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76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指一种安装于电路板上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一种电连接器,用以导接一电子元件,所述电子元件设有多个导接孔,每个导接孔内镀有金属层。所述电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以及设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多个端子,所述端子分别与所述电子元件和所述电路板电连接。所述端子具有一主体部和自所述主体部凸伸的一接触部,所述接触部用于与所述金属层接触。当所述电子元件向下移动并与所述电连接器对接时,所述接触部进入所述电子元件的所述导接孔中并与所述金属层接触,从而实现所述电连接器与所述电子元件的电性连接。通常所述端子与所述金属层之间需要具有足够的抵压力以保证稳定接触,若所述端子仅通过所述金属层与所述端子对接时所述端子弹性变形产生的弹力作为抵压力时,则所述端子的弹性变形行程需要设置较大,则接触部的接触端到所述主体部的距离较大,与此同时所述端子的整体尺寸较大以适应接触部,使所述端子具有足够的结构强度,则所述电连接器的整体尺寸相应变大,不利于小型化发展。因此现有的所述端子设置有自所述主体部凸伸并位于所述接触部下方的一预压部以在所述端子与所述金属层对接前进行预压蓄力,以减小所述端子的弹性变形行程,从而减小接触部尺寸,以减小所述端子以及所述电连接器的整体尺寸。然而现有的具有所述预压部的所述端子在插入所述绝缘本体过程中,所述接触部容易碰到所述绝缘本体并受到所述绝缘本体较大的抵持力,使得所述接触部会刮擦绝缘本体较深,使得所述绝缘本体产生绝缘碎屑沾到接触部上,影响所述端子与所述电子元件的稳定接触。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问题。技术实现要素:针对
背景技术
所面临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其通过端子的接触部相对预压部更靠近主体部,使得在端子插入绝缘本体过程中,接触部相对预压部受到绝缘本体的抵持力更小,从而解决所述端子接触部刮擦绝缘本体较深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用于对接一电子元件,所述电子元件具有一导电体,包括:一绝缘本体,具有一收容孔,所述收容孔具有一第一孔壁,所述第一孔壁凸伸有一凸部;一端子,收容于所述收容孔中,所述端子具有一弹性臂,所述弹性臂具有一主体部,所述主体部具有朝向所述凸部一侧凸伸的一预压部和位于所述预压部上方并用于对接所述导电体的一接触部,所述预压部具有远离所述主体部的一第一接触端,所述接触部具有远离所述主体部的一第二接触端,所述第二接触端相对所述第一接触端更靠近所述主体部,在所述端子插入到所述收容孔的过程中,并且在所述第一接触端抵到所述凸部之前,定义所述端子插入所述收容孔的方向为插入方向,所述第一接触端沿所述插入方向的水平投影与所述凸部沿所述插入方向的至少部分水平投影重叠并且超出所述第二接触端沿所述插入方向的水平投影,在所述第一接触端抵到所述凸部的过程中,所述主体部朝向远离所述凸部的方向弹性偏移。进一步地,所述凸部具有垂直于所述凸部的凸伸方向上的一抵止面,一导引部设于所述预压部和/或所述第一孔壁,在所述端子插入到所述收容孔的过程中,并且在所述第一接触端抵到所述凸部之前,所述主体部自下而上朝向所述凸部倾斜,所述导引部将所述预压部导引至所述抵止面。进一步地,在所述端子插入到所述收容孔的过程中,并且在所述第一接触端抵到所述凸部之前,所述第二接触端沿所述插入方向的水平投影与所述凸部沿所述插入方向的水平投影错开。进一步地,所述端子具有一基部,所述主体部自所述基部向上延伸,所述主体部的板面相对所述基部的板面折弯,在所述第二接触端与所述导电体对接过程中,所述主体部的弹性变形方向垂直于所述基部的板面。进一步地,所述弹性臂具有沿所述基部板面向上延伸的一延伸部、自所述延伸部板面一侧折弯的一折弯部,所述主体部自所述折弯部的末端向上延伸,所述主体部的板面与所述延伸部的板面垂直,所述预压部和所述接触部均自所述主体部的板缘一侧凸伸,所述预压部和所述接触部的板面均与所述主体部的板面平行,所述第一接触端和所述第二接触端的位移方向垂直于所述主体部的板缘。进一步地,所述收容孔具有与所述第一孔壁相对的一第二孔壁,所述端子具有一基部,所述基部的两侧分别具有向上延伸的用于定位所述端子的一定位部,所述主体部的板面分别与所述基部的板面和所述定位部的板面相对,所述绝缘本体的底面向上凹设有一定位槽以收容所述定位部,所述定位槽具有与所述第二孔壁位于所述端子同一侧的一导向壁,所述导向壁相对所述第二孔壁更远离所述第一孔壁。