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请涉及通风排烟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地铁列车站台及其排烟方法。
背景技术:
根据《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13第28.4.10条和《地铁设计防火标准》gb51298-2018第8.1.3条的规定,当车站站台公共区发生火灾时,站厅到站台的楼梯和扶梯口处须具有向下不小于1.5m/s的气流速度,且烟气不能进入地下区间。开启位于站台公共区两端的屏蔽门,利用隧道风机协同站台公共区排烟的方式是最常用的,但存在着疏散人员掉落轨行区的风险。对此,目前不打开屏蔽门的处理方式存在以下缺陷:排烟风道的布置造成站台层层高较大,增加土建规模,增大了管线综合的布置难度;或者,影响站台公共区的空间感和通透性,降低乘客候车体验,影响人员疏散效率;或者,影响站台公共区端部的综合管线敷设,影响站台公共区两端的设备间的布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期望提供一种地铁列车站台及其排烟方法,以使地铁列车站台无需开启站台公共区两端的屏蔽门即实现站台公共区的排烟,且不会造成站台层层高较大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地铁列车站台,包括站台公共区、遂道、排烟风道、第一切换单元、第一风室以及第一风机;
所述遂道位于所述站台公共区的至少一侧,每侧所述遂道的轨行区均设置有所述排烟风道以及所述第一切换单元,所述排烟风道位于所述轨行区的顶部;
每侧所述排烟风道的内腔通过对应的所述第一切换单元分别与所述第一风室的内腔和所述站台公共区选择性地连通,每侧所述轨行区通过对应的所述第一切换单元选择性地连通所述第一风室的内腔,所述第一风室的内腔与所述第一风机相连。
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切换单元包括:
第一通断装置和/或第二通断装置,所述第一通断装置位于所述排烟风道的内腔和所述站台公共区之间,以选择性地连通所述排烟风道的内腔和所述站台公共区,所述第二通断装置位于所述排烟风道的内腔和所述第一风室的内腔之间,以选择性地连通所述排烟风道的内腔和所述第一风室的内腔;以及
第三通断装置,位于所述第一风室的内腔和所述轨行区之间,以选择性地连通所述第一风室的内腔和所述轨行区。
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断装置为第一风阀,位于所述排烟风道朝向所述站台公共区的一侧,所述第一风阀设置在所述排烟风道的风道壁上。
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通断断装置为第二风阀,位于所述排烟风道的顶部,所述第二风阀设置在所述排烟风道的风道壁上。
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通断装置为第三风阀,位于所述轨行区的顶部,所述第三风阀设置在所述遂道的遂道壁上。
一实施例中,所述地铁列车站台还包括排热风道、第二切换单元、第二风室和第二风机;
每侧所述轨行区均设置有所述排热风道和所述第二切换单元,所述排热风道位于所述轨行区的顶部,每侧所述排热风道的内腔通过所述第二切换单元选择性地连通所述第二风室的内腔,所述第二风室的内腔与所述第二风机相连;
每侧所述轨行区与对应的所述排热风道连通。
一实施例中,所述地铁列车站台还包括设备室,所述设备室位于所述站台公共区沿所述轨行区延伸方向的两端,所述第二风室为形成在所述设备室顶部的夹层。
一实施例中,所述站台公共区沿所述轨行区延伸方向的两端均设置有所述排烟风道、第二风室、所述第一切换单元和所述第二切换单元;
所述排热风道从所述站台公共区沿所述轨行区延伸方向的一端延伸至所述站台公共区沿所述轨行区延伸方向的另一端;
每端所述第二风室的内腔通过对应的所述第二切换单元与每侧所述排热风道的内腔选择性地连通,每端所述排烟风道的内腔通过对应的所述第一切换单元分别与所述站台公共区和所述第一风室的内腔选择性地连通。
