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子、连接器以及连接器制造方法与流程

专利2022-06-29  84


本发明涉及在制造具备保持有多个端子的壳体的连接器时,适合于对多个端子与壳体进行嵌件成型(一体成型)的端子的构造。具体地,涉及在连接器制造时在模具中对多个端子分别进行固定,并使对壳体进行成型的绝缘体亦即树脂流入模具时,防止树脂流入不希望的位置,而如设计那样适合于覆盖端子的一部分的端子的构造。



背景技术:

作为多个端子通过嵌件成型(一体成型)等排列保持于壳体并将基板间连接的连接器,例如,具有在日本特开2017-069133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连接器。该连接器为与插头侧的连接器(插头连接器)连接的插座侧的连接器(插座连接器),并具备将多个端子沿长边方向排列保持的长方形状的壳体。

插座连接器及插头连接器能够分别设置于印刷布线基板或者挠性扁平电缆等。例如,通过表面安装等将设置于印刷布线基板的插座连接器与设置于挠性扁平电缆的端部的插头连接器相互嵌合,由此能够将基板间连接。

以往,插座连接器(或者插头连接器)的壳体通过嵌件成型而形成为埋入多个端子。在嵌件成型中,通常,通过模具、固定夹具等将端子沿可成为壳体的长边方向的方向排列,接着,向由模具确定出的空间流入作为绝缘体的树脂,由此通过树脂覆盖端子的一部分,最后,使树脂固化,由此形成埋入并保持多个端子的壳体。在端子中从壳体的树脂露出的部分为了不被树脂覆盖,通过模具、固定夹具等防止树脂的流入。像这样,利用基于壳体的设计而制作出的模具、固定夹具等,控制端子的表面上的树脂的流动,由此在壳体中,能够将由树脂覆盖端子的表面的部分与从树脂露出的部分分开来形成。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069133号公报

然而,将基板间连接的现有的插座连接器及插头连接器为了安装于智能手机、便携终端等小型电子设备内的基板,而为非常小的连接器,作为其部件的多个端子也非常小,对于通过模具、固定夹具等将这些端子保持并固定并通过嵌件成型按照设计那样形成壳体而言,通常连接器的尺寸越小,其难度水平越高。例如,若埋入于壳体的多个端子本身较小,则对这些端子与壳体进行嵌件成型时,有时无法通过模具或者固定夹具等没有间隙地充分覆盖从壳体露出的端子的一部分,因此不能防止树脂向这一部分的流入。

在埋入于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现有的插座连接器的壳体的多个端子各自中,从壳体的树脂向内侧露出的端子的一部分(朝向具备与对象端子接触的接触部的弹簧部的对置部)的两侧侧面是平坦的。因此,当通过模具或者固定夹具等支承端子时,在端子的平坦的侧面没有适合于支承的突起等的钩挂,因此不能没有与模具或者固定夹具等的间隙地充分支承端子,产生嵌件成型时树脂从该间隙流入,并覆盖本来从壳体露出的端子的表面这一问题。端子的平坦的侧面与模具或者固定夹具等之间的间隙例如在由于端子在制造上的误差等各种因素而在端子的平坦的侧面产生变形等的情况下被引发。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以上那样的课题,在包括具备成为与对象端子的接点的可动接点的可动部、与可动部对置并具备成为与对象端子的接点的固定接点的固定部、以及将可动部与固定部之间相连的底部的端子中,通过在固定接点与底部之间的侧面设置以扩大固定部的宽度的方式构成的倾斜部,从而在通过模具或者固定夹具等支承端子的侧面时,将固定部的宽度扩大而得的倾斜部变成适合于由模具或者固定夹具等进行的支承的突起,能够无间隙地充分支承端子,从而提供适合于基于嵌件成型形成壳体的端子。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端子用于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可动部,其具备成为与对象连接器的对象端子的接点的可动接点;

