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煤矿巷道火灾抢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巷道火灾抢险的风镐式拱入型救援筒道。
背景技术:
在施工煤矿独头巷道过程中,如果在施工地点以外的巷道发生火灾后,施工地点的工作人员就会被困在里面,巷道内零星散落支护物品并且没有完全堵塞,但是被困工作人员也不可能自行出来;一旦发生这种事故,可移动井下救生舱因横向截面积大根本进不去;通常紧急救援的方式是及时采取各种措施灭火并洒水或用冰块降温;但如果火势较大继续燃烧,造成灭火时间持续延长,被困在巷道里面人员因温度升高、氧气减少等原因就会对生命安全构成威胁。
因此需要一种小孔径横向截面积小,在灭火的过程中就能从着火区域进入施工地点的救援设备,从而使里面的人员从救援设备里面安全的撤出。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巷道火灾抢险的风镐式拱入型救援筒道。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巷道火灾抢险的风镐式拱入型救援筒道,包括前端的拱入锥形筒、中部的若干双层水循环冷却筒以及后端的气动风镐冲击推动装置,所述拱入锥形筒与前端的双层水循环冷却筒之间通过内置的连接件连接有入口舱,气动风镐冲击推动装置与后端的双层水循环冷却筒之间通过内置的连接件连接有出口舱,拱入锥形筒内部设有对讲电铃一和传感器组,入口舱一侧通过铰接件铰接有舱门;
双层水循环冷却筒的双层之间的夹层被隔离成夹层a区、夹层b区、夹层c区和夹层d区四个独立的空间,夹层a区的前后两端均设有进水快速接头一,夹层b区的前后两端均设有进水快速接头二,夹层c区的前后两端均设有出水快速接头一,夹层d区的前后两端均设有出水快速接头二,每两个双层水循环冷却筒之间通过内置的连接件连接,且两个双层水循环冷却筒的夹层a区、夹层b区、夹层c区和夹层d区分别通过进水快速接头一、进水快速接头二、出水快速接头一和出水快速接头二连接,后端的双层水循环冷却筒的进水快速接头一和进水快速接头二连接外部的供水管路,后端的双层水循环冷却筒的出水快速接头一和出水快速接头二连接连接外部降温管道,形成冷却降温水循环,双层水循环冷却筒的双层之间的夹层内还设有进水管路套管和进风管路信号线套管;
出口舱内部设有对讲电铃二和监测显示器,对讲电铃二电性连接对讲电铃一,监测显示器电性连接传感器组。
具体的是,所述出口舱后端通过滑动连接套连接气动风镐冲击推动装置设有的若干气动风镐推动器,若干气动风镐推动器均匀分布在出口舱后端外周,且若干气动风镐推动器中部通过风镐固定盘固定连接,气动风镐推动器后端设有的风管通过一条主风管连接风镐系统,用于同时工作带动拱入锥形筒和若干双层水循环冷却筒向前拱进。
具体的是,所述风镐固定盘下部通过风镐固定座固定连接,风镐固定座底部设有带刹车装置的移动轮,用于固定气动风镐冲击推动装置且在推进时辅助移动。
具体的是,所述出口舱后端设有进出的人孔。
具体的是,包括双层水循环冷却筒下部安装有辅助行走车,辅助行走车下部设有设有行走轮,用于救援筒道向前推动时辅助移动。
具体的是,所述行走轮上方设有固定板,固定板上设有与双层水循环冷却筒外周相适配的弧形架,弧形架的内弧面设有防滑层,用于支撑并带动双层水循环冷却筒共同行走。
具体的是,所述进水管路套管内铺设有进水水管,进风管路信号线套管内铺设有进风管和信号线,进水水管和进风管在各双层水循环冷却筒连接处采用软管连接。
具体的是,所述拱入锥形筒、入口舱、双层水循环冷却筒、出口舱均为内部中空的筒状结构。
具体的是,所述传感器组设有温度传感器和氧气传感器。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设计的用于巷道火灾抢险的风镐式拱入型救援筒道根据需要控制双层水循环冷却筒的数量,灵活实用;设计的气动风镐冲击装置和拱入锥形筒实现向巷道火灾区域快速推进,同时将散落的杂物挤向两边,将火源分散,实现快速进入巷道火灾区域,对被困人员提供快速营救;设计的温度传感器和氧气传感器检测巷道前端情况,通过监测显示器显示,并通过进水水管从舱门处灭火,通过进风管路保持筒内的氧气;双层水循环冷却筒夹层中设有水循环系统,实现对筒内降温,避免筒内温度过高,保证救援筒内安全;设计的若干气动风镐推动器连通一天主风管,实现同时供风,使气动风镐推动器共同作业,向前推进;设计的辅助行走车,使该装置运行更加节省动力能源,增加推进效率;该装置实现在灭火过程中既能进入着火区域进行救援,第一时间快速救援,保证被困人员和救援人员的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用于巷道火灾抢险的风镐式拱入型救援筒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b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右视图。
