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倾轮椅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107


本发明涉及代步工具领域,特别是一种防倾轮椅。



背景技术:

轮椅作为行动不便人士的代步工具,使用十分常见,不仅使得行动不便人士可以通过轮椅实现移动,还能增加他们参加社会活动的可能,轮椅在正常使用时存在上坡行为,有可能发生倾斜,直接关系到使用者的安全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改善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防倾轮椅,使得轮椅发生倾斜时,防止倾倒。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防倾轮椅,包括前部总成、后部总成,所述前部总成具有前部主体及防倾支架,所述防倾支架与所述前部主体靠近后部总成处转动连接,在所述防倾支架与所述前部主体之间设有复位件,所述复位件分别与所述防倾支架和所述前部主体相作用;在所述前部总成与所述防倾支架配合一端设有第一卡接部,在所述后部总成的下部设有第三卡接部,所述第一卡接部和所述第三卡接部可锁持配合,所述后部总成与所述复位件相作用。

防倾轮椅在使用时,将前部总成和后部总成锁持配合,其中利用设置在前部总成的第一卡接部和设置在后部总成的第三卡接部相锁持配合,而防倾支架和前部主体相转动连接,并且两者之间设置有复位件,利用复位件的作用,将防倾支架和前部主体可复位连接。前部总成和后部总成锁持配合解除时,防倾支架所处的位置,为原始位置;前部总成和后部总成锁持配合时,防倾支架所处的位置,为防倾位置。当前部总成和后部总成锁持配合解除时,防倾支架和前部主体之间通过复位件作用,复位至原始位置。当前部总成和后部总成锁持配合时,后部总成与复位件相作用,复位件带动防倾支架,迫使防倾支架转动到防倾位置,从而达到防倾作用。因为防倾支架在前部主体的后方支撑着,所以使得轮椅不会轻易后仰倾斜,保证了使用者的安全。例如,当轮椅遇到上坡时,一般较为容易发生后仰倾斜,而本实施方式的防倾轮椅由于防倾支架在前部主体的后方支撑着,因而轮椅不会轻易后仰倾斜。

所述第一卡接部设置有转动槽,所述复位件包括转动块,所述转动块在所述转动槽内转动配合。转动块在转动槽内转动,通过转动的方式复位。

所述第一卡接部包括卡接槽,所述卡接槽贯穿所述转动槽的壁部,所述第三卡接部包括卡接片,所述转动块外侧壁向内设置有锁持槽,所述卡接片穿过所述卡接槽与所述锁持槽配合,在所述第一卡接部和所述第三卡接部相分离时,所述转动块转动至所述锁持槽开口与所述卡接槽相对;在所述第一卡接部和所述第三卡接部相锁持配合时,所述转动块转动至所述锁持槽开口与所述转动槽的壁部相对。具体将卡接片穿过卡接槽,进入转动槽与转动块接触配合,即第一卡接部通过转动块间接与第三卡接部配合。由于后部总成在卡入至第一卡接部时,锁持槽开口与所述卡接槽相对,所以将卡接片卡入卡接槽时,卡接片进入到锁持槽;当需要将后部总成和前部总成相锁持配合时,进而转动卡接片,此时卡接片进入到锁持槽内,带动转动块一起转动,转动块转动至锁持槽开口与转动槽的壁部相对,因此卡接片受到阻挡无法取出,因此对后部总成形成了限位。同时,由于转动块的转动,可以带动防倾支架的转动,此时的防倾支架上抬,不会干扰到后部总成的工作,同时,一旦发生倾斜,防倾支架又能作用于地面,防止轮椅倾倒。因此该联动配合方式十分巧妙,不仅实现了后部总成的锁持配合在前部总成上,还在锁持配合中实现了防倾支架的位置调节。

所述卡接槽入口为喇叭状,入口宽度处大于卡接处宽度。采用喇叭状的方式,可以给卡接片一个导向作用,方便卡接片卡入到卡接槽内。

所述转动槽为圆柱形槽或至少部分为圆柱形面的异型槽。拼接位开设的转动槽与转动块转动配合,而且转动槽至少部分为圆柱形面,所以转动块在转动时能保证转动中心不变,不会影响到转动块转动的稳定性。