固定部,其与上述可动部对置,并具备成为与上述对象端子的接点的固定接点;以及

底部,其将上述可动部与上述固定部之间相连,

上述固定部具有一对倾斜部,上述倾斜部分别设置于上述固定部的两侧的固定部侧面,

上述倾斜部以扩大所述固定部的宽度的方式形成。

作为本发明所涉及的端子的优选实施方式,其特征在于,

上述端子以上述固定部与上述可动部经由上述底部对置的方式,使上述底部与上述固定部之间以及上述底部与上述可动部之间弯曲而形成为u字状,

上述端子在从上述倾斜部至上述底部的中途之间的端子侧面还包括扩幅部。

作为本发明所涉及的端子的优选实施方式,其特征在于,上述端子还包括:脚部,其在端部具备用于安装于基板的安装部;和顶部,其将上述固定接点及上述固定部与上述脚部之间相连,

上述脚部与上述固定部对置。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包括上述端子和保持上述端子的壳体,

上述壳体在上述端子的上述可动部侧包含嵌合凸部,在上述端子的上述固定部侧包含侧壁部,

上述壳体至少使上述底部的底部背面从设置于壳体背面的开口部露出。

作为本发明所涉及的连接器的优选实施方式,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部埋入并支承于所述侧壁部,使与上述可动部对置的面及上述固定部的侧面的一部分从上述侧壁部露出。

作为本发明所涉及的连接器的优选实施方式,其特征在于,

在从上述侧壁部露出的上述固定部侧面的一部分,包含上述固定接点的侧部亦即接点侧部的一部分、上述倾斜部的一部分、以及上述扩幅部的一部分。

作为本发明所涉及的连接器的优选实施方式,其特征在于,

上述底部的平坦部分的底部表面与上述底部表面的周围的上述壳体的树脂的表面共面。

作为本发明所涉及的连接器的优选实施方式,其特征在于,

上述固定接点与上述侧壁部的内壁面相比向上述可动接点侧突出,上述顶部与上述侧壁部的顶部壁面共面。

作为本发明所涉及的连接器的优选实施方式,其特征在于,上述壳体包含多个所述端子,

上述多个端子沿着上述壳体的长边方向等间隔地排列,

上述多个端子的上述脚部与上述上述固定部由上述侧壁部支承对置的面。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

通过固定夹具将上述端子固定于固定侧模具的工序;

向固定有上述端子的上述固定侧模具覆盖构成为能够将上述端子收纳于内部的可动侧模具,由此将上述端子放入上述可动侧模具的内部,并通过上述可动侧模具分别按压上述端子的上述倾斜部的工序;

向上述固定侧模具与上述可动侧模具之间的空间注入用于形成上述壳体的绝缘性的树脂的工序;

使上述树脂固化的工序;以及

将上述可动侧模具及上述固定侧模具取下,取出将上述树脂固化而形成并保持上述端子的壳体的工序。

作为本发明所涉及的连接器制造方法的优选实施方式,其特征在于,设置于上述壳体的壳体背面的上述开口部通过从上述端子取下上述固定夹具而形成。

作为本发明所涉及的连接器制造方法的优选实施方式,其特征在于,通过上述可动侧模具分别按压上述端子的上述倾斜部的工序以上述倾斜部各自的位置为基准,将上述可动侧模具定位在固定位置。

作为本发明所涉及的连接器制造方法的优选实施方式,其特征在于,通过上述可动侧模具分别按压各个上述端子的上述倾斜部的工序包含如下工序,即:通过设置于上述可动侧模具的中央部分的底部固定壁来按压上述端子的上述底部的底部表面,通过设置于上述可动侧模具的端部分的可动部支承壁来支承上述端子的上述可动部,

通过上述可动侧模具确定第一空间以及第二空间,上述第一空间处于上述端子的上述固定部的固定部表面与上述底部固定壁之间,上述第二空间处于上述底部固定壁与上述可动部支承壁之间且处于上述端子的上述可动部的周围。

在包括具备成为与对象端子的接点的可动接点的可动部、与可动部对置并具备成为与对象端子的接点的固定接点的固定部、以及将可动部与固定部之间相连的底部的端子中,通过在固定接点与底部之间的侧面设置倾斜部,从而在通过模具或固定夹具等支承端子的侧面时,倾斜部变成适合于基于模具或者固定夹具等进行的支承的突起,能够无间隙地充分支承端子,从而能够防止在嵌件成型时绝缘体的树脂流入到不希望的部分。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包含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端子的插座连接器与对象侧的插头连接器的图。