图4为辅助行走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a向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中:1-拱入锥形筒;2-入口舱;3-双层水循环冷却筒;4-出口舱;5-气动风镐冲击推动装置;6-辅助行走车;101-对讲电铃一;102-传感器组;201-舱门;202-铰接件;301-夹层a区;302-夹层b区;303-夹层c区;304-夹层d区;305-进水快速接头一;306-进水快速接头二;307-出水快速接头一;308-出水快速接头二;309-进水管路套管;310-进风管路信号线套管;311-连接件;401-对讲电铃二;402-监测显示器;501-滑动连接套;502-气动风镐推动器;503-风镐固定盘;504-风镐固定座;601-弧形架;602-固定板;603-行走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5所示,一种用于巷道火灾抢险的风镐式拱入型救援筒道,包括前端的拱入锥形筒1、中部的若干双层水循环冷却筒3以及后端的气动风镐冲击推动装置5,拱入锥形筒1与前端的双层水循环冷却筒3之间通过内置的连接件连接有入口舱2,气动风镐冲击推动装置5与后端的双层水循环冷却筒3之间通过内置的连接件311连接有出口舱4,拱入锥形筒1内部设有对讲电铃一101和传感器组102,入口舱2一侧通过铰接件202铰接有舱门201,舱门201采用掀开式舱门。
双层水循环冷却筒3的双层之间的夹层被隔离成夹层a区301、夹层b区302、夹层c区303和夹层d区304四个独立的空间,夹层a区301的前后两端均设有进水快速接头一305,夹层b区302的前后两端均设有进水快速接头二306,夹层c区303的前后两端均设有出水快速接头一307,夹层d区304的前后两端均设有出水快速接头二308,每两个双层水循环冷却筒3之间通过内置的连接件311连接,且两个双层水循环冷却筒3的夹层a区301、夹层b区302、夹层c区303和夹层d区304分别通过进水快速接头一305、进水快速接头二306、出水快速接头一307和出水快速接头二308连接,后端的双层水循环冷却筒3的进水快速接头一305和进水快速接头二306连接外部的供水管路,后端的双层水循环冷却筒3的出水快速接头一307和出水快速接头二308连接连接外部降温管道,形成冷却降温水循环,在救援的时候,把进水快速接头一305和进水快速接头二306和现场的供水管路连接;水通过后端的双层水循环冷却筒3的后端流入到前端,再流入到前端的双层水循环冷却筒3的后端并继续流入到前端,前端的快速接头和出水快速接头一307和出水快速接头二308所对称的快速接头连接;水经过前端的双层水循环冷却筒3的前端流入到后端,再流入到后端的双层水循环冷却筒3的前端并继续流入到后端,最后从出水快速接头一307和出水快速接头二308处流出;形成一个完整的水冷却循环。从而保证水循环冷却筒在穿过着火巷道时,通过调节循环水量的大小来实现筒内的温度保持在适合人员通行的温度。
双层水循环冷却筒3的双层之间的夹层内还设有进水管路套管309和进风管路信号线套管310,进水管路套管309内铺设有进水水管,进水水管和进风管在各双层水循环冷却筒3连接处采用软管连接。以便救援人员在出来掀开式舱门201的时候灭火防尘,进风管路信号线套管内铺设有进风管和信号线,套管内穿入风管,在救援人员要进入出口舱4之前的时候,风管和现场压风管路连接,压风沿着风管一直吹入到入口舱2内,再循环流经双层水循环冷却筒3并到出口舱4处;从而使救援人员有新鲜的空气呼吸。
出口舱4内部设有对讲电铃二401和监测显示器402,对讲电铃二401电性连接对讲电铃一101,监测显示器402电性连接传感器组102,传感器组102设有温度传感器和氧气传感器。用于显示温度和氧气含量。出口舱4后端通过滑动连接套501连接气动风镐冲击推动装置5,出口舱4后端通过滑动连接套501连接气动风镐冲击推动装置5设有的若干气动风镐推动器502,若干气动风镐推动器502均匀分布在出口舱4后端外周,且若干气动风镐推动器502中部通过风镐固定盘503固定连接,气动风镐推动器502后端设有的风管通过一条主风管连接风镐系统,用于同时工作带动拱入锥形筒1和若干双层水循环冷却筒3向前拱进;风镐固定盘503下部通过风镐固定座504固定连接,风镐固定座504底部设有带刹车装置的移动轮,用于固定气动风镐冲击推动装置5且在推进时辅助移动;出口舱4后端设有进出的人孔。
双层水循环冷却筒3下部安装有辅助行走车6,双层水循环冷却筒3放在辅助行走车6上推动行走,用于救援筒道向前推动时辅助移动;不用时可随时拿出辅助行走车6;行走轮603上方设有固定板602,固定板602上设有与双层水循环冷却筒3外周相适配的弧形架601,弧形架601的内弧面设有防滑层,用于支撑并带动双层水循环冷却筒3共同行走。拱入锥形筒1、入口舱2、双层水循环冷却筒3、出口舱4均为内部中空的筒状结构。
煤矿独头巷道在施工过程中,如果在施工地点以外的巷道发生火灾后,施工地点的工作人员就会被困在里面。巷道及其支护情况已完全变形,加上燃烧造成的高温已不能正常通过人员;井下移动救生舱等横向截面积大的设备根本无法进入。
此时把风镐式拱入型救援筒道运输到巷道着火地点附件,拱入锥形筒1对准巷道能通过空间较大的位置,推动辅助行走车6往里行走,当遇到障碍推不动的时候,开动气动风镐冲击推动装置5,在风动力的冲击下风镐式拱入型救援筒道越过着火区域进入巷道内。
传感器组102将里面测到的数据传输到监测显示屏402上,当确认是安全数据时,并通过对讲电铃一101和对讲电铃二401和里面的人员取得联系,了解被困人员的现状。
此时出口舱4里的进水管路套管309和进风管路信号线套管310内已穿入风管,在救援人员要进入出口舱4之前的时候,风管和现场压风管路连接,压风沿着风管一直吹入到入口舱2内,再循环流经双层水循环冷却筒3并到出口舱4处;从而使救援人员有新鲜的空气呼吸。
