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捆绑带。
背景技术:
骨折是临床的常见疾病,近几年来,交通事故以及高处坠落导致骨折的病人日益增多。由于高能量损伤,这些病人长管状骨骨折往往表现为粉碎性,治疗困难。对于这类病人,除了使用钢板或者髓内钉固定外,有时往往需要使用钢丝等捆扎用具临时或者长期固定碎骨块。但临床使用中发现,使用钢丝固定时,两端扭合处松紧度难以掌握,太松则固定不牢靠,太紧则容易扭断钢丝。
现有技术中也有用于固定骨折的人体骨的捆绑带,这种捆绑带在缠绕骨折的人体骨之后采用螺丝等固定件来固定捆绑带的两端,虽然具有良好的固定效果,但是捆绑带上与螺丝配合的通孔的位置是确定的即捆绑带形成的用于捆绑骨折的人体骨的周长是一些离散的定值,因此不能很好地适应不同患者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全部或部分问题,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更好的适应性的捆绑带。
根据本发明的捆绑带,包括捆绑带主体和与捆绑带主体的首端相连的固定片,固定片弯折形成有用于使捆绑带主体的末端插入的通道,通道构造成能够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以将捆绑带主体的末端固定在发生形变的通道中。
进一步地,通道的径向宽度大于等于捆绑带主体的两倍的宽度。
进一步地,通道的内壁上形成有用于加强固定的突起。
进一步地,捆绑带主体和固定片通过工型钉相连,工型钉包括两个平行的钉板部和垂直连接在两个钉板部之间的柱部,捆绑带主体的首端形成有第一锁止件,第一锁止件包括第一通孔和连接在第一通孔内的第一止挡件,通道的与捆绑带主体相连的一端上形成有第二锁止件,第二锁止件包括第二通孔和连接在第二通孔内的第二止挡件,其中,在捆绑带主体与固定片的连接状态下,柱部同时位于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中,第一止挡件抵接柱部,第二止挡件抵接捆绑带主体首端的侧边,以使柱部在第一止挡件与第二止挡件的共同作用下被限位在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中;而在捆绑带主体与固定片的脱离状态下,第一止挡件与柱部脱离抵接,第二止挡件与捆绑带主体首端的侧边脱离抵接,柱部能够移出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
进一步地,第一通孔包括用于穿过钉板部的第一开孔和与第一开孔连通的第二开孔,第二开孔用于使柱部在周向方向上的部分区域被限位在其中,第一止挡件连接在第一开孔中,第二通孔包括用于穿过钉板部的第三开孔和与第三开孔连通的第四开孔,第四开孔用于使柱部在周向方向上的部分区域被限位在其中,第二止挡件连接在第三开孔的远离第四开孔的边缘上,在捆绑带主体与固定片的连接状态下,第四开孔与第二开孔共同限定用于容纳并定位柱部的开口轮廓。
进一步地,在捆绑带主体与固定片的连接状态下,开口轮廓与柱部的外部轮廓相同。
优选地,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的形状相同。
进一步地,第一止挡件与第二止档件均构造为能够弯折的止挡片,第一止挡件具有与柱部的外周壁点接触、线接触或面接触的抵挡端,第二止挡件具有与捆绑带主体首端的侧边线接触或面接触的抵挡端。
进一步地,捆绑带主体的与待捆绑固定基础相接触的一面形成有定位凸起。
进一步地,捆绑带由钛合金材料制成。
进一步地,捆绑带主体的末端还形成有用于与外部的牵引器械相连的连接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捆绑带具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的捆绑带通过将捆绑带主体的末端固定在能够发生形变的通道中的固定方式使得操作人员可以根据不同患者骨折的人体骨的外围周长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捆绑带主体的外围周长,这种固定方式不受卡位的数量的限制,能够最佳适应骨折处骨的外围周长,因此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和通用性。
2)通过设置通道的径向宽度大于等于捆绑带主体的两倍的宽度能够实现捆绑带主体至少两次缠绕通道后被固定,具有更好的固定作用。
3)通过在通道的内壁上形成用于加强固定的突起使得通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后,突起对固定在通道内的捆绑带主体的末端进行挤压,加强对捆绑带主体的固定,防止捆绑带主体从通道中脱出。