图2是包含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端子的插座连接器与对象侧的插头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3是从与插头连接器嵌合的一侧观察包含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端子的插座连接器的图。

图4是表示沿着图3中的线a-a切取出的插座连接器所包含的端子周边部分的图。

图5是从侧面观察图4所示的端子周边部分的图。

图6是从与插头连接器嵌合的一侧观察图5所示的端子周边部分的立体图。

图7是从基板侧观察图5所示的端子周边部分的立体图。

图8是仅示出从图6所示的端子周边部分切取出的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端子的图。

图9是仅示出图6所示的端子周边部分中的壳体部分的图。

图10是仅示出图7所示的端子周边部分中的壳体部分的图。

图11是表示在嵌件成型时通过模具支承端子的下部的情形的图。

图12是表示在嵌件成型时使另一可动侧模具从上部覆盖于支承端子的下部的固定侧模具的情形的图。

图13是沿着图12中的线b-b将可动侧模具及端子切断并从上方观察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插座连接器;110…插座壳体;110a…壳体背面;112…第一侧壁部;112a…内壁面;112b…顶部壁面;114…第二侧壁部;116…嵌合凸部;120…插座端子;121…安装部;122…脚部;123…顶部;124…固定接点;125…固定部;125a…固定部表面;125b…固定部侧面;126…底部;126a…底部表面;126b…底部背面;127…可动部;128…可动接点;129…可动端部;130…倾斜部;131…接点侧面;132…扩幅部;140…开口部;141…倾斜内壁部;142…扩幅内壁部;143…支承顶部;144…支承安装部;200…插头连接器;210…插头壳体;212…第一侧壁部;214…第二侧壁部;216…嵌合凹部;220…插头端子;221…安装部;222…内侧脚部;223…顶部;224…接点;225…外侧脚部;300…基板;400…基板;500…固定侧模具;510…固定夹具;520…第一树脂充填空间;530…第二树脂充填空间;600…可动侧模具;610…可动部支承壁;612…底部固定壁;614…外侧壁部;616…第一空间;618…第二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用于说明实施方式的全部图中,作为原则对同一部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重复的说明。另外,各个实施方式虽独立地被说明,但不排除组合相互的构成要素来构成连接器及端子的情况。

图1表示包含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端子的连接器(插座连接器)与对象侧连接器(插头连接器)。本发明的连接器例如能够用作手机、智能手机、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等小型电子设备中的内部部件。如图1所示,这里,在本发明中,将排列有连接器所包含的多个端子的方向称为长边方向,长边方向为x1-x2方向(x轴方向),将与长边方向(x轴方向)正交的方向称为短边方向,短边方向为y1-y2方向(y轴方向)。

连接器的嵌合方向为图中的z1-z2方向(z轴方向)。插座连接器100与处于z轴方向的z2侧的对象连接器亦即插头连接器200嵌合,插头连接器200与处于z轴方向的z1侧的对象连接器亦即插座连接器100嵌合,而分别电连接。

另外,关于插座连接器100及插座端子120中的上下方向,将基板侧(安装于基板的一侧)设为“下”或“背”,将接收插头连接器200及插头端子220的一侧设为“上”或“表”。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亦即插座连接器100包括插座壳体110和插座端子120。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座连接器100的大小是长边方向(x轴方向)为1.5~3.0mm左右,短边方向(y轴方向)为1.5~2.5mm左右,嵌合方向(z轴方向)为0.5~1.0mm左右。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端子亦即插座端子120由磷青铜等金属构成,埋入于插座壳体110的长边方向(x轴方向)的第一侧壁部112,并使与作为对象端子的插头端子220接触的表面从第一侧壁部112露出而保持于插座壳体110。插座端子120在端部具备用于安装于基板的安装部121。

插座壳体110由液晶聚合物(lcp)等绝缘性的树脂构成,并具备长边方向(x轴方向)的第一侧壁部112及短边方向(y轴方向)的第二侧壁部114,在由第一侧壁部112及第二侧壁部114围起来的中央部分具备沿长边方向(x轴方向)延伸的嵌合凸部116。即,插座壳体110在插座端子120的可动部127侧包含嵌合凸部116,在插座端子120的固定部125侧包含第一侧壁部112。

