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物料热烘罐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100


本实用新型涉及物料运输领域,特别是一种物料热烘罐。



背景技术:

料罐是塑料粒料挤出加工成型行业中常用的供料装置,现今的料罐一般不具备加热烘料功能,所以在生产某些塑料产品可能存在以下问题:塑料原料在生产、运输、存放过程中可能受潮,导致原料含有水分,原料加工塑化过程中水分受热汽化导致产品存在气泡,影响产品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物料热烘罐。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物料热烘罐,包括装载装置和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位于所述装载装置的一侧;所述装载装置包括料桶、排气弯头、桶盖和底座,所述桶盖的一侧固定连接于所述料桶顶部的一侧,所述排气弯头的底部与所述桶盖的顶部连接,所述排气弯头穿过所述桶盖与所述料桶连通,所述料桶的底部与所述底座的顶部连接;所述加热装置连通于所述料桶的底部;所述加热装置向所述料桶的底部输送暖风。

更优的,所述加热装置包括电箱、风机和发热装置,所述风机的底部与所述发热装置的顶部连接,所述电箱的一侧连接于所述风机送风通道的外壁;所述发热装置包括发热桶、温度计和热电偶,所述温度计与所述热电偶均设置于所述发热桶的外壁,所述发热桶的一端与所述风机的底部连通,所述发热桶的另一端与所述料桶的底部连通;所述电箱内部设有温控表、交流接触器和船型开关;所述温控表用于设定加热温度,所述交流接触器用于接通风机电路,所述船型开关用于开启电路回路。

更优的,所述底座设有下料口,所述下料口的一端贯穿所述底座与所述料桶的底部连通;所述底座的内部呈中空状。

更优的,所述料桶的底部设有下料漏斗,所述下料漏斗呈锥形;所述下料漏斗的底部开口与所述下料口连通,所述加热装置和下料漏斗的侧壁连通,所述下料漏斗和所述底座的顶部连接。

更优的,所述料桶设有第一可视镜,所述第一可视镜安装于所述料桶的壁面。

更优的,料桶的底部与下料漏斗的顶部通过法兰可拆卸连接;所述料桶与所述桶盖通过法兰可拆卸连接;所述桶盖与所述排气弯头通过法兰可拆卸连接;所述下料漏斗的底部与所述底座的顶部通过法兰可拆卸连接。

更优的,所述料桶的底部与下料漏斗的连接面设有密封圈,密封圈密封连接面;所述料桶与所述桶盖的连接面设有密封圈,密封圈密封连接面;所述桶盖与所述排气弯头的连接面设有密封圈,密封圈密封连接面;所述下料漏斗与所述底座的连接面设有密封圈,密封圈密封连接面。

更优的,所述底座还设有第二可视镜,所述第二可视镜安装于所述底座的壁面。

更优的,所述下料口设有第一拉板,所述第一拉板与所述下料口的中部连接;所述第一拉板贯穿所述下料口的中部,所述第一拉板的一端位于所述下料口的上方,所述第一拉板的另一端位于所述下料口的下方;所述第一拉板基于所述下料口进行开合,所述第一拉板关闭时封闭所述下料口的下料通道,所述第一拉板打开时开放所述下料口的下料通道。

更优的,所述下料漏斗的底部与所述底座的顶部之间设有第二拉板;通过所述第二拉板开合所述下料漏斗的底部开口,所述第二拉板关闭时封闭所述下料漏斗的底部开口,所述第二拉板打开时开放所述下料漏斗的底部开口。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料桶的内部用于承载粒料,加热装置与料桶的底部连通,加热装置向料桶的底部输送热空气,热空气将料桶内部的物料吹动翻滚,使物料受热挥发,挥发的水气通过排气弯头排走,该方案中的设备使受潮的粒料能够在料桶的内部挥发水分,避免了粒料加工塑化过程中水分受热汽化导致产品存在气泡,大大的提高了产品质量。

更优的,电箱接入电源后,温控表设定加热温度,通过船型开关开启电路回路,发热桶通电发热,热电偶测量发热桶的内部温度,当热电偶测得温度到达温控表设定值时,交流接触器接通风机电路,风机启动开始鼓风,风流经过发热桶后转换成热气流,热气流通过发热桶到达料桶的底部,吹动料桶内部的粒料,达到对粒料进行烘干的目的。

更优的,下料口与料桶的中部连通的情况下,粒料无法完全排放,所以,下料口与料桶的底部连通,当需要将料桶内部的粒料排放出来时,打开下料口,粒料通过下料口排放出来。

附图说明

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内容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图。

