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能隔热的龙头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104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卫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能隔热的龙头结构。



背景技术:

传统的用于混合热水和冷水的混合龙头大多都设有外壳和套设在外壳内的内芯管,为了防止外壳烫手,通常在内芯管的外壁与外壳的内壁之间的间隙设置冷水流道,冷水流道起到热隔层的作用,从而可以使得外壳不烫手。

但是传统的混合龙头在热水进水口的位置处仍然是烫手的,其仍然有烫伤人体的危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能隔热的龙头结构,其实现了龙头结构在热进水位置处的防烫功能。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隔热的龙头结构,包括:

外壳,具有热进水口、冷进水口和混水出水口,所述外壳上对应所述热进水口处设有热进水接管;

热进水接头,套设在所述热进水接管内;

隔热套,套设于所述热进水接头与所述热进水接管之间。

优选的,还包括套设在所述外壳内的内芯管,所述内芯管具有与所述热进水口位置相对应的热进水孔、与所述冷进水口相连通的冷进水孔和一与所述混水出水口相连通的混水出水孔,从所述热进水孔进入的热水和从所述冷进水孔进入的冷水在所述内芯管中混合后从所述混水出水孔流出。

优选的,所述热进水接头的出口与所述内芯管的热进水孔密封接通。

优选的,所述内芯管的外壁上围绕所述热进水孔的边缘处设有密封垫片,所述热进水接头的出口端面压紧所述密封垫片以使得所述热进水接头的出口与所述内芯管的热进水孔密封接通。

优选的,所述内芯管的外壁与所述外壳的内壁之间具有隔热层。

优选的,所述热进水接头与所述隔热套之间通过螺纹连接,所述隔热套与所述热进水接管之间通过螺纹连接。

优选的,所述隔热套采用塑料材质。

优选的,所述外壳上对应所述冷进水口处设有冷进水接管,所述外壳上对应所述混水出水口处设有混水出水接管,还包括与所述冷进水接管套接配合的冷进水接头和与所述混水出水接管套接配合的混水出水接头,所述热进水接管、冷进水接管和混水出水接管通过焊接固定在所述外壳上。

优选的,所述内芯管中设有温控阀芯,所述热进水孔和冷进水孔的水分别进入所述温控阀芯中并在所述温控阀芯中混合后从所述混水出水孔流出。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热进水接头与热进水接管之间设置隔热套,通过隔热套的作用大大减少热进水接头传导到热进水接管的热量,从而使得热进水接管不会过热而烫手,实现了龙头结构在热进水位置处的防烫功能,结构简单,功能可靠。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能隔热的龙头结构的立体组装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能隔热的龙头结构的部分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能隔热的龙头结构的局部剖视图;

图4为图3中a处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为:

10-外壳;11-热进水接管;12-冷进水接管;13-混水出水接管;14-热进水口;

20-内芯管;21-热进水孔;22-凸环;

30-热进水接头;31-外螺纹;

40-冷进水接头;

50-隔热套;

60-密封垫片;

70-温控旋钮;

80-流量控制旋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查阅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能隔热的龙头结构,包括外壳10、内芯管20、热进水接头30、冷进水接头40、混水出水接头(未图示)和隔热套50。

外壳10具有热进水口14、冷进水口(未图示)和混水出水口(未图示),外壳10上对应热进水口14处设有热进水接管11,对应冷进水口处设有冷进水接管12,对应混水出水口处设有混水出水接管13。热进水接管11、冷进水接管12和混水出水接管13通过焊接固定在外壳10上。当然也可以采用一体成型等其他固定方式将热进水接管11、冷进水接管12和混水出水接管13固定在外壳10上。

热进水接头30套设在热进水接管11内,冷进水接头套设在冷进水接管12内,混水出水接头与混水出水接管套接配合。

隔热套50套设于热进水接头30与热进水接管11之间,通过在热进水接头30与热进水接管11之间设置隔热套50,通过隔热套50的作用大大减少热进水接头30传导到热进水接管11的热量,从而使得热进水接管11不会过热而烫手,实现了龙头结构在热进水位置处的防烫功能,结构简单,功能可靠。

