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开涉及车辆顶棚安装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汽车顶棚的安装结构和汽车。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安装到汽车顶棚上的附件产品多采用粘接的形式固定,然而,经过时间的推移和外界环境的变化,附件产品通常会因粘接失效而具有从汽车顶棚上脱落的风险,从而最终导致附件产品的安装失效,以及造成附件产品的丢失。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顶棚的安装结构,该安装结构能够保证附件产品的粘接可靠性和耐久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汽车顶棚的安装结构,包括顶棚本体、汽车内饰总成,所述顶棚本体上涂覆有用于固定所述汽车内饰总成的液态胶,其中,所述汽车内饰总成上沿每个所述液态胶的涂覆方向上形成有至少一个流胶孔,使得所述液态胶流通并凸出凝结在所述汽车内饰总成的外表面以构成限位凸起。
可选地,所述汽车内饰总成包括内饰本体和加强板,所述内饰本体安装到所述加强板上,所述加强板上形成有所述流胶孔,所述限位凸起形成在所述加强板的外表面,以将所述内饰本体固定到所述顶棚本体上。
可选地,多个所述流胶孔间隔均匀设置。
可选地,所述流胶孔包括导流孔段,且该导流孔段形成为朝向外开口逐渐变大的锥形结构。
可选地,所述流胶孔还包括止流孔段,该止流孔段形成为阶梯结构,且具有与所述液态胶配合接触的第一孔段和连接在所述第一孔段和所述导流孔段之间的第二孔段,所述第一孔段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二孔段的孔径。
可选地,所述第一孔段的孔径不小于所述液态胶的涂覆宽度。
可选地,所述第二孔段和所述导流孔段之间圆角过渡。
可选地,所述顶棚本体上还形成有止流槽,该止流槽与所述液态胶远离所述内饰本体的一侧相邻设置,相应地,所述加强板上形成有与所述止流槽配合插接的止流台。
可选地,所述顶棚本体上形成有多个涂胶槽,所述液态胶涂覆到所述涂胶槽内,且涂覆厚度大于所述涂胶槽的槽深。
本公开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上述公开的汽车顶棚的安装结构。
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当汽车内饰总成朝向顶棚本体压紧安装时,液态胶便受到挤压而从流胶孔内溢出到加强板的外表面,待胶干后,凝结形成干涉限位结构,使得汽车内饰总成与顶棚本体的粘接强度增大,保证了粘接质量,进一步提高了产品附件安装的可靠性和耐久性,避免因外界环境变化引起的粘接失效、脱落的现象发生。
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公开提供的一种顶棚本体的结构图(具备涂胶槽的一种实施例);
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
图3是图2的b部放大图;
图4是图2的分解状态图;
图5是图4的c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顶棚本体11涂胶槽12止流槽
2内饰本体3加强板31止流台
4液态胶5流胶孔51导流孔段
52止流孔段521第一孔段522第二孔段
41限位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公开提供一种汽车顶棚的安装结构和包括该安装结构的汽车,该安装结构包括顶棚本体1、汽车内饰总成。其中,顶棚本体1上涂覆有用于固定到汽车内饰总成上的液态胶4,并且,汽车内饰总成上沿液态胶4的涂覆方向上形成有至少一个流胶孔5,使得液态胶4流通并凸出凝结在汽车内饰总成的外表面以构成限位凸起41。
首先液态胶4会被均匀地涂覆在顶棚本体1内,这样,当汽车内饰总成朝向顶棚本体1压紧安装时,液态胶4便受到挤压而从流胶孔5内溢出到汽车内饰总成的外表面,待胶干后,凝结形成干涉限位结构,也即上述的限位凸起41,使得汽车内饰总成与顶棚本体1的粘接强度增大,保证了粘接质量,进一步提高了附件产品配件安装的可靠性和耐久性,也即,进一步保证了汽车内饰总成的固定,避免因外界环境变化引起的粘接失效、脱落的现象发生。其中,上述的“内表面和外表面”分别针对于液态胶定义的,即,接近液态胶的一侧粘接面为内表面,背离液态胶的一侧为外表面。液态胶的涂覆方向可以理解为其长度方向。
为了方便液态胶4的涂覆,作为一种实施方式,顶棚本体1上形成有多个涂胶槽11,液态胶4涂覆到涂胶槽11内,且涂覆厚度要大于涂胶槽11的槽深,以能够被挤压到流胶孔内,达到固定粘接上述的汽车内饰总成的目的。其中,为了进一步保证液态胶的涂覆牢固性,涂胶槽11可以形成为槽口由内到外逐渐变大的锥形结构。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直接将液态胶涂覆到顶棚本体1上,对此本公开不作限制。
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汽车内饰总成包括内饰本体2和加强板3,内饰本体2安装到加强板3上,加强板3上形成有流胶孔5,限位凸起41形成在加强板3的外表面,以将内饰本体2固定到顶棚本体1上。
也即,内饰本体2是通过加强板3安装到顶棚本体1上的,在安装时,首先将内饰本体2集成到加强板3上,再通过加强板3粘接到顶棚本体1上,实现内饰本体2的安装固定。首先,设置加强板3可以增大内饰本体2的强度,便于后期的拆装,有利于保护内饰本体2;同时内饰本体2能够以卡接等可拆卸地方式固定到加强板3上,不需与顶棚本体1直接接触,不用破坏内饰本体2本身的结构形式。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内饰本体2也可以与加强板一体成型或是直接在内饰本体2上形成上述的流胶孔,只要能够实现汽车内饰总成的安装牢靠,不易脱落的目的即可。
在本公开中,该汽车顶棚的安装结构可以应用到本公开提供的汽车中,尤其是汽车的软质材料区域的附件的拆装,通常需要增设加强板到相应的软质材料区域来加强该区域的强度,并采用本公开的安装结构进行安装,能够保证软质材料附件的安装可靠性。其中,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至图5所示,内饰本体2为灯座。当然,还可以为其他需要安装到顶棚本体1上的塑料附件等,对此本公开不作限制。
为了进一步保证粘接的可靠性,在本实施方式中,加强板3沿液态胶4的涂覆方向上形成有多个流胶孔5,且多个流胶孔5间隔均匀设置。也即,在液态胶4的涂覆方向上尽可能多的布置多个流胶孔,使得凝干的液态胶4能够溢流凸出形成多个限位凸起41,可以最大化的保证粘接强度,同时保证各个流胶孔4之间的间隔均匀,使得整个加强板3的受力均匀。