其中:装载装置100、加热装置200、料桶110、桶盖120、排气弯头130、底座140、电箱210、风机220、发热装置230、发热桶231、温度计232、热电偶233、温控表211、交流接触器212、船型开关213、下料口141、第一可视镜111、第二可视镜142、第一拉板141a、第二拉板142a、下料漏斗3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如图1所示,一种物料热烘罐,包括装载装置100和加热装置200,所述加热装置200位于所述装载装置100的一侧;所述装载装置100包括料桶110、排气弯头130、桶盖120和底座140,所述桶盖120的一侧固定连接于所述料桶110顶部的一侧,所述排气弯头130的底部与所述桶盖120的顶部连接,所述排气弯头130穿过所述桶盖120与所述料桶110连通,所述料桶110的底部与所述底座140的顶部连接;所述加热装置200连通于所述料桶110的底部;所述加热装置200向所述料桶110的底部输送暖风;料桶110的内部用于承载粒料,加热装置200与料桶110的底部连通,加热装置200向料桶110的底部输送热空气,热空气将料桶110内部的物料吹动翻滚,使物料受热挥发,挥发的水气通过排气弯头130排走,该方案中的设备使受潮的粒料能够在料桶110的内部挥发水分,避免了粒料加工塑化过程中水分受热汽化导致产品存在气泡,大大的提高了产品质量。

其中,所述加热装置200包括电箱210、风机220和发热装置230,所述风机220的底部与所述发热装置230的顶部连接,所述电箱210的一侧连接于所述风机220送风通道的外壁;所述发热装置230包括发热桶231、温度计232和热电偶233,所述温度计232与所述热电偶233均设置于所述发热桶231的外壁,所述发热桶231的一端与所述风机220的底部连通,所述发热桶231的另一端与所述料桶110的底部连通;所述电箱210内部设有温控表211、交流接触器212和船型开关213;所述温控表211用于设定加热温度,所述交流接触器212用于接通风机220电路,所述船型开关213用于开启电路回路;电箱210接入电源后,温控表211设定加热温度,通过船型开关213开启电路回路,发热桶231通电发热,热电偶233测量发热桶231的内部温度,当热电偶233测得温度到达温控表211设定值时,交流接触器212接通风机220电路,风机220启动开始鼓风,风流经过发热桶231后转换成热气流,热气流通过发热桶231到达料桶110的底部,吹动料桶110内部的粒料,达到对粒料进行烘干的目的。

此外,料桶110的底部连通;所述底座140的内部呈中空状;下料口141与料桶110的中部连通的情况下,粒料无法完全排放,所以,下料口141与料桶110的底部连通,当需要将料桶110内部的粒料排放出来时,打开下料口141,粒料通过下料口141排放出来。

其中,所述料桶110的底部设有下料漏斗300,所述下料漏斗300呈锥形;所述下料漏斗300的底部开口与所述下料口141连通,所述加热装置200和下料漏斗300的侧壁连通,所述下料漏斗300和所述底座140的顶部连接;锥形的下料漏斗300具有引力,打开下料口141时,粒料会被引力牵引快速的向最底部聚集,所述下料漏斗300的底部开口又与下料口141连通,粒料从下料口141处排放出来,锥形的下料漏斗300提高了下料的效率。

此外,所述料桶110设有第一可视镜111,所述第一可视镜111安装于所述料桶110的壁面;第一可视镜111可以直观的观察料桶110里面物料的情况,当粒料太少时,可通过第一可视镜111及时发现状况,进行填料,避免热气流进入料桶110内部却没有吹到粒料的情况,大大的提高了效率。

其中,料桶110的底部与下料漏斗300的顶部通过法兰可拆卸连接;所述料桶110与所述桶盖120通过法兰可拆卸连接;所述桶盖120与所述排气弯头130通过法兰可拆卸连接;所述下料漏斗300的底部与所述底座140的顶部通过法兰可拆卸连接;底座140、料桶110、桶盖120以及排气弯头130之间相互通过法兰可拆卸连接,便于拆卸、清洗、维修和搬运,大大的提高了实用性。

此外,所述料桶110的底部与下料漏斗300的连接面设有密封圈,密封圈密封连接面;所述料桶110与所述桶盖120的连接面设有密封圈,密封圈密封连接面;所述桶盖120与所述排气弯头130的连接面设有密封圈,密封圈密封连接面;所述下料漏斗300与所述底座140的连接面设有密封圈,密封圈密封连接面;设有密封圈可防止漏气,避免热气流从连接的缝隙排出设备外部,提高了实用性的同时还提高了工作效率。

其中,所述底座140还设有第二可视镜142,所述第二可视镜142安装于所述底座140的壁面;第二可视镜142可以直观的观察底座140里面物料的情况,判断下料的速度与物料的数量,大大的提高了实用性。

