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阀杆自动装O形圈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60


本实用新型涉及安装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阀杆自动装o形圈装置。



背景技术:

阀杆装o形圈多采用人工手动装配方式。该生产方式成本高,效率低,而且装配质量对工人的熟练度有一定依赖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避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阀杆自动装o形圈装置,该阀杆自动装o形圈装置能够代替人工操作,减少生产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对操作人员没有熟练度要求。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提供一种阀杆自动装o形圈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包括上料组件,及设置在所述上料组件的一侧的接料组件,及设置在所述接料组件的上方的取料组件,及设置在所述取料组件的一侧的安装组件。通过将o形圈放入上料组件内进行上料,接料组件接取上料组件内的o形圈,取料组件取出接料组件内的o形圈,安装组件取出接料组件内的o形圈并安装在阀杆上,从而完成阀杆自动化安装o形圈的操作,因此,该装置能够代替人工操作,减少生产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对操作人员没有熟练度要求。

进一步的,所述上料组件包括o形圈上料杆,及套设在所述o形圈上料杆上的压块,及设置在所述o形圈上料杆的下方的止挡组件,所述o形圈上料杆的上端设置有夹块,所述夹块固定在固定杆上。o形圈上料杆用于放置o形圈,压块能够将放置在o形圈上料杆上的o形圈挤压在止挡组件上,夹块用于夹住o形圈上料杆,在需要放料时,将o形圈上料杆从夹块上取下,拿出压块,装入o形圈,再套入压块,最后用夹块夹住o形圈上料杆。同时该上料组件能够解决o形圈涂油脂后因其表面有较强的粘滞性而通常的振动盘上料无法实现这一问题。

进一步的,所述止挡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o形圈上料杆的下方的止挡底座,及固定在所述止挡底座一侧的弹簧,所述弹簧的另一端固定在弹簧固定块上,所述弹簧固定块固定在所述底座上。止挡底座能够挡住o形圈使o形圈不会掉出o形圈上料杆,弹簧能够使止挡底座在外力撤销后能够回到o形圈上料杆下面。

进一步的,所述o形圈上料杆的下端头套设有限位板,所述固定杆固定在所述限位板上,所述限位板通过螺柱固定在所述底座上。限位板能够对o形圈上料杆进行限位,使o形圈上料杆始终保持垂直。

进一步的,所述接料组件包括第一气缸,及固定在所述第一气缸的活动端的o形圈底座,所述第一气缸固定在所述底座上。第一气缸能够驱动o形圈底座,使o形圈底座顶开止挡底座接取o形圈。

进一步的,所述取料组件包括第一直线驱动组件,及固定在所述第一直线驱动组件的活动端的第一旋转驱动组件。第一直线驱动组件能够上、下驱动第一旋转组件。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直线驱动组件包括第二气缸,及固定在所述第二气缸的固定端的固定板上,所述固定板固定在所述底座上。第二气缸能够上、下驱动第一旋转组件。所述第一旋转驱动组件包括固定在所述第二气缸的活动端的第一旋转气缸,及固定在所述第一旋转气缸的旋转端的第三气缸,及固定在所述第三气缸的活动端的第一套筒,及穿入所述第一套筒的第一芯杆,所述第一芯杆固定在所述第一旋转气缸的旋转端,所述第一芯杆的端头呈外锥形设置。第一旋转气缸能够旋转第三气缸和第一芯杆,第三气缸能够驱动第一套筒,使第一套筒与第一芯杆能够轴向相对滑动,第一芯杆的端头呈外锥形设置能够在第二气缸的驱动下套取o形圈底座上的o形圈。