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切换单元包括:
连接管,分别与所述第二风室和所述排烟风道相连;以及
第四风阀,位于所述连接管的一端,所述第四风阀与所述连接管相连,所述第四风阀选择性地连通所述第二风室的内腔和所述排热风道的内腔。
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地铁列车站台的排烟方法,应用于上述任一种的地铁列车站台,包括:
当所述站台公共区发生火灾,通过所述第一切换单元将所述站台公共区、所述排烟风道的内腔以及所述第一风室的内腔连通,通过所述第一切换单元将所述第一风室的内腔与所述轨行区截止;启动第一风机以对所述站台公共区排烟。
本申请实施例第三方面提供一种地铁列车站台的排烟方法,应用于上述对应的任一种地铁列车站台,包括:
当所述站台公共区发生火灾,通过所述第一切换单元将所述站台公共区、所述排烟风道的内腔以及所述第一风室的内腔连通,通过所述第一切换单元将所述第一风室的内腔与所述轨行区截止,通过所述第二切换单元将所述第二风室的内腔与所述排热风道截止;关闭第二风机并启动第一风机以对所述站台公共区排烟;
当所述站台公共区无火灾发生,通过所述第一切换单元将所述站台公共区与所述第一风室的内腔截止,通过所述第一切换单元将所述第一风室的内腔和所述轨行区连通,通过所述第二切换单元将所述第二风室的内腔与所述排热风道连通;关闭第一风机并启动第二风机以对所述轨行区排热。
本申请实施例的地铁列车站台,第一风室的内腔与遂道的轨行区选择性地连通,第一风室与第一风机相连,也就意味着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一风机为遂道风机。本申请实施例通过遂道风机对站台公共区进行排烟,不需要增设专门用于排烟的排烟风机。由于排烟风道位于遂道的轨行区的顶部,且排烟风道通过第一切换单元选择性地连通站台公共区和第一风室的内腔,当站台公共区发生火灾,通过第一切换单元将站台公共区、排烟风道的内腔以及第一风室的内腔连通,通过第一切换单元将第一风室的内腔与轨行区截止,并启动第一风机,站台公共区的烟气经排烟风道和第一风室被第一风机抽走,从而实现排烟。站台公共区的烟气不需要经过屏蔽门,因而站台公共区两端的屏蔽门不需要开启,避免了疏散人员掉落轨行区的风险。排烟风道位于轨行区的顶部,排烟风道的布置不需要占用站台公共区的空间,因而不会由于排烟风道的布置而增加站台层的层高,因此,也就不会增加土建规模和管线综合的布置难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地铁列车站台的结构的平面图;
图2为图1中位置a-a处的截面图,图中仅示出了排烟风道、排热风道、第一切换单元以及第二切换单元;
图3为图1所示地铁列车站台平面图的上层的地铁列车站台平面图;
图4为图1中位置b-b处的截面图;
图5为图1中位置c-c处的截面图;
图6为图1中位置d-d处的截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站台公共区1;遂道2;排烟风道3;
第一切换单元4;第一通断装置41;第二通断装置42;第三通断装置43;
第一风室5;第一风机6;排热风道7;
第二切换单元8;连接管81;第四风阀82;
第二风室9;设备室10;第一风孔11;第二风孔12;屏蔽门13。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具体实施方式中的详细描述应理解为本申请宗旨的解释说明,不应视为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上”、“下”、“顶”、“底”、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2和附图4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需要理解的是,这些方位术语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遂道的轨行区指的是遂道的内腔,本领域常称之为轨行区。
