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动舷外机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254


本发明属于船舶的推进装置或操舵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动舷外机。



背景技术:

舷外机的使用比较常见,有通过内燃机作为动力源的,也有通过电动机作为动力源的,随着环境保护要求的提升,以电动机作为动力源的舷外机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如cn101353082a、cn205327382u、cn205239876u、cn206590091u、cn203348426u都公开了各自电动舷外机的结构特点,其中的cn205327382u涉及的舷外机还可以变挡并提供了三挡换挡的具体结构设计,其中的cn101353082a还涉及了电机水冷的具体结构设计。但目前的电动舷外机还普遍存在电机功率较小(相较柴、汽油机)的问题,因为电机的体积重量不大,电动舷外机的传动部分也统一使用一个轴向剖分的外壳,再通过外壳可转动连接起翘装置,以便在舷外机不使用时,通过起翘装置将螺旋桨升离水面;但这样也造成目前的电动舷外机装拆不便,不便于维护维修的问题,舷外机机体的转向转动和起翘转动部分强度也不太好,振动较大,容易出现噪音、故障率也比较高。

另外,类似cn205327382u涉及的连杆式变挡机构,在使用过程中,常出现挡位定位不可靠,脱挡的问题,在变挡和操舵转向的操作上,也存在一些不便,有待改进;类似cn101353082a的带水冷结构的舷外机,冷却效果有限,其机体底座需要连接电机,还需要连接操舵手柄,连接可靠性不足,操舵操作的灵活性、省力性等体验感也有待提升。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动舷外机,避免目前的电动舷外机装拆不便、结构强度不太好的问题,取得便于装拆、振动感小、结构强度好的效果。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动舷外机,包括机体底座,机体底座上连接有引擎罩,引擎罩内设有电机,所述电机连接于机体底座的上表面;所述引擎罩包括上下扣合连接的顶罩和底罩,所述底罩连接在机体底座上,所述顶罩扣合连接在底罩上;机体底座的下表面连接水上壳体,水上壳体的下表面连接水下壳体,水下壳体内设有输出轴,输出轴的自由端伸出水下壳体并同步转动连接有螺旋桨;所述电机驱动连接竖向驱动轴,所述竖向驱动轴向下延伸穿过机体底座和水上壳体并在水下壳体内通过变挡执行机构传动连接所述输出轴;所述机体底座通过操舵支架连接起翘机构,所述操舵支架呈t形,包括作为回转轴的竖向的转动筒体,所述转动筒体的上端向前后分别延伸设有一支臂和二支臂,并通过二支臂与机体底座固连,所述一支臂的自由端通过操舵托架连接操舵手柄;所述起翘机构包括左、右夹持托架和起翘转动连接在左、右夹持托架之间的旋转托架,所述旋转托架具有一连接基筒;操舵支架的转动筒体可转动穿设于旋转托架的连接基筒内,转动筒体的下端与连接在水上壳体外侧的减震机构相连;所述底罩的底壁内侧连接有变挡控制机构,变挡控制机构的挡位切换杆竖直向下延伸穿过底罩和转动筒体并在水下壳体内驱动连接所述变挡执行机构。

效果:本发明的电动舷外机,机体部分连接在机体底座的上下表面,通过固连在机体底座侧面的操舵支架来作为与起翘机构转动连接的专用件,起翘机构部分通过旋转托架提供回转连接部——即连接基筒,操舵支架的转动筒体可转动穿设于旋转托架的连接基筒内,通过操舵支架的一支臂连接的操舵手柄,可以方便可靠地操舵转向。本电动舷外机将舷外机分成了机体部分、操舵支架和起翘机构三大部分,方便各组件和整体的装配安装,便于装拆;装配连接的结构强度也得到提高,可有效降低故障率。电动舷外机的外壳分为了水上壳体和水下壳体,竖向安装也很方便,可通过螺钉自下而上将水上壳体固定于机体底座的下表面,通过螺钉自下而上将水下壳体固定于水上壳体的下表面;转动筒体的下端与连接在水上壳体外侧的减震机构相连,使机体部分的上下部位都对应与转动筒体的上下端有所连接,可进一步提高舷外机使用时的稳定性,减少舷外机传递给船体的振动。变挡控制机构的挡位切换杆自转动筒体的内孔延伸至水下壳体内以驱动所述变挡执行机构的挡位切换,不占用水上壳体内部空间;电机动力传动部分出现问题,可单独拆卸水上壳体或水下壳体部分进行维修,而变挡部分出现问题,可单独拆卸引擎罩或水下壳体部分进行维修。

