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腔密网支架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95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植入人体内的医疗器械,具体是涉及一种可植入人体内管腔的支撑用的人体管腔支架。



背景技术:

由金属丝编织构成的筒形支架是目前常用于介入治疗的医疗器械,最为常见的是用于心血管领域的支架,现有的网格支架为提高径向的支撑能力,一般使用的是相对较粗的金属丝编织,其编织的方式均是左向丝与右向丝彼此交叉编织,也就是俗称的“一丝压一丝”的编织方式,且在常规状态下,相交的两根丝之间的夹角为90°左右,这种编织方式的支架的优点是编织方便、支架的支撑能力均匀,但其缺点是金属丝断面总和较高,特别容易产生爬膜现象故要增加一层有机材料的薄膜,还有就是支架的轴向压缩比太高,在使用时两端不易定位。除去现有的金属丝编织支架的缺陷外,对较细的血管或人体管腔也要使用支架,特别是人体浅表位置的血管如颈静、足背动脉等动静脉系统,如使用现有结构的支架就存在诸多问题,还有就是特殊人体位置的人体管腔如弯曲位置的管腔或血管,现有的支架弯曲能力差,弯曲状态存在较大的应力作用于管腔的壁面,这可能造成管腔的损伤,并且现有支架弯曲时,弯曲部分的支架的截面变为扁形,降低了支架的作用。因此,现有技术的支架还存在很多不能适应的人体管腔,如何解决上述存在的缺陷是一个急待解决且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

发明目的:

本发明的发明目的是公开一种在人体管腔内不易移位、安全性极佳的柔顺管腔密网支架。

实现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如下:所述的管腔密网支架有一密网区,密网区的前端编织有过渡区和端部区,密网区的尾端编织有密网结构的第二端部区,第二端部区编织有端部收拢区,端部收拢区与一释放端头连接,所述的密网区和第二端部区中的编织丝与密网支架的直径之间的夹角α为20°~60°之间。

所述的编织丝为金属材料或非金属材料,或金属与非金属材料混合编织。

所述的端部区的网格编织密度小于过渡区的网格编织密度,过渡区的网格编织密度小于密网区和第二端部区的网格编织密度。

所述的密网区和第二端部区中的金属丝与密网支架的直径之间的夹角α为25°~40°之间。

所述的过渡区和端部区与第二端部区均呈圆锥状,或所述的端部收拢区的网格编织密度小于上述的端部区的网格编织密度,该端部收拢区连接有与释放端头连接的多根拉绳;或端部收拢区的网格编织密度与密网区的网格编织密度相同,该端部收拢区的密网逐渐收拢与释放端头连接。

所述的密网区的编织网格中有横向增强网格或轴向增强网格。

所述的横向增强网格是一根左向丝上压两根右向丝后被两根右向丝上压,相邻的另一根左向丝与前一根左向丝在半径方向上错位一格上压两根右向丝后被两根右向丝上压。

所述的横向增强网格是一根左向丝上压三根右向丝后后,被三根右向丝上压再上压四根右向丝;相邻的一根左向丝上压包括上述的两根右向丝的连续分布的四根右向丝后,被三根右向丝上压后再上压两根右向丝。

所述的轴向增强网格是一根左向丝上压两根右向丝后被两根右向丝上压,相邻的另一根左向丝亦上压两根右向丝且上压交叉点与上述的一根左向丝与两根右向丝的上压交叉点在轴向方向平齐,之后被两根右向丝上压;或一根左向丝上压三根右向丝后被三根右向丝上压,相邻的另一根左向丝亦上压三根右向丝且上压交叉点与上述的一根左向丝与三根右向丝的上压交叉点在轴向方向对齐,之后被三根右向丝上压。

所述的轴向增强网格是一根左向丝上压三根右向丝后,被两根右向丝上压后再上压三根右向丝,又被四根右向丝上压,相邻的另一根左向丝错位一格上压三根右向丝后被四根右向丝上压,又上压三根右向丝后被两根右向丝上压。

本发明采用了较细的金属丝编织,在金属丝的断面面积较小的情况下,由于分区进行不同编织密度的结构和特殊的编织金属丝的分布,使本发明的密网支架具有横向加强或轴向加强等多种结构,关键是上述的结构与编织的方式使密网支架具有极佳的柔顺性的同时自身的保形性能也极佳,使本发明在人体的管腔内具有极好的应用性能,特别是可用于人体浅表位置如颈静、足背动脉等动静脉,由于可编织成较小直径的超细密网支架,还可应用于弯曲位置的人体管腔内,由于是可以取出的密网支架,具有极好的安全性,同时具体而言还可用于人体胆道、尿道、肠道等非血管的管腔。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密网支架的第一实施例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密网支架的第二实施例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密网支架的第三实施例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图3的密网支架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的p-p部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2中的p-p部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3中的p-p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密网区的第一种编织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密网区的第二种编织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密网区的第三种编织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密网区的第四种编织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密网区的第五种编织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说明书附图给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需要指出的是对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是为便于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全面的理解,而不应视为是对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限制。