具体地,如图4和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流胶孔5包括导流孔段51,且该导流孔段51形成为朝向外开口逐渐变大的锥形结构。这样,当液态胶4被挤压溢出时,会沿着导流孔段51的引导,逐渐溢流出到加强板3围绕该流胶孔5的周面上,最终在该周面上凝结,形成为上述的限位凸起41。
进一步地,为了防止液态胶4在挤压过程中溢流到顶棚本体1的边缘外部,影响外观,在本实施方式中,流胶孔5还包括止流孔段52,该止流孔段52形成为阶梯结构,且具有与液态胶4配合接触的第一孔段521和连接在第一孔段521和导流孔段51之间的第二孔段522,第一孔段521的孔径大于第二孔段522的孔径。
也即,如图3和图5所示,液态胶4在加强板3压向顶棚本体1时,会被容纳到第一孔段521内,而后当加强板3继续压紧顶棚本体1时,液态胶4受到第一孔段521和第二孔段522之间形成的台阶结构的挤压,会被挤压到第二孔段522内,最终由第二孔段522流通到导流孔段,溢出到加强板3的外表面。
而,一方面,在此过程中,液态胶4能够被止挡在第一孔段521内,而有效地避免其流到加强板3和顶棚本体1接触面以外的部分,影响顶棚本体的外观。另一方面,止流孔段52的增加,也进一步增大了加强板3和顶棚本体1的粘接面积,也能够提高粘接强度。
其中,连接在第一孔段521和导流孔段的51之间的第二孔段522,还起到一种缩口的作用,当液态胶被挤压到该横截面积更小的第二孔段522内后,会迫使液态胶继续快速的流通到导流孔段51内,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孔段522和导流孔段51之间圆角过渡,也即,第二孔段522起到一种过渡导流的作用。
为了有效地防止液态胶4的外流,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孔段521的孔径不小于液态胶4的涂覆宽度,以形成较为封闭的结构,及时的将液态胶4止挡在第一孔段521的孔壁内。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涂覆宽度”是指例如涂胶槽11的槽宽方向上的宽度。
除此之外,为进一步避免液态胶溢流到顶棚本体1的外边缘(也即与加强板3的非接触面,外露的部分),影响装饰性和外观性,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顶棚本体1上还形成有止流槽12,该止流槽12与液态胶4远离内饰本体2的一侧相邻设置,相应地,加强板3上形成有与止流槽12配合插接的止流台31。
这样,在加强板3压紧顶棚本体1时,止流台31会首先插入配合到止流槽12内,形成第二重保障,再次截止了液态胶4的溢流。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1.一种汽车顶棚的安装结构,包括顶棚本体(1)、汽车内饰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棚本体(1)上涂覆有用于固定所述汽车内饰总成的液态胶(4),其中,所述汽车内饰总成上沿所述液态胶(4)的涂覆方向上形成有至少一个流胶孔(5),使得所述液态胶(4)流通并凸出凝结在所述汽车内饰总成的外表面以构成限位凸起(4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顶棚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内饰总成包括内饰本体(2)和加强板(3),所述内饰本体(2)安装到所述加强板(3)上,所述加强板(3)上形成有所述流胶孔(5),所述限位凸起(41)形成在所述加强板(3)的外表面,以将所述内饰本体(2)固定到所述顶棚本体(1)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顶棚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流胶孔(5)间隔均匀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顶棚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流胶孔(5)包括导流孔段(51),且该导流孔段(51)形成为朝向外开口逐渐变大的锥形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顶棚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流胶孔(5)还包括止流孔段(52),该止流孔段(52)形成为阶梯结构,且具有与所述液态胶(4)配合接触的第一孔段(521)和连接在所述第一孔段(521)和所述导流孔段(51)之间的第二孔段(522),所述第一孔段(521)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二孔段(522)的孔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顶棚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孔段(521)的孔径不小于所述液态胶(4)的涂覆宽度。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顶棚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孔段(522)和所述导流孔段(51)之间圆角过渡。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顶棚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棚本体(1)上还形成有止流槽(12),该止流槽(12)与所述液态胶(4)远离所述内饰本体(2)的一侧相邻设置,相应地,所述加强板(3)上形成有与所述止流槽(12)配合插接的止流台(31)。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汽车顶棚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棚本体(1)上形成有多个涂胶槽(11),所述液态胶(4)涂覆到所述涂胶槽(11)内,且涂覆厚度大于所述涂胶槽(11)的槽深。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汽车顶棚的安装结构。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