进一步地,所述凸部具有一抵止面,所述第二接触端抵到所述抵止面,所述凸部的下端自所述抵止面凸伸有一挡止部,所述挡止部和所述第一孔壁之间具有一导引部,在所述第一接触端抵到所述抵止面的过程中,所述导引部将所述预压部导引至所述挡止部,而后所述第一接触端位于所述挡止部上方并且抵到所述抵止面,在所述第二接触端与所述导电体对接后,所述预压部与所述挡止部在所述插入方向上的水平投影部分重叠,挡止所述预压部向下位移。进一步地,所述端子具有一基部,所述主体部自所述基部向上延伸,所述端子具有自所述基部向下延伸的一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具有沿所述插入方向的一水平投影区域,当所述第二接触端与所述导电体对接后,所述第一接触端沿所述插入方向的至少部分水平投影位于所述水平投影区域外,所述第二接触端沿所述插入方向的至少部分水平投影位于所述水平投影区域内。以及一种电连接器,用于对接一电子元件,所述电子元件具有一导电体,包括:一绝缘本体,具有一收容孔,所述收容孔具有一第一孔壁,所述第一孔壁凸伸有一凸部;一端子,收容于所述收容孔中,所述端子具有一弹性臂,所述弹性臂具有一主体部,所述主体部具有朝向所述凸部一侧凸伸的一预压部和位于所述预压部上方并用于对接所述导电体的一接触部,所述预压部具有远离所述主体部的一第一接触端,所述接触部具有远离所述主体部的一第二接触端,所述第二接触端相对所述第一接触端更靠近所述主体部,在所述端子插入到所述收容孔的过程中,所述第一接触端抵到所述凸部之前所述第二接触端受到所述凸部的抵持力小于在所述第一接触端抵到所述凸部的过程中所述第一接触端受到的抵持力。进一步地,所述凸部具有垂直于所述凸部的凸伸方向上的一抵止面,一导引部设于所述预压部和/或所述第一孔壁,在所述端子插入到所述收容孔的过程中,并且在所述第一接触端抵到所述凸部之前,所述主体部自下而上朝向所述凸部倾斜,所述导引部将所述预压部导引至所述抵止面。进一步地,在所述端子插入到所述收容孔的过程中,并且在所述第一接触端抵到所述凸部之前,所述第二接触端未受到所述凸部的抵持力。进一步地,所述端子具有一基部,所述主体部自所述基部向上延伸,所述端子具有自所述基部向下延伸的一固定部,定义所述端子插入所述收容孔的方向为插入方向,所述固定部具有沿所述插入方向的一水平投影区域,当所述第二接触端与所述导电体对接后,所述主体部沿所述插入方向的水平投影全部位于所述水平投影区域内。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电连接器的有益效果为:所述第一接触端相对所述第二接触端更靠近所述凸部,所述第二接触端相对所述第一接触端更靠近所述主体部,在所述端子插入到所述收容孔的过程中,并且在所述第一接触端抵到所述凸部之前,所述第一接触端沿所述插入方向的水平投影与所述凸部沿所述插入方向的至少部分水平投影重叠并且超出所述第二接触端沿所述插入方向的水平投影,使得所述第一接触端抵到所述凸部之前所述第二接触端受到所述凸部的抵持力小于在所述第一接触端抵到所述凸部的过程中所述第一接触端受到的抵持力。通过将所述第一接触端所受的抵持力作为参照标准,更加方便设计以及控制所述第二接触端所受的抵持力,以达到减小所述第二接触端在所述端子插入所述绝缘本体时受到所述凸部的抵持力的目的,从而减小所述第二接触端对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刮擦深度以及减少所述绝缘本体产生的绝缘碎屑,以提高所述第二接触端与所述导电体的接触稳定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电子元件和第二电路板的立体分解图;图2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端子组装到绝缘本体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电子元件和第二电路板组装后的俯视图;图4为图3去除第二电路板后的仰视图;图5为图3沿a-a的剖视图;图6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局部剖视图;图7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端子的俯视图;图8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局部剖视图;图9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电子元件组装后的仰视图;图10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端子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电连接器100绝缘本体1收容孔11第一孔壁111第二孔壁112凸部113抵止面1131挡止部114让位空间115定位槽116导向壁1161端子2基部21弹性臂22延伸部221折弯部222主体部223预压部224第一接触端2241接触部225第二接触端2251定位部23固定部24固定臂241焊料242导引部3电子元件200