所述转动块外表面至少包括部分圆柱形的外表面,所述转动块与所述转动槽相配合时,所述转动块的具有圆柱形的外表面与所述转动槽转动配合。该设置利用了轴转动原理,通过两个圆弧面的接触转动,有利于转动块转动时稳定。

所述复位件还包括转动杆和弹簧,所述转动块向外设置有突出部,该突出部上设置有铰接孔,所述转动块与所述前部主体转动连接,所述突出部的铰接孔与所述转动杆一端转动连接,所述转动杆另一端与所述防倾支架转动连接形成四连杆机构,所述弹簧一端连接在转动块上,另一端连接在前部主体上。转动块、转动杆与防倾支架之间连接形成四连杆机构,通过转动块的转动实现四连杆之间的位置变化,进而实现防倾支架的位置调节,其中利用弹簧作用,对转动块进行拉扯,当转动块转动时,弹簧受力蓄能,当除去外力后,弹簧释放蓄能,转动块恢复原位,进而带动防倾支架转动复位。

转动块、转动杆、防倾支架以及前部主体之间形成四连杆机构,而转动块在卡接片的作用下转动,所以带动四连杆机构转动,使得防倾支架向上转动;当卡接片反向转动时,防倾支架向下转动。

所述弹簧为拉簧,所述转动块上开设有带孔凸耳,所述弹簧一端与所述带孔凸耳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前部主体连接,在所述第一卡接部和所述第三卡接部相分离时,所述弹簧长度最短;在所述第一卡接部和所述第三卡接部相锁持配合时,所述弹簧长度最长。当弹簧长度处于最短时,即此时防倾支架处于复位位置,即第一卡接部和所述第三卡接部相分离。当弹簧长度处于最长时,即为弹簧蓄能最大时,此时为第一卡接部和第三卡接部相锁持配合,迫使防倾支架上抬,此时弹簧也在蓄能,一旦第一卡接部和所述第三卡接部相分离,弹簧释放蓄能,使得防倾支架以及转动座复位。

所述转动块与所述转动槽转动配合时转动中心为第一转动中心,所述突出部与转动杆的连接处为第二转动中心,所述转动杆与所述防倾支架连接处为第三转动中心,所述防倾支架与后部总成的连接处为第四转动中心;第一转动中心和第二转动中心的连线为第一连杆,第二转动中心和第三转动中心的连线为第二连杆,第三转动中心和第四转动中心的连线为第三连杆,第四转动中心和第一转动中心的连线为第四连杆;所述第一卡接部和所述第三卡接部锁持配合解除时,转动转动块,带动第一连杆转动朝向第四连杆靠近,第一连杆推动第二连杆,第二连杆带动第三连杆远离第四连杆,即控制防倾支架向下转动;所述第一卡接部和所述第三卡接部相锁持配合时,转动转动块,带动第一连杆转动远离第四连杆,第一连杆推动第二连杆,第二连杆带动第三连杆,朝向第四连杆靠近,即控制防倾支架向上转动。第一转动中心和第三转动中心的连线距离为第一距离,第一卡接部和第三卡接部相锁持配合时,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长度之和大于第一距离,当第一卡接部和第三卡接部相锁持配合向锁持解除转换时,第一连杆向第四连杆靠近,使得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夹角角度变大,而第一距离也随之增大,从而迫使第三连杆远离第四连杆转动,第三连杆即为在防倾支架上两个铰接孔的连线,第四连杆与承接面接近平行,所以第三连杆远离第四连杆时,即为向承接面靠近,所以控制了防倾支架向下转动。同理,第一卡接部和第三卡接部锁持接触向锁持配合转换时,实现防倾支架向上转动。

所述第一卡接部和所述第三卡接部锁持解除时,所述突出部与所述前部主体相抵触。在前部总成和后部总成相分离时,由于复位件的作用,所以防倾支架始终存在一个受力作用,因此利用突出部的作用,使突出部与所述前部主体相抵触,防止防倾支架转动位置过大。

