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胃病止血技术领域,具体领域为一种心血管内科介入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常用止血方法为药物、器械、介入手术及开腹手术等。对于急性重症出血的急性期治疗,目前国际首选常用手段依然是三腔二囊管,亦称sengstaken-blakemoretubes或minnesotatubes压迫止血,少数医生使用linton-nachlastube(仅有一个约500ml的胃气囊,无食道气囊)压迫止血。长期以来,虽然上述止血设备在临床大部分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中充当了重要角色,但使用过程中亦发现了很多问题,如常见并发症包括食道胃底黏膜坏死、黏膜溃疡、取出时二次撕脱出血,少见并发症包括食道破裂、窒息气道等等,其他不利方面还包括置管困难、压迫无效、压迫调整困难、气囊破裂、妨碍胃镜进一步检查等等。
现有技术中采用单一的止血方式来对胃进行止血,往往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心血管内科介入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心血管内科介入装置,包括:
设置在中间的输液管、设置在两侧的第一导气管和第二导气管,所述第一导气管的末端连接有第一气囊,所述第二导气管的末端连接有第二气囊,其中,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在使用时,设置在胃底,并通过充气膨胀来实现对血液的阻断;
中间的所述输液管,用以注入止血药液,在所述输液管的中间还设置有一毛细管,其用以抽取胃底的混合液;
所述第一导气管,其在需要对胃部止血时,向第一气囊内充气,第二导气管,其内需要对胃部止血时,向第二气囊内充气,以使两个气囊与胃部黏膜接触;
在所述第一导气管的中间设置第一控制阀,其控制第一导气管的气流通断,在第二导气管的中间设置第二控制阀,其控制第二导气管的气流通断;在中间的输液管上设置有液流阀,控制输入的液流的流量;
所述第一气囊的外侧设置有第一应变片,在第二气囊的外侧设置有第二应变片,用以检测与胃部黏膜接触的压力,通过压力判断胃部出血情况;
所述第一导气管的两侧设置有第一辅助气管、第二辅助气管,用以小流量的对第一气囊的气管进行加气及放气,在第一辅助气管上设置第一辅助阀,在第二辅助气管上设置第二辅助阀;
所述第一导气管向所述第一气囊内通气,至所述第一气囊外侧的第一应变片检测到的压力为p1时,停止通气,维持该状态,并通过打开所述液流阀通过输液管向胃部输入止血液,输入止血液预设流量为q1,经过预设一端时间t1后,则通过抽吸泵通过毛细管将胃部的混合液导出。
进一步地,若经过预设时间t1后,若不能够有效止血,则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一辅助阀打开,通过所述第一辅助气管向第一气囊充气,直至所述第一应变片检测到的压力为p2,停止通气,再打开所述液流阀通过输液管向胃部输入止血液,输入止血液预设流量为q2,经过预设一段时间t2后,则通过抽吸泵通过毛细管将胃部的混合液导出。
进一步地,若经过预设时间t2后,若不能够有效止血,则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二辅助阀打开,通过所述第二辅助气管向第一气囊充气,直至所述第一应变片检测到的压力为p3,停止通气,再打开所述液流阀通过输液管向胃部输入止血液,输入止血液预设流量为q3,经过预设一段时间t3后,则通过抽吸泵通过毛细管将胃部的混合液导出。
进一步地,预设流量q1>预设流量q2>预设流量q3,预设时间t1>t2>t3。
进一步地,在完成止血后,所述第二辅助阀打开,抽吸泵将第一气囊内的气体缓慢抽出,抽出流量q3,检测所述第一应变片的压力,若检测的压力大于p3,则此时,胃部空间由于受到血液与混合液的作用,产生较大压力,控制液流阀向外抽吸混合液,同时,关闭第二辅助阀,直至检测的压力小于等于p3。
进一步地,检测的所述第一气囊的检测的压力小于等于p3后,则控制器控制第一辅助阀打开,通过第一辅助气管向第一气囊充气,若检测的第一应变片的压力大于p2小于p1,则控制液流阀向外抽吸混合液,同时,关闭第一辅助阀,直至检测的压力小于等于p2。
进一步地,检测的压力小于等于p2后,控制器控制第一导气管的中间设置第一控制阀打开,直至检测到的压力小于等于p1。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导气管的两侧还设置有第三辅助气管、第四辅助气管,在第三辅助气管上还设置有第三辅助阀,在第四辅助气管上还设置有第四辅助阀。
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一导气管、第二导气管打开时,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检测的压差,若压差大于等于预设的压力p1,则说明胃部出血不均匀,停止充气,通过打开所述液流阀通过输液管向胃部输入止血液,及时止血。