第一电路板201导接孔202导电体203第二电路板300插入方向d【具体实施方式】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发明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和图5所示,为本发明的电连接器100的第一实施例,所述电连接器100为icsocket类连接器,用以电性连接一电子元件200,所述电子元件200为一第一电路板201,所述第一电路板201用于连接一芯片模块(未示出)并将所述芯片模块连接至所述电连接器100,所述电连接器100安装在一第二电路板300上,通过所述电连接器100实现所述第一电路板201与所述第二电路板300电性连接。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电子元件200也可为其他电子元件200。如图1、图3和图5所示,所述电子元件200具有一导接孔202和一导电体203,所述导电体203位于所述导接孔202上,所述导电体203为一金属层,所述金属层镀在所述导接孔202上。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导电体203还可以是金属片或者是导电陶瓷等具有导电性能的材料通过电镀或者过盈配合等方式设在所述导接孔202上。如图1、图5和图6所示,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一绝缘本体1和多个端子2,所述绝缘本体1具有多个收容孔11以收容多个所述端子2,所述收容孔11具有一第一孔壁111和与所述第一孔壁111相对的一第二孔壁112,所述第一孔壁111凸伸有一凸部113,所述凸部113具有垂直于所述凸部113的凸伸方向上的一抵止面1131,所述凸部113的下端自所述抵止面1131凸伸有一挡止部114,所述挡止部114和所述第一孔壁111之间具有一导引部3,所述导引部3为一导引斜面。如图4、图5和图6所示,多个所述端子2自下而上插入到所述收容孔11中,为方便描述,定义所述端子2插入所述收容孔11的方向为插入方向d。每一所述端子2具有一基部21、自所述基部21向上延伸的一弹性臂22、自所述基部21的两侧分别具有向上延伸的用于定位所述端子2的一定位部23和自所述基部21向下延伸的一固定部24,所述绝缘本体1的底面向上凹设有一定位槽116以收容所述定位部23,所述定位槽116用于定位所述定位部23从而定位所述端子2,防止所述端子2在插入所述绝缘本体1过程中方向偏移影响所述端子2的安装以及所述端子2与所述导电体203的电性接触,所述第二孔壁112凹设有一让位空间115以供所述弹性臂22在所述端子2与所述导电体203对接时变形让位。如图2、图5和图6所示,所述弹性臂22具有沿所述基部21板面向上延伸的一延伸部221、自所述延伸部221板面一侧折弯的一折弯部222和自所述折弯部222的末端向上延伸的一主体部223,所述折弯部222用于对所述定位部23进行让位,使得所述定位槽116在所述绝缘本体1中成型以定位并固定所述定位部23,所述主体部223的板面与所述延伸部221的板面垂直,同时所述主体部223的板面相对所述基部21的板面折弯,所述主体部223具有朝向所述凸部113一侧凸伸的一预压部224和位于所述预压部224上方并用于对接所述导电体203的一接触部225,所述接触部225位于所述主体部223的上端并且所述主体部223在所述接触部225与所述导电体203对接时未抵到所述导接孔202的孔壁,以防止所述主体部223在弹性变形过程中抵到所述导接孔202而受到抵持力,使得所述接触部225和所述主体部223受力产生变形,影响所述接触部225与所述导电体203的稳定接触。所述预压部224和所述接触部225均自所述主体部223的板缘一侧凸伸,利用所述主体部223板缘的结构刚性以增强所述端子2的接触刚性,并使得所述预压部224具有足够的刚性以支撑所述端子2,防止所述预压部224和所述接触部225由于受到来自所述凸部113或所述导电体203的抵持力而容易变形,所述预压部224和所述接触部225的板面均与所述主体部223的板面平行以进一步增强所述预压部224和所述接触部225的刚性,并且方便所述预压部224、所述接触部225与所述主体部223一体下料成型,同时使得所述预压部224和所述接触部225的受力一致性更好,有利于所述预压部224和所述接触部225的接触稳定性。所述预压部224位于所述折弯部222的上方并且所述预压部224到所述折弯部222的距离小于所述折弯部222的宽度,所述折弯部222的板缘与所述预压部224的板缘相对,使得当所述预压部224抵到所述抵止面1131时所述折弯部222提供足够的结构强度以防止所述主体部223受力变形,且所述预压部224与所述折弯部222之间通过倒圆角过渡,以减小当所述预压部224抵到所述抵止面1131时所述预压部224和所述折弯部222之间所述产生的应力。