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68


本发明涉及连接器。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阳连接器,该阳连接器具备:阳端子零件,其具有突片部;罩部,突片部突出地配置到该罩部的内侧;以及动板,其能移动地配置在罩部内,在初期位置(保护位置)对突片部的顶端部进行定位保护。

成为阳连接器的嵌合对方的阴连接器具备:阴连接器壳体,其具有能嵌合到动板内的主体部;和环状的密封部件,其嵌合到主体部的外周,外表面与罩部的内表面紧贴,内表面与主体部的外表面紧贴。阴阳两连接器通过密封部件液密地嵌合。

另外,在两连接器脱离时,通过在密封部件与动板之间产生的摩擦力,动板能够与阴连接器壳体的脱离动作连动而向初期位置返回。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68401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上述阴连接器是容许在与嵌合方向正交的径向大型化的结构。但是,例如在包括在组装时使阴连接器插通于面板的孔的工序的情况下,为了避免与面板干涉,需要将阴连接器在径向减小。因此,有时要求将密封部件组装到罩部内而不是阴连接器壳体,与密封部件的壁厚相应地将阴连接器在径向减小。

另一方面,在将密封部件组装到罩部内的情况下,作为用于使动板向初期位置返回的方法,例如假设在阴连接器壳体的外表面设置钩挂动板的突起时,相应地阴连接器壳体在径向大型化。另外,也产生如下问题:在两连接器的嵌合过程中,突起与罩部内的密封部件干涉,密封部件损伤而不能确保预定的密封性。

本发明是基于如上述的情况而完成的,以避免阴连接器变为大型、而且防止在两连接器的嵌合过程中密封部件损伤为课题。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连接器的特征在于,由能相互嵌合脱离的阳连接器及阴连接器构成,所述阳连接器具备:所述阳连接器具备:阳端子零件,其具有突片;罩部,其具有嵌合空间,所述突片突出地配置到所述嵌合空间;动板,其能在保护位置与退避位置之间移动地配置在所述嵌合空间中,在所述阳连接器与所述阴连接器的嵌合过程中从所述保护位置向所述退避位置移动,在所述阳连接器与所述阴连接器的脱离过程中从所述退避位置向所述保护位置移动,在所述保护位置上对所述突片的顶端部进行定位保护;臂部,其设置于所述动板,具有与所述动板的移动方向交叉的向内的卡止突起;以及密封部件,其在所述嵌合空间中比所述动板靠开口侧配置,外表面与所述罩部的内表面紧贴,所述阴连接器具备阴壳体,所述阴壳体嵌合到所述嵌合空间,所述阴壳体在外表面具有:密封面,其在所述阳连接器与所述阳连接器嵌合时与所述密封部件的内表面紧贴;和凹部,其比所述密封面在向所述嵌合空间嵌合的嵌合方向前方向内侧凹陷,在所述阳连接器与所述阳连接器的脱离过程中所述卡止突起卡止于凹部的侧面。

在阴壳体的外表面设置有密封面和凹部,没有设置用于使动板返回到保护位置的突起、密封部件。因此,能够防止阴连接器在径向变为大型。

在两连接器的嵌合过程中,凹部为在比密封面靠嵌合方向前方向内侧凹陷的形态,所以不会与配置于罩部的嵌合空间中的密封部件强烈干涉。因此,能够防止密封部件损伤,能够确保预定的密封性。

在两连接器的嵌合过程中,通过卡止突起卡止于凹部的侧面,从而能够使动板与阴壳体从罩部脱离的脱离动作连动,能够使动板从退避位置向保护位置返回。

因此,根据本发明,能够实现阴连接器的小型化,并且能够确保阳连接器的防水性及动板的预定动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中的阳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阳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3是阳连接器的主视图。

图4是图3的x-x线剖视图。

图5是在动板位于保护位置的情况下将阳连接器沿着前后方向剖开的立体图。

图6是在动板位于退避位置的情况下将阳连接器沿着前后方向剖开的立体图。

图7是壳体单元的主视图。

图8是壳体单元的后视图。

图9是将壳体单元水平剖开的立体图。

图10是阴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11是阴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12是密封部件的主视图。

图13是密封部件的侧视图。

图14是动板的主视图。

图15是位于嵌合状态的两连接器的侧剖视图。

图16是位于嵌合状态的两连接器的俯视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示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

(1)所述罩部具有板锁定部,所述板锁定部突出到所述嵌合空间,将处在所述保护位置的所述动板卡止而保持为限制移动状态,所述板锁定部在所述阳连接器与所述阴连接器嵌合时与所述凹部对应地配置。据此,凹部兼备将卡止突起卡止的功能和使板锁定部退避的功能,因此与分别设置两功能相比,能够将阴壳体的构成简化。

(2)所述罩部由主体侧罩部和顶端侧罩部构成,在所述主体侧罩部配置有所述动板,所述顶端侧罩部比所述主体侧罩部靠所述嵌合空间的开口侧配置,与所述主体侧罩部连结,所述密封部件被夹在所述主体侧罩部与所述顶端侧罩部之间而固定。例如当在罩部设置有如板锁定部那样的结构时,有时在罩部难以设置保持密封部件的台座部分。在那方面,根据上述构成,因为密封部件被夹在主体侧罩部与顶端侧罩部之间而固定,所以能够将密封部件没有障碍地组装到罩部。