进一步地,在两者压力差值小于p1时,则再通过辅助气管导气加压,在第一辅助气管、第三辅助气管打开时,所述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检测的压差,若压差大于等于预设的压力p2,则说明胃部出血不均匀,停止充气,通过打开液流阀通过输液管向胃部输入止血液,及时止血。在第二辅助气管、第四辅助气管打开时,若压差大于等于预设的压力p3,则说明胃部出血不均匀,停止充气,通过打开液流阀过输液管向胃部输入止血液。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一种心血管内科介入装置,第一导气管和第二导气管,所述第一导气管的末端连接有第一气囊,所述第二导气管的末端连接有第二气囊,其中,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在使用时,设置在胃底,并通过充气膨胀来实现对血液的阻断;所述第一导气管的两侧设置有第一辅助气管、第二辅助气管,用以小流量的对第一气囊的气管进行加气及放气,在第一辅助气管上设置第一辅助阀,在第二辅助气管上设置第二辅助阀;所述第一导气管向所述第一气囊内通气,至所述第一气囊外侧的第一应变片检测到的压力为p1时,停止通气,维持该状态,并通过打开所述液流阀通过输液管向胃部输入止血液,输入止血液预设流量为q1,经过预设一端时间t1后,则通过抽吸泵通过毛细管将胃部的混合液导出。本发明通过物理上的气囊阻隔血液,同时施加一定药物的化学方法,共同实现止血。
尤其,若不能够有效止血,则控制器控制第一辅助阀打开,通过第一辅助气管向第一气囊充气,直至第一应变片检测到的压力为p2,停止通气。在该种状态下,可能胃部止血后又复发产生滴漏,或者,由于胃部未能完好止血,残存后产生滴漏,此时,不宜采用较大流量的气体向气囊内施加,一方面,防止气囊过度膨胀,对胃部产生挤压,造成损伤;另一方面,防止气囊扩张后,再次对出血口产生二次破坏,不但不能止血,反而加速血液外流。再打开液流阀通过输液管向胃部输入止血液,输入止血液预设流量为q2,经过预设一段时间t2后,则通过抽吸泵通过毛细管将胃部的混合液导出。
尤其,本发明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压差较大时,则不能通过物理方式对胃部止血,只有通过化学方式导入止血液的方式止血。在物理压差达到预设标准时,才能通过物理方式止血。
本发明能够通过物理方式和化学方式同时进行的方式,来实现止血。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心血管内科介入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心血管内科介入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关于方向的描述(上、下、左、右、前、后),是以说明书附图1、2所示的结构为参考所进行的描述,但本发明的实际使用方向并不限于此。
参阅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心血管内科介入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止血装置包括设置在中间的输液管1、设置在两侧的第一导气管2和第二导气管3,所述第一导气管2的末端连接有第一气囊4,所述第二导气管3的末端连接有第二气囊5,其中,第一气囊4和第二气囊5在使用时,设置在胃底,并通过充气膨胀来实现对血液的阻断。中间的所述输液管1,用以注入止血药液,在所述输液管1的中间还设置有一毛细管01,其用以抽取胃底的混合液。
具体而言,本实施例通过物理上的气囊阻隔血液,同时施加一定药物的化学方法,共同实现止血。
参阅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一导气管2,其在需要对胃部止血时,向第一气囊4内充气,第二导气管3,其内需要对胃部止血时,向第二气囊5内充气,以使两个气囊与胃部黏膜接触。在第一导气管2的中间设置第一控制阀20,其控制第一导气管2的气流通断;在第二导气管3的中间设置第二控制阀30,其控制第二导气管3的气流通断;在中间的输液管1上设置有液流阀10,控制输入的液流的流量。在本实施例中,各个控制阀均为电磁阀,电磁阀通过接受一控制器的无线控制而动作,控制器在本实施例中为单片机或者plc。
继续参阅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一气囊4的外侧设置有第一应变片41,在第二气囊5的外侧设置有第二应变片51,用以检测与胃部黏膜接触的压力,通过压力判断胃部出血情况,在出血程度较大时,则需要通过压力检测来增加第一气囊4、第二气囊5的气压,达到较佳的物理止血;相反,在出血程度较小时,则需要通过压力检测来降低第一气囊4、第二气囊5的气压,避免过大的压力对胃黏膜的损伤。
