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新型人工电磁材料表面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分布式微波毫米波电磁特性调控的装置及其协同方法。
背景技术:
超构材料是指具有亚波长尺度的单元按一定的宏观排列方式(周期性或非周期性)形成的人工复合结构。由于其基本单元和排列方式都可任意设计,因此能突破传统材料在原子或分子层面难以精确操控的限制,构造出传统材料与传统技术不能实现的超常规媒质参数,进而对电磁波进行高效灵活调控,实现一系列新奇的物理特性和应用。近二十年来,超构材料一直是物理和信息领域的国际前沿,以等效媒质理论为基础,在变换光学等方法指导下,新型电磁结构设计不断涌现,例如电磁隐身衣、隐身地毯、完美吸波体、电磁黑洞等,引起了世界各国科学家和政府组织的高度关注。
过去二十余年超构材料一直以等效媒质为核心,但基于等效媒质的超构材料很难实时地操控电磁波。从电路角度,具有连续媒质参数的超构材料可称为模拟超构材料。为了实现“数字版”的超构材料,我国学者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engheta课题组相互独立地提出了数字超构材料的概念。engheta等提出通过空间混合的“数字超构材料位”来构建“超构材料字节”的方法,以实现所需的媒质参数(naturematerials,2014年9月14日在线发表),其中“数字超构材料位”由不同媒质参数(例如正介电常数和负介电常数)的材料粒子构成,因此engheta工作的核心是用数字位的手段来描述等效媒质,仍属于等效媒质超构材料的范畴。由于实际操作的复杂性,engheta的工作至今没经过实验验证。与此同时,崔铁军等创造性地从信息科学角度研究超构材料,摒弃了等效媒质的表征方法,提出用数字编码来表征超构材料的新思想,即信息超构材料,通过改变数字编码单元的空间排布来控制电磁波(light:science&applications,2014年9月9日正式录用,2014年10月24日在线发表)。该思想不但被实验所证实,而且开拓出一个新领域,为超构材料技术的发展开辟了新方向。
本发明中涉及的信息超构材料,或称为数字电磁超材料、电磁编码超材料,可将电磁模拟信号数字化,智能实时地调整材料的电磁信息特性,以适应或改变周围电磁环境,即具备对电磁波在时-空-频-极化等多维电磁物理空间实时调控的能力,其重要特征之一就是能够直接处理数字编码信息。比如,1-比特的信息超构材料由“0”和“1”的单元码元来分别表征0°和180°的相位响应,然后按照一定规律排列这样的“0”和“1”的单元码元构成超构材料表面(或称超构表面、超表面),以实现所需的设计功能;而2-比特的信息超构材料由“00”、“01”、“10”和“11”等单元码元来分别表征0°、90°、180°和270°等的相位响应,以此进行单元排列、构成特定功能的超构表面;以此类推,多比特的单元码元则选用相位差基本保持稳定的有限种电磁超构材料单元形式,按一定的编码规律进行排列,具有2n种状态特性,其中n代表比特数,构成所需功能的超构表面。多比特超构表面具有与1比特超构表面相同的数字化设计的优点,且具有更多的编码组合,因此对电磁波的调控更加自由,能实现的功能更加丰富、调控效果更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分布式微波毫米波电磁特性调控装置及其方法,解决大规模或者超大规模阵面的工程应用和实施的问题。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分布式微波毫米波电磁特性调控的装置,该装置包括至少一个调控服务器、以及至少一个分布式电磁特性调控区块;
每个分布式电磁特性调控区块,包含至少一个电磁特征调控部件;
每个电磁特征调控部件,由基于信息超构材料的功能阵面、驱动模块、控制模块构成,驱动模块为功能阵面上的有源器件所需的工作电压或者电流,而控制模块通过调控驱动模块相应的工作电压或者电流值、为功能阵面的编码提供控制逻辑;
调控服务器与分布式电磁特性调控区块,两者通过网线、光纤、或者排线等方式相连接;
分布式电磁特性调控区块内的电磁特征调控部件之间也通过网线、光纤、或者排线等方式相连接;
基于信息超构材料的功能阵面,可至少在一个电磁物理域内可对电磁场/波进行调控。