作为对象连接器的插头连接器200包括插头壳体210和插头端子220。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头连接器200的大小是长边方向(x轴方向)为1.0~2.5mm左右,短边方向(y轴方向)为1.2~2.0mm左右,嵌合方向(z轴方向)为0.4~0.8mm左右。插头端子220由磷青铜等金属构成,埋入于插头壳体210的长边方向(x轴方向)的第一侧壁部212,并使与插座端子120接触的表面从第一侧壁部212露出,而保持于插头壳体210。插头端子220在端部具备用于安装于基板的安装部221。插头壳体210由液晶聚合物(lcp)等绝缘性的树脂构成,并具备长边方向(x轴方向)的第一侧壁部212及短边方向(y轴方向)的第二侧壁部214,在由第一侧壁部212及第二侧壁部214围起来的中央部分具备嵌合凹部216(参照图2)。

图2是将图1所示的插座连接器100及对象侧的连接器亦即插头连接器200从插座端子120及插头端子220所在的位置分别沿短边方向(y轴方向)切断后的剖视图。在图2中,也示出了在图1中未图示的基板。这里,将印刷布线基板及挠性扁平电缆等供连接器安装的部件简称为“基板”。插座端子120的安装部121通过焊接等安装于基板300,插头端子220的安装部221通过焊接等安装于基板400。在插座连接器100与插头连接器200嵌合的嵌合状态下,嵌合凸部116收容于嵌合凹部216。

参照图2,插座端子120在基板侧的端部具备安装部121,从安装部121经由向上方(z轴方向的z2侧)弯曲的部分而具备脚部122。脚部122与固定接点124及固定部125以夹着插座壳体110的第一侧壁部112的方式对置,脚部122与固定接点124及固定部125之间经由位于第一侧壁部112的端部的顶部123而相连。

结合图1与图2一起来进行参照,脚部122的周围除与顶部123邻接的部分以外,全部被插座壳体110的树脂覆盖。即,脚部122除与顶部123邻接的部分以外埋入于第一侧壁部112,来保持于插座壳体110。脚部122、顶部123、固定接点124及固定部125的背面(与和对象端子接触的面相反一侧的面)由第一侧壁部112支承。即,插座端子120的脚部122与固定部125由第一侧壁部112支承彼此对置的面。

固定接点124通过使与顶部123邻接的固定部125的部分向可动接点128侧(若在y1侧具有固定部125则为y2侧,若在y2侧具有固定部125则为y1侧)突出而形成。固定接点124在与作为对象端子的插头端子220嵌合的嵌合状态下,与外侧脚部225抵接并电连接。固定接点124及固定部125为了在与对象端子嵌合时不移动,而使与和对象端子接触的面相反一侧的面由第一侧壁部112支承并进行固定。

插座端子120在固定部125与可动部127之间包含与它们相连的底部126。底部126沿插座连接器100的短边方向(y轴方向)延伸,并经由呈直角弯曲的部分而与固定部125及可动部127相连。底部126的基板侧(与接收对象端子的面(z2侧的面)相反一侧(z1侧))的面的一部分被插座壳体110的嵌合凸部116附近的树脂支承。

可动部127不与嵌合凸部116的侧壁接触而为自由端,并包含使端部周边向固定接点124侧突出而形成的可动接点128,且在比可动接点128靠端部的位置包含可动端部129。可动部127在接收作为对象端子的插头端子220并进行嵌合时,由于弹性被向嵌合凸部116侧按压而变形,并在嵌合状态下,可动接点128与插头端子220的内侧脚部222抵接并电连接。

插头端子220在基板侧的端部具备安装部221,并从安装部221经由向下方弯曲的部分而具备内侧脚部222。内侧脚部222与外侧脚部225以夹着插头壳体210的第一侧壁部212的方式对置,内侧脚部222与外侧脚部225之间经由位于第一侧壁部212的端部的顶部223而相连。内侧脚部222、顶部223、接点224、外侧脚部225的背面(与和对象端子接触的面相反一侧的面)由第一侧壁部212支承。