(3)所述顶端侧罩部具有锁定部,所述锁定部将所述阴壳体卡止而保持为嵌合状态。通过顶端侧罩部具有锁定部,从而顶端侧罩部不会成为专用部件,能够与在主体侧罩部不设置锁定部相应地将主体侧罩部的构成的自由度提高。

<实施例1>

以下,参照图1~图16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1。如图15及图16所示,本实施例1由能相互嵌合脱离的阳连接器10及阴连接器100构成。如图1及图4所示,阳连接器10具备阳端子零件11、阳壳体12、检测部件13、动板14、止动体15、密封部件16、密封栓17以及后保持体18。如图10、图11及图15所示,阴连接器100具备阴端子零件101、阴壳体102、止动体104、密封栓103以及后保持体105。在此,阳连接器10的止动体15、密封栓17及后保持体18分别与阴连接器100的止动体104、密封栓103及后保持体105形态不同,但是实质上发挥相同功能,因此标注相同名称。关于各部件的详细结构也是同样,如果实质上发挥相同功能,就标注相同名称。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关于前后方向,将两连接器10、100在开始嵌合时相互面对的面侧作为前侧,上下方向以图15的上下方向基准。图1所示的阳连接器10的分解立体图按照所述上下方向的基准,但是图10所示的阴连接器100的分解立体图、图11的阴连接器100的立体图等与所述上下方向的基准相反。左右方向是图3的左右方向,与宽度方向同义。

<阴端子零件101>

阴端子零件101通过对导电性的金属板进行弯曲加工等而成形,形成为在前后方向细长的形状。如图15所示,阴端子零件101在前部具有筒状的连接部106。在两连接器10、100嵌合时,阳端子零件11的后述的突片20插入连接到连接部106。阴端子零件101在后部具有与电线107的末端部电气地及机械地连接的筒部108。

<阴壳体102>

阴壳体102为合成树脂制,如图10及图11所示,形成为上下方向的厚度较薄的沿着宽度方向的扁平形状,在俯视时呈在前后方向稍长的大致矩形。阴壳体102具有在前后方向贯穿的多个腔109。如图16所示,各腔109在宽度方向排成一列地配置,如图15所示,在内壁下表面突出地设置有矛状部110。在各腔109插入阴端子零件101。阴端子零件101通过连接部106卡止于矛状部110而防脱地保持于腔109内。

在阴壳体102的侧面且比前后方向中央稍微靠后方设置有爪状的锁定接受部111。如图16所示,锁定接受部111与设置于阳壳体12的锁定部58卡止,起到将两连接器10、100保持为嵌合状态的作用。

在阴壳体102的上下表面设置有在俯视及仰视时呈大致矩形的浅底的凹部112。如图10及图11所示,凹部112具有平坦的底面部113,由沿着宽度方向的前缘及后缘和沿着前后方向的一侧缘划定底面部113的周围。凹部112的一侧缘靠近阴壳体102中的设置有锁定接受部111的侧面而配置。与凹部112的一侧缘对置的另一侧开放。如图15所示,凹部112的前缘沿着上下方向(凹部112的深度方向)配置,构成为能够与动板14的后述的卡止突起66卡止的卡止缘114。凹部112在阴壳体102的上下表面上下对称地成对。

如图10及图11所示,在阴壳体102的上下表面、比凹部112靠后方且宽度方向的偏心位置设置有保持体锁定槽115,保持体锁定槽115在宽度方向延伸,且延伸方向的一端开放。保持体锁定槽115在阴壳体102的上下表面上下对称地成对。后保持体105的后述的保持体锁定部122进入到保持体锁定槽115并与其卡止。

阴壳体102的外表面在前后方向上在凹部112与锁定接受部111之间具有密封面116,密封面116在周向上没有台阶地连续。密封面116由在周向上交替地配置的平坦面(上表面、下表面及侧面)和曲面(四角面)构成,如图15所示,在两连接器10、100的嵌合完成时与密封部件16的内表面紧贴。

<阴连接器100的止动体104>

止动体104为合成树脂制,如图10所示,形成为沿着宽度方向的扁平形状,整体收纳于阴壳体102的前部的下方空间(参照图15)。止动体104在与各腔109对应的位置具有多个板状的检测片117。在阴端子零件101没有正规插入到腔109内的情况下,检测片117与处于挠曲状态的矛状部110干涉,从而限制止动体104相对于阴壳体102的安装动作,据此,能够检测出阴端子零件101停留在半插入状态。另一方面,如果阴端子零件101正规插入到腔109,则止动体104正规安装到阴壳体102,如图15所示,检测片117进入到矛状部110的挠曲空间并限制矛状部110的挠曲动作,从而二次防止阴端子零件101脱离。