作为本申请发明创造性构思的一部分,在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之前,需对现有技术中的地铁列车站台排烟的缺陷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通过合理分析得出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
现有技术中,通常开启位于站台公共区两端的屏蔽门,利用隧道风机协同站台公共区排烟,但存在着疏散人员掉落轨行区的风险。目前不打开屏蔽门对公共区进行排烟的的方式有三种:第一种处理方式是选用大风量的排烟风机,通过在站台公共区布置排烟风道排烟,排烟风道的断面面积通常是比较大的,需要更大的站台层层高,增加土建规模,同时也增大了管线综合的布置难度;第二种处理方式是将站台层楼扶梯口设置成类似封闭楼梯间形式,这种方式严重影响站台公共区的空间感和通透性,降低乘客候车体验,同时也影响人员疏散效率;第三种处理方式是在站台层公共区两端增加独立的排热风室,通过从风室侧墙上接出排烟风管排烟。通常在站台公共区两端的设备室形成设备区,用于存放设备,由于站台公共区和设备区的连接部位管线布置十分复杂,在站台公共区的两端增加独立的排热风室的方式,将影响站台公共区端部的综合管线敷设,同时也会影响站台公共区两端的设备室的布置和功能使用。
鉴于此,为使地铁列车站台无需开启站台公共区1两端的屏蔽门13即实现站台公共区1的排烟,且不会造成站台层层高较大的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地铁列车站台,请参阅图1-图6,包括站台公共区1、遂道2、排烟风道3、第一切换单元4、第一风室5以及第一风机6。遂道2位于站台公共区1的至少一侧,每侧遂道2的轨行区均设置有排烟风道3以及第一切换单元4,排烟风道3位于轨行区的顶部;每侧排烟风道3的内腔通过对应的第一切换单元4分别与第一风室5的内腔和站台公共区1选择性地连通,每侧轨行区通过对应的第一切换单元4选择性地连通第一风室5的内腔,第一风室5的内腔与第一风机6相连。
由于第一风室5与遂道2的轨行区选择性地连通,第一风室5与第一风机6相连,也就意味着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一风机6为遂道风机。本申请实施例通过遂道风机对站台公共区1进行排烟,不需要增设专门用于排烟的排烟风机。由于排烟风道3位于遂道2的轨行区的顶部,且排烟风道3通过第一切换单元4选择性地连通站台公共区1和第一风室5的内腔,当站台公共区1发生火灾,通过第一切换单元4将站台公共区1、排烟风道3的内腔以及第一风室5的内腔连通,通过第一切换单元4将第一风室5的内腔与轨行区截止,并启动第一风机6,站台公共区1的烟气经排烟风道3和第一风室5被第一风机6抽走,从而实现排烟。站台公共区1的烟气不需要经过屏蔽门13,因而站台公共区1两端的屏蔽门13不需要开启,避免了疏散人员掉落轨行区的风险。排烟风道3位于轨行区的顶部,排烟风道3的布置不需要占用站台公共区1的空间,因而不会由于排烟风道3的布置而增加站台层的层高,因此,也就不会增加土建规模和管线综合的布置难度,提高了站台公共区1的空间利用率。
本申请实施例的地铁列车站台,站台公共区1的烟气通过排烟风道3的内腔和第一风室5的内腔被第一风机6抽离,从而实现站台公共区1的排烟。不需要为了对站台公共区1排烟而将站台扶梯口设置成类似封闭楼梯间的形式,因而不会降低乘客的候车体验,也不会影响人员的疏散效率。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图2、图3以及图6第一切换单元4包括第一通断装置41、第二通断装置42以及第三通断装置43。第一通断装置41位于排烟风道3的内腔和站台公共区1之间,以选择性地连通排烟风道3的内腔和站台公共区1。第二通断装置42位于排烟风道3的内腔和第一风室5的内腔之间,以选择性地连通排烟风道3的内腔和第一风室5的内腔。第三通断装置43位于第一风室5的内腔和轨行区之间,以选择性地连通第一风室5的内腔和轨行区。如此结构形式,通过第一通断装置41、第二通断装置42以有第三通断装置43分别控制相应各腔的连通和截止。