如图2、图5和图6所示,所述预压部224具有远离所述主体部223的一第一接触端2241,所述接触部225具有远离所述主体部223的一第二接触端2251以及将所述导电体203导引至所述第二接触端2251的一导引斜面,所述第一接触端2241和所述第二接触端2251的位移方向垂直于所述主体部223的板缘,使得所述第一接触端2241和所述第二接触端2251受到的来自所述凸部113或所述导电体203的抵持力方向垂直于所述主体部223的板缘使得所述主体部223的板缘受力,此时所述主体部223在进行弹性形变时,弹性变形量不大,通过将所述主体部223的板面和所述延伸部221的板面垂直,使得所述第一接触端2241和所述第二接触端2251受到的来自所述凸部113或所述导电体203的抵持力方向垂直于所述延伸部221的板面,相对于所述延伸部221的板缘,所述延伸部221的板面的弹性能力更好,使得所述延伸部221具有更好的弹性以增强所述弹性臂22的弹性能力,从而使得在所述第二接触端2251与所述导电体203对接时受到更小的阻力。所述导引部3还设置在所述预压部224上,使得所述预压部224更容易被导引至所述抵止面1131,从而减小所述端子2的插入力,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导引部3也可以仅设于所述预压部224或者所述凸部113上。如图2所示,所述第二接触端2251相对所述第一接触端2241更靠近所述主体部223,在所述端子2插入到所述收容孔11的过程中,并且在所述第一接触端2241抵到所述凸部113之前,所述端子2的所述主体部223自下而上朝向所述凸部113倾斜,所述第一接触端2241沿所述插入方向d的水平投影与所述凸部113沿所述插入方向d的部分水平投影重叠,且所述第二接触端2251沿所述插入方向d的水平投影与所述凸部113沿所述插入方向d的水平投影错开,以避免第二接触端2251在插入过程中刮擦到所述绝缘本体1,避免使得所述绝缘本体1产生绝缘碎屑沾到所述第二接触端2251,从而避免影响所述第二接触端2251与所述导电体203的稳定连接。其中,由于本实施例的所述导接孔202的孔径仅为0.55mm,其空间很小,相应的所述端子2的尺寸也需要设置很小,因此,本实施例采用单边接触的方式,即所述端子2仅设有一个所述接触部225与所述导电体203导接,以保证所述端子2的结构强度,防止所述端子2在安装以及与所述导电体203对接时发生变形影响所述端子2的正常使用,而由于仅设置一个所述接触部225,容易使得所述接触部225与所述导电体203的接触抵压力不够,因此为保证所述接触部225与所述导电体203的稳定接触,所述主体部223设置为自下而上朝向所述凸部113倾斜的结构,以在满足小型化尺寸的同时增加所述主体部223的弹性余量,增强所述接触部225对所述导电体203的抵压力以使得所述接触部225与所述导电体203接触更加稳定,且在同等受力条件下,所述主体部223弹性偏移后的位置更靠近所述第一孔壁111,则所述收容孔11可以设置更小,且所述抵止面1131垂直于所述凸部113的凸伸方向上,有利于缩小所述主体部223到所述第一孔壁111的距离。此外,由于所述主体部223为朝向所述凸部113倾斜的结构以及所述端子2的整体尺寸较小,所述第二接触端2251更容易碰到所述凸部113,此时所述主体部223更加容易受到向下的作用力,导致所述弹性臂22容易受到较大的作用力而破坏所述弹性臂22的弹性结构,影响所述弹性臂22的弹性变形能力,并且使得所述端子2安装到所述绝缘本体1后所述接触部225的所述第二接触端2251位置发生变化而影响所述接触部225与所述导电体203的稳定接触,甚至影响所述端子2的安装和导致所述端子2由于受力过大而变形失效,因此,所述第二接触端2251相对所述第一接触端2241更靠近所述主体部223,且在所述端子2插入所述绝缘本体1时,使得所述第一接触端2241相对所述第二接触端2251更靠近所述凸部113,换句话说即是使得所述第一接触端2241相对所述第二接触端2251更长,以减小所述第二接触端2251在所述端子2插入所述绝缘本体1的过程中受到所述凸部113的抵持力。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接触端2251沿所述插入方向d的水平投影与所述凸部113沿所述插入方向d的水平投影也可以部分重叠,且所述第一接触端2241沿所述插入方向d的水平投影超出所述第二接触端2251沿所述插入方向d的水平投影,此时所述第一接触端2241相对所述第二接触端2251更靠近所述凸部113,使得所述第一接触端2241抵到所述凸部113之前所述第二接触端2251受到所述凸部113的抵持力小于在所述第一接触端2241抵到所述凸部113的过程中所述第一接触端2241受到的抵持力。通过将所述第一接触端2241所受的抵持力作为参照标准,更加方便设计以及控制所述第二接触端2251所受的抵持力,以达到减小所述第二接触端2251在所述端子2插入所述绝缘本体1时受到所述凸部113的抵持力的目的,从而减小所述第二接触端2251对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刮擦深度以及减少所述绝缘本体1产生的绝缘碎屑,以提高所述第二接触端2251与所述导电体203的接触稳定性。