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制轨顶风道及其施工方法与流程

专利2022-06-29  91


本发明属于地铁车站通风系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预制轨顶风道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轨顶风道,即列车顶排风道,是地铁车站通风系统中重要的内部结构构件,悬挂于车站中板和结构侧墙的交接位置。轨顶风道的作用主要有:1)列车顶部通风散热,以达到夏季隧道内最高温度不超过40度的标准;2)作为接触网的固定基面;3)作为屏蔽门或安全门的上部承载和密封构件。

由于其所处位置的特殊性,目前主要采取后期浇注的方法进行施工,尤其在盾构施工需要通过的车站,轨顶风道则必须后期浇注。后期浇注轨顶风道的主要施工工序为:搭设钢管支架→预埋钢筋开凿→整体钢筋安制→风道底板模板安装→预留孔洞检查→验收→浇筑底板及吊墙下半部混凝土→安装吊墙模板→验收→浇筑吊梁混凝土。

但是,目前的轨顶风道制备技术中,由于车站中板多为现浇板,因此存在以下问题:

1)现浇中板时,预留安装位的精度难以控制,往往导致轨顶风道后期无法正常安装;

2)采用钢筋开凿进行钢筋连接的局部角点,连接刚度不足;

3)后浇连接的方式,存在二次浇筑问题,施工困难,效率低下,施工周期长。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预制轨顶风道及其施工方法,可以在现浇注的低精度条件下仍可确保轨顶风道的施工质量,而且可以有效提高中板与轨顶风道之间的整体刚度,提高施工效率。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预制轨顶风道,包括顶板和底板,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的同一端设置有内固定墙,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的另一端设置有侧板,其中,

所述顶板和所述侧板的外表面设置为毛面,且所述顶板和所述侧板上还预留有若干连接钢筋。

作为优选,所述连接钢筋包括设置在所述顶板上的横向钢筋和若干竖向拉筋;

所述横向钢筋的两端分别伸出设置在所述侧板、内固定墙的外侧,若干所述竖向拉筋朝向所述顶板的外侧伸出设置。

作为优选,所述连接钢筋包括设置在所述侧板上的竖向钢筋和若干横向拉筋;

所述竖向钢筋的两端分别伸出设置在所述顶板、底板的外侧,若干所述横向拉筋朝向所述侧板的外侧伸出设置。

作为优选,所述顶板、内固定墙、底板和所述侧板为一体式预制成型。

作为优选,所述顶板和所述侧板为一体式预制成型,所述底板和所述内固定墙为一体式预制成型。

作为优选,所述侧板的底端设置有供所述底板的端部承载的凸出部。

作为优选,所述顶板上和所述内固定墙的顶端分别设置有相互搭接配合的勾接部;或,所述顶板上和所述内固定墙的顶端均预留设置有相对应的固定孔,所述固定孔上可拆卸地设置有紧固件。

作为优选,所述顶板与所述底板之间设置有中隔墙,所述底板上预留设置有通孔,且所述通孔与所述中隔墙在竖直方向上不重叠。

作为优选,所述顶板与所述侧板的连接处设置有倾斜部,所述倾斜部与所述侧板、顶板为一体式预制成型;

所述倾斜部上亦预留设置有所述连接钢筋。

一种具有预制轨顶风道的施工方法,适用于上述的一种预制轨顶风道,包括以下步骤:

s1、施工地铁车站主体底板及部分侧墙;

s2、架设所述预制轨顶风道及地铁车站中板底模,并将所述预制轨顶风道上预留的连接钢筋与车站的主体钢筋相连接,其中,所述预制轨顶风道至少部分嵌入设置在车站主体的预浇筑范围内;

s3、浇筑车站主体中板和未完成的侧墙,完成所述预制轨顶风道与车站主体的一体式构建;

s4、完成车站主体其余部分的施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方案中采用一种新型的预制轨顶风道,该预制轨顶风道为封闭形结构,在充当轨顶风道的同时,兼做车站主体中板的底模,并与车站主体中板形成叠合结构;使得车站主体中板与轨顶风道之间形成整体的受力体系,有效地增大了整体刚度。