具体的,当站台公共区1发生火灾,打开第一通断装置41使排烟风道3的内腔与站台公共区1连通,打开第二通断装置42使排烟风道3的内腔与第一风室5的内腔连通,关闭第三通断装置43使第一风室5的内腔与轨行区截止,启动第一风机6对站台公共区1排烟。
当站台公共区1无火灾发生,关闭第一通断装置41使排烟风道3的内腔与站台公共区1截止,关闭第二通断装置42使排烟风道3的内腔与第一风室5的内腔截止。如此,则站台公共区1的气流不会流向第一风室5的内腔,从而避免站台公共区1的气流对无火灾发生状态下的正常工作造成干扰,站台公共区1与整个排烟的通道完全隔离;打开第三通断装置43使第一风室5的内腔与轨行区连通,使第一风机6在站台公共区1未发生火灾的情况下可以发挥遂道风机的正常功能,对轨行区进行通风,当然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关闭第一风机6。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图2和图3,排烟风道3的风道壁上形成有第一风孔11,第一风孔11位于排烟风道3的内腔的顶部,第二通断装置42覆盖在第一风孔11的上方。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和图3,遂道2的遂道壁上形成有第二风孔12,第二风孔12位于遂道2的轨行区的顶部,第三通断装置43覆盖在第二风孔12的上方。
一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第一通断装置41,排烟风道3的内腔与站台公共区1处于连通状态,利用第二通断装置42和第三通断装置43控制其余各腔的连通截止状态。
具体地,当站台公共区1发生火灾,打开第二通断装置42使排烟风道3的内腔与第一风室5的内腔连通,关闭第三通断装置43使第一风室5的内腔与轨行区截止,由于未设置第一通断装置41,排烟风道3的内腔与站台公共区1始终处于连通状态,在第一风机6的抽吸作用下对站台公共区1进行排烟。
当站台公共区1无火灾发生,关闭第二通断装置42使排烟风道3的内腔与第一风室5截止,打开第三通断装置43使第一风室5的内腔与轨行区连通。虽然,由于未设置第一通断装置41使得排烟风道3的内腔和站台公共的内腔始终处于连通状态,但排烟风道3的内腔与第一风室5的内腔并没有连通,即使站台公共区1的部分气流进入排烟风道3的内腔,也会滞留在排烟风道3的内腔中,不会流向第一风室5的内腔,从而避免站台公共区1的气流对在无火灾发生状态下的正常工作造成干扰。
一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第二通断装置42,排烟风道3的内腔与第一风室5的内腔始终处于连通状态,利用第一通断装置41和第三通断装置43控制其余各腔的连通截止状态。
具体地,当站台公共区1发生火灾,打开第一通断装置41使排烟风道3的内腔与站台公共区1连通,关闭第三通断装置43使第一风室5的内腔与轨行区截止,由于未设置第二通断装置42,排烟风道3的内腔与第一风室5的内腔始终处于连通状态,在第一风机6的抽吸作用下对站台公共区1进行排烟。
当站台公共区1无火灾发生,关闭第一通断装置41使排烟风道3的内腔与站台公共区1截止,打开第三通断装置43使第一风室5的内腔与轨行区连通。虽然,由于未设置第二通断装置42使得排烟风道3的内腔与第一风室5的内腔始终处于连通状态,但排烟风道3的内腔并没有与站台公共区1连通,站台公共区1的气流无法经排烟风道3的内腔流向第一风室5的内腔,从而避免站台公共区1的气流对在无火灾发生状态下的正常工作造成干扰。
一实施例中,第一通断装置41为第一风阀,第一风阀位于排烟风道3朝向站台公共区1的一侧,第一风阀设置在排烟风道3的风道壁上。如此,可以通过第一风阀控制排烟风道3的内腔和站台公共区1之间的连通或截止。直接将第一风阀安装在风道壁上,不需要其它支撑第一风阀的安装部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节省第一通断装置41整体占据的空间。
可以理解的是,排烟风道3位于轨行区的顶部,排烟风道3的风道壁的位置高于屏蔽门13。第一通断装置41位于屏蔽门13的上方。
一实施例中,第一风阀可以是电动风阀。
