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孔共振腔通风单开型消声窗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76


本发明涉及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微孔共振腔通风单开型消声窗。



背景技术:

近年来,城市交通迅速发展,由此带来的交通噪声污染也日益严重。同时,良好的室内通风是日常生活的必需要求。为此,通风消声窗技术成为噪声污染区建筑物普遍采用的室内降噪措施。通常,通风消声窗按其通风特性可以分为机械通风和自然通风两种。

公知的工业与民用普通窗,具有采光、通风及保温性能,但隔声效果较差,尤其是开窗通风时,不具有隔声作用。室外环境噪声可直接入射到室内造成室内噪声污染,室内有高噪声源存在时,同样也直接辐射到室外污染环境。



技术实现要素:

本部分的目的在于概述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以及简要介绍一些较佳实施例。在本部分以及本申请的说明书摘要和发明名称中可能会做些简化或省略以避免使本部分、说明书摘要和发明名称的目的模糊,而这种简化或省略不能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鉴于上述现有微孔共振腔通风单开型消声窗存在的在打开窗户后难以进行隔音的问题,提出了本发明。

因此,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微孔共振腔通风单开型消声窗。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微孔共振腔通风单开型消声窗,包括,窗户本体,包括窗框、设置在窗框外侧靠近窗框边界的外开窗、设置在窗框内侧靠近窗框边界的内开窗以及设置在窗框内外侧的中段处的消声窗,所述窗框上端设置有透光窗,所述外开窗与内开窗之间形成通风道;所述窗框下端设置有内开窗驱动外开窗打开的驱动组件;以及,消声组件,所述消声组件设置在消声窗内。

作为本发明所述微孔共振腔通风单开型消声窗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外开窗包括设置在靠近窗框左侧的第一外旋窗以及设置在靠近窗框右侧的第二外旋窗,所述内开窗包括设置在靠近窗框左侧处的第一内旋窗以及设置在靠近窗框右侧的第二外旋窗,其中,所述驱动组件设置在第一外旋窗与第二内旋窗之间以及设置在第二外旋窗与第一内旋窗之间。

作为本发明所述微孔共振腔通风单开型消声窗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消声窗包括设置在窗框外侧的外窗以及设置在窗框内侧的内窗。

作为本发明所述微孔共振腔通风单开型消声窗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消声组件包括设置在窗框靠近内窗以及外窗之间处的微穿孔板,所述微穿孔板上开设有消声孔,所述消声孔形状为圆形,每个所述微穿孔板两侧分别与外窗以及外窗两侧相连接,所述微穿孔板为透明板。

作为本发明所述微孔共振腔通风单开型消声窗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一外旋窗以及第二外旋窗均靠近外窗一端倾斜设置,所述第一外旋窗或第二外旋窗所在竖直面与外窗所在竖直面之间角度为3°-5°。

作为本发明所述微孔共振腔通风单开型消声窗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转动连接在窗框下端和上端的第一导轮、第二导轮以及设置在第一导轮与第二导轮之间的传动带,所述第一导轮与第二导轮中心处设有转轴,其中,所述第一外旋窗与第二外旋窗后端设有第一卡环,第一内旋窗与第二内旋窗后端设有第二卡环,所述第一卡环与第二卡环分别套设在转轴上。

作为本发明所述微孔共振腔通风单开型消声窗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转轴中段沿竖直方向滑移连接有连接环,所述连接环上下两面上均设置有卡键,所述第一卡环下端开设有与卡键配合的第一键槽,所述第二卡环上端开设有与卡键配合的第二键槽,其中,所述窗框上设有驱动连接环滑移的滑移部件。

作为本发明所述微孔共振腔通风单开型消声窗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滑移部件包括转动连接在窗框下端的齿轮、啮合在齿轮两侧的齿条以及连接在两个齿条远离齿轮一端的架杆,所述齿条与窗框之间连接有弹簧,其中,所述齿轮的转动平面竖直设置,所述架杆形状为l形,所述架杆穿设与转轴内,所述架杆上端转动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转动平面水平设置,所述连接杆穿出转轴与连接环相连。