预制轨顶风道上预留有后浇条件,如连接钢筋的预留,以及毛面的设置,均可方便于后期与车站主体的连接及混凝土现浇操作,在主体中板浇筑前与车站钢筋形成连接的方式,有效地确保了轨顶风道与地铁车站主体之间的连接刚度;且该轨顶风道可自受力,轨顶风道的底板底面可受力提供支持作用,并能满足在现浇主体中板时的混凝土荷载及施工荷载。

此外,本方案中的轨顶风道完全可以预制,大大缩减了车站主体建筑时场内的浇筑工期,减小了施工现场对环境的污染;并且轨顶风道的预制便于装配式结构的标准化,从而实现工业化生产,提高生产质量及效率,同时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

本方案中,实现了预制装配与现浇的有机结合,较现有的装配式方案减少了对施工精度的要求,同时实现了中板浇筑与预制轨顶风道的一体化施工,减少工序从而大大减少了原有的施工时间,在施工质量、生产成本、施工精度要求及施工工期等方面上都具有较大的优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预制轨顶风道其一实例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预制轨顶风道其二实例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预制轨顶风道其二实例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预制轨顶风道其三实例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预制轨顶风道其三实例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应用预制轨顶风道其一实例时的施工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应用预制轨顶风道其二实例时的施工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应用预制轨顶风道其三实例时的施工示意图。

其中:

1-预制轨顶风道,11-顶板,111-横向钢筋,112-竖向拉筋,12-底板,13-内固定墙,131-勾接部,132-固定孔,14-侧板,141-竖向钢筋,142-横向拉筋,143-凸出部,15-倾斜部,16-毛面,17-中隔墙,18-通孔;

2-车站主体,21-主体底板,22-侧墙,23-中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

实施例1

如图1-8所示,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预制轨顶风道1,主要包括顶板11和底板12,所述顶板11和所述底板12之间相互平行设置,所述顶板11和所述底板12的同一端设置有内固定墙13,本实施例中,在预制轨顶风道1的安装状态下时,所述内固定墙13设置在车站主体2的中部;所述顶板11和所述底板12的另一端设置有侧板14,本实施例中,在预制轨顶风道1的安装状态下时,所述侧板14嵌入设置在车站主体2的侧墙22的预浇范围内。

进一步地,所述顶板11与所述侧板14的连接处设置有倾斜部15,所述顶板11、内固定墙13、底板12、侧板14和所述倾斜部15依次顺次连接;其中,所述顶板11、倾斜部15和所述侧板14的外表面设置为毛面16,且所述顶板11、倾斜部15和所述侧板14上还预留有若干连接钢筋。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连接钢筋包括设置在所述顶板11上的横向钢筋111和若干竖向拉筋112、设置在所述侧板14上的竖向钢筋141和若干横向拉筋142。所述横向钢筋111的两端分别伸出设置在所述侧板14、内固定墙13的外侧,若干所述竖向拉筋112朝向所述顶板11的外侧伸出设置;所述竖向钢筋141的两端分别伸出设置在所述顶板11、底板12的外侧,若干所述横向拉筋142朝向所述侧板14的外侧伸出设置。

作为其中一种表现形式,如图1、图6所示,所述顶板11、内固定墙13、底板12、侧板14和所述倾斜部15可以设置为一体式预制成型,提高预制轨顶风道1的整体性和受力性能。

此外,如图2-5、图7、图8所示,亦可将所述顶板11和所述侧板14设置为一体式预制成型,而将所述底板12和所述内固定墙13设置为一体式预制成型。这样的设计可以进一步便于预制轨顶风道1在与车站主体2成型时的便捷安装,而且这种配件式的设置,对于预制轨顶风道1的质量控制和后续维护更换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

进一步地,所述侧板14的底端设置有供所述底板12的端部承载的凸出部143。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如图2、图3、图7所示,所述顶板11上和所述内固定墙13的顶端分别设置有相互搭接配合的勾接部131,通过所述勾接部131的相互勾接以形成所述预制轨顶风道1的整体安装;作为另一种优选的方案,如图4、图5、图8所示,亦可在所述顶板11上和所述内固定墙13的顶端均预留设置相对应的固定孔132,所述固定孔132上可拆卸地设置有紧固件,通过所述紧固件依次串接所述内固定墙13及所述顶板11上的固定孔132,以形成所述预制轨顶风道1的整体安装。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本实施例中,在所述顶板11与所述底板12之间设置有中隔墙17,以进一步提高所述预制轨顶风道1的受力性能;所述底板12上预留设置有通孔18,且所述通孔18与所述中隔墙17在竖直方向上不重叠。本方案中,由于底板12为预制形成,可以有效避免现有技术中,在现浇筑时需要针对所述通孔18安装模板,进一步缩短了浇筑工期,节省了施工成本。