一实施例中,第二通断装置42为第二风阀,第二风阀位于排烟风道3的顶部,第二风阀设置在排烟风道3的风道壁上。如此,可以通过第二风阀控制排烟风道3的内腔和第一风室5的内腔的连通或截止。直接将第二风阀安装在风道壁上,不需要其它支撑第二风阀的安装部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节省第二通断装置42整体占据的空间。
一实施例中,第三通断装置43为第三风阀,第三风阀位于轨行区的顶部,第三风阀设置在遂道2的遂道壁上。如此,可以通过第三风阀控制第一风室5的内腔与轨行区的连通和截止。直接将第三风阀安装在遂道壁上,不需要其它支撑第三风阀的安装部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节省第三通断装置43整体占据的空间。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图6,地铁列车站台还包括排热风道7、第二切换单元8、第二风室9和第二风机。每侧轨行区均设置有排热风道7和第二切换单元8,排热风道7位于轨行区的顶部,每侧排热风道7的内腔通过第二切换单元8选择性地连通第二风室9的内腔,第二风室9的内腔与第二风机相连。每侧轨行区与对应的排热风道7连通。如此结构形式,还可以利用第一风室5的内腔对轨行区进行排热,排热时不排烟,排烟时不排热,排热与排烟互不干扰。
具体地,当站台公共区1无火灾发生,通过第二切换单元8将排热风道7的内腔和第二风室9的内腔连通,通过第一切换单元4将第一风室5的内腔与轨行区连通,启动第二风机,在第二风机的抽吸作用下,外界气流经第一风室5的内腔进入轨行区,并经轨行区进入排热风道7,经排热风道7进入第二风室9,第二风机将第二风室9的气流抽离,从而对轨行区排热。
当站台公共区1发生火灾,由于通过第一切换单元4将第一风室5的内腔和轨行区截止,即使启动第二风机抽吸轨行区的气流,也不会影响第一风室5的内腔中的气流,不会影响第一风机6对站台公共区1排烟。因此,当站台公共区1发生火灾,可以通过第二切换单元8将排热风道7的内腔和第二风室9的内腔截止,且关闭第二风机,通常采用此种方式;也可以通过第二切换单元8将排热风道7的内腔和第二风室9的内腔连通,且第二风机启动。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和图4,地铁列车站台还包括设备室10,设备室10位于站台公共区1沿轨行区延伸方向的两端,第二风室9为形成在设备室10的顶部的夹层。通常,站台公共区1两端设置设备室10,第二风室9为形成在设备室10的顶部的夹层这一方式,不需要在站台公共区1的两端设置独立的用于排热的风室,对站台公共区1两端的设备室10布置格局和使用功能的影响较小,对站台公共区1两端的综合管线敷设的影响较小,节省土建规模,提高设备室布置的灵活性和利用率。
一实施例中,站台公共区1沿轨行区延伸方向的两端均设置有排烟风道3、第二风室9、第一切换单元4和第二切换单元8。排热风道7从站台公共区1沿轨行区延伸方向的一端延伸至站台公共区1沿轨行区延伸方向的另一端。每端第二风室9的内腔通过对应的第二切换单元8与每侧排热风道7的内腔选择性地连通,每端排烟风道3的内腔通过对应的第一切换单元4分别与站台公共区1和第一风室5的内腔选择性地连通。如此,当站台公共区1发生火灾,在第一风机6的抽吸作用下,站台公共区1的烟气向站台公共区1两端的排烟风道3处集中,可有效的将烟气控制在候车区域,避免烟气扩散引起的可见度降低或二次灾害的发生,有利于安全疏散。当站台公共区1无火灾发生,两端的第二风室9可通过排热风道7对轨行区进行散热。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和图4,第二切换单元8包括连接管81和第四风阀82。连接管81分别与第二风室9和排烟风道3相连。第四风阀82位于连接管81的一端,第四风阀82与连接管81相连,第四风阀82选择性地连通第二风室9的内腔和排热风道7的内腔。当需要兼顾两侧排热风道7排热,排热风道7与第二风室9之间会间隔一定的距离,通过连接管81实现连接排热风道7和第二风室9,并利用第四风阀82控制第二风室9的内腔和排热风道7的内腔的连通或截止。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和图4,第四风阀82可以设置在连接管81朝向第二风室9的一端。