如图2所示,在所述第一接触端2241抵到所述凸部113的所述挡止部114的过程中,所述导引部3将所述预压部224导引至所述挡止部114,此时所述主体部223朝向远离所述凸部113的方向弹性偏移,而后所述第一接触端2241位于所述挡止部114上方并且抵到所述抵止面1131,此时所述挡止部114用于挡止所述预压部224以防止所述预压部224在安装时向下位移而导致所述端子2安装不到位。在所述第二接触端2251与所述导电体203对接后,所述预压部224与所述挡止部114在所述插入方向d上的水平投影部分重叠,以防止所述预压部224沿所述插入方向d向下位移导致所述第二接触端2251与所述导电体203的接触不良。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二接触端2251与所述导电体203对接后,所述预压部224与所述挡止部114在所述插入方向d上的水平投影错开,此时所述端子2依靠所述第二电路板300对所述端子2提供的支撑力以防止所述端子2向下位移。如图6和图7所示,所述固定部24具有沿所述插入方向d的一水平投影区域(未标号),所述水平投影区域为所述固定部24沿所述插入方向d的水平投影轮廓。所述固定部24具有对应所述基部21的相对两侧分别弯折延伸的一固定臂241,两个所述固定臂241用于夹持一焊料242,所述焊料242位于所述水平投影区域内并且焊接在所述第二电路板300上,所述第一接触端2241沿所述插入方向d的投影位于所述水平投影区域外,所述主体部223沿所述插入方向d的水平投影全部位于所述水平投影区域内,以及所述第二接触端2251沿所述插入方向d的投影位于所述焊料242沿所述插入方向d的投影区域内。此时所述第一接触端2241和所述第二接触端2251分别位于所述固定部24轮廓边界的相对两侧,且所述第一接触端2241沿所述插入方向d的水平投影位于定位部23沿所述插入方向d的水平投影外,使得第一接触端2241与所述抵止面1131的接触位置和所述第二接触端2251与所述导电体203的接触位置分别位于所述固定部24轮廓边界的相对两侧,并且位于所述定位部23轮廓边界的相对两侧,从而使得所述固定部24和所述定位部23在沿所述插入方向d上对所述第一接触端2241和所述第二接触端2251的作用力相对平衡,使得所述第二接触端2251与所述导电体203对接后所述端子2的固定和定位更稳定,不易晃动,并进一步使得所述第二接触端2251与所述导电体203接触更加稳定,且所述第二接触端2251与所述导电体203接触位置限于所述水平投影区域内,则所述固定部24对于所述第二接触端2251的作用力更大,使得所述第二接触端2251与所述导电体203接触更加稳定。并且,由于所述焊料242为所述固定部24与所述第二电路板300固定的直接固定部位以及直接电连接部位,所述焊料242对于所述第一接触端2241和所述第二接触端2251的作用力更大,使所述端子2更加稳固,所述第二接触端2251沿所述插入方向d的投影位于所述焊料242沿所述插入方向d的投影区域内,使得信号沿所述第二接触端2251传递到所述第二电路板300时,信号传输一致性更好。此外,所述主体部223沿所述插入方向d的水平投影全部位于所述水平投影区域内,使得所述主体部223的倾斜角度受到约束,不至于倾斜角度过大而使得所述端子2插入所述绝缘本体1时所述第二接触端2251更加容易接触到所述凸部113,进而导致所述主体部223更容易变形而破坏所述主体部223的弹性结构,且信号沿主体部223传输到固定部24时一致性更好,不易波动过大影响信号传输,此外,使得所述端子2的整体结构可以设置更小,节省空间,使得对应的配合结构的尺寸设置更小,满足所述电连接器100的小型化需求。如图8至图10所示,为本发明的电连接器100的第二实施例,其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所述主体部223的板面分别与所述基部21的板面和所述定位部23的板面相对并且平行,所述预压部224的板缘与所述折弯部222的板面相对,所述定位槽116具有与所述第二孔壁112位于所述端子2同一侧的一导向壁1161,所述导向壁1161相对所述第二孔壁112更远离所述第一孔壁111。其中,所述主体部223的板面分别与所述基部21的板面和所述定位部23的板面相对,使得在信号传输过程中,该信号沿所述主体部223、所述基部21和所述定位部23传输时,其信号传输方向一致不发生改变,减小传输损耗,有利于信号传输稳定性和一致性,所述导向壁1161相对所述第二孔壁112更远离所述第一孔壁111,有利于所述定位部23更好进入到所述定位槽116中定位,防止所述定位部23脱出所述定位槽116。综上所述,本发明的电连接器100有下列有益效果:(1)所述第一接触端2241相对所述第二接触端2251更靠近所述凸部113,所述第二接触端2251相对所述第一接触端2241更靠近所述主体部223,在所述端子2插入到所述收容孔11的过程中,并且在所述第一接触端2241抵到所述凸部113之前,所述第一接触端2241沿所述插入方向d的水平投影与所述凸部113沿所述插入方向d的至少部分水平投影重叠并且超出所述第二接触端2251沿所述插入方向d的水平投影,使得所述第一接触端2241抵到所述凸部113之前所述第二接触端2251受到所述凸部113的抵持力小于在所述第一接触端2241抵到所述凸部113的过程中所述第一接触端2241受到的抵持力。