<阴连接器100的密封栓103>

密封栓103为硅橡胶等的橡胶制,构成为总括橡胶栓,如图10所示,形成为在宽度方向长、在前后方向具有预定厚度的垫状的形态。密封栓103在与各腔109对应的位置具有在前后方向贯穿的多个密封孔118。各密封孔118在密封栓103中沿宽度方向排成一列地配置。如图15所示,与阴端子零件101连接的电线107与在密封孔118的内表面形成的唇部分弹性地紧贴,在密封孔118中液密地插通。在密封栓103的外表面设置有在前后方向排列配置的多条外周唇部123。在密封栓103收纳于阴壳体102的后部内时,阴壳体102的后部内表面与各外周唇部123弹性地紧贴,阴壳体102内保持为液密。

<阴连接器100的后保持体105>

后保持体105为合成树脂制,如图10所示,由在宽度方向较长的块状的保持体主体部119、和从保持体主体部119的后端遍及全周向外侧伸出的锷部120构成。锷部120在主视时形成为大致矩形的板状。作业者能够一边将手指抓住锷部120一边进行两连接器10、100的嵌合脱离操作。

保持体主体部119的整体收纳于阴壳体102的后部内。保持体主体部119在与各腔109及各密封孔118对应的位置具有在前后方向贯穿的多个贯穿孔121。阴端子零件101在组装时依次经由贯穿孔121及密封孔118而插入到腔109内。电线107松动插入到保持体主体部119的各贯穿孔121。在保持体主体部119的上下表面、且宽度方向的偏心位置设置有沿着宽度方向的肋状的保持体锁定部122。保持体锁定部122在保持体主体部119的上下表面上下对称地成对。通过保持体锁定部122从内侧进入到保持体锁定槽115与其卡止,从而后保持体105在防止密封栓103脱离的同时保持于阴壳体102。在后保持体105保持于阴壳体102的状态下,如图11所示,保持体锁定部122不会从保持体锁定槽115突出地收纳于保持体锁定槽115内,锷部120的外周部分大致沿着阴壳体102的外周部分且实质上没有台阶地配置。

<阴连接器100>

如上所述,阴连接器100形成为在阴壳体102的内部收纳阴端子零件101、止动体104、密封栓103以及后保持体105的结构,如图11所示,如果除去向侧方突出的锁定接受部111,则不具有从阴壳体102的外表面向外侧特别大地突出的部分,成为在与嵌合方向正交的径向上细长的形态。因此,阴连接器100能够满足小型化的要求,容许向径向尺寸被限制的面板贯穿孔的插通、向狭小空间的插入等。

<阳端子零件11>

阳端子零件11通过对导电性的金属板进行弯曲加工等而成形,形成为在前后方向细长的形状。如图4所示,阳端子零件11具有筒状的端子主体部19、向端子主体部19的前方突出的突片20、以及与端子主体部19的后方相连的筒部21。在筒部21电气地及机械地连接有电线22的末端部。

<阳壳体12>

阳壳体12为合成树脂制,如图4所示,由扁平形状的壳体主体23和配置于壳体主体23的外周侧的外周部24构成。外周部24在整体上呈在前后方向较长的扁平筒状,由配置于前部的罩部25、配置于后部的收纳筒部26、以及将罩部25和收纳筒部26连接的中间部27构成。罩部25内形成为在前方开放的嵌合空间28,从前方可嵌合阴壳体102。收纳筒部26内形成为在后方开放的收纳空间29,从后方可嵌合密封栓17。

罩部25能够分离为主体侧罩部30和顶端侧罩部31。阳壳体12中、除顶端侧罩部31之外的部分、即壳体主体23、主体侧罩部30、中间部27以及收纳筒部26作为壳体单元32不能分离地构成为一体。

如图7、图8及图16所示,壳体主体23具有在前后方向贯穿的多个腔74。各腔74在宽度方向排成一列地配置,如图4及图5所示,在内壁下表面突出地设置有矛状部33。阳端子零件11插入到各腔74。阳端子零件11通过端子主体部19卡止于矛状部33而防脱地保持于保持腔74内。

如图8所示,壳体单元32在左右侧(宽度方向的两侧)且壳体主体23与中间部27之间具有左右成对的连结部34。壳体主体23和中间部27通过连结部34连结。并且,如图4所示,壳体单元32在上下侧且两连结部34之间具有上下成对的连通空间35。连通空间35呈在宽度方向长的扁平的狭缝孔状,遍及壳体主体23(也是中间部27)的全长在前后方向延伸,前端与嵌合空间28连通,后端与收纳空间29连通。壳体单元32的上下侧除后述的板锁定部44的形成位置之外,通过嵌合空间28、连通空间35及收纳空间29在前后方向贯穿。

如图8及图9所示,外周部24在收纳筒部26的外侧的左右侧面具有向两侧突出的爪状的保持体锁定部36。如图1所示,外周部24的外侧的上下表面从收纳筒部26没有台阶地平坦地连续到主体侧罩部30的靠近前端的位置(后述的阶梯面42)。外周部24的外侧的左右侧面在收纳筒部26与中间部27之间具有台阶37,中间部27经由台阶37比收纳筒部26降低一级,从中间部27没有台阶地连续到主体侧罩部30的顶端。

如图7所示,外周部24在主体侧罩部30的上下壁的左右中央部具有上下成对的环卡止部38。如图4所示,环卡止部38在主体侧罩部30的前端将密封部件16定位卡止。如图7及图9所示,环卡止部38由狭缝39和矩形板状的卡止突部40构成,狭缝39在左右隔开间隔并且在前后方向延伸,在主体侧罩部30的上下壁的前端开口,卡止突部40在左右的狭缝39间向前方呈悬臂状突出。环卡止部38形成于主体侧罩部30的上下壁的厚度范围。