一实施例中,第四风阀82也可以设置在连接管81朝向排烟风道3的一端。
一实施例中,连接管81可以是金属管。
一实施例中,连接管81可以是混凝土管。
一实施例中,第四风阀82可以是电动风阀。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地铁列车站台的排烟方法,应用于上述任一种的地铁列车站台,包括:当站台公共区1发生火灾,通过第一切换单元4将站台公共区1、排烟风道3的内腔以及第一风室5的内腔连通,通过第一切换单元4将第一风室5的内腔与轨行区截止;启动第一风机6以对站台公共区1排烟。如此,当站台公共区1发生火灾,站台公共区1的烟气经过排烟风道3的内腔和第一风室5的内腔被第一风机6抽走,从而实现对站台公共区1的排烟。
可以理解的是,当站台公共区1发生火灾,由于第一切换单元4将第一风室5的内腔和轨行区截止,轨行区的气流都不会进入第一风室5的内腔,即使对应的地铁列车站台包括了排热风道7、第二切换单元8、第二风室9以及第二风机,第二风机的工作状态以及排热风道7的内腔与第二风室9的内腔的连通状态,不会影响第一风机6抽吸站台公共区1的烟气。故而,当启动第一风机6对站台公共区1的烟气进行抽吸,可以启动第二风机,并通过第二切换单元8连通排热风道7的内腔和第二风室9的内腔。当启动第一风机6对站台公共区1的烟气进行抽吸,也可以关闭第二风机,并通过第二切换单元8将排热风道7的内腔和第二风室9的内腔截止,通常采取此种方式。
具体地,当站台公共区1发生火灾,可以打开第一通断装置41使站台公共区1和排烟风道3的内腔连通,打开第二通断装置42使排烟风道3的内腔与第一风室5的内腔连通,关闭第三通断装置43使第一风室5的内腔与轨行区截止,启动第一风机6。站台公共区1的烟气经排烟风道3的内腔和第一风室5的内腔被第一风机6抽离,从而实现站台公共区1的排烟。
由于第三通断装置43将第一风室5的内腔和轨行区截止,对应的地铁列车站台的第二风机的工作状态以及排热风道7的内腔与第二风室9的内腔的连通状态,不会影响第一风机6抽吸站台公共区1的烟气。故而,可以关闭第二切换单元8使排热风道7的内腔与第二风室9的内腔截止,关闭第二风机。也可以打开第二切换单元8使排热风道7的内腔和第二风室9的内腔连通,启动第二风机。
可以打开第四风阀以使第二切换单元8打开,或关闭第四风阀以使第二切换单元8关闭。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地铁列车站台的排烟方法,应用于上述对应的地铁列车站台,包括:当站台公共区1发生火灾,通过第一切换单元4将站台公共区1、排烟风道3的内腔以及第一风室5的内腔连通,通过第一切换单元4将第一风室5的内腔与轨行区截止;启动第一风机6以对站台公共区1排烟;
当站台公共区1无火灾发生,通过第一切换单元4将站台公共区1与第一风室5的内腔截止,通过第一切换单元4将第一风室5的内腔和轨行区连通,通过第二切换单元8将第二风室9的内腔与排热风道7连通;关闭第一风机6并启动第二风机以对轨行区排热。
如此,当站台公共区1发生火灾,利用第一风机6对站台公共区1进行排烟,站台公共区1的烟气经排烟风道3的内腔和第一风室5的内腔被第一风机6抽离。当站台公共区1无火灾发生,利用第二风机对轨行区进行排热,外界气流经第一风室5的内腔、轨行区、排热风道7的内腔和第二风室9的内腔被第二风机抽离,行经轨行区的气流带走轨行区的热量。
可以理解的是,当站台公共区1无火灾发生,启动第二风机对轨行区进行排热,通常需要关闭第一风机6,以避免在第一风机6的抽吸作用下,外界气流难以经第一风室5的内腔进入轨行区带走轨行区的热量。
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二风机对轨行区排热过程中,需要将站台公共区1与第一风室5的内腔截止,以避免站台公共区1的气流进入第一风室5的内腔而影响第二风机对轨行区的排热。
第一切换单元4将站台公共区1和第一风室5的内腔截止的方式,可以是第一切换单元4将第一风室5的内腔和排烟风道3的内腔截止,且将排烟风道3的内腔和站台公共区1截止。
第一切换单元4将站台公共区1和第一风室5的内腔截止的方式,也可以是第一切换单元4将第一风室5的内腔和排烟风道3的内腔截止。
