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主要涉及蓄电电池,特别是涉及用于机动车辆的电池。
背景技术:
这样的电池通常包括大量的蓄电单元,以便产生大量的电能。因此,所述大量的蓄电单元在运行时会释放大量的热量。
这些电池因此配备有冷却回路,以便散出释放的热量。
当电池的蓄电单元布置在两级上时,冷却回路的布置特别复杂。
可以主要使用金属部件来布置这种冷却回路。
然而,这种解决方案显著增加了电池的重量和体积。
在这种情况下,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用于两级式电池的热调节的解决方案,该解决方案紧凑并且不会不利于电池的重量。
技术实现要素:
为此,根据第一方面,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蓄电电池的热调节元件,其中所述电池包括:
﹣布置在第一级上的多个蓄电单元;
﹣布置在第二级上的多个蓄电单元;
其中热调节元件包括:
﹣插置在第一级和第二级之间的中间覆盖部,该中间覆盖部由复合材料制成并且具有分别面朝第一级和第二级的大的第一主面和第二主面,在第一主面和第二主面上形成用于热调节流体的第一流动容积体和第二流动容积体;
﹣第一导热板,其布置成抵靠中间覆盖部的第一主面并且封闭形成在中间覆盖部的第一主面上的第一流动容积体;
﹣第二导热板,其布置成抵靠中间覆盖部的第二主面并且封闭形成在中间覆盖部的第二主面上的第二流动容积体。
因此,同一热调节元件使得可以调节两级蓄电单元的温度。由复合材料制成的中间覆盖部可以显著减轻热调节元件的重量。热调节元件的性能很高,这是因为传热通过导热板实现。用复合材料制成中间覆盖部的事实还使得可以将适配于两级蓄电单元的布置的形状赋予第一和第二流体流动容积体。这确保了热调节流体的有效流动并有助于热调节元件的性能。
此外,热调节元件可以具有以下特征中的一个或多个,所述特征中的一个或多个可以被单独考虑或以任何技术上可行的组合来考虑:
﹣将第一导热板和/或第二导热板密封地附着到中间覆盖部;
﹣中间覆盖部包括位于中间覆盖部的第一主面处的热调节流体入口和在中间覆盖部的第一主面处的热调节流体出口,其中中间覆盖部限定通过第一流动容积体和第二流动容积体、从热调节流体入口到热调节流体出口的至少一条热调节流体流动通道;
﹣所述至少一条流体流动通道包括:上游部段,其在第一流动容积体中形成于所述中间覆盖部的第一主面上并且将热调节流体入口流体连接至第二流动容积体;以及下游部段,其在第一流动容积体中形成于中间覆盖部的第一主面上并且将第二流动容积体流体连接至热调节流体出口;
﹣第一流动容积体和第二流动容积体通过被至少一个上游连通口和至少一个下游连通口刺穿的分隔件而彼此分隔开,中间覆盖部的第二主面带有凸起部,该凸起部在第二流动容积体中界定了至少一个热调节流体流动通道的中间部段,所述中间部段将至少一个上游连通口流体连接至至少一个下游连通口,所述上游部段将热调节流体入口流体连接至至少一个上游开口,下游部段将至少一个下游开口流体连接至热调节流体出口;
﹣中间覆盖部包括位于第一流动容积体和第二流动容积体之间的窗口部,其中该窗口部覆盖第二导热板的表面的至少50%;
﹣上游部段将热调节流体入口流体连接至窗口部,而下游部段将窗口部流体连接至热调节流体出口;
﹣中间覆盖部包括栅板,所述栅板在所述窗口部中延伸并且将所述热调节流体从至少一个热调节流体流动通道的上游部段引导至下游部段;
﹣热调节流体入口和热调节流体出口位于中间覆盖部的第一纵向端部处,第二导热板位于中间覆盖部的与所述第一纵向端部相对的第二纵向端部处。
根据第二方面,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存储电力的电池,所述电池包括:
﹣布置在第一级上的多个蓄电单元;
﹣布置在第二级上的多个蓄电单元;
﹣热调节元件,其具有上述特性且插置在第一级和第二级之间,第一导热板与第一级的蓄电单元热接触,第二导热板与第二级的蓄电单元热接触。
电池还可具有以下特征中的一个或多个,所述特征中的一个或多个可以被单独考虑或以任何技术上可行的组合来考虑:
﹣电池包括接收第一级的蓄电单元的托盘,该托盘具有边缘,所述边缘限定了被热调节元件封闭的开口;以及
﹣第一导热板覆盖整个所述开口并且延伸超过开口外侧的边缘;