请参见图1~图12,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所述的管腔密网支架有一密网区1,密网区1的前端编织有过渡区2和端部区3,密网区1的尾端编织有密网结构的第二端部区4,第二端部区4编织有端部收拢区5,端部收拢区5与一释放端头6连接,所述的密网区1和第二端部区4中的金属丝与密网支架的直径之间的夹角α为20°~60°之间;上述描述中的前端是指管腔密网支架首先进入人体管腔的一端,即对应是图1~3中的左端,尾端是指管腔密网支架最后进入人体管腔的一端,即对应是图1~3中的右端。本发明的管腔密网支架是由多根较现有技术的编织支架所用金属丝更细的金属丝编织而成,或者说本发明的管腔密网支架的所有金属丝的断面积总和小于现有技术的同直径大小和长度的编织支架的所有金属丝的断面面积总和,这一方面减小了进入人体管腔内的异物金属丝的用量,另一方面较细的金属丝编织的金属网格的密度可大幅增加,增加了编织密度的密网区1具有相当好的径向支撑能力,且可编织出直径相当小的管腔密网支架,其具有用于极佳的可弯曲性或柔顺性。本发明的管腔密网支架可由多根金属丝编织而成、或由非金属丝编织而成、或由金属丝与非金属丝混合编织而成,例如本发明由同种金属材料丝编织,如niti合金、不锈钢、钴基合金、镁合金材料等;为提高人体内显影性,可采用不同种金属材料丝混合编织,如niti合金丝与铂金丝、niti合金丝与钴基合金丝、niti合金丝与钨金丝的混编,niti合金丝所占比例为25~95%;为降低金属含量实现部分降解的目的,采用金属材料与可降解材料的混编,如niti合金丝与镁合金丝、niti合金丝与聚乳酸丝的混编,niti合金丝所占比例为20~80%;亦可同种非金属材料丝编织,如尼龙、ptfe、聚乳酸等。本发明的另一重要优点是管腔密网支架具有不同的分区,特别是具有密网区1和具有密网结构的第二端部区4,其径向的较强的支撑力使管腔密网支架不会在人体管腔内移动,这对应用于人体动脉系统特别有意义;在上述的密网区1和第二端部区4中的金属丝与密网支架的直径之间的夹角α为20°~60°之间,也就是说夹角α为一个锐角,一根金属丝在密网区1和第二端部区4中呈现一个螺旋状态,由于上述的夹角α为一个锐角,即呈螺旋状的金属丝的螺距较小,夹角α越小金属丝的螺距越小,实质上使管腔密网支架在变形时的轴向压缩比变小,也就是说管腔密网支架的轴向支撑能力增强,使管腔密网支架的轴向导流能力增加。

所述的管腔密网支架的端部区3的网格编织密度小于过渡区2的网格编织密度,过渡区2的网格编织密度小于密网区1和第二端部区4的网格编织密度;上述的端部区3的网格编织密度最小,有最大的变形能力,故不易造成端部区3的端头对人体管腔内壁面的伤害,而密网区1和第二端部区4具有最大的编织密度,且作为管腔密网支架的主体,具有较强的径向支撑能力和轴向支撑能力,确保人体内管腔被支撑和导流能力,端部区3和过渡区2的较低的编织密度还进一步减低了金属丝的总量。

所述的密网区1和第二端部区4中的金属丝与密网支架的直径之间的夹角α优选为25°~40°之间,这使呈螺旋状的金属丝的螺距为一更佳的值,可进一步提高管腔密网支架的轴向支撑能力和减小轴向的压缩比,同时,当管腔密网支架受到径向的作用力时,较小的夹角α使金属丝有更大的径向支撑,也提高了轴向支撑能力;实质上较小的夹角α还有的作用是当管腔密网支架弯曲时,在弯曲部位的金属丝基本不会向最大弯曲位置汇集或只有微小的向最大弯曲位置的汇集位移,这进一步提高管腔密网支架的弯曲性能。

所述的管腔密网支架中的过渡区2和端部区3与第二端部区4均呈圆锥状(图1~3所示);也就是说过渡区2和端部区3的直径大于密网区1的直径,提高了径向的支撑能力,第二端部区4的径向的支撑能力也提高,并且共同作用进一步提高了管腔密网支架的抗位移的能力,避免了管腔密网支架因位移而失去治疗作用。所述的端部收拢区5的网格编织密度小于上述的端部区3的网格编织密度,该端部收拢区5连接有与释放端头6连接的多根拉绳,端部收拢区5的较小密度一方面减少金属丝的用量,增加柔软性和减小对管腔壁面的伤害;或者端部收拢区5的网格编织密度与密网区1的网格编织密度相同,该端部收拢区5的密网逐渐收拢与释放端头6连接,此时的端部收拢区5仍然对轴向支撑能力做出贡献,提高抗位移能力,特别适用于动脉系统。