作为本发明所述微孔共振腔通风单开型消声窗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齿轮的转轴向外伸出窗框设有操作杆,所述操作杆上开设有锁槽,所述锁槽内滑移连接有锁块,所述锁块与锁槽之间连接有弹性件,其中,所述窗框下端开设有与锁槽配合的锁定槽,所述锁定槽数量为两个,且分别与窗框中线对称设置。

作为本发明所述微孔共振腔通风单开型消声窗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锁块上设置有橡胶垫。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操作者需要开窗通风时,操作者打开第一内旋窗或第二内旋窗,通过驱动组件来驱动第二外旋窗或第一外旋窗的打开,此时外界气流和声音通过第一外旋窗或第二外旋窗进入到通风道,然后通过消声窗和消声组件,实现消声,然后通过第一内旋窗或第二内旋窗流入室内,进而实现了保证通风的同时完成了消声,只有在第一外旋窗和第二内旋窗打开或者第二外旋窗和第一内旋窗打开时,外界声音通过通风道和消声窗,进行通风的同时且实现消声,在外开窗与内开窗共同关闭后,只进行密封隔声操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图1为本发明微孔共振腔通风单开型消声窗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微孔共振腔通风单开型消声窗所述的图1中a部分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微孔共振腔通风单开型消声窗所述的整体结构横向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微孔共振腔通风单开型消声窗所述的消声窗结构纵向剖视图。

图5为本发明微孔共振腔通风单开型消声窗所述的隐藏窗框后的驱动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微孔共振腔通风单开型消声窗所述的图5中b部分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微孔共振腔通风单开型消声窗所述的转轴结构纵向剖视图。

图8为本发明微孔共振腔通风单开型消声窗所述的滑移结构爆炸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其次,此处所称的“一个实施例”或“实施例”是指可包含于本发明至少一个实现方式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在本说明书中不同地方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并非均指同一个实施例,也不是单独的或选择性的与其他实施例互相排斥的实施例。

再其次,本发明结合示意图进行详细描述,在详述本发明实施例时,为便于说明,表示器件结构的剖面图会不依一般比例作局部放大,而且所述示意图只是示例,其在此不应限制本发明保护的范围。此外,在实际制作中应包含长度、宽度及深度的三维空间尺寸。

实施例1

参照图1-图4,提供了一种微孔共振腔通风单开型消声窗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包括,窗户本体100,包括窗框101、设置在窗框101外侧靠近窗框101边界的外开窗102、设置在窗框101内侧靠近窗框101边界的内开窗103以及设置在窗框101内外侧的中段处的消声窗104,窗框101上端设置有透光窗105,外开窗102与内开窗103之间形成通风道106;窗框101下端设置有内开窗103驱动外开窗102打开的驱动组件200;以及,消声组件300,消声组件300设置在消声窗104内,外开窗102包括设置在靠近窗框101左侧的第一外旋窗102a以及设置在靠近窗框101右侧的第二外旋窗102b,内开窗103包括设置在靠近窗框101左侧处的第一内旋窗103a以及设置在靠近窗框101右侧的第二外旋窗102b,其中,驱动组件200设置在第一外旋窗102a与第二内旋窗103b之间以及设置在第二外旋窗102b与第一内旋窗103a之间。

具体的,本发明主体结构包括窗户本体100,窗户本体100包括窗框101,窗框101整体为方形结构,并且窗框101分成内外两层,然后在窗框101的外侧还靠近窗框101的边界处还转动连接有外开窗102,在本实施例中,外开窗102包括转动连接在窗框101左侧的第一外旋窗102a以及转动连接在窗框101右侧的第二外旋窗102b,第一外旋窗102a与第二外旋窗102b的转动平面均水平设置,外开窗102能向外开启,同时外开窗102的厚度要比内开窗103的厚度厚2mm,此设置的目的是依据不同厚度的玻璃隔音效果不同而阻隔不同频率的声波。