通过将所述第一接触端2241所受的抵持力作为参照标准,更加方便设计以及控制所述第二接触端2251所受的抵持力,以达到减小所述第二接触端2251在所述端子2插入所述绝缘本体1时受到所述凸部113的抵持力的目的,从而减小所述第二接触端2251对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刮擦深度以及减少所述绝缘本体1产生的绝缘碎屑,以提高所述第二接触端2251与所述导电体203的接触稳定性。(2)所述主体部223设置为自下而上朝向所述凸部113倾斜的结构,以在满足小型化尺寸的同时增加所述主体部223的弹性余量,增强所述接触部225对所述导电体203的抵压力以使得所述接触部225与所述导电体203接触更加稳定,且在同等受力条件下,所述主体部223弹性偏移后的位置更靠近所述第一孔壁111,则所述收容孔11可以设置更小,且所述抵止面1131垂直于所述凸部113的凸伸方向上,有利于缩小所述主体部223到所述第一孔壁111的距离。此外,由于所述主体部223为朝向所述凸部113倾斜的结构以及所述端子2的整体尺寸较小,所述第二接触端2251更容易碰到所述凸部113,此时所述主体部223更加容易受到向下的作用力,导致所述弹性臂22容易受到较大的作用力而破坏所述弹性臂22的弹性结构,影响所述弹性臂22的弹性变形能力,并且使得所述端子2安装到所述绝缘本体1后所述接触部225的所述第二接触端2251位置发生变化而影响所述接触部225与所述导电体203的稳定接触,甚至影响所述端子2的安装和导致所述端子2由于受力过大而变形失效,因此在所述端子2插入所述绝缘本体1时,使得所述第一接触端2241相对所述第二接触端2251更靠近所述凸部113,以减小所述第二接触端2251在所述端子2插入所述绝缘本体1的过程中受到所述凸部113的抵持力。(3)在所述端子2插入到所述收容孔11的过程中,并且在所述第一接触端2241抵到所述凸部113之前,所述第二接触端2251沿所述插入方向d的水平投影与所述凸部113沿所述插入方向d的水平投影错开,以避免第二接触端2251在插入所述绝缘本体1过程中刮擦到所述绝缘本体1,避免使得所述绝缘本体1产生绝缘碎屑沾到所述第二接触端2251,从而避免影响所述第二接触端2251与所述导电体203的稳定连接。此外,还避免由于所述主体部223为朝向所述凸部113倾斜的结构以及所述端子2的整体尺寸较小,使得所述主体部223更加容易受到向下的作用力,导致的影响所述接触部225与所述导电体203的稳定接触以及影响所述端子2的安装和导致所述端子2由于受力过大而变形失效等问题。(4)在所述第二接触端2251与所述导电体203对接过程中,所述主体部223的弹性变形方向垂直于所述基部21的板面,即是指所述第二接触端2251受到的来自所述导电体203的抵持力并使得所述主体部223朝该抵持力的方向进行弹性变形并且该弹性变形方向垂直于所述延伸部221的板面,在同等受力下,所述端子2板材的板缘受到垂直于板缘的力的弹性变形量小于所述端子2板材的板面受到垂直于板面的力的弹性变形量,相应的,相对于弹性变形方向垂直于所述基部21的板缘的弹性能力,弹性变形方向垂直于所述基部21的板面的弹性能力更好,因此,所述弹性臂22沿垂直于所述基部21板面的方向弹性变形的弹性能力更好,从而使得在所述第二接触端2251与所述导电体203对接时受到更小的阻力。(5)所述预压部224和所述接触部225均自所述主体部223的板缘一侧凸伸,利用所述主体部223板缘的结构刚性以增强所述端子2的接触刚性,并使得所述预压部224具有足够的刚性以支撑所述端子2,防止所述预压部224和所述接触部225由于受到来自所述凸部113或所述导电体203的抵持力而容易变形,所述预压部224和所述接触部225的板面均与所述主体部223的板面平行以进一步增强所述预压部224和所述接触部225的刚性,并且方便所述预压部224、所述接触部225与所述主体部223一体下料成型,同时使得所述预压部224和所述接触部225的受力一致性更好,有利于所述预压部224和所述接触部225的接触稳定性。所述第一接触端2241和所述第二接触端2251的位移方向垂直于所述主体部223的板缘,使得所述第一接触端2241和所述第二接触端2251受到的来自所述凸部113或所述导电体203的抵持力方向垂直于所述主体部223的板缘使得所述主体部223的板缘受力,此时所述主体部223在进行弹性形变时,弹性变形量不大,通过将所述主体部223的板面和所述延伸部221的板面垂直,使得所述第一接触端2241和所述第二接触端2251受到的来自所述凸部113或所述导电体203的抵持力方向垂直于所述延伸部221的板面,相对于所述延伸部221的板缘,所述延伸部221的板面的弹性能力更好,使得所述延伸部221具有更好的弹性以增强所述弹性臂22的弹性能力。