4)本发明的捆绑带在不需要外部铆压设备的情况下,通过在捆绑带主体和固定片上设置合理的结构以配合工型钉的安装和限位,结构巧妙,操作方便。
5)通过设置在捆绑带主体与固定片的连接状态下,开口轮廓与柱部的外部轮廓相同使得工型钉被限位在开口轮廓后,工型钉与开口轮廓更加贴合,从而使得工型钉的限位更稳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捆绑带的结构的主视剖面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捆绑带主体的俯视图;
图3为图2所示的a处的放大图;
图4为图1所示的工型钉的侧视图;
图5为图1所示的固定片的展开图;
图6为图5所示的展开的固定片弯折后形成的通道的主视图;
图7为图5所示的展开的固定片弯折后形成的通道的俯视图;
图8为图1所示的捆绑带主体与固定片在连接状态下的结构的俯视图,其中未示出工型钉。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了解本发明的目的、结构及功能,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捆绑带做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捆绑带100的结构,包括捆绑带主体1和与捆绑带主体1的首端相连的固定片2,固定片2弯折形成有用于使捆绑带主体1的末端插入的通道21,通道21构造成能够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以将捆绑带主体1的末端固定在发生形变的通道21中。
本发明实施例的捆绑带100在骨折等骨科手术中使用,以骨折为例进行说明,操作人员将捆绑带主体1的首端固定在骨折的骨上,操作人员可直接用手或使用外部的牵引器械牵引捆绑带主体1的末端使得捆绑带主体1缠绕骨折的人体骨的外围一圈,当捆绑带主体1缠绕在人体骨的合适位置且缠绕的捆绑带主体1对骨折的骨施加的作用力能够将骨折的骨固定在一起不发生相对位移时,操作人员可将捆绑带主体1的末端插入通道21中,通过对通道21施加外力使得通道21发生形变,以将捆绑带主体1的末端固定在发生形变的通道21中。另外,若捆绑带主体1的末端在固定后仍延伸出一定的长度,为了避免多余的捆绑带主体1对人体的影响,可使用剪裁器械将多余的捆绑带主体1的末端剪下。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尺骨等较小尺寸的人体骨骨折来说,操作人员可直接用手牵引捆绑带主体1,使得捆绑带主体1缠绕人体骨外围一圈,而对于胫骨等尺寸较大的人体骨骨折来说,操作人员需要借助外部牵引设备牵引捆绑带主体1缠绕人体骨外围一圈,同时需要确保捆绑带100捆绑的位置在人体骨骨折的缝隙处,以获得更好的固定效果。
本发明实施例的捆绑带100通过将捆绑带主体1的末端固定在能够发生形变的通道21中的固定方式使得操作人员可以根据不同患者骨折的人体骨的外围周长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捆绑带主体1的外围周长,与现有的捆绑带中设置多个离散的卡位的固定方式相比,这种固定方式不受卡位的数量的限制,能够最佳适应骨折处骨的外围周长,因此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和通用性。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通道21的内壁均可构造为朝向通道21的内部弯曲。通过该设置使得通道21更容易在受力后发生形变,并且在形变后也具有更不规则的形变量,从而使得捆绑带主体1的末端被固定在通道21中之后不易脱出。
在如图6所示的优选的实施例中,通道21的径向宽度可大于等于捆绑带主体1的两倍的宽度。该“径向”应当理解为垂直于通道21的轴线方向,即图6所示的方向b,通过该设置能够实现捆绑带主体1能够在通道21的径向方向上至少两次经通道21缠绕后被固定,具有更好的固定作用。
优选地,通道21的高度h可大于等于捆绑带主体1的两倍的厚度,以实现捆绑带主体1能够在通道21的高度方向上多次经通道21缠绕后被固定。
在如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通道21的内壁上可形成有用于加强固定的突起211。通过该设置使得通道21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后,突起211对固定在通道21内的捆绑带主体1的末端进行挤压,以加强对捆绑带主体1的固定,防止捆绑带主体1从通道21中脱出。优选地,突起211可以是齿状凸起。