进一步完善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机体底座的上表面凹入设有连接腔室,机体底座的侧面开设有连通所述连接腔室的连接开孔,所述二支臂由对称连接在转动筒体的两侧并向后延伸的两支腿组成,两支腿向后延伸穿过所述连接开孔并与固定在所述连接腔室内的双孔减震器对应相连。所述双孔减震器自上而下置于连接腔室的底壁上用于限制其水平位移的型腔内,双孔减震器通过竖向螺栓固定连接在连接腔室内,所述两支腿分别具有贯穿的内孔,通过长螺栓穿过双孔减震器的金属接管和对应支腿的内孔并以栓接方式连接。

效果:操舵支架的二支臂通过双孔减震器与机体底座相连;操舵支架的下端与连接在水上壳体外侧的减震机构相连,使机体部分的上下部位都对应与转动筒体的上下端有所连接并均为减震连接,可进一步降低舷外机在使用时传递给船体的振动;也便于机体底座的结构设计,与二支臂的连接稳定可靠。

进一步地,所述操舵托架为矩形框体,呈继续向前延伸的形式连接在一支臂的自由端,矩形框体的一长边通过螺钉与一支臂的自由端相连,矩形框体的另一长边形成为辅助操舵把手,所述操舵手柄连接在矩形框体的一短边的外侧面上并向前延伸。

效果:操舵力臂长,便于操舵转向;配备一个辅助操舵把手,提升操作舒适性。

进一步地,所述短边的内侧面上可前后摆动连接有变挡手柄,变挡手柄上连接有变挡连杆,所述变挡连杆穿过底罩的侧壁并驱动连接所述变挡控制机构。

效果:操舵转向、变速(现有技术,通过沿操舵手柄自身轴线转动操舵手柄来实现)、变挡的操作部位均比较集中,便于舷外机的操作,进一步提升操作舒适性。

进一步地,变动控制机构包括变挡转杆,所述变挡转杆的两端分别通过固定座连接在底罩的底壁内侧,变挡转杆与固定座可转动连接,变挡转杆上设有沿其径向延伸的主动杠杆臂、从动杠杆臂和转杆定位臂,所述主动杠杆臂、转杆定位臂和从动杠杆臂沿变挡转杆的轴向间隔布置;所述主动杠杆臂竖直向上延伸以便连接变挡连杆,主动杠杆臂的自由端与变挡连杆相铰接以便在变挡连杆的推拉作用下可驱使变挡转杆转动;所述从动杠杆臂水平延伸以便连接挡位切换杆,从动杠杆臂的自由端与挡位切换杆的上端相铰接以便在变挡转杆转动时可对应带动挡位切换杆升降;所述转杆定位臂的沿变挡转杆径向的外侧面上开设有三个定位凹槽,三个定位凹槽沿变挡转杆的周向间隔且相临布置,所述底罩的底壁内侧连接有一变挡限位弹簧片,变挡限位弹簧片的自由端设有与所述定位凹槽对应的凸形,所述凸形在变挡限位弹簧片弹性变形的回弹力作用下落入在任一定位凹槽内以实现对变挡转杆的转动定位。

效果:变动控制机构采用杠杆式结构,操作方便省力;通过转杆定位臂的定位凹槽和变挡限位弹簧片的凸形的设计使用,在变挡的过程中,每个挡位上,凸形都在变挡限位弹簧片弹性变形的回弹力作用下落入在对应的定位凹槽内,而此时要转动变挡转杆,需要克服变挡限位弹簧片的预压力,使变挡限位弹簧片继续变形至更大工作压力,以此也就实现了对变挡转杆的转动定位,使用过程中不会脱挡、跳挡;同时由于变挡限位弹簧片工作于工作压力(人为变挡时)和预压力(变挡到位)的状态切换之间,变挡时的操作感和到位感都很明显,提升了操作体验感,使用舒适。