接点224通过使与顶部223邻接的外侧脚部225的部分向外侧突出而形成,并在与作为对象端子的插座端子120嵌合的嵌合状态下,与固定部125抵接并电连接。内侧脚部222、顶部223、接点224及外侧脚部225为了在与对象端子嵌合时不移动,而被第一侧壁部212固定。

图3是从上侧(与插头连接器嵌合的一侧)观察包含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端子的插座连接器的图。在图3中,对插座连接器100中的多个端子中的一部分标注附图标记“120”,并省略其他相同形状的端子的附图标记来示出。插座壳体110包含多个插座端子120,多个插座端子120沿着插座壳体110的长边方向(x轴方向)等间隔地排列。

将沿着图3中的线a-a切取出的端子周边部分在图4至图7中示出。图4是从上方观察沿着线a-a切取出的端子周边部分的图,图5是从侧面(x轴方向)观察端子周边部分的图。图6是从上方(z轴方向的z2侧)观察沿着线a-a切取出的端子周边部分的立体图,图7是从下方(z轴方向的z1侧)观察端子周边部分的立体图。

如图3至图6所示,插座端子120的可动端部129收容于在插座连接器100的嵌合凸部116形成的空间,在与作为对象端子的插头端子220嵌合的嵌合状态下,可动部127变形而使可动端部129能够向嵌合凸部116侧移动。如图4所示,插座端子120从嵌合方向(z轴方向)的插头连接器200侧(z2侧)观察时为左右对称,一方的单侧结构当然与另一方的单侧结构相同。

如图5及图7等所示,插座端子120的固定部125埋入并支承于第一侧壁部112,与可动部127对置的固定部表面125a及固定部125的固定部侧面125b(固定接点124与底部126之间的侧面)的一部分从第一侧壁部112露出。即,固定部125的固定部侧面125b并非遍及插座端子120的板厚全部被插座壳体110的树脂覆盖。在固定部表面125a及固定部侧面125b的一部分从第一侧壁部112的内壁面112a露出的状态下将固定部125支承固定于第一侧壁部112。

如图4至图7等所示,插座端子120的固定接点124相比第一侧壁部112的内壁面112a向嵌合凸部116侧突出,固定接点124的接点侧面131从第一侧壁部112露出。参照图7,在插座壳体110的与基板对置的面亦即壳体背面110a设置有开口部140,至少插座端子120的底部126的背面亦即底部背面126b及其周边的弯曲部分从开口部140露出。

图8是仅示出了从图6所示的端子周边部分取出的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端子的图。在图8的基础上,如图4至图6所示,固定部125在固定部侧面125b,在固定接点124与底部126之间的位置具备倾斜部130。倾斜部130以扩大固定部125的宽度的方式形成。固定部125具有一对倾斜部130,倾斜部130分别设置于固定部125两侧的固定部侧面125b。即,固定部125在一侧的固定部侧面125b具备一对倾斜部130中的一个倾斜部,在另一侧的固定部侧面125b具备另一个倾斜部。

插座端子120以固定部125与可动部127经由底部126而对置的方式使底部126与固定部125之间相对于底部126向嵌合方向(z轴方向)上方(z2侧)弯曲,并使底部126与可动部127之间也同样地相对于底部126向嵌合方向(z轴方向)上方(z2侧)弯曲,由此插座端子120的从固定部125经由底部126至可动部127的部分形成为u字状。插座端子120在倾斜部130与底部126之间的端子侧面(倾斜部130与底部126之间的弯曲部分及其周边部分的侧面)具有扩幅部132。即,扩幅部132形成在从固定部125的倾斜部130经由弯曲部分至底部126的侧面的中途之间。

如图5或图6所示,固定部125的固定部侧面125b的一部分从第一侧壁部112露出。在固定部125的固定部侧面125b的一部分,包含接点侧面131的一部分、设置于固定部125的固定部侧面125b的倾斜部130的一部分、以及扩幅部132的一部分。底部126的平坦部分的表面亦即底部表面126a与底部表面126a的周围的插座壳体110的树脂的表面共面。另外,固定接点124与第一侧壁部112的内壁面相比向可动接点128侧突出,顶部123与第一侧壁部112的顶部壁面112b共面。

