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婴儿车架的支架及设有该支架的婴儿车架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73


本发明涉及婴幼儿产品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婴儿车架的支架及设有该支架的婴儿车架。



背景技术:

婴儿车由于其便利性和舒适性而被广泛运用,且已成为有婴幼儿的家庭必不可少的物品。为了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对婴儿车便携性及储存性的需求,婴儿车都被设计为可在展开状态与折叠之间转换,从而在需要使用的时候,将婴儿车打开,婴幼儿坐或卧在婴儿车上,当不需要使用时,将婴儿车折叠起来,折叠后的得婴儿车整体材积相对展开状态下的要小,从而便于携带与存放。

婴儿车一般包括一车架以及一用于将车架锁定于展开状态的锁定机构,解锁所述锁定机构后即可折叠所述车架。而对于婴儿车来说,不同结构的车架其折叠后材积大小不一样,而对于普遍需求来说,则是希望折叠后的材积越小越方便携带与存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婴儿车架的支架及设有该支架的婴儿车架,且折叠后材积小,便于携带、存放。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用于婴儿车架的支架,包括前脚、后脚、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连接于所述前脚前下部的前轮、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件后下部的后轮;所述后脚包括第一连接部以及前侧枢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下侧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段以及上侧枢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段后侧的第二连接段,所述后轮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段的后下部;所述第一连接段与第二连接件交叉设置,所述第二连接件后侧枢接于所述后脚,前侧与所述第一连接段前侧均枢接于前脚;所述第一连接部与第一连接段交叉枢接,且所述第二连接部后侧与第二连接段枢接,从而所述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段、第二连接段形成为一四连杆结构。

所述第一连接段的前侧枢接于所述前脚上侧。

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后侧枢接于所述后脚上侧.

一种婴儿车架,包括上述支架,还包括车手以及第三连接件,所述车手下侧与所述第一连接部上侧枢接,所述第三连接件后侧枢接于所述车手,前侧与所述第一连接段前侧枢接,从而所述车手、第三连接件、第一连接部、第一连接段形成为一四连杆机构;或,所述车手与所述第一连接部上侧以及第二连接件的后侧一起枢接;或,所述车手下侧与所述第二连接件后侧枢接;或,所述第三连接件前侧与所述前脚上侧连接;或,所述第三连接件前侧、所述前脚上侧、第一连接段前侧一起枢接。

所述婴儿车架还包括一推把杆,所述推把杆下侧枢接于所述车手上侧或可相对上下移动地连接于车手。

所述婴儿车架还包括一横向枢接杆,所述车手下侧、后脚上侧以及第二连接件后侧均枢接于所述枢接杆。

所述第二连接件包前后延伸的后连接部以及自所述后连接部前端往外并往前延伸的前连接部,所述后连接部后侧枢接于所述枢接杆,前连接部的前侧枢接于前脚。

所述婴儿车架包括左右两侧支架,每一所述侧支架均包括所述前脚、后脚、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车手、第三连接件,所述每一侧支架的车手下侧、后脚上侧以及第二连接件后侧通过所述枢接杆枢接.

所述婴儿车架进一步包括左右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左右两侧支架第二连接件后连接部前端的连杆,所述两第二连接件的后连接部、前连接部以及所述连杆一体成型

所述婴儿车架还包括一背靠,所述背靠下侧枢接于所述枢接杆。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所述后脚包括第一连接部以及前侧枢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下侧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段以及上侧枢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段后侧的第二连接段,从而相当于为两段式的后脚与两段式的第一连接件;且所述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段、第二连接段连接形成为一四连杆结构,再结合前脚与第二连接件的连接,从而大大减少了折叠后的支架与婴儿车架的整体长度与高度,即减少了折叠后支架与婴儿车架的整体材积,使得本发明支架与婴儿车架折叠后便于携带与存放。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婴儿车架处于展开状态下的平面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婴儿车架处于展开状态下的立体示意图一;

图3为本发明婴儿车架处于展开状态下的立体示意图二;

图4为本发明婴儿车架处于展开状态下的立体示意图三;

