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风机,特别是一种新风机防灌风阀门结构。
背景技术:
新风机的排风出口和新风入口都是与室外连通,即室内的空气通过排风出口排出室外,室外的空气经新风入口和过滤器后进入室内。然而,当新风机不运转时,如果屋外的风力较大且气温较低,例如北方的冬天,这样风会从排风出口或者新风入口倒灌入新风机内,再经排风风机或新风风机使冷风进入室内,大大降低人们的居住舒适度。
现有技术中的新风机,通常在新风入口和排风出口处分别设计防灌风阀门,现有的防灌风阀门存在以下缺陷:(1)由于新风入口和排风出口分开设置,需要在两个风口处分别设置阀门,导致结构复杂,增加成本;(2)现有的阀门通常是设置在新风入口或排风出口的口径内侧,会导致风口处的结构复杂,且不便于安装;(3)现有的手动开合阀门密封性差;而现有的电动阀门一般需要设置多个阀门,不仅结构复杂,占用空间,而且还耗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安装便捷,密封性好的新风机防灌风阀门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风机防灌风阀门结构,包括新风机本体,所述新风机本体的一壳壁上设有与室外连通的新风入口和排风出口;所述新风入口和排风出口连接同一风道,所述风道内设有阀壳,所述阀壳内设有阀板,所述阀板的两侧与阀壳之间通过阀轴转动连接;所述阀轴连接电机;所述阀壳的两侧设有用于分隔新风入口和排风出口的隔板。
进一步,所述隔板的一端呈弧形,所述阀板设于隔板的弧形面内。
进一步,所述隔板连接于风道的内壁上。
进一步,所述阀板的四周边缘设有密封部。
进一步,所述阀板通过阀轴连接阀壳,且阀轴延伸出阀壳,与阀壳外侧的所述电机进行轴连接。
进一步,所述风道的内壁设有筋体,筋体上开设有凹槽,所述隔板插于凹槽内。
进一步,所述隔板的下部设有限位凸起,隔板插于凹槽内后通过所述限位凸起限位。
进一步,所述阀壳的外壁设有条形孔,所述条形孔嵌入风道内壁的筋体上。
进一步,所述阀壳的外壁设有向内凹陷的容纳区,所述电机置于容纳区内。
进一步,所述阀壳的内壁设有凸块,所述凸块上设有缝隙。
进一步,所述电机的控制端连接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的输入端连接遥感开关。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第一,新风入口和排风出口连接同一风道,阀门设于风道内,而不是风口的内侧,大大简化了风口结构,且便于安装,只需将带阀门的风道与新风入口、排风出口连接即可;第二,通过在风道内设置阀壳,将阀板设于阀壳内,通过电机控制阀板转动,实现阀板的开合,不仅有效防止室外的风倒灌入室内,大大提高居住舒适度,而且还便于拆卸安装;第三,密封性好,使得阀板处于开放状态时,能有效防止新风入口与排风出口串风;阀板处于闭合状态时能有效防止室外空气回流;第四,无需人工操作阀板,新风机关机后阀板自动关闭,省时省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新风机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阀板处于开放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阀板处于闭合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风道内部拆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识说明:1.新风机本体;2.风道;3.阀壳;4.阀板;5.阀轴;6.电机;7.隔板;
11.新风入口;12.排风出口;21.筋体;22.凹槽;31.穿孔;32.容纳区;33.凸块;34.条形孔;41.密封部;71.弧形面;331.缝隙。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图4所示:一种新风机防灌风阀门结构,包括新风机本体1,所述新风机本体1的一壳壁上设有与室外连通的新风入口11和排风出口12;所述新风入口11和排风出口12连接同一风道2,所述风道2内设有阀壳3,所述阀壳3内设有阀板4,所述阀板4的两侧与阀壳3之间通过阀轴5转动连接;所述阀轴5连接电机6;所述阀壳3的两侧设有用于分隔新风入口11和排风出口12的隔板7。
上述方案具有以下优点:(1)本实施例将新风入口和排风出口设置在一起,就无需分开设置阀门,不仅降低成本,还简化了结构;(2)新风入口和排风出口连接同一风道,阀门设于风道内,而不是风口的内侧,简化了风口结构,且便于安装,只需将带阀门的风道与新风入口、排风出口连接即可;(3)通过在风道内设置阀壳,将阀板设于阀壳内,通过电机控制阀板转动,实现阀板的开合,一方面,能够有效防止室外的风倒灌入室内,大大提高居住舒适度,另一方面,阀板自动控制,无需人员操作,而且当阀板设于阀壳内后,可直接将阀壳安装于风道内,安装十分简便;(4)通过设置隔板,用于将新风入口和排风出口隔开,使它们相互独立,以防止串风。
本实施例中,阀板4的转动角度优选为0~90°。当阀板4在0°位置时,为开放状态,使得新风入口11、排风出口12与室外连通;当阀板4转至90°时,为闭合状态,以阻止室外的风进入室内。其中,本实施例的新风入口11和排风出口12上下排列且间隔设置,优选地,新风入口11和排风出口12均为半圆形,以减小与它们连接的风道的外径尺寸。
进一步地,隔板7的一端呈弧形,所述阀板4设于隔板7的弧形面71内。具体地,阀板4的前后两侧均设置隔板7,隔板7在与阀板4相对的那一面设有弧形面71,阀板4设于两隔板7之间的弧形面71内,可在隔板7之间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阀板4的四周边缘设有密封部41。具体地,阀板4的板体四周设有连接孔,密封部41与连接孔螺接或铆接;又或者密封部直接与阀板胶接。本实施例的密封部41为柔心材质的密封条,优选为硅胶。当阀板4处于开放状态时,阀板的密封件41与隔板7之间相配合密封,防止新风入口与排风出口串风;当阀板4处于闭合状态时,阀板的密封件41与阀壳3的内壁配合密封,以隔绝外部空气,防止室外空气回流。