所述防倾支架包括转动配合件、支撑杆和防倾轮,所述转动配合件和所述防倾轮分别安装在所述支撑杆的两端,所述转动配合件与所述前部主体后方转动连接。防倾支架利用转动配合件与前部主体转动连接,而支撑杆与可以延长防倾支架的长度,并且在另一自由端连接防倾轮,当遇到倾斜时,可以通过防倾轮的滑动,辅助复位,也能避免刚性接触地面损坏防倾支架。

所述转动配合件一端焊接在所述支撑杆上,另一端设置有至少两个铰接孔,分别与所述前部主体和所述转动杆转动连接。所以转动配合件起到连接作用。

在所述前部主体与所述后部总成之间设有相对应的第二卡接部及第四卡接部,所述第二卡接部和所述第四卡接部相配合。前部主体和后部总成先通过第一卡接部和第三卡接部配合,然后再通过第二卡接部和第四卡接部卡持配合,使得前部总成和后部总成的锁持配合更稳固。

所述第一卡接部、第二卡接部、第三卡接部、第四卡接部和防倾支架均设置有两个,且相对称设置。前部总成和后部总成拼接后,第一工作轮和第二工作轮形成四点支撑,稳定性好,当需要防倾支架起作用时,也为双边支撑,稳定性好。

所述前部主体上设置有第一导向部,所述防倾支架上设置有第二导向部,所述第一导向部和所述第二导向部相配合。为了避免防倾支架在转动时发生移位,所以通过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之间的配合。

所述第一导向部包括开设有导向槽的导向板,所述导向槽为圆弧形槽,并以所述防倾支架与所述前部主体转动的中心为圆心,所述第二导向部包括导向凸,所述导向凸固定安装在所述防倾支架上,并所述导向槽相配合。第一导向部包括导向板,而第二导向部包括导向凸,导向凸与设置在导向板上的圆弧形槽相配合,提供导向,由于防倾支架为转动方式运动,所以将导向槽设置为圆弧形槽,而且圆心与防倾支架的转动中心相同,所以导向时也能顺着运动轨迹导向。

所述前部总成还包括对称安装在下部左右两侧的第一工作轮,所述后部总成还包括对称安装在下部左右两侧的第二工作轮。前部总成和后部总成拼接后,第一工作轮和第二工作轮形成四点支撑,稳定性好。

所述后部总成上部设置有把手。把手可以方便提起后部总成,而且第三卡接部在卡入第一卡接部时,需要克服复位件的作用力,把手位于后部总成的上部,即当第三卡接部转动时,通过把手施力,此时的力臂较长,所以旋转时更加省力,做到了省力拼接第一卡接部和第三卡接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前部总成侧视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后部总成立体机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前部总成和后部总成拼接时的侧视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复位件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前部总成和后部总成锁持配合前,前部主体局部及防倾支架位置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前部总成和后部总成锁持配合后,前部主体局部及防倾支架位置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前部总成和后部总成锁持配合前,后部总成、前部主体局部及防倾支架位置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前部总成和后部总成锁持配合后,后部总成、前部主体局部及防倾支架位置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前部总成和后部总成锁持配合前,后部总成部分拆卸、前部主体局部及防倾支架拆卸位置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前部总成和后部总成锁持配合后,带第二工作轮的后部总成、前部主体局部及防倾支架位置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前部总成和后部总成锁持配合前,后部总成、前部主体局部及防倾支架拆卸位置立体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前部主体局部、复位件和防倾支架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不带第二工作轮的后部总成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图13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前部总成;11、前部主体;111、第一卡接部;1111、卡接槽;112、第二卡接部;113、转动槽;114、第一导向部;1141、导向槽;12、防倾支架;121、转动配合件;122、支撑杆;123、防倾轮;124、第二导向部;1241、导向凸;13、复位件;131、转动块;1311、锁持槽;1312、带孔凸耳;1313、突出部;132、转动杆;133、弹簧;101、第一工作轮;20、后部总成;21、第三卡接部;211、卡接片;22、第四卡接部;23、把手;201、第二工作轮;31、第一转动中心;32、第二转动中心;33、第三转动中心;34、第四转动中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防倾轮椅包括前部总成10及后部总成20,如图1所示,前部总成10包括第一工作轮101、防倾支架12、第一卡接部111和第二卡接部112,如图2所示,后部总成20包括第二工作轮201、第三卡接部21和第四卡接部22,对轮椅拼接前,前部总成10利用第一工作轮101和防倾支架12支撑,防止倾倒。对轮椅拼接时,将第一卡接部111和第三卡接部21配合,第二卡接部112和第四卡接部22配合,如图3所示,拼接后的轮椅后部总成20牢固连接在前部总成10上,其中防倾支架12上抬,此时,第一工作轮101和第二工作轮201对整个轮椅支撑。其中图1、图2和图3中的前部总成10和后部总成20均带有外壳。