进一步的,在窗框101的内侧面且靠近窗框101的边界处还设置有内开窗103,在本实施例中,内开窗103包括转动连接在窗框101内部左侧的第一内旋窗103a以及转动连接在窗框101内部右侧的第二内旋窗103b,第一内旋窗103a以及第二内旋窗103b的转动平面水平设置,第一内旋窗103a与第二内旋窗103b由操作者手动打开或关闭,并且在窗框101的内外两侧的中段处都还设置有消声窗104,并且在消声窗104内还设置有消声组件300,然后在窗框101内位于外开窗102与内开窗103之间形成通风道106,当第一外旋窗102a和第二内旋窗103b打开或者第二外旋窗102b和第一内旋窗103a打开后,外界风进入到通风道106,并经过消声窗104,然后通过内开窗103进入室内,同时为了保证透光,在窗框101的上端还设置有透光窗105,透光窗105为三块分别设置在窗框101的上端处。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发明中,所说的微孔共振腔通风单开型消声窗104,只有在第一外旋窗102a和第二内旋窗103b打开或者第二外旋窗102b和第一内旋窗103a打开时,外界声音通过通风道106和消声窗104,进行通风的同时且实现消声,在外开窗102与内开窗103共同关闭后,只进行密封隔声操作。

进一步的,为了能实现操作者在打开内开窗103后,对应的外开窗102实现打开,在窗框101的下端还设置有驱动组件200,进而能实现了操作者方便的使用。

操作过程:在操作者需要开窗通风时,操作者打开第一内旋窗103a或第二内旋窗103b,通过驱动组件200来驱动第二外旋窗102b或第一外旋窗102a的打开,此时外界气流和声音通过第一外旋窗102a或第二外旋窗102b进入到通风道106,然后通过消声窗104和消声组件300,实现消声,然后通过第一内旋窗103a或第二内旋窗103b流入室内,进而实现了保证通风的同时完成了消声。

实施例2

参照图2和图4,该实施例不同于第一个实施例的是:消声窗104包括设置在窗框101外侧的外窗104a以及设置在窗框101内侧的内窗104b,消声组件300包括设置在窗框101靠近内窗104b以及外窗104a之间处的微穿孔板301,所述微穿孔板301上开设有消声孔302,所述消声孔302形状为圆形,每个所述微穿孔板301两侧分别与内窗104b的两侧以及外窗104a的两侧相连接,所述微穿孔板301为透明板,第一外旋窗102a以及第二外旋窗102b均靠近外窗104a一端倾斜设置,第一外旋窗102a或第二外旋窗102b所在竖直面与外窗104a所在竖直面之间角度为3°-5°。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消声窗104包括设置在靠近窗框101外侧的外窗104a以及设置在靠近窗框101内侧的内窗104b,内窗104b和外窗104a均无法打开,并且消声组件300则设置在内窗104b与外窗104a之间,在本实施例中,消声组件300包括微穿孔板301,微穿孔板301为两个且为透明板,材质为有机玻璃、钢化玻璃、pvc等具有一定强度的透明材料,分别设置在外窗104a靠近内窗104b的一侧以及内窗104b设置在外窗104a的一侧,微穿孔板301与内窗104b或外窗104a平行设置,并且之间的距离为30mm-80mm,微穿孔板301的四周与内窗104b或外窗104a的四周固定且密封,进而微穿孔板301与内窗104b或外窗104a之间形成共振腔,在微穿孔板301上还开设有若干个消声孔302,消声孔302的孔径在1mm以下,穿孔率在5%以下,消声孔302贯穿微穿孔板301且形状为圆形,当外界声波进入到通风道106内后,入射到消声孔302内的空气质量块上,而声波的能量会策动空气质量块与消声孔302的孔壁来回摩擦将声能转化为热能而耗散掉,然后声波进入到共振腔内,通过腔深控制吸声峰值的共振频率,吸声系数≥0.9,吸声频带宽4~5个倍频程,然后声波在微穿孔板301与内窗104b或外窗104a之间不断反射,进而实现声波的耗能,进而达到声音减弱的目的,同时内窗104b与外窗104a的面积越大则设置的消声孔302越多,进而消声目的则越好。