(6)所述主体部223的板面分别与所述基部21的板面和所述定位部23的板面相对,使得在信号传输过程中,该信号沿所述主体部223、所述基部21和所述定位部23传输时,其信号传输方向一致不发生改变,减小传输损耗,有利于信号传输稳定性和一致性,所述导向壁1161相对所述第二孔壁112更远离所述第一孔壁111,有利于所述定位部23更好进入到所述定位槽116中定位,防止所述定位部23脱出所述定位槽116。(7)在所述第二接触端2251与所述导电体203对接后所述导电体203对所述端子2产生向下的作用力使得所述端子2容易朝下位移,通过所述预压部224与所述挡止部114在所述插入方向d收容孔11的轴向方向上的水平投影部分重叠以对所述预压部224进行挡止,以防止所述预压部224沿所述插入方向d向下位移导致所述第二接触端2251与所述导电体203的接触不良。(8)当所述第二接触端2251与所述导电体203对接后,所述第一接触端2241沿所述插入方向d的至少部分水平投影位于所述水平投影区域外,所述第二接触端2251沿所述插入方向d的至少部分水平投影位于所述水平投影区域内,此时所述第一接触端2241位于所述水平投影区域外的部分和所述第二接触端2251位于所述水平投影区域外的部分分别位于所述固定部24轮廓边界的相对两侧,使得第一接触端2241与所述抵止面1131的接触位置和所述第二接触端2251与所述导电体203的接触位置分别位于所述固定部24轮廓边界的相对两侧,从而使得所述固定部24在沿所述插入方向d上对所述第一接触端2241和所述第二接触端2251的作用力相对平衡,使得所述第二接触端2251与所述导电体203对接后所述端子2的固定更稳定,不易晃动,并进一步使得所述第二接触端2251与所述导电体203接触更加稳定,且所述第二接触端2251与所述导电体203接触位置限于所述水平投影区域内,则所述固定部24对于所述第二接触端2251的作用力更大,使得所述第二接触端2251与所述导电体203接触更加稳定。(9)所述主体部223沿所述插入方向d的水平投影全部位于所述水平投影区域内,使得所述主体部223的倾斜角度受到约束,不至于倾斜角度过大而使得所述端子2插入所述绝缘本体1时所述第二接触端2251更加容易接触到所述凸部113,进而导致所述主体部223更容易变形而破坏所述主体部223的弹性结构,且信号沿主体部223传输到固定部24时一致性更好,不易波动过大影响信号传输,此外,使得所述端子2的整体结构可以设置更小,节省空间,使得对应的配合结构的尺寸设置更小,满足所述电连接器100的小型化需求。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发明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发明之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之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创作之专利范围内。当前第1页1 2 3 
技术特征:

1.一种电连接器,用于对接一电子元件,所述电子元件具有一导电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绝缘本体,具有一收容孔,所述收容孔具有一第一孔壁,所述第一孔壁凸伸有一凸部;

一端子,收容于所述收容孔中,所述端子具有一弹性臂,所述弹性臂具有一主体部,所述主体部具有朝向所述凸部一侧凸伸的一预压部和位于所述预压部上方并用于对接所述导电体的一接触部,所述预压部具有远离所述主体部的一第一接触端,所述接触部具有远离所述主体部的一第二接触端,所述第二接触端相对所述第一接触端更靠近所述主体部,在所述端子插入到所述收容孔的过程中,并且在所述第一接触端抵到所述凸部之前,定义所述端子插入所述收容孔的方向为插入方向,所述第一接触端沿所述插入方向的水平投影与所述凸部沿所述插入方向的至少部分水平投影重叠并且超出所述第二接触端沿所述插入方向的水平投影,在所述第一接触端抵到所述凸部的过程中,所述主体部朝向远离所述凸部的方向弹性偏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部具有垂直于所述凸部的凸伸方向上的一抵止面,一导引部设于所述预压部和/或所述第一孔壁,在所述端子插入到所述收容孔的过程中,并且在所述第一接触端抵到所述凸部之前,所述主体部自下而上朝向所述凸部倾斜,所述导引部将所述预压部导引至所述抵止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端子插入到所述收容孔的过程中,并且在所述第一接触端抵到所述凸部之前,所述第二接触端沿所述插入方向的水平投影与所述凸部沿所述插入方向的水平投影错开。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具有一基部,所述主体部自所述基部向上延伸,所述主体部的板面相对所述基部的板面折弯,在所述第二接触端与所述导电体对接过程中,所述主体部的弹性变形方向垂直于所述基部的板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臂具有沿所述基部板面向上延伸的一延伸部、自所述延伸部板面一侧折弯的一折弯部,所述主体部自所述折弯部的末端向上延伸,所述主体部的板面与所述延伸部的板面垂直,所述预压部和所述接触部均自所述主体部的板缘一侧凸伸,所述预压部和所述接触部的板面均与所述主体部的板面平行,所述第一接触端和所述第二接触端的位移方向垂直于所述主体部的板缘。