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调节水量的水管阀门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90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管阀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便于调节水量的水管阀门。



背景技术:

阀门是用来开闭管路、控制流向、调节和控制输送介质的参数(温度、压力和流量)的管路附件。根据其功能,可分为关断阀、止回阀、调节阀等,一般的水管长久使用后,不仅弹性差并且密闭性逐渐下降,再是,在通过阀门调节水量时,阀门容易产生转动进而难以持续保持固定的水量流出。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目前阀门弹性差、密闭性差和不易保持固定的水量流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便于调节水量的水管阀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便于调节水量的水管阀门,所述便于调节水量的水管阀门包括:

水管管体,所述水管管体包括熔接于其内壁的橡胶圈,且所述橡胶圈内壁上方开设有通口,所述橡胶圈内壁开设有四个等距排布的槽口,且所述水管管体内部中间转动连接有阀片,所述阀片外壁与橡胶圈内壁接触,且所述阀片外壁四周固定有四根分别与四个槽口一一对应的弹簧,所述阀片上方中间固定有与其为一体的阀杆,且所述阀杆顶部平行设置有阀板;所述水管管体上方垂直固定有一圈环绕阀杆周围排布的立块,且每个所述立块顶部均固定有圆环,所述阀板下方前后面中间均垂直固定有竖杆,且所述竖杆内部嵌入有弹性轴,所述竖杆末端焊接有弯钩。

进一步的,所述弹簧一端与阀片外壁焊接固定,且所述弹簧的另一端与槽口内壁顶部熔接固定为一体,所述阀片通过弹簧与橡胶圈弹性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阀杆顶部穿过通口并平行于水管管体上方。

进一步的,所述阀杆外侧顶部套入有套环,所述套环左右两侧均对称焊接有斜杆,且两根所述斜杆顶部分别与阀板下表面中部左右两侧焊接固定,所述阀板通过斜杆和套环与阀杆相连为一体。

进一步的,所述弯钩与圆环之间的间距为2cm。

进一步的,所述阀杆左右两侧外壁下方均粘结有密封条,且两块所述密封条外壁分别与通口内壁左右两侧接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有益效果:橡胶圈的内壁与阀片的外壁接触,这样能够加强阀片与水管管体之间的密封性,避免出现漏水的现象,利用四根弹簧能够增加阀片与橡胶圈之间的弹性空间,使得阀片在长期使用后也能够保持足够的弹力,延长起使用寿命和使用效果;

将阀片转动至所需的水量角度后,使用者可以将竖杆通过弹性轴的弹力向下拉动,使得弯钩钩入与其角度相吻合的圆环内,这样便可以将阀板固定在所需的角度,避免转杆和阀板转动而影响出水量。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前视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弹簧a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侧视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1-水管管体;101-橡胶圈;102-槽口;103-通口;104-立块;105-圆环;2-阀片;201-弹簧;202-阀杆;203-密封条;204-阀板;205-套环;206-斜杆;207-竖杆;208-弹性轴;209-弯钩。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请参阅图1至图3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便于调节水量的水管阀门,便于调节水量的水管阀门包括:

水管管体1,水管管体1包括熔接于其内壁的橡胶圈101,且橡胶圈101内壁上方开设有通口103,橡胶圈101内壁开设有四个等距排布的槽口102,且水管管体1内部中间转动连接有阀片2,阀片2外壁与橡胶圈101内壁接触,且阀片2外壁四周固定有四根分别与四个槽口102一一对应的弹簧201,阀片2上方中间固定有与其为一体的阀杆202,且阀杆202顶部平行设置有阀板204,弹簧201一端与阀片2外壁焊接固定,且弹簧201的另一端与槽口102内壁顶部熔接固定为一体,阀片2通过弹簧201与橡胶圈101弹性连接,阀杆202顶部穿过通口103并平行于水管管体1上方,阀杆202外侧顶部套入有套环205,套环205左右两侧均对称焊接有斜杆206,且两根斜杆206顶部分别与阀板204下表面中部左右两侧焊接固定,阀板204通过斜杆206和套环205与阀杆202相连为一体,通过水管管体1内壁的一圈橡胶圈101,橡胶圈101的内壁与阀片2的外壁接触,这样能够加强阀片2与水管管体1之间的密封性,避免出现漏水的现象,而通过阀片2外壁四周与四个槽口102内对应的弹簧201,在使用者握住阀板204并将阀杆202进行转动的同时也将带动阀片2转动,通过套环205和两根斜杆206能够增加阀板204与阀杆202之间的整体性,而利用四根弹簧201能够增加阀片2与橡胶圈101之间的弹性空间,使得阀片2在长期使用后也能够保持足够的弹力,延长起使用寿命和使用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水管管体1上方垂直固定有一圈环绕阀杆202周围排布的立块104,且每个立块104顶部均固定有圆环105,阀板204下方前后面中间均垂直固定有竖杆207,且竖杆207内部嵌入有弹性轴208,竖杆207末端焊接有弯钩209,弯钩209与圆环105之间的间距为2cm,使用者通过转动阀杆202带动阀片2一块转动,并将阀片2转动至所需的水量角度后,便可以通过两个竖杆207中的弯钩209,由于弯钩209与圆环105之间的间距为2cm,所以使用者可以将竖杆207通过弹性轴208的弹力向下拉动,使得弯钩209钩入与其角度相吻合的圆环105内,这样便可以将阀板204固定在所需的角度,避免转杆和阀板204转动而影响出水量。