上述分布式电磁特性调控区块包含至少一个电磁特征调控部件,该部件之间可采用树形、星形、环形、菊花链等一种或多种混合组网的形式。
上述的电磁特征调控部件,所述基于信息超构材料的功能阵面可以对电磁场或电磁波进行幅度、相位、极化、频率任一种物理域调控,或多种物理域同时进行综合调控,实现特定的电磁功能。
可选地,调控服务器与分布式电磁特性调控区块之间设有一个调控网关。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由上述分布式微波毫米波电磁特性调控装置实现的协同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由调控服务器和至少一个电磁特征调控部件建立基于调控区块扩展的分布式网络;
(2)基于分布式网络进行拓扑学习及电磁特征调控部件节点定位;
(3)由调控服务器生成相应的功能编码/指令,并发送给各电磁特征调控部件;
(4)电磁特性调控装置内部的电磁特征调控部件之间通过约定的协议进行通信并协同,以执行相应的功能编码/指令。
其协同的协议可以是私有协议,也可以是公有协议;并且可以是同步协同,也可以是异步协同。
上述分布式调控装置的协同方法,采用公有协同进行协同和通信的时候,需通过调控网关进行协议转换,将公有协议转换成私有协议,再进行协同和通信。
上述分布式调控装置的协同方法,同步协同时,分布式电磁特征调控部件,需进行时间同步和时钟频率同步后、在指定时间执行功能编码/指令。
上述分布式调控装置的协同方法,异步协同时,分布式电磁特征调控部件,接收报文后即执行功能编码/指令,且与其他它节点无关联。
有益技术效果:本发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传统超材料表面采用fpga的i/o接口直接驱动被调控的元器件(如二极管、mems器件等)或者通过clpd或者移位寄存器等进行i/o接口扩展驱动被调控的元器件,这样的架构阵面无法进行进一步扩展,两块以上的阵面或者调控系统只能进行简单地级联、而无法进行协同,对于大规模/超大规模的阵列或者分布式的阵列等应用场景,因为时间同步和频率同步的基准无法协同,从而无法实现大规模地协同。
所述分布式微波毫米波电磁特性调控的装置,除了具有传统超材料表面和现有信息超构材料表面的调整材料的电磁信息特性、以调控电磁波/场的特征,进一步解决了传统的信息超表面扩展的局限性问题,因为传统的信息超表面架构受限于调控芯片或者使能芯片有限的i/o接口、直接级联无法实现大规模或超大规模阵列的协同等问题,同时具备对电磁波在时-空-频-极化等多维电磁物理空间实时调控的能力,即具有更为强大的综合调控能力,在新体制雷达、新体制通信系统、智能蒙皮、无线规划及信道优化等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分布式微波毫米波电磁特性调控装置的典型实施例。
图2是图1所示的分布式微波毫米波电磁特性调控装置中的电磁特征调控部件的典型实施例。
图3是图2所示的分布式电磁特性调控装置的各模块的典型实施例。其中,(a)是基于信息超构材料的功能阵面的典型实施例,(b)是驱动模块的典型实施例,(c)是控制模块的典型实施例。
图4是分布式电磁特性调控区块的典型网络形式实施例。其中,(a)为一种星形网络的典型实施例,(b)为一种树形网络的典型实施例。
图5为另一种分布式微波毫米波电磁特性调控装置的典型实施例。
图6为采用公有协议进行节点通信的分布式微波毫米波电磁特性调控装置的典型实施例。
图7为分布式微波毫米波电磁特性调控装置进行同步协同的方法流程。
图8为分布式微波毫米波电磁特性调控装置进行异步协同的方法流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除非另外定义,这里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发明所属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的一般理解相同的意义。还应该理解的是,诸如通用字典中定义的那些术语应该被理解为具有与现有技术的上下文中的意义一致的意义,并且除非像这里一样定义,不会用理想化或过于正式的含义来解释。