轮椅的前部总成10和后部总成20拼接后放置于承接面,上述的上部和下部,表示相对于承接面靠下的为下部,靠上的为上部;同理,向上和向下均相对于承接面;锁持表示最少两个部件可以相对运动达到对第三个部件的扣合。

如图4所示,所述前部总成10具有前部主体11及防倾支架12,所述防倾支架12与所述前部主体11靠近后部总成20处转动连接。如图5、图6及图7所示,在所述防倾支架12与所述前部主体11之间设有复位件13,所述复位件13分别与所述防倾支架12和所述前部主体11相作用;在所述前部总成10与所述防倾支架12配合一端设有第一卡接部111,在所述后部总成20的下部设有第三卡接部21,所述第一卡接部111和所述第三卡接部21可锁持配合,所述后部总成20与所述复位件13相作用。

防倾轮椅在使用时,如图4所示,将前部总成10和后部总成20锁持配合,其中利用设置在前部总成10的第一卡接部111和设置在后部总成20的第三卡接部21相锁持配合,而防倾支架12和前部主体11相转动连接,并且两者之间设置有复位件13,利用复位件13的作用,将防倾支架12和前部主体11可复位连接。如图6和图8为前部总成10和后部总成20锁持配合解除时,防倾支架12所处的位置,为原始位置;如图7和图9为前部总成10和后部总成20锁持配合时,防倾支架12所处的位置,为防倾位置。当前部总成10和后部总成20锁持配合解除时,防倾支架12和前部主体11之间通过复位件13作用,复位至原始位置。当前部总成10和后部总成20锁持配合时,后部总成20与复位件13相作用,复位件13带动防倾支架12,迫使防倾支架12转动到防倾位置,从而达到防倾作用。

在实施方式中,因为防倾支架12在前部主体11的后方支撑着,所以使得轮椅不会轻易后仰倾斜,保证了使用者的安全。例如,当轮椅遇到上坡时,一般较为容易发生后仰倾斜,而本实施方式的防倾轮椅由于防倾支架12在前部主体11的后方支撑着,因而轮椅不会轻易后仰倾斜。在本实施例中,该轮椅可以是儿童推车。

此处,后部总成20上安装有第二工作轮201,前部总成10与后部总成20锁持配合时,利用防倾支架12防止后仰倾斜;当前部总成10与后部总成20锁持配合解除时,将后部总成20取走,所以失去了第二工作轮201的支撑容易失去平衡,前部总成10容易倾斜倒下,而由于支撑支架12此时处于如图3所示的原始位置,支撑支架12替代了第二工作轮201的位置对前部总成10支撑,起到防倾作用。

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前部总成10还包括对称安装在下部左右两侧的第一工作轮101,所述后部总成20还包括对称安装在下部左右两侧的第二工作轮201。前部总成10和后部总成20拼接后,第一工作轮101和第二工作轮201形成四点支撑,稳定性好。

如图15所示,所述第一卡接部111设置有转动槽113,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复位件13包括转动块131,所述转动块131在所述转动槽113内转动配合。转动块131在转动槽内转动,通过转动的方式复位。