﹣托盘包括底部、侧壁和放置在托盘内且刚性地固定至所述底部的横向增强件,同时第一级的蓄电单元分布在所述横向增强件之间;
﹣所述电池包括至少一个外部增强件,所述至少一个外部增强件沿着侧壁布置在托盘的外部并且刚性地固定到横向增强件中的至少一个;
﹣电池具有附接到中间覆盖部的盖,其中第二级的蓄电单元被容纳在所述盖和所述中间覆盖部之间;
﹣第二级的蓄电单元放置成与第二导热板对齐。
根据第三方面,本发明涉及一种包括具有上述特征的蓄电电池的车辆。
附图说明
参考附图,阅读以下给出的详细描述后,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显而易见,所述描述仅用于提供信息而绝非限制性的,在所述附图中:
图1示出根据本发明的蓄电电池的分解透视图,其中热调节元件根据第一实施例;
图2以纵向截面示出了图1的电池的简化示意图;
图3和图4示出了图1的电池的中间覆盖部的第一主面和第二主面中的每个的透视图;
图5和图6示出了热调节元件的第二实施例的中间覆盖部的第一主面和第二主面中的每个的透视图;
图7示出了配备有图5和图6的热调节元件的电池的横截面视图;和
图8示出了本发明的电池的细节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所示的蓄电电池1旨在配备给车辆,通常是诸如汽车、公共汽车或卡车之类的机动车辆。
车辆可以是例如由电动机驱动的车辆,该电动机由电池供电。在变体方案中,车辆是混合动力类型,并且因此包括内燃机和由电池电驱动的电动机。根据又一变体方案,车辆可以由内燃机驱动,其中设置电池1以便为车辆的其他设备(例如起动器、灯等)供电。
蓄电电池1包括布置在第一级5上的多个蓄电单元3和布置在第二级7上的多个蓄电单元3。
蓄电电池1还包括插置在第一级5和第二级7之间的热调节元件9(特别参见图2)。
电池通常包括用于存储电力的大量的蓄电单元3,通常包括数十个蓄电单元3。
蓄电单元3是所有合适的类型:锂离子聚合物(li-po)、磷酸锂铁(lfp)、锂钴(lco)、锂锰(lmo)锂电池、镍锰钴(nmc)或nimh型(镍金属氢化物)。
蓄电单元3分布在一个或多个模块11中,通常分布在多个模块11中。
在附图所示的示例中,蓄电电池1在第一级处包括十个模块11,并且在第二级处包括两个模块11。
模块11的数量取决于电池1的期望容量。
在同一模块11中,蓄电单元3横向并置。该横向方向由图1中的箭头t表示。
蓄电单元3具有相应的电极13,通常每个蓄电单元具有两个电极13。同一模块11的蓄电单元的电极13彼此串联和/或并联地电连接。
通常,蓄电单元3是棱柱式单元(prismaticcell),并且所述棱柱式单元包括大致平行六面体形状的主体。蓄电单元3都具有相同的尺寸。每个蓄电单元3的主体具有彼此相对的两个侧面、彼此相对的上部面和下部面、承载电极13的正面15和与正面15相对的背面。侧面垂直于横向方向t。上部面和下部面垂直于高度方向,所述高度方向如图1的箭头e所示。正面15和背面沿纵向方向垂直,所述纵向方向如图1的箭头l所示。
纵向方向l、横向方向t和高度方向e彼此垂直。
如图1所示,同一模块11的蓄电单元3的侧面彼此压靠。
每个模块11均包括外壳17,在所述外壳中容纳有属于该模块11的蓄电单元3。外壳17具有彼此相对的上表面19和下表面21,并且所述对应的模块11的蓄电单元的上部面和下部面抵靠所述上表面19和下表面21放置。
如果需要,可以在蓄电单元的上部面与外壳17之间和/或在蓄电单元3的下部面与外壳17之间插置导热膏。
在变体方案中,蓄电单元3是盒式单元(pocket-typecell)、。圆柱形单元或任何其他合适类型的单元。
电池的一级在此被定义为在给定的方向上位于相同高度的所有蓄电单元3的集合,而同时又没有在所述方向上堆叠或叠加两个蓄电单元。
在附图所示的示例中,一级对应于在高度方向e上位于相同水平高度的一组蓄电单元3。第一级5的所有蓄电单元3都位于高度方向e上的相同的水平高度。第二级7的所有蓄电单元3都在高度方向e上位于相同的水平高度。在附图的图示中,第二级7在高度方向e上位于第一级5的上方。
热调节元件9插置在第一和第二级5、7之间,也可以认为所述热调节元件沿着高度方向e在第一级5和第二级7之间延伸。