上述的释放端头6采用偏心结构形式定位,目的是减少对流体的阻挡。端部收拢区5按结构形式分为三种,第一种为编辫形式(图1所示),即将图8~图12中的a、b、c三点聚拢在一起与释放端头6连接,以偏心结构形式定位(图5所示);第二种为两半式(图2所示),即将收拢区5的网格等分成两半,每一半的网格相互缠绕,之后将缠绕后的两半网格聚拢在一起与释放端头6连接,以偏心结构形式定位(图6所示);第三种为单点式(图3所示),即将收拢区5的网格全部聚拢缠绕为一点,与释放端头6连接,以偏心结构形式定位(图7所示)。

前面已介绍了本发明有不同编织密度的结构,而本发明的另一关键的结构设计是所述的密网区1的网格编织中有径向增强网格或轴向增强网格,由于前面已介绍了本发明是由金属丝总量较小的多根细金属丝编织而成,具有很好的可弯曲性能或柔顺性,但具有很好的弯曲性能时又具有很好的径向支撑性能和良好的轴向支撑性能也是非常必要的,这使管腔密网支架具有更为独特和全面的性能。

所述的管腔密网支架的密网区1的径向增强网格是一根左向丝7上压两根右向丝8后被两根右向丝8上压,相邻的另一根左向丝7与前一根左向丝7在半径方向上错位一格上压两根右向丝8后被两根右向丝8上压,其余左向丝7与右向丝8均如上述进行编织(图8所示),需要说明的是左向丝7是指如图8所示的从左边缘向右上方向走向的丝,右向丝8是指从右边缘向左上方向走向的丝,如图8中的区域a为径向分布的上压区域,也就是所述的径向增强网格,其提高了细金属丝编织而成的密网支架的径向支撑能力,上述的径向支撑能力的增强一方面是来自于左向丝7或/和右向丝8与直径之间的夹角α较小,密网支架受到半径方向的力时,左向丝7或/和右向丝8对上述的半径方向的力有较大的抵抗能力,其二是上述的编织方向增加了径向变形时丝与丝之间的摩擦力。图8所示的密网区1径向支撑力、抗扭矩力强,适用于小血管/管腔的狭窄。

为进一步提高管腔密网支架的径向支撑能力,所述的密网区1的径向增强网格是一根左向丝7上压两根右向丝后8后,被三根右向丝8上压再上压四根右向丝8;相邻的一根左向丝7上压包括上述的两根右向丝8的连续分布的四根右向丝8后,被三根右向丝8上压后再上压两根右向丝8(图9所示),图9中的区域a即为径向分布的径向增强网格,其较之上述的径向增强网格的径向支撑能力有进一步的增强,其增强的机理同上。图9所示的密网区1径向支撑力、抗扭矩力强,具有3d网格效果,适用于大血管/管腔的狭窄。

除需要对管腔密网支架的径向支撑能力提高外,很多情况还需对管腔密网支架的轴向支撑能力进行增强,实际上如前所述,由于金属丝与管腔密网支架的直径之间的夹角α较小,对于一根金属丝而言在整个管腔密网支架中是以螺旋方式存在的,故螺距较小,在管腔密网支架受到轴向力时,有更多的金属丝对抗上述的轴向力。为进一步增加管腔密网支架的轴向支撑能力,所述的密网区1的轴向增强网格是一根左向丝7上压两根右向丝8后被两根右向丝8上压,相邻的另一根左向丝7亦上压两根右向丝8且上压交叉点与上述的一根左向丝7与两根右向丝8的上压交叉点在轴向方向对齐,之后被两根右向丝8上压(图11所示),图11中的区域b即为轴向增强网格;或所述的一根左向丝7上压三根右向丝8后被三根右向丝8上压,相邻的另一根左向丝7亦上压三根右向丝8且上压交叉点与上述的一根左向丝7与三根右向丝8的上压交叉点在轴向方向对齐,之后被三根右向丝8上压(图10所示);一个密网支架中存在多个上述的轴向增强网格区域b,这进一步提高了轴向压缩或变形时金属丝之间的摩擦力,提高了轴向支撑能力,也就是说提高了轴向的导流能力。图10所示的密网区1轴向导流能力强,适用于大血管/管腔的轻度狭窄和修复;图11所示的密网区1轴向导流能力强,不易产生增生,适用于小血管/管腔的轻度狭窄。