根据本发明,结合图3、图4以及图5所示,捆绑带主体1和固定片2可通过工型钉3相连,工型钉3可包括两个平行的钉板部31和垂直连接在两个钉板部31之间的柱部32,捆绑带主体1的首端可形成有第一锁止件11,第一锁止件11可包括第一通孔112和连接在第一通孔112内的第一止挡件111,通道21的与捆绑带主体1相连的一端上可形成有第二锁止件22,第二锁止件22可包括第二通孔221和连接在第二通孔221内的第二止挡件2211,其中,在捆绑带主体1与固定片2的连接状态下,柱部32同时位于第一通孔112和第二通孔221中,第一止挡件111抵接柱部32,第二止挡件2211抵接捆绑带主体1首端的侧边c,以使柱部32在第一止挡件111与第二止挡件2211的共同作用下被限位在第一通孔112和第二通孔221中;而在捆绑带主体1与固定片2的脱离状态下,第一止挡件111与柱部32脱离抵接,第二止挡件2211与捆绑带主体1首端的侧边c脱离抵接,柱部32能够移出第一通孔112和第二通孔221。通过该设置使得工型钉3能够实现对捆绑带主体1与固定片2的可拆卸连接,该固定方式操作简单,工型钉3可反复使用且便于更换,在使用时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
具体地,结合图3、图7以及图8,第一通孔112可包括用于穿过钉板部31的第一开孔1121和与第一开孔1121连通的第二开孔1122,第二开孔1122用于使柱部32在周向方向上的部分区域被限位在其中,第一止挡件111可连接在第一开孔1121中,第二通孔221可包括用于穿过钉板部31的第三开孔2212和与第三开孔2212连通的第四开孔2213,第四开孔2213用于使柱部32在周向方向上的部分区域被限位在其中,第二止挡件2211可连接在第三开孔2212的远离第四开孔2213的边缘上,在捆绑带主体1与固定片2的连接状态下,第四开孔2213与第二开孔1122共同限定用于容纳并定位柱部32的开口轮廓121。
在使用工型钉3对捆绑带主体1和固定片2进行固定时,可将工型钉3的一端的钉板部31从第二通孔112的第三开孔2212中穿入,并将柱部32按压到与第四开孔2213配合的位置,然后将第一止挡件111弯折,使得工型钉3的另一端的钉板部31从第一通孔112的第一开孔1121中穿入,并将柱部32平移至第四开孔2213中,再将第一止挡件111复位,此时柱部32被限位在第一止挡件111的前方,接下来拉开第二止挡件2211,并将第二止挡件2211与捆绑带主体1首端的侧边c抵接,此时工型钉3的柱部32被限定在开口轮廓121中。
优选地,在捆绑带主体1与固定片2的连接状态下,两个钉板部31可分别与捆绑带主体1和固定片2抵接,以避免连接后工型钉3的晃动。
如图8所示,在捆绑带主体1与固定片2的连接状态下,开口轮廓121可与柱部32的外部轮廓相同。通过该设置使得工型钉3被限位在开口轮廓121后,工型钉3与开口轮廓121更加贴合,从而使得工型钉3的限位更稳定。
优选地,第一通孔112可与第二通孔1122的形状相同。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第一止挡件111与第二止档件2211均可构造为能够弯折的止挡片,第一止挡件111可具有与柱部32的外周壁点接触、线接触或面接触的抵挡端1111,第二止挡件2211具有与捆绑带主体首端的侧边c线接触或面接触的抵挡端。当第一止挡件111与柱部32的外周壁/第二止挡件2211与捆绑带主体首端的侧边c面接触或线接触时,第一止挡件111与柱部32/第二止挡件2211与捆绑带主体首端的侧边c的接触面积更大,第一止挡件111所受柱部32的应力更小,抵接更加稳定;当第一止挡件111与柱部32的外周壁面点接触时,第一止挡件111的用料较少,具有更好的经济性。
在如图1、2所示的实施例中,捆绑带主体1的与待捆绑固定基础相接触的一面可形成有定位凸起12。这里所说的待捆绑固定基础既可以是骨折的人体骨也可以是对骨折的人体骨进行包裹的固定板。通过该设置使得定位凸起12能够挤压待捆绑固定基础,使得捆绑带主体1不会与待捆绑固定基础发生相对滑动,影响捆绑带100的固定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捆绑带100可由钛合金材料制成。在待捆绑固定基础为人体骨时,通过该设置可避免人体骨与捆绑带100发生排异作用,有利于骨折的人体骨的生长和愈合。需要注意的是,跟根据钛合金材料的特性,对通道21施加的用于使通道21变形的作用力的数值范围可以是180n-240n。