图9及图10是分别仅示出图6及图7所示的端子周边部分中的壳体部分的图。对通过与插座端子120的嵌件成型而形成的插座壳体110而言,绝缘体的树脂围绕插座端子120的周围,支承插座端子120的壳体部分包括:与插座端子120的倾斜部130接触的倾斜内壁部141;与扩幅部132接触的扩幅内壁部142;以及对顶部123的背面(基板侧的面)进行支持的支承顶部143。另外,在插座壳体110的背面亦即壳体背面110a,除将插座端子120的底部126的底部背面126b及其周边部分露出的开口部140以外,还包括支承安装部121的支承安装部144。

图11是表示在嵌件成型时通过模具支承插座端子的下部的情形的图。为了通过嵌件成型形成将多个插座端子120沿长边方向(x轴方向)等间隔地排列成两列的插座壳体110,插座端子120通过固定侧模具500的固定夹具510被固定于模具。固定夹具510支承并固定插座端子120的底部126的底部背面126b及其周边的弯曲部分。图7及图10所示的形成于插座壳体110的壳体背面110a的开口部140为在嵌件成型后将固定夹具510取下后的痕迹。即,开口部140为将对插座端子120进行固定的模具、固定夹具等在嵌件成型结束后从插座端子120取下时形成的孔。

图12是表示在嵌件成型时将另一可动侧模具从上部(z轴方向的z2侧)覆盖于支承端子的下部(z轴方向的z1侧)的固定侧模具的情形的图。可动侧模具600构成为能够将通过固定夹具510固定于固定侧模具500的插座端子120收容于内部。而且,可动侧模具600覆盖于通过固定夹具510将插座端子120进行固定的固定侧模具500,由此能够将插座端子120放入可动侧模具600的内部,能够确定树脂进入插座端子120的脚部122的周围、脚部122与固定部125之间、以及底部背面126b与固定侧模具500之间的空间。例如,能够在脚部122与固定部125之间以及脚部122的外侧(图12中的y2侧)通过可动侧模具600分别形成第一树脂充填空间520及第二树脂充填空间530。此时,插座端子120的倾斜部130分别被可动侧模具600按压。

可动侧模具600在插座端子120的可动部127侧(图12中的y1侧)的端部分具有可动部支承壁610,可动部支承壁610用于支承可动部127防止在嵌件成型时树脂的侵入。另外,可动侧模具600在中央部分具有底部固定壁612,底部固定壁612用于与底部126的底部表面126a抵接,并为了对底部背面126b进行固定而在其与固定夹具510之间夹住底部126。进一步,可动侧模具600在脚部122侧(图12中的y2侧)具有确定脚部122的第二树脂充填空间530的外侧壁部614。

在通过可动侧模具600支承插座端子120的侧面时,插座端子120的一对倾斜部130成为适合于基于可动侧模具600进行的支承的突起,而能够无间隙地充分支承插座端子120。即,在进行嵌件成型时,当将可动侧模具600从上(z2侧)向下(z1侧)移动,来使可动侧模具600覆盖于固定侧模具500时,可动侧模具600能够将插座端子120的一对倾斜部130作为突起牢固地按压,从而能够将插座端子120可靠地固定于固定侧模具500。另外,可动侧模具600通过按压插座端子120的一对倾斜部130,从而能够以倾斜部130各自的位置为基准,将可动侧模具600定位在固定位置,从而能够预先防止由于可动侧模具600的偏移而可产生的模具与端子之间的间隙。

在通过嵌件成型形成包含一个以上的插座端子120的插座壳体110时,首先,通过固定侧模具500、可动侧模具600、固定夹具510等将端子沿能够成为插座壳体110的长边方向(x轴方向)的方向排列。接着,向由模具确定出的空间(第一树脂充填空间520及第二树脂充填空间530等)流入具有流动性的绝缘性树脂,由此能够通过树脂全部覆盖插座端子120的除顶部123的周边部分以外的脚部122的周围。另外,能够使插座端子120的顶部123、固定部125的固定部表面125a与固定部侧面125b的一部分、底部表面126a、以及可动部127从树脂露出,并通过树脂覆盖除此之外的部分。最后,能够在使树脂固化之后,将可动侧模具600及固定侧模具500取下,将通过树脂的固化而成形的壳体取出。最终,能够形成埋入并保持有多个插座端子120的插座壳体110。

