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收纳的摩托车后座踏板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专利2022-06-29  194


本发明涉及摩托车配件领域,具体为一种可收纳的摩托车后座踏板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双人核载的摩托车,其后座通常设置有踏板,以便后座的乘坐人员的脚部便于放置,以便乘坐平稳。

现有的摩托车后座的踏板通常为固定式和折叠式,固定式的踏板由于其加大了摩托车后部的宽度,因此占用空间,通过性较差,折叠式的踏板由于其受到脚部水平上的力后容易在踩踏过程中出现折叠回位,其支撑稳定性较差,鉴于此,我们提出一种可收纳的摩托车后座踏板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收纳的摩托车后座踏板及其使用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可收纳的摩托车后座踏板,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还包括套管,套管上设置有用来对脚部支撑的脚踏组件,套管通过翻转机构定轴转动连接在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上,套管通过收纳机构与第一支架传动连接,脚踏组件与收纳机构传动连接。

优选的,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均固定在车架上,且处于同一水平高度,第一支架靠近车架上车头的一侧,第二支架靠近车架上车尾的一侧,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之间固定连接有用来对脚踏组件支撑限位的限位板。

优选的,翻转机构包括固定在套管前后两端的第一轴杆和第二轴杆,套管的横截面为方形框状,第一轴杆定轴转动连接在第一支架上,第二轴杆定轴转动连接在第二支架。

优选的,第一轴杆和第二轴杆共用中心轴线,第一轴杆贯穿第一支架,且第一轴杆远离套管的一端固定有转盘,第一轴杆与第一支架之间设置有阻尼圈,第二轴杆和第二支架之间也设置有阻尼圈。

优选的,收纳机构包括固定在套管上的两个凸耳,两个所述凸耳之间定轴转动连接有蜗杆,蜗杆与第一轴杆相互平行,且蜗杆的一端固定有齿轮。

优选的,第一支架朝向套管的一侧固定有齿圈,齿圈与第一轴杆的共用中心轴线,齿轮位于齿圈的内侧,齿轮与齿圈啮合连接。

优选的,踏板组件包括两个结构相同的踏杆,踏杆的一端插接在套管的内部,并定轴转动连接在套管内部,踏杆位于套管内部的一端固定有蜗轮,且涡轮与蜗杆啮合连接,两个所述踏杆相互平行设置,踏杆位于套管外侧的一端定轴转动连接在卡板上,踏杆可与限位板抵扣接触.

优选的,限位板的上侧边开设有与踏杆相对应的限位凹槽,且限位凹槽内固定连接有橡胶垫块。

在本申请当中,还提出一种可收纳的摩托车后座踏板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通过翻转机构带动带动踏板组件翻转;

步骤二:翻转机构带动带动踏板组件翻转的同时通过收纳机构带动踏板组件展开;

步骤三:通过翻转机构带动踏板组件翻转复位,并且的同时通过收纳机构带动踏板组件收纳。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中,采用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还包括套管,套管上设置有用来对脚部支撑的脚踏组件,套管通过翻转机构定轴转动连接在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上,套管通过收纳机构与第一支架传动连接,脚踏组件与收纳机构传动连接。通过翻转机构带动带动踏板组件翻转的同时通过收纳机构带动踏板组件展开或收纳,整个展开或收纳的过程一体化且符合实际需求,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便于制造,而且踏板组件在展开状态时,对脚部起到稳定支撑的作用,并在收纳状态时,降低了摩托车后座的宽度,不占用空间,提高通过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展开状态截面结构俯视图;

图2为本发明的收纳状态结构正视图;

图3为本发明中的套管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中的卡板结构示意图。

图中:1-车架;2-第一支架;3-第二支架;4-套管;5-第一轴杆;6-转盘;7-第二轴杆;8-凸耳;9-蜗杆;10-齿轮;11-齿圈;12-卡板;13-涡轮;14-踏杆;15-限位板;16-限位凹槽;17-橡胶垫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工作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至图4,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可收纳的摩托车后座踏板及其使用方法,包括第一支架2和第二支架3,还包括套管4,套管4上设置有用来对脚部支撑的脚踏组件,套管4通过翻转机构定轴转动连接在第一支架2和第二支架3上,套管4通过收纳机构与第一支架2传动连接,脚踏组件与收纳机构传动连接。

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架2和第二支架3均固定在车架1上,且处于同一水平高度,第一支架2靠近车架1上车头的一侧,第二支架3靠近车架1上车尾的一侧,第一支架2和第二支架3之间固定连接有用来对脚踏组件支撑限位的限位板15。

本实施例中,翻转机构包括固定在套管4前后两端的第一轴杆5和第二轴杆7,套管4的横截面为方形框状,第一轴杆5定轴转动连接在第一支架2上,第二轴杆7定轴转动连接在第二支架3。