如图1及图7所示,在主体侧罩部30的上下壁的外表面,在隔着环卡止部38的左右侧突出地设置有成对的板状的连结突起41。连结突起41将板面朝向左右方向并且沿着前后方向配置,如图2及图3所示,能够与顶端侧罩部31的后述的连结臂53卡止。另外,如图1及图7所示,在主体侧罩部30的上下壁的外表面沿着宽度方向设置有阶梯面42,阶梯面42与各连结突起41的后端连成一体。环卡止部38从壳体单元32的平坦的上下表面经由阶梯面42降低一级地配置。

如图4所示,主体侧罩部30的内表面在前部具有在周向没有台阶地连续的密封面43,如图7所示,在密封面43的后方的上下表面的左右中央部具有上下成对的板锁定部44,在上下的板锁定部44间具有在周向隔开间隔地配置多个的临时台座部45。

如图4所示,密封面43配置于在前后方向上与环卡止部38重叠的范围,在此处与密封部件16的外表面紧贴。外周部24的内表面在上下表面具有将密封面43的后端划定的边界部分的台阶部46,在隔着通台阶部46与密封面43相反的一侧具有平坦的连续面47,连续面47从密封面43降低一级且从嵌合空间28连续到连通空间35及收纳空间29(参照图4及图9)。

如图9所示,板锁定部44具有:板状的锁定片部48,其在主体侧罩部30的内表面从台阶部46向后方呈悬臂状突出,沿着左右方向;前进限制部49,其突出设置于作为锁定片部48的板面的内表面的左右中央部且前部;以及后退限制部50,其突出设置于作为锁定片部48的板面的内表面的左右侧部且后部。

锁定片部48能够以与台阶部46连结的连结部位为支点向内外挠曲变形。如图4所示,主体侧罩部30的连续面47与锁定片部48之间形成为锁定片部48挠曲变形的挠曲空间51,与嵌合空间28连通。

如图4及图9所示,前进限制部49从锁定片部48的前端较厚地突出设置到前后中央部,前表面呈锥形后倾,后表面大致沿着上下方向配置。后退限制部50在锁定片部48的后端部左右成对地突出设置,前表面朝向顶端呈倒锥形前倾地配置。前进限制部49的后表面与后退限制部50的前表面之间与动板14的后述的板主体部62的厚度尺寸对应。

前进限制部49及后退限制部50的各前表面通过在成形时被向前方拉拔的未图示的模具成形。由该模具通过引起的拉拔空间由密封面43的内侧的嵌合空间28构成。如图7所示,在主视壳体单元32时,能够通过嵌合空间28确认前进限制部49及后退限制部50。

包括前进限制部49及后退限制部50的各后表面在内的板锁定部44的后表面通过在成形时被向后方拉拔的未图示的模具成形。由该模具通过引起的拉拔空间由嵌合空间28、连通空间35及收纳空间29构成。如图8所示,当后视壳体单元32时,能够通过收纳空间29、连通空间35及嵌合空间28确认板锁定部44的后表面和挠曲空间51。

各临时台座部45在主体侧罩部30的内表面的从左右侧横跨上下表面的范围沿周向隔开间隔地配置。如图9所示,各临时台座部45呈在前后方向延伸的肋状,前端配置于在前后方向与台阶部46大致相同的位置,划定密封面43的后端。如图16所示,密封部件16在与密封面43紧贴的状态下,后端能与各临时台座部45的前端抵接地配置。另外,如图3及图4所示,在壳体单元32的下表面突出地设置有装配部82,未图示的支架滑动安装于装配部82。包括壳体单元32的阳连接器10通过装配部82装配于支架。

顶端侧罩部31与壳体单元32的前方连续且以突出的方式配置。如图2及图3所示,顶端侧罩部31具有:扁平筒状的罩主体部52,其在前后方向贯穿;连结臂53,其设置于罩主体部52的上下壁的外表面;以及锁定结构部54,其突出设置于罩主体部52的侧壁的外表面。

如图4~图6所示,在顶端侧罩部31与主体侧罩部30之间,在前后方向夹着配置有密封部件16。罩主体部52在后端具有沿着周向的抵接面55。抵接面55与密封部件16的前端抵接,限制密封部件16向前方脱落。罩主体部52在上下壁的后端的左右中央部具有比抵接面55向前方凹陷的凹部56。在顶端侧罩部31与主体侧罩部30连结的状态下,在密封部件16的后述的卡止片71的卡止接受部72贯穿的卡止突部40的顶端部进入退避到凹部56(参照图4)。

连结臂53在罩主体部52的上下壁的外表面的隔着凹部56的左右侧在上下及左右成对(参照图3)。连结臂53呈从罩主体部52的上下壁的外表面后端部向后方呈悬臂状突出的框状,如图2所示,在内侧具有在前后方向较长的狭缝孔状的连结孔57。通过在连结臂53的连结孔57中嵌入连结突起41,从而顶端侧罩部31和主体侧罩部30保持为连结状态。