如图6所示,所述第一卡接部111包括卡接槽1111,所述卡接槽1111贯穿所述转动槽113的壁部,所述第三卡接部21包括卡接片211,如图5和图7所示,所述转动块131外侧壁向内设置有锁持槽1311,所述卡接片211穿过所述卡接槽1111与所述锁持槽1311配合,如图6、图8和图10所示,在所述第一卡接部111和所述第三卡接部21相分离时,所述转动块131转动至所述锁持槽1311开口与所述卡接槽1111相对;图7和图9所示,在所述第一卡接部111和所述第三卡接部21相锁持配合时,所述转动块131转动至所述锁持槽1311开口与所述转动槽113的壁部相对。具体将卡接片211穿过卡接槽1111,进入转动槽113与转动块131接触配合,即第一卡接部111通过转动块131间接与第三卡接部21配合。其中,如图7所示,所述卡接槽1111入口为喇叭状,入口宽度处大于卡接处宽度。采用喇叭状的方式,可以给卡接片211一个导向作用,方便卡接片211卡入到卡接槽1111内。由于后部总成20在卡入至第一卡接部111时,锁持槽1311开口与所述卡接槽1111相对,所以将卡接片211卡入卡接槽1111时,卡接片211进入到锁持槽1311;当需要将后部总成20和前部总成10相锁持配合时,进而转动卡接片211,此时卡接片211进入到锁持槽1311内,带动转动块131一起转动,转动块131转动至锁持槽1311开口与转动槽113的壁部相对,因此卡接片211受到阻挡无法取出,因此对后部总成20形成了限位。同时,由于转动块131的转动,可以带动防倾支架12的转动,此时的防倾支架12上抬,不会干扰到后部总成20的工作,同时,一旦发生倾斜,防倾支架12又能作用于地面,防止轮椅倾倒。因此该联动配合方式十分巧妙,不仅实现了后部总成20的锁持配合在前部总成10上,还在锁持配合中实现了防倾支架12的位置调节。

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15所示,所述转动槽113为圆柱形槽或至少部分为圆柱形面的异型槽。拼接位113开设的转动槽113与转动块131转动配合,而且转动槽113至少部分为圆柱形面,所以转动块131在转动时能保证转动中心不变,不会影响到转动块131转动的稳定性。具体在本实施例中为圆柱形槽。

所述转动块131外表面至少包括部分圆柱形的外表面,所述转动块131与所述转动槽113相配合时,所述转动块131的具有圆柱形的外表面与所述转动槽113转动配合。该设置利用了轴转动原理,通过两个圆弧面的接触转动,有利于转动块131转动时稳定。

如图5所示,所述复位件13还包括转动杆132和弹簧133,所述转动块131向外设置有突出部1313,该突出部1313上设置有铰接孔,如图6和图7所示,所述转动块131与所述前部主体11转动连接,所述突出部1313的铰接孔与所述转动杆132一端转动连接,所述转动杆132另一端与所述防倾支架12转动连接,形成四连杆机构,所述弹簧133一端连接在转动块131上,另一端连接在前部主体11上。转动块131、转动杆132与防倾支架12之间连接形成四连杆机构,通过转动块131的转动实现四连杆之间的位置变化,进而实现防倾支架12的位置调节,其中利用弹簧133作用,对转动块131进行拉扯,当转动块131转动时,弹簧133受力蓄能,当除去外力后,弹簧133释放蓄能,转动块131恢复原位,进而带动防倾支架12转动复位,即实现了防倾支架12和前部主体11复位连接。

如图4所示,所述后部总成20上部设置有把手23。把手23可以方便提起后部总成20,而且第三卡接部21在卡入第一卡接部111时,需要克服复位件13的作用力,把手23位于后部总成20的上部,即当第三卡接部21转动时,通过把手23施力,此时的力臂较长,所以旋转时更加省力,做到了省力拼接第一卡接部111和第三卡接部21。

如图6所示,转动块131、转动杆132、防倾支架12以及前部主体11之间形成四连杆机构,如图5和图6所示,转动块131在卡接片211的作用下转动,所以带动四连杆机构转动,使得防倾支架12向上转动;当卡接片211反向转动时,防倾支架12向下转动。