进一步地,变挡转杆上还设有沿其径向延伸的变挡摇臂,变挡摇臂的自由端具有挡位拉杆铰接部以便扩展前置操作变挡功能。

效果:预留接口,便于功能拓展;预留用于电控的变挡拉线连接的变挡摇臂及其挡位拉杆铰接部,可以在前置电控操作时利用变挡拉线来实现变挡转杆的转动,就不再使用(可以拆卸掉)手动的变挡手柄和变挡连杆,便于后期自动化改造。

进一步地,所述减震机构包括左右对称的两减震器外壳,两减震器外壳左右相贴并经横向穿设的螺栓以栓接方式连接,两减震器外壳相贴的面上分别开设有半孔,两个半孔在两减震器外壳连接后对应形成一个通孔,所述转动筒体的下端穿设于所述通孔内;两减震器外壳分别向后延伸设有连接部以使整体呈u形结构形式,两连接部分别延伸至水上壳体的两侧,两减震器外壳以及其两连接部与水上壳体相对的面之间设有减振层。

效果:安装连接方便,可以有效实现减振和机构连接。

进一步地,连接部朝向水上壳体的面上设有凹腔,水上壳体朝向连接部的对应侧面位置也设有凹腔,两连接部与水上壳体的两侧面之间的减振层段分别朝向连接部和水上壳体的凹腔内延伸有加厚连接层。

效果:机构连接性更好,提升整体性;穿设的螺栓栓接连接两减震器外壳后,可使减震机构有效连接转动筒体的下端和水上壳体,进一步通过两连接部与水上壳体的两侧面之间的减振层段分别朝向连接部和水上壳体的凹腔内延伸加厚连接层,就可以通过该段减振层相互扣柱减震器外壳和水上壳体,提高机构连接性,更好地保障稳定性和减振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电机通过电机固定座连接在机体底座上以便于连接,所述电机固定座为铝合金件以利于电机的散热,所述电机连接于电机固定座的上表面,电机上设有冷却水套,电机固定座的下表面与机体底座的上表面相连,电机固定座体上开设有竖向通孔且电机的输出端通过该竖向通孔驱动连接所述竖向驱动轴;所述机体底座上开设有竖向贯穿的过水孔,至少过水孔上沿的一圈机体底座的上表面部分与对应的电机固定座的下表面之间设有密封垫,电机固定座上也开设有入水流道,入水流道的一端位于电机固定座的下表面并与所述过水孔连通,入水流道的另一端位于电机固定座的侧面并通过入水管连通至冷却水套的入水口,冷却水套的出水口连接有排水管;过水孔的下端连接进水管道,所述进水管道向下延伸并连接由竖向驱动轴带动的水泵以便向上供水。

效果:通过增设铝制的电机固定座,可简化机体底座的结构设计,并结合冷却水套一起对使用过程中的电机进行更多面的热传递降温,提升对电机的冷却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具体实施例的一种电动舷外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后视图;

图3为图2的剖视效果图(示意内部结构);

图4为具体实施例中的电机固定座的零件图;

图5为图4的仰视图;

图6为具体实施例的电动舷外机的立体图;

图7为图6基础上继续隐去部分零件((顶罩、水上壳体、电机固定座、冷却水套)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底罩内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9为为图7基础上继续隐去部分零件(左、右夹持托架,水下壳体)的示意图;

图10为图9的俯视图;

图11为具体实施例中的操舵支架和旋转托架的零件示意图;

图12为具体实施例的电动舷外机的变挡传动及动力传动的原理图;

图13为图12中a部局部放大图;

图14为具体实施例中的减震机构的装配分解示意图;

