合金门窗的新型组角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接部包括与所述第二型材平行间隔设置的第一臂、自所述第一臂两端分别弯折延伸形成的第二臂和第三臂、以及自所述第三臂末端向靠近所述第二臂方向弯折延伸形成的第四臂,所述第一臂与所述第二型材通过螺钉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臂与所述第二主体部连接,所述第四臂与所述第一安装件扣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铝合金门窗的新型组角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件包括与所述第二型材固定连接的第一固定部及自所述第一固定部靠近所述第二主体部一端向远离所述第二型材方向弯折延伸的第一钩部,所述第一钩部与所述第四臂扣合。
8.根据权利要求5至7任一项所述的铝合金门窗的新型组角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还包括自所述第一主体部远离所述第二主体部的一端向远离所述第一型材方向弯折延伸的第二卡接部,所述安装组件还包括固定于所述第一型材上的第二安装件,所述第二安装件一端与所述第二卡接部扣合且另一端与所述延伸部连接,所述第二安装件与所述延伸部一体成型。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铝合金门窗的新型组角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卡接部的形状与所述第一卡接部的形状相同,所述第二安装件的形状与所述第一安装件的形状相同。
10.一种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铝合金门窗的新型组角结构的安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将所述固定件、所述第二安装件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一型材上;
将所述连接件装入所述固定件,并通过所述连接件将所述固定件与所述第二安装件连接;
将所述第一安装件固定于所述第二型材上;
将所述第一型材和所述第二型材切角处拼接;
将所述主体部上的所述第一卡接部与所述第一安装件对应扣合,并将所述主体部上的所述第二卡接部与所述第二安装件对应扣合;
在所述第一卡接部上攻入螺钉,使所述主体部与所述第二型材固定连接;
调节所述连接件带动所述主体部移动,将所述第一型材和所述第二型材紧固。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