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容孔具有与所述第一孔壁相对的一第二孔壁,所述端子具有一基部,所述基部的两侧分别具有向上延伸的用于定位所述端子的一定位部,所述主体部的板面分别与所述基部的板面和所述定位部的板面相对,所述绝缘本体的底面向上凹设有一定位槽以收容所述定位部,所述定位槽具有与所述第二孔壁位于所述端子同一侧的一导向壁,所述导向壁相对所述第二孔壁更远离所述第一孔壁。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部具有一抵止面,所述第二接触端抵到所述抵止面,所述凸部的下端自所述抵止面凸伸有一挡止部,所述挡止部和所述第一孔壁之间具有一导引部,在所述第一接触端抵到所述抵止面的过程中,所述导引部将所述预压部导引至所述挡止部,而后所述第一接触端位于所述挡止部上方并且抵到所述抵止面,在所述第二接触端与所述导电体对接后,所述预压部与所述挡止部在所述插入方向上的水平投影部分重叠,挡止所述预压部向下位移。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具有一基部,所述主体部自所述基部向上延伸,所述端子具有自所述基部向下延伸的一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具有沿所述插入方向的一水平投影区域,当所述第二接触端与所述导电体对接后,所述第一接触端沿所述插入方向的至少部分水平投影位于所述水平投影区域外,所述第二接触端沿所述插入方向的至少部分水平投影位于所述水平投影区域内。

9.一种电连接器,用于对接一电子元件,所述电子元件具有一导电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绝缘本体,具有一收容孔,所述收容孔具有一第一孔壁,所述第一孔壁凸伸有一凸部;

一端子,收容于所述收容孔中,所述端子具有一弹性臂,所述弹性臂具有一主体部,所述主体部具有朝向所述凸部一侧凸伸的一预压部和位于所述预压部上方并用于对接所述导电体的一接触部,所述预压部具有远离所述主体部的一第一接触端,所述接触部具有远离所述主体部的一第二接触端,所述第二接触端相对所述第一接触端更靠近所述主体部,在所述端子插入到所述收容孔的过程中,所述第一接触端抵到所述凸部之前所述第二接触端受到所述凸部的抵持力小于在所述第一接触端抵到所述凸部的过程中所述第一接触端受到的抵持力。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部具有垂直于所述凸部的凸伸方向上的一抵止面,一导引部设于所述预压部和/或所述第一孔壁,在所述端子插入到所述收容孔的过程中,并且在所述第一接触端抵到所述凸部之前,所述主体部自下而上朝向所述凸部倾斜,所述导引部将所述预压部导引至所述抵止面。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端子插入到所述收容孔的过程中,并且在所述第一接触端抵到所述凸部之前,所述第二接触端未受到所述凸部的抵持力。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具有一基部,所述主体部自所述基部向上延伸,所述端子具有自所述基部向下延伸的一固定部,定义所述端子插入所述收容孔的方向为插入方向,所述固定部具有沿所述插入方向的一水平投影区域,当所述第二接触端与所述导电体对接后,所述主体部沿所述插入方向的水平投影全部位于所述水平投影区域内。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对接一电子元件的电连接器,电子元件具有一导电体,包括具有一收容孔的一绝缘本体和收容于收容孔的一端子,收容孔的第一孔壁凸伸有一凸部,端子的弹性臂具有一主体部,主体部的预压部和接触部分別具有一第一接触端和一第二接触端,第二接触端相对第一接触端更靠近主体部,在第一接触端抵到凸部之前,第一接触端沿插入方向的水平投影与凸部沿插入方向的至少部分水平投影重叠并且超出第二接触端沿插入方向的水平投影,从而使得第一接触端抵到凸部之前第二接触端受到凸部的抵持力小于在第一接触端抵到凸部的过程中第一接触端受到的抵持力,以减小第二接触端在端子插入所述绝缘本体时的刮擦深度和受到凸部的抵持力。

技术研发人员:何建志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1.22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2719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