其中,机体底座1,连接腔室11,连接开孔12,过水孔13,竖向驱动轴14,电机固定座15,竖向通孔151,入水流道152,冷却水套16,入水管161,入水口162,出水口163,排水管164,进水管道17,水泵18,引擎罩2,顶罩21,底罩22,水上壳体3,减震机构31,减震器外壳32,半孔321,连接部322,凹腔33,减振层34,水下壳体4,输出轴41,螺旋桨42,双孔减震器5,竖向螺栓51,金属接管52,长螺栓53,操舵支架6,转动筒体61,一支臂62,二支臂63,支腿631,操舵托架64,辅助操舵把手641,操舵手柄65,起翘机构7,左夹持托架71,右夹持托架72,旋转托架73,连接基筒732,变挡控制机构8,变挡转杆81,固定座82,主动杠杆臂83,从动杠杆臂84,转杆定位臂85,定位凹槽851,变挡限位弹簧片86,凸形861,变挡手柄87,变挡连杆871,挡位切换杆88,变挡摇臂89,挡位拉杆铰接部891,变挡执行机构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参见图1-14,具体实施例的一种电动舷外机,包括机体底座1,机体底座1上连接有引擎罩2,引擎罩2内设有电机,所述电机连接于机体底座1的上表面;所述引擎罩2包括上下扣合连接的顶罩21和底罩22,所述底罩22连接在机体底座1上,所述顶罩21扣合连接在底罩22上;机体底座1的下表面连接水上壳体3,水上壳体3的下表面连接水下壳体4,水下壳体4内设有输出轴41,输出轴41的自由端伸出水下壳体4并同步转动连接有螺旋桨42;所述电机驱动连接竖向驱动轴14,所述竖向驱动轴14向下延伸穿过机体底座1和水上壳体3并在水下壳体4内通过变挡执行机构9传动连接所述输出轴41。

请参见图11,所述机体底座1通过操舵支架6连接起翘机构7,所述操舵支架6呈t形,包括作为回转轴的竖向的转动筒体61,所述转动筒体61的上端向前后分别延伸设有一支臂62和二支臂63,并通过二支臂63与机体底座1固连,所述一支臂62的自由端通过操舵托架64连接操舵手柄65;所述起翘机构7包括左夹持托架71、右夹持托架72和起翘转动连接在左、右夹持托架之间的旋转托架73,所述旋转托架73具有一连接基筒732;操舵支架6的转动筒体61可转动穿设于旋转托架73的连接基筒732的内孔里内,这样,左、右夹持托架夹持固定于船舷,常规的,旋转托架73与左、右夹持托架通过插销固定,通过操舵手柄65着力就能以转动筒体61为回转中心带动机体底座1转动从而达到变向目的,转动筒体61的下端穿出连接基筒732并与连接在水上壳体3外侧的减震机构31相连;连接基筒732的下端与减震机构31可转动连接,也可以是自然延伸至减震机构31的上表面,可以限制转动筒体61在连接基筒732内的轴向移动。

请参见图7、图9,所述底罩22的底壁内侧连接有变挡控制机构8,变挡控制机构8的挡位切换杆88竖直向下延伸穿过底罩22和转动筒体61的内孔后穿入水下壳体4内以驱动所述变挡执行机构9的挡位切换,即挡位切换杆88的下端在水下壳体4内驱动连接所述变挡执行机构9。

请参见图3-5,所述电机通过电机固定座15连接在机体底座1上以便于连接,所述电机固定座15为铝合金件以利于电机的散热,所述电机连接于电机固定座15的上表面,电机上设有冷却水套16,电机固定座15的下表面与机体底座1的上表面相连,电机固定座15体上开设有竖向通孔151且电机的输出端通过该竖向通孔151驱动连接所述竖向驱动轴14;所述机体底座1上开设有竖向贯穿的过水孔13,至少过水孔13上沿的一圈机体底座1的上表面部分与对应的电机固定座15的下表面之间设有密封垫,电机固定座15上也开设有入水流道152,入水流道152的一端位于电机固定座15的下表面并与所述过水孔13连通,入水流道152的另一端位于电机固定座15的侧面并通过入水管161连通至冷却水套16的入水口162,冷却水套16的出水口163连接有排水管164;过水孔13的下端连接进水管道17,所述进水管道17向下延伸并连接由竖向驱动轴14带动的水泵18以便向上供水。进水管穿设于水上壳体3内。所述水泵18设于水上壳体3和水下壳体4的接合面位置,通过螺钉连接于水下壳体4的上表面以便于连接和固定。