此时救援人员从出口舱4的后端进入,在筒内爬行通过双层水循环冷却筒3至入口舱2的位置;开启掀开式舱门201,进入安全区域。
帮助受灾人员通过开启掀开式舱门201进入入口舱2,趴在筒内依次爬行通过双层水循环冷却筒3至出口舱4的后端的位置。人员救援成功。
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任何人应得知在本发明的启示下作出的结构变化,凡是与本发明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技术方案,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发明未详细描述的技术、形状、构造部分均为公知技术。
1.一种用于巷道火灾抢险的风镐式拱入型救援筒道,其特征在于,包括前端的拱入锥形筒、中部的若干双层水循环冷却筒以及后端的气动风镐冲击推动装置,所述拱入锥形筒与前端的双层水循环冷却筒之间通过内置的连接件连接有入口舱,气动风镐冲击推动装置与后端的双层水循环冷却筒之间通过内置的连接件连接有出口舱,拱入锥形筒内部设有对讲电铃一和传感器组,入口舱一侧通过铰接件铰接有舱门;
双层水循环冷却筒的双层之间的夹层被隔离成夹层a区、夹层b区、夹层c区和夹层d区四个独立的空间,夹层a区的前后两端均设有进水快速接头一,夹层b区的前后两端均设有进水快速接头二,夹层c区的前后两端均设有出水快速接头一,夹层d区的前后两端均设有出水快速接头二,每两个双层水循环冷却筒之间通过内置的连接件连接,且两个双层水循环冷却筒的夹层a区、夹层b区、夹层c区和夹层d区分别通过进水快速接头一、进水快速接头二、出水快速接头一和出水快速接头二连接,后端的双层水循环冷却筒的进水快速接头一和进水快速接头二连接外部的供水管路,后端的双层水循环冷却筒的出水快速接头一和出水快速接头二连接连接外部降温管道,形成冷却降温水循环,双层水循环冷却筒的双层之间的夹层内还设有进水管路套管和进风管路信号线套管;
出口舱内部设有对讲电铃二和监测显示器,对讲电铃二电性连接对讲电铃一,监测显示器电性连接传感器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巷道火灾抢险的风镐式拱入型救援筒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口舱后端通过滑动连接套连接气动风镐冲击推动装置设有的若干气动风镐推动器,若干气动风镐推动器均匀分布在出口舱后端外周,且若干气动风镐推动器中部通过风镐固定盘固定连接,气动风镐推动器后端设有的风管通过一条主风管连接风镐系统,用于同时工作带动拱入锥形筒和若干双层水循环冷却筒向前拱进。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巷道火灾抢险的风镐式拱入型救援筒道,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镐固定盘下部通过风镐固定座固定连接,风镐固定座底部设有带刹车装置的移动轮,用于固定气动风镐冲击推动装置且在推进时辅助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巷道火灾抢险的风镐式拱入型救援筒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口舱后端设有进出的人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巷道火灾抢险的风镐式拱入型救援筒道,其特征在于,包括双层水循环冷却筒下部安装有辅助行走车,辅助行走车下部设有设有行走轮,用于救援筒道向前推动时辅助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巷道火灾抢险的风镐式拱入型救援筒道,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走轮上方设有固定板,固定板上设有与双层水循环冷却筒外周相适配的弧形架,弧形架的内弧面设有防滑层,用于支撑并带动双层水循环冷却筒共同行走。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巷道火灾抢险的风镐式拱入型救援筒道,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路套管内铺设有进水水管,进风管路信号线套管内铺设有进风管和信号线,进水水管和进风管在各双层水循环冷却筒连接处采用软管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巷道火灾抢险的风镐式拱入型救援筒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拱入锥形筒、入口舱、双层水循环冷却筒、出口舱均为内部中空的筒状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巷道火灾抢险的风镐式拱入型救援筒道,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组设有温度传感器和氧气传感器。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