在图1中,示出了热调节元件9位于第二级7上方,即,所述热调节元件示出为位于与组装状态的电池1中的热调节元件的实际布置不对应的位置。
热调节元件9包括插置在第一级5和第二级7之间的中间覆盖部23,所述中间覆盖部23由复合材料制成并且具有分别面朝第一级5和第二级7的第一主面25和第二主面27。
分别在图3和图4中示出针对热调节元件9的第一实施例的中间覆盖部23的第一主面25和第二主面27。
中间覆盖部23是厚度较小的大体板状,该中间板23大体在垂直于高度方向e的平面上延伸。根据smc(片状模塑料)方法或通过rtm(树脂传递模塑)方法或通过其他任何适于热压缩预浸渍的热塑性塑料的方法制造中间覆盖部,所述预浸渍的热塑性塑料包括切断纤维或连续纤维,例如tre(热固性树脂)和gmt(玻璃纤维毡热塑性塑料)。
如在图2中更具体地看到的那样,在中间覆盖部23的第一主面25和第二主面27上形成用于使热调节流体循环的第一容积体29和第二容积体31。
通常,第一流动容积体29基本覆盖中间覆盖部23的整个第一主面25。第一流动容积体29限定形成在中间覆盖部23的第一主面25上的一个或多个凹入区域。
另一方面,第二流动容积体31仅覆盖中间覆盖部23的第二主面27的一部分。第二流动容积体31通常在中间覆盖部23的第二主面27上限定至少一个凹入区域。通常第二流动容积体31限定单个凹入区域。
热调节元件9还包括第一导热板33,该第一导热板布置成抵靠中间覆盖部23的第一主面25并且封闭形成在中间覆盖部23的第一主面25上的第一流动容积体29。该热调节元件还包括第二导热板35,所述第二导热板布置成抵靠中间覆盖部23的第二主面27并封闭形成在中间覆盖部23的第二主面27上的第二流动容积体31。
第一导热板33和第二导热板35通常由金属制成,例如由铝或铝合金或任何其他合适的材料制成。
第一导热板33覆盖整个第一流动容积体29。该第一流动容积体基本上覆盖中间覆盖部23的整个第一主面25。
第二导热板35覆盖整个第二流动容积体31。该第二导热板仅覆盖中间覆盖部23的第二主面27的一部段。
第一导热板33密封至中间覆盖部23。
为此,中间覆盖部23的第一主面25带有一条或多条胶粘路径37。中间覆盖部23的第一主面25的凹入区域或每个凹入区域在其整个周边上被胶粘路径37或多条胶粘路径37中的一条完全包围。
第二导热板35优选粘合地密封在中间覆盖部23上。为此,在中间覆盖部23的第二主面27上设置至少一条胶粘路径39。中间覆盖部23的第二主面27的凹入区域或每个凹入区域在其整个周边上被胶粘路径39或多条胶粘路径39中的一条完全包围。
中间覆盖部23包括在第一主面25处的热调节流体入口41和在第一主面25处的热调节流体出口43,如图3和图4所示。
热调节流体入口41和热调节流体出口43位于中间覆盖部23的第一纵向端部处。第二导热板35位于中间覆盖部23的与第一纵向端部相对的第二纵向端部处。
有利地,中间覆盖部23界定穿过第一流动容积体29和第二流动容积体31、从热调节流体入口41至热调节流体出口43的至少一条热调节流体流动通道45。
换句话说,通过热调节流体入口41进入流动通道45或每条流动通道45中且沿着流动通道45流动到热调节流体出口43的热调节流体被迫使穿过第一流动容积体29和第二流动容积体31。
为此,至少一条流动通道45包括上游部段47,该上游部段在第一流动容积体29中形成在中间覆盖部23的第一主面25上并且将热调节流体入口41流体连接至第二流动容积体31。所述至少一条流动通道还包括下游部段49,该下游部段在第一流动容积体29中形成在中间覆盖部23的第一主面25上并且将第二流动容积体31流体连接至热调节流体出口43。
现在将参照图1至图4描述热调节元件9的第一实施例。
在该第一实施例中,第一流动容积体29和第二流动容积体31通过被至少一个上游连通口53和至少一个下游连通口55刺穿的分隔件51而彼此分隔开。
在这种情况下,中间覆盖部23的第二主面27带有凸起部57,该凸起部57在第二流动容积体31中界定了至少一条流动通道45的中间部段59,从而将至少一个上游连通口53流体连接至至少一个下游连通口55。
所述至少一条流动通道45的上游部段47将热调节流体入口41流体连接至至少一个上游开口53。类似地,所述至少一条流动通道45的下游部段49将至少一个下游开口55流体连接到热调节流体出口43。
分隔件51是中间覆盖部23的构成用于第二流动容积体31的底部的区域。