内芯管20套设在外壳10内,内芯管20具有与热进水口14位置相对应的热进水孔21、与冷进水口(未图示)相连通的冷进水孔(未图示)和一与混水出水口(未图示)相连通的混水出水孔(未图示),从热进水孔21进入的热水和从冷进水孔进入的冷水在内芯管20中混合后从混水出水孔流出。

本实施例中,热进水接头30的出口与内芯管20的热进水孔21密封接通,具体的,内芯管20的外壁上围绕热进水孔21的边缘处设有密封垫片60,热进水接头30的出口端面压紧密封垫片60以使得热进水接头30的出口与内芯管20的热进水孔21密封接通,从而使得热进水接头30的出口流出的水经由热进水孔21直接进入内芯管20中。

为了对密封垫片60进行有效定位,本实施例中,内芯管20的外壁上围绕热进水孔21设有向外凸出的凸环22,凸环22与热进水孔21的边缘间隔设置,密封垫片60设置在凸环22与热进水孔21的边缘之间。

为了避免进入内芯管20的热水的热量传导至外壳10,内芯管20的外壁与外壳10的内壁之间具有隔热层,隔热层具体是由内芯管20的外壁与外壳10的内壁之间的间隙形成。

本实施例中,隔热套50采用塑料材质,并且隔热套50的外壁和内壁均设有螺纹,热进水接头30设有外螺纹31,外螺纹31与隔热套50的内螺纹进行螺纹连接,隔热套50的外螺纹与热进水接管11设有的内螺纹进行螺纹连接,从而使得连接结构简单,连接牢固。

本实施例中,内芯管20中设有温控阀芯(未图示),热进水孔21和冷进水孔的水分别进入温控阀芯中并在温控阀芯中混合后从混水出水孔流出。温控阀芯受转动装接在外壳10上的温控旋钮70驱动。此外,内芯管20中还设有用于控制出水流量的流量控制阀芯(未图示),流量控制阀芯受转动装接在外壳10上的流量控制旋钮80驱动。

上述说明示出并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如前所述,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实用新型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能隔热的龙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具有热进水口、冷进水口和混水出水口,所述外壳上对应所述热进水口处设有热进水接管;

热进水接头,套设在所述热进水接管内;

隔热套,套设于所述热进水接头与所述热进水接管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隔热的龙头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套设在所述外壳内的内芯管,所述内芯管具有与所述热进水口位置相对应的热进水孔、与所述冷进水口相连通的冷进水孔和一与所述混水出水口相连通的混水出水孔,从所述热进水孔进入的热水和从所述冷进水孔进入的冷水在所述内芯管中混合后从所述混水出水孔流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能隔热的龙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热进水接头的出口与所述内芯管的热进水孔密封接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能隔热的龙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芯管的外壁上围绕所述热进水孔的边缘处设有密封垫片,所述热进水接头的出口端面压紧所述密封垫片以使得所述热进水接头的出口与所述内芯管的热进水孔密封接通。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能隔热的龙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芯管的外壁与所述外壳的内壁之间具有隔热层。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隔热的龙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热进水接头与所述隔热套之间通过螺纹连接,所述隔热套与所述热进水接管之间通过螺纹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隔热的龙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套采用塑料材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隔热的龙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上对应所述冷进水口处设有冷进水接管,所述外壳上对应所述混水出水口处设有混水出水接管,还包括与所述冷进水接管套接配合的冷进水接头和与所述混水出水接管套接配合的混水出水接头,所述热进水接管、冷进水接管和混水出水接管通过焊接固定在所述外壳上。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能隔热的龙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芯管中设有温控阀芯,所述热进水孔和冷进水孔的水分别进入所述温控阀芯中并在所述温控阀芯中混合后从所述混水出水孔流出。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能隔热的龙头结构,包括:外壳,具有热进水口、冷进水口和混水出水口,所述外壳上对应所述热进水口处设有热进水接管;热进水接头,套设在所述热进水接管内;隔热套,套设于所述热进水接头与所述热进水接管之间。上述方案通过在热进水接头与热进水接管之间设置隔热套,通过隔热套的作用大大减少热进水接头传导到热进水接管的热量,从而使得热进水接管不会过热而烫手,实现了龙头结构在热进水位置处的防烫功能,结构简单,功能可靠。

技术研发人员:沈兵;刘佑成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厦门市优辰卫浴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10.14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26881.html

最新回复(0)