如图1~图3所示,锁定结构部54具有:臂状的锁定部58,其相对于罩主体部52的侧壁部分能呈跷跷板状倾动移位(能弹性移位);和矩形框状的保护部59,其将锁定部58的周围(上方、下方及侧方)包围。如图16所示,锁定部58在两连接器10、100的嵌合完成时将锁定接受部111弹性地卡止。保护部59起到如下作用:保护锁定部58以使不对锁定部58赋予意外的操作力。另外,保护部59的内侧作为检测部件13的移动空间发挥功能。

<检测部件13>

检测部件13为合成树脂制,形成为能进入到保护部59内的板状的形态(参照图1)。检测部件13相对于保护部59能在等待位置与检测位置移动。在等待位置及检测位置上,向前方突出的能挠曲的检测臂60与锁定部58卡合(参照图16)。检测部件13在两连接器10、100嵌合前在阳壳体12的保护部59内保持于等待位置,在两连接器10、100的嵌合完成后,被容许向检测位置的移动。另一方面,在两连接器10、100没有正规嵌合的情况下,限制检测部件13向检测位置的移动。因此,当检测部件13能向检测位置移动时,则两连接器10、100正规嵌合,当检测部件13不能向检测位置移动时,则能检测为两连接器10、100没有正规嵌合。

<动板14>

动板14为合成树脂制,配置于主体侧罩部30的嵌合空间28,能够在嵌合空间28内在保护位置与退避位置之间在前后方向移动。在两连接器10、100没有嵌合的状态下,动板14配置于保护位置(参照图4),在两连接器10、100嵌合的状态下,动板14配置于退避位置(参照图15)。如图1及图14所示,动板14具有:板状的板主体部62,其在宽度方向较长,大致沿着上下方向配置;板锁定接受部63,其设置于板主体部62的上下端的左右中央部;以及多个臂部64,其在板主体部62的上下端设置于隔着板锁定接受部63的两侧。板主体部62在与各腔74对应的位置具有多个定位孔65。如图4及图5所示,板主体部62在保护位置上从壳体主体23的前表面侧向前方离开地配置,在定位孔65中将突片20的顶端部以定位状态插通,从而保护突片20。另一方面,如图15所示,板主体部62在退避位置上接近壳体主体23的前表面侧而配置,在定位孔65中将突片20的基端部插通,容许突片20相对于连接部106的插通连接。

板锁定接受部63呈爪状,如图14所示,在板主体部62的上下及左右成对。如图4所示,板锁定接受部63的后表面朝向顶端呈倒锥形后倾地配置,与板锁定部44的后退限制部50的前表面抵接,限制保护位置上的动板14向退避位置后退。板锁定接受部63的前表面朝向顶端呈锥形后倾地配置。板主体部62的前表面的成为左右的板锁定接受部63间的左右中央部抵接于板锁定部44的前进限制部49的后表面,限制保护位置上的动板14从保护位置向前方移动。

各臂部64的根部突出设置于板主体部62的上下端,各臂部64形成为从根部向前方呈悬臂状突出的形态,在顶端部(前端部)具有向内突出的爪状的卡止突起66。各臂部64能够以根部为支点向内外挠曲变形。卡止突起66具有与阴壳体102的凹部112的深度尺寸相同或者比凹部112的深度尺寸稍小的突出尺寸(参照图15)。卡止突起66的后表面朝向顶端呈倒锥形后倾地配置,与凹部112的卡止缘114卡止,通过维持该卡止状态,从而退避位置上的动板14能够与阴壳体102的脱离动作连动地返回到保护位置。

<阳连接器10的止动体15>

止动体15为合成树脂制,如图1所示,形成为沿着宽度方向的扁平的形状,如图4所示,整体收纳于壳体主体23的前部的下方空间。止动体15在与各腔74对应的位置具有多个板状的检测片67。检测片67的功能与阴连接器100侧的检测片117同样,具有检测阳端子零件11的半插入的功能和限制矛状部33的挠曲动作的功能,省略详细的说明。

<密封部件16>

密封部件16为硅橡胶等的橡胶制,构成为密封环,以外表面与主体侧罩部30的密封面43紧贴的状态在两连接器10、100嵌合前的阶段预先组装到阳连接器10的嵌合空间28内(参照图4~图6),在两连接器10、100嵌合后,在径向上被夹持在两连接器10、100的密封面43、116间,将两连接器10、100保持为液密(参照图15)。如图12及图13所示,密封部件16具有环主体部68,环主体部68在左右方向形成为长尺寸且在上下方向形成为短尺寸,并且四角部分形成为曲面状,环主体部68具有与密封面43的前后尺寸对应的前后宽度。在环主体部68的外表面环绕设置有在前后方向排列的多条外周唇69,在环主体部68的内表面环绕设置有在前后方向排列的多条内周唇70。如图4所示,各外周唇69及各内周唇70在前后方向错开相位地配置。