进一步的,第一外旋窗102a、外窗104a以及第二外旋窗102b均靠近外窗104a一端倾斜设置,即第一外旋窗102a、第二外旋窗102b与外窗104a所在竖直面与窗框101外侧表面所在的竖直面之间的角度为3°-5°,假若外窗104a与内窗104b平行设置,则声音会在之间形成驻波现象,进而会降低消声效果,倾斜设置则会使外窗104a与内窗104b之间不会形成驻波现象,而且此设置会起到减少声音、提升窗户整体的消声效率的效果,同时第一外旋窗102a和第二外旋窗102b倾斜设置可以使玻璃向外凸出,进而不会受到外界窗框101或墙体的遮挡影响,从而增强玻璃采光透光效果。

作为优选的,在窗框101的内部四周处还粘贴有吸声材料,在本实施例中,吸声材料选用吸音毡或者外压穿孔铝板,能配合吸音窗104共同起到吸声作用,并且还具有一定的密封作用,将窗框101与外开窗102和内开窗103之间的微小缝隙进行密封。

其余结构均与实施例1相同。

具体表现为:在声波从外界进入到通风道106内后,先由窗框101内的吸音材料进行初步的隔音,并且声波在外开窗102和内开窗103之间先进行反射,进行初步消声,入射到消声孔302内的空气质量块上,策动空气质量块与孔壁来回摩擦将声能转化为热能而耗散掉,然后声波在共振腔内不断反射,进而声波的能量会逐渐减少,进而实现消声的效果。

实施例3

参照图5-图8,该实施例不同于以上实施例的是:驱动组件200包括转动连接在窗框101下端的第一导轮201、第二导轮202以及设置在第一导轮201与第二导轮202之间的传动带203,第一导轮201与第二导轮202中心处设有转轴204,其中,第一外旋窗102a与第二外旋窗102b后端设有第一卡环205,第一内旋窗103a与第二内旋窗103b后端设有第二卡环206,第一卡环205与第二卡环206分别套设在转轴204上,转轴204中段沿竖直方向滑移连接有连接环400,所述连接环400上下两面上均设置有卡键401,所述第一卡环205下端开设有与卡键401配合的第一键槽402,所述第二卡环206上端开设有与卡键401配合的第二键槽403,其中,窗框101上设有驱动连接环400滑移的滑移部件500,滑移部件500包括转动连接在窗框101下端的齿轮501、啮合在齿轮501两侧的齿条502以及连接在两个齿条502远离齿轮501一端的架杆503,所述齿条502与窗框101之间连接有弹簧504,其中,齿轮501的转动平面竖直设置,架杆503形状为l形,架杆503穿设与转轴204内,架杆503上端转动连接有连接杆505,连接杆505转动平面水平设置,连接杆505穿出转轴204与连接环400相连。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驱动机构包括转动连接在窗框101下端的第一导轮201和第二导轮202,第一导轮201设置在窗框101左侧,第二导轮202设置在窗框101右侧,第一导轮201与第二导轮202的转动平面均水平,然后在第一导轮201与第二导轮202之间还连接有传动带203,第一导轮201或第二导轮202之间的转动可由传动带203进行传动,并且第一导轮201与第二导轮202的转动方向因为传动带203而一致,同时在第一导轮201与第二导轮202的中心转动处还设置有转轴204,转轴204竖直设置,上端转动连接至窗框101上端沿,下端转动连接在窗框101的下端沿,并且转轴204能随第一导轮201或第二导轮202的转动而一同旋转。