如图5所示,所述弹簧133为拉簧,所述转动块131上开设有带孔凸耳1312,所述弹簧133一端与所述带孔凸耳1312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前部主体11连接,如图6和图7所示,在所述第一卡接部111和所述第三卡接部21相分离时,所述弹簧133长度最短;在所述第一卡接部111和所述第三卡接部21相锁持配合时,所述弹簧133长度最长。当弹簧133长度处于最短时,即此时防倾支架12处于复位位置,即第一卡接部111和所述第三卡接部21相分离。当弹簧133长度处于最长时,即为弹簧133蓄能最大时,此时为第一卡接部111和第三卡接部21相锁持配合,迫使防倾支架12上抬,此时弹簧133也在蓄能,一旦第一卡接部111和所述第三卡接部21相分离,弹簧133释放蓄能,使得防倾支架12以及转动座复位。

如图6、图7和图8所示,所述转动块131与所述转动槽113转动配合时转动中心为第一转动中心31,所述突出部1313与转动杆132的连接处为第二转动中心32,所述转动杆132与所述防倾支架12连接处为第三转动中心33,所述防倾支架12与后部总成20的连接处为第四转动中心34;第一转动中心31和第二转动中心32的连线为第一连杆,第二转动中心32和第三转动中心33的连线为第二连杆,第三转动中心33和第四转动中心34的连线为第三连杆,第四转动中心34和第一转动中心31的连线为第四连杆;所述第一卡接部111和所述第三卡接部21锁持配合解除时,转动转动块131,带动第一连杆转动朝向第四连杆靠近,第一连杆推动第二连杆,第二连杆带动第三连杆远离第四连杆,即控制防倾支架12向下转动;所述第一卡接部111和所述第三卡接部21相锁持配合时,转动转动块131,带动第一连杆转动远离第四连杆,第一连杆推动第二连杆,第二连杆带动第三连杆,朝向第四连杆靠近,即控制防倾支架12向上转动。

上述的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为虚拟杆,用于阐述四连杆机构的转动状态。

第一转动中心31和第三转动中心33的连线距离为第一距离,第一卡接部111和第三卡接部21相锁持配合时,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长度之和大于第一距离,当第一卡接部111和第三卡接部21相锁持配合向锁持解除转换时,第一连杆向第四连杆靠近,使得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夹角角度变大,而第一距离也随之增大,从而迫使第三连杆远离第四连杆转动,第三连杆即为在防倾支架12上两个铰接孔的连线,第四连杆与承接面接近平行,所以第三连杆远离第四连杆时,即为向承接面靠近,所以控制了防倾支架12向下转动。同理,第一卡接部111和第三卡接部21锁持接触向锁持配合转换时,实现防倾支架12向上转动。

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卡接部111和所述第三卡接部21锁持解除时,所述突出部1313与所述前部主体11相抵触。在前部总成10和后部总成20相分离时,由于复位件13的作用,所以防倾支架12始终存在一个受力作用,因此利用突出部1313的作用,使突出部1313与前部主体11相抵触,防止防倾支架12转动位置过大。

如图12和图13所示,所述防倾支架12包括转动配合件121、支撑杆122和防倾轮123,所述转动配合件121和所述防倾轮123分别安装在所述支撑杆122的两端,所述转动配合件121与所述前部主体11后方转动连接。防倾支架12利用转动配合件121与前部主体11转动连接,而支撑杆122与可以延长防倾支架12的长度,并且在另一自由端连接防倾轮123,当遇到倾斜时,可以通过防倾轮123的滑动,辅助复位,也能避免刚性接触地面损坏防倾支架12。

如图13所示,利用所述转动配合件121一端焊接在所述支撑杆122上,另一端设置有至少两个铰接孔,分别与所述前部主体11和所述转动杆转动连接。所以转动配合件121起到连接作用。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所述前部主体11与所述后部总成20之间设有相对应的第二卡接部112及第四卡接部22,所述第二卡接部112和所述第四卡接部22相配合。前部主体11和后部总成20先通过第一卡接部111和第三卡接部21配合,然后再通过第二卡接部112和第四卡接部22卡持配合,使得前部总成10和后部总成20锁持配合更稳固。

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卡接部111、第二卡接部112、第三卡接部21、第四卡接部22和防倾支架12均设置有两个,且相对称设置。前部总成10和后部总成20拼接后,第一工作轮101和第二工作轮201形成四点支撑,稳定性好。当需要防倾支架12起作用时,也为双边支撑,稳定性好。