此外,所述下料口141设有第一拉板141a,所述第一拉板141a与所述下料口141的中部连接;所述第一拉板141a贯穿所述下料口141的中部,所述第一拉板141a的一端位于所述下料口141的上方,所述第一拉板141a的另一端位于所述下料口141的下方;所述第一拉板141a基于所述下料口141进行开合,所述第一拉板141a关闭时封闭所述下料口141的下料通道,所述第一拉板141a打开时开放所述下料口141的下料通道;第一拉板141a用于开合下料口141,当需要排放粒料时,打开第一拉板141a,粒料从下料口141处排放出来,待到无需排放粒料时,关闭第一拉板141a,粒料停止排放,无需缓冲,控制排放量精准。

其中,所述下料漏斗300的底部与所述底座140的顶部之间设有第二拉板142a;通过所述第二拉板142a开合所述下料漏斗300的底部开口,所述第二拉板142a关闭时封闭所述下料漏斗300的底部开口,所述第二拉板142a打开时开放所述下料漏斗300的底部开口;第二拉板142a用于开合下料漏斗300的底部开口,当需要排放粒料时,打开第二拉板142a,粒料从下料漏斗300的底部开口进入底座140,再从下料口141处排放出来,待到无需排放粒料时,关闭第二拉板142a,粒料停止排放。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等同的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物料热烘罐,其特征在于:包括装载装置和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位于所述装载装置的一侧;

所述装载装置包括料桶、排气弯头、桶盖和底座,所述桶盖的一侧固定连接于所述料桶顶部的一侧,所述排气弯头的底部与所述桶盖的顶部连接,所述排气弯头穿过所述桶盖与所述料桶连通,所述料桶的底部与所述底座的顶部连接;

所述加热装置连通于所述料桶的底部;

所述加热装置向所述料桶的底部输送暖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物料热烘罐,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装置包括电箱、风机和发热装置,所述风机的底部与所述发热装置的顶部连接,所述电箱的一侧连接于所述风机送风通道的外壁;

所述发热装置包括发热桶、温度计和热电偶,所述温度计与所述热电偶均设置于所述发热桶的外壁,所述发热桶的一端与所述风机的底部连通,所述发热桶的另一端与所述料桶的底部连通;

所述电箱内部设有温控表、交流接触器和船型开关;所述温控表用于设定加热温度,所述交流接触器用于接通风机电路,所述船型开关用于开启电路回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物料热烘罐,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设有下料口,所述下料口的一端贯穿所述底座与所述料桶的底部连通;

所述底座的内部呈中空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物料热烘罐,其特征在于:所述料桶的底部设有下料漏斗,所述下料漏斗呈锥形;

所述下料漏斗的底部开口与所述下料口连通,所述加热装置和下料漏斗的侧壁连通,所述下料漏斗和所述底座的顶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物料热烘罐,其特征在于:所述料桶设有第一可视镜,所述第一可视镜安装于所述料桶的壁面。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物料热烘罐,其特征在于:料桶的底部与下料漏斗的顶部通过法兰可拆卸连接;

所述料桶与所述桶盖通过法兰可拆卸连接;

所述桶盖与所述排气弯头通过法兰可拆卸连接;

所述下料漏斗的底部与所述底座的顶部通过法兰可拆卸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物料热烘罐,其特征在于:所述料桶的底部与下料漏斗的连接面设有密封圈,密封圈密封连接面;

所述料桶与所述桶盖的连接面设有密封圈,密封圈密封连接面;

所述桶盖与所述排气弯头的连接面设有密封圈,密封圈密封连接面;

所述下料漏斗与所述底座的连接面设有密封圈,密封圈密封连接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物料热烘罐,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还设有第二可视镜,所述第二可视镜安装于所述底座的壁面。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物料热烘罐,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料口设有第一拉板,所述第一拉板与所述下料口的中部连接;

所述第一拉板贯穿所述下料口的中部,所述第一拉板的一端位于所述下料口的上方,所述第一拉板的另一端位于所述下料口的下方;

所述第一拉板基于所述下料口进行开合,所述第一拉板关闭时封闭所述下料口的下料通道,所述第一拉板打开时开放所述下料口的下料通道。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物料热烘罐,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料漏斗的底部与所述底座的顶部之间设有第二拉板;

通过所述第二拉板开合所述下料漏斗的底部开口,所述第二拉板关闭时封闭所述下料漏斗的底部开口,所述第二拉板打开时开放所述下料漏斗的底部开口。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物料运输领域,特别是一种物料热烘罐,包括装载装置和加热装置,加热装置位于装载装置的一侧;装载装置包括料桶、排气弯头、桶盖和底座,桶盖的一侧固定连接于料桶顶部的一侧,排气弯头的底部与桶盖的顶部连接,排气弯头穿过桶盖与料桶连通,料桶的底部与底座的顶部连接;加热装置连通于料桶的底部;该方案中的设备使受潮的粒料能够在料桶的内部挥发水分,避免了粒料加工塑化过程中水分受热汽化导致产品存在气泡,大大的提高了产品质量。

技术研发人员:肖建文;林明松;严松洲;钟建平;林齐兴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州广化塑料管道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9.18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2846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