进一步的,所述安装组件包括第二直线驱动组件,及固定在所述第二直线驱动组件的活动端的第二旋转驱动组件。第二直线驱动组件能够左、右驱动第二旋转驱动组件。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直线驱动组件包括第四气缸,所述第四气缸固定在所述底座上。第四气缸能够左、右驱动第二旋转驱动组件。所述第二旋转驱动组件包括固定在所述第四气缸的活动端的第二旋转气缸,及固定在所述第二旋转气缸的旋转端的第五气缸,及固定在所述第五气缸的活动端的第二套筒,及穿入所述第二套筒的第二芯杆,所述第二芯杆固定在所述第二旋转气缸的旋转端,所述第二芯杆的端头呈内锥形设置。第二旋转气缸能够旋转第五气缸和第二芯杆,第五气缸能够驱动第二套筒,使第二套筒与第二芯杆能够轴向相对滑动,第二芯杆的端头呈内锥形设置能够配合第一芯杆。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阀杆自动装o形圈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包括上料组件,及设置在所述上料组件的一侧的接料组件,及设置在所述接料组件的上方的取料组件,及设置在所述取料组件的一侧的安装组件。通过将o形圈放入上料组件内进行上料,接料组件接取上料组件内的o形圈,取料组件取出接料组件内的o形圈,安装组件取出接料组件内的o形圈并安装在阀杆上,从而完成阀杆自动化安装o形圈的操作,因此,该装置能够代替人工操作,减少生产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对操作人员没有熟练度要求。

附图说明

利用附图对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以下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阀杆自动装o形圈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上料组件、接料组件、取料组件和止挡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安装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阀杆自动装o形圈装置的第二芯杆与第一芯杆对接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芯杆与第一芯杆对接时的剖视图。

图6是o形圈由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芯杆到第二芯杆上的剖视图。

图7是o形圈槽由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芯杆到阀杆上的剖视图。

图中包括有:

底座1,上料组件2,o形圈上料杆21,压块22,夹块23,固定杆24,接料组件3,第一气缸31,o形圈底座32,取料组件4,第一直线驱动组件41,第二气缸411,固定板412,第一旋转驱动组件42,第一旋转气缸421,第三气缸422,第一套筒423,第一芯杆424,安装组件5,第四气缸51,第二旋转驱动组件52,第二旋转气缸521,第五气缸522,第二套筒523,第二芯杆524,止挡组件6,止挡底座61,弹簧62,弹簧固定块63,限位板7,阀杆8。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以下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本实施例的一种阀杆自动装o形圈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底座1,所述底座1上包括上料组件2,及设置在所述上料组件2的一侧的接料组件3,及设置在所述接料组件3的上方的取料组件4,及设置在所述取料组件4的一侧的安装组件5。通过将o形圈放入上料组件2内进行上料,接料组件3接取上料组件2内的o形圈,取料组件4取出接料组件3内的o形圈,安装组件5取出接料组件4内的o形圈并安装在阀杆上,从而完成阀杆自动化安装o形圈的操作,因此,该装置能够代替人工操作,减少生产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对操作人员没有熟练度要求。

如图2所示,所述上料组件2包括o形圈上料杆21,及套设在所述o形圈上料杆21上的压块22,及设置在所述o形圈上料杆21的下方的止挡组件6,所述o形圈上料杆21的顶端呈锥形设置,所述o形圈上料杆21的上端设置有夹块23,所述夹块23固定在固定杆24上。o形圈上料杆21的顶端呈锥形设置便于放置o形圈,压块22能够将放置在o形圈上料杆21上的o形圈挤压在止挡组件6上,夹块23用于夹住o形圈上料杆21,在需要放料时,将o形圈上料杆21从夹块23上取下,拿出压块22,装入o形圈,再套入压块22,最后用夹块23夹住o形圈上料杆21。同时该上料组件2能够解决o形圈涂油脂后因其表面有较强的粘滞性而通常的振动盘上料无法实现这一问题。

所述止挡组件6包括设置在所述o形圈上料杆21的下方的止挡底座61,及固定在所述止挡底座61一侧的弹簧62,所述弹簧62的另一端固定在弹簧固定块63上,所述弹簧固定块63固定在所述底座1上。止挡底座61能够挡住o形圈使o形圈不会掉出o形圈上料杆21,弹簧62能够使止挡底座61在外力撤销后能够回到o形圈上料杆21下面。

所述o形圈上料杆21的下端头套设有限位板7,所述固定杆24固定在所述限位板7上,所述限位板7通过螺柱固定在所述底座1上。限位板7能够对o形圈上料杆21进行限位,使o形圈上料杆21始终保持垂直。