请参见图9、图10,所述机体底座1的上表面凹入设有连接腔室11,机体底座1的侧面开设有连通所述连接腔室11的连接开孔12,所述二支臂63由对称连接在转动筒体61的两侧并向后延伸的两支腿631组成,两支腿631向后延伸穿过所述连接开孔12并与固定在所述连接腔室11内的双孔减震器5对应相连。

所述双孔减震器5自上而下置于连接腔室11的底壁上用于限制其水平位移的型腔内(型腔与双孔减震器5的外形对应),双孔减震器5通过穿过其固定通孔的竖向螺栓51固定连接在连接腔室11内,所述两支腿631分别具有贯穿的内孔(与其长度方向同向),通过长螺栓53穿过双孔减震器5的金属接管52和对应支腿631的内孔并连接螺母以栓接方式连接。电机固定座15覆盖所述连接腔室11。实施时,通过自下而上穿过机体底座1的若干螺钉连接电机固定座15,电机固定座15的下表面与机体底座1的上表面之间满设密封垫以便于安装和安装后的平衡。

所述操舵托架64为矩形框体,呈继续向前延伸的形式连接在一支臂62的自由端,矩形框体的一长边通过螺钉与一支臂62的自由端相连,矩形框体的另一长边形成为辅助操舵把手641,所述操舵手柄65连接在矩形框体的一短边的外侧面上并向前延伸。该短边的内侧面上可前后摆动连接有变挡手柄87,变挡手柄87上连接有变挡连杆871,所述变挡连杆871穿过底罩22的侧壁并驱动连接所述变挡控制机构8。

请参见图7、8、12和图13,变动控制机构包括变挡转杆81,所述变挡转杆81的两端分别通过固定座82连接在底罩22的底壁内侧,变挡转杆81与固定座82可转动连接,变挡转杆81上设有沿其径向延伸的主动杠杆臂83、从动杠杆臂84和转杆定位臂85,所述主动杠杆臂83、转杆定位臂85和从动杠杆臂84沿变挡转杆81的轴向间隔布置;所述主动杠杆臂83竖直向上延伸以便连接变挡连杆871,主动杠杆臂83的自由端与变挡连杆871相铰接以便在变挡连杆871的推拉作用下可驱使变挡转杆81转动;所述从动杠杆臂84水平延伸以便连接挡位切换杆88,从动杠杆臂84的自由端与挡位切换杆88的上端相铰接以便在变挡转杆81转动时可对应带动挡位切换杆88升降;所述转杆定位臂85的沿变挡转杆81径向的外侧面上开设有三个定位凹槽851,三个定位凹槽851沿变挡转杆81的周向间隔且相临布置,所述底罩22的底壁内侧连接有一变挡限位弹簧片86,变挡限位弹簧片86的自由端设有与所述定位凹槽851对应的凸形861,所述凸形861在变挡限位弹簧片86弹性变形的回弹力作用下落入在任一定位凹槽851内以实现对变挡转杆81的转动定位。

变挡转杆81上还设有沿其径向延伸的变挡摇臂89,变挡摇臂89的自由端具有挡位拉杆铰接部891以便扩展前置操作变挡功能。

请参见图6、7和图14,所述减震机构31包括左右对称的两减震器外壳32,两减震器外壳32左右相贴并经横向穿设的螺栓以栓接方式连接,两减震器外壳32相贴的面上分别开设有半孔321,两个半孔321在两减震器外壳32连接后对应形成一个通孔,所述转动筒体61的下端穿设于所述通孔内;两减震器外壳32分别向后延伸设有连接部322以使整体呈u形结构形式,两连接部322分别延伸至水上壳体3的两侧,两减震器外壳32以及其两连接部322与水上壳体3相对的面之间设有减振层34。连接部322朝向水上壳体3的面上设有凹腔33,水上壳体3朝向连接部322的对应侧面位置也设有凹腔33,两连接部322与水上壳体3的两侧面之间的减振层段分别朝向连接部322和水上壳体3的凹腔33内延伸有加厚连接层。本实施例中减振层34为了便于制造和安装,分为了三段,两侧的两段更厚因为要通过加厚连接层来分别伸入并扣住连接部322和水上壳体3的凹腔33。