热调节元件9优选地包括彼此平行的多条流动通道45。上游部段47纵向延伸并且彼此横向并置。所述上游部段基本上在中间覆盖部23的整个纵向长度上延伸。
中间覆盖部23的第一主面25带有肋状件61,该肋状件纵向且彼此平行。肋状件61将上游部段47彼此分隔开。
分隔件51被用于每条流动通道45(即,用于每个上游部段47)的上游开口53刺穿。
上游部段47一起限定出凹空区域63,该凹空区域从中间覆盖部23的第一主面25挖空,该凹空区域被胶粘路径37中的一条整个包围。
类似地,如图3所示,各个流动通道45的下游部段49纵延伸且彼此平行。中间覆盖部23的第一主面25带有肋状件65,所述肋状件将下游部段49彼此分隔开。
利用用于每条流动通道45(即,用于每个下游部段49)的下游开口55刺穿分隔件51。
下游部段49一起形成另外的凹空区域67,该凹空区域从中间覆盖部23的第一主面25挖空并且不直接与由上游部段47限定的凹空区域63连通。胶粘路径37中的一条完全包围所述另外的凹空区域67。
每条流动通道45的中间部段59通过对应的上游连通口53连接至相应的上游部段47,并且经由对应的下游连通口55连接至对应的下游部段49。
在所示的示例中,中间部段59是c形的,凸起部57因此为c形的肋状件。
上游连通口53和下游连通口55沿着第二流动容积体31的横向边缘对准。上游连通口53沿着所述边缘的一半对准,而下游连通口55沿着所述边缘的另一半对准。
第二流动容积体31由形成在中间覆盖部23的第二主面27上的单个凹空区域组成。中间覆盖部23的第二主面27因此带有单条胶粘路径39,该胶粘路径完全包围第二流动容积体31。
如尤其可以在图2中看到的那样,电池1包括托盘69,该托盘69接收位于第一级5处的蓄电单元3。
托盘69包括底部71和从底部71伸出的侧壁73。侧壁73具有闭合轮廓。
托盘71具有限定了开口77的边缘75。
边缘75由侧壁73限定。
开口77由热调节元件9封闭。
第一导热板33与第一级5的蓄电单元3热接触。
更具体地,蓄电单元3布置成其上部面朝向第一导热板33。因此,模块11的上表面19直接压靠第一导热板33或在必要时在将导热膏插在上表面19和第一导热板33之间的情况下压靠第一导热板33。
第二级7的蓄电单元3放置成与第二导热板35对齐。
这意味着第二级7的蓄电单元3覆盖第二导热板35。所述第二级的蓄电单元在高度方向e上放置在该第二导热板35的上方。
因此,第二导热板35与第二级7的蓄电单元3热接触。更具体地,模块11的将蓄电单元7的第二级7进行组装的下表面21直接接触第二导热板35或在将导热膏插在下表面21和第二导热板35之间的情况下接触第二导热板35。
此外,电池1还包括固定至中间覆盖部23的盖79,其中第二级7的蓄电单元3容纳在盖79与中间覆盖部23之间。
托盘69有利地由复合材料制成,在热固性材料的情况下,通过压缩模制方法、smc(片状模塑料)方法或通过液态树脂注射模制rtm(树脂传递模制)的方法来获得所述复合材料,或者在热塑性塑料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压缩成型的方法、gmt(玻璃纤维毡热塑性塑料)方法来实施。
类似地,盖79有利地由通过smc方法获得的复合材料制成或者所述盖可以由增强或不增强的热塑性纤维制成。
优选地,横向增强件81被放置在托盘69内并且被刚性地固定到底部71。第一级5的蓄电单元3分布在横向增强件81之间。
横向增强件81通常为常规挤压铝型材的金属条,但是也可以是由彼此平行冲压的高机械质量的钢(非常高的弹性极限类型,例如弹性极限大于700mpa)制成的条。所述横向增强件在纵向方向l上规律地彼此间隔开。
所述横向增强件通过胶粘、焊接或钎焊或任何其他合适的方法被刚性地固定到底部71。
优选地,所述横向增强件还在两端处附接到侧壁73。
蓄电单元3(更准确地说是模块11)被布置在横向增强件81之间。因此,蓄电单元3(更精确地说模块11)布置在若干横向行中。横向增强件81布置在每对相邻的行之间。
横向增强件81使得可以提高电池1对横向冲击的抵抗力,这特别是因为它们被刚性地固定到底部71。因为热调节元件9相对于蓄电单元3从底部71偏移,所以底部71是空闲的并且允许附接横向增强件81。
由于刚性地固定至底部71的横向增强件81所赋予的刚度,因此可以减小横向增强件81的尺寸,从而减小底部71的厚度。这可以使电池1显著轻量化。