所述接料组件3包括第一气缸31,及固定在所述第一气缸31的活动端的o形圈底座32,所述第一气缸31固定在所述底座1上。第一气缸31能够驱动o形圈底座32,使o形圈底座32顶开止挡底座61接取o形圈。

所述取料组件4包括第一直线驱动组件41,及固定在所述第一直线驱动组件41的活动端的第一旋转驱动组件42。第一直线驱动组件41能够上、下驱动第一旋转组件42。

所述第一直线驱动组件41包括第二气缸411,及固定在所述第二气缸411的固定端的固定板412上,所述固定板412固定在所述底座1上。第二气缸411能够上、下驱动第一旋转组件42。

所述第一旋转驱动组件42包括固定在所述第二气缸411的活动端的第一旋转气缸421,及固定在所述第一旋转气缸421的旋转端的第三气缸422,及固定在所述第三气缸422的活动端的第一套筒423,及穿入所述第一套筒423的第一芯杆424,所述第一芯杆424固定在所述第一旋转气缸421的旋转端,所述第一芯杆424的端头呈外锥形设置。第一旋转气缸能够旋转第三气缸422和第一芯杆424,第三气缸422能够驱动第一套筒423,使第一套筒423与第一芯杆424能够轴向相对滑动,第一芯杆424的端头呈外锥形设置能够在第二气缸411的驱动下套取o形圈底座32上的o形圈。

如图3所示,所述安装组件5包括第二直线驱动组件,及固定在所述第二直线驱动组件的活动端的第二旋转驱动组件52。第二直线驱动组件能够左、右驱动第二旋转驱动组件52。

所述第二直线驱动组件包括第四气缸51,所述第四气缸51固定在所述底座1上。第四气缸51能够左、右驱动第二旋转驱动组件52。

所述第二旋转驱动组件52包括固定在所述第四气缸51的活动端的第二旋转气缸521,及固定在所述第二旋转气缸521的旋转端的第五气缸522,及固定在所述第五气缸522的活动端的第二套筒523,及穿入所述第二套筒523的第二芯杆524,所述第二芯杆524固定在所述第二旋转气缸521的旋转端,所述第二芯杆524的端头呈内锥形设置。第二旋转气缸521能够旋转第五气缸522和第二芯杆524,第五气缸522能够驱动第二套筒523,使第二套筒523与第二芯杆524能够轴向相对滑动,第二芯杆524的端头呈内锥形设置能够配合第一芯杆424。

本实施例的一种阀杆自动装o形圈装置的自动装o形圈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先人工将o形圈上料杆21从夹块23上取下,取出压块22,再将o形圈装在o形圈上料杆21上,o形圈上料杆21的一端成锥形,锥形的小端比o形圈内径小,方便o形圈从此装入,o形圈装入后被推到另一端。当整个o形圈上料杆21上o形圈装满后,将压块22穿入,最后将o形圈上料杆21装回夹块23上。o形圈上料杆21的长度可根据生产情况确定,一次穿入大量o形圈,每隔一段时间,在o形圈使用快完的时候进行替换。

s2:o形圈上料杆21的下端有一止挡底座61,阻止o形圈掉落。当第一气缸31伸出时,推动o形圈底座32往右运动,会推开止挡底座61,到达o形圈上料杆21的下方,o形圈底座32有通孔,通孔上方有台阶孔。通孔内径小于o形圈外径,台阶孔的深度与o形圈相当。o形圈在压块22的重力的推动下,掉入o形圈底座32的台阶孔中。然后,第一气缸31收缩,带动o形圈底座32往左运动,同时止挡底座61在弹簧62的作用下,回复到o形圈上料杆21的下方,阻止o形圈继续下落。

s3:第一气缸31收缩到位后,o形圈底座32处于第一芯杆424正下方,第二气缸411伸出,带动第一旋转气缸421以及和第一旋转气缸421固定的第一芯杆424向下运动,第一芯杆424的下端成锥形,会从o形圈中心穿过,并把o形圈撑大,最终,o形圈停留在第一芯杆424锥形后的直段部。第一芯杆424的直段部大小与最终装配的阀杆零件外径相当。第二气缸411收缩,带动第一芯杆424返回。