进一步的,在第一外旋窗102a与第二外旋窗102b后端固定有第一卡环205,第一内旋窗103a与第二内旋窗103b后端固定有第二卡环206,第一卡环205与第二卡环206均套设在转轴204上,并且第一卡环205位置设置在第二卡环206上端,然后在转轴204的中段还沿竖直方向滑移连接有连接环400,在连接环400的上表面上固定有卡键401,同时在连接环400的下表面上也固定有卡键401,然后在第一卡环205的下端开设有与卡键401配合的第一键槽402,同时在第二卡环206的上端开设有与卡键401配合的第二键槽403,在连接环400滑移后会使卡键401与第一键槽402或第二键槽403连接,进而连接环400的转动会带动第一卡环205或第二卡环206的转动。

进一步的,在窗框101上设有驱动连接环400滑移的滑移部件500,在本实施例中,滑移部件500包括转动连接在窗框101下端的齿轮501,齿轮501转动平面竖直设置,并且设置在窗框101下端沿的中心处,然后在齿轮501的两侧上还始终啮合有两个齿条502,两个齿条502与齿轮501呈中心对称设置,并且均沿竖直方向滑移,然后在每一个齿条502的侧壁上均固定有架杆503,架杆503形状为l形,并且架杆503的靠近齿条502一端与齿条502的长度方向垂直,然后架杆503的另一端插入到转轴204的内部,并且与转轴204的内部沿竖直方向滑移连接,然后架杆503的上端还转动连接有连接杆505,连接杆505的转动平面水平设置,并且连接杆505水平向外伸出转轴204后与连接环400相连。

作为优选的,在齿轮501与窗框101之间还连接有弹簧504,在当齿轮501没有受到外界力而转动时,齿轮501位于初始位置,此时弹簧504会拉动其中一个齿条502,使齿条502带动架杆503的滑移,使架杆503带动连接环400滑移,并且使连接环400处于第一卡环205与第二卡环206之间的位置,此时卡键401都不与第一键槽402或第二键槽403配合。

其余结构均与实施例3相同。

操作过程:在需要打开第一内旋窗103a或第二外旋窗102b时,操作者通过转动齿轮501,使齿轮501正向转动,然后使齿轮501左侧的齿条502向下移动,然后使齿轮501右侧的齿条502向上移动,然后拉动左侧的架杆503,使左侧架杆503带动连接环400向下移动,使连接环400上的卡键401与第二键槽403配合,此时第一内旋窗103a上的第二卡环206与转轴204相连,与此同时,齿轮501右侧的齿条502向上移动,使右侧的架杆503带动连接环400向上移动,使右侧的连接环400上的卡键401与第一键槽402配合,此时右侧的第二外旋窗102b上的第一卡环205与转轴204相连,此时操作者手动拉开第一内旋窗103a,第一内旋窗103a转动,带动转轴204的转动,此时第一导轮201转动,然后通过传动带203带动第二导轮202转动,因为第一导轮201与第二导轮202转动方向相同,进而此时带动第二外旋窗102b的向外旋开,此时完成开窗动作;若打开第二内旋窗103b或第一外旋窗102a时,只需反转齿轮501后,即可进行打开,操作过程类似于上述方法,不再赘述。

实施例4

参照图2和图8,该实施例不同于以上实施例的是:齿轮501的转轴204向外伸出窗框101设有操作杆506,操作杆506上开设有锁槽600,锁槽600内滑移连接有锁块601,锁块601与锁槽600之间连接有弹性件602,其中,窗框101下端开设有与锁块601配合的锁定槽603,锁定槽603数量为两个,且分别与窗框101中线对称设置,锁块601上设置有橡胶垫604。

具体的,齿轮501的转轴204向外伸出窗框101设置有一个操作杆506,进而操作者可以通过控制操作杆506来转动齿轮501,同时在操作杆506上还开设有锁槽600,锁槽600开设在侧壁上,然后在锁槽600内还滑移连接有锁块601,锁块601滑移后会向外伸出锁槽600,也能滑移后完全缩入锁槽600内,然后在锁块601与锁槽600之间还连接有弹性件602,在本实施例中,弹性件602是伸张弹簧504,会驱动锁块601向外弹出锁槽600。