参阅图2所示,其为本发明实施例心血管内科介入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为了精准的对第一气囊4、第二气囊5的压力进行检测,本实施例的第一导气管2的两侧设置有第一辅助气管11、第二辅助气管15,用以小流量的对第一气囊的气管进行加气及放气,在第一辅助气管11上设置第一辅助阀12,在第二辅助气管15上设置第二辅助阀16;相应的,第二导气管3的两侧还设置有第三辅助气管31、第四辅助气管35,在第三辅助气管31上还设置有第三辅助阀32,在第四辅助气管35上还设置有第四辅助阀36。本实施例的第一气囊与第二气囊及其相连接的阀和气管,具有相同的工作过程及原理,本实施例,仅对第一气囊及相连接的气管、辅助气管进行说明。
继续参阅图1所示,本实施例在对胃止血时,将该装置伸入胃部,并通过第一导气管2向第一气囊4内通气,至所述第一气囊4外侧的第一应变片41检测到的压力为p1时,停止通气,维持该状态,并通过打开液流阀10通过输液管1向胃部输入止血液,输入止血液预设流量为q1,经过预设一端时间t1后,如30min,则通过抽吸泵通过毛细管01将胃部的混合液导出。
具体而言,若经过预设时间t1后,若不能够有效止血,则控制器控制第一辅助阀12打开,通过第一辅助气管11向第一气囊充气,直至第一应变片41检测到的压力为p2,停止通气。在该种状态下,可能胃部止血后又复发产生滴漏,或者,由于胃部未能完好止血,残存后产生滴漏,此时,不宜采用较大流量的气体向气囊内施加,一方面,防止气囊过度膨胀,对胃部产生挤压,造成损伤;另一方面,防止气囊扩张后,再次对出血口产生二次破坏,不但不能止血,反而加速血液外流。再打开液流阀10通过输液管1向胃部输入止血液,输入止血液预设流量为q2,经过预设一段时间t2后,如25min,则通过抽吸泵通过毛细管01将胃部的混合液导出。
具体而言,预设流量q1>预设流量q2,预设时间t1>t2。
具体而言,若经过预设时间t2后,若不能够有效止血,则控制器控制第二辅助阀16打开,通过第二辅助气管15向第一气囊充气,直至第一应变片41检测到的压力为p3,停止通气。此时状态下,可能由于第一辅助气管11并未达到止血的程度,通过适当增加第一气囊的压力来加强物理止血。再打开液流阀10通过输液管1向胃部输入止血液,输入止血液预设流量为q3,经过预设一段时间t3后,如20min,则通过抽吸泵通过毛细管01将胃部的混合液导出。
具体而言,预设流量q1>预设流量q2>预设流量q3,预设时间t1>t2>t3。
具体而言,在完成止血后,所述第二辅助阀16打开,抽吸泵将第一气囊内的气体缓慢抽出,抽出流量q3,检测所述第一应变片41的压力,若检测的压力大于p3,则此时,胃部空间由于受到血液与混合液的作用,产生较大压力,控制液流阀10向外抽吸混合液。同时,关闭第二辅助阀16,直至检测的压力小于等于p3。
具体而言,检测的压力小于等于p3后,则控制器控制第一辅助阀12打开,通过第一辅助气管11向第一气囊充气,若检测的第一应变片41的压力大于p2小于p1,则控制液流阀10向外抽吸混合液。同时,关闭第一辅助阀12,直至检测的压力小于等于p2。
具体而言,检测的压力小于等于p2后,控制器控制第一导气管2的中间设置第一控制阀20打开,直至检测到的压力小于等于p1。此时,抽出所述止血装置,止血过程完成。
具体而言,本实施例的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均具有相同的原理及工作过程。但由于胃部出血可能在不同位置,具有不同程度的渗漏,因此,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可能存在不同的检测压力,在第一导气管、第二导气管打开时,第一气囊4和第二气囊5检测的压差,若压差大于等于预设的压力p1,则说明胃部出血不均匀,停止充气,通过打开液流阀10通过输液管1向胃部输入止血液,及时止血。在两者压力差值小于p1时,则再通过辅助气管导气加压。在第一辅助气管、第三辅助气管打开时,第一气囊4和第二气囊5检测的压差,若压差大于等于预设的压力p2,则说明胃部出血不均匀,停止充气,通过打开液流阀10通过输液管1向胃部输入止血液,及时止血。在第二辅助气管、第四辅助气管打开时,若压差大于等于预设的压力p3,则说明胃部出血不均匀,停止充气,通过打开液流阀10通过输液管1向胃部输入止血液,及时止血。
具体而言,本发明实施例在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压差较大时,则不能通过物理方式对胃部止血,只有通过化学方式导入止血液的方式止血。在物理压差达到预设标准时,才能通过物理方式止血。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1.一种心血管内科介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设置在中间的输液管、设置在两侧的第一导气管和第二导气管,所述第一导气管的末端连接有第一气囊,所述第二导气管的末端连接有第二气囊,其中,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在使用时,设置在胃底,并通过充气膨胀来实现对血液的阻断;
中间的所述输液管,用以注入止血药液,在所述输液管的中间还设置有一毛细管,其用以抽取胃底的混合液;
所述第一导气管,其在需要对胃部止血时,向第一气囊内充气,第二导气管,其内需要对胃部止血时,向第二气囊内充气,以使两个气囊与胃部黏膜接触;