本实施例中,第一轴杆5和第二轴杆7共用中心轴线,第一轴杆5贯穿第一支架2,且第一轴杆5远离套管4的一端固定有转盘6,第一轴杆5与第一支架2之间设置有阻尼圈,第二轴杆7和第二支架3之间也设置有阻尼圈。

本实施例中,收纳机构包括固定在套管4上的两个凸耳8,两个所述凸耳8之间定轴转动连接有蜗杆9,蜗杆9与第一轴杆5相互平行,且蜗杆9的一端固定有齿轮10。

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架2朝向套管4的一侧固定有齿圈11,齿圈11与第一轴杆5的共用中心轴线,齿轮10位于齿圈11的内侧,齿轮10与齿圈11啮合连接。

本实施例中,踏板组件包括两个结构相同的踏杆14,踏杆14的一端插接在套管4的内部,并定轴转动连接在套管4内部,踏杆14位于套管4内部的一端固定有蜗轮13,且涡轮13与蜗杆9啮合连接,两个所述踏杆14相互平行设置,踏杆14位于套管4外侧的一端定轴转动连接在卡板12上,踏杆14可与限位板15抵扣接触。

本实施例中,限位板15的上侧边开设有与踏杆14相对应的限位凹槽16,且限位凹槽16内固定连接有橡胶垫块17。

本发明的使用方法和优点:该种可收纳的摩托车后座踏板在使用时,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如图2所示,在不使用时踏板组件处于收纳状态,其中踏杆14处于竖直平面上,需要对踏板组件展开使用时,通过手部或脚部转动转盘6,转盘6的侧壁上可以开设纹路以便用脚部将其转动时增加摩擦力,也可以将转盘6替换为拨杆,转盘6的转动同步带动第一轴杆5转动,进而带动套管4转动,套管4的转动带动踏杆14向限位板15靠近并卡扣在对应的限位凹槽16内,当踏杆14卡扣在对应的限位凹槽16内时,此时踏杆14处于水平面上,以便后座乘客的脚步放置在踏杆14上,限位板15对踏杆14起到支撑的作用,避免踏杆14受到脚步的下压力后下移,从而对脚部提供稳定的支撑力,两个踏杆14组成了平行四连杆机构,踏杆14在套管4内部只能绕轴转动,不会出现上下滑动;限位凹槽16对踏杆14起到限位作用,避免因乘客脚部施加前后的力使得踏杆14前后移动,而且踏杆14卡扣在限位凹槽17内时与橡胶垫块17抵扣接触,橡胶垫块17起到对踏杆14缓冲减振的作用,避免摩托车在行驶过程中车架1通过踏杆14对乘客脚部传递的振动较大,对乘客的脚部和膝盖具有保护作用;整个展开或收纳的过程一体化且符合实际需求。本申请采用的单一结构都非常简单,但是整体上十分紧凑,组成的踏板本身已经具备了踏杆的翻转 展开或收纳一体化的操作体验,提升了用户的使用感,展开或收纳过程中具备踏杆的联动作用使得本申请操作起来十分方便,展开或收纳一步完成,速度快,操作便捷。

步骤二:在套管4带动踏杆14由竖直面向水平面翻转的过程中,套管4通过凸耳8同步带动蜗杆9和齿轮10绕第一轴杆5转动,齿轮10绕第一第一轴杆5转动的同时相对齿圈11转动,在齿轮10和齿圈11之间齿牙的啮合传动作用下使得齿轮10绕其自身中心轴线转动,并同步带动蜗杆9转动,蜗杆9的转动通过蜗杆9和涡轮13之间的齿牙啮合传动作用带动涡轮13绕其自身中心轴线转动,从而同步带动踏杆14绕涡轮13的中心轴线转动,并展开如图1所示,从而实现在对踏板组件翻转的同时,踏杆14绕涡轮13的中心轴线转动向车架1的两侧展开,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在踏板组件对脚部支撑的过程中,受到脚部施加的水平方向的力时,由于涡轮13和蜗杆9之间具有的轴向自锁特性,因此前述水平方向的力不会使得踏杆14绕蜗杆13的中心轴线转动,因此能够确保对脚部的支撑稳定可靠性,无需其他的固定结构,简化结构,便于制造,提高实用性;