另外,如图12及图13所示,密封部件16具有卡止片71,卡止片71的根部突出设置于环主体部68的上下部分(长边部分)的前端的左右中央部,卡止片71从根部向外侧(上侧及下侧)大致沿着上下方向突出。卡止片71呈门型框状,具有在前后方向贯穿的卡止接受部72。卡止接受部72呈在宽度方向长的狭缝孔状,如图4所示,在内部插入卡止突部40。在卡止突部40插入到卡止接受部72的状态下,卡止片71的左右侧的腿部73插入到对应的狭缝39。

<阳连接器10的密封栓17>

密封栓17为硅橡胶等的橡胶制,构成为总括橡胶栓,如图1所示,形成为在宽度方向长、在前后方向具有预定厚度的垫状的形态。该密封栓17比阴连接器100的密封栓103的外形大一圈,在上下方向形成为厚壁。密封栓17在与各腔74对应的位置具有在前后方向贯穿的多个密封孔76。各密封孔76在密封栓17中沿宽度方向排成一列地配置。与阳端子零件11连接的电线22与在密封孔76的内周形成的唇部分弹性地紧贴,液密地插通于密封孔76(参照图4)。在密封栓17的外表面设置有在前后方向排列配置的多条外周唇部77。密封栓17插入到外周部24的收纳空间29,外周唇部77与外周部24的后部内表面紧贴。由此,密封栓17与外周部24之间保持为液密,并且收纳空间29被封闭,连通空间35成为与外部后方不连通的状态(参照图15)。

<阳连接器10的后保持体18>

后保持体18为合成树脂制,如图1、图2及图4~图6所示,具有:盖部78,其具有向前方突出的筒状部分;和导向部79,其从盖部78的后壁部分向后方突出,沿着宽度方向为扁平。盖部78的筒状部分以将收纳筒部26的外周包围的大小构成,在左右的侧壁部分具有锁孔80。在盖部78的筒状部分挠曲变形后,如图2及图16所示,通过保持体锁定部36嵌合到锁孔80并卡止,从而后保持体18保持于外周部24。通过盖部78的后壁部分的前表面侧进入到收纳空间29并与密封栓17的后表面抵接,从而可限制密封栓17向后方脱落。

如图16所示,导向部79在与各腔74对应的位置具有多个电线插通孔81。各电线插通孔81在导向部79中沿宽度方向排成一列地配置,贯穿盖部78的后壁部分并且与各腔74连通。在各电线插通孔81中插通与各阳端子零件11连接的电线22。各电线插通孔81在前后方向上形成得比密封栓17的前后厚度充分长。电线22在插通于电线插通孔81的状态下被抑制向径向的浮动。因此,即使电线22振动,振动的影响也不易传递到密封栓17,能够维持密封栓17的预定的密封性。

<阳连接器10>

如上所述,阳连接器10形成为在阳壳体12内收纳阳端子零件11、动板14、止动体15、密封部件16以及密封栓17的结构,是能进行两连接器10、100间及阳连接器10内的密封性的确保和阳端子零件11的确实的保护及防脱的多功能型的连接器。特别是,通过在阳壳体12的罩部25组装密封部件16,从而如上所述,能够有助于阴连接器100的小型化。

<阳连接器10的组装作业>

在组装阳连接器10时,在阳壳体12组装密封栓17、后保持体18、阳端子零件11以及止动体15,而且动板14组装到保护位置。动板14通过板主体部62保持在前进限制部49与后退限制部50之间,从而在保护位置上被限制向前后方向的移动(参照图4)。在该情况下,通过后退限制部50的倒锥形的前表面和板锁定接受部63的倒锥形的后表面相互卡止,从而可确实地阻止动板14从保护位置向退避位置后退。

在动板14位于保护位置时,左右的臂部64以夹在板锁定部44的隔着锁定片部48的左右侧且与主体侧罩部30的侧壁侧的临时台座部45之间的方式配置(仅为单侧,参照图5)。臂部64的前端与台阶部46从后方面对,配置于密封面43的跟前。各阳端子零件11的突片20的前端从定位孔65稍微突出,在前后方向上配置于比密封面43的后端靠后方。

接着,在主体侧罩部30装配密封部件16。密封部件16通过在上下侧将卡止突部40嵌入到卡止片71的卡止接受部72,并且将卡止片71的左右的腿部73嵌入到狭缝39,而且使外周唇69与密封面43弹性地紧贴,从而以临时保持状态装配于主体侧罩部30。密封部件16的后表面能与各临时台座部45的前端抵接地配置。

接着,将顶端侧罩部31连结到主体侧罩部30的前端。顶端侧罩部31通过各连结臂53将对应的连结突起41弹性地卡止,从而与主体侧罩部30的前方连结为一体(参照图2~图7)。当顶端侧罩部31与主体侧罩部30连结时,罩主体部52的抵接面55能与密封部件16的前端抵接地配置。密封部件16通过卡止片71卡止固定于环卡止部38(参照图4),环主体部68以夹在抵接面55与各临时台座部45之间的方式配置(参照图16),从而在阳壳体12上保持为被限制向前后方向错位的状态。另外,在顶端侧罩部31与主体侧罩部30连结的状态下,在密封部件16的隔着卡止片71的左右侧,左右的连结臂53接近地配置,因此可限制卡止片71向左右错位(参照图2及图3)。而且,左右的连结臂53具有比卡止片71的突出尺寸大的高度,能够覆盖卡止片71的左右侧,因此能够保护卡止片71避开外部异物。如上所述,组装成阳连接器10。