进一步的,在窗框101的下端还开设有与锁块601配合的锁定槽603,锁定槽603为两个,分别设置在齿轮501的转轴204两侧,两个锁定槽603与窗框101的中线对称开设,并且锁定槽603均沿水平方向开设,然后在锁块601的外侧还贴合有橡胶垫604,橡胶垫604能使锁块601与锁定槽603之间的配合更加稳定。

其余结构均与实施例3相同。

操作过程:操作者在控制齿轮501转动时,操作者转动操作杆506,向左或向右转动,向左转动后会使齿轮501反正向转动,使左侧齿条502下移,右侧齿条502上移;向右转动后会使齿轮501反向转动,使左侧齿条502上移,右侧齿条502下移,同时在移动到锁定槽603处时,锁块601向外弹出,使得锁块601与锁定槽603配合,锁止住齿轮501的位置,进而此时使由架杆503带动的连接环400与第一卡环205或第二卡环206配合,当需要解锁时,操作者反向摁压锁块601,使锁块601缩入锁槽600,此时即可转动齿轮501的转轴204。

重要的是,应注意,在多个不同示例性实施方案中示出的本申请的构造和布置仅是例示性的。尽管在此公开内容中仅详细描述了几个实施方案,但参阅此公开内容的人员应容易理解,在实质上不偏离该申请中所描述的主题的新颖教导和优点的前提下,许多改型是可能的(例如,各种元件的尺寸、尺度、结构、形状和比例、以及参数值(例如,温度、压力等)、安装布置、材料的使用、颜色、定向的变化等)。例如,示出为整体成形的元件可以由多个部分或元件构成,元件的位置可被倒置或以其它方式改变,并且分立元件的性质或数目或位置可被更改或改变。因此,所有这样的改型旨在被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根据替代的实施方案改变或重新排序任何过程或方法步骤的次序或顺序。在权利要求中,任何“装置加功能”的条款都旨在覆盖在本文中所描述的执行所述功能的结构,且不仅是结构等同而且还是等同结构。在不背离本发明的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在示例性实施方案的设计、运行状况和布置中做出其他替换、改型、改变和省略。因此,本发明不限制于特定的实施方案,而是扩展至仍落在所附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的多种改型。

此外,为了提供示例性实施方案的简练描述,可以不描述实际实施方案的所有特征(即,与当前考虑的执行本发明的最佳模式不相关的那些特征,或于实现本发明不相关的那些特征)。

应理解的是,在任何实际实施方式的开发过程中,如在任何工程或设计项目中,可做出大量的具体实施方式决定。这样的开发努力可能是复杂的且耗时的,但对于那些得益于此公开内容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不需要过多实验,所述开发努力将是一个设计、制造和生产的常规工作。

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技术特征:

1.一种微孔共振腔通风单开型消声窗,其特征在于:包括,

窗户本体(100),包括窗框(101)、设置在窗框(101)外侧靠近窗框(101)边界的外开窗(102)、设置在窗框(101)内侧靠近窗框(101)边界的内开窗(103)以及设置在窗框(101)内外侧的中段处的消声窗(104),所述窗框(101)上端设置有透光窗(105),所述外开窗(102)与内开窗(103)之间形成通风道(106);

所述窗框(101)下端设置有内开窗(103)驱动外开窗(102)打开的驱动组件(200);以及,

消声组件(300),所述消声组件(300)设置在消声窗(104)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孔共振腔通风单开型消声窗,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开窗(102)包括设置在靠近窗框(101)左侧的第一外旋窗(102a)以及设置在靠近窗框(101)右侧的第二外旋窗(102b),所述内开窗(103)包括设置在靠近窗框(101)左侧处的第一内旋窗(103a)以及设置在靠近窗框(101)右侧的第二外旋窗(102b),