为进一步提高管腔密网支架的轴向支撑能力,所述的轴向增强网格是一根左向丝7压三根右向丝8后,被两根右向丝8上压后再上压三根右向丝8,又被四根右向丝8上压,相邻的另一根左向丝7错位一格上压三根右向丝8后被四根右向丝8压,又上压三根右向丝8后被两根右向丝8上压(图12所示),图12中的区域b即为轴向增强网格区域,与前述的轴向增强网格相比较,轴向增强网格区域b的宽度上增加了一格,因此进一步提高了轴向支撑能力。图12所示的密网区1轴向导流能力强,适用于大血管/管腔的中度狭窄和修复。

由于本发明的管腔密网支架存在径向增强网格区域a或轴向增强网格区域b,对径向来自人体管腔的作用力有良好支撑,使本发明可以用于人体浅表面位置的管腔,由于具有极佳的柔顺性,管腔密网支架可以在小的弯曲半径下保持基本不变的管腔密网支架的截变面或仅有很小变化的性能,使之可用于弯曲的人体管腔,这极大地提高了管腔密网支架在人体中的应用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管腔密网支架,其特征在于管腔密网支架有一密网区(1),密网区(1)的前端编织有过渡区(2)和端部区(3),密网区(1)的尾端编织有密网结构的第二端部区(4),第二端部区(4)编织有端部收拢区(5),端部收拢区(5)与一释放端头(6)连接,所述的密网区(1)和第二端部区(4)中的编织丝与密网支架的直径之间的夹角α为20°~60°之间。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腔密网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编织丝为金属材料或非金属材料,或金属与非金属材料混合编织。

3.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管腔密网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端部区(3)的网格编织密度小于过渡区(2)的网格编织密度,过渡区(2)的网格编织密度小于密网区(1)和第二端部区(4)的网格编织密度。

4.按权利要求3所述的管腔密网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密网区(1)和第二端部区(4)中的金属丝与密网支架的直径之间的夹角α为25°~40°之间。

5.按权利要求4所述的管腔密网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过渡区(2)和端部区(3)与第二端部区(4)均呈圆锥状,或所述的端部收拢区(5)的网格编织密度小于上述的端部区(3)的网格编织密度,该端部收拢区(5)连接有与释放端头(6)连接的多根拉绳;或端部收拢区(5)的网格编织密度与密网区(1)的网格编织密度相同,该端部收拢区(5)的密网逐渐收拢与释放端头(6)连接。

6.按权利要求5所述的管腔密网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密网区(1)的编织网格中有横向增强网格或轴向增强网格。

7.按权利要求6所述的管腔密网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横向增强网格是一根左向丝(7)上压两根右向丝(8)后被两根右向丝(8)上压,相邻的另一根左向丝(7)与前一根左向丝(7)在半径方向上错位一格上压两根右向丝(8)后被两根右向丝(8)上压。

8.按权利要求6所述的管腔密网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横向增强网格是一根左向丝(7)上压三根右向丝后(8)后,被三根右向丝(8)上压再上压四根右向丝(8);相邻的一根左向丝(7)上压包括上述的两根右向丝(8)的连续分布的四根右向丝(8)后,被三根右向丝(8)上压后再上压两根右向丝(8)。

9.按权利要求6所述的管腔密网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轴向增强网格是一根左向丝(7)上压两根右向丝(8)后被两根右向丝(8)上压,相邻的另一根左向丝(7)亦上压两根右向丝(8)且上压交叉点与上述的一根左向丝(7)与两根右向丝(8)的上压交叉点在轴向方向平齐,之后被两根右向丝(8)上压;或一根左向丝(7)上压三根右向丝(8)后被三根右向丝(8)上压,相邻的另一根左向丝(7)亦上压三根右向丝(8)且上压交叉点与上述的一根左向丝(7)与三根右向丝(8)的上压交叉点在轴向方向对齐,之后被三根右向丝(8)上压。

10.按权利要求6所述的管腔密网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轴向增强网格是一根左向丝(7)上压三根右向丝(8)后,被两根右向丝(8)上压后再上压三根右向丝(8),又被四根右向丝(8)上压,相邻的另一根左向丝(7)错位一格上压三根右向丝(8)后被四根右向丝(8)上压,又上压三根右向丝(8)后被两根右向丝(8)上压。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管腔密网支架。关键是管腔密网支架有一密网区(1),密网区(1)的前端编织有过渡区(2)和端部区(3),密网区(1)的尾端编织有密网结构的第二端部区(4),第二端部区(4)编织有端部收拢区(5),端部收拢区(5)与一释放端头(6)连接,所述的密网区(1)和第二端部区(4)中的编织丝与密网支架的直径之间的夹角α为20°~60°之间。本发明可用于人体血管或胆道、尿道、肠道等非血管的管腔。

技术研发人员:吉训明;王涛;张旭志;郑建良;卢军;张学敏;扬晓林;张巧玉;赵宇;张学改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北京立德微创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1.22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2750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