为了便于对本方案的进一步理解,本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具有预制轨顶风道的施工方法,适用于上述的所述预制轨顶风道1在地铁车站主体2建造时的具体应用,如图6-8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s1、施工地铁车站的主体底板21及部分侧墙22。

s2、架设所述预制轨顶风道1及地铁车站的中板23底模,并将所述预制轨顶风道1上预留的连接钢筋与车站主体2的钢筋相连接,其中,所述预制轨顶风道1至少部分嵌入设置在车站主体2的预浇筑范围内。所述倾斜部15对应车站主体2的中板23与侧墙22的腋角设置,所述顶板11嵌入设置在车站主体2的中板23的预浇范围内,且所述顶板11的下端面与所述中板23的下端面相持平;所述侧板14嵌入设置在车站主体2的侧墙22的预浇范围内,且所述侧板14的内侧面与所述侧墙22的内侧面相持平。

s3、浇筑车站主体2的中板23和未完成的侧墙22,完成所述预制轨顶风道1与车站主体2的一体式构建。

s4、完成车站主体2其余部分的施工。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故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预制轨顶风道,其特征在于,包括顶板和底板,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的同一端设置有内固定墙,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的另一端设置有侧板,其中,

所述顶板和所述侧板的外表面设置为毛面,且所述顶板和所述侧板上还预留有若干连接钢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预制轨顶风道,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钢筋包括设置在所述顶板上的横向钢筋和若干竖向拉筋;

所述横向钢筋的两端分别伸出设置在所述侧板、内固定墙的外侧,若干所述竖向拉筋朝向所述顶板的外侧伸出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预制轨顶风道,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钢筋包括设置在所述侧板上的竖向钢筋和若干横向拉筋;

所述竖向钢筋的两端分别伸出设置在所述顶板、底板的外侧,若干所述横向拉筋朝向所述侧板的外侧伸出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预制轨顶风道,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内固定墙、底板和所述侧板为一体式预制成型。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预制轨顶风道,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和所述侧板为一体式预制成型,所述底板和所述内固定墙为一体式预制成型。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预制轨顶风道,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的底端设置有供所述底板的端部承载的凸出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预制轨顶风道,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上和所述内固定墙的顶端分别设置有相互搭接配合的勾接部;或,所述顶板上和所述内固定墙的顶端均预留设置有相对应的固定孔,所述固定孔上可拆卸地设置有紧固件。

8.根据权利要求1、2、4-7任一项所述的一种预制轨顶风道,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与所述底板之间设置有中隔墙,所述底板上预留设置有通孔,且所述通孔与所述中隔墙在竖直方向上不重叠。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预制轨顶风道,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与所述侧板的连接处设置有倾斜部,所述倾斜部与所述侧板、顶板为一体式预制成型;

所述倾斜部上亦预留设置有所述连接钢筋。

10.一种具有预制轨顶风道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适用于上述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预制轨顶风道,包括以下步骤:

s1、施工地铁车站主体底板及部分侧墙;

s2、架设所述预制轨顶风道及地铁车站中板底模,并将所述预制轨顶风道上预留的连接钢筋与车站的主体钢筋相连接,其中,所述预制轨顶风道至少部分嵌入设置在车站主体的预浇筑范围内;

s3、浇筑车站主体中板和未完成的侧墙,完成所述预制轨顶风道与车站主体的一体式构建;

s4、完成车站主体其余部分的施工。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一种预制轨顶风道,包括顶板和底板,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的同一端设置有内固定墙,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的另一端设置有侧板,其中所述顶板和所述侧板的外表面设置为毛面,且所述顶板和所述侧板上还预留有若干连接钢筋。以及一种具有预制轨顶风道的施工方法,适用于上述的一种预制轨顶风道。本发明可以在现浇注的低精度条件下仍可确保轨顶风道的施工质量,而且可以有效提高中板与轨顶风道之间的整体刚度,提高施工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于文龙;苗通;王亚南;史海欧;于洋;许鸿;白文举;孙增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2.25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2727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