请参见图12,挡位切换杆88下端通过带三级台阶面的顶块驱动连接变挡执行机构9,竖向驱动轴14的下端连接主动伞齿轮,变挡执行机构9包括空套在输出轴41上的第一从动伞齿轮及第二从动伞齿轮,第一从动伞齿轮及第二从动伞齿轮与主动伞齿轮常态啮合,在第一从动伞齿轮与第二从动伞齿轮之间的输出轴41上设置有滑块,滑块与输出轴41同步转动,同时滑块与输出轴41内端头的顶销相连,挡位切换杆88下端的顶块就驱动作用于顶销,通过升降来改变滑块的水平位置(需要必要的复位弹簧持续给滑块提供向左的力)。滑块左移与第一从动伞齿轮结合时由第一从动伞齿轮传动向外输出动力,滑块右移与第二从动伞齿轮结合时由第二从动伞齿轮向外输出动力,如是确定了进退两个挡位,滑块位于第一从动伞齿轮与第二从动伞齿轮之间时,为空挡,此时,顶块的中间一级台阶接触顶销。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技术特征:

1.一种电动舷外机,包括机体底座,机体底座上连接有引擎罩,引擎罩内设有电机,所述电机连接于机体底座的上表面;所述引擎罩包括上下扣合连接的顶罩和底罩,所述底罩连接在机体底座上,所述顶罩扣合连接在底罩上;其特征在于:机体底座的下表面连接水上壳体,水上壳体的下表面连接水下壳体,水下壳体内设有输出轴,输出轴的自由端伸出水下壳体并同步转动连接有螺旋桨;所述电机驱动连接竖向驱动轴,所述竖向驱动轴向下延伸穿过机体底座和水上壳体并在水下壳体内通过变挡执行机构传动连接所述输出轴;

所述机体底座通过操舵支架连接起翘机构,所述操舵支架呈t形,包括作为回转轴的竖向的转动筒体,所述转动筒体的上端向前后分别延伸设有一支臂和二支臂,并通过二支臂与机体底座固连,所述一支臂的自由端通过操舵托架连接操舵手柄;所述起翘机构包括左、右夹持托架和起翘转动连接在左、右夹持托架之间的旋转托架,所述旋转托架具有一连接基筒;操舵支架的转动筒体可转动穿设于旋转托架的连接基筒内,转动筒体的下端与连接在水上壳体外侧的减震机构相连;