有利地,电池1还包括至少一个外部增强件83,该外部增强件沿着侧壁73设置在托盘69的外部并且被刚性地固定至横向增强件81中的至少一个。
在所示示例中,托盘69具有基本矩形的底部。侧壁73因此具有彼此相对的两个纵向部段85。电池1包括两个外部增强件83,每个外部增强件均沿着纵向部段85中的一个放置。这些外部增强件83在托盘69的纵向长度的大部分上延伸。所述外部增强件各自固定至所有的横向增强件81上。通过螺钉(优选由钢制成)或铆钉(优选由铝或钢制成)来完成这种附接。
外部增强件83使得可以进一步增强结构的刚性。
现在将详细描述热调节流体的流动。热调节流体通过热调节流体入口41进入热调节元件9。所述特调节流体分布在各个流动通道45之间并且穿过上游部段47到达上游开口53。
然后,热调节流体进入第二流动容积体31并从上游开口53沿着中间部段59流动到下游开口55。然后,所述热调节流体穿过下游开口55返回到第一流动容积体29。所述热调节流体从下游开口55沿着下游部段49到达热调节流体出口43。
现在将参照图5至图7描述热调节元件9的第二实施例。
下面仅详细描述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相同的元件或那些确保相同功能的元件将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
在第二实施例中,中间覆盖部23包括与第一流动容积体29和第二流动容积体31连通的窗口部86。
另一方面,中间覆盖部23不再包括将第一和第二流动容积体彼此分开的分隔件51。该分隔件由窗口部86代替。
窗口部86覆盖大面积。所述窗口部通常覆盖第二导热板35的面积的至少50%,优选地覆盖至少75%,并且更优选地覆盖至少90%。
在第二实施例中,流动通道45或每条流动通道45的上游部段47将热调节流体入口41流体连接至窗口部86。类似地,流动通道45或每条流动通道45的下游部段49将窗口部86流体连接至热调节流体出口43。
因此,分别由上游部段47和下游部段49形成的凹入区域63、67经由窗口部86在中间覆盖部23的第一主面25的水平高度处彼此连通。
因此,中间覆盖部23的第一主面25仅具有一条胶粘路径37,该胶粘路径完全包围该单个凹空区域。
在中间覆盖部23的第二主面27上,胶粘路径39沿着窗口部86的边缘。
此外,中间覆盖部23有利地包括栅板87,该栅板延伸到窗口部86中并且将流动通道45或每条流动通道45的上游部段47的热调节流体引导至对应的下游部段49。
栅板87包括多个分离件89和间隔件91。
间隔件91将分离件89固定至彼此并且保持分离件89之间的间隔。所述间隔件还允许栅板97能够固定至窗口部86的边缘。
在所示的示例中,分离件89是条状件。
分离件89在它们之间针对流动通道45或每条流动通道45限定了中间部段93,该中间部段将流动通道45的上游部段47连接到对应的下游部段49。
在所示的示例中,分离件89是c形的。中间部段93也是c形的。
如从图7中可以看出的那样,第一导热板33和第二导热板35抵靠在分离件89上,使得部段93彼此流体地分隔开。
现在将详细描述热调节流体的流动。
热调节流体通过热调节流体入口41进入热调节元件9。所述热调节流体分布在各条流动通道45中。其沿着上游部段47流动到窗口部86。然后,所述热调节流体穿过在分离件89之间界定的中间部段93。这样做时,热调节流体既与第一导热板33也与第二导热板35热接触。
然后,热调节流体沿着下游部段49返回到热调节流体出口43。
在图8中示出本发明的有利方面。这同样适用于上述的两个实施例。
根据该有利方面,第一导热板33覆盖整个开口77并且延伸超过开口77外侧的边缘75。
因此,在中间覆盖部23的劣化导致热调节流体泄漏的情况下,该流体不会在托盘69内部流动而是在所述托盘外部流动。
在图8所示的示例中,侧壁73带有在托盘69外部的肩部95。该肩部95位于边缘75的略微下方,并且在托盘69的整个周边上延伸。第一导热板33在其周边具有直立边缘97,该直立边缘由向外的凸缘99延伸。凸缘99定位成与肩部95相对,并且其中插入密封和/或防水粘合剂101。
直立边缘97压靠在侧壁73的外表面上。
这种布置对于组装电池1特别有利。