<两连接器10、100的嵌合脱离作业>

接着,说明两连接器10、100的嵌合脱离作业。

在两连接器10、100嵌合时,阴壳体102插入到阳连接器10的罩部25的嵌合空间28。阴壳体102的顶端(阴壳体102的前端)在通过顶端侧罩部31的嵌合空间28后插入到主体侧罩部30的嵌合空间28。在阴壳体102插入到主体侧罩部30的过程中,内周唇70与阴壳体102的外表面滑接,但是密封部件16因为通过卡止片71牢固地保持于主体侧罩部30,所以不会与阴壳体102的插入动作连动地在罩部25内后退。

当阴壳体102相对于主体侧罩部30的插入动作进行时,各臂部64的卡止突起66干涉阴壳体102的顶端,各臂部64向外侧挠曲变形。当阴壳体102的插入动作进一步进行时,各臂部64弹性地复原到原来的水平姿势,卡止突起66进入到凹部112而能与卡止缘114卡止地配置。与卡止突起66进入到凹部112同时或者在进入后,阴壳体102的前端在前进限制部49的后倾的斜面部分滑动,锁定片部48向外侧挠曲变形。通过锁定片部48向外侧挠曲变形,从而后退限制部50从板锁定接受部63离开,与板锁定接受部63的卡止状态解除。由此,动板14成为能从保护位置向退避位置移动的状态。

伴随更进一步的阴壳体102的插入动作,动板14被阴壳体102按压而朝向退避位置移动。另外,锁定片部48达到与凹部112对应的位置,锁定片部48弹性地复原为原来的水平姿势,前进限制部49进入到凹部112。

当阴壳体102以正规深度嵌合到罩部25的嵌合空间28时,动板14达到退避位置,以被夹在阴壳体102与壳体主体23之间的方式配置(参照图15及图16)。并且,阳端子零件11的突片20插入到阴端子零件101的连接部106内,两端子零件11、101以正规状态电连接。另外,密封部件16的内周唇70与阴壳体102的密封面116弹性地紧贴,罩部25与阴壳体102之间保持为液密。而且,当阴壳体102以正规深度嵌合到罩部25的嵌合空间28时,锁定接受部111与锁定部58弹性地卡止,两连接器10、100保持为嵌合状态。然后,检测部件13达到检测位置。

在由于维护等事情而使两连接器10、100脱离时,在检测部件13返回到等待位置后,锁定部58和锁定接受部111的卡止状态解除,在该状态下,进行将阴连接器100从罩部25拉拔的操作。在阴壳体102从罩部25脱离的过程中,可维持各臂部64的卡止突起66与凹部112的卡止缘114卡止的状态,所以动板14与阴壳体102一起朝向成为脱离方向的保护位置移动。在动板14即将返回到保护位置之前,前进限制部49的后端面的前倾的斜面部分与卡止缘114的开口端滑接,锁定片部48向外侧挠曲变形,前进限制部49从凹部112脱落。进行阴壳体102的脱离操作,锁定片部48向动板14侧移位而弹性地复原,从而板锁定部44将动板14再次卡止为限制移动状态,动板14保持于保护位置。然后,仅阴连接器100被从罩部25拉离,两连接器10、100的脱离作业完成。

<作用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1,能够起到下面的作用效果。

在阴壳体102的外表面设置有密封面116和凹部112,没有设置用于使动板14返回到保护位置的突起、密封部件16,因此能够防止阴连接器100在径向上变为大型。

在两连接器10、100的嵌合过程中,凹部112为在比密封面116靠嵌合方向前方(阴壳体102的嵌合方向的前方)向内侧凹陷的形态,所以不会与配置于罩部25的嵌合空间28中的密封部件16强烈干涉。因此,能够防止密封部件16损伤,能够确保预定的密封性。

在两连接器10、100的脱离过程中,通过卡止突起66卡止于凹部112的侧面,从而能够使动板14与阴壳体102从罩部25脱离的脱离动作连动,能够使动板14从退避位置返回到保护位置。

因此,根据本发明,能够实现阴连接器100的小型化,并且能够确保阳连接器10的防水性及动板14的预定动作。

在两连接器10、100嵌合时,板锁定部44与凹部112对应地配置,凹部112兼备将卡止突起66卡止的功能和使板锁定部44退避的功能,因此与分别设置两功能相比,能够将阴壳体102的构成简化。

另外,在本实施例1的情况下,罩部25能分离为主体侧罩部30和顶端侧罩部31并合体,密封部件16被夹在主体侧罩部30与顶端侧罩部31之间而固定,因此即使在罩部25设置有如板锁定部44那样的结构,但通过在主体侧罩部30预先装配密封部件16,也能够将密封部件16没有障碍地组装到罩部25。

而且,顶端侧罩部31不是仅限制密封部件16的脱落的专用部件,具有锁定部58等的锁定结构部54。因此,在主体侧罩部30未设置锁定结构部54,能够相应地提高主体侧罩部30的构成的自由度。

