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接口转换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71


本发明主要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具体是计算机接口转换装置。



背景技术:

计算机接口是用来读取外部储存装置或者储存查找文件时所用的接口,计算机接口处通常插入u盘、手机或者其他装置,计算机接口处在需插入多个装置时往往需要用到计算机接口转换装置。

现有技术中,专利zl201721143717.7公开了一种应用于计算机领域的接口转换设备,包括设置在转换设备本体上的计算机端口、外部端口和转动轴,所述计算机端口和外部端口分别设在转换设备本体的左右两侧,所述计算机端口和外部端口外围均设有隔水框,所述计算机端口设有一个,外部端口设有四个,计算机接口转换装置的数据线长度可调节,能根据实际需求随时改变计算机接口转换装置的放置位置,使用时较为方便,计算机接口转换装置中的风扇能够将热量从散热孔处排出,散热性较好,不易使计算机接口转换装置造成严重负荷,不会导致运行速率变慢和效率下降等现象。但是上述转换设备在使用时,依然存在以下问题:

1、数据线调节结构复杂,加上风扇的散热,导致转换设备本体占用空间大,灵活性差,特别是在笔记本电脑上使用非常不便。

2、隔水框的设置,会对连接接口造成阻挡,干扰与计算机和外部设备的连接,容易接触不良。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计算机接口转换装置,它在现有转换设备的基础上,通过改进,减少了转换壳体的体积,去掉隔水框,提高了装置使用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计算机接口转换装置,包括转换壳体,所属转换壳体上设置连接接口,所述连接接口包括计算机端接口和外部端口,所述计算机端口上设置数据线连接箱,所述数据线连接箱位于转换壳体内,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端口上设置第一数据线,所述第一数据线远离计算机端口一端穿过数据线连接箱位于转换壳体内部,所述外部端口位于转换壳体一侧,所述外部端口为多个,多个所述外部端口上均设置第二数据线,所述转换壳体上设置通孔,所述第二数据线远离外部端口一端穿过通孔位于数据线连接箱内,所述转换壳体内设置固定杆,所述固定杆上设置滚轮,所述滚轮上设置吸附纸,所述吸附纸与第二数据线相接触,所述吸附纸一侧设置支撑座,所述支撑座位于第二数据线下方,所述第二数据线上方设置活动板,所述活动板顶部设置调节杆,所述调节杆顶部穿过转换壳体顶壁位于转换壳体外部,所述调节杆与转换壳体之间活动连接;所述第一数据线和第二数据线之间设置转动杆,所述转动杆与转换壳体之间转动连接,所述转动杆上设置导电环,所述第一数据线端部设置导电片,所述导电片与导电环表面相接触,所述第二数据线端部与转动杆固定连接。

所述转换壳体内部设置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上设置联轴器,所述联轴器远离电机输出轴一端与转动杆相连接。

所述转动杆一端穿过转换壳体侧壁位于转换壳体外部。

所述转动杆上设置支撑套环,所述支撑套环外侧设置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与转换壳体内壁固定连接。

所述固定杆在第二数据线上下两侧对称设置,所述第二数据线两侧的吸附纸均与第二数据线相接触。

所述转换壳体底部设置伸缩杆。

所述调节杆与转换壳体之间螺纹连接。

所述支撑座顶部和活动板底部均设置缓冲垫。

对比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装置在现有转换设备的基础上,通过改进,将数据线分为第一数据线和第二数据线,通过转动杆上的导电环相连接,去掉隔水框,利用吸附纸来吸附数据线和外部环境的水分,减少了转换壳体的体积,提高了装置使用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俯视图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1主视图内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2俯视图结构示意图;

附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2主视图内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所示标号:1、转换壳体;2、连接接口;3、数据线连接箱;4、第一数据线;5、第二数据线;6、固定杆;7、滚轮;8、吸附纸;9、支撑座;10、活动板;11、调节杆;12、转动杆;13、导电环;14、导电片;15、电机;16、支撑套环;17、支撑杆;18、伸缩杆;19、缓冲垫。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发明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限定的范围。