其中,所述驱动组件(200)设置在第一外旋窗(102a)与第二内旋窗(103b)之间以及设置在第二外旋窗(102b)与第一内旋窗(103a)之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孔共振腔通风单开型消声窗,其特征在于:所述消声窗(104)包括设置在窗框(101)外侧的外窗(104a)以及设置在窗框(101)内侧的内窗(104b)。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孔共振腔通风单开型消声窗,其特征在于:所述消声组件(300)包括设置在窗框(101)靠近内窗(104b)以及外窗(104a)之间处的微穿孔板(301),所述微穿孔板(301)上开设有消声孔(302),所述消声孔(302)形状为圆形,每个所述微穿孔板(301)两侧分别与外窗(104a)以及外窗(104a)两侧相连接,所述微穿孔板(301)为透明板。

5.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微孔共振腔通风单开型消声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旋窗(102a)以及第二外旋窗(102b)均靠近外窗(104a)一端倾斜设置,所述第一外旋窗(102a)或第二外旋窗(102b)所在竖直面与外窗(104a)所在竖直面之间角度为3°-5°。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孔共振腔通风单开型消声窗,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200)包括转动连接在窗框(101)下端和上端的第一导轮(201)、第二导轮(202)以及设置在第一导轮(201)与第二导轮(202)之间的传动带(203),所述第一导轮(201)与第二导轮(202)中心处设有转轴(204),

其中,所述第一外旋窗(102a)与第二外旋窗(102b)后端设有第一卡环(205),第一内旋窗(103a)与第二内旋窗(103b)后端设有第二卡环(206),所述第一卡环(205)与第二卡环(206)分别套设在转轴(204)上。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微孔共振腔通风单开型消声窗,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204)中段沿竖直方向滑移连接有连接环(400),所述连接环(400)上下两面上均设置有卡键(401),所述第一卡环(205)下端开设有与卡键(401)配合的第一键槽(402),所述第二卡环(206)上端开设有与卡键(401)配合的第二键槽(403),

其中,所述窗框(101)上设有驱动连接环(400)滑移的滑移部件(500)。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微孔共振腔通风单开型消声窗,其特征在于:所述滑移部件(500)包括转动连接在窗框(101)下端的齿轮(501)、啮合在齿轮(501)两侧的齿条(502)以及连接在两个齿条(502)远离齿轮(501)一端的架杆(503),所述齿条(502)与窗框(101)之间连接有弹簧(504),

其中,所述齿轮(501)的转动平面竖直设置,所述架杆(503)形状为l形,所述架杆(503)穿设与转轴(204)内,所述架杆(503)上端转动连接有连接杆(505),所述连接杆(505)转动平面水平设置,所述连接杆(505)穿出转轴(204)与连接环(400)相连。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微孔共振腔通风单开型消声窗,其特征在于:所述齿轮(501)的转轴(204)向外伸出窗框(101)设有操作杆(506),所述操作杆(506)上开设有锁槽(600),所述锁槽(600)内滑移连接有锁块(601),所述锁块(601)与锁槽(600)之间连接有弹性件(602),

其中,所述窗框(101)下端开设有与锁槽(600)配合的锁定槽(603),所述锁定槽(603)数量为两个,且分别与窗框(101)中线对称设置。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微孔共振腔通风单开型消声窗,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块(601)上设置有橡胶垫(604)。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孔共振腔通风单开型消声窗,包括,窗户本体,包括窗框、设置在窗框外侧靠近窗框边界的外开窗、设置在窗框内侧靠近窗框边界的内开窗以及设置在窗框内外侧的中段处的消声窗,所述窗框上端设置有透光窗,所述外开窗与内开窗之间形成通风道;所述窗框下端设置有内开窗驱动外开窗打开的驱动组件;以及,消声组件,所述消声组件设置在消声窗内,在第一外旋窗和第二内旋窗打开或者第二外旋窗和第一内旋窗打开时,外界声音通过通风道和消声窗,进行通风的同时且实现消声,在外开窗与内开窗共同关闭后,只进行密封隔声操作。

技术研发人员:徐南;张苏姗;徐苏婉;张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技术研发日:2020.03.30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2880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