图5为本发明婴儿车架处于折叠过程中的平面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婴儿车架处于折叠过程中的立体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婴儿车架处于折叠状态下的平面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婴儿车架处于折叠状态下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3、4所示,本发明用于婴儿车架的支架包括前脚1、后脚2、第一连接件3、第二连接件4、连接于所述前脚1前下部的前轮5、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件3后下部的后轮6;所述后脚2包括第一连接部21以及前侧枢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部21下侧的第二连接部22,所述第一连接件3包括第一连接段31以及上侧枢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段31后侧的第二连接段32,所述后轮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段32的后下部;所述第一连接段31与第二连接件4交叉设置,所述第二连接件4后侧枢接于所述后脚2,前侧与所述第一连接段31前侧均枢接于前脚;所述第一连接部21与第一连接段31交叉枢接,且所述第二连接部22后侧与第二连接段32枢接,从而所述第一连接部21、第二连接部22、第一连接段31、第二连接段32形成为一四连杆结构。

较佳的,所述第一连接件3的前侧枢接于所述前脚1上侧,即第一连接段31的前侧枢接于所述前脚1上侧。

较佳的,所述第二连接件4的后侧枢接于所述后脚2上侧。

如同5、6所示,在折叠所述支架时,使得所述后脚2上侧相对往后下方旋转移动,即第一连接部21上侧往后下方旋转移动,从而第一连接部21下侧相对往前旋转,带动第二连接部22往前移动,从而拉动第二连接件3的第二连接段32往前旋转,后轮6随之一起往前移动;且第一连接部21上侧往后旋转移动时,其通过第二连接件4拉动前脚1往后旋转移动,前轮5也随之往后移动;所述第一连接件3的第一连接部31前侧也被带动往前下方旋转;直至所述前脚11、后脚22的第一连接部21、第二连接部22、第一连接件3的第一连接段31、第二连接段32、第二连接件4旋转靠近,车架完全折叠(如图7、8所示)。因为后脚2包括相互枢接的第一连接部21以及第二连接部22,所述第一连接件3包括相互枢接的第一连接段31以及第二连接段32,从而相当于后脚与第一连接件均设置为两段式,再结合前脚与第二连接件的连接,从而大大减少了折叠支架的整体长度与高度,从而减少了折叠后支架的整体材积。

本发明婴儿车架包括如上支架,还包括车手7以及第三连接件8,所述车手7下侧与所述第一连接部21上侧枢接,所述第三连接件8后侧枢接于所述车手7,前侧与所述第一连接段31枢接,从而所述车手7、第三连接件8、第一连接部21、第一连接段31形成为一四连杆机构。

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车手7下侧也可以与所述第一连接部21上侧以及第二连接件4的后侧一起枢接,如此设置,所述车手7、第三连接件8、第一连接部21、第一连接段31形成为一四连杆机构,且所述车手7、第三连接件8、前脚1、第二连接件也形成为一四连杆机构。所述车手7下侧也可以与所述第二连接件4后侧枢接。

所述第三连接件8前侧也可以与所述前脚1上侧连接,或,所述第三连接件8前侧、所述前脚1上侧、第一连接段31前侧一起枢接。

折叠本发明婴儿车架时,使得所述车手7往前下方旋转,同时使得车手7下侧往后下方旋转移动,第三连接件8后侧被带动往下旋转而靠向第一连接件3的第一连接段31;第二连接件2的后侧也被带动往后下方旋转,从而前脚1下侧被拉动往后旋转;而后脚2上侧即第一连接部21上侧也被带动相对往后下旋转移动,从而第二连接部22往前移动而带动第二连接段32往前移动,直至前脚11、后脚22的第一连接部21、第二连接部22、第一连接件3的第一连接段31、第二连接段32、第二连接件4、车手7、第三连接件8均旋转靠近,车架完全折叠。

本发明婴儿车架还包括一推把杆9,所述推把杆9下侧枢接于所述车手7上侧或可相对上下移动地连接于车手7。当所述推把杆9不能相对车手7旋转或相对往下移动时,所述推把杆9相当于车手7往上的延伸,便于看护者推动车架,不需要弯腰;旋转推把杆9靠近车手7或往下移动所述推把杆9使得推把杆9上侧与车手7上侧大致处于同一高度位置,即使得所述推把杆9也处于折叠状态,从而避免推把杆7影响整个车架折叠后的高度而影响整个车架折叠后的材积。