在插座端子120中,对于从插座壳体110的树脂露出的部分,通过可动侧模具600按压并覆盖固定接点124的接点侧面131、固定部125的固定部侧面125b、倾斜部130、以及扩幅部132的弯曲部分的周边部分,并通过固定侧模具500覆盖安装部121的周边部分,从而能够防止在嵌件成型时树脂的流入。特别是,设置于插座端子120的固定部125的固定部侧面125b的倾斜部130作为适合于基于模具或固定夹具等进行的支承的突起而发挥功能,与在侧面不设置倾斜部的情况相比,通过可动侧模具600将插座端子120按压于固定夹具510的垂直方向(z轴方向的z1侧)的力也传递至插座端子120的倾斜部130,从而能够无间隙地覆盖插座端子120(特别是固定部125)的侧面。

像这样通过可动侧模具600并利用插座端子120的倾斜部130,来通过与固定侧模具500夹住插座端子120,由此能够无间隙地支承插座端子120的固定部侧面125b,而能够适当防止树脂向插座端子120的表面、固定部125的固定部侧面125b的一部分流入,并经由嵌件成型,例如能够形成图3至图6所示那样的插座壳体110。

有时例如由于端子在制造上的误差等各种因素而在端子的平坦的侧面产生变形等的情况下引起端子的平坦侧面与模具或者固定夹具等之间的间隙,但通过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端子亦即插座端子120的侧面设置倾斜部130,从而基于可动侧模具600的向垂直方向按压的力传递至倾斜部130,与以往相比能够更强地进行支承,因此即使在端子的平坦侧面存在变形等,也能够将由此产生的侧面与模具之间的间隙填埋。这样一来,能够适当地防止树脂向插座端子120的表面、固定部125的固定部侧面125b的一部分流入。

图13是沿着图12中的线b-b将模具及端子切断并从上方观察的剖视图。插座端子120的固定部125的固定部侧面125b、与在可动侧模具600的底部固定壁612的表面形成为凹状的槽部分的侧面接触,倾斜部130通过配合其形状而形成的可动侧模具600的底部固定壁612的槽部分被无间隙地支承。在插座端子120的固定部125的固定部表面125a、与面向比固定部125突出的固定接点124的底部固定壁612之间形成第一空间616,但第一空间616为将周围通过可动侧模具600(底部固定壁612)无间隙地被封堵而在嵌件成型时不流入树脂的空间。通过封堵这样的间隙,从而能够使插座端子120的固定部125的固定部表面125a及固定部侧面125b的一部分从插座壳体110的树脂露出。

在可动部127与底部固定壁612之间也形成第二空间618,但为将第二空间618的周围通过可动部支承壁610与底部固定壁612被无间隙地封堵而在嵌件成型时不流入树脂的空间。通过封堵这样的间隙,从而能够使可动部127从插座壳体110的树脂露出。固定部125与脚部122之间为用于填充树脂的空间亦即第一树脂充填空间520,脚部122与外侧壁部614之间也同样地为用于填充树脂的空间亦即第二树脂充填空间530。

如以上所述,本发明的各个实施方式并非是独立的,能够分别进行组合来适当实施。

工业上可利用性

本发明所涉及的连接器在进行电气信号的高速传送的智能手机、手机等电子设备中,能够利用于将基板间通过扁平电缆连接等的用途。


技术特征:

1.一种端子,用于连接器,其中,包括:

可动部,其具备成为与对象连接器的对象端子的接点的可动接点;

