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在轨转移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70


本发明属于航天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在轨转移装置。



背景技术:

在航天技术领域,对大型航天器的需求日益剧增。由于受火箭发射能力及整流罩包络约束,航天器吨位及大小都有所约束,对此提出了在轨建造、在轨组建航天器的要求。

目前航天器一般为单舱入轨或两舱对接组合,舱外展开结构如太阳电池阵、天线等均无在轨转移安装的需求。在轨组建大型航天器如空间站时可能造成对接舱段对原有舱段舱外展开结构的遮挡。因此需要将被遮挡的舱外展开结构进行转移安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问题: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在轨转移装置,结构简单、可靠,拆装时可抵消被转移装置所受的反力,安装时可导向锁紧。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在轨转移装置,包括:第一本体、被转移装置和第二本体;

初始状态时,被转移装置安装于第一本体;

在轨转移后,被转移装置安装于第二本体。

在上述在轨转移装置中,被转移装置,包括:被转移本体、不脱出紧固装置、在轨可拆装电连接器、限位块、法兰和电缆支架;

法兰设置在被转移本体底部,电缆支架左右对称设置在被转移本体两侧;

不脱出紧固装置周向均布在法兰上;

两个限位块呈180°对称安装在法兰上;

在轨可拆装电连接器一端通过导线与电缆支架连接。

在上述在轨转移装置中,被转移本体的底部设置有具有导向的导向锥面,导向锥面上设置有锁紧销孔。

在上述在轨转移装置中,第一本体,包括:第一螺纹孔、第一插座、销和第一本体主体结构;

第一螺纹孔周向均布在第一本体主体结构的顶面;

两个销呈180°对称安装在第一本体主体结构的顶面;

第一插座沿第一本体主体结构的侧面周向均布;

初始状态时,第一螺纹孔与不脱出紧固装置对接安装;两个销分别与两个限位块贴合,以实现在轨拆卸时将拆卸力传递于第一本体;第一插座与在轨可拆装电连接器对接插装。

在上述在轨转移装置中,第二本体,包括:第二螺纹孔、第二插座、锥面、锁紧销和第二本体主体结构;

第二螺纹孔周向均布在第二本体主体结构的顶面;

第二插座沿第二本体主体结构的侧面周向均布;

锥面设置在第二本体主体结构的顶面中心位置处;

锁紧销设置在锥面上;

在轨转移后,第二螺纹孔与不脱出紧固装置对接安装;第二插座与在轨可拆装电连接器对接插装;锥面与导向锥面对接贴合,并通过锁紧销与锁紧销孔的配合实现锁紧。

在上述在轨转移装置中,被转移装置从第一本体在轨拆卸后安装于第二本体。

在上述在轨转移装置中,在轨可拆装电连接器的数量为八个。

在上述在轨转移装置中,不脱出紧固装置的数量为十二个。

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在轨转移装置,被转移装置从第一本体在轨拆卸时,由限位块与第一本体的销配合实现在轨拆卸时将拆卸力传递于第一本体进而抵消被转移装置所受的反力,结构简单、实现可靠。

(2)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在轨转移装置,被转移装置在轨接近安装于第二本体时,被转移装置与第二本体可由导向锥面实现导向,由锁紧销插入锁紧销孔实现锁紧,安装时具有导向锁紧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被转移装置与第一本体的连接状态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被转移装置在轨接近第二本体的状态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被转移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第一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第二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公开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2,在本实施例中,该在轨转移装置,包括:第一本体1、被转移装置2和第二本体3。其中,初始状态时,被转移装置2安装于第一本体1;基于在轨组建及在轨扩展的要求,需要将被转移装置2从第一本体1拆卸后安装于第二本体3上,也即,在轨转移后,被转移装置2安装于第二本体1。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被转移装置2具体可以包括:被转移本体21、不脱出紧固装置22、在轨可拆装电连接器23、限位块24、法兰25和电缆支架26。其中,法兰25设置在被转移本体21底部,电缆支架26左右对称设置在被转移本体21两侧;不脱出紧固装置22周向均布在法兰25上;两个限位块24呈180°对称安装在法兰25上;在轨可拆装电连接器23一端通过导线与电缆支架26连接。

优选的,如图3,被转移本体21的底部设置有具有导向的导向锥面211,导向锥面211上设置有锁紧销孔212。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第一本体1具体可以包括:第一螺纹孔11、第一插座12、销13和第一本体主体结构14。其中,第一螺纹孔11周向均布在第一本体主体结构14的顶面;两个销13呈180°对称安装在第一本体主体结构14的顶面;第一插座12沿第一本体主体结构14的侧面周向均布。

