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投送器的支撑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65


本发明涉及一种支撑装置,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投送器的支撑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在注水管柱中,一般采用投送器进行投送操作,当被投送的堵塞器较长、且注水井斜度较大时,投送操作无法成功,原因是在目前投送器没有堵塞器底端支撑装置,当用投送器在井下向工作筒偏孔内投入长堵塞器时,堵塞器底端受重力作用,会沿径向上向内侧收缩,不能对准偏孔,而从工作筒主通道通过,最终不能被投入到工作筒偏孔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了一种用于投送器的支撑结构,该装置能够使投送器能够在大斜度井条件下将长堵塞器顺利投送到工作筒偏孔内。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述的用于投送器的支撑结构包括上本体、下本体、第一凸轮、第一轴、第二轴、支撑块、第三弹簧、投捞手臂、投捞爪、第二弹簧、长堵塞器及绳帽;

所述上本体的侧面开设有第一开口槽及第一通孔,第一凸轮位于所述第一通孔内,且第一凸轮能够在第一通孔内转动,第一凸轮侧面设有挡爪,挡爪伸出到所述第一通孔外,投捞手臂的一端与第一开口槽的两内壁通过轴连接且与第一凸轮的扇形面相接触,投捞手臂的另一端与投捞爪的一端通过第一轴及第二弹簧相连接,投捞手臂的底部通过第一弹簧与第一开口槽的底部相连接,投捞爪的另一端与长堵塞器相连接,第一开口槽的底部开设有凹槽,支撑块位于所述凹槽内,支撑块与凹槽的两内壁通过第二轴相连接,支撑块的下表面通过第三弹簧与凹槽的底部相连接,支撑块位于长堵塞器的正下方,第一开口槽的内侧设有用于对支撑块起限位作用的挡块,上本体的一端与绳帽相连接,上本体的另一端与下本体相连接。

所述投捞爪内套接有投捞爪连接套,投捞爪连接套与长堵塞器通过投送头相连接。

所述上本体的端部开设有口袋,下本体套接于所述口袋内。

所述下本体上开设有第二开口槽及第二通孔,第二通孔内设有第二凸轮,第二凸轮能够在第二通孔内转动,第二开口槽内设有第四轴、第三轴、导向器及第四弹簧,导向器通过第四轴与第二开口槽的两内壁相连接,导向器的一端与第二凸轮的扇形面相接触,导向器另一端的侧面通过第四弹簧与第二开口槽的底部相连接,下本体的一端套接于所述口袋内,下本体1的另一端套接有下尖头。

所述挡爪通过扭簧固定于第一凸轮的侧面。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所述的用于投送器的支撑结构在使用时,在下井之前,将投送器携带的长堵塞器收于第一开口槽内,挡爪沿径向垂直伸出,当投送器下到井下预定工作筒的下部上提时,挡爪遇到工作筒台阶后向下运动,并带动第一凸轮逆时针转动,从而使投捞手臂带动长堵塞器上部径向向外弹开,支撑块的底部在第三弹簧的弹力作用下向第一开口槽的槽口之外弹出,进而支撑长堵塞器整体弹出到第一开口槽的槽口之外,当投送器上提到工作筒以上预设高度后,然后下放,并在工作筒导向体作用下径向旋转,并使长堵塞器对准工作筒偏孔并投入,从而保证长堵塞器能够顺利进入到工作筒偏孔,而不是从工作筒主通道通过,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中第一凸轮3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工作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中支撑块22的结构示意图。

1为绳帽、2为上本体、3为第一凸轮、4为挡爪、5为扭簧、6为投捞手臂、7为第一弹簧、8为第二弹簧、9为第一轴、10为投捞爪、11为投捞爪连接套、12为投送头、13为下本体、14为第二凸轮、15为第四轴、16为第三轴、17为导向器、18为第四弹簧、19为下尖头、20为长堵塞器、21为第二轴、22为支撑块、23为第三弹簧、24为第一开口槽、25为挡块、26为口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参考图1、图2、图3及图4,本发明所述的用于投送器的支撑结构包括上本体2、下本体13、第一凸轮3、第一轴9、第二轴21、支撑块22、第三弹簧23、投捞手臂6、投捞爪10、第二弹簧8、长堵塞器20及绳帽1;所述上本体2的侧面开设有第一开口槽24及第一通孔,第一凸轮3位于所述第一通孔内,且第一凸轮3能够在第一通孔内转动,第一凸轮3侧面设有挡爪4,挡爪4伸出到所述第一通孔外,投捞手臂6的一端与第一开口槽24的两内壁通过轴连接且与第一凸轮3的扇形面相接触,投捞手臂6的另一端与投捞爪10的一端通过第一轴9及第二弹簧8相连接,投捞手臂6的底部通过第一弹簧7与第一开口槽24的底部相连接,投捞爪10的另一端与长堵塞器20相连接,第一开口槽24的底部开设有凹槽,支撑块22位于所述凹槽内,支撑块22与凹槽的两内壁通过第二轴21相连接,支撑块22的下表面通过第三弹簧23与凹槽的底部相连接,支撑块22位于长堵塞器20的正下方,第一开口槽24的内侧设有用于对支撑块22起限位作用的挡块25,上本体2的一端与绳帽1相连接,上本体2的另一端与下本体13相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投捞爪10内套接有投捞爪连接套11,投捞爪连接套11与长堵塞器20通过投送头12相连接,上本体2的端部开设有口袋26,下本体13套接于所述口袋26内,下本体13上开设有第二开口槽及第二通孔,第二通孔内设有第二凸轮14,第二凸轮14能够在第二通孔内转动,第二开口槽内设有第四轴15、第三轴16、导向器17及第四弹簧18,导向器17通过第四轴15与第二开口槽的两内壁相连接,导向器17的一端与第二凸轮14的扇形面相接触,导向器17另一端的侧面通过第四弹簧18与第二开口槽的底部相连接,下本体13的一端套接于所述口袋26内,下本体13的另一端套接有下尖头19,挡爪4通过扭簧5固定于第一凸轮3的侧面。