进一步地,所述阀板4与阀壳3的具体连接方式为:阀板4的两侧连接阀轴5,阀壳3的两侧设有穿孔31,所述阀轴5的端部通过穿孔31穿过阀壳3,与设于阀壳3外侧的电机6连接轴连接。其中,阀壳3的外壁设有向内凹陷的容纳区32,电机6置于容纳区32内,以合理利用风道2与阀壳3之间的空间,使得结构更紧凑。
进一步地,所述隔板7与风道2的具体连接方式为:阀壳3的内壁两侧设有凸块33。凸块33上开设有缝隙331,通过缝隙331将凸块33分成上下两块。隔板7的一部分置于所述缝隙331内。风道2的内壁设有筋体21,筋体21上开设有凹槽22,隔板7插于凹槽22内与风道2固定连接。其中,隔板7的下部两侧还可设置限位凸起,当隔板7插于凹槽22内后通过限位凸起限位,防止隔板7从风道2的凹槽22内移出。由于阀壳3的内壁凸块上设有缝隙331,且该缝隙331与凹槽22相对设置,那么,隔板7的一部分直接插入风道2的凹槽22内,而隔板7位于阀壳3凸块的那一部分则穿过缝隙331后插入风道2的凹槽22内。
进一步地,所述阀壳3与风道2的具体连接方式为:阀壳3的外壁设有条形孔34,所述条形孔34嵌入风道内壁的筋体21上,实现固定。所述阀壳3的两侧均设有条形孔34,且两侧的条形孔34分别沿阀壳上的容纳区32的一侧向阀壳3的端部延伸,并且条形孔34与阀壳3的端部连通,以便于阀壳3与风道2之间的插拔。
进一步地,所述电机6的控制端连接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的输入端连接遥感开关。所述的遥感开关为遥控器,通过遥控器控制新风机本体1关闭后,控制器检测到关闭信号,则控制电机6开启,来控制阀板4处于闭合状态,以阻止室外的风进入室内。即新风机本体1在关闭的同时,电机6才开始动作。本实施例的该结构可无需人工操作阀板,新风机关机后阀板自动关闭,省时省力。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为:当检测到新风机本体1关机后,控制器控制电机6启动,电机轴通过阀轴5带动阀板4旋转90°,使阀板4处于竖直方向,与阀壳3的内壁配合密封,以隔绝外部空气,防止室外空气回流,大大提高居住舒适度;当检测到新风机本体1开机后,控制器则控制电机6转动,带动阀板4再旋转90°,使得阀板4处于水平方向,与隔板7之间相配合密封,使得室外空气分别从隔板7的上部和下部进入排风出口12和新风入口11,实现新风的过滤和旧风的排风。当需要拆卸时,可直接拆下隔板7,再拆卸阀壳3即可,拆卸简单快速;当安装时,先安装阀壳3,再安装隔板7即可,且实施例优选采用插接方式,安装、拆卸都很简便快速。
1.一种新风机防灌风阀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新风机本体,所述新风机本体的一壳壁上设有与室外连通的新风入口和排风出口;所述新风入口和排风出口连接同一风道,所述风道内设有阀壳,所述阀壳内设有阀板,所述阀板的两侧与阀壳之间通过阀轴转动连接;所述阀轴连接电机;所述阀壳的两侧设有用于分隔新风入口和排风出口的隔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机防灌风阀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的一端呈弧形,所述阀板设于隔板的弧形面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机防灌风阀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连接于风道的内壁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新风机防灌风阀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阀板的四周边缘设有密封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新风机防灌风阀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阀板通过阀轴连接阀壳,且阀轴延伸出阀壳,与阀壳外侧的所述电机进行轴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风机防灌风阀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的内壁设有筋体,筋体上开设有凹槽,所述隔板插于凹槽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风机防灌风阀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的下部设有限位凸起,隔板插于凹槽内后通过所述限位凸起限位。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新风机防灌风阀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阀壳的外壁设有条形孔,所述条形孔嵌入风道内壁的筋体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6或7所述的新风机防灌风阀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阀壳的外壁设有向内凹陷的容纳区,所述电机置于容纳区内。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6或7所述的新风机防灌风阀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的控制端连接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的输入端连接遥感开关。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