如图6所示,所述前部主体11上设置有第一导向部114,所述防倾支架12上设置有第二导向部124,所述第一导向部114和所述第二导向部124相配合。为了避免防倾支架12在转动时发生移位,所以通过第一导向部114和第二导向部124之间的配合。

如图7所示,所述第一导向部114包括开设有导向槽1141的导向板,所述导向槽1141为圆弧形槽,并以所述防倾支架12与所述前部主体11转动的中心为圆心,所述第二导向部124包括导向凸1241,所述导向凸1241固定安装在所述防倾支架12上,并所述导向槽1141相配合。第一导向部114包括导向板,而第二导向部124包括导向凸1241,导向凸1241与设置在导向板上的圆弧形槽相配合,提供导向,由于防倾支架12为转动方式运动,所以将导向槽1141设置为圆弧形槽,而且圆心与防倾支架12的转动中心相同,所以导向时也能顺着运动轨迹导向。

不仅如此,如图7所示,导向槽1141两端为封闭设置,所以也能限制防倾支架12的转动最大位置,前部总成10和后部总成20相锁持配合后,防倾支架12上的导向凸1241靠近导向槽1141的上端顶部位置,如果需要防倾时,防倾支架12受力,继续向上转动,使得导向凸1241与导向槽1141的上端顶部相接触,作为一个受力点,防止防倾支架12转动过大而损坏。

如图11所示,所述后部总成20包括第二工作轮201,所述第一卡接部111和所述第三卡接部21相锁持配合时,所述第二工作轮201的最低点低于所述防倾支架12的最低点。此时的后部总成20处于工作状态,第二工作轮201与地面接触,防倾支架12的最低点高于第二工作轮201的最低点,所以不会与地面接触。

如图11所示,所述第一卡接部111和所述第三卡接部21相锁持配合时,在水平方向上,所述防倾支架12比所述第二工作轮201突出距离大。此时防倾支架12的覆盖面积最大,所以起到的防倾作用稳定性强。

防倾轮椅使用方法,防倾支架12和前部主体11之间转动连接,复位件13设置在防倾支架12和前部主体11之间;使用时,将前部总成10的第一卡接部111和后部总成20的第三卡接部21相锁持配合;后部总成20与防倾支架12或复位件13相作用,复位件13受力蓄能,防倾支架12绕着前部主体11连接处为转动中心,向上转动;拆卸时,将前部总成10的第一卡接部111和后部总成20的第三卡接部21相锁持配合解除;后部总成20与防倾支架12或复位件13作用逐渐解除,复位件13释放蓄能,防倾支架12绕着前部主体11连接处为转动中心向下转动。

需要说明的是:

前述“第一、第二、第三……”不代表具体的数量及顺序,仅仅是用于对名称的区分。

图13中虚线表示各部件的连接关系。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并不以此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在不违反本发明构思的基础上所作的任何替换与改进,均属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防倾轮椅,其特征在于,包括前部总成、后部总成,所述前部总成具有前部主体及防倾支架,所述防倾支架与所述前部主体靠近后部总成处转动连接,在所述防倾支架与所述前部主体之间设有复位件,所述复位件分别与所述防倾支架和所述前部主体相作用;

在所述前部总成与所述防倾支架配合一端设有第一卡接部,在所述后部总成的下部设有第三卡接部,所述第一卡接部和所述第三卡接部可锁持配合,所述后部总成与所述复位件相作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防倾轮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接部设置有转动槽,所述复位件包括转动块,所述转动块在所述转动槽内转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防倾轮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接部包括卡接槽,所述卡接槽贯穿所述转动槽的壁部,所述第三卡接部包括卡接片,所述转动块外侧壁向内设置有锁持槽,所述卡接片穿过所述卡接槽与所述锁持槽配合,在所述第一卡接部和所述第三卡接部相分离时,所述转动块转动至所述锁持槽开口与所述卡接槽相对;在所述第一卡接部和所述第三卡接部相锁持配合时,所述转动块转动至所述锁持槽开口与所述转动槽的壁部相对。

4.如权利要求3所述防倾轮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槽入口为喇叭状,入口宽度处大于卡接处宽度。