本实施例中,阀杆202左右两侧外壁下方均粘结有密封条203,且两块密封条203外壁分别与通口103内壁左右两侧接触,通过阀杆202中的两块密封条203能够增加阀杆202与通口103之间的密封性,避免出现渗漏的现象。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技术特征:

1.一种便于调节水量的水管阀门,其特征在于,所述便于调节水量的水管阀门包括:水管管体(1),所述水管管体(1)包括熔接于其内壁的橡胶圈(101),且所述橡胶圈(101)内壁上方开设有通口(103),所述橡胶圈(101)内壁开设有四个等距排布的槽口(102),且所述水管管体(1)内部中间转动连接有阀片(2),所述阀片(2)外壁与橡胶圈(101)内壁接触,且所述阀片(2)外壁四周固定有四根分别与四个槽口(102)一一对应的弹簧(201),所述阀片(2)上方中间固定有与其为一体的阀杆(202),且所述阀杆(202)顶部平行设置有阀板(204);所述水管管体(1)上方垂直固定有一圈环绕阀杆(202)周围排布的立块(104),且每个所述立块(104)顶部均固定有圆环(105),所述阀板(204)下方前后面中间均垂直固定有竖杆(207),且所述竖杆(207)内部嵌入有弹性轴(208),所述竖杆(207)末端焊接有弯钩(20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调节水量的水管阀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201)一端与阀片(2)外壁焊接固定,且所述弹簧(201)的另一端与槽口(102)内壁顶部熔接固定为一体,所述阀片(2)通过弹簧(201)与橡胶圈(101)弹性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调节水量的水管阀门,其特征在于:所述阀杆(202)顶部穿过通口(103)并平行于水管管体(1)上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调节水量的水管阀门,其特征在于:所述阀杆(202)外侧顶部套入有套环(205),所述套环(205)左右两侧均对称焊接有斜杆(206),且两根所述斜杆(206)顶部分别与阀板(204)下表面中部左右两侧焊接固定,所述阀板(204)通过斜杆(206)和套环(205)与阀杆(202)相连为一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调节水量的水管阀门,其特征在于:所述弯钩(209)与圆环(105)之间的间距为2c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调节水量的水管阀门,其特征在于:所述阀杆(202)左右两侧外壁下方均粘结有密封条(203),且两块所述密封条(203)外壁分别与通口(103)内壁左右两侧接触。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便于调节水量的水管阀门,本实用新型涉及水管阀门技术领域,便于调节水量的水管阀门包括:水管管体,水管管体包括熔接于其内壁的橡胶圈,且橡胶圈内壁上方开设有通口,橡胶圈内壁开设有四个等距排布的槽口,且水管管体内部中间转动连接有阀片,阀片外壁与橡胶圈内壁接触,且阀片外壁四周固定有四根分别与四个槽口一一对应的弹簧,阀片上方中间固定有与其为一体的阀杆,且阀杆顶部平行设置有阀板;水管管体上方垂直固定有一圈环绕阀杆周围排布的立块,且每个立块顶部均固定有圆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增加阀门密闭性和弹性/方便保持固定的出水量。

技术研发人员:丁坤;丁先点;杜启隆;丁丽林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山东科技大学
技术研发日:2019.09.26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2837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