实际上,重要的是第一导热板33与第一级5的蓄电单元3良好地热接触。在开口77处引入热调节元件9期间,热调节元件9例如通过图8所示类型的拉杆103而被夹紧在托盘69上。
在高度方向e上进行夹紧。这种夹紧可以通过使用密封件和/或密封胶101可以实现。这使得可以使第一导热板33与模块11的上部面19接触。
上述的电池1及其热调节元件9可以是多种类型。
在第一级5和第二级7中用于存储电力的单元3的数量可以迥然不同。与上述相反,第二级7可以包括比第一级5更多的用于存储电力的单元3。
第一级5和第二级7不必在竖直方向上彼此叠置。高度方向e可能不垂直,并且可以采用任何其他取向。
在上述示例中,第二流动容积体31所覆盖的面积比第一流动容积体29小的多。在变体方案中,第二流动容积体31大得多,该第二流动容积体31具有与第一流动容积体29几乎相同的面积。
第一导热板33和第二导热板35不必须粘接到中间覆盖部23。替代地,它们可以通过任何其他设备固定,例如通过螺钉固定。
根据需求和中间覆盖部23的尺寸,热调节元件9可以包括一条或多条流动通道45。该流动通道45可以具有与参照图1至图7描述的示例不同的布置。
热调节流体通常是水,其可以选择性地具有添加剂以防止冻结。替代地,热调节流体可以是乙二醇水,或是碳氟聚合物类型的流体或任何类型的矿物油。
如上所述,热调节元件9特别轻且有效。中间覆盖部23由复合材料制成的事实使得与全金属结构相比,可以显著减小热调节元件9的重量。板状确保出色的热交换质量。
电池1被布置成使得两个级5、7的蓄电单元3由具有单个热调节流体回路的单个热调节元件9服务。
特别地,在托盘69或连接器的盖79内部不存在其中有热调节流体流动的连接管。使得蓄电单元3与热调节流体接触的风险被大大降低。
1.一种用于蓄电电池的热调节元件,其中,所述电池(1)包括:
布置在第一级(5)上的多个蓄电单元(3);
布置在第二级(7)上的多个蓄电单元(3);
其中所述热调节元件(9)包括:
插置在所述第一级(5)和第二级(7)之间的中间覆盖部(23),所述中间覆盖部(23)由复合材料制成并且具有分别面朝所述第一级(5)和所述第二级(7)的第一主面(25)和第二主面(27),用于热调节流体的第一流动容积体(29)和第二流动容积体(31)形成在所述第一主面(25)和所述第二主面(27)上;
第一导热板(33),其布置成抵靠所述中间覆盖部(23)的所述第一主面(25)并且封闭形成在所述中间覆盖部(23)的所述第一主面(25)上的所述第一流动容积体(29);
第二导热板(35),其布置成抵靠所述中间覆盖部(23)的所述第二主面(27)并且封闭形成在所述中间覆盖部(23)的所述第二主面(27)上的所述第二流动容积体(3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调节元件,其中,所述第一导热板(33)和/或所述第二导热板(35)密封地附着至所述中间覆盖部(23)。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调节元件,其中,所述中间覆盖部(23)包括位于所述中间覆盖部(23)的所述第一主面(25)处的热调节流体入口(41)和位于所述中间覆盖部(23)的所述第一主面(25)处的热调节流体出口(43),所述中间覆盖部(23)界定了用于热调节流体的至少一条流动通道(45),所述至少一条流动通道从所述热调节流体入口(41)到所述热调节流体出口(43)并且穿过所述第一流动容积体(29)和第二流动容积体(3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调节元件,其中,所述至少一条流动通道(45)包括:上游部段(47),所述上游部段在所述第一流动容积体(29)中形成于所述中间覆盖部(23)的所述第一主面(25)上并且将所述热调节流体入口(41)流体连接至所述第二流动容积体(31);下游部段(49),所述下游部段在所述第一流动容积体(29)中形成于所述中间覆盖部(23)的所述第一主面(25)上并且将所述第二流动容积体(31)流体连接至所述热调节流体出口(43)。