所述底罩的底壁内侧连接有变挡控制机构,变挡控制机构的挡位切换杆竖直向下延伸穿过底罩和转动筒体并在水下壳体内驱动连接所述变挡执行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电动舷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体底座的上表面凹入设有连接腔室,机体底座的侧面开设有连通所述连接腔室的连接开孔,所述二支臂由对称连接在转动筒体的两侧并向后延伸的两支腿组成,两支腿向后延伸穿过所述连接开孔并与固定在所述连接腔室内的双孔减震器对应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电动舷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孔减震器自上而下置于连接腔室的底壁上用于限制其水平位移的型腔内,双孔减震器通过竖向螺栓固定连接在连接腔室内,所述两支腿分别具有贯穿的内孔,通过长螺栓穿过双孔减震器的金属接管和对应支腿的内孔并以栓接方式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电动舷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操舵托架为矩形框体,呈继续向前延伸的形式连接在一支臂的自由端,矩形框体的一长边通过螺钉与一支臂的自由端相连,矩形框体的另一长边形成为辅助操舵把手,所述操舵手柄连接在矩形框体的一短边的外侧面上并向前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一种电动舷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短边的内侧面上可前后摆动连接有变挡手柄,变挡手柄上连接有变挡连杆,所述变挡连杆穿过底罩的侧壁并驱动连接所述变挡控制机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一种电动舷外机,其特征在于:变动控制机构包括变挡转杆,所述变挡转杆的两端分别通过固定座连接在底罩的底壁内侧,变挡转杆与固定座可转动连接,变挡转杆上设有沿其径向延伸的主动杠杆臂、从动杠杆臂和转杆定位臂,所述主动杠杆臂、转杆定位臂和从动杠杆臂沿变挡转杆的轴向间隔布置;所述主动杠杆臂竖直向上延伸以便连接变挡连杆,主动杠杆臂的自由端与变挡连杆相铰接以便在变挡连杆的推拉作用下可驱使变挡转杆转动;所述从动杠杆臂水平延伸以便连接挡位切换杆,从动杠杆臂的自由端与挡位切换杆的上端相铰接以便在变挡转杆转动时可对应带动挡位切换杆升降;所述转杆定位臂的沿变挡转杆径向的外侧面上开设有三个定位凹槽,三个定位凹槽沿变挡转杆的周向间隔且相临布置,所述底罩的底壁内侧连接有一变挡限位弹簧片,变挡限位弹簧片的自由端设有与所述定位凹槽对应的凸形,所述凸形在变挡限位弹簧片弹性变形的回弹力作用下落入在任一定位凹槽内以实现对变挡转杆的转动定位。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一种电动舷外机,其特征在于:变挡转杆上还设有沿其径向延伸的变挡摇臂,变挡摇臂的自由端具有挡位拉杆铰接部以便扩展前置操作变挡功能。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电动舷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机构包括左右对称的两减震器外壳,两减震器外壳左右相贴并经横向穿设的螺栓以栓接方式连接,两减震器外壳相贴的面上分别开设有半孔,两个半孔在两减震器外壳连接后对应形成一个通孔,所述转动筒体的下端穿设于所述通孔内;两减震器外壳分别向后延伸设有连接部以使整体呈u形结构形式,两连接部分别延伸至水上壳体的两侧,两减震器外壳以及其两连接部与水上壳体相对的面之间设有减振层。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一种电动舷外机,其特征在于:连接部朝向水上壳体的面上设有凹腔,水上壳体朝向连接部的对应侧面位置也设有凹腔,两连接部与水上壳体的两侧面之间的减振层段分别朝向连接部和水上壳体的凹腔内延伸有加厚连接层。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电动舷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通过电机固定座连接在机体底座上以便于连接,所述电机固定座为铝合金件以利于电机的散热,所述电机连接于电机固定座的上表面,电机上设有冷却水套,电机固定座的下表面与机体底座的上表面相连,电机固定座体上开设有竖向通孔且电机的输出端通过该竖向通孔驱动连接所述竖向驱动轴;所述机体底座上开设有竖向贯穿的过水孔,至少过水孔上沿的一圈机体底座的上表面部分与对应的电机固定座的下表面之间设有密封垫,电机固定座上也开设有入水流道,入水流道的一端位于电机固定座的下表面并与所述过水孔连通,入水流道的另一端位于电机固定座的侧面并通过入水管连通至冷却水套的入水口,冷却水套的出水口连接有排水管;过水孔的下端连接进水管道,所述进水管道向下延伸并连接由竖向驱动轴带动的水泵以便向上供水。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动舷外机,包括机体底座,机体底座上连接有电机,机体底座的下表面连接水上壳体,水上壳体下表面连接水下壳体;电机驱动连接竖向驱动轴,竖向驱动轴向下延伸穿过机体底座和水上壳体并在水下壳体内通过变挡执行机构传动连接输出轴;机体底座通过操舵支架连接起翘机构,操舵支架呈T形,包括作为回转轴的竖向的转动筒体,转动筒体的上端向前后分别延伸设有一支臂和二支臂,二支臂与机体底座固连,一支臂的自由端连接操舵手柄;起翘机构包括旋转托架,旋转托架具有一连接基筒;操舵支架的转动筒体可转动穿设于旋转托架的连接基筒内。本发明方便各组件和整体的装配安装,便于装拆;装配连接的结构强度也得到提高,可有效降低故障率。

技术研发人员:林毅良;张杰;王承卓;张大临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重庆京穗船舶制造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4.22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2747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