第一切换单元4将站台公共区1和第一风室5的内腔截止的方式,也可以是第一切换单元4将排烟风道3的内腔与站台公共区1截止。
可以理解的是,当站台公共区1发生火灾,由于第一切换单元4将第一风室5的内腔和轨行区截止,轨行区的气流都不会进入第一风室5的内腔,第二风机的工作状态以及排热风道7的内腔与第二风室9的内腔的连通状态,不会影响第一风机6抽吸站台公共区1的烟气。故而,当启动第一风机6对站台公共区1的烟气进行抽吸,可以启动第二风机,并通过第二切换单元8连通排热风道7的内腔和第二风室9的内腔。当启动第一风机6对站台公共区1的烟气进行抽吸,也可以关闭第二风机,并通过第二切换单元8将排热风道7的内腔和第二风室9的内腔截止,通常采取此种方式。
具体地,当站台公共区1发生火灾,可以打开第一通断装置41使排烟风道3的内腔与站台公共区1连通,打开第二通断装置42使排烟风道3的内腔与第一风室5的内腔连通,关闭第三通断装置43使第一风室5的内腔与轨行区截止,启动第一风机6。站台公共区1的烟气经排烟风道3的内腔和第一风室5的内腔被第一风机6抽离。
由于第三通断装置43将第一风室5的内腔和轨行区截止,第二风机的工作状态以及第二风室9的内腔与排热风道3的内腔之间的连通状态,不会影响第一风机6对站台公共区1排烟。当站台公共区1发生火灾,可以关闭第二切换单元8使排热风道7的内腔与第二风室9的内腔截止,关闭第二风机。也可以打开第二切换单元8使排热风道7的内腔和第二风室9的内腔连通,启动第二风机。
当站台公共区1无火灾发生,可以关闭第一通断装置41使站台公共区1与排烟风道3的内腔截止,关闭第二通断装置42使排烟风道3的内腔与第一风室5的内腔截止,打开第三通断装置43使第一风室5的内腔与轨行区连通,打开第二切换单元8使第二风室9的内腔与排热风道7的内腔连通,关闭第一风机6并启动第二风机。外界气流,经第一风室5的内腔、轨行区、排热风道7的内腔、第二风室9的内腔,向第二风机流动,流动的气流带走轨行区的热量以对轨行区排热,通常采用此方式。
可以理解的是,只要站台公共区1与第一风室5的内腔截止,站台公共区1的气流就不会进入第一风室5的内腔而影响第二风机对轨行区的排热,因此,当站台公共区1无火灾发生,第一通断装置41和第二通断装置42可以只关闭其中的一个。
示例性地,当站台公共区1无火灾发生,可以关闭第一通断装置41使站台公共区1与第一风室5的内腔截止,第二通断装置42可以处于打开状态。
示例性地,当站台公共区1无火灾发生,可以关闭第二通断装置42使站台公共区1与第一风室5的内腔截止,第一通断装置41可以处于打开状态。
可以打开第四风阀以使第二切换单元8打开,或关闭第四风阀以使第二切换单元8关闭。
本申请提供的各个实施例/实施方式在不产生矛盾的情况下可以相互组合。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1.一种地铁列车站台,其特征在于,包括站台公共区、遂道、排烟风道、第一切换单元、第一风室以及第一风机;
所述遂道位于所述站台公共区的至少一侧,每侧所述遂道的轨行区均设置有所述排烟风道以及所述第一切换单元,所述排烟风道位于所述轨行区的顶部;
每侧所述排烟风道的内腔通过对应的所述第一切换单元分别与所述第一风室的内腔和所述站台公共区选择性地连通,每侧所述轨行区通过对应的所述第一切换单元选择性地连通所述第一风室的内腔,所述第一风室的内腔与所述第一风机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铁列车站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切换单元包括:
第一通断装置和/或第二通断装置,所述第一通断装置位于所述排烟风道的内腔和所述站台公共区之间,以选择性地连通所述排烟风道的内腔和所述站台公共区,所述第二通断装置位于所述排烟风道的内腔和所述第一风室的内腔之间,以选择性地连通所述排烟风道的内腔和所述第一风室的内腔;以及