固定部,其与所述可动部对置,并具备成为与所述对象端子的接点的固定接点;以及

底部,其将所述可动部与所述固定部之间相连,

所述固定部具有一对倾斜部,所述倾斜部分别设置于所述固定部的两侧的固定部侧面,

所述倾斜部以扩大所述固定部的宽度的方式形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其中,

所述端子以所述固定部与所述可动部经由所述底部对置的方式,使所述底部与所述固定部之间以及所述底部与所述可动部之间弯曲而形成为u字状,

所述端子在从所述倾斜部至所述底部的中途之间的端子侧面还包括扩幅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端子,其中,

所述端子还包括:

脚部,其在端部具备用于安装于基板的安装部;和

顶部,其将所述固定接点及所述固定部与所述脚部之间相连,

所述脚部与所述固定部对置。

4.一种连接器,其中,包括:

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端子;和

壳体,其保持所述端子,

所述壳体在所述端子的所述可动部侧包含嵌合凸部,在所述端子的所述固定部侧包含侧壁部,

所述壳体至少使所述底部的底部背面从设置于壳体背面的开口部露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固定部埋入并支承于所述侧壁部,使与所述可动部对置的面及所述固定部的侧面的一部分从所述侧壁部露出。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在从所述侧壁部露出的所述固定部侧面的一部分,包含所述固定接点的侧部亦即接点侧部的一部分、所述倾斜部的一部分、以及所述扩幅部的一部分。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底部的平坦部分的底部表面与所述底部表面的周围的所述壳体的树脂的表面共面。

8.根据权利要求5~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固定接点与所述侧壁部的内壁面相比向所述可动接点侧突出,所述顶部与所述侧壁部的顶部壁面共面。

9.根据权利要求5~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壳体包含多个所述端子,

所述多个端子沿着所述壳体的长边方向等间隔地排列,

所述多个端子的所述脚部与所述固定部由所述侧壁部支承对置的面。

10.一种连接器制造方法,用于制造权利要求4~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包括:

通过固定夹具将所述端子固定于固定侧模具的工序;

向固定有所述端子的所述固定侧模具覆盖构成为能够将所述端子收纳于内部的可动侧模具,由此将所述端子放入所述可动侧模具的内部,并通过所述可动侧模具分别按压所述端子的所述倾斜部的工序;

向所述固定侧模具与所述可动侧模具之间的空间注入用于形成所述壳体的绝缘性的树脂的工序;

使所述树脂固化的工序;以及

将所述可动侧模具及所述固定侧模具取下,取出将所述树脂固化而形成并保持所述端子的壳体的工序。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连接器制造方法,其中,

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壳体背面的所述开口部通过从所述端子取下所述固定夹具而形成。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连接器制造方法,其中,

通过所述可动侧模具分别按压所述端子的所述倾斜部的工序以所述倾斜部各自的位置为基准,将所述可动侧模具定位在固定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0~1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制造方法,其中,

通过所述可动侧模具分别按压所述端子的所述倾斜部的工序包含如下工序,即:通过设置于所述可动侧模具的中央部分的底部固定壁来按压所述端子的所述底部的底部表面,通过设置于所述可动侧模具的端部分的可动部支承壁来支承所述端子的所述可动部,

通过所述可动侧模具确定第一空间以及第二空间,所述第一空间处于所述端子的所述固定部的固定部表面与所述底部固定壁之间,所述第二空间处于所述底部固定壁与所述可动部支承壁之间且处于所述端子的所述可动部的周围。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端子、连接器以及连接器制造方法。将基板间连接的现有连接器安装于小型电子设备内的基板,因此是很小的连接器。若埋入壳体的多个端子本身较小,则当将这些端子与壳体嵌件成型时,有时不能通过模具或者固定夹具等无间隙地充分覆盖从壳体露出的端子的一部分,因此不能防止树脂向该一部分流入。在包括具备成为与对象端子的接点的可动接点的可动部、具备成为与对象端子的接点的固定接点的固定部、及将可动部与固定部之间相连的底部的端子中,通过在固定接点与底部之间的侧面设置构成为将固定部的宽度扩大的倾斜部,倾斜部变成适合于基于模具或者固定夹具等进行支承的突起,能无间隙地充分支承端子,提供适合于基于嵌件成型形成壳体的端子。

技术研发人员:小林勇贵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技术研发日:2019.11.29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2717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