计算机接口转换装置,包括转换壳体1,所述转换壳体1上设置连接接口2,所述连接接口2包括计算机端接口和外部端口,所述计算机端口上设置数据线连接箱3,所述数据线连接箱3位于转换壳体1内,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端口上设置第一数据线4,所述第一数据线4远离计算机端口一端穿过数据线连接箱3位于转换壳体1内部,所述外部端口位于转换壳体1一侧,所述外部端口为多个,多个所述外部端口上均设置第二数据线5,所述转换壳体1上设置通孔,如附图2所示,通孔与第二数据线相接触,避免因通孔位置过大导致第二数据线晃动,减少损害。所述第二数据线5远离外部端口一端穿过通孔位于数据线连接箱3内,所述转换壳体1内设置固定杆6,所述固定杆6上设置滚轮7,所述滚轮7上设置吸附纸8,滚轮能够围绕固定杆转动,吸附纸可采用尿不湿材质,吸附效果好,通过吸附纸代替隔水框,在保持防水功能的同时,避免了隔水框对连接接口的干扰。所述吸附纸8与第二数据线5相接触,所述吸附纸8一侧设置支撑座9,所述支撑座9位于第二数据线5下方,所述第二数据线5上方设置活动板10,所述活动板10顶部设置调节杆11,所述调节杆11顶部穿过转换壳体1顶壁位于转换壳体1外部,所述调节杆11与转换壳体1之间活动连接;如附图2和附图4所示,支撑座和活动板能够压住第二数据线,在调节完第二数据线的长度以后,对第二数据线进行固定。所述第一数据线4和第二数据线5之间设置转动杆12,所述转动杆12与转换壳体1之间转动连接,所述转动杆12上设置导电环13,所述第一数据线4端部设置导电片14,所述导电片14与导电环13表面相接触,所述第二数据线5端部与转动杆12固定连接。导电环与第二数据线固定连接,能够使第二数据线围绕转动杆转动,第一数据线通过导电片与导电环相接触,使得第一数据线和第二数据线之间保持电连接,且第一数据线保持不动。本装置在现有转换设备的基础上,通过改进,将数据线分为第一数据线和第二数据线,通过转动杆上的导电环相连接,去掉隔水框,利用吸附纸来吸附数据线和外部环境的水分,减少了转换壳体的体积,提高了装置使用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作为优化,所述转换壳体1内部设置电机15,所述电机15的输出轴上设置联轴器,所述联轴器远离电机15输出轴一端与转动杆12相连接。通过电机控制转动杆的转动伸缩第二数据线,省力便捷,

作为优化,所述转动杆12一端穿过转换壳体1侧壁位于转换壳体1外部。这种方式能够手动调节转动杆,灵活方便。

作为优化,所述转动杆12上设置支撑套环16,所述支撑套环16外侧设置支撑杆17,所述支撑杆17与转换壳体1内壁固定连接。支撑套环和支撑杆的设置,提高了转动杆转动的稳定性。

作为优化,所述固定杆6在第二数据线5上下两侧对称设置,所述第二数据线5两侧的吸附纸8均与第二数据线5相接触。这样设置不仅提高了吸水防水效果,而且增强了第二数据线位置调节的稳定性。

作为优化,所述转换壳体1底部设置伸缩杆18。伸缩杆的设置,进一步提高了转换壳体放置的灵活性。

调节杆可以沿转换壳体滑动连接,作为优化,所述调节杆11与转换壳体1之间螺纹连接。调节杆与转换壳体之间螺纹连接,固定牢靠,调节方便,

作为优化,所述支撑座9顶部和活动板10底部均设置缓冲垫19。缓冲垫对第二数据线起到缓冲保护作用。

实施例1:

计算机接口转换装置,包括转换壳体1,所属转换壳体1上设置连接接口2,所述连接接口2包括计算机端接口和外部端口,所述计算机端口上设置数据线连接箱3,所述数据线连接箱3位于转换壳体1内,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端口上设置第一数据线4,所述第一数据线4远离计算机端口一端穿过数据线连接箱3位于转换壳体1内部,所述外部端口位于转换壳体1一侧,所述外部端口为多个,多个所述外部端口上均设置第二数据线5,所述转换壳体1上设置通孔,所述第二数据线5远离外部端口一端穿过通孔位于数据线连接箱3内,所述转换壳体1内设置固定杆6,所述固定杆6上设置滚轮7,所述滚轮7上设置吸附纸8,所述吸附纸8与第二数据线5相接触,所述吸附纸8一侧设置支撑座9,所述支撑座9位于第二数据线5下方,所述第二数据线5上方设置活动板10,所述活动板10顶部设置调节杆11,所述调节杆11顶部穿过转换壳体1顶壁位于转换壳体1外部,所述调节杆11与转换壳体1之间活动连接;所述第一数据线4和第二数据线5之间设置转动杆12,所述转动杆12与转换壳体1之间转动连接,所述转动杆12上设置导电环13,所述第一数据线4端部设置导电片14,所述导电片14与导电环13表面相接触,所述第二数据线5端部与转动杆12固定连接。本装置在现有转换设备的基础上,通过改进,将数据线分为第一数据线和第二数据线,通过转动杆上的导电环相连接,去掉隔水框,利用吸附纸来吸附数据线和外部环境的水分,减少了转换壳体的体积,提高了装置使用的灵活性和有效性。所述转换壳体1内部设置电机15,所述电机15的输出轴上设置联轴器,所述联轴器远离电机15输出轴一端与转动杆12相连接。所述固定杆6在第二数据线5上下两侧对称设置,所述第二数据线5两侧的吸附纸8均与第二数据线5相接触。所述转换壳体1底部设置伸缩杆18。所述调节杆11与转换壳体1之间螺纹连接。所述支撑座9顶部和活动板10底部均设置缓冲垫19。