s4:第一旋转气缸421转动,带动第一芯杆424旋转,达到水平状态。这时,第四气缸51伸出,带动第二旋转气缸521以及固定在第二旋转气缸521的第二芯杆524和第五气缸522往右运动。使第二芯杆524与第一芯杆424对接,如图4,如图5所示。第二芯杆524的一端成内锥形,形状与第一芯杆424的外锥形配合。第三气缸422伸出,推动423往左运动,带动o形圈从第一芯杆424到第二芯杆524,如图6所示。

s5:第四气缸51收缩,第二芯杆524与第一芯杆424分离。第二旋转气缸521旋转180°,与机械手夹持的阀杆8对接。第五气缸522伸出,带动第二套筒523运动,推动o形圈进入阀杆8的o形圈槽,完成装配,如图7所示。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细地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阀杆自动装o形圈装置,包括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上包括上料组件,及设置在所述上料组件的一侧的接料组件,及设置在所述接料组件的上方的取料组件,及设置在所述取料组件的一侧的安装组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阀杆自动装o形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组件包括o形圈上料杆,及套设在所述o形圈上料杆上的压块,及设置在所述o形圈上料杆的下方的止挡组件,所述o形圈上料杆的上端设置有夹块,所述夹块固定在固定杆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阀杆自动装o形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挡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o形圈上料杆的下方的止挡底座,及固定在所述止挡底座一侧的弹簧,所述弹簧的另一端固定在弹簧固定块上,所述弹簧固定块固定在所述底座上。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阀杆自动装o形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o形圈上料杆的下端头套设有限位板,所述固定杆固定在所述限位板上,所述限位板通过螺柱固定在所述底座上。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阀杆自动装o形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料组件包括第一气缸,及固定在所述第一气缸的活动端的o形圈底座,所述第一气缸固定在所述底座上。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阀杆自动装o形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取料组件包括第一直线驱动组件,及固定在所述第一直线驱动组件的活动端的第一旋转驱动组件。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阀杆自动装o形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直线驱动组件包括第二气缸,及固定在所述第二气缸的固定端的固定板上,所述固定板固定在所述底座上;所述第一旋转驱动组件包括固定在所述第二气缸的活动端的第一旋转气缸,及固定在所述第一旋转气缸的旋转端的第三气缸,及固定在所述第三气缸的活动端的第一套筒,及穿入所述第一套筒的第一芯杆,所述第一芯杆固定在所述第一旋转气缸的旋转端,所述第一芯杆的端头呈外锥形设置。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阀杆自动装o形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组件包括第二直线驱动组件,及固定在所述第二直线驱动组件的活动端的第二旋转驱动组件。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阀杆自动装o形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直线驱动组件包括第四气缸,所述第四气缸固定在所述底座上;所述第二旋转驱动组件包括固定在所述第四气缸的活动端的第二旋转气缸,及固定在所述第二旋转气缸的旋转端的第五气缸,及固定在所述第五气缸的活动端的第二套筒,及穿入所述第二套筒的第二芯杆,所述第二芯杆固定在所述第二旋转气缸的旋转端,所述第二芯杆的端头呈内锥形设置。

技术总结
一种阀杆自动装O形圈装置,涉及安装装置技术领域,该阀杆自动装O形圈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包括上料组件,及设置在所述上料组件的一侧的接料组件,及设置在所述接料组件的上方的取料组件,及设置在所述取料组件的一侧的安装组件。本实用新型通过将O形圈放入上料组件内进行上料,接料组件接取上料组件内的O形圈,取料组件取出接料组件内的O形圈,安装组件取出接料组件内的O形圈并安装在阀杆上,从而完成阀杆自动化安装O形圈的操作,因此,该装置能够代替人工操作,减少生产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对操作人员没有熟练度要求。

技术研发人员:蓝维裕;侯磊磊;王波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珠海励高精工制造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8.16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2849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