5.如权利要求3所述防倾轮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槽为圆柱形槽或至少部分为圆柱形面的异型槽。

6.如权利要求5所述防倾轮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块外表面至少包括部分圆柱形的外表面,所述转动块与所述转动槽相配合时,所述转动块的具有圆柱形的外表面与所述转动槽转动配合。

7.如权利要求2所述防倾轮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件还包括转动杆和弹簧,所述转动块向外设置有突出部,该突出部上设置有铰接孔,所述转动块与所述前部主体转动连接,所述突出部的铰接孔与所述转动杆一端转动连接,所述转动杆另一端与所述防倾支架转动连接形成四连杆机构,所述弹簧一端连接在转动块上,另一端连接在前部主体上。

8.如权利要求7所述防倾轮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为拉簧,所述转动块上开设有带孔凸耳,所述弹簧一端与所述带孔凸耳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前部主体连接,在所述第一卡接部和所述第三卡接部相分离时,所述弹簧长度最短;在所述第一卡接部和所述第三卡接部相锁持配合时,所述弹簧长度最长。

9.如权利要求7所述防倾轮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块与所述转动槽转动配合时转动中心为第一转动中心,所述突出部与转动杆的连接处为第二转动中心,所述转动杆与所述防倾支架连接处为第三转动中心,所述防倾支架与后部总成的连接处为第四转动中心;第一转动中心和第二转动中心的连线为第一连杆,第二转动中心和第三转动中心的连线为第二连杆,第三转动中心和第四转动中心的连线为第三连杆,第四转动中心和第一转动中心的连线为第四连杆;

所述第一卡接部和所述第三卡接部锁持配合解除时,转动转动块,带动第一连杆转动朝向第四连杆靠近,第一连杆推动第二连杆,第二连杆带动第三连杆远离第四连杆,即控制防倾支架向下转动;

所述第一卡接部和所述第三卡接部相锁持配合时,转动转动块,带动第一连杆转动远离第四连杆,第一连杆推动第二连杆,第二连杆带动第三连杆,朝向第四连杆靠近,即控制防倾支架向上转动。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防倾轮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接部和所述第三卡接部锁持解除时,所述突出部与所述前部主体相抵触。

11.如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防倾轮椅,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倾支架包括转动配合件、支撑杆和防倾轮,所述转动配合件和所述防倾轮分别安装在所述支撑杆的两端,所述转动配合件与所述前部主体后方转动连接。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防倾轮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配合件一端焊接在所述支撑杆上,另一端设置有至少两个铰接孔,分别与所述前部主体和所述转动杆转动连接。

13.如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防倾轮椅,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前部主体与所述后部总成之间设有相对应的第二卡接部及第四卡接部,所述第二卡接部和所述第四卡接部相配合。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防倾轮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接部、第二卡接部、第三卡接部、第四卡接部和防倾支架均设置有两个,且相对称设置。

15.如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防倾轮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部主体上设置有第一导向部,所述防倾支架上设置有第二导向部,所述第一导向部和所述第二导向部相配合。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防倾轮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向部包括开设有导向槽的导向板,所述导向槽为圆弧形槽,并以所述防倾支架与所述前部主体转动的中心为圆心,所述第二导向部包括导向凸,所述导向凸固定安装在所述防倾支架上,并所述导向槽相配合。

17.如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防倾轮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部总成还包括对称安装在下部左右两侧的第一工作轮,所述后部总成还包括对称安装在下部左右两侧的第二工作轮。

18.如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防倾轮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部总成上部设置有把手。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轮椅领域,公开了一种防倾轮椅,包括前部总成、后部总成,所述前部总成具有前部主体及防倾支架,所述防倾支架与所述前部主体靠近后部总成处转动连接,在所述防倾支架与所述前部主体之间设有复位件,所述复位件分别与所述防倾支架和所述前部主体相作用;在所述前部总成与所述防倾支架配合一端设有第一卡接部,在所述后部总成的下部设有第三卡接部,所述第一卡接部和所述第三卡接部可锁持相配合,所述后部总成与所述防倾支架复位件相作用,使得轮椅发生倾斜时,防止倾倒。

技术研发人员:朱吴伟;谢家陵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1.21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2721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