优选的,初始状态时,被转移装置2安装于第一本体1:被转移装置2与第一本体1通过不脱出紧固装置实现机械连接,通过在轨可拆装电连接器实现电连接。也即:第一螺纹孔11与不脱出紧固装置22对接安装;两个销13分别与两个限位块24贴合,以实现在轨拆卸时将拆卸力传递于第一本体1;第一插座12与在轨可拆装电连接器23对接插装。

其中,被转移装置2从第一本体1在轨拆卸时,被转移装置2与第一本体1由限位块与第一本体的销13配合,实现在轨拆卸时将拆卸力传递于第一本体1,避免了被转移装置2的旋转、不脱出紧固装置的咬死。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第二本体3具体可以包括:第二螺纹孔31、第二插座32、锥面33、锁紧销34和第二本体主体结构35。其中,第二螺纹孔31周向均布在第二本体主体结构35的顶面;第二插座32沿第二本体主体结构35的侧面周向均布;锥面33设置在第二本体主体结构35的顶面中心位置处;锁紧销34设置在锥面33上。

优选的,在轨转移后,被转移装置2安装于第二本体3:被转移装置2与第二本体3通过不脱出紧固装置实现机械连接,通过在轨可拆装电连接器实现电连接。也即:第二螺纹孔31与不脱出紧固装置22对接安装;第二插座32与在轨可拆装电连接器23对接插装;锥面33与导向锥面211对接贴合实现导向,并通过锁紧销34与锁紧销孔212的配合实现锁紧。

在本实施例中,在轨可拆装电连接器23和不脱出紧固装置22的数量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例如,在轨可拆装电连接器23可以但不仅限于为八个,不脱出紧固装置22可以但不仅限于为十二个。

本发明虽然已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但其并不是用来限定本发明,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都可以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和技术内容对本发明技术方案做出可能的变动和修改,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在轨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本体(1)、被转移装置(2)和第二本体(3);

初始状态时,被转移装置(2)安装于第一本体(1);

在轨转移后,被转移装置(2)安装于第二本体(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在轨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被转移装置(2),包括:被转移本体(21)、不脱出紧固装置(22)、在轨可拆装电连接器(23)、限位块(24)、法兰(25)和电缆支架(26);

法兰(25)设置在被转移本体(21)底部,电缆支架(26)左右对称设置在被转移本体(21)两侧;

不脱出紧固装置(22)周向均布在法兰(25)上;

两个限位块(24)呈180°对称安装在法兰(25)上;

在轨可拆装电连接器(23)一端通过导线与电缆支架(26)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在轨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被转移本体(21)的底部设置有具有导向的导向锥面(211),导向锥面(211)上设置有锁紧销孔(212)。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在轨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本体(1),包括:第一螺纹孔(11)、第一插座(12)、销(13)和第一本体主体结构(14);

第一螺纹孔(11)周向均布在第一本体主体结构(14)的顶面;

两个销(13)呈180°对称安装在第一本体主体结构(14)的顶面;

第一插座(12)沿第一本体主体结构(14)的侧面周向均布;

初始状态时,第一螺纹孔(11)与不脱出紧固装置(22)对接安装;两个销(13)分别与两个限位块(24)贴合,以实现在轨拆卸时将拆卸力传递于第一本体(1);第一插座(12)与在轨可拆装电连接器(23)对接插装。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在轨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二本体(3),包括:第二螺纹孔(31)、第二插座(32)、锥面(33)、锁紧销(34)和第二本体主体结构(35);

第二螺纹孔(31)周向均布在第二本体主体结构(35)的顶面;

第二插座(32)沿第二本体主体结构(35)的侧面周向均布;

锥面(33)设置在第二本体主体结构(35)的顶面中心位置处;

锁紧销(34)设置在锥面(33)上;

在轨转移后,第二螺纹孔(31)与不脱出紧固装置(22)对接安装;第二插座(32)与在轨可拆装电连接器(23)对接插装;锥面(33)与导向锥面(211)对接贴合,并通过锁紧销(34)与锁紧销孔(212)的配合实现锁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在轨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被转移装置(2)从第一本体(1)在轨拆卸后安装于第二本体(3)。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在轨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轨可拆装电连接器(23)的数量为八个。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在轨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不脱出紧固装置(22)的数量为十二个。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在轨转移装置,包括:第一本体、被转移装置和第二本体;初始状态时,被转移装置安装于第一本体;在轨转移后,被转移装置安装于第二本体。该在轨转移装置,结构简单、可靠,拆装时可抵消被转移装置所受的反力,安装时可导向锁紧。

技术研发人员:霍杰;咸奎成;顾珏华;殷爱平;付清山;程雷;倪啸枫;王治易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
技术研发日:2020.01.21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2704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