在所述第一导气管的中间设置第一控制阀,其控制第一导气管的气流通断,在第二导气管的中间设置第二控制阀,其控制第二导气管的气流通断;在中间的输液管上设置有液流阀,控制输入的液流的流量;
所述第一气囊的外侧设置有第一应变片,在第二气囊的外侧设置有第二应变片,用以检测与胃部黏膜接触的压力,通过压力判断胃部出血情况;
所述第一导气管的两侧设置有第一辅助气管、第二辅助气管,用以小流量的对第一气囊的气管进行加气及放气,在第一辅助气管上设置第一辅助阀,在第二辅助气管上设置第二辅助阀;
所述第一导气管向所述第一气囊内通气,至所述第一气囊外侧的第一应变片检测到的压力为p1时,停止通气,维持该状态,并通过打开所述液流阀通过输液管向胃部输入止血液,输入止血液预设流量为q1,经过预设一端时间t1后,则通过抽吸泵通过毛细管将胃部的混合液导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心血管内科介入装置,其特征在于,若经过预设时间t1后,若不能够有效止血,则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一辅助阀打开,通过所述第一辅助气管向第一气囊充气,直至所述第一应变片检测到的压力为p2,停止通气,再打开所述液流阀通过输液管向胃部输入止血液,输入止血液预设流量为q2,经过预设一段时间t2后,则通过抽吸泵通过毛细管将胃部的混合液导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心血管内科介入装置,其特征在于,若经过预设时间t2后,若不能够有效止血,则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二辅助阀打开,通过所述第二辅助气管向第一气囊充气,直至所述第一应变片检测到的压力为p3,停止通气,再打开所述液流阀通过输液管向胃部输入止血液,输入止血液预设流量为q3,经过预设一段时间t3后,则通过抽吸泵通过毛细管将胃部的混合液导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心血管内科介入装置,其特征在于,预设流量q1>预设流量q2>预设流量q3,预设时间t1>t2>t3。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心血管内科介入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完成止血后,所述第二辅助阀打开,抽吸泵将第一气囊内的气体缓慢抽出,抽出流量q3,检测所述第一应变片的压力,若检测的压力大于p3,则此时,胃部空间由于受到血液与混合液的作用,产生较大压力,控制液流阀向外抽吸混合液,同时,关闭第二辅助阀,直至检测的压力小于等于p3。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心血管内科介入装置,其特征在于,检测的所述第一气囊的检测的压力小于等于p3后,则控制器控制第一辅助阀打开,通过第一辅助气管向第一气囊充气,若检测的第一应变片的压力大于p2小于p1,则控制液流阀向外抽吸混合液,同时,关闭第一辅助阀,直至检测的压力小于等于p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心血管内科介入装置,其特征在于,检测的压力小于等于p2后,控制器控制第一导气管的中间设置第一控制阀打开,直至检测到的压力小于等于p1。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心血管内科介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气管的两侧还设置有第三辅助气管、第四辅助气管,在第三辅助气管上还设置有第三辅助阀,在第四辅助气管上还设置有第四辅助阀。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心血管内科介入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导气管、第二导气管打开时,所述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检测的压差,若压差大于等于预设的压力p1,则说明胃部出血不均匀,停止充气,通过打开所述液流阀通过输液管向胃部输入止血液,及时止血。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心血管内科介入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两者压力差值小于p1时,则再通过辅助气管导气加压,在第一辅助气管、第三辅助气管打开时,所述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检测的压差,若压差大于等于预设的压力p2,则说明胃部出血不均匀,停止充气,通过打开液流阀通过输液管向胃部输入止血液,及时止血。在第二辅助气管、第四辅助气管打开时,若压差大于等于预设的压力p3,则说明胃部出血不均匀,停止充气,通过打开液流阀过输液管向胃部输入止血液。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