结合图1至图3,为本发明中的一个典型实施例,所述分布式微波毫米波电磁特性调控装置,由一个调控服务器1和一个分布式电磁特性调控区块2组成,其中,分布式电磁特性调控区块2包括两个电磁特征调控部件21和22,构成分布式的网络架构;调控服务器1通过网线、光纤、或者排线3等方式与分布式电磁特性调控区块2中的电磁特征调控部件21相连接,电磁特征调控部件21再通过网线、光纤、或者排线4等方式与电磁特征调控部件22连接。
对于电磁特征调控部件21和22,分别都是由基于信息超构材料的功能阵面211、驱动模块212、控制模块213构成,基于信息超构材料的功能阵面211通过排线或者排插214与驱动模块212相连接,同样的驱动模块212也通过排线或者排插215与控制模块213相连接。
进一步结合图2和图3,分别说明电磁特征调控部件中各模块的典型实施例。
所述的基于信息超构材料的功能阵面211,由m×n个周期性或者准周期性排列的人工电磁结构单元221构成,可以通过刚性或者柔性pcb工艺、镀膜工艺等方式制备;每个单元221的表面包括通过理论设计及全波仿真的金属贴片结构222(如,三角形、矩形或者多边形贴片、圆形贴片、亦或其它形状的贴片)和有源调控器件223(如,pin二极管、变容二极管、fet管、mems器件等),且有源调控器件223贴装在金属贴片结构222表面上,构成典型的微波“电路”,以实现对电磁场或电磁波的相应的响应。
所述的典型驱动模块212,可由典型的刚性或者柔性pcb工艺制备,其包括:与功能阵面211相连接的排线或者排插214、与控制模块213相连的线或者排插215、电源芯片232,以及驱动或者i/o扩展芯片231,它可以对功能阵面211上的有源调控器件223提供工作电压或者电流。
所述的典型控制模块213,也可由典型的刚性或者柔性pcb工艺制备,其包括:与驱动模块212相连的线或者排插215、控制/逻辑芯片241(如dsp、fpga、cpld、或者arm、risc-ⅴ及单片机芯片等)以及相关外围电路等。或者基于信息超构材料的功能阵面211与驱动模块212通过多层pcb工艺加工制备成为一个模块,亦或者驱动模块212与控制模块213通过多层pcb工艺加工制备成为一个模块。所述基于信息超构材料的、电磁特性调控的功能阵面211可以对电磁场或电磁波进行幅度、相位、极化、频率任一种物理域调控,或多种物理域同时进行综合调控,实现特定的电磁功能。例如,通过调节基于信息超构材料的功能阵面211上有源调控器件(如pin二极管)的电流或电压值,可以实现对信息超构表面每个单元的散射电磁场幅度的调控,进而实现电磁调控功能阵面211的幅度域的调控。
再例如,可以通过调节基于信息超构材料的功能阵面211上有源调控器件(如fet管或者mems器件)的导通和断开,可以实现信息超构表面每个单元的散射电磁场相位的相反的两个状态,进而电磁调控阵面的相位域的调控。对于幅度域和相位域的调控效果,可以由下述数学表达式(1)来统一表征,假设基于信息超构材料表面的功能阵面211由m×n个重复的周期性排列的单元构成,则其散射电场为:
其中,
再例如,可以通过调节基于信息超构材料的功能阵面211上有源调控器件(如变容二极管)的偏置电压值从而形成不同的参数响应(如电容值),进而形成不同的信息超构材料单元的散射电场的反射极化角,进一步构成电磁调控阵面在极化域的调控。
该基于信息超构材料的功能阵面211,除上述幅度域、相位域和极化域等维度进行调控外,还可以通过改变或者调整编码序列,在时/频域的物理维度进行调控。
对于散射特性的时/频域调控,可以通过采用控制器件(如fpga或者单片机等)产生时变信号,实现时变反射系数γ(t)。当入射波ei(t)入射到该表面时,反射波可表示为er(t)=ei(t)·γ(t),通过选取合适的时域编码序列,可实现对频谱的调控。时域反射波的频谱可采用卷积的方式表示为:
其中,er(f)为频域下的反射波,ei(f)为频域下的入射波,γ(f)为频域下的反射系数,a0为第0阶傅里叶级数项,ak为第k阶傅里叶级数项,f0为时域调制频率、即时域编码序列的重复频率。因此,可通过时变的反射系数,控制反射波时域特性。对于传统器件或者表面,因为反射系数是时不变的,故只存在a0项,不会出现后面的谐波项。而对于时/频域调节的基于信息超构材料的功能阵面211,进行时间-空间编码,比如,排列编码t0时刻为1编码码元、t1时刻为0编码码元、t2时刻为1编码码元、t3时刻为0编码码元……依此类推,时间间隔为0.1ms,由于反射系数是时变的,所以存在高阶傅里叶级数项,因而可产生非线性特性、以调节频谱。由于时/频域调节的基于信息超构材料的功能阵面211在不需要使用非线性材料的前提下成为了一个非线性器件,进而可以对各阶谐波的幅度和相位进行独立调控,即利用控制电压组合来调节反射波各阶谐波幅度、利用控制信号时延来调节反射波各阶谐波相位,既可以实现了反射波各阶谐波幅相的独立调控,还可以实现多阶谐波的同时调控。