如图2所示,捆绑带主体1的末端还可形成有用于与外部的牵引器械相连的连接孔13。通过该设置可方便外部的牵引器械与捆绑带主体1的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7所示,固定片2形成的通道21的底面还可设置有在垂直方向上突出的第一圆弧凸起224和第二圆弧凸起223,第一圆弧凸起224可便于捆绑带主体1的末端插入通道21中,具体地,捆绑带主体1的末端被牵引绕骨折的人体骨的外围缠绕一圈后,可通过与第一圆弧凸起224接触并沿第一圆弧凸起224穿入通道21中,避免发生在手术时捆绑带主体1的末端与通道21难以对准的现象,影响手术效率;第二圆弧凸起223可以增加固定片2与捆绑带主体1的接触面积,使得捆绑带主体1与固定片2连接后更加稳定。在如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通道21是矩形通道,为使得通道21的形变量更大,外力可作用在通道21的多个面上。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1.一种捆绑带,其特征在于,包括捆绑带主体和与所述捆绑带主体的首端相连的固定片,所述固定片弯折形成有用于使所述捆绑带主体的末端插入的通道,所述通道构造成能够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以将所述捆绑带主体的末端固定在发生形变的所述通道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捆绑带,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道的径向宽度大于等于所述捆绑带主体的两倍的宽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捆绑带,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道的内壁上形成有用于加强固定的突起。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捆绑带,其特征在于,所述捆绑带主体和所述固定片通过工型钉相连,所述工型钉包括两个平行的钉板部和垂直连接在两个所述钉板部之间的柱部,所述捆绑带主体的首端形成有第一锁止件,所述第一锁止件包括第一通孔和连接在所述第一通孔内的第一止挡件,所述通道的与所述捆绑带主体相连的一端上形成有第二锁止件,所述第二锁止件包括第二通孔和连接在所述第二通孔内的第二止挡件,其中,在所述捆绑带主体与所述固定片的连接状态下,所述柱部同时位于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中,所述第一止挡件抵接所述柱部,所述第二止挡件抵接所述捆绑带主体首端的侧边,以使所述柱部在所述第一止挡件与所述第二止挡件的共同作用下被限位在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中;而在所述捆绑带主体与所述固定片的脱离状态下,所述第一止挡件与所述柱部脱离抵接,所述第二止挡件与所述捆绑带主体首端的侧边脱离抵接,所述柱部能够移出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捆绑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包括用于穿过所述钉板部的第一开孔和与所述第一开孔连通的第二开孔,所述第二开孔用于使所述柱部在周向方向上的部分区域被限位在其中,所述第一止挡件连接在所述第一开孔中,所述第二通孔包括用于穿过所述钉板部的第三开孔和与所述第三开孔连通的第四开孔,所述第四开孔用于使所述柱部在周向方向上的部分区域被限位在其中,所述第二止挡件连接在所述第三开孔的远离所述第四开孔的边缘上,在所述捆绑带主体与所述固定片的连接状态下,所述第四开孔与所述第二开孔共同限定用于容纳并定位所述柱部的开口轮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捆绑带,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捆绑带主体与所述固定片的连接状态下,所述开口轮廓与所述柱部的外部轮廓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捆绑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止挡件与所述第二止档件均构造为能够弯折的止挡片,所述第一止挡件具有与所述柱部的外周壁点接触、线接触或面接触的抵挡端,所述第二止挡件具有与所述捆绑带主体首端的侧边线接触或面接触的抵挡端。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捆绑带,其特征在于,所述捆绑带主体的与待捆绑固定基础相接触的一面形成有定位凸起。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捆绑带,其特征在于,所述捆绑带由钛合金材料制成。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捆绑带,其特征在于,所述捆绑带主体的末端还形成有用于与外部的牵引器械相连的连接孔。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