实施例2: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将电机替换为转动杆12一端穿过转换壳体1侧壁位于转换壳体1外部。所述转动杆12上设置支撑套环16,所述支撑套环16外侧设置支撑杆17,所述支撑杆17与转换壳体1内壁固定连接。


技术特征:

1.计算机接口转换装置,包括转换壳体(1),所述转换壳体(1)上设置连接接口(2),所述连接接口(2)包括计算机端接口和外部端口,所述计算机端口上设置数据线连接箱(3),所述数据线连接箱(3)位于转换壳体(1)内,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端口上设置第一数据线(4),所述第一数据线(4)远离计算机端口一端穿过数据线连接箱(3)位于转换壳体(1)内部,所述外部端口位于转换壳体(1)一侧,所述外部端口为多个,多个所述外部端口上均设置第二数据线(5),所述转换壳体(1)上设置通孔,所述第二数据线(5)远离外部端口一端穿过通孔位于数据线连接箱(3)内,所述转换壳体(1)内设置固定杆(6),所述固定杆(6)上设置滚轮(7),所述滚轮(7)上设置吸附纸(8),所述吸附纸(8)与第二数据线(5)相接触,所述吸附纸(8)一侧设置支撑座(9),所述支撑座(9)位于第二数据线(5)下方,所述第二数据线(5)上方设置活动板(10),所述活动板(10)顶部设置调节杆(11),所述调节杆(11)顶部穿过转换壳体(1)顶壁位于转换壳体(1)外部,所述调节杆(11)与转换壳体(1)之间活动连接;

所述第一数据线(4)和第二数据线(5)之间设置转动杆(12),所述转动杆(12)与转换壳体(1)之间转动连接,所述转动杆(12)上设置导电环(13),所述第一数据线(4)端部设置导电片(14),所述导电片(14)与导电环(13)表面相接触,所述第二数据线(5)端部与转动杆(12)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计算机接口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换壳体(1)内部设置电机(15),所述电机(15)的输出轴上设置联轴器,所述联轴器远离电机(15)输出轴一端与转动杆(12)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计算机接口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杆(12)一端穿过转换壳体(1)侧壁位于转换壳体(1)外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计算机接口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杆(12)上设置支撑套环(16),所述支撑套环(16)外侧设置支撑杆(17),所述支撑杆(17)与转换壳体(1)内壁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计算机接口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杆(6)在第二数据线(5)上下两侧对称设置,所述第二数据线(5)两侧的吸附纸(8)均与第二数据线(5)相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计算机接口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换壳体(1)底部设置伸缩杆(18)。

7.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计算机接口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杆(11)与转换壳体(1)之间螺纹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计算机接口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9)顶部和活动板(10)底部均设置缓冲垫(19)。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计算机接口转换装置,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包括转换壳体,所述转换壳体上设置连接接口,连接接口包括计算机端接口和外部端口,转换壳体内设置固定杆,固定杆上设置滚轮,所述滚轮上设置吸附纸,所述吸附纸与第二数据线相接触,所述吸附纸一侧设置支撑座,所述支撑座位于第二数据线下方,所述第二数据线上方设置活动板,所述第一数据线和第二数据线之间设置转动杆,转动杆与转换壳体之间转动连接,所述转动杆上设置导电环,所述第一数据线端部设置导电片,所述导电片与导电环表面相接触,第二数据线端部与转动杆固定连接。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减少了转换壳体的体积,去掉隔水框,提高了装置使用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凤娟;宋大伟;张成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潍坊工程职业学院
技术研发日:2020.01.16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2733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