所述婴儿车架还包括一横向枢接杆10,所述车手7下侧、后脚2上侧以及第二连接件4后侧均枢接于所述枢接杆10。

较佳的,所述第二连接件4包前后延伸的后连接部41以及自所述后连接部41前端往外并往前延伸的前连接部42,所述后连接部41后侧枢接于所述枢接杆10,前连接部42的前侧枢接于前脚。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婴儿车架包括左右两侧支架100,每一所述侧支架100均包括所述前脚11、后脚22、第一连接件3、第二连接件4、车手7、第三连接件8,所述每一侧支架100的车手7下侧、后脚2上侧以及第二连接件4后侧通过所述枢接杆10枢接。从而所述枢接杆10不仅可以起到连接车手7、后脚2以及第二连接件4的作用,使得连接更方便,而且因为连接了左右两侧支架100,从而还能使得车架在展开状态下时更稳固。

所述婴儿车架进一步包括左右两端分别连接于左右两侧支架100第二连接件后连接部41前端的连杆43,较佳的,所述两第二连接件的后连接部41、前连接部42以及所述连杆43一体成型。

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杆43也可以做成其他可行的形状,即是说,即具体形状不限定,能实现上述连接功能即可。

所述婴儿车架还包括左右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左右两侧支架100前脚的前脚横杆11、左右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左右两侧支架100第一连接件第一连接部前侧的第二横杆12,所述前脚横杆11以及第二横杆12能进一步保证车架在展开状态下的稳定性。

本发明婴儿车架也可以根据需要做成三轮车样式,即一前脚两后脚或一后脚两前脚的设置,其他组件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比如在一后脚两前脚的三轮车样式下,所述一前脚的前侧枢接于枢接杆的中部。

所述婴儿车架还包括一背靠13,所述背靠13下侧枢接于所述枢接杆10。


技术特征:

1.一种用于婴儿车架的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前脚、后脚、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连接于所述前脚前下部的前轮、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件后下部的后轮;所述后脚包括第一连接部以及前侧枢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下侧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段以及上侧枢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段后侧的第二连接段,所述后轮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段的后下部;所述第一连接段与第二连接件交叉设置,所述第二连接件后侧枢接于所述后脚,前侧与所述第一连接段前侧均枢接于前脚;所述第一连接部与第一连接段交叉枢接,且所述第二连接部后侧与第二连接段枢接,从而所述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段、第二连接段形成为一四连杆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婴儿车架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段的前侧枢接于所述前脚上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婴儿车架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后侧枢接于所述后脚上侧。

4.一种婴儿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支架,还包括车手以及第三连接件,所述车手下侧与所述第一连接部上侧枢接,所述第三连接件后侧枢接于所述车手,前侧与所述第一连接段枢接,从而所述车手、第三连接件、第一连接部、第一连接段形成为一四连杆机构;或,所述车手与所述第一连接部上侧以及第二连接件的后侧一起枢接;或,所述车手下侧与所述第二连接件后侧枢接;或,所述第三连接件前侧与所述前脚上侧连接;或,所述第三连接件前侧、所述前脚上侧、第一连接段前侧一起枢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婴儿车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推把杆,所述推把杆下侧枢接于所述车手上侧或可相对上下移动地连接于车手。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婴儿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横向枢接杆,所述车手下侧、后脚上侧以及第二连接件后侧均枢接于所述枢接杆。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婴儿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件包前后延伸的后连接部以及自所述后连接部前端往外并往前延伸的前连接部,所述后连接部后侧枢接于所述枢接杆,前连接部的前侧枢接于前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婴儿车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左右两侧支架,每一所述侧支架均包括所述前脚、后脚、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车手、第三连接件,所述每一侧支架的车手下侧、后脚上侧以及第二连接件后侧通过所述枢接杆枢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婴儿车架,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左右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左右两侧支架第二连接件后连接部前端的连杆,所述两第二连接件的后连接部、前连接部以及所述连杆一体成型。

10.根据权利要求7至9任一项所述的婴儿车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背靠,所述背靠下侧枢接于所述枢接杆。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揭露了一种用于婴儿车架的支架及设有该支架的婴儿车架,所述支架包括前脚、后脚、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所述后脚包括第一连接部以及前侧枢接于第一连接部下侧的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段以及上侧枢接于第一连接段后侧的第二连接段;第一连接段与第二连接件交叉设置,且第二连接件后侧枢接于后脚,前侧与第一连接段前侧枢接于前脚;所述第一连接部与第一连接段交叉枢接,且所述第二连接部后侧与第二连接段枢接,从而所述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段、第二连接段形成为一四连杆结构,如此大大减少了折叠后的支架与婴儿车架的整体长度与高度,即减少了折叠后的支架与婴儿车架的整体材积。

技术研发人员:李进彪;刘祎敏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韵童儿童用品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8.18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2847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