进一步,分布式电磁特性调控区块内的电磁特征调控部件之间可采用一种或多种混合组网的形式。结合图4所示,图4a为典型的星形网络架构的实施例,调控服务器1通过网线、光纤、或者排线等方式与分布式电磁特性调控区块2中的电磁特征调控部件21相连接,即电磁特征调控部件21成为星形分布式网络的中心节点,再通过网线、光纤、或者排线等方式、电磁特征调控部件21与分布式电磁特性调控区块2中的其他电磁特征调控部件相连接,如电磁特征调控部件22,即为分布式网络的远端节点。
再如图4b,为典型的树形网络架构的实施例,调控服务器1通过网线、光纤、或者排线等方式与分布式电磁特性调控区块2中的电磁特征调控部件21相连接,即电磁特征调控部件21成为分布式网络的第一层节点,再通过网线、光纤、或者排线等方式、电磁特征调控部件21与分布式电磁特性调控区块2中的第二层的电磁特征调控部件相连接,如电磁特征调控部件22,再进一步通过网线、光纤、或者排线等方式、第二层的电磁特征调控部件与第三层的电磁特征调控部件相连接,如电磁特征调控部件23;电磁特征调控部件22和23均是分布式网络的各分层节点。调控服务器1可直接通过私有协议与分布式电磁特性调控区块2内各调控部件节点进行通信,进行统一或独立调控。分布式电磁特性调控区块2内各调控部件之间的网络形式不仅限于上述星形和树形的架构,还可以采用环形、菊花链等一种或几种混合组网形式。这里的私有协议是指调控装置内部网络实现通信、并协同,事先自定义的规则和标准,包含且不仅限于语法、语义和时序。
再进一步,调控服务器1可以与多个分布式电磁特性调控区块相连、并实施调控。如图5所示,调控服务器1通过网线、光纤、或者排线等方式分别与分布式电磁特性调控区块2和3相连,即调控服务器1连接分布式电磁特性调控区块2中的电磁特征调控部件21和分布式电磁特性调控区块3中的电磁特征调控部件31;而分布式电磁特性调控区块2和3内部各自分别按照星形网络架构和树形网络架构实施,即电磁特征调控部件21为星形分布式网络的中心节点、电磁特征调控部件31为树形分布式网络的第一层节点,以此类推,进行相应网络形式的节点扩展。调控服务器1可直接通过私有协议与多个分布式电磁特性调控区块内各调控部件节点进行通信、并协同,进行统一或独立调控;分布式电磁特性调控区块内各调控部件之间可采用星形、树形、环形、菊花链等一种或几种混合组网形式。
再进一步,调控服务器可通过公有协议与多个分布式电磁特性调控区块内各调控部件节点进行通信、并协同,进行统一或独立调控。如图6所示,为一种采用公有协议进行节点通信的分布式微波毫米波电磁特性调控装置的典型实施例,调控服务器1通过网线、光纤、或者排线等方式与调控网关4相连接,将公有协议转换成私有协议,然后调控网关4再通过网线、光纤、或者排线等方式与分布式电磁特性调控区块2和3相连,而分布式电磁特性调控区块2和3内部各自分别按照树形网络架构实施,进行相应网络形式的节点扩展。不失一般性,分布式电磁特性调控区块内各调控部件之间,除了可采用星形、树形外,还可以采用环形、菊花链等一种或几种混合组网形式。这里的公有协议有别于自定义的规则和标准,为通信网络的通用工业标准,即公用协议作为标准的对外调控接口和标准,这样的方式有利于更通用的开发和应用实施。
该分布式的分布式电磁特性调控区块带来的有益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通过分布式的网络架构,电磁特性调控区块内的各调控部件可以理论上无限制地级联进行扩展,不受限于控制芯片大规模节点协同的能力限制,扩展更简单、容易实现。
(2)通过分布式的网络架构,电磁特性调控区块内的各调控部件不必须直接拼接或者集中布置,在定义的区块内,不受距离和空间的限制,在空间上的扩展更自由、更灵活。
(3)该分布式的网络架构不局限于常规的私有协议的通信方式,也可以采用公有协议进行通信。
所述分布式微波毫米波电磁特性调控装置,其分布式的网络进行调控的协调方式可以是同步协同,也可以是异步协同,即分布式电磁特性调控区块、以及电磁特征调控部件,需进行时间同步和时钟频率同步后、才执行指令;也可以接收报文后、即执行指令。其同步或者异步协同的选择,在于实际应用场景、调控效果和电磁特征调控的编码方式来决定。