另外,在将板锁定部44成形时,能够将外周部24的收纳空间29及连通空间35作为用于拔模的脱模空间利用,能够没有障碍地形成板锁定部44。通过密封栓17收纳于外周部24的收纳空间29,从而脱模空间被封闭,通过密封栓17的外周唇部77与外周部24的内表面紧贴,从而能够防止水浸入到阳壳体12内,能够确保预定的密封性。

主体侧罩部30和顶端侧罩部31由在密封部件16的隔着卡止片71的左右侧成对配置的连结臂53保持为连结状态,因此卡止片71由左右的连结臂53定位,能够稳定地维持卡止片71和环卡止部38的卡止状态。而且,通过环卡止部38的卡止突部40定位插入到卡止片71的卡止接受部72,从而能够更稳定且确实地维持卡止片71和环卡止部38的卡止状态。

<其他实施例>

以下,简单地说明其他实施例。

(1)在上述实施例1中,前进限制部和后退限制部设置于板锁定部的锁定片部,但是在本发明的情况下,前进限制部和后退限制部也可以设置于各自分开的锁定部分。

(2)在上述实施例1中,卡止接受部为将卡止片在厚度方向贯穿的无底的形态,但是在本发明的情况下,卡止接受部也可以为仅在卡止片的后表面(卡止突部进入侧的面)开口的有底的形态。

(3)也可以与上述实施例1相反,设置于顶端侧罩部的锁定部呈突起形状,设置于阴壳体的锁定接受部呈臂形状。

(4)也可以与上述实施例1相反,环卡止部设置于顶端侧罩部,在两连接器嵌合前,密封部件通过环卡止部保持于顶端侧罩部。

(5)也可以与上述实施例1相反,连结突起设置于顶端侧罩部,连结臂以向顶端侧罩部侧突出的形态设置于主体侧罩部。

附图标记说明

10:阳连接器

11:阳端子零件

12:阳壳体

14:动板

16:密封部件

17:(阳连接器的)密封栓

19:端子主体部

20:突片

22:(阳连接器侧的)电线

23:壳体主体

24:外周部

25:罩部

28:嵌合空间

29:收纳空间

30:主体侧罩部

31:顶端侧罩部

35:连通空间

38:环卡止部

40:卡止突部

44:板锁定部

48:锁定片部

53:连结臂

58:锁定部

64:臂部

66:卡止突起

71:卡止片

72:卡止接受部

100:阴连接器

102:阴壳体

112:凹部

116:(阴连接器的)密封面


技术特征:

1.一种连接器,由能相互嵌合脱离的阳连接器及阴连接器构成,

所述阳连接器具备:

阳端子零件,其具有突片;

罩部,其具有嵌合空间,所述突片突出地配置到所述嵌合空间;

动板,其能在保护位置与退避位置之间移动地配置在所述嵌合空间中,在所述阳连接器与所述阴连接器的嵌合过程中从所述保护位置向所述退避位置移动,在所述阳连接器与所述阴连接器的脱离过程中从所述退避位置向所述保护位置移动,在所述保护位置上对所述突片的顶端部进行定位保护;

臂部,其设置于所述动板,具有与所述动板的移动方向交叉的向内的卡止突起;以及

密封部件,其在所述嵌合空间中比所述动板靠开口侧配置,外表面与所述罩部的内表面紧贴,

所述阴连接器具备阴壳体,

所述阴壳体嵌合到所述嵌合空间,所述阴壳体在外表面具有:密封面,其在所述阴连接器与所述阳连接器嵌合时与所述密封部件的内表面紧贴;和凹部,其比所述密封面在向所述嵌合空间嵌合的嵌合方向前方向内侧凹陷,在所述阴连接器与所述阳连接器的脱离过程中所述卡止突起卡止于凹部的侧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罩部具有板锁定部,所述板锁定部突出到所述嵌合空间,将处在所述保护位置的所述动板卡止而保持为限制移动状态,所述板锁定部在所述阳连接器与所述阴连接器嵌合时与所述凹部对应地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罩部由主体侧罩部和顶端侧罩部构成,在所述主体侧罩部配置有所述动板,所述顶端侧罩部比所述主体侧罩部靠所述嵌合空间的开口侧配置,与所述主体侧罩部连结,

所述密封部件被夹在所述主体侧罩部与所述顶端侧罩部之间而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顶端侧罩部具有锁定部,所述锁定部将所述阴壳体卡止而保持为嵌合状态。

技术总结
避免阴连接器变为大型,而且防止在两连接器的嵌合过程中密封部件损伤。在罩部(25)的嵌合空间(28)中,动板(14)能在保护位置与退避位置之间移动地配置,在比动板(14)靠开口侧配置外表面与罩部的内表面紧贴的密封部件(16)。动板(14)设置有臂部(64),臂部(64)具有与移动方向交叉的向内的卡止突起(66)。阴壳体(102)嵌合到罩部(25)的嵌合空间(28),在外表面具有:密封面(116),在与阳连接器(10)的嵌合时与密封部件(16)的内表面紧贴;和凹部(112),其在比密封面(116)靠向嵌合空间(28)嵌合的嵌合方向前方向内侧凹陷,在与阳连接器的脱离过程中卡止突起卡止于凹部的侧面。

技术研发人员:间宫裕马;木田新二朗;齐藤翔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技术研发日:2019.11.12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2714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