支撑块22一端的底部为三角形结构,在释放状态时,支撑块22的底部受到第三弹簧23的支撑而向第一开口槽24槽口外伸出,进而支撑长堵塞器20的底部使长堵塞器20整体处于第一开口槽24的槽口之外;且支撑块22的上平面由于受到挡块25的限制,支撑块22的底部的三角形结构收缩于第一开口槽24内,而不会突出在第一开口槽24的槽口之外,在收缩状态时,长堵塞器20在投捞手臂6的带动下收于第一开口槽24内,长堵塞器20压下支撑块22于第一开口槽24的凹槽内,第三弹簧23被压缩状态。

在下井之前,要求将投送器所携带的长堵塞器20收于第一开口槽24内,挡爪4径向垂直伸出,当投送器在管柱内向下移动时,挡爪4在扭簧5作用下,可向上自由转动一定角度后,并回复到原有径向垂直位置,第一凸轮3上部的扇形面顶住投捞手臂6的一端的下表面,此时投捞手臂6的下端带动投捞爪10、投捞爪连接套11、投送头12及长堵塞器20全部收于第一开口槽24内。

长堵塞器20与投送头12连接好并处于收缩状态时,长堵塞器20的底部正好压住支撑块22,第三弹簧23处于压缩状态,当投送器下到井下预定工作筒的下部上提时,挡爪4遇到工作筒台阶后向下带动第一凸轮3逆时针转动,从而使投捞手臂6带动长堵塞器20上部径向向外弹开,则支撑块22的底部在第三弹簧23的弹力作用下向第一开口槽24的槽口之外伸出,进而支撑长堵塞器20整体于弹出到第一开口槽24的槽口之外;当投送器上提到工作筒以上10m米后,快速下放,并在工作筒导向体作用下径向旋转,并使长堵塞器20对准工作筒偏孔并投入,从而保证长堵塞器20能够顺利进入到工作筒偏孔,而不是从工作筒主通道通过。

当长堵塞器20未进入工作筒偏孔内,且与投送头12脱离时,上提投送器,在油管和投送器的间隙中的长堵塞器20相对投送器向下移动,迫使支撑块22收缩,最终长堵塞器20掉入投送器的口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用于投送器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本体(2)、下本体(13)、第一凸轮(3)、第一轴(9)、第二轴(21)、支撑块(22)、投捞手臂(6)、投捞爪(10)、长堵塞器(20)、绳帽(1)、第三弹簧(23)、第二弹簧(8)及第一弹簧(7);所述上本体(2)的侧面开设有第一开口槽(24)及第一通孔,第一凸轮(3)位于所述第一通孔内,且第一凸轮(3)能够在第一通孔内转动,第一凸轮(3)侧面设有挡爪(4),挡爪(4)伸出到所述第一通孔外,投捞手臂(6)的一端与第一开口槽(24)的两内壁通过轴连接且与第一凸轮(3)的扇形面相接触,投捞手臂(6)的另一端与投捞爪(10)的一端通过第一轴(9)及第二弹簧(8)相连接,投捞手臂(6)的底部通过第一弹簧(7)与第一开口槽(24)的底部相连接,投捞爪(10)的另一端与长堵塞器(20)相连接,第一开口槽(24)的底部开设有凹槽,支撑块(22)位于所述凹槽内,支撑块(22)与凹槽的两内壁通过第二轴(21)相连接,支撑块(22)的下表面通过第三弹簧(23)与凹槽的底部相连接,支撑块(22)位于长堵塞器(20)的正下方,第一开口槽(24)的内侧设有用于对支撑块(22)起限位作用的挡块(25),上本体(2)的一端与绳帽(1)相连接,上本体(2)的另一端与下本体(13)相连接;投捞爪(10)内套接有投捞爪连接套(11),投捞爪连接套(11)与长堵塞器(20)通过投送头(12)相连接;所述挡爪(4)通过扭簧(5)固定于第一凸轮(3)的侧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投送器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本体(2)的端部开设有口袋(26),下本体(13)套接于所述口袋(26)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投送器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本体(13)上开设有第二开口槽及第二通孔,第二通孔内设有第二凸轮(14),第二凸轮(14)能够在第二通孔内转动,第二开口槽内设有第三轴(16)、第四轴(15)、导向器(17)及第四弹簧(18),导向器(17)通过第四轴(15)与第二开口槽的两内壁相连接,导向器(17)的一端与第二凸轮(14)的扇形面相接触,导向器(17)另一端的侧面通过第四弹簧(18)与第二开口槽的底部相连接,下本体(13)的一端套接于所述口袋(26)内,下本体(13)的另一端套接有下尖头(19)。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投送器的支撑结构,包括上本体、下本体、第一凸轮、第一轴、第二轴、支撑块、第三弹簧、投捞手臂、投捞爪、第二弹簧、长堵塞器及绳帽;该装置被安装在投送器上,可将长堵塞器支撑出第一开口槽的槽口之外,使投送器满足在大斜度井条件下将长堵塞器投入工作筒偏孔的需要,当长堵塞器从投送头意外脱落,它不会卡于油管和投捞器的间隙内,而会掉入投送器的口袋内,避免卡投送器事故发生。因此本发明能够使投送器能够在大斜度井条件下将长堵塞器顺利投送到工作筒偏孔内。

技术研发人员:杨黎旭;刘耀成;王富;王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陕西长兴石油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8.11.30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2830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