第三通断装置,位于所述第一风室的内腔和所述轨行区之间,以选择性地连通所述第一风室的内腔和所述轨行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铁列车站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断装置为第一风阀,位于所述排烟风道朝向所述站台公共区的一侧,所述第一风阀设置在所述排烟风道的风道壁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铁列车站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断断装置为第二风阀,位于所述排烟风道的顶部,所述第二风阀设置在所述排烟风道的风道壁上。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铁列车站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通断装置为第三风阀,位于所述轨行区的顶部,所述第三风阀设置在所述遂道的遂道壁上。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地铁列车站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地铁列车站台还包括排热风道、第二切换单元、第二风室和第二风机;
每侧所述轨行区均设置有所述排热风道和所述第二切换单元,所述排热风道位于所述轨行区的顶部,每侧所述排热风道的内腔通过所述第二切换单元选择性地连通所述第二风室的内腔,所述第二风室的内腔与所述第二风机相连;
每侧所述轨行区与对应的所述排热风道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地铁列车站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地铁列车站台还包括设备室,所述设备室位于所述站台公共区沿所述轨行区延伸方向的两端,所述第二风室为形成在所述设备室顶部的夹层。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地铁列车站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站台公共区沿所述轨行区延伸方向的两端均设置有所述排烟风道、第二风室、所述第一切换单元和所述第二切换单元;
所述排热风道从所述站台公共区沿所述轨行区延伸方向的一端延伸至所述站台公共区沿所述轨行区延伸方向的另一端;
每端所述第二风室的内腔通过对应的所述第二切换单元与每侧所述排热风道的内腔选择性地连通,每端所述排烟风道的内腔通过对应的所述第一切换单元分别与所述站台公共区和所述第一风室的内腔选择性地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地铁列车站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切换单元包括:
连接管,分别与所述第二风室和所述排烟风道相连;以及
第四风阀,位于所述连接管的一端,所述第四风阀与所述连接管相连,所述第四风阀选择性地连通所述第二风室的内腔和所述排热风道的内腔。
10.一种地铁列车站台的排烟方法,应用于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地铁列车站台,其特征在于,包括:
当所述站台公共区发生火灾,通过所述第一切换单元将所述站台公共区、所述排烟风道的内腔以及所述第一风室的内腔连通,通过所述第一切换单元将所述第一风室的内腔与所述轨行区截止;启动第一风机以对所述站台公共区排烟。
11.一种地铁列车站台的排烟方法,应用于权利要求6~9任意一项所述的地铁列车站台,其特征在于,包括:
当所述站台公共区发生火灾,通过所述第一切换单元将所述站台公共区、所述排烟风道的内腔以及所述第一风室的内腔连通,通过所述第一切换单元将所述第一风室的内腔与所述轨行区截止,通过所述第二切换单元将所述第二风室的内腔与所述排热风道截止;关闭第二风机并启动第一风机以对所述站台公共区排烟;
当所述站台公共区无火灾发生,通过所述第一切换单元将所述站台公共区与所述第一风室的内腔截止,通过所述第一切换单元将所述第一风室的内腔和所述轨行区连通,通过所述第二切换单元将所述第二风室的内腔与所述排热风道连通;关闭第一风机并启动第二风机以对所述轨行区排热。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