下面结合图4至图8来进一步说明分布式微波毫米波电磁特性调控装置协同的方法,这里的协同分为同步协同和异步协同;且在协调网络里,电磁特性调控区块或者电磁特性调控部件即构成网络内部的节点。
如图7所示,为分布式微波毫米波电磁特性调控装置进行同步协同的方法流程:
首先,将整个分布式调控网络进行初始化,进行网络学习、架构拓扑分析、mac地址解析等步骤。
第二步,根据已解析的分布式调控网络的架构,定位节点的网络坐标。
第三步,指定主节点,即作为同步协同的参考基准,这里的主节点可以是分布式网络里面的任意一个位置的节点,通常以连到调控服务器链路最近的节点作为主节点,如图4a中星形网络的中心节点21、或者图4b中树形网络的第一层节点21;或者对于调控服务器对应多个分布式电磁特性调控区块的实施例,仅需指定一个节点为主节点,如图5中的电磁特征调控部件节点21或者31。亦或者以连接到调控服务器链路最远的节点作为主节点,如图4b中树形网络的第三层节点23。
第四步,进行时频同步,即建立参考时间及参考时钟频率,这里进行同步的方式可以是通过标准协议来实现,比如ieee1588协议、as6802协议等,也可以通过物理连接的方式来实现,如将主节点的参考时钟用网线、光纤或者同轴线等方式分别并联或者级联到每个需同步的从节点的参考电路上。
第五步,在实现整个分布式网络时频同步的基础上,针对要进行调控的效果或者功能,例如实现特定的波束偏置、或者散射波的幅度衰减、亦或反射极化的转换,由调控服务器生成相应的功能编码/指令,即各调控部件的阵面所需的相应编码。
第六步,进一步由调控服务器指定相应的编码/指令、指定执行的时刻。
第七步,调控服务器发送编码/指令。
第八步,通过网络路由向各个调控部件节点转发编码/指令。
第九步,网络中各个调控部件节点接收编码/指令,并进行指令解析。
第十步,各个调控部件节点等待,直到被指定的执行时刻。
第十一步,当执行时刻到达,各个调控部件节点执行相应的编码/指令,即对各调控部件的阵面配置相应的编码,以驱动阵面上各有源调控器件的工作状态;然后根据应用需求或者功能的更新,实现新的阵面调控模式,例如由幅度域调控改成相位域调控、或者散射波的偏折角由一个方向转为另一个方向、亦或在时域上进行不用散射波幅度的周期性变化等,再返回到第五步,由调控服务器生成新的功能编码/指令。
不是一般性地,不是所有的应用场景下分布式的调控区块都是需要同步协同工作的,比如某些场景下的被动探测,某些情况下的信号中继或者转发,或者某些情况下的主动信息对抗等,异步协同即可以满足相应场景的功能和效果,即其分布式的调控区块内部的调控部件节点接收到编码指令、即独立执行编码指令,与其他调控部件节点无关联。如图8所示,为分布式微波毫米波电磁特性调控装置进行异步协同的方法流程:
首先,将整个分布式调控网络进行初始化,进行网络学习、架构拓扑分析、mac地址解析等步骤。
第二步,根据已解析的分布式调控网络的架构,定位节点的网络坐标。
第三步,针对要进行调控的效果或者功能,由调控服务器生成相应的功能编码/指令,即各调控部件的阵面所需的相应编码。
第四步,调控服务器发送编码/指令。
第五步,通过网络路由向各个调控部件节点转发编码/指令,即对各调控部件的阵面配置相应的编码。
第六步,网络中各个调控部件节点接收编码/指令,并进行指令解析。
第七步,各个调控部件节点执行相应的编码/指令;然后根据应用需求或者功能的更新,以实现不同的调控效果或者调控功能,再返回到第五步,由调控服务器生成新的功能编码/指令。
不失一般性地,上述分布式微波毫米波电磁特性调控装置可以有以下的应用。
由上述特征构成的分布式微波毫米波电磁特性调控装置的应用领域,可以在某些频段或者某些时间作为散射调节表面、以降低或者增强微波毫米波电磁特性调控装置的rcs。
由上述特征构成的分布式微波毫米波电磁特性调控装置的应用领域,可以构成具有电磁调控作用的智能蒙皮。一方面,可以在某些频段或者某些时间作为电磁传感器,被动进行检测、处理及传输信号;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某些频段或者某些时间作为主动检测和信息对抗方面的装置应用。
由上述特征构成的分布式微波毫米波电磁特性调控装置应用领域,可以构成在某些频段或者某些时间作为通信传输的中继节点,将一端通信节点的信号转发,来扩大网络传输的距离、或者进行绕障通信;另一方面,可以在某些频段或者某些时间作为散射波束调控的应用,进行对传输网络进行优化。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部分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1.一种分布式微波毫米波电磁特性调控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结构如下:
该装置包括至少一个调控服务器以及至少一个分布式电磁特性调控区块;
每个分布式电磁特性调控区块包含至少一个电磁特征调控部件;
每个电磁特征调控部件包括基于信息超构材料的功能阵面、驱动模块、控制模块,所述驱动模块为功能阵面上的有源器件提供所需的工作电压或者电流,而所述控制模块通过调控驱动模块相应的工作电压或者电流值为功能阵面的编码提供控制逻辑;
调控服务器与分布式电磁特性调控区块通过网线、光纤、或者排线方式相连接;
分布式电磁特性调控区块内的电磁特征调控部件之间通过网线、光纤、或者排线方式相连接;
基于信息超构材料的功能阵面可至少在一个电磁物理域内对电磁场/波进行调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分布式微波毫米波电磁特性调控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布式电磁特性调控区块包含至少一个电磁特征调控部件,该电磁特征调控部件之间采用树形、星形、环形、菊花链任一种或多种混合组网的形式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分布式微波毫米波电磁特性调控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信息超构材料的功能阵面可以对电磁场或电磁波进行幅度、相位、极化、频率任一种物理域调控,或多种物理域同时进行综合调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分布式微波毫米波电磁特性调控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控服务器与分布式电磁特性调控区块之间设有调控网关。
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分布式微波毫米波电磁特性调控装置实现的协同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由调控服务器和至少一个电磁特征调控部件建立基于调控区块扩展的分布式网络;
(2)对分布式网络进行拓扑学习及对电磁特征调控部件节点进行定位;
(3)由调控服务器生成相应的功能编码/指令,并发送给各电磁特征调控部件;
(4)电磁特征调控部件之间通过约定的协议进行通信并协同,以执行相应的功能编码/指令。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分布式微波毫米波电磁特性调控装置实现的协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协议是私有协议或公有协议。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分布式微波毫米波电磁特性调控装置实现的协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协同为同步协同或异步协同。
8.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分布式微波毫米波电磁特性调控装置实现的协同方法,其特征在于,如果采用公有协议进行协同和通信,通过调控网关进行协议转换,将公有协议转换成私有协议,再进行协同和通信。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分布式微波毫米波电磁特性调控装置实现的协同方法,其特征在于,如果采用同步协同,分布式电磁特征调控部件进行时间同步和时钟频率同步后,在指定的时间点执行功能编码/指令。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分布式微波毫米波电磁特性调控装置实现的协同方法,其特征在于,如果采用异步协同,分布式电磁特征调控部件接收报文后即执行功能编码/指令,且与其他它电磁特征调控部件无关联。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