步骤三:对踏板组件使用结束后,通过手部或脚部反向转动转盘6,转盘6的反向转动同步带动第一轴杆5反向转动,进而带动套管4反向转动,套管4的反向转动带动踏杆14由水平面向竖直面靠近,并远离限位板15,当踏杆14处于水平面上,踏板组件复位,降低了摩托车后座的宽度,提高通过性,而且翻转操作简单便捷,省时省力,在套管4带动踏杆14由水平面向竖直面翻转的过程中,套管4通过凸耳8同步带动蜗杆9和齿轮10绕第一轴杆5反向转动,齿轮10绕第一轴杆5反向转动的同时相对齿圈11反向转动,在齿轮10和齿圈11之间齿牙的啮合传动作用下使得齿轮10绕其自身中心轴线反向转动,并同步带动蜗杆9反向转动,蜗杆9的反向转动通过蜗杆9和涡轮13之间的齿牙啮合传动作用带动涡轮13绕其自身中心轴线反向转动,从而同步带动踏杆14绕涡轮13的中心轴线反向转动,并恢复至如图2所示,从而实现在对踏板组件翻转的同时进行收纳,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进一步缩小踏板组件的体积,不占用空间,其中第一轴杆5和第一支架2之间的阻尼圈,以及第二轴杆7和第二支架3之间的阻尼圈,增加阻力,确保踏板组件在收纳状态时,不会因摩托车的振动翻转展开,避免误展开。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工作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仅为本发明的优选例,并不用来限制本发明,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技术特征:

1.一种可收纳的摩托车后座踏板,包括第一支架(2)和第二支架(3),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套管(4),所述套管(4)上设置有用来对脚部支撑的脚踏组件,所述套管(4)通过翻转机构定轴转动连接在第一支架(2)和第二支架(3)上,所述套管(4)通过收纳机构与第一支架(2)传动连接,所述脚踏组件与收纳机构传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收纳的摩托车后座踏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2)和第二支架(3)均固定在车架(1)上,且处于同一水平高度,所述第一支架(2)靠近车架(1)上车头的一侧,所述第二支架(3)靠近车架(1)上车尾的一侧,所述第一支架(2)和第二支架(3)之间固定连接有用来对脚踏组件支撑限位的限位板(1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收纳的摩托车后座踏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转机构包括固定在套管(4)前后两端的第一轴杆(5)和第二轴杆(7),所述套管(4)的横截面为方形框状,所述第一轴杆(5)定轴转动连接在第一支架(2)上,所述第二轴杆(7)定轴转动连接在第二支架(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可收纳的摩托车后座踏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轴杆(5)和第二轴杆(7)共用中心轴线,所述第一轴杆(5)贯穿第一支架(2),且第一轴杆(5)远离套管(4)的一端固定有转盘(6),所述第一轴杆(5)与第一支架(2)之间设置有阻尼圈,所述第二轴杆(7)和第二支架(3)之间也设置有阻尼圈。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收纳的摩托车后座踏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收纳机构包括固定在套管(4)上的两个凸耳(8),两个所述凸耳(8)之间定轴转动连接有蜗杆(9),所述蜗杆(9)与第一轴杆(5)相互平行,且蜗杆(9)的一端固定有齿轮(10);所述第一支架(2)朝向套管(4)的一侧固定有齿圈(11),所述齿圈(11)与第一轴杆(5)的共用中心轴线,所述齿轮(10)位于齿圈(11)的内侧,所述齿轮(10)与齿圈(11)啮合连接;所述踏板组件包括两个结构相同的踏杆(14),所述踏杆(14)的一端插接在套管(4)的内部,并定轴转动连接在套管(4)内部,所述踏杆(14)位于套管(4)内部的一端固定有蜗轮(13),且涡轮(13)与蜗杆(9)啮合连接,两个所述踏杆(14)相互平行设置,所述踏杆(14)位于套管(4)外侧的一端定轴转动连接在卡板(12)上,所述踏杆(14)可与限位板(15)抵扣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可收纳的摩托车后座踏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板(15)的上侧边开设有与踏杆(14)相对应的限位凹槽(16)。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可收纳的摩托车后座踏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凹槽(16)内固定连接有橡胶垫块(17)。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任一可收纳的摩托车后座踏板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通过翻转机构带动带动踏板组件翻转;

步骤二:翻转机构带动带动踏板组件翻转的同时通过收纳机构带动踏板组件展开;

步骤三:通过翻转机构带动踏板组件翻转复位,并且的同时通过收纳机构带动踏板组件收纳。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摩托车配件领域,具体为一种可收纳的摩托车后座踏板及其使用方法,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还包括套管,套管上设置有用来对脚部支撑的脚踏组件,套管通过翻转机构定轴转动连接在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上,套管通过收纳机构与第一支架传动连接,脚踏组件与收纳机构传动连接。该种可收纳的摩托车后座踏板及其使用方法,通过翻转机构带动带动踏板组件翻转的同时通过收纳机构带动踏板组件展开或收纳,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便于制造,提高实用性,而且踏板组件在展开状态时,对脚部起到稳定支撑的作用,并在收纳状态时,降低了摩托车后座的宽度,提高通过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咏心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黄咏心
技术研发日:2020.03.09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2803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