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调节元件,其中,所述第一流动容积体(29)和所述第二流动容积体(31)通过由至少一个上游连通口(53)和至少一个下游连通口(55)刺穿的分隔件(51)而彼此分隔开,所述中间覆盖部(23)的所述第二主面(27)带有凸起部(57),所述凸起部在所述第二流动容积体(31)内界定了热调节流体的所述至少一条流动通道(45)的中间部段(59),所述中间部段将所述至少一个上游连通口(53)流体连接至所述至少一个下游连通口(55),所述上游部段(47)将所述热调节流体入口(41)流体连接至所述至少一个上游连通口(53),所述下游部段(49)将所述至少一个下游连通口(55)流体连接至所述热调节流体出口(43)。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调节元件,其中,所述中间覆盖部(23)包括连通所述第一流动容积体(29)和所述第二流动容积体(31)的窗口部(86),所述窗口部覆盖所述第二导电板(35)的表面的至少50%。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热调节元件,其中,所述上游部段(47)将所述热调节流体入口(41)流体连接至所述窗口部(86),而所述下游部段(49)将所述窗口部(86)流体连接至所述热调节流体出口(43)。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热调节元件,其中,所述中间覆盖部(23)包括栅板(87),所述栅板延伸到所述窗口部(86)中并且将所述热调节流体从热调节流体的所述至少一条流动通道(45)的所述上游部段(47)引导至所述下游部段(49)。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调节元件,其中,所述热调节流体入口(41)和所述热调节流体出口(43)位于所述中间覆盖部(23)的第一纵向端部处,所述第二导热板(35)位于所述中间覆盖部(23)的与所述第一纵向端部相对的第二纵向端部处。
10.一种用于蓄电的电池,所述电池(1)包括:
布置在第一级(5)上的用于存储电力的多个蓄电单元(3);
布置在第二级(7)上的用于存储电力的多个蓄电单元(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调节元件(9),其插置在所述第一级(5)和所述第二级(7)之间,所述第一导热板(33)与所述第一级(5)的蓄电单元(3)热接触,所述第二导热板(35)与所述第二级(7)的蓄电单元(3)热接触。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池,其中,所述电池(1)包括容纳所述第一级(5)的蓄电单元(3)的托盘(69),所述托盘(69)具有限定了开口(77)的边缘(75),所述热调节元件(9)封闭所述开口。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池,其中,所述第一导热板(33)覆盖整个所述开口(77)并且延伸超过所述开口(77)外侧的所述边缘(75)。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池,其中,所述托盘(69)包括底部(71)、侧壁(73)和放置在所述托盘(69)内且刚性地固定至所述底部(71)的横向增强件(81),所述第一级(5)的蓄电单元(3)分布在所述横向增强件(81)之间。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池,其中,所述电池(1)包括至少一个外部增强件(83),所述至少一个外部增强件沿着所述侧壁(73)布置在所述托盘(69)的外部并且被刚性地固定至所述横向增强件(81)中的至少一个。
15.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池,其中,所述电池(1)包括固定至所述中间覆盖部(23)的盖(79),所述第二级(7)的蓄电单元(3)被容纳在所述盖(79)和所述中间覆盖